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三十年,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一一0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其結果顯示過去這三十年台灣家庭財富分配落差暴增,此一趨勢不免令人憂心忡忡。事實上,台灣在若干層面的馬太效應益趨顯著,導致財富分配落差持續快速擴大;政府應抓準病症下對藥,祭出各種政策抑制馬太效應作祟,以扭轉貧富差距惡化的走向。
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顯示,一一0年家庭財富最高百分之二十與最低百分之二十兩組的差距達六十六點九倍,較三十年前的十六點八倍堪稱暴增。儘管這兩次統計的方法不同,未必呈現家庭財富差距擴大的真實樣貌,但其趨勢卻無庸置疑;又或許正如主計總處官員所說,世界各國貧富差距都呈現擴大趨勢,台灣財富分配仍較均勻;但貧富差距擴大並非沒有政策可以扭轉,台灣也沒有必要「迎合」這種負面的世界各國趨勢。
從另一項資料觀察,主計總處長期辦理戶數五等分位組所得分配比與所得差距調查,從這個長期調查可以發現,一九八0年代起台灣的所得分配差距就呈現上升趨勢,二00一年吉尼係數零點三五0達到所得分配不均的最高點;之後轉趨下滑,二0一三、一四、一六這三年降到零點三三六;但是,蔡英文擔任總統之後所得分配差距又開始惡化,二0二二年再升到零點三四二。蔡英文曾經自認自己「很左派」,貧富差距擴大無疑地對她是個無情的反諷!
就政策效果觀察,所得稅政策、中低收入戶補助都可降低所得分配差距;但是,二0一0年代初期開始這兩項政策的縮小所得分配差距效果趨弱;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去年十月在立法院被問到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責任歸屬問題,坦承「政府責任大」,一語點破問題的核心關鍵!
就理論而言,產業政策會影響所得分配;就實際層面觀察,主計總處分析二0二二年台灣薪資所得差距擴大的關鍵因素是電子科技產業薪資墊高,相對的以內需為主的服務業薪資下降,此一解釋正是蔡政府產業政策失衡的惡果之一。馬太效應係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產業之間的馬太效應也成為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元凶之一。
其次,勞動部日前公布二0二三年初任人員薪資統計,顯示初任人員當中有九成是大學畢業生,其中半數月薪不到三萬元,而大畢生最高平均薪資則是三萬八千元,差距不可謂不大;另據調查,排名越往後的大學弱勢生比率越高,而弱勢生畢業之後的薪資也輸在起跑線。這不但反映學歷貶值,也顯示家庭經濟強弱的馬太效應延伸到下一代,甚至貧富差距也隨之代間移轉。
貧富差距的代間移轉還不只表現在教育對所得影響的層面,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著稱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主張政府宜運用政策縮小貧富差距,其中一個重要的稅制就是資本利得稅。其理在於,財富較多的家庭倘若以錢滾錢、以利滾利,而且資本利得稅、遺贈稅偏低,則「靠爸族」獲得的第一桶金自然比胼手胝足打拚且無爸可靠的同儕來得又快又多,這又是另一個馬太效應造成的負面效果。
再提一個馬太效應:從GDP分配面來看,受僱人員報酬與營業盈餘占GDP比率的差距越來越大,不知政府是無視於此還是束手無策?
賴清德政府若有心改善貧富差距,不妨盤點各項政策對貧富差距的影響,並從中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