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新聞稿無同步譯本實乃自欺欺人

張競 堂堂外交部,居然外交聲明翻譯不同步?這個部會到底是在對外代表國家立場辦外交,還是只知對內在搞政治宣傳,唬弄臺灣鄉親在打認知戰? 政府官署發佈公告聲明,必然是要考量預期讀者或是觀眾,否則這些政府聲明難道都只是搪塞應付上級之官樣文章嗎?特別是外交部所發聲明,通常就是針對他國所作所為傷害我國家利益,必須表達與闡述我國立場。因此外交部發表聲明,就是要讓各方知曉,從聲明所使用文字,吾人就可推估出該項聲明所預期讀者或是觀眾是誰? 所以假若外交部聲明是先發佈中文稿,但卻未同步推出外文(英文)譯本,顯然這個聲明內容是刻意說給臺灣鄉親聽的,但外交部在檯面上是對著索馬利亞政府所作所為提出抗議,但卻不去認真撰寫外文聲明稿,以便讓對方能夠看得懂,亦讓國際社會理解我國立場;請問此種操作手法不就是在對內搞政治宣傳,存心唬弄臺灣鄉親在打認知戰嗎? 其實外交部發佈聲明,當然就要同步向所有事涉國致送外交文書,若有外交關係就是外交照會,在這個案例上就是索馬利亞與索馬利蘭兩方,否則怎能確認各個事涉該案國家,能夠精準獲知我國立場;我們總不能指望這兩國是靠閱讀我國外交部網站來獲知通報吧?假若外交部在製備外交文書時,都還不是使用對方能理解之外文版本,請問有誰能相信? 所以只要將預備致送之外文版外交文書,在文字上稍作處理,馬上就可以獲得適當外文聲明稿。因此外交部既然無法同步拿出外文新聞稿,顯然證明根本就沒有致送當事國外交文書,所以整個事件處理手法就是擺個樣子隔空喊話,根本就未曾與涉事國直接透過外交文書進行交涉。這不是更加證明此種操作手法不就是在對內搞政治宣傳,存心唬弄臺灣鄉親在打認知戰嗎? #今早外交部官方網站截圖為證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談談朝鮮派兵援俄助戰

<開講>談談朝鮮派兵援俄助戰 張競 從2024年10月18日韓國國家情報院首度揭露平壤派兵援助俄羅斯,協助莫斯科對烏克蘭軍事行動,隨後更有多項西方媒體報導評論朝鮮部隊在前線表現,再加上陸續俘虜朝鮮士兵,看來是鐵證如山不容否認。但這段期間,我對於此等資訊所持態度卻是相當保留,直到2025年4月18日朝鮮官方通訊社發布新聞通稿證實此事,我才接受此事為真。 北韓方面證實,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下令派兵援助俄羅斯,協助莫斯科對烏克蘭軍事行動。圖為26日金正恩檢閱北韓部隊。(路透) 儘管韓國國家情報院在最初揭露此事時,就已經指出朝鮮人民軍奉派赴俄部隊番號與兵力員額,甚至在俄羅斯境內接受適應與臨戰訓練基地資訊亦相當詳細,但是從莫斯科與平壤官方發言管道多次否認,華盛頓對此事反常低調,北京與東京沉默不語,整個事情發展脈絡確實相當弔詭。如今水落石出,莫斯科與平壤先後公佈說明,更值得吾人深入思考下列各項要素: 首先是朝鮮高層能有自信派軍赴俄,在遠在地球另端遙遠千里處加入軍事行動,是否能夠證明其社會穩定與政治安定?假若內部動盪不安,平壤當局不會有心派軍援俄,因此此事顯現出何種朝鮮內部政治與社會情勢,具有討論空間與思考價值。 其次是朝鮮人民軍能夠揮軍千里,在異鄉加入戰局,如何解決作戰支援與後勤保修問題,如何與俄羅斯軍隊統一指揮與密切協調,避免友軍誤擊誤傷,更是具有研究價值。 再者就要提到平壤在對外公開證實此事時,並未以志願軍等用辭,作為遮掩與迴避政治責任說辭;反而是明確引據國際法理為本身派兵參戰提出辯護。但在法理實踐層面,更是存在討論與辯論空間。 此外,俄羅斯與朝鮮在此事上,何方採取主動?俄羅斯為何會同意朝鮮派兵援助?在雙方關係上又必須付出何等代價?對於國際社會來說,平壤如此作為,如今證實此事,又是在傳送何等政治信號,這更是值得各方深入思考與討論。 最後必須點出,北京與莫斯科以及平壤關係密切,朝鮮派兵援助俄羅斯參與軍事行動,事先是否知情,是否由莫斯科或是平壤主動告知?抑或是由其探詢後被動回應?國際政治應對進退舉止敘事,其實都有章法更會顯現玄機,北京對此知情程度,將會影響北京與莫斯科以及平壤互動關係,將必然是各方必須掌握與理解關鍵所在。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辦理訪梵致唁 務必低調審慎

