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拋開大罷免,全力迎戰嚴峻經濟逆風!

  大罷免首輪投票前幾天各產業工會到行政院陳情,成員高舉紙碗呼籲行政院不要再對勞工呼喊置若罔聞。(中央社) 儘管大罷免首輪投票民進黨及罷團遭受二十四+一比零的空前挫敗,但綠營仍醞釀在第二輪投票扳回一城,政治極度狂熱勢將持續延燒。但另一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台灣卻還前途未卜;同時,今年二月之後台灣景氣對策信號直線下滑,甚至還看不到谷底在哪裡。就整體發展來看,民進黨政府實應拋開徒增紛擾的大罷免,回歸到務實的民生層面,讓台灣得以全力迎戰越來越強勁的經濟逆風。 民進黨及罷團自去年年初就籌謀大罷免,一年半來從立法院到地方選區,民進黨及罷團更是無差別反對在野黨提出的法案與政策建議,即使是攸關經濟、民生的法案與政策建議也杯葛到底。然而,全球政治、經濟大環境卻沒有停下來等待台灣,就在民進黨發動強烈鬥爭導致台灣內耗與空轉之際,中國大陸、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體,都已和美國川普政府達成不同程度的關稅、經貿協議。甚至,川普還可望訪問中國大陸,試圖進一步降低雙方歧見、增進彼此合作。 回首四月二日川普提出對等關稅至今,民進黨政府雖一再宣示會爭取台灣的最大利益,但外界始終看不到民進黨政府的具體因應對策,勞工團體更猛烈抨擊賴政府和美國是「黑箱談判」。質言之,無論是中國大陸、日本還是歐盟,雖然都爭取到低於四月二日川普所宣布的對等關稅稅率,但新稅率仍高於拜登時期;亦即,美國的所有貿易對手都因川普的關稅新政而蒙受損失。 去年台灣從美國賺進七百四十億美元貨物貿易順差,是美國第六大逆差來源,就此來看,川普應不會對台灣輕輕放下;即使台灣已付出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中油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等等代價,但在談判結果尚未出爐之前,台灣仍應審慎以對。日前中經院評估,如果美國對台灣課徵的對等關稅稅率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川普開價為百分之三十二),則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就要貶到三十五元;倘若正如中經院評估,台幣貶到三十五元或可抵銷關稅衝擊,但台灣是否面臨輸入性通膨?民進黨政府可曾就此進行沙盤推演? 經濟學者、中研院院士管中閔也評估,倘若對等關稅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台灣超過半數企業營收將減少一到三成,其中更有百分之二十六恐將損失三成以上。企業受損、甚至活不下去,勞工的飯碗也岌岌可危;還在大罷免廝殺激烈的六月中旬,超過六十個工會組成的「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呼籲政府關切站在關稅海嘯第一排的勞工,大罷免首輪投票前幾天他們又到行政院陳情。賴政府應該苦民所苦,設身處地為勞工著想,千萬別真的成為勞工口中的「右手為資方找對策出路,左手為勞工辦喪葬補助」。 勞工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即以今年景氣對策信號觀察,雖然六月還是代表「穩定」的綠燈,但分數已從二月的三十七分滑落到二十九分,主因在於因應美國對等關稅的外銷訂單拉貨潮逐漸消褪。也因此,主計總處估計今年下半年GDP成長率僅剩百分之一,中研院、中經院、台經院、台綜院也都估計關稅衝擊作祟將壓低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大致上認為全年GDP年成長率「保三」、甚至低於百分之三。上半年熱、下半年冷,產業界和勞工更能感受到其間劇烈溫差。 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而非專搞鬥爭;管理眾人之事,首推顧好眾人生計,鬥爭做得到嗎?

Read More

〈社論〉大罷免大失敗,「抗中保台」已失靈?

