失智症照護 醫病共享決策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失智症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吞嚥困難、食慾降低、拒絕進食等問題。醫師提醒,採醫病共享決策,除可確保患者的權益,並減少家屬在做出困難決定時的壓力。 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高齡心智科主任朱智邦說,醫療決策不應僅考量生理需求,更應尊重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意願。由醫療團隊、患者與家屬共同來討論,根據醫學證據、患者的價值觀與需求,決定最佳照護計畫模式即為醫病共享決策。 失智症患者隨著病情惡化,可能出現吞嚥困難、食慾降低、拒絕進食等問題,不僅影響患者健康,也讓家屬陷入兩難。傳統上,部分醫療團隊可能會建議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餵食。 研究顯示,對於晚期失智症患者而言,鼻胃管餵食並未顯示能顯著延長壽命或改善生活品質,反而可能增加不適感及併發症風險。當失智症患者出現進食問題時,醫療團隊應提供完整資訊,包括各種治療選擇的利弊分析,如鼻胃管餵食、手工餵食、舒適性照護等,並尊重患者的預立醫療指示或家屬意見。 在失智症進食問題,家屬與醫療團隊會討論是患者的意願與生活品質,患者是否曾經表達過對於生命末期的治療偏好,是否曾經拒絕侵入性治療。醫療團隊再分析各種治療選項的利弊,包括鼻胃管、胃造口、手工餵食等方式的優缺點,並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給予建議。 另外,家庭成員對於病患照護的期望為何?是否能接受自然進食方式?或希望延長生命,這些都是溝通討論的重點。醫療團隊會從臨床經驗與最新醫學證據,協助家屬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可能結果,並提供支持性決策建議。 朱智邦建議,可及早進行預立醫療決定,讓個人提前規劃自己的醫療照護方式;並讓家屬在需要做決定時,能夠根據患者的意願行事。

Read More

術疤如蜈蚣腳 再生醫療重生

  女性腹部手術後留疤痕,再生醫療手術可恢復正常膚色。(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一名40多歲的婦人因膽結石阻塞膽道引發急性膽囊炎,手術後留下一條長達20公分的縱型白疤宛如「蜈蚣腳」,加上腹部右側術後安裝引流管及引流液體收集袋,留下2個明顯的深凹。經再生醫療手術讓白疤轉變成正常膚色,術後3~6個月後可看到全部療效。 女性因腹部手術留下如「蜈蚣腳」的白疤,或因剖腹產留下疤痕,常感到難看甚至不敢穿泳裝。「國際白疤中心」創辦人曹賜斌醫師表示,再生醫療手術是擷取患者耳後一塊頭皮,細切成顯微色素皮粒240顆,再移植到打完洞的白疤皮膚洞內,經術後3~6個月就可看到白疤顏色明顯的再生改善。 曹賜斌鼓勵身體上有相似疤痕如剖腹產及白疤困擾的人不要放棄希望,醫療科技的進步可以帶來更生改變。

Read More

網購醫用棉花棒 超量恐罰200萬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有民眾網購棉花棒遭裁罰10萬元。檢方對外說明,10萬元罰金並非依《醫療器材管理法》處罰,係因涉及未到案遭拘提等,全案仍在偵辦中。食藥署23日提醒,棉花棒若標示滅菌、消毒、傷口清潔等即屬於醫材,網購還是要符合法規,違者最高處200萬元。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長錢嘉宏表示,醫療器材本身的目的是基於醫療效能用途;如果棉花棒外包裝特別強調滅菌、消毒、傷口清潔等,即為醫療器材。若用於清潔皮膚等與治療目的無關,屬於一般商品。 依「通訊交易通路販售醫療器材之品項及應遵行事項公告」規定,只有部分醫療器材可於網路販售,且販售者必須是販賣業醫療器材商或藥局,產品必須於國內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販售者必須於網頁刊載醫療器材品名、許可證字號等資訊予消費者。 食藥署以醫用棉花棒為例,依據「特定醫療器材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相關規定,專供個人自用的醫用棉棒且數量合計不超過200支,得以便捷通關方式輸入,無須向食藥署申請專案核准,以每半年一次為限。 假如進口專供個人自用的醫用棉棒數量超過200支,應依規定檢齊資料及繳納規費提出專案申請,且申請數量以6個月用量為限。如有未經核准而製造、輸入醫療器材,依醫療器材管理法規定,處6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 錢嘉宏提醒,雖然輸入醫療器材可以申請個人自用,出國採購前最好還是留意是否為醫療器材,包括限量、是否能個人自帶等規定,以免誤踩地雷。 至於該台南民眾網購棉花棒超量被裁罰10萬元的原因,錢嘉宏解釋,根據檢方對外說明,10萬元罰金並非依《醫材法》處罰,而是涉及未到案遭拘提等,目前案件仍在檢調偵辦中。 食藥署強調,已針對網路販售醫療器材加強網路巡查,倘發現販售醫療器材涉違規情事,均依法查明處辦。如有意圖販賣、供應而未經核准擅自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依《醫材法》規定,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000萬元以下罰金。

