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睡眠檢測 揪共眠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多歲女性主管,長期失眠讓她白天精神不濟、記憶力下降,影響工作效率。由於沒有明顯打呼,她始終被診斷為「單純失眠」,不斷更換安眠藥。直到接受居家睡眠檢測,才發現她夜間反覆發生「呼吸暫停」與「血氧下降」,屬於典型的共眠煞(COMISA)。 依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至少有200萬人有慢性失眠困擾,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研究顯示,高達約30-50%的失眠患者同時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稱為共眠煞(COMISA),此類患者往往沒有明顯打呼聲,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治療。 收治個案的亞東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偉誠表示,打呼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有人、尤其女性不打呼或聲音不大,因此難以被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 共眠煞患者以女性較多,根據衛福部統計,60歲以上女性超過5成有共眠煞情況,睡不好、易焦慮、影響白天生活,也容易因荷爾蒙變化而加重病情。睡不好的共眠煞病患罹患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失智、腦部退化的風險都高於一般人。 相較單純睡眠呼吸中止症,共眠煞患者因已苦於失眠,部分初期可能會排斥配戴正壓呼吸器,洪偉誠建議,保持開放的心態,並依照個人習慣和睡姿挑選正壓呼吸器機種和面罩,同時建立規律的睡眠模式,提升睡眠和生活品質。 在921國際失智症日的前夕,洪偉誠特別提醒,如有輾轉難眠、頻繁醒來、睡醒後仍十分疲倦以及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即使沒有打呼,也要立即至耳鼻喉科或胸腔科就診。

Read More

新生兒死亡逾日韓 醫籲雙篩檢把關

  國內4大學會攜手3大篩檢中心共同呼籲新手爸媽,48小時及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必選一步到位,一滴血守護寶寶健康。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連續20年超過日韓,其中逾百位死於先天性疾病。醫界與醫檢界17日共同呼籲新手爸媽,48小時及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必選一步到位雙把關,一滴血守護寶寶健康。 台灣每年超過600名寶寶死亡,即每15小時就有超過1個寶寶失去生命。進一步探究死亡原因可以發現,有逾百位寶寶死於先天性畸形、變形與染色體異常等先天疾病。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指出,新生兒篩檢為守護寶寶的第一道防線,但許多新手爸媽卻因新生兒保險疑慮,或對篩檢項目認知不足,而延後或不進行加選項目的篩檢。 自2019年開始,國健署全面擴大新生兒篩檢項目,目前已有約21項疾病被列入公費項目當中,篩檢率目前已高達99.6%。然而,許多影響神經或肌肉,致死率極高的遺傳疾病,卻仍屬加選項目。例如嬰兒死亡率第一高的遺傳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以及,若未及時治療,兩歲前死亡率接近100%的龐貝氏症。 簡穎秀指出,許多遺傳性或先天異常疾病在寶寶出生時不會有明顯症狀,以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加選篩檢率而言,台灣近5年間持續下降,從9成3下降至不到7成5。依照台灣盛行率與出生人數推估,每年約有1-2位寶寶因此延誤就醫、危及生命。 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鐘育志教授表示,目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與龐貝氏症均不再是絕症,也都有健保給付治療。多項研究表明,透過新生兒篩檢,在症狀出現前及早治療的患者,生存率與恢復狀況都有顯著提升。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台灣母胎醫學會攜手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台北病理中心臨床病理部新生兒篩檢組、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附設醫事檢驗所新生兒篩檢中心,共同呼籲新手爸媽,若想保障寶寶的健康發育,及早於寶寶出生48小時後進行新生兒篩檢,搭配加選項目,能更全面守護孩子的健康。

