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半瓶水和一瓶水

■翟長付 那天,天氣很熱,悶得人喘不過氣。我把車從地下停車場開到酒店門口,沒一會兒,朋友從酒店走出來。他拉開車門坐進來,手裡還拿著一瓶水。 酒店門口的角落,坐著個頭髮花白的老人,正整理著身旁那堆空瓶子。朋友瞧見老人,眼神動了動,然後示意我把車開過去。他擰開瓶蓋,大口大口地喝了半瓶水,從車窗把瓶子遞給老人。老人聽到動靜,慢慢站起身,步子蹣跚地走過來接過瓶子。沒有想到,老人拿到瓶子後,直接仰頭把剩下的水一口喝了。 朋友被老人這舉動驚到了,愣了一下,趕緊搖上車窗。我發動車子離開,從後視鏡裡,看到朋友眼眶紅了,嘴裡嘟囔著:「我該買瓶水給老人的……」看著朋友滿臉的內疚,我想起自己經歷過的關於一瓶水的事。 那天,也是熱得要命。我在街上趕著去見一個客戶,走得風風火火,嗓子乾得都快能冒煙了。到了月台,我下意識放慢腳步,希望能找到個便利店買瓶水。就在這時,我看到一個年輕女子,她站在月台旁,手裡拿著瓶水,時不時朝公車來的方向看,像是在著急等車。 她看我的時候,對我笑了一下。我有點驚訝,還沒反應過來,她就朝我走來,把水遞給我,輕聲說:「看你好像很渴,這瓶水給你喝。」我當時就愣住了,腦子一下懵了,各種想法在腦袋裡轉。以前聽說有人喝了陌生人給的水,就頭暈乎乎地把銀行卡密碼都說了,這水,能喝嗎? 我看著那瓶水,又看看她真誠的眼睛,心裡還是犯嘀咕。女子好像看出我在猶豫,臉上還是帶著溫和的笑,解釋說:「我買水的時候多買了一瓶,正愁沒處處理呢,你就當幫我個忙。」她語氣輕鬆,眼神裡滿是友善,讓人沒法拒絕。 我猶豫了一會,還是接過了水。擰開瓶蓋,清涼的水順著喉嚨流下去,身上的燥熱一下子就沒了。我趕忙跟她道謝,她擺擺手,說這就是順手的事。這時,公車來了,她轉身就上了車,車門關上,她的身影消失在我的視線裡。 沒多會兒,我等的車來了。我坐在車上,握著那瓶還帶著女子體溫的水,心裡特別感慨。一瓶水值不了幾個錢,可這份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卻是特別珍貴。 等我講完這段經歷,朋友愣了一下,接著嘴角上揚,露出釋然的笑容,說:「這世上還是好人多……」 是啊,同樣是陌生人遞來的水,老大爺接過朋友的半瓶水時,想都沒想就喝了,而我卻猶豫好久才敢接女子的一瓶水。生活裡,我們有時候就是因為害怕、擔心,對別人的好心猶猶豫豫。其實,要是大家都能像女子和老大爺一樣,別想得太複雜,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痛痛快快幫一把,把這份好心傳遞下去,那身邊肯定到處都是溫暖,日常也將滿是溫情與美好。