Read More

〈中華副刊〉街市遐想

■付煒 路過街市時突然落雨,雨不大 卻讓城市的腔調突然變得滑膩 一個老人與一只獨耳的狗 一對剛買了晚餐的年輕人 還有,小食店裏埋頭吃面的 瘦小身板,他們都沒有 全都沒有被一場雨所驚訝 他們繼續做著自己的事情 彷彿有一截軌道在身體裏運行 我轉過身,望著這場小雨 看雨水落在草叢、長椅、房頂 我看著雨,越看越覺得 這分明是一個瀑布在轟鳴

Read More

一起吶喊應援 中信邀請台大病童看棒球賽

  中信兄弟22日邀台大醫院移植術後的兒童病患及其家屬看球賽。(中信育樂公司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中職中信兄弟22日在台北大巨蛋迎戰台鋼雄鷹,看台上有60名初次到大巨蛋看球賽的台大醫院心、肺、肝、腎移植術後的兒童病患及其家屬,及醫療團隊一起吶喊應援。 這場中信兄弟迎戰台鋼雄鷹,中信育樂公司邀請台大醫院及各分院心、肺、肝、腎移植術後的兒童病患及其家屬到場看球賽。 60名大小球迷初次到大巨蛋,賽前先了解球場、球賽如何進行,還練習中信兄弟應援曲。比賽開始拿著加油棒跳上跳下應援。中信兄弟吉祥物「小翔」,也在比賽空檔中跟小球迷互動。 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蔡孟昆、台大兒醫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台大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黃書健、護理師曹傳怡及多名長期照護移植病童的護理人員也到場一同為中信兄弟應援。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表示,每名器官移植成功的病童都是生命奇蹟的延續,需要社會持續的關心與鼓勵。中信兄弟提供場地及活動資源,透過運動激發正能量,幫助這些孩子從艱難的治療歷程中重拾自信與笑容。 辜仲諒強調,「We are family」是中國信託一直努力的目標,希望藉由企業的力量,號召更多社會資源投入病童心理照護與長期關懷,一起實踐「愛與希望同行」的信念。 中信育樂董事長陳國恩表示,中國信託長期致力回饋社會,聚焦深耕慈善、反毒、體育、教育、藝文5大公益主軸。這次活動除讓病童與家屬放鬆心情,及慰勞辛苦的醫護同仁外,也希望中信兄弟不畏挑戰、持續進化的決心能鼓勵小朋友積極向前。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文訊 「秋水詩獎」徵稿

主辦:中華民國新詩學會 協辦:秋水詩刊雜誌社、中華日報副刊、人間魚生活誌 1.即日起至十二月截稿,次年三月公布,每年詩人節頒獎。 2.為提昇詩歌創作水準,培養創作新人,擴大詩教影響。 內容:文體不限現代詩或傳統詩,限未在報刊、詩刊、詩集或網路發表或詩作。 投稿一律傳送電子信箱EMAIL: Wangliti@ms4.hinet.net 註明參加「秋水詩獎」XX獎徵選。(亦可加送印稿寄至台北市13-95號信箱) ‧詩歌貢獻獎,請附著作3冊,及經歷。 ‧詩歌創作獎(限20-50行)每人2-5首為限。 1.詩歌貢獻獎1名(新台幣10萬元) 2.菁英獎10名(每名新台幣2萬計元) 3.春芽獎10名(每名新台幣1萬元) *限40歲以下創作者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

