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食鹽水洗傷口? 用自來水沒差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雙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譚家偉5日指出,研究證實使用自來水清潔傷口,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異,籲醫學會制定指引,以利向民眾推廣正確、節省醫療成本的新觀念。 譚家偉表示,國外幾乎很少用生理食鹽水洗傷口,甚至開刀完第2天起就可以洗澡,傷口換藥直接用自來水清潔即可;自來水取得方便,相較之下,使用生理食鹽水還得特地購買,打開後若未用完也只能丟棄,造成浪費。 譚家偉指出,台灣還會有患者每天跑診所或醫院換藥,只為用健保更換敷料,事實上這些傷口在家中就可自行清潔處理;如果全面推廣使用自來水清洗傷口,不僅能提高便利性,也能大幅降低醫療成本,呼籲相關醫學會推廣這項新觀念。 譚家偉表示,雖然許多人質疑台灣的自來水系統不如國外,擔心社區大樓內的老舊水管影響水質,以「國外的水可直接飲用,而台灣的不能」為由,進而懷疑水質不佳;但國內已有多名自來水專家掛保證,認為台灣的自來水品質不輸國外。 譚家偉指出,研究回顧來自不同國家的12篇研究,涵蓋歐美先進國家、印度、伊朗、巴西,以及與台灣環境相似的香港;這些研究皆顯示,自來水用於傷口清洗的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顯著差異,台灣的自來水不會比這些地方差。 譚家偉指出,針對109名外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雖有超過半數醫師同意「自來水清潔傷口與生理食鹽水在感染風險上無差異,仍有許多醫生不願在臨床採用自來水沖洗傷口的做法,在接觸研究結果前,僅10人表示已有使用自來水清洗傷口的習慣,其餘99人仍使用生理食鹽水,看了研究數據後也僅有37%表示願意改用自來水。 譚家偉表示,分析堅持使用生理食鹽水的醫師,主因有同儕壓力、擔心吃官司、缺乏本土臨床指引及與病人溝通衛教所需時間過長等。若外科醫學會等本土專業學會,出面訂定臨床指引,醫師行醫有依據,可減少法律風險,加上醫學會與媒體積極進行衛教推廣,提升民眾接受度,便能有效推廣自來水清洗傷口,促進臨床應用與全民接受度。 自來水可用於清潔傷口之研究,納入3330名患者、3352個傷口,結果顯示自來水組與生理食鹽水組的傷口感染風險,並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已於9月發表於「世界外科雜誌」(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一切盡如人意

詩‧攝影/葉莎 我在三樓焚香 一縷煙,輕巧穿越紗窗 窗外有人作畫 畫布巨大,無垠無邊 潑灑一些金盞黃 再加大量柚黃、橘橙 那個人胸懷深遠 姓天名空 他說一切盡如人意 喜鵲撩撥野八哥 樹牽牛牽引藿香薊 黑夜瀰漫而至之前 一大片煙霧藍和山梗紫 懸掛在原野之上 天空有其堅持的美德 晚雲有其善變的性格 甚至一株樹的枯槁 不過是厭倦 雨水和陽光的糾纏 我在每個落日 完成一次瑜珈的金字塔式 緩慢此生的墜落與呼吸 一切糾葛皆是多餘 萬事萬物盡如人意