Read More

國軍花蓮總院心臟血管中心完成首例開心手術

國防部軍醫局長蔡建松中將親自操刀,帶領國軍花蓮總醫院團隊完成第一例開心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國軍花蓮總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國軍花蓮總醫院今年9月初在國防部軍醫局、花蓮縣政府衛生局及各界的指導及全力支持下,完成全新「心臟血管中心」建置,期間已完成6例心導管檢查,17日完成第一例開心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國軍花蓮總醫院指出,首例心血管疾病手術,由國防部軍醫局長蔡建松中將與三軍總醫院心臟外科團隊,包括三總松山分院蔡宜廷院長、三總柯宏彥主任、楊翔宇主任,以及莊奕翰醫師協助,為花蓮縣新城鄉一位86歲林姓婦人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據了解,手術由蔡建松親自操刀,手術前蔡建松親自向家屬說明手術方式,透過充份溝通讓家屬安心,患者於8時45分進入手術室,於12時30分手術圓滿,完成國軍花蓮總醫院第一例心血管疾病手術。 蔡建松表示,國防部軍醫局、三軍總醫院長期將花蓮醫療照護列為首要任務,每年在人力、物力均優先考量,此次國軍花蓮總醫院能完成「首例開心手術」,不僅靠醫療團隊的努力,也要感謝花蓮縣政府的支持,才能達成豐碩成果,亦是花蓮軍民之福。 蔡建松指出,未來「開心手術」在花蓮,除慈濟醫學中心和門諾醫院外,如今國軍花蓮總醫院亦能完成此項艱鉅手術,可說是花蓮在醫療上,再次建立了全新的里程碑。

Read More

減少跨區轉診奔波 胸腔病院仁德鏡檢中心啟用

胸腔病院院長黃紹宗(右)與內科主任盧明志展示全新高階內視鏡設備。(胸腔病院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衛福部胸腔病院仁德院區17日正式啟用全新「鏡檢中心」,此舉不僅象徵醫院轉型與服務多元化的重要進展,也將先進的腸胃內視鏡檢查與治療服務引進大仁德地區,提升檢查量能與早期診斷率,讓周邊居民就近獲得高品質照護,也減少民眾跨區轉診及交通奔波的負擔。 胸腔病院內科主任盧明志指出,胃癌與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名,早期篩檢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新鏡檢中心整合「篩檢、診斷與治療」,一站式服務便利又安心。此外,中心採用高規格的器械消毒設備,並規劃獨立恢復區與分流動線,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為受檢者打造安全舒適的檢查環境。 院長黃紹宗表示,胸腔病院身為在地重要醫療據點,此次鏡檢中心的啟用,代表著醫院從「專科深化」邁向「服務廣化」的里程碑。未來,該院不僅在胸腔領域,也將致力於拓展服務範疇,並持續引進最新技術與設備,提供更全面的醫療照護。 盧明志主任呼籲,國人應重視腸胃健康,定期接受胃腸鏡檢查,以提高早期發現與治療成功率。歡迎民眾透過官網、電話或門診預約檢查,為健康把關。

Read More

ADHD兒童 僅1%接受完整治療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17日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約有50%會出現對立反抗症狀,而且成長後濫用酒精、毒品的風險也更高,然而這些孩子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僅約1%,研究顯示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具有相當之療效,呼籲家長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治療。 李嵩濤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但是,這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這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二年級男童小明因上課坐不住、專注力不足,經常被老師責罵、同學排斥,在家中更常與父母爭吵甚至情緒失控,發脾氣撕掉作業摔東西。李嵩濤表示,經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家長行為策略的介入後,他逐漸能專心完成課業,課業成績進步,也交到了朋友,自信心重新建立。 李嵩濤強調,帶孩子前來就診並不是否定能力,而是希望透過完整評估與理解,讓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開始相信自己也能辦得到。 李嵩濤指出,臨床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在醫師處方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相反地,規律治療能改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還能降低未來抽菸、飲酒或濫用毒品風險。 李嵩濤強調,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8-9成,若再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能顯著提升學習與生活品質。除了藥物,家長角色也至關重要,透過集點獎勵制度、冷靜區(Time-out)、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方式,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 李嵩濤表示,ADHD孩子的治療,是醫學、教育、家庭與社會的合作,應破除「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的迷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讓孩子更順利的成長。