張競 教宗方濟各辭世,依據教廷律法,必須於離世受第四日至第六日內安葬,因此教廷很快就宣布將於26日舉行安葬儀式。 從教宗辭世之後,國內政論界就傳出力主賴清德總統應親自前往教廷參加教宗葬禮弔唁聲浪,當時筆者曾經在受訪時指出,臺灣社會對於總統親自出訪梵蒂岡前往致唁,絕對不可能有任何反對意見,國內民眾必然都是樂見其成;但在協調處理過程中,絕對不適合公開討論此事,否則將有可能另生枝節適得其反。 教宗辭世之後,國內政論界就傳出力主賴清德總統應親自前往教廷參加教宗葬禮弔唁聲浪,但最後未能成行。(本報資料照) 不料外交部在教宗離世當日,就公開對外宣布我國將派遣特使團前往教廷致唁;隨後此事就成為政壇焦點,朝野普遍關切此事,並紛紛向外交部與總統府查詢相關安排狀況。隨後在次日更傳出外交部正在安排賴清德總統出訪梵蒂岡弔唁致哀規劃作業;外交部次長吳志中更對外宣稱,最優先目標是希望賴清德總統能夠親自到場,並且證實在21日已向教廷洽談相關事宜。 相對起來,外交部另位次長陳明祺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回答質詢時,就能充分展現外交官措辭謹慎進退有節舉止有方風範;陳明棋次長靈活地運用外交辭令,表示我國將派那位政府高層赴羅馬致哀,目前並未排除任何可能性,但會盡所有努力。 陳明棋次長強調,相關特使人選係由總統決定,但亦須與教廷溝通協調,總統正在決定代表我國出席人員,並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同時更提醒指出,外交部將依據總統所決定人選與教廷溝通,但由於目前教廷要處理事務很多,所以外交部會積極與對方溝通,希望能順利派出我方代表,前往教廷表達最誠摯哀悼之意。陳明棋次長更後續指出,特使人選將由總統府儘快對外宣布,但仍須依據我國與教廷協調溝通狀況而定。對照吳志中次長發言內容,水準確實是高下立判。 吾人必須牢記,國家元首地位崇隆,能夠順利安排訪梵弔唁,當然是最理想結果。但是辦理外交總是會存在變數,提早讓底牌對外曝光,萬一狀況生變,特使訪梵安排不若預期,最後導致元首訪梵弔唁無法成行,是否會影響國家元首形象與顏面,此種風險外交部必須認真思考。 在此更必須提醒,元首出訪動見觀瞻,行程安排各項細節必須周延無缺,特別是警衛安全與尊嚴維護,實乃重中之重,相關溝通協調聯繫與事前整備作業,更是萬端待舉。假若不能及早啟動妥善準備,必然會讓相關表現與品質大打折扣。元首前往國外行程,對於警衛安全來說,更是嚴肅挑戰;事前走漏風聲,只會另生枝節,產生負面影響。 吾人更須注意,假若掀出底牌公開證實預備安排元首出訪,到最後無法順利成行,不但是相當掃興,更會對元首聲望產生負面影響,亦會讓各方開始胡亂臆測我與教廷是否將關係生變。外交官員隨意對外透露將安排元首出訪,事實上會將元首本身搞成政治賭局籌碼或是外交斡旋工具,假若順利成局當然是天下太平大家歡喜,但萬一狀況生變,最後必然會產生負面傷害。 外交運籌帷幄務必審慎低調,假若沒有百分之百把握時,對外發言就務必斟酌字辭,保留迴旋空間。儘管教廷為我邦交國,北京極難找到見縫插針打壓我方空間,賴總統成行機會確實存在,國人亦樂見此事。但在教廷辦理教宗安葬儀式過程中,各項安排必須尊重對方立場,此乃外交應對基本原則。高調亮出底牌,將元首押注在外交牌局上,恐怕還是會有風險,外交人員處理過程不可不慎也!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25388,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糊塗智囊透過外媒放話自取其辱

張競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記者自台北發稿報導,指稱「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正在規劃運用全臺灣一萬三千多家超商,作為面對天然災害或是戰爭衝突時,支援社會運作之「戰時據點」。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apr/12/dont-panic-but-dont-relax-taiwans-plan-to-use-7-eleven-chains-as-wartime-hubs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記者自台北發稿報導,指稱「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正在規劃運用全臺灣一萬三千多家超商,作為面對天然災害或是戰爭衝突時,支援社會運作之「戰時據點」。(取自《衛報》”The Guardian”網站) 該份報導刊出後,國內媒體隨後跟進,閱讀其中內容,很顯然就是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聘任非政府組織負責人,搭配外籍媒體對外放話,然後變成外籍媒體報導,運用出口轉內銷,進行政治操作手法。 