  大惡罷大失敗的因素眾多,更有聲音指向賴總統的團結十講非但無法凝聚民心,反讓藍營撿到槍。(取自總統府網站) 史無前例的首輪大罷免投票二十六日落幕,當天所有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皆安然過關,這結果被視為對賴清德總統的不信任投票,不僅震驚民進黨與罷免團體,國民黨更感到振奮,黨主席朱立倫就表示,「這不是任何政黨的輸贏,是台灣人民的大勝利」,並強調八二三還有第二輪大惡罷,衷心期待這場政治鬧劇到此為止,國民黨每天都要在立法院拚福國利民法案。 大惡罷大失敗的因素眾多,像是目標太多導致力量分散、罷免理由牽強難以服眾、未獲中間選民認同、反對民進黨鴨霸獨大等等,更有聲音指向賴總統的團結十講非但無法凝聚民心,反讓藍營撿到槍。再者,罷團過去一年多以「抗中保台」或清掃「親共」立委當作罷免宣講主軸,這種作法不僅撕裂社會,其邊際效應也日益降低,似乎顯示抹紅招數已難產生共鳴。倘若如此,大罷免首輪全盤皆墨對兩岸關係會有任何影響嗎? 賴政府早已與中國大陸為了罷免案多次針鋒相對,陸委會表示「這是台灣內部事務,與大陸無關」,中共則憂心大罷免大成功會對兩岸帶來難以扭轉的變局。平心而論,陸委會的話無可厚非,畢竟台灣內部投票本來不容中共透過任何方式介入,北京的干預只會加深兩岸嫌隙。 事實上,國民黨多次公開呼籲中共當局停止對台文攻武嚇,也不該介入台灣內部事務;從大罷免不同意票遠高於同意票的情況來看,顯見多數台灣選民能了解,兩岸往來與捍衛主權毫無扞格!無庸諱言,許多反對罷免的選民不見得支持國民黨,卻討厭民進黨與罷團把傷害民主精神的無差別罷免案無限上綱到「反共保台」,咸認這種作法分明就是打著自由旗號破壞民主政治。 中共應該理解,藍白合讓大罷免大失敗,並不代表兩岸關係就能夠一帆風順,因為這只是台灣公民展現出厭惡民進黨及罷團的偏頗訴求的集體意志。中共若希望兩岸互動恢復正常,仍應反思如何改善自己形象、爭取台灣民心,而非試圖滲透或破壞台灣民主政治,畢竟藉著傷害對方以牟取利益的作法,永遠得不到相對應的回報。 同理,要論斷「抗中保台」牌完全失效,恐怕言之過早,因為只要兩岸持續對峙,民進黨的這種恐嚇戲碼就會在台灣反覆上演,也還是會有選民接受,這是國民黨務必謹慎因應的攻防模式。如同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淪為政治工具一樣,民進黨不會放棄繼續操弄抹紅選戰策略,因為賴清德認定,這是最順手且最廉價的政治操作,尤其在全國性大選極為有效;只要中共對台文攻武嚇,賴還是會用這種手法爭取連任。 中共當然是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台海和平穩定的關鍵。深究藍綠白的兩岸政策可發現,目前台灣各政黨都標舉台灣主體性、維護台灣安全,甚至連民進黨都高呼兩岸和平;但國民黨堅持正統的中華民國,民進黨卻以中華民國借殼上市,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則喊出「兩岸一家親」。倘若將主張兩岸應對等交流汙衊成矮化投降,就等於將兩岸話語權及主導權送給中共,如此作法絕非台灣之福。 民主政治的真諦是包容與尊重,而不是以政治手段打壓、甚至消滅不同意見的人。台灣網球女將謝淑薇說得好,「自由,是讓我們變得更好,而不是用來傷人」。愛台灣從來就不是單一政黨的專利,大罷免大失敗更是對抹紅的反擊。

Read More

<開講>大罷免大失敗 五大輸家是誰?

張競 台灣社會大罷免政治風潮初步落幕,儘管8月23日還有另波投票過程,就整體態勢看來,到目前為止,台灣鄉親確實呈現出理性明智選擇;但就整個過程來說,卻無情地顯現出下列五個輸家,並將因此影響台灣社會後續發展與政治脈動。 大罷免政治風潮初步落幕,到目前為止,台灣鄉親確實呈現出理性明智選擇。(中央社) 究竟這五個輸家是誰?首先就是台灣民主政治品質信譽形象受到嚴重打擊,其次就是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公信力明顯下滑崩盤,再者就是藍白政治人物冷眼旁觀未來前景絕不樂觀,此外就是美國不願表態對台灣政治生態影響力受挫,最後就是公民團體側翼打手利用價值市場行情堪慮;認真細想前述五個輸家浮現後,其實都將影響台灣所面臨戰略環境與政治發展前景。 先從此次大罷免政治風潮談起,在全球民主政治史上,確實是從未存在前例,因此必然會成為歷史案例。但若是深究其是否符合民主基本理念以及法治精神,恐怕就難以樂觀看待。吾人須知面對兩岸所存在政治矛盾,落實民主政治遵從法治體制是台北能夠繼續與北京周旋應對所能秉持之戰略利基。 假若台灣社會民主法治基本架構崩解,道德倫理惡化淪喪,不但難以獲得國際社會聲援支持,更難取信大陸民眾台灣所奉行政治體制,確實值得保存作為取經藍本。當台灣政治運作成為各方笑談與錯誤示範時,戰略籌碼喪失絕不令人意外。 再來談到本次大罷免政治風潮全程,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公信力明顯下滑崩盤,在本次大罷免啟動聯署、審議成案再到實際投票過程中,恐怕能夠列舉處置不妥缺乏公正案例真是罄竹難書;司法機關檢調體系幹員甘為政治鷹犬,選務機關官員雙重標準嘴臉,特別是選擇性審查資料移送法辦,違反常理羈押嫌犯偵辦手段,更是讓人難以恭維。 或許會有人提出投票結果能夠產生如此結果,應當足以證明選務機關基本上應無問題;殊不知此言差矣,選務機關公信力必須奠基於整個政治過程啟動後所有程序公正公開依法辦事,絕對不能只看投票結果。吾人所見是一路走來爭議不斷,諸多環節飽受質疑。若非大罷免雙方投票結果最後差距懸殊,否則不知還會上演何種荒謬劇戲碼?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公信力是台灣社會未來民主政治聲譽與可信度關鍵核心,絕對不能任由當權者透過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操弄選舉。 儘管首次罷免投票結果顯然藍白陣營獲得台灣社會明顯支持,但回顧投票前各項政治動員過程,仍然還是有藍白陣營重量級政治人物冷眼旁觀,不願表態支持黨內同志,其原因或為牟取私利或因選舉恩怨,但此種擁兵自重預備坐視黨內同志受到挫敗,趁機進場收拾殘局謀取個人政治前途心態,會讓其未來政壇發展前景絕不樂觀。 相對於中國大陸涉台機構對於台灣社會大罷免風潮不斷提出負面評議,美國政府外交體系卻相對上不願明顯表態,特別是在大罷免投票前十日,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17日以「美國減少評估外國選舉公平性作法—魯比歐下令華盛頓將僅在具備『明確與必須』外交政策利益時提出評論」(U.S. to Curtail Practice Assessing Fairness of Foreign Elections—Rubio’s order says Washington will only comment it there is ‘clear and compelling’ foreign policy interest)為題,報導美國國務院調整對外政策後,更讓人理解為何華盛頓本次不願亂淌渾水,針對大罷免提出評論。 其實美國國務院或是美國在台協會都會積極關注台灣政治情勢發展,並且藉由投票前後發表評論影響台灣選情;其露骨程度甚至到達在投票前夕認定當次選情未曾受到外部干擾,或是對其所期待選戰結果浮現後,忙不迭地肯定該次選舉符合民主程序,藉此表達對最新選舉結果所構成權力架構加以背書。但本次相對於北京無畏台灣社會可能針對其發言內容,進行政治動員刺激選舉票房,美國政治卻選擇低調不語,華盛頓採取如此處置,未來對台灣政治生態影響力恐將因此受挫。 最後就是談到公民團體側翼打手的價值市場行情堪慮;其實在選前,台灣政壇就已經浮現若是大罷免政治風潮順利得逞,恐怕會讓領頭主導其事核心關鍵人物藉此獲得政治資本,未來不無可能導致綠營內部政治生態嚴重震盪,甚至造成權力重組產生人事洗牌壓力。自古以來為政當權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大罷免投票前,綠營內部權力鬥爭對立矛盾就已隱然浮現。 儘管公民團體不斷對外宣稱,其與執政綠營並無關係,但雙方眉來眼去相互呼應,真是瓜田李下難以撇清公民團體,扮演側翼打手鬥爭在野藍白陣營實際作用。如今當所謂公民團體逐漸顯現失控跡象,同時大罷免結果又不若預期,未來政治利用價值堪慮,政治市場行情亦將看跌,綠營未來是否願意繼續出資雇用側翼打手,能夠期望獲得何種政治宣傳導引效用確實仍待觀察。呼應當權者以政治運動者為志業者,恐怕是這場大罷免政治風潮最經不起考驗之嚴重輸家。 8月23日還有另場大罷免投票,究竟是當權者決心要將爛戲繼續拖棚,抑或是執政者將會識相讓此場政治醜劇與鬧劇儘早落幕,將是其政治智慧重要評分參考標準。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31140。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大罷免大失敗,民進黨難以為所欲為!