Read More

〈中華文薈〉從小說中看見清涼秋月——專訪滿觀法師與《人間借路行》

■章楷治 書名取「人間借路行」,有什麼意涵? 滿觀法師說,寫到最後一章,開始想書名。喜歡讀詩詞的她,一頁一頁翻閱著書櫃的古典詩詞集,讀到了唐代靈澈禪師的〈歸湖南作〉詩句:   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 如今還向山邊去,只有湖水無行路。   「待月明」象徵明心見性。意思是,修行者透過種種人事因緣,洞見本心本性。原本他思考了兩個題目:人間待月明?人間借路行?前者直接點明修行的目的,後者只言,每個人在紅塵中、天地間,借道生存、生活、修練、修行。然後呢?沒有答案,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   四年的斷續與堅持   《人間借路行》在2024年11月完成,前後歷時四年。對滿觀法師而言,動力很單純只是想寫。「就像有個寫作的靈魂跳出來,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她說,靈感時常在走路、吃飯、洗澡時浮現,文辭、情節在腦海中成形。然而,靈感與現實之間總有落差,靈感湧現時,她可能正被編輯的文稿與行政工作淹沒;有空檔時,靈感卻消失無蹤。小說即在斷續的書寫中慢慢完成。 挑戰不僅來自時間的零碎,更來自視力的限制。滿觀法師年輕時即飽受眼疾困擾,家族遺傳的高度近視造成早發性白內障。後來右眼又經歷三次視網膜剝離,最終失明。僅存的左眼,戴上眼鏡,視力只有零點五,還伴隨老花、閃光、乾燥、飛蚊等症狀,不能長時間注視螢幕,在電腦上打字是一大考驗。所以她會先在紙上打草稿,再到電腦上謄打並修改。出版社辦公室常有單面印過的回收紙,她就拿來當草稿紙。 寫作需要極大的耐力與專注,也讓她更珍惜創作的每一次進展。對她而言,這四年的寫作,就是一次「在人間借路行」的修行,走得慢,卻一步步踏實。 小說中的虛實   小說,真的?假的?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滿觀法師說,她是把真實的元素,融入虛構的情節裡。 有人問書中是否有哪一位角色或故事,其實是她生命中某段經歷的映射? 寫小說的人,常說「不要對號入座」。滿觀法師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作者把自己或別人的經歷借給某些角色。例如,有些經歷可能來自她在花蓮任教的日子、在上海工作的時光,或是與動物相處、參與佛教儀軌的記憶。 人物的創造,包括家庭背景、長相、性格、年齡、學經歷等等。如江若雪的單純、善良、溫和,陸曼妮的活潑、熱情、驕縱,韓子陽的沉穩、踏實,唐仁君的豪爽、幽默,陸世峰與家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他們各自擁有她認識的真實人物的部分特質。當然,這些特質被重新組合,脫離了原來的生命,每個新生命各自有他不同的生活世界。 創作並非完全受控。雖然她在開寫前規劃了主旨、情節大綱,主旨不變,但寫著寫著,人物常常「自己演下去」,性格驅動著行動,行動改變了原定的走向。例如揚州身分背景的動物醫師,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走進」故事,成為一新的角色。 在小說裡,真實經驗不再是過去的回憶,而是被拆解、重組、再生的材料。透過虛構的濾鏡,滿觀法師似乎要讓讀者思考:多元多變的人生道路,怎麼走?如何抉擇? 佛法在小說中的轉化   雖然《人間借路行》中處處可見佛教元素,但滿觀法師創作時並沒有刻意抱著「我要傳達佛理」的目的。正因如此,佛法才在故事中顯得自然流動,而非生硬地插入。「因為我是出家人,這些修行經驗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就流進角色的生命裡。」她說。 這種自然的滲透,與她喜歡研讀《維摩詰經》有密切相關吧。經典中的「唯心淨土」,「心淨則國土淨」,在她看來,不僅是一種義理,更是一種生命態度、生活方式。