Read More

新冠流感化 疫苗高覆蓋率較安全

國衛院分析34國於COVID-19疫情期間作為,發現疫情初期採取嚴格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情傳播與患者死亡。(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經研究34個國家之COVID-19疫情防疫策略與患者超額死亡情形,發現在疫情初期政府採取嚴格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情傳播與患者死亡。而新冠疫情逐漸流感化,在各國防疫轉變為與病毒共存之際,國衛院表示,只有在高疫苗覆蓋率前提下,與病毒共存才會比較安全。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指出,超額死亡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實際死亡人數與近年來平均死亡人數的差異,能有效避免各國醫療量能等基礎建設所造成的差異,且除COVID-19直接致死個案,也涵蓋因醫療系統過載、延遲就醫或其他間接因素導致的死亡,能更全面反映疫情對社會的危害。 國衛院之研究結果顯示,34國的平均超額死亡率在2020、2021、2022年分別為9%、14%、11%。其中,防疫指標分數高的國家相較於防疫指標分數低的國家,在2020年及2021年超額死亡率分別顯著降低了5.7%和12.9%,顯示疫情初期政府果斷採取嚴格防控措施,能帶來長期益處,有效降低傳播與死亡。 研究指出,疫苗施打是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分析各國經驗發現,若要從嚴格防疫措施逐步轉向「與病毒共存」,必須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前提下才較為安全;尤其對於高齡化國家,更需在解封前制定專屬策略,否則當疫情再度爆發,易感族群將承受更高死亡風險。 研究也顯示,高收入國家在超額死亡控制上普遍表現較佳,顯示財政資源充足能帶來較完善的防疫支援,建議各國政府可規劃專屬防疫基金,以降低疫情對社會與經濟的長遠損害。 國衛院指出,慢性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卻是被忽視的族群,若常規醫療服務受到影響,將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建議各國可加強相關防護措施與衛教,確保慢病患者在疫情中仍能獲得持續的醫療照護。 國衛院表示,台灣、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的3年平均值皆低於5%,屬於超額死亡率相對較低的國家,是因在疫情初期,我國快速關閉邊界、建立完整的入境檢疫措施,及詳盡的接觸者追蹤計畫;且民眾主動配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使台灣在全球疫情肆虐下形成「全民防疫」的典範。 國衛院指出,這份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並獲得美國公衛學會選為精選文章,列入醫療與健康相關職能教育課程。

Read More

烤肉醬/含糖飲/酒 都是熱量炸彈

  營養師張淑涵提醒,烤肉醬料、含糖飲料、酒精飲品是3大熱量陷阱。(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許多人總把月餅當成高熱量的代名詞,視為發胖元凶,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營養師張淑涵提醒,真正讓人不知不覺胖一圈的,其實不是月餅,而是中秋節餐桌上容易被忽略的3大隱藏熱量殺手,烤肉醬料、含糖飲料,以及酒精飲品。若不加以注意,這些習慣往往比吃月餅更容易造成熱量超標。 營養師張淑涵表示,首先警覺的就是「烤肉醬料」,烤肉時大家習慣一刷再刷,糖分與鈉含量隨之快速累積,一餐下來就等於多吃下1顆蛋黃酥,熱量驚人,增加高血壓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其次是「含糖飲料」,許多人習慣一口肉搭一口手搖飲,殊不知1杯手搖飲或汽水的熱量高達300-500大卡,甚至比1顆蛋黃酥還高,加料飲品相當於2顆小月餅,短時間大量攝取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導致脂肪囤積,長期下來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3個陷阱是「酒精飲品」,中秋聚會少不了啤酒、調酒助興,一罐350-500c.c.的酒精飲品,熱量幾乎等於1顆蛋黃酥,需注意的是,酒精會降低自制力,讓人不知不覺吃下更多高熱量食物,若過量飲酒,增加肝臟負擔,提升脂肪肝、肝炎甚至肝癌的風險。 一場中秋烤肉聚會,這3大隱藏熱量來源,可能相當於多吃了3-5顆蛋黃酥,若想兼顧美味與健康,建議民眾把握以下原則:「選擇新鮮食材」,避免過度加工或醃漬肉品;「刷醬適量」,每片肉僅需刷1-2次;「飲品選擇無糖茶飲、氣泡水或零熱量汽水」,取代含糖飲料;酒精飲品淺嘗即可,避免豪飲;海鮮可在烤熟後淋上檸檬汁,增添風味,減少對醬料的依賴。 張淑涵分享一款健康又清爽的自製「果香蒜烤醬」,為民眾提供更佳的選擇,做法簡單,準備鳳梨一碗,與大蒜35克打成泥,再將醬油60克與冰糖15克,加水熬煮至冰糖融化,最後拌入鳳梨蒜泥即可完成。這款醬料香氣十足,每350克熱量僅約270大卡,僅為市售烤肉醬的4成,減少糖分的攝取,鳳梨中的酵素還能幫助肉質軟化,增添清爽果香。