Read More

〈中華學園〉沙灘和大海

台南市東區復興國小三年六班 ◎楊子萱 熱情的大海 一次又一次送上 美麗潔白的浪花 給害羞的沙灘 「給你!給你!」 「不要!不要!」 就算被拒絕了 大海還是不放棄 總有一天 沙灘會明白這份心意

Read More

〈中華學園〉記憶的風景,心靈的遠行

台南市家齊高中一年四班 ◎呂寀葳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旅行不只是身心的放鬆,更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一次讓靈魂沉澱、視野開闊的機會。在每一段旅程中,我不斷尋找方向,並在生命的角落悄悄架設起屬於自己的里程碑。那些旅途中遇見的人、風景與故事,彷彿化作一道道獨特的印記,深深烙印在心中,見證著每一刻的成長與感動。 每當生活節奏變得忙碌而急促時,我總會打開那個裝著相片的盒子,那是一座專屬於我的記憶博物館。裡頭有些照片已泛黃,有些則是剛剛加入不久。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扇窗,重新開啟我與當時風景與心情的連結。記得那次登山旅程,雖然過程中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但當站上山頂,望見層層疊疊的山巒與一望無際的藍天,空氣清新得幾乎可以洗滌思緒,那一刻,心彷彿也被打開了。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門,將這難得的瞬間收藏在相機裡,也藏進記憶裡。 還記得另一段旅程,小心翼翼地走入一片深陷的沙灘,每一步都走得艱難,當穿越過去,眼前竟是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那片海的顏色由藍轉綠,散發出一股強大又溫柔的力量。它既有如母親般的守護,也有如孩子般的純淨。我靜靜地坐下,任由海浪輕拍腳踝,心也漸漸被療癒。那次,我沒有把照片帶走,而是把它貼在海邊一塊滿是旅人記憶的木板上。或許有一天,我再度回來,那張照片還會在,也許風化了,也許變了樣,但那份情感不會改變。 每一段旅行,無論長短,都是人生地圖上珍貴的坐標。回頭望,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段心靈的旅程,那些記憶並非只是靜止的圖像,而是成長過程中最真實的見證。它們提醒我曾經走過、曾經感動,也不斷激勵我繼續前行,在人生清單上,一筆一劃地,畫下屬於自己的成就符號。

Read More

〈中華學園〉記憶的缺口

台南市後甲國中二年級 ◎陳建州 孩提時期,一處安靜鄉下,廣闊的田野隨處可見。我時常與朋友們在田野間打鬧,一片片田野意象至今仍時常在腦海中浮現,無法遺忘。 當朋友們無法跟我回家時,獨自一人的我會打開身體所有感官,感受眼前的一切。金黃色稻穗在呼吸吹來的微風中跳舞,而橙黃夕陽如同鎂光燈般將陽光灑落在稻穗上。在稻上稍作休息的小蟲們同時發出了悠揚的歌聲,是一首歡樂的交響曲,令我陶醉不已,久久不能回神。 頃刻,一陣隆隆的雷聲像鬧鐘將我從睡夢中喚醒,天空瞬間烏雲密布,美麗的夕陽在烏雲驅趕下不敢停留,稻穗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打得遍體鱗傷,抬不起頭,一派充滿歡愉的交響就這麼被不親近的變奏曲打斷,失望的我趕緊撐起傘,奔向家中。 如今,在都市長大,在連假時得以返回鄉村,抱著略微期盼的心情從車上步出,但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棟棟冰冷的住宅,昔日的稻田早已不復存在。 這社會在看似進步的同時,卻也粉碎了許多人的童年記憶,大樓可以重蓋,但記憶的缺口卻怎麼都補不回來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