此等手法早就被國人看破手腳,但「挾洋以自重」是許多缺乏自信者無法戒除斷根之普遍心魔障礙,拐彎抹角找個洋人或是洋消息來源背書與撐腰,替本身心虛構想壯膽,在台灣社會早就沒有任何效用可言,更是台灣鄉親與網民經常嘲弄對象,沒想到「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聘任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對社會脈動如此疏離,對民生經濟運作實務如此無知,對社會認知判斷如此失誤,所以才會搞到讓網上朋友們痛斥與訕笑。 為何吾人能夠認定,「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相關成員聲稱,政府將運用全台超商支持社會運作,根本就是個對外放話政治運作手法,其實是基於下列幾項具體事證。首先就要指出,運用全台超商在面對天然災變與戰爭衝突時支持社會運作,從來就未曾成為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程內容。 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有會議記錄、報告內容、列管事項與辦理情形,基本上都是透明公開,總統府網站都列出各項資料完整內容;從來就沒有提過要運用全台超商在面對天然災變與戰爭衝突時支持社會運作,甚至連「超商」這兩個字都沒有提到過。各位網友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730 其次就更要強調,儘管《衛報》報導除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召開過三次會議外,亦提到民國113年12月26日,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舉辦《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桌上推演》以及民國114年3月27日與台南市政府合辦之《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或是台南市政府所稱《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小規模實地演練》;但所有桌上推演與實地演練,不論是向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所提出簡報或是成果報告,抑或是相關媒體報導,沒有任何內容提到要運用全台超商在面對天然災變與戰爭衝突時支持社會運作,而且所有演練場景都與超商完全八桿子打不著。 顯然這完全是個新主意,而且根本都還未浮上檯面 。在所有的新構想尚未成熟之際,就急著透過外籍媒體對外放話,這若不是存心政治操作,還會是什麼呢?這個作法是否獲得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背書,值得深入探討。 其實看到英國《衛報》報導這個議題與構想,心中實在覺得非常好笑。英國其實也曾面臨過天然災變與戰爭威脅,而在英國社會每個街角都有小雜貨店,也就是眾人所熟知的corner shop。儘管因為社會變遷英國的corner shop也逐漸式微,競爭不過連鎖性超商與雜貨店。但此位英國記者有沒有好好想過,英國當時有沒有運用這些體制來支持社會運作。 我們也必須要理解英國社會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時與戰後,曾經有好一段時間是實施配給制度,當時在英國街角這些雜貨店,又是如何運作呢?很多國家都實行過戰時配給制度,以便在物資匱乏時,維持基本民生運作,甚至透過零售商店向平民發放過諸如防毒面具等防護裝備。《衛報》記者撰寫報導未提這段史實作為引證,相當令人遺憾。 戰時民生經濟運作是個嚴肅課題,其所需物流後勤專業知識,必須動員之作業能量,不是如同這些非政府組織成員隨口一句話,交給超商來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吾人須知光是研究戰時黑市運作規律,在英國恐怕就可以寫出博士論文,而且也可以在圖書館找得到;不用事隔多年,再傷腦筋把論文送進圖書館上架。 最近綠營成員被偵獲多起共諜案,但真正讓人憂心的是參與政府決策者,隨意對外洩密與放話,甚至是說些子虛烏有議題,或是尚未成熟發想,就急著到處亂講。此種行事風格,恐將自取其辱。 #戰時會有多少便利商店運作如常 #寧可在家中多儲備些_誰知道超商是否會斷貨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飯店貴參參,如何奢望近悅遠來?