Read More

飲控+走路 個管師減掉半個自己

  彰化醫院個管師吳雅婷400多天甩肉51公斤,分享減重秘訣。 (彰化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衛福部彰化醫院個管師42歲吳雅婷,歷經400多個日子,靠著嚴謹飲食調控、每天至少走路1小時等調整生活習慣方式,成功甩重51公斤,從體重上百公斤、BMI高達38.3,瘦成BMI19.5,用毅力寫下身體年齡回春42歲的奇蹟。 吳雅婷去年6月時104公斤,現在53公斤,BMI從38.3變19.5,體脂率從42.7變15.3,腰圍從95公分減到62公分,身體年齡從69歲回到27歲,內臟脂肪從22下降到1。她說,她從5XL的褲子一路縮到S,連自己都超感動。 她說,其實這不是她第1次減重,以前曾有2次減重的經驗,但是都因為沒有落實飲食行為的內化,後來還是復胖。 她指出,去年她轉換單位到第一線,需要面對民眾,要她嘴上講著預防保健、癌症防治篩檢,自己卻那麼「大隻」,會感到嘴軟,講不下去,因為很多癌症、疾病都與肥胖習習相關,另一方面,隨著年紀增長,肥胖對於各器官及關節的負擔,以及對生理期及荷爾蒙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讓她下定決心,踏上第3次的減重之旅。 這一次,她根據院內減重班的健康飲食原則,徹底調整生活習慣。在飲食方面:以均衡飲食及原型食物為主,避免油炸與高糖食物,水果則選擇低糖品項。作息:不熬夜,維持規律作息。運動:雖然不愛運動,但仍每日堅持走路1小時以上,下雨天也穿著雨衣照樣走。補水:每日依照體重乘以40的計算方式,喝夠足量白開水,啟動代謝。心理建設:學會忍耐,面對喜歡的高熱量食物而選擇不碰。 她特別感謝糖尿病個管學姊,每週陪伴她測量體重,亦師亦友,給予監督與鼓勵;媽媽精心準備飲食,幫助變化菜色,成為最堅實後盾;哥哥提供無限量美式咖啡支援,提醒補充營養素;父親負責精神加油。 她強調,她也曾經多次懷疑自己年過40,身體機能及代謝都在下降,還有減重的能力嗎?但事實證明,只要有決心並持之以恆,40歲後仍能創造減重奇蹟。

Read More

微創提眼矯正 粉領族精神奕奕

一名女子雙眼上眼皮有不同程度下垂現象(上),經透過「提眼矯正」微創手術(下),終於替她解決多年困擾。(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7歲徐姓粉領族受眼瞼下垂困擾,10年來常被同事笑「是睡不飽嗎」,教師節連假前趕往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接受整形外科門診,經診斷查出為趨近重度的提眼肌無力,透過「提眼矯正」微創手術拉提上眼皮,擺脫視野遮擋障礙,整體而言也彷彿變年輕了。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表示,對於不同程度的下垂,都建議盡早就醫。(記者陳金龍翻攝)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指出,眼瞼下垂是位在上眼皮深處的提眼肌出現無力或鬆弛現象,會造成睜眼功能變弱,進而讓外觀看起來較衰老精神,雙眼皮變成多眼皮,患者本身視野線也會漸漸受影響。 呂明川說,多數下垂原因可能是年邁退化,也有部分是因為天生結構缺少提眼肌,後天因素退化多以40、50歲以上居多,近年因3C使用率高,使眼瞼下垂案例有年輕化趨勢。 呂明川表示,盡早做治療,即使退化都可以透回復到完全睜眼狀態。如果退化太嚴重,則採取「筋膜移植術」,以人工懸吊帶或自體腿部筋膜移植,皆能達到懸吊目的。另,假天生無提眼肌或退化到極為嚴重狀態,則評估建議做「前額懸吊術」,這是利用前額肌肉來懸吊。

Read More

〈中華副刊〉鳥帶來的台灣精神

■沙山懷若 失業已有幾個月了,某日陪一位專科同學南下,我知道他的事業經營得艱辛,而他竟然還關心起我來,知道我喜歡園藝,建議我不妨從事盆栽,而且是榕樹盆栽,因為他去過幾個國家,很少看到該地有榕樹,只有台灣最多。 「假如大量栽植,每盆必定是台灣的特色!」 「慢著!」他一邊思考著,一邊緩緩地道出:「鳥帶來,對,只栽培這種榕樹。」 「鳥帶來」是鳥類吃了榕樹種子的排泄物,落在屋頂、牆縫中生長出來的榕樹。 「每棵鳥帶來榕樹都是經過鳥的腸胃消化,都是自成一個品種,都是獨一無二的產品。」 他邊專注地開著車:「而且最重要的,它代表著台灣精神,經過消融後,落在屋脊、牆縫中求生存。」 「對!台灣精神,如同鳥帶來榕樹在夾縫中求生存。」 想著失業的我,正陪著他前往南台灣修理機器,一句「夾縫中求生存」,竟是如此地貼切,回想前人不也是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來嗎?我望著前方的高速公路,竟然覺得路愈來愈寬敞了!