Read More

40至64歲3成代謝症候群 檢吃動逆轉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我國40至64歲接受檢查的民眾約有3成患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呼籲國人掌握:定期檢查、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檢、吃、動」攻略可逆轉,在防治計畫追蹤至少3次的個案中,腰圍改善近4成、體重改善近3成、血壓改善近5成5。 依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逾半與三高相關,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國健署自111年7月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醫療團隊評估病人生活習慣,並與病人共同訂定目標,提升參與度與改善成效。 3年來已有近3100家診所、5200位醫師投入,協助約44萬人進行健康管理。追蹤至少3次的個案中,腰圍改善近4成、體重改善近3成、血壓改善近5成5。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強調,代謝症候群防治可透過「檢、吃、動」逆轉,建議首先是「定期檢查」:可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並將健檢數據輸入「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科學算病館)」,即可預測未來10年內罹患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再依健康指引調整生活習慣。 其次,「吃得健康」:依循「我的餐盤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和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並落實好油、限糖、減鹽與高纖飲食原則。 第三是「規律運動」:每週應累積至少150分鐘中度身體活動,並將運動結合日常生活,如健走、太極拳、游泳或騎腳踏車,培養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

Read More

益生元之星 芭樂讓益生菌定居腸道

  醫師張家銘說,在眾多食物中,芭樂正是最平價又實用的「益生元之星」。(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社群平台指出,台灣常見的芭樂,其實是「益生元界的隱藏冠軍」。它不只是水果,更是能讓腸道好菌「住下來」的天然保健食品。醫師強調,「真正的保健食品,是從第一口開始,腸道就悄悄說謝謝的那種。」 張家銘說,腸道菌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參與代謝、免疫與情緒調節等重要生理功能。不同益生菌會產生不同的代謝物,這些代謝物甚至會影響發炎反應與慢性疾病風險。 然而,若只靠吞益生菌膠囊,往往效果有限,「因為好菌撐不過兩週就走了」,他形容,「那只是觀光客,不是居民。」要讓益生菌真正「定居」腸道,關鍵是日常飲食中的益生元,也就是可讓好菌繁衍的膳食纖維。而在眾多食物中,芭樂正是最平價又實用的「益生元之星」。張家銘指出,每100克芭樂含有5至7克膳食纖維,遠高於多數水果,能被腸道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進而修復腸黏膜、降低慢性發炎並調節免疫系統。「芭樂是腸道好菌的早餐、午餐、晚餐,從根本養菌、養腸、養健康。」 除了高纖維外,芭樂的低糖與低熱量特性,也讓它成為控制血糖與減脂飲食的好夥伴。每100公克僅約35至40大卡,熱量遠低於香蕉、葡萄等水果。至於芭樂略帶「澀味」的口感,則來自豐富的多酚與單寧。張家銘指出,這些成分雖讓人覺得苦,但卻是芭樂強大的抗氧化與抗菌物質,「那一點點澀口,其實是身體正在吸收保護力。」 臨床上,不少病人吃芭樂後回饋:「排便變順」、「比較不容易感冒」、「口臭也改善」,這些都與芭樂中的纖維、維生素C及多酚發揮作用有關。張家銘提醒,若想讓芭樂的「養菌力」發揮最大效益,記得:一、整顆吃連皮連籽;二、不要榨汁過濾;三、每天少量持續食用。 「我們常花錢買益生菌粉末,卻忽略水果攤上那籃平凡的芭樂,早就有了天然解方。」張家銘強調,芭樂便宜又強大,是腸道真正的「平民超級食物」。

Read More

大友複合式釣蝦場徵工作伙伴

1.早晚廚師:薪45000-50000 2.三班外場櫃檯、廚助:薪28590起 無經驗可 親洽安南區安和路二段217號 電357-0033、0958-543033

Read More

鋁門窗技工、半技工

日薪1600-2400依能力調整 電0931-818152

Read More

金府城火雞肉飯徵工作伙伴

薪31000 永康中山路121-5號 電:201-2399

Read More

鐵厝師父

日薪2000-2500 西港/需手排駕照 電0929-29590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