朱泓霖 除非當日來回,旅遊總得住宿,住宿也是旅遊中很重要或最大成本。長久以來,台灣的飯店、民宿是出了名的貴參參,每逢連假更漫天喊價,服務品質並未相對提升,儼然成了台灣發展國旅的致命傷。君不見每逢連假,機場人滿為患,出國都快比國旅便宜又好玩。 清明時節雨紛紛,卻也是春櫻浪漫時刻,久聞武漢東湖櫻園與日本青森弘前公園及美國華盛頓特區,並稱三大賞櫻勝地,因此選在節前到武漢漫遊,以一個單純旅人的角色,試圖抓住春櫻的尾巴,同時到長江邊上看浪花飛濺,潮起潮落。 武漢東湖櫻花園五重塔(作者提供) 因應賞景及訪友需要,此行共訂了四間飯店,有四星及五星,每晚房價自新台幣(下同)三千八至五千多,雖然兩地在城市規模、消費水平、人均所得有所差異,比較未必公允,至少仍有參考價值。 先就入住及退房時間而言,台灣的飯店、民宿一般是下午三點入住,還有遲至四點的,如遊客提前抵達,多數飯店會看整理情況,讓客人提前入住,但仍有業者堅持不讓提早,即使前晚生意清淡不需整理,硬要客人痴痴地等,彷彿提早開放房間是被占便宜;至於退房時間,一般規定在中午十二點,十一點也很普遍,甚至提早到十點,時間快到前一、二十分鐘,開始電話催促,急急如律令。 反觀我住過的四間武漢飯店,入住時間均為下午兩點,退房則為隔天十二點,因移動需求,我每間飯店都要求延後退房,也都獲得同意延至下午兩點,並立即在系統調整退房時間,從無電話催促,感覺備受尊重;正因可以延退,每間飯店都在規定入住時間後抵達,因此不清楚提前抵達可否提前入住。 好的飯店是一道風景,住進飯店就是一種享受,吃喝玩樂不假外求,有些旅人甚至入住後,足不出飯店,讓身心靈得到充份放鬆與沉澱,台灣多數飯店業者斤斤計較入退房時間,缺乏變通與人性,唯恐客人賴著不走,味道也就差了。 再論性價比,此行四、五星級飯店每晚房價自三千八至五千多,似乎不如想像中便宜,主因我選的是高樓層、較大坪數、有江湖景觀的房間,像青山希爾頓惠庭有一房一廳;東湖珞珈山賓館,俯視東湖,氣象萬千;長江邊馬哥孛羅酒店,躺在床上或泡在浴缸,千里長江盡收眼底,夜間還可觀賞對岸燈光秀;至於天河機場邊的皇冠酒店,與機場對望,可以坐看飛機起降,以相同條件,在台灣少說貴一倍以上;如不挑剔,只求乾淨衛生,那只要花一半價格,也可訂到武漢同一飯店。 武漢珞珈山賓館(作者提供) 自武漢馬可孛羅飯店房間俯視長江江景(作者提供) 五星級飯店通常設有行政酒廊,白天至夜晚供應飲料、啤酒、水果及點心,下午五點以後更有「歡樂時光」,提供熱炒輕食,外加烈酒、紅酒、白酒,如非大胃王,等於還包了晚餐,但要能自由進出行政酒廊,必須入住特殊樓層,以台灣的五星飯店而論,房價萬把塊都未必有此特權。 驚豔的是,長江邊馬哥孛羅酒店每晚才五千元,機場旁皇冠酒店三千七,都獲得行政酒廊通行禮遇,尤其馬哥孛羅行政酒廊位在最高的三十四樓,一百八十度俯視長江及民國時代舊建築,浪濤盈耳,舊夢依依,不飲自醉。 自武漢馬可孛羅飯店34樓貴賓廳,俯視長江江景(作者提供) 整年案牘勞形,每逢連假總要好好出遊,犒賞家人及枯寂的靈魂,但台灣各地高漲的房價瞬間澆熄熱情,這次選在清明前後到武漢賞櫻,今年又逢力推「大武漢櫻花季」,還請雷軍代言,本想會被房價嚇跑,但但但,武漢節前節後一樣價。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

<開講>談談《中國政府關於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聲明發布過程