一個人心地清淨,便能轉化自己所處的世界;反之,即使外在條件優渥,若心境混濁,周遭也會充滿摩擦與不安。 在小說中,這種觀念被轉化為角色的生命狀態。如陸曼妮與陸世峰便是對照鮮明的兄妹:陸曼妮是被寵溺、愛慕虛榮的千金小姐,用情不專,喜新厭舊陸世峰卻是瀟灑自在、淡泊名利的藝術家。他們的心性、行為自然牽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 心境是源頭,世界是映照。讀者也許只是讀到一場對話、一個選擇,卻可能在無意間觸碰到「唯心淨土」的核心。 莊嚴與好看   《人間借路行》雖然以修行者的生命觀為底色,但在敘事上,滿觀法師始終把「讀起來是否順暢、有趣」放在心上。她說,小說不只是思想的載體,更是與讀者交流的橋梁,如果故事本身無法吸引人,再深刻的理念也難以傳達。 因此,她在內容上採取「以小見大」的方式:雖為長篇,在八章二十四節的段落裡,有獨立的情境,也有前後交叉、暗藏伏筆,或令人懸念卻又能感覺整體故事的推進。這種結構既保留了佛法的莊嚴感,也讓閱讀不顯艱澀。 語言上,她避免過多艱深術語,而是用日常的詞彙,讓人物的情感與衝突自然帶出佛理。對話也更貼近日常說話時的語調,為的就是讓讀者能夠在最平凡、簡單的狀態中獲得不同的領悟。李瑞騰教授形容這本書是「莊嚴又好看」,對她而言,是鼓勵與肯定,是她在佛法與文學間找到彼此成全的方式吧。   多重身分的養分   滿觀法師自年輕便酷愛閱讀與寫作,「我常覺得自己像隻蠹蟲,文字是我的糧食,每天見到書就很開心。」從教書到踏入出版業,她始終與書為伴。即使如今身為出版社社長,她依然關注每本書的誕生,從整稿、校對到打樣,總親自過目;新書出版,總是第一個翻看,如同迎接新生的孩子。 然而,編輯與創作者的身分並非總能無縫共存。她坦言,剛開始做編輯時,也曾忍不住用自己的行文習慣去修改作者的稿子,甚至帶著國文教師的訓練,力求標點與語法完美。後來隨著經驗累積,她學會一份尊重與包容,除非錯別字或明顯錯誤,否則盡量不改;若要改,必須改得比原稿更好。「這是從師父(星雲大師)身上學來的,他教我對文稿多一些寬容,也教我欣賞每位作者獨有的語言。」 在她看來,三種身分互相滋養:編輯的敏銳讓她在創作時自然意識到作品的完整度;社長的視野使她能衡量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而作家的直覺,則提醒她「我手寫我心」,先力求真善美,再談市場。   留白與不圓滿的結局   這部小說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圓滿結局」。許多讀者讀完後問她,是否會寫續集、讓人物的命運完整交代。她總是笑著回答:「應該不會。」在她的設計裡,重點不在劇情的終點,而在過程中的領悟與轉念。 她舉例陸世峰與江若雪的情感糾葛,在寺院偶遇後,以一場白骨觀的內心衝擊作結尾。那場禪修中,他觀想眾人化為白骨,並自問:若能辨認出這副白骨是江若雪,自己是否仍會愛她?這個問題既殘酷又溫柔,逼近人對愛與執著的極限思考。 「我不想讓故事落在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句點上,」她說,「人生本來就沒有那麼整齊的收束。」對她而言,小說的結局不是答案,而是一個轉折點,讓角色與讀者同時面對未知。至於陸世峰最後是否出家,或者角色之間是否還會再相遇,她選擇不給出確定答案,而是把想像的空間交給讀者。 這份留白,既是她作為作者的選擇,也是她對人生的比喻——我們都在世間借路而行,不必急於追求終點,因為每一步都是故事本身。 滿觀法師 滿觀法師簡介 來自美麗的淨土──花蓮。 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畢業。 一九九一年依止星雲大師出家。 出家前、出家後,唯二的工作都是:教書、編書。現任佛光文化社長兼總編輯。著有散文《靈山不如歸》、《半中歲月》,小說《我從世間來》,新詩《窗前佛顏》。   在嚴謹、規律、簡單、清淨的僧團裡 身安住,心安然 可幽微深處的靈魂 呼喚 以文字和世間串連 以文字傳達他對世人的關愛與疼惜