  大罷免首波投票結果出爐,24名國民黨立委罷免皆未通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率隊鞠躬感謝選民共同守護台灣民主。(中央社) 台灣民主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案二十六日投票揭曉,二十四位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被否決。這樣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會給台灣未來政局帶來什麼影響? 儘管選前封關民調反對大罷免的民意仍居多數,但個別選區中被民進黨鎖定的立委,確實陷於苦戰;再加上民調八成以上綠營選民表態會去投票,因此外界預料最後可能有三到五人會被罷免。孰料最後被列入「狙擊名單」的人全都通過考驗,甚至被民進黨視為「必罷成功」的立委,也驚險過關。這不僅是對綠營和罷團的迎頭痛擊,也形同對賴清德總統和民進黨投下不信任票。 這樣的結果會有什麼影響?可從以下角度來看。首先,二十四比零的結果徹底粉碎了民進黨企圖藉罷免改變立法院結構的打算,雖然八月二十三日還有七位立委罷免案尚待舉行,但結果也應該不會不同。這就意味著未來行政院的政策、法案、預算在立院都會受到更強力的監督,總統提名的人事案也會被更嚴格的審查;而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不會輕易妥協,必然還會強烈抗爭。 再者,大罷免投票前夕,立法院才否決七名大法官提名,目前只有八名大法官,未達憲法法庭參與評議十人門檻,短時間內大法官會議無法釋憲,對於在野黨控制下的立法院通過的法案及預算,民進黨當局可以抗衡反制之道僅剩覆議一途;而在立法院結構不變的狀況下,其結果又必然是維持原決議,這將會使民進黨當局無法為所欲為,施政受到限制。 甚至,總統縱然依法可以發布緊急命令,但也要在十日內提交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不同意,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如此一來,民進黨想要以刑法第一百條對付國民黨立委或是恢復戒嚴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民進當局對人民言論自由的箝制也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 從選舉的角度看,民進黨這次大罷免大失敗,固然主要是藍營選民高度動員,但白營選民和中間選民的支持也是重要關鍵,如此另類「藍白合」的氛圍若能延續,明年九合一選舉中,目前國民黨執政的十五縣市和民眾黨執政的兩個縣市都可以確保,甚至還能從民進黨手中奪回一兩個縣市。這對二0二八年的總統大選自然也有間接影響。關鍵在於藍白如何有效整合?國民黨必須做出必要讓步,展現誠意;而民眾黨也要體認「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現實,不能漫天要價。 從國民黨主席選舉的角度看,這場完勝使得原先逐漸明朗的局面又變得有些朦朧。在將近半年的大罷免過程中,許多人對朱立倫誤頗有微詞,朱立倫本人也公開表示想要交棒,當時盧秀燕似乎是眾望所歸。但大罷免投票後國民黨立委一席未掉,雖然是諸多因素造成,但身為黨主席的朱立倫,絕對功不可沒。若是盧秀燕參選,當然無人能攖其鋒;但她若是不選,朱立倫會不會再起連任之念?在當下浮出抬面的幾人中,又有誰能比得上朱立倫的實力? 毫無疑問,國民黨主席的適任與否,將會牽涉二0二六、二八兩場全國性選舉的成敗,究竟是盧秀燕當仁不讓?還是朱立倫繼續連任?抑或跳出黑馬?顯然將是未來一個月的媒體焦點。 至於兩岸關係,雖然大罷免「抗中保台」牌完全失靈;但未來民進黨「倚美抗中」的路線依舊不會改變,兩岸關係自然也不可能大幅改善!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關稅協議日本對美國大開放,台灣呢?