Read More

肚痛冒冷汗 休克才知心梗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呼籲民眾控制三高、戒菸並規律運動,以遠離心臟病發病因子。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一名42歲小吃店老闆娘肚子痛到冒冷汗,以為吃壞肚子,拖了3天沒緩解,休克昏厥就醫才知是心肌梗塞,且部分心肌已因嚴重壞死而破裂出血,幸緊急做心導管手術,並裝設葉克膜和左心室輔助幫浦,治療3個多月後才順利出院返家。然而,儘管幸運撿回一條命,也難逃心衰竭後遺症,必須終身服藥控制。醫師提醒,有三高問題或家族病史,要注意心肌梗塞風險。 心臟基金會29日在台北火車站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心臟基金會董事長林俊立提醒民眾,心臟功能一旦嚴重損壞就不可能恢復,有三高問題或家族病史的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與血糖;善用行動裝置監測心律;以及盡快戒菸,遠離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威脅。 另一名40歲男性與朋友唱歌唱到一半突然胸痛、昏厥,且失去心跳,幸好友人立刻執行心肺復甦術(CPR),送醫後經心導管手術,打通堵塞的血管,搶回一命。林俊立表示,這2位心臟病患者,前者有高膽固醇問題,後者則除了膽固醇超微偏高,還有抽菸高風險因子。 心臟基金會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原因第1名,每年奪走約2050萬條性命。而衛福部113年之台灣地區民眾死因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共奪走2萬3276人生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2位。 林俊立指出,近年國內女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慢慢減少,但40至60歲男性,反而在最近5、6年來有上升的趨勢,臨床上也不乏40歲身體健康、無三高及慢性病史卻心梗猝死的案例,深究其因,不難發現「抽菸」是唯一共同的危險因子。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李貽恒表示,吸菸者本身發生心臟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的風險,比沒有吸菸者高出2至4倍,但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研究顯示,戒菸1年後,心臟病發生的風險就能減少一半,如果持續戒菸10年,則心臟病發生風險就會回到與無吸菸者一樣。 林俊立提醒民眾,假如走路時經常胸口悶痛,稍微動一下就喘得很厲害,甚至無緣無故痛到冒冷汗,都可能代表心臟功能已經缺氧或受損。尤其有三高、慢性病、家族病史及抽菸習慣者,都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建議每日量測血壓,一旦血壓超過130/80mmHg,就應盡快就醫接受治療。 心臟基金會也與消防局合作,呼籲全民學習CPR,林俊立強調,心肌梗塞發生後的5分鐘非常關鍵,只要透過CPR+AED搶救,就有超過4成的機率可以把人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但假如都沒有人做CPR的話,則患者被救活機率就只剩下不到2%,且即使病人順利存活,也容易因腦部缺氧受損而成為植物人。