張競 《中國政府關於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聲明投送對象是誰?為何中文版本與外文譯本公布時間有落差?其中玄機何在?假若認真檢視,其實可以理解許多重要資訊。 中國大陸0405/18:59:18透過新華社新聞通稿規格,發布《中國政府關於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聲明 http://www.news.cn/20250405/13db25b16d6b47df8bb8c2d654c60468/c.html 但新華社當日2035英文版新聞通稿題目為“China states its position on opposing U.S. abuse of tariffs”,其內容與中文版新聞通稿並不一致。 https://english.news.cn/20250405/6470a451f5fd46f7a7cd848160b225df/c.html 甚至新華社英文版新聞通稿,還有另外在0405稍早前於19:58:01,同樣以“China states its position on opposing U.S. abuse of tariffs”為題,但卻毫無聲明內容版本 https://english.news.cn/20250405/bfaab7fd619243e59d4155fdeb25d621/c.html 儘管中國大陸外交部與多個政府網站,特別是多個中國大陸駐外使館網站,都已轉刊前述中文版新聞通稿內容,但是信不信由你,前述機構直到4月5日當晚2200為止,完全沒有轉刊英文版新華社新聞通稿內容。 很有趣的是英文版《環球時報》(The Global Times)卻在當晚稍後於2049,以“China states its position on opposing US abuse of tariffs: Pressuring and threatening not correct way of engaging with China“為題,刊出《中國政府關於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聲明英文全文譯本,但是該版本看來是《環球時報》自行翻譯之英文全文譯本,而非官方正式翻譯版本。 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504/1331500.shtml 初步歸納結論如下: 1.《中國政府關於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聲明對內表態遠重於對外表述立場,因此聲明全文英文版本並未同步製備。 2.假若該聲明後續未製作全文英文譯本,更可證明該聲明主要投送對象是閱讀中文之受眾,而非閱讀英文版本之外籍讀者;但此種機率並不算高。畢竟新華社為官方正式發言管道,涉外事務表態,絕不可能留下未完譯本,然後再從英文版《環球時報》發送正式譯本。 續記: 0405/2320新華社再以“China states its…

Read More

<開講>敬答孟祥青將軍解析演習代名「雷霆」之謬思

張競 中國大陸解放軍東部戰區4月1日0730發布未賦予演習代名對台演習,筆者於當日0740接受媒體採訪時,點出東部戰區演習通告三個特徵:「未賦予演習代名、未規範啟動與結束精準時間以及未附上操演區涵蓋海域與空域圖」以及演練課目未包括實彈射擊通報。 誠如筆者在4月2日戲謔自嘲,由於東部戰區相當捧場,次(0402)日0800隨即加上演習代名「海峽雷霆-2025A」,並且亦宣布演習課目涵蓋範圍為海峽中部及南部海域,同時更在0401/1600透過浙江海事局,發布「浙警0304/25」航行警告,設定八點連線區域「內組織軍事活動,禁止進入」;看來就是回應筆者所指出原演習通告,原本未包括實彈射擊課目。 東部戰區如此賣力配合演出,甚至讓台灣這邊情治單位都開始懷疑解放軍東部戰區有可能是張競老師在中國大陸所安排「在地協力者」,未來張競老師若是主導反攻大陸,或許就會成有力內應囉! 