日本輸美汽車關稅下降至15%,讓日本汽車輸美稅率,相較於其他國家取得競爭優勢。圖為日本橫濱港區等著外銷的日本汽車。(路透,資料照) ■曾志超 日前日美貿易談判終於達成協議,日本同意在美國投資五千五百億美元,並大幅開放汽車、卡車、稻米與特定農產品市場,換得日本對等關稅從百分之二十五降至百分之十五,其中日本最重視的汽車稅率也降至百分之十五。 我國與美國仍在談判中,本文從此次日美談判的結果,推論台美談判可能的結果: 其一,對等關稅稅率。日本取得亞洲最低的百分之十五稅率,七月二十三日日股強勢反彈逾一千四百點,日經二二五跨越過四萬點重要關卡;同日台股權指數開高走高,終場上漲三百三十點七五點,漲幅百分之一點四四。投資人認為台灣可能在對等關稅上,也可以如同日本獲得較預期低的稅率。 然而,投資人恐怕過於樂觀,蓋台灣二0二四年對美逆差七百三十九億美金,遠高於日本對美六百八十五億美金,致美國原先的日本對等關稅(百分之二十五),就比台灣的百分之三十二低了許多,而且日本雖取得相對較低的稅率,卻是以犧牲國內產業換得。台灣並無法比照辦理,難以取得如此稅率,本文預計我國對等關稅應該會在百分之二十上下。 其二,市場開放與產業調整。依據美日協議「事實清單」(Fact Sheet),日本將對美國商品開放市場,包括汽車、卡車、稻米與特定農產品。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日本將立即提高美國稻米進口量百分之七十五,大幅擴大進口配額。 過去日本將稻米、麥、蔗糖、乳製品、牛豬肉等五大聖域,稻米更是五大聖域之首。美國為日本稻米最大進口國,二0二四財年從美國進口超過三十四萬噸稻米,占進口配額的百分之四十五,擴大進口配額將大幅衝擊日本稻米市場,以及農民的反彈。 從美國《二0二五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TE),可以推知美國將要求我全面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肉品,並取消產地標示;擴大美國稻米配額;放寬基因改造產品與校園限制。政府倘照單全收,不僅扼殺產業發展,且威脅國人食安。 其三,對美投資。「事實清單」指出,日本將投資五千五百億美元,用於重建並擴展美國的核心產業,包含LNG在內的能源基礎設施與生產、半導體製造與研發、關鍵礦物、藥品與醫療用品製造與造船業。誇張的是,美國將保留百分之九十的投資利潤,確保美國勞工、納稅人與社區能獲得絕大多數的好處。 台積電已經宣布在每新增千億美元的投資,台灣中油也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買賣暨投資意向書,但美方仍不滿足,勢必仍會要求台灣增加更多的投資。 其四,產業關稅。日本本次談判最大的亮點是,汽車關稅也跟著下降至百分之十五,讓日本汽車輸美稅率,低於川普宣布的汽車產業關稅百分之二十五,相較於其他國家取得競爭優勢,甚至引發美國車廠的不滿。 我國產業關稅的威脅遠勝於對等關稅,引用經濟部的數據,對等關稅產品輸美出口比重為百分之二十,二三二條款產品則占百分之七十八。其中產業關稅又以半導體衝擊最為劇烈,無怪乎,根據巴克萊銀行研究,將國家關稅與產業關稅合併計算後,推估台灣遭到的負面影響,將是全球第三嚴重。該產業的二三二調查結果即將於本月底公布,盼政府能仿效日本模式壓低汽車關稅。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Read More

〈社論〉大罷免大失敗,誰來彌合撕裂的社會?

  民進黨傾全力籌劃、推動一年半之久的大罷免以0:24+1大失敗,證明賴清德、柯建銘編導這場民主鬧劇,完全不得民心。(中央社,資料照) 儘管民進黨傾全力籌劃、推動一年半之久,更動員國家機器介入政治傾軋,但對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的大罷免仍以零比二十四+一的比數完敗,民進黨吃了一個結結實實的「大罷免,大失敗」。就台灣的未來而言,大罷免首輪投票結果懸殊,第二輪投票仍是勝負未卜;但當務之急是彌合選戰中遭到撕裂的台灣社會,把激越的抹紅、攻訐、衝突都拋在過去,別再傷害台灣。 台灣每經歷一次選戰,就要撕裂一次社會,已然是民主的悲哀,卻在內憂外患之際,又經歷一場可以不發生、也不應該發生的大罷免,讓好不容易休養生息的台灣社會,再次引爆更嚴重的撕裂,只能說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民主鬧劇。問題是,鬧劇落幕之後,誰來彌合社會傷痕? 必須說罷團、甚至曹興誠,只能算是這場大罷免的側翼,始作俑者還是賴清德、柯建銘,動機只是一黨、甚至一人之私,卻透過各種荒謬的包裝,包括莫須有的紅帽或雜質說,給予不正當的大罷免,一套又一套大而不當的理由,硬拗成冠冕堂皇的民主程序。罷團領銜者令人啼笑皆非的論辯,更讓人對台灣走了數十年的民主素養心寒,當年無數民主先進的血汗,無異白流。 這場荒唐鬧劇亂哄哄地的進行,在野黨和選民被迫參與演出,還必須比正常選舉更賣力,無論如何全民都是受害者,加害者竟是執政當局。鬧劇落幕後,卻更令人憂心一件事:興風作浪的民進黨,會不會見笑轉生氣,更傲慢、更跋扈? 儘管大罷免投票前,有不少重量級人物表態,然而選民面對荒腔走板的民主歪路,心中已有一把尺,更糟的是社會傷痕再度加深。誰來收拾這場鬧劇的殘局?解鈴還須繫鈴人。然而,賴清德因為大罷免民調滑落,台灣人民對執政的民進黨更加失望,總不能無厘頭地繼續橫衝直撞! 台灣現在至少有三大難題擺在眼前,內部更分裂、經濟更艱困、兩岸情勢更險峻,都由不得執政當局漠視。如果還是持續沉酣內鬥,尤其明年又有重要的地方選舉,這樣的社會氛圍不迅速彌合,台灣只會被自己打敗,無力重返榮光。 民主沒有勝利或失敗,只有對不對得起人民期望。大罷免轟轟烈烈,事實證明絕非多數人民所願,只是被迫綁架在裹著民主糖衣、卻是嚴重戕害社會的毒藥。越多的無奈在心,反撲的力道只會越大,這是任何執政者必須體會的大道理。 賴清德、柯建銘編導這場民主鬧劇,完全不得民心。賴清德從喊停團結十講,到勘災途中的民怨吶喊,不相信民進黨還能裝聾作啞。但如果他們當真變本加厲,更加無視民意踐踏民主,選民的忍耐是有極限的,接下來的正規選戰,恐怕就只能等著選民的審判,再嘗選民的辛辣抉擇。 台灣經濟面臨苦戰,民主卻被執政者惡搞,荒謬至極;選民在民進黨眼裡,已不是真正的頭家,而是可以挾持的選票,更顯得令人難受。台灣民主是無數先進血汗掙來的,一場大罷免嚴重倒退,這樣惡化的民主更讓人民懷疑,司法已經變質,民主成果怎能一場空?這是包括執政者在內的所有政黨與政治人物必須深刻省思的問題。 台灣社會再次嚴重受傷,撕裂淌血傷痕的執政者,更有義務彌合,難不成要人民「唾血自乾」?如果民進黨更傲慢、更跋扈,換來的恐怕不只是選民的反撲,更多的人民與企業恐怕選擇出走;窮得只剩阿里山的台灣,是民進黨要的嗎?