Read More

〈生活休閒〉武夷山 擁自然文化雙遺

  天遊峰是武夷登山望遠的勝地,讓人升起「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武夷山紅茶遠近馳名,九曲溪竹筏穿梭在丹霞地貌山峰之中,彷彿置身於一幅會動的中國山水畫。這片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之地,不但茶香四溢,也是朱子理學的發祥地。 文、圖/記者趙家麟 自然奇觀/丹山碧水畫中遊 武夷山風景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總面積將近一千平方公里,獨特的丹霞地貌形成於白堊紀晚期,經過億萬年地質變化和風雨侵蝕,造就了今日奇峰怪石。 天遊峰是武夷登山望遠的勝地,海拔四0八點八公尺,循岩壁石階登頂途,天氣睛朗時,武夷丹霞山水美景盡收眼底,讓人頓生「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山腳下的九曲溪如玉帶環繞。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讚嘆「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九曲溪竹筏漂流是遊訪武夷山必定要體驗的項目。全長約九點五公里的溪流,蜿蜒曲折,乘竹筏順流而下,兩岸奇峰林立。筏工撐竿講述著每座山峰的故事。撐篙功夫了得,但必須有時間與經驗的積累,辛苦的差事,如今也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 九曲溪竹筏漂流是必要體驗。 玉女峰位於九曲溪二曲溪南的奇峰,因其外形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乘坐竹筏由水上望去,宛如一位絕美的少女。玉女峰與對岸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彷如一對戀人。 玉女峰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 一線天是武夷山的地質奇觀,岩壁中裂開一縫,僅容一人側身而過。最窄處僅卅公分,抬頭望天,僅有「一線」之光。但是,對有幽閉恐懼心理的人來說,是一大挑戰。入口處立有警語,提醒遊客進入前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 朱熹園之武夷精舍隱於五曲溪畔,朱熹親自籌建講學。 人文歷史/朱子理學搖籃地 武夷山不僅有自然地質風景,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南宋時期,理學大師朱熹在此創辦書院,講學授徒,堪稱朱子理學的發祥地。 朱熹園之武夷精舍(紫陽書院),隱於五曲溪畔,由朱熹親自籌建講學。朱熹在此完成《四書章句集注》,這部著作後來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也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格局。 武夷山也因為有朱子理學,自然與文化相互融合。朱熹在武夷山寫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僅描述了九曲溪的清澈,更寓意著思想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 一線天是武夷山的地質奇觀,岩壁中裂開一縫,僅容一人側身而過。 此外,在武夷山下,還有距今三千八百多年的古閩越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基址和祭祀場所,證明這裡曾是古閩越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出土的陶器、鐵器與青銅器,訴說王朝曾經走過的輝煌歲月。 茶葉文化/大紅袍的故鄉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武夷岩茶是中國烏龍茶中的極品,而大紅袍更是岩茶之王。來到九龍窠,陡峭的岩壁上有六株古茶樹,被嚴密的保護,就是傳說中的大紅袍母樹。 取名「大紅袍」由來,有個傳說,明代一書生趕考途中病倒武夷山,僧人以茶湯治癒他。後來書生高中狀元,為報恩情將紅袍披於茶樹,「大紅袍」由此得名。   九龍窠大紅袍古茶樹。 武夷岩茶最特殊之處在於生長於丹霞地貌的風化岩石,土壤富含礦物質,加上雲霧滋潤,晝夜溫差大,形成了茶葉獨有的香氣和滋味。 當地茶農說「好的岩茶有『活、甘、清、香』四特點,入口微苦,旋即回甘。」 在武夷山,茶香空氣中特有的氣息。到武夷山旅遊,除了九曲溪漂流,不能錯過體驗當地的茶道文化,從「燙杯、置茶、沖泡、分茶」的流程,充滿儀式感。 《印象大紅袍》是張藝謀等導演的「印象系列」的第五個作品,以武夷山的茶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演出以武夷山的大王峰、玉女峰等自然山水為背景,結合三百六十度旋轉觀眾席和融入山水的矩陣式實景電影,營造出宏大的視覺感,為觀眾呈現了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和沉浸式體驗。   武夷山大型劇作印象大紅袍。 演出分為盛唐笙歌、竹林群舞、神話傳說、炒茶表演、竹筏漫遊五個篇章,透過品茶的意境,引導觀眾放下煩憂,感受武夷山茶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和諧生活。 旅遊武夷山,春秋季節最適宜,夏天雖然也是避暑之地,但仍要注意防曬。景區內有環保車接送,建議至少安排二至三天品味山水人文美景,走訪遊天遊峰、一線天,體驗九曲溪漂流,探訪茶園、品茶買茶。在丹山碧水中,與自然對話;與文化相擁,品茗茶香,來一趟心靈的洗禮。  