不過針對4月2日東部戰區所追加演習代名,中央電視台新聞微博帳號《玉淵譚天》訪問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少將,孟祥青將軍倒是從「雷霆」二字析出三個意涵,即雷霆之怒、雷霆之勢及雷霆之威。並且聲稱這個代號,就意味著燒向「台獨」分裂勢力熊熊烈火。儘管孟教授如此賣力說明,但筆者在此必須對孟將軍說文解字之戰鬥文藝,不得不澆上一盆冷水。 吾人必須理解,軍事演習或是作戰行動選擇代名,其實原因千奇百怪,有些確實是考慮政治正確與隱喻意涵,有些則是考量實施演習或是作戰行動涵蓋地域、海域或是空域,更有些是依據參演國家命名,更有些是選擇歷史紀元或是歷史人物或事件命名,所以從軍事演習或是作戰行動代名,有時確實可以體會出很多歷史教訓與文化情懷。 但有時相同辭語,卻會被不同國家、政府與軍隊,在不同時代與戰場、選用作為軍事演習或是作戰行動代名。舉例來說,Operation Sledge Hammer就是2012年肯亞運用兩棲作戰入侵索馬利亞奇斯馬約,被稱為「奇斯馬約之役」(Battle of Kismayo)之兩棲作戰行動代名。 而這個名稱亦曾被二次大戰盟軍選用,在1942年預備對歐陸實施兩棲突擊攻勢,在西歐海岸開闢第二戰場,緩解蘇聯壓力;但是最後因為英國認為作戰整備不夠成熟,最後胎死腹中沒有付諸行動。不過這個作戰構想被賦予代名Operation Sledgehammer,拼法與前述肯亞國防軍所發動兩棲作戰行動代名有點小差異。 同樣Operation Sledgehammer亦於2007年曾被美軍在伊拉克巴比倫省(Babylon Governorate)以Operation Marne Torch為代名實施清剿反抗軍之綏靖作戰,在針對賈貝拉(Jabella)之清剿掃蕩子作戰時,被選用作為任務行動代名。 再加上另有某次據傳在2003年,針對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AKP:Adalet ve Kalkınma Partisi )曾經陰謀醞釀,但最後並未實際爆發之軍事政變行動,其代名亦是Operation Sledgehammer(Balyoz Harekâtı)。 所以Operation Sledgehammer確實是個跨越不同國界、時代、文化與作戰類別之熱門作戰行動代名;這把大鐵錘(sledgehammer)確實是很受軍事專業人士青睞,但能否從這個名稱詮釋出那麼多政治意涵,看起來各國人士都難望孟祥青將軍之項背囉! 因此筆者認為孟祥青教授針對「雷霆」兩字使勁賣力所作詮釋與說明,其實僅為個人情感投射,但毫無軍事專業價值可言。不管是雷霆之怒、雷霆之勢或是雷霆之威,搭在海峽兩字後面,看來是止於海峽之內,不更是沒有辦法讓窩在台灣本島陸上台獨有感嗎? 許多學者研究國際政治學,到頭來都在自嘲將國際政治搞成修辭學,每天在針對大國強權領袖發言、講話、貼文與回應媒體辭語,在那邊猛搞說文解字,察言觀色體會其言外之意,甚至到達恨不得變成研究對象腹內蛔蟲地步。假若搞軍事專業,也拿出這種說文解字大搞戰鬥文藝作風,這不是在作賤本身專業素養嗎? 筆者也穿過軍服,當年也曾是人在江湖所以身不由己,胡言亂語鬼扯瞎掰記錄也都可查,絕對不是沒有淌過渾水,睜著眼睛說過瞎話。但是對著這雷霆兩字來做文章,不但是台獨分子完全無感,台灣鄉親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為什麼要如此說文解字。在此敬答孟祥青將軍謬思,言有得罪,但請海涵! #我必須招認_易地而處_我也會如此鬼扯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解讀共軍「海峽雷霆2025A」演練通告