Read More

錯失戰略與戰術:為何桃園大罷免功虧一簣,國民黨全壘打

7月26日將進行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投票。(示意圖/AI生成)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得印 大罷免投票將在週末展開,但大罷免的結局已經註定,桃園六席國民黨立委將全數過關,促成這個結果的關鍵是:罷免二階段後,民進黨未站在第一線整合支持罷免力量。 這場罷免本應是一場釐清國家認同與掃除地方黑金勢力之戰,卻因民進黨對戰略目標模糊、戰術執行軟弱,讓這場原本可贏的罷免選戰淪為全盤皆輸。桃園原是搖擺區,任何一席立委的動搖都可能引發連鎖效應,結果卻是國民黨席次穩如泰山,反而激勵其基層系統更加穩固。民進黨不只錯失良機,更讓對方擴大戰果,民進黨則在結構性鬥爭中被動挨打,最終自毀聲勢與士氣。 民進黨最大戰略錯誤,是未能掌握此次罷免案的核心主軸──對外有「國家認同的危機」,對內有黑金問題。 當一群代表民意的立法委員,卻集體赴中國與高層官員會面,回台後推動一連串有利對岸的法案,這樣的行徑已讓他們不再適任。這不只是政黨之爭,而是對憲政體制與主權的背叛。民進黨若能強調「罷免喪失國家立場的立委是捍衛民主根本」,將爭點推向安全與體制的高度,局勢早已改觀。然而他們卻將「認知作戰」限縮為媒體話術與資訊真假,忽略背後深層的認同混淆,錯失升高戰場的絕佳時機。 戰略模糊導致情感動員貧弱。此次大罷免無法如同2014年太陽花學運激起反黑箱的怒火,也未重現2024年青鳥行動的亡國焦慮。民進黨不但未喚起群眾共同記憶,甚至連一場能讓年輕人集結的象徵性行動都拿不出來。在社群平台與街頭聲量皆低迷的情況下,罷免案變成冷感操作,失去了最寶貴的民意勢能。年輕世代不再像當年為了服貿協議奮起,這場選戰的「危機敘事」幾乎不存在,民進黨只能眼睜睜看著選票流失。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戰略目標失焦之下,本該優先清除的立委反而逃過檢驗。以牛煦庭為例,其言行長期站在台灣主體性與民主防線的對立面,卻始終未被作為罷免首要對象。民進黨未能升高國家認同的論述戰場,也無意明確點名,使得他成功避開風暴核心。最終牛煦庭不僅未被鎖定打擊,還藉由國民黨的組織動員穩住地盤,搖身一變成為罷免風暴中的倖存者,這不僅荒謬,更反映民進黨完全失去戰場主導權。 民進黨在戰術層面同樣錯亂,錯失了一舉掃除地方家族壟斷政治的機會。 以呂玉玲為例,她的政治資源與組織力量長年盤據地方,以家庭為核心,盤據地方、建立派系根基,順利進入國會,兒子也接棒擔任議員,形成完整的家族接力體系。這類以家庭為單位壟斷地方民代席次的政治型態,正是台灣政治長期難解的沉痾,卻未在此次罷免戰中受到檢視。 呂玉玲之所以能穩坐選區,不是因為政績特出,而是透過地方組織密布、長期經營社群關係,打造出高黏著度的穩定選民結構。民進黨若真有意挑戰地方派系的既得利益體系,本應將這類政治勢力作為罷免戰的主要論述;但如今淪落政黨惡鬥,結果不但失衡,也讓根本問題被掩蓋。民進黨曾動員青鳥集結高喊清除黑金,如今卻放任老派勢力續留國會,錯過一次結構翻轉的歷史契機。 國民黨的成功不在於選民偏好,而在於動員戰全面啟動。他們把這場罷免戰當作存亡之戰,展開從村里長到社團宮廟的全面動員。像牛煦庭這類原以空戰見長的立委,也迅速補強地面網絡,建構屬於自己的地方系統,實現陸空合擊的選戰格局。反觀民進黨,全黨未發動總動員,地方系統失聯,中央僅象徵性表態。投票日當天,藍營投票率極可能超越常態選舉,綠營支持者卻普遍冷淡,這場投票率的懸殊直接奠定了罷免的潰敗結局。 罷免進入第三階段後,選戰已從倡議轉為攻防,理應是政黨接手整合戰線的關鍵時刻。然而民進黨卻選擇觀望,未能積極介入,也未提供策略與資源協助公民力量轉化為實質動員。大量熱情參與的基層志工與公民團體,最終如散兵游勇般各自為政,缺乏節奏、缺乏支援,更缺乏一個能統合全局的號召平台。這不只是戰術延誤,更是組織意志的潰散,使罷免能量在臨門一腳時徹底熄火,錯過了可能改變歷史的關鍵機會。 值得澄清的是,大罷免絕非政黨惡鬥,更不是民進黨的鬥爭工具。罷免權明載於《憲法》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是民主制度賦予人民的正常機制,用以淘汰不適任的民選代表。即使反對者對其批評,仍無法否定其制度正當性。相較之下,幽靈連署、違憲擴編預算的惡法修正,才是真正危害體制的行為。將罷免污名化為惡鬥,不但混淆視聽,更矮化台灣民主制度的自我防衛能力。 面對這次罷免的潰敗,不能僅看作戰術挫敗,而是民進黨在國家認同與地方治理兩條戰線同時潰退的警訊。民意不是天然的,也不會永遠站在民進黨這邊。當民進黨不敢升高戰場、也無力揭露對手的結構性問題,只會讓人民逐漸失去信任。桃園六席全數過關,只是這場潰敗的象徵。若不正視這次失利背後的深層根源,未來在2026與2028,民進黨恐怕將失去的不只是選票,更可能失去重新定義台灣政治未來的主導權。