Read More

〈彩繪人生〉許銘修 倉庫變身空手道館

麻豆東璘運動城館長許銘修(右)、與妻子曾瓊慧及空手道選手兒子許哲源(中),一同打造道館,營造優質運動場所。 (記者盧萍珊攝) 麻豆東璘運動城館長許銘修,將閒置已久的倉庫變身成空手道館,除提供民眾一個優質的運動場所,現也結合舞蹈、古木禪、咖啡廳等多元經營,讓運動城兼具休閒功能,成為親子運動空間。 許銘修指出,東璘運動城前身是區漁會倉庫,已閒置許久,周遭雜草叢生,近500坪的空間花費10個月打造成空手道館,讓老舊倉庫重生、活化,並在113年11月23日開幕啟用。由於兒子許哲源是空手道選手,並奪下112年全運會空手道銅牌,獲選南市傑出運動員,藉由栽培兒子學習空手道經驗發現,運動能讓孩子更有自信,勇於突破自己,有感於運動對健康與個人福祉的重要,發念扎根台南運動工程。 許銘修說,當時選定麻豆,是因溪北缺乏大型的運動場所,選在缺乏運動資源的麻豆投入資金,將閒置倉庫活化再利用改為運動館,期創造麻豆多元化及親子運動空間。東璘運動城的核心主旨是要傳授武道精神,從禮開始,鍛鍊身心及發揚團體互助精神,除推廣空手道外,還有現代舞、有氧運動等團體課程,還有融合身心合一效果的古木禪微運動。 目前道館有二十多位學生練習空手道,館內小選手也在114年台南市市長盃全國空手道錦標賽拿下21面獎牌,分別有7金、6銀、8銅的佳績。許銘修說,希望運動城成為麻豆小巨蛋,目標是培養出國家級選手。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彩繪人生〉潘彥綺積極推廣ABC急救

潘彥綺(右二)率安南醫院“急救ABC俱樂部”志工至校園推廣急救ABC。 (記者陳俊文攝)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有一個「急救ABC俱樂部」社團,20名志工裡面只有一名「社會人士」潘彥綺。數年前父親藥物過敏休克,他不會CPR,差點害父親停止呼吸,為此,潘彥綺投入安南醫院CPR學習並擔任志工,目前是「急救ABC俱樂部」顧問兼公關主任,率社團在台南市各級學校和社團推廣ABC急救課程,以切身經歷讓民眾了解ABC急救的重要性。 71年次的潘彥綺年輕時是空軍四四三、四四二聯隊上士,8年軍職退伍後,在南科群創擔任助理工程師,也曾出任前副市長顏純左秘書,目前從事太陽能光電業。 父親自公賣局退休後,一次因藥物過敏休克,全家人手忙腳亂,尤其他因自己不會CPR頗為自責。所幸救護車即時趕到,把父親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從此,他了解CPR的重要性,不但自己學,安南醫院開辦ABC急救夏令營時,還帶著父親和兒子一起去學,希望家人再碰到這種緊急狀況時能從容應付,不會慌張失措。 也因此,他和安南醫院「急救ABC俱樂部」結緣,每次有活動都前往義務幫忙,獲得副院長許秉毅讚許,封他個公關主任的無給職,潘彥綺覺得這是上天賦予他的任務,不但欣然接受還全力以赴。 潘彥綺表示,心臟停止跳動或停止呼吸的黃金時間只有六分鐘,家裡不太可能準備一台售價數萬元的AED,CPR變得很重要。ABC指得是AIRWAY、 BREATHING和CARDIAC MASSAGE心臟按摩等3個急救動作,現在已沒有口對口人工呼吸了,只要在救護車來臨前能施予心臟按摩,就有可能將瀕臨猝死的生命營救回來,且不會變成腦死的植物人。 安南醫院「急救ABC俱樂部」除固定暑假舉辦急救夏令營外,平常也樂於接受各級社團和民間社團預約前往推廣,費用全免,歡迎有興趣的社團和學校與他聯繫。            (記者陳俊文)  