Read More

預防醫學照護 開啟健康管理新頁

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左)與康博集團董事長吳俊毅簽署哈佛健診、康博診所策略聯盟合作。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王誌誠∕台北報導 敏盛醫療體系哈佛健診與康博集團旗下康博診所17日簽署策略聯盟,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教授、陳石池教授到場見證,期許聯盟把「一次性的健康檢查」升級為「可被銜接的預防醫學照護」,為民眾打造可量測且持續的心血管健康管理新模式。 衛福部統計指出,台灣10大死因中有6項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已成為高齡與中壯年族群的共同負擔。哈佛健診院長楊舜鈞博士表示,哈佛健診抽樣分析近12個月來一萬名受檢者資料,發現逾4成存在心血管風險與代謝異常(如三高、血糖異常)情形,且年齡在30-40歲區間族群比例與更高齡族群相當。 楊舜鈞指出,亞健康年輕族群已占相當比例,但經常忽略此健康警訊。這次與康博診所合作的重點,是把康博的後續照護直接導入健檢流程,讓受檢者在知道風險之後,有一條真正可執行的健康路徑。 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指出,雙方聯盟將整合集團資源,把可被證實的成效與服務帶給更多民眾,開創台灣健康管理的新篇章。 康博集團董事長吳俊毅也表示,聯盟做的是預防醫學,做完健檢後,透過有效介入把健康找回來,讓更多台灣人「健康、幸福、呷百二。」 李源德教授指出,健檢不應該只是發現有病,更要預測將來可能發生什麼病,並且提早介入。 陳石池教授也補充,做完健檢後,應該進一步理解未來風險並採取對策。

Read More

孩童夜尿 家長應耐心陪伴治療

兒童夜尿頻繁可加強心理支持。(陽交大宜蘭醫院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夜間遺尿是許多兒童常見的困擾,指4歲以上孩子在睡眠中無法自主控制排尿。即便父母半夜提醒孩子上廁所,隔天仍可能發現床單濕透。許多家長因此擔心孩子健康,甚至影響孩子自信心。 陽明交大醫院小兒腎臟科林自華醫師指出,約15%的5歲兒童會有夜尿問題,多數會隨年齡自然改善,但仍有少數持續至成年。日前醫院就接獲家長帶著8歲小安前來就診,他因為夜尿次數頻繁讓家長擔心不己。醫院首先安排尿液檢查及超音波,排除泌尿道感染或結構異常,並請父母記錄日夜排尿情況,以判斷是否為原發性夜尿或繼發性夜尿,原發性夜尿常因排尿系統成熟較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及熟睡所致。 治療夜尿不僅依靠醫療,也需心理支持與生活習慣調整。林自華建議,父母應減少孩子羞愧感,建立合作意識;生活上可控制晚餐水分、睡前排空膀胱,房間放小夜燈或小馬桶,並透過鼓勵而非責備來協助孩子,有需要時,可使用遺尿感應器或藥物輔助。 經過3個月的調整,多數孩子夜尿情況可明顯改善,生活品質與自信心也隨之提升。醫院提醒,夜尿是生理現象,家長勿責備或忽視,只要有專業治療與耐心陪伴,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Read More

