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漲的點數,大約有七成是來自於台積電的貢獻,台股幾乎就是台積電「一個人的股林」。(中央社)
自九月底開始,台北股市拉出一波強攻,加權股價指數連續創下歷史新高;但另一方面,亞洲開發銀行於九月三十日發布報告,雖然大幅調高今年台灣GDP成長率,卻也大幅下修明年台灣GDP成長率,而且明年不到今年的一半。從若干現象來看,台灣經濟走勢詭譎,表象上的榮景卻暗藏著空虛,難道正步向「非理性繁榮」?
一般而言,股市是「經濟櫥窗」;顧名思義,股市的興衰可以反映經濟的榮枯。就此來看,九月二十六日台股加權指數收在二五五八0點之後,就連漲數日,十月七日攻克兩萬七千點關卡,盤中高點、收盤指數都改寫歷史紀錄,今年以來台股漲幅逾百分之十九,理應可喜可賀!
但進一步探究台股表現,卻又透著「外強中乾」窘態:高權值高科技電子股一枝獨秀,尤其是AI股大行其道,但是卻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上市櫃股票跌破年線;今年以來上漲的點數,大約有七成是來自於台積電的貢獻,台股幾乎就是台積電「一個人的股林」。從這兩個現象來看,指數迭創新高的台股,竟然有許多人笑不出來!
相較於股市紅通通,十月一日公布的九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然微幅回升零點四個百分點,但仍僅百分之四十八點三,呈現緊縮狀態,而且是連續四個月緊縮;六大產業中有五大產業緊縮,其中包括電子暨光學。甚至,展望未來六個月,六大產業全部都呈緊縮。這不免令人好奇,是什麼底氣支撐台股屢創新高?
連續四個月PMI呈現緊縮,反映到勞動力市場就是實施無薪假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統計,今年五月中無薪假事業單位家數一四八、實施人數二六六四,九月底已增加到三九八家、八五0五人。進一步來看,三九八家有三二七家是製造業,八五0五人有八0七0人在製造業;毫無疑問,製造業是無薪假的重災區。再細分下去,製造業當中的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運輸工具製造業是無薪假大戶。
事實上,四月二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之後,台灣產學研界、地方政府大聲提醒金屬、機械、汽車等製造業站在「海嘯第一排」;半年過去,如今實施的無薪假狀況應驗了當時產學研界、地方政府的提醒,但這個應驗的代價卻相當沉重。如果製造業前景正如PMI的預期,實施無薪假的家數、人數恐怕還沒到頂;甚至,失業率也將逐步走高。相較於股市滿面紅光,這些無薪假勞工情何以堪?
恐怕也被產學研界不幸言中的現象,還包括半導體產業獨強的「荷蘭病」;今年以來台股及無薪假的表現,某種程度正可視為「荷蘭病」的病徵。就此而言,台灣必須留意半導體產業以外的製造業是否陷入持續萎靡不振,導致失去國際競爭力?新台幣匯率是否走向高檔,導致不利出口?畢竟,一旦台灣的「荷蘭病」病徵更趨嚴重,恐將衝擊勞動力市場,甚至總體經濟;再者,在川普政府催迫之下,一旦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鏈大舉外移,台灣恐難承受,政府不能不慎!
回到亞銀預測台灣GDP成長率,今年上修到百分之五點一,明年下修到百分之二點三,比今年腰斬還不如。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擔心過度推高的資產價值與實體經濟明顯脫節,此憂慮被稱為「非理性繁榮」,台股和台灣經濟狀態,是否已有「非理性繁榮」的影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