Read More

〈彩繪人生〉莉莉水果店 李文雄真情告白

莉莉水果店經營者、莉莉水果文化館創辦人李文雄,關注在地歷史文化,一生都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推廣台灣水果,更是他一生志業。 (記者林雪娟攝) 在府城,提起「莉莉水果店」,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幕後最大推手當屬老老闆李文雄。喜愛歷史文化的他,更是莉莉水果文化館創辦人,寫過許多專欄和書籍。《莉莉水果店》這本書,卻是首度完整記錄這個府城水果世家和在地人的故事,透過他溫暖的筆觸,希望更多人一起來品嘗屬於上帝的果實真味。 李文雄是台南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經營者,在地文史工作者,家族世居台南,其父戰前從事青果批發,戰後成立南台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大台南地區的青果批發事業,母親則於南門市場擺攤賣蔬果,後遷移至府前路現址,同時販售水果和擔仔麵,並兼營貼食,提供外地人三餐月結包飯服務。 1957年,父母以大姊英文小名Lily,將水果店取名為「莉莉」。李文雄從小就在店內長大,感受台灣水果的甘甜和府城人情飽滿,也歷經戰後美援時代和經濟成長期,退伍後也跟著從事水果產銷,因原負責水果店經營的大哥病倒,接手「莉莉」,並調整經營路線,打造品牌形象。 李文雄一生和水果為伍,為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水果和府城文化,1999年成立「莉莉水果文化館」,自編自印《莉莉水果有約》折頁月刊,獲得廣大迴響,共發行72期,因水果店面對孔廟,加上熱愛在地文史,陸續出版《孔廟的守護者》、《磐石勇者:住吉組追懷錄》、《歸鄉細語》、《桃李春風福安坑:莉莉水果店65週年紀念》等,記錄台南這塊土地足跡。 李文雄說,關懷這片土地的人事物,一直是他心裡的感動,推廣台灣水果,則是他一生的志業,台灣是上帝賜福的寶島,如《聖經》上所寫,是流著奶與蜜的土地,以其觀點來看,台灣最值得驕傲的,即是擁有相當豐富的水果。若台積電的晶片是台灣目前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資產,那麼品項繁多且品質優良的水果,更會是台灣未來最重要的軟實力。 李文雄強調,這本書是他對水果最後的告白,希望更多人一起來品嘗上帝的果實真味,共品「一花一木、果實人生」。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彩繪人生〉美髮師變農民 賴東卿越挫越勇

進駐柳營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種植短期蔬菜10多年的賴東卿,生產有機蔬菜品質佳,受到市場歡迎。 (記者陳佳伶攝) 原本是美髮設計師的賴東卿,17年前進入柳營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種植短期蔬菜,一開始賠了不少錢,他卻越挫越勇檢討失敗原因,四處上課、觀摩汲取經驗,蓋溫室、農場導入自動化、科技化,建構冷鏈物流體系,讓有機農產品保持最佳新鮮狀態,逐漸在有機農產品市場取得好口碑。 賴東卿是柳營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早期進駐的農民之一,主要是看準有機農產品受到市場青睞,他將早年做美髮所賺的錢去種咖啡、後來又將賣咖啡所賺的錢投入有機農場,堅信有機農業是「顧健康」、「愛土地」的生產模式,更是值得長期投入的行業。 賴東卿不諱言,一開始缺乏經驗賠了3-5年,他由實際經營的過程中檢討失敗原因、累積經驗,四處上課、觀摩其他農場,選擇適地、適種的短期蔬菜品項,並鼓勵自己「少賠就是賺錢」,對的路就要堅持走下去。 為減少病蟲害,在3.2公頃的農場中逐步建置溫室,由播種、育苗、定植、採收到包裝、上架一條龍都自己來,也掌握產、銷流程;在農場導入自動化和科技化以機械改善工作效率達到省工目的,溫室挑高通風佳,並重視溫室環境管理,農人在較舒適的環境中工作、農作物也在合宜的溫、濕度和日照下逐步成長,才能有好品質。 兩年前設立全台第一座智慧型冷鏈分裝分流場,秉持冷鏈不中斷原則,確保農作物從採收到分級處理過程中,保持新鮮度和品質,因品質佳、保鮮期較長,相當受到歡迎。 賴東卿說,投入有機農業主要著眼於食安,過程中,有政府從旁輔導協助,更要靠自己努力,農民也是生意人,除了要練就一套基本的生產技術,眼光更要看得準,跟著市場需要和脈動,隨時調整產銷腳步,近年來,兒子賴策方也來農場幫忙,父子聯手經營農場,未來打算投入更多現代化設備,並增加根莖瓜果類品項栽種,以打入更大、更多市場。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