Read More

〈社論〉投不同意罷免票,捍衛台灣民主自由!

投不同意罷免票,主要不只是為了搶救藍營立委的政治生命,更是要保障台灣民主政治的正常發展。(中央社) 大罷免投票日已經進入倒數計時,支持或反對者都竭盡全力,希望在最後關頭加把勁,實現自己的願望。然而,面對「處處都有被罷免風險,人人都沒有穩穩過關把握」的狀況下,僅僅是焦慮緊張完全於事無補,大家唯有走出來,投下「不同意罷免」的票,才能真正讓大罷免失敗。 第一波大罷免即將在二十六日舉行,名列其中的二十四位國民黨立委,如果罷免時「有效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數,而且同意票數達到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罷免案就會通過;被罷免者不但立即喪失立委資格,而且四年內不得為同一選區的同一公職候選人。換言之,這一波被罷免掉的人,二0二八年不能在原選區參選立委,要到二0三二年才能參選,對於這些立委當然是極為嚴酷的考驗。 儘管進入罷免投票階段的立委多半都是處於傳統藍營優勢選區,當地縣市長除新竹市外,也都是國民黨籍,但這完全不能保證這些人不會被罷免成功。主要原因是,雖然總體上民進黨的基本盤只占全體的四成,但在部分選區,卻擁有將近五成的實力。根據統計,二十四位立委在二0二四的選戰中得票超過五成的人只有一半,其餘的立委有些跟民進黨候選人只差兩三千票,有些是因為當時綠營分裂,有兩人得票甚至還不到四成。這就意味著,如果藍營和白營的選民不出來投票,他們被罷免的風險就會很高。 事實上,即使是原先得票超過五成的人也並不保險。因為這些選區民進黨的基本盤雖在四成左右,但其死忠選民比例很高;而藍營死忠選民越來越少,理性選民、游離選民和冷漠選民卻越來越多,如此就很可能造成「少數贏過多數」的反常現象。舉例來說,有四成鐵票的綠營中有八成的人出來投同意票,而其餘的六成只有五成的人投不同意票,那麼同意票就會多於不同意票。 平心而論,出來投不同意罷免票,主要不只是為了搶救這些藍營立委的政治生命,更是要保障台灣民主政治的正常發展,以及維護人民言論自由的空間。因為罷免固然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但是全世界的民主國家,從來沒有一個執政黨全面罷免在野黨的先例,也極其罕見選輸就立即籌劃以罷免來翻盤的政黨,如此情況連不少民進黨內重量級人士都看不下去。 陳水扁就公開表示,尊重不同意見,聽進少數聲音,才是民主真正的內涵,不能說意見不同就是「XX同路人」;呂秀蓮認為「全面性的罷免毫無道理,不是國家之福」;謝長廷則強調,「大罷免是惡的循環」。這三人都曾引領民主運動,也為民進黨執政奠定基礎,儼然是民進黨的精神導師,但他們發表不認同大罷免的論調後,立即被綠營網軍「出征」圍剿。以他們的身分,尚且遭到如此對待;可以想見,一旦大罷免大成功之後,民進黨政府將會更加肆無忌憚,人民的言論自由恐將會遭到嚴重箝制。 此外,賴清德總統已經宣布要恢復軍事審判,雖然他強調「不可能讓台灣走回當年的威權統治」,但柯建銘卻公然宣稱,在七二六罷免投票後,將用刑法一百條追究國民黨立委刑責,並指責在野黨立委暴力、脅迫方式賣國、叛國。試想,一旦大罷免成功,民進黨的政治追殺和司法迫害會增加還是會減少?答案恐怕不難推想吧! 捍衛台灣民主自由,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吧!