DOVE系統 守護失智行的安全

成醫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前排中)跨領域團隊,獲得國科會補助開發一套應用軟體「DOVE」協助失智症照顧者,並降低走失風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走失」是失智照護中的一大難題!據警政署資料顯示,失智者走失的案件數逐年攀升,光是2021-2023年之間,就有6千多人因失智發生走失事件。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團隊研發一項命名為「DOVE」系統,希望每位外出的認知功能障礙者,都能像鴿子般平安回家,已送交台灣與美國專利申請。 成醫失智症中心的一項腦科技創新研發及應用計畫,結合跨領域專家學者合作,針對失智症患者開發出一套應用軟體「DOVE」來協助照顧者。這項發明是根據臨床數據推估走失風險,並提供走失紀錄及衛教指引,期望降低迷路走失的發生率,初步成果相當良好。此計畫獲得國科會補助支持,持續推動相關研究。 白明奇指出,從逾千筆個案資料分析中,發現3項與走失相關的重要指標,包括男性、阿茲海默症患者及認知功能較差者,發生迷路或走失的風險明顯上升,不論失智病人是否曾有走失經驗,都會讓照顧者與家人處於焦慮不安,即便是輕度認知障礙者,也可能出現迷路與走失情況,並造成傷害,更可怕的是,並非所有走失者都能被尋獲,因此,如何降低失智者走失是一個挑戰性極高的議題。研究團隊也將在未來持續揭露DOVE系統最新進展與使用成果,也期待DOVE未來能進入國家長照服務系統,守護失智者行的安全。 參與研究的還有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瑞彬、成大護理系教授王靜枝,及資策會人工智慧研究院智慧醫療組長林謙德,他們強調,失智者經常出現走失迷路的情況,但大家對於空間迷失的起因或發生點卻難以掌握,這款服務系統的開發可望有效追蹤並分析相關數據,協助個案與家屬提升安全防護意識,並降低走失風險。

Read More

多囊性卵巢症 精準療程受孕產女

葉女透過分子檢測、人工智慧胚胎評估成功產女,圓夢當媽媽。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4歲葉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導致月經週期紊亂與排卵困難,結婚2年接受多次排卵誘導治療,一直未懷孕,後來採取試管嬰兒療程,透過分子檢測、人工智慧胚胎評估等精準化療程,今年4月生下健康女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張訓銘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因排卵不規律,常面臨自然受孕困難,傳統療程不僅成功率有限,也可能帶來副作用。透過結合分子檢測、人工智慧與臨床專業的精準化療程,不僅能有效降低治療風險,更可大幅提升懷孕成功率。 葉姓女子是典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不孕,卵巢有許多小卵泡,卻缺乏成熟卵子的自然排出,在多間診所與醫院嘗試排卵誘導治療,都未能成功懷孕,後來到中國附醫就診,進行精準化試管嬰兒療程。 中醫大附醫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張訓銘指出,典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不孕,常見卵巢有許多小卵泡,卻缺乏成熟卵子的自然排出。(記者陳金龍攝) 張訓銘表示,醫療團隊為葉女透過基因與荷爾蒙檢測,評估卵巢反應能力與代謝風險,據此設計個人化用藥計畫,避免過度刺激或療效不足;同時採用低劑量促性腺激素結合GnRH拮抗劑,兼顧卵泡數量與品質,並降低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風險。 試管嬰兒療程在胚胎培養階段,透過縮時攝影監測系統全天候觀察胚胎分裂過程。(記者陳金龍攝) 在胚胎培養階段,透過縮時攝影監測系統全天候觀察胚胎分裂過程,並結合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挑選較有潛力的囊胚進行移植,葉女成功取出5顆卵子,並在嚴格篩選後植入一顆優質胚胎,懷孕過程相當順利,今年4月誕下一名健康女嬰,母女均安,成功實現成家的心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