Read More

桃園迎接高齡化浪潮 陳寶民推關懷據點助長輩活出第二人生

社會局長陳寶民特別就桃園市在老人照護上的一些措施作了說明。(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雖然是人口移入的城市,平均年齡相對6都年輕,但仍無法避免全台老化的趨勢,桃園也在邁向高齡社會,市政府社會局長陳寶民在接受《桃園電子報》專訪時,特別就桃園市在老人照護上的一些措施作了說明。 桃園市65歲以上人口已有30多萬人,已步入高齡化社會,陳寶民表示,市長張善政非常重視老人福利,上任後對三節敬老金及重陽敬老金檢討,從2千提高到2千5,這是對老人家的敬重,讓在他們對社會貢獻回到家後,市府的一些心意。 當然這還是不夠的,陳寶民表示,社會局也對老人的亞健康、樂齡、樂活促進老化做了些研討,在社區的關懷據點推動,讓老人家在家裡年輕人白天去上班後能走出家門,到鄰里裡面這些據點上些簡易的課程,據點內也有供餐,讓他們快快樂樂的活動,這樣就不會一直待在家裏面胡思亂想,未來還要融入共融的概念,以後據點內不僅只有老人,甚至還有幼兒園,有些關懷據點也會把新住民的媳婦拉進來,打破大家對她們的刻板印象,這些新住民在供餐時拿出自己家鄉菜色,讓社區了解她們的文化,也讓她們融入社區、融入台灣,也讓老人可以與不同年齡的人相處在社區安享晚年。桃園目前有418個關懷據點,原則上是希望每一個里有一個,現在各關懷據點設計了10個時段課程,每個禮拜一到五上下午各一個時段,讓老人來參與,有點像老人家的幼兒園。 桃園市長張善政非常重視老人福利,上任後對三節敬老金及重陽敬老金檢討,從2千提高到2千5。(圖/桃報資料照) 陳寶民表示,有一次到中壢一個社區,看到一位90多歲的老人家坐在輪椅上突然站起來,老人家說前兩年原本都是坐在輪椅上,到關懷據點參與許多課程後,很快樂的融入其中,看到其他老人都能站起來動,也想跟大家一樣,就是靠這動力,只要可以都會站起來,這就是在社區推動據點的主要原因,讓老人多出來走走不要一直待在家裏面。 曾有統計台灣老人臥床時間大概8到9年,時間相當長,陳寶民說,這與台灣在醫療比其他國家好有關,再加上我們有些倫理的觀念,都會想辦法讓自己的老人家延長壽命,這也造成很多年輕人經濟的壓力是來自父母親倒下去後,所以國家在這塊有居服照顧的服務,衛福部有1966長照專線,各縣市政府也配合,由衛生局走前端社會局走後端,民眾如有需居服照護的服務,先會由衛生局評估,民眾到醫療院所拿到診斷證明後提出申請,衛生局照護專員會到家裡評估,就會派案到社會局,由所需者所住的區,由該區的居服機構派員到家裡服務,這是居家照顧。 在一些社區有長照服務機構,陳寶民表示,這是小規模多機能機構,除了提供居家服務外,主要是以日間照顧為主,另有臨時的夜間喘息照護,桃園現有66家,按照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另外還有日照中心,這比較多在照顧失智老人,每個禮拜星期一到五早上可以把送老人家到日照中心,中心內有一些課程及復健、供餐,到下午5、6點再接回。關懷據點也有這區塊,這都是在桃園市可提供的服務,大家可以到社會局網站上去點選所需的服務,裡面都有說明。 社會局也對老人的亞健康、樂齡、樂活促進老化做了些研討,在社區的關懷據點推動。(圖/桃報資料照) 對於有鼻胃管、氣切管、尿管的老人照護部分,陳寶民表示,這些老人要去屬於衛生局主管的護理之家照護,國內目前沒有開放照服員可作這些項目,他曾去日本參觀照服機構,日本的照服員是可以作的,老人3管的照護其實護理人員也是訓練出來的,以同樣方式訓練照服員再加上證照檢核應該也是可行的,當然其中可能牽涉醫療行為及醫療糾紛的顧慮,不過如照服員可以分擔護理人員這塊工作可減輕護理人員很多負擔。 陳寶民表示,歐美國家比較少見臥床的老人,這是她們醫療自主觀念比較好,預立醫療的比較多,衛生局現在也在推動,當國人這方面越多人接受時,長照後端的需求就會少。 陳寶民表示,整個國家政策上,如何照顧老化的社會是很重要的課題,這方面作得好,年輕人才敢結婚才敢生,很多人不生的話到1、20年後台灣人口老化達到千萬,勞動人口扣除學生只剩幾百萬,屆時老人家要由誰照顧。 在老人健康方面,陳寶民表示,在醫院裡有所謂的預防醫學,比如基本的量血壓,他曾與衛生局和醫院討論過,如果一個關懷據點內的血壓機在老人量完血壓後可以把數據傳到附近的診所或醫院,讓數據可以即時被被判讀,萬一老人有異常可通知家人多注意。此外衛生在一些關懷據點有設置醫療小管家,如果可以推廣到每個關懷據點,再結合一些設備或手機APP,讓家人可以知道父母親的血壓狀況,也可以做很多預防。   社會局朝很多延緩老化健康促進方向在做,盡量讓老人保持亞健康。(圖/桃報資料照) 陳寶民表示,去年在八德成立關懷據點培力中心,找了長庚大學教授研發了幾個AR軟體,設計成電玩一樣,像蝴蝶會飛下來讓老人家用手去接,增加老人的肌力,蝴蝶會向左右,是在測老人的平衡感,讓老人覺得好玩,有的老人家回去後還會像兒孫炫耀自己也會玩電玩,老人有動就會靈活,去年在八德找了6個社區讓老人體驗,裡面拿1百分的竟然是一位90多歲的老阿公,反而7、80歲的都還輸他,所以人老不是問題,是有沒有天天在動,社會局朝很多延緩老化健康促進方向在做,盡量讓老人保持亞健康,到真的不行的時候才是要到長照地步。 陳寶民表示,日前一個長照學術發表會上,日本來的學者他們想的和我們亞健康概念一樣,日本社會比我們老化的更快,他們靠很多AI系統,長照有很多輔助可以靠AI,如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吊床移動行動不便老人,但機器人沒有溫度,直接服務一定要靠人,對被照顧者才有比較好的感受。 在敬老卡方面,陳寶民表示,許多議員希望擴大使用範圍,但敬老卡的意思不是讓老人去買東西,宗旨還是希望老人多出去走動,折抵搭乘公車或愛心計程車的車錢,桃園是8百點,原住民是1千點,很多老人家說用不到,這其實是鼓勵的性質,近年來依照老人反應的需求,預算從2億多成長到4億多,希望讓老人家有多一點的設施可用,比如台鐵只要進出在桃園市的站就可以,也與交通局也在研議YouBike的使用,另桃園市的國民運動中心也可使用敬老卡,這些都是非法定社福,經費必須要從市庫拿出來。 在高齡就業方面,陳寶民表示,現在很多國家包含勞動局也在研議高齡二次就業,現在許多老人即使到65歲還很健康,在國家少子化後其實可以多思考這方面的勞動力調整。市內有些關懷據點是有產值的,透過老人手藝做一些點心,上網販售,某方面來講也是在朝這方向思考。

Read More

〈社論〉民進黨濫用罷免權利,斲喪民主精神!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不乏扭曲史實、向支持罷免的特定對象傳遞動員訊息的內容,甚至還對反對者貼上「雜質」的汙名化標籤。(取自總統府網站) 大罷免即將在二十六日投票,雙方都在全力攻防中展現激情。事實上,探究此次大罷免的來龍去脈,不難發現根本已屬濫用罷免權利,不但並非彰顯民主精神,反而淪為民粹動員而撕裂社會,甚至更將導致台灣陷入動輒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既然此次大罷免已將投票,選民最佳的選擇就是以實際行動反對大罷免,藉此澆熄綠營的仇恨之火,並且讓朝野政黨回歸冷靜。 此次大罷免乃是民進黨籌劃一年多的陽謀,動機是企圖扭轉賴清德以不過半票數當選總統、民進黨立委席次低於在野黨的「雙少數執政」劣勢,方法是利用現行罷免法規不利於現任立委的制度缺失,手段則是激起綠營支持者對國民黨立委的仇恨值。在這一年半的過程中,民進黨不斷透過抹紅伎倆將國民黨打成「賣台」、「不反共」的「中共同路人」,在「抗中保台」的操作下,台灣社會被綠營切割為「非友即敵」的兩極分化,多元包容、言論自由等民主精神嚴重流失。 這一年半以來,民進黨將國家機器當作政治鬥爭工具,黨政分際更趨模糊。即以國民黨多處地方黨部幹部因涉嫌偽造文書遭到羈押而言,從法理來看根本違反比例原則,以致被批為政治追殺;中選會主委李進勇自己選舉時打出「告急牌」,但此次大罷免又揚言將針對「告急牌」進行「個案審認」是否違法,這不但雙標,更有違行政中立原則。甚至,賴清德還以總統身分助攻大罷免。但是,民進黨對外界訾議都充耳不聞。 再者,罷免雖然是針對怠忽職守的民選公職人員的懲罰性制度性設計,但因為民進黨於二0一六年十一月以完全執政優勢強行修法降低門檻,反而成為破壞政治穩定的亂源。再探究現行罷免法規與實際狀況,許多選區出現罷免立委門檻票數低於當選票數的怪象,形同少數民意否決多數民意,這種制度設計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進一步觀察此次大罷免的朝野攻防過程,更可看到綠營炒作仇恨值的民粹、獵巫歪風,甚至趨向民主獨裁的逆流。就以賴清德的團結十講而言,表面上是訴求全台灣團結,實際上卻不乏扭曲史實、向支持罷免的特定對象傳遞動員訊息的內容,甚至還對反對者貼上「雜質」的汙名化標籤。質言之,一邊喊團結、一邊割裂台灣社會,這種鼓動對立的心態,根本就是大開民主倒車。 賴清德企圖重返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民主獨裁優勢,在去年就任之前就發出「洗滌心靈」的驚人之語;相較於印度聖雄甘地名言:「無法包容的本身、就是一種暴力,也是真正民主精神成長的障礙」。口口聲聲說要捍衛民主價值的民進黨,更應仔細咀嚼這句話的真諦。 也正因為民進黨這種「有我無他」的狹隘心態,在此次大罷免過程中,「綠能你不能」的雙標心態百般作祟。罷團指控國民黨立委訪問大陸會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是配合中共統戰,但絕口不提蔡英文、賴清德、陳水扁、謝長廷、陳菊都訪問過大陸、會晤過中共當局重量級官員;罷團指控藍營不反共,但是絕口不提總統府和國安高官身旁的共諜,也絕口不提柯建銘、沈伯洋和郭昱晴的家人賺紅錢,更絕口不提曹興誠、趙天麟、李孟諺的「紅粉知己」。「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這又是哪門子民主? 這一場大罷免的核心問題是:台灣有必要為了民進黨企圖完全執政就拋棄民主精神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