張競 我覺得這下子真是要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看起來解放軍東部戰區快變成張競老師在中國大陸的「在地協力者」;昨天東部戰區宣布軍事演習,當時我率先點出三項特徵,第一項就是未宣布演習代名,因此不無可能是臨時起意,我還戲謔地說不無可能是東部戰區為兩岸提供點愚人節玩笑。 結果有媒體依據我觀點去請教對岸國防大學教授張弛教授,結果張弛教授聲稱因為演練已是家常便飯,所以不須設定演習代名;當時我就立刻駁斥其說法是超級外行,因為若要舉辦演習或是大規模演練,編組演習兵力序列、調撥物資、申請預算與製作演習文件,每件軍事國防政務運作,都要依據演習代名作為專案代號。解放軍在國防管理與陣中實務上,絕對不會搞出此種外行事。 果不其然,現在東部戰區宣佈自4月2日開始在海峽中南部相關海域實施「海峽雷霆2025A」演練,證明正統軍事思維還是比外行教授來得可靠。 解放軍東部戰區宣布海峽雷霆2025A演練通告。 其次我更要指出,當時央視訪問張弛教授,其表示此次演練重點係針對並檢驗「聯合作戰、精打要害與爭取制權」三項;當時我就提出反駁意見,認定其觀點不過是「戰鬥文藝」難以採信。現在依據東部戰區所宣佈通告指出:「檢驗部隊區域管控、聯合封控、精打擊要能力」。哇哈!假如這三項都不符合張弛教授所用文字語辭,可見再度證明在文宣戰線上,張弛教授與東部戰區都未能統一思想,連用語文字都無法一致,難道4月1日真是即興式演練嗎? 再者我必須解釋,昨天未何點破第二項特徵:未宣布演習預計結束時間。其實演習模式若是採取計畫統裁,演習部隊依據演練項目與預定進程照表操課,此種狀況確實可以預告演習結束時間。但若是考量到天有不測風雲,演習海空域有時未見得能符合演習安全要求時,自然就會依據自由統裁原則,依據演習實際進程與演練課目完成狀況,然後視實際成果臨時宣布演習結束時間。 再來就要來談第三項特徵,為何要特別點出來,此因若是要辦演習當然要在指定海空域實施,此將有利於管制演習動次;但假若根本無意管制民用海空交通儎台進如操演海空域,其實將演練區公佈出來,只會有利於對手應對時部署與指派監控與情蒐兵力;當然也會便利政論節目軍事名嘴看圖說故事,胡說八道鬼扯各個操演區都有些子虛烏有戰略意涵。 但是4月2日東部戰區宣布「海峽雷霆2025A」演練通告時,還有提到「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但卻沒有標示詳細海空域,顯然解放軍亦從檢討以往演習,總結經驗教訓有所精進。 最後還是要提醒,各方政論朋友必須注意,千萬不要再拿著某些LNG運送船隻航跡做文章編故事,沒有進港卸載原因很多,只要未被對岸海警或是海軍艦艇攔截、登船檢查並且被押著離開,就不要呼天搶地繪聲繪影聲稱我們被封鎖,胡扯LNG運輸船進不來台灣靠港卸載。台灣鄉親不是被嚇大的,對岸也無意真正攤牌到那個地步。 我昨天接到很多電話,都指責我低估這次演習,但我還是要堅持我所持觀點,真正開火就是戰爭衝突,在跨過那條紅線前,面對共軍機艦大搖大擺在周邊海空域活動迫近台灣本島,而我方對此無可奈何,完全不能制止。不論演習強度多嚴重,演習兵力數量能有多少,其實永遠就會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莫名其妙苛扣將校之調薪方案

張競 前兩天媒體來電詢問,針對本次志願役加給及戰鬥部隊調整方案,請問有何看法?我長嘆之後,表達下列兩點感想: 首先針對志願役加給,實在難以理解為何要針對將官以及上校、中校,刪減志願役加給額度?先說志願役加給係針對領取該薪俸待遇之服役類別,依據其身份所給予此種加給待遇;請問晉升中校後,難道其志願役身份有所變化?隨後繼續晉任將官後,難道其志願役資格與身份再度產生折損,所以才要減少此種志願役加給嗎?公務部門隨其階級職務晉升而減少薪俸加給,實質降低或扣減待遇,請問其學理依據為何?公平正義何在? 軍官晉任中校、上校、將官後,難道其志願役身份有所變化?(圖為110年上半年陸海空軍將官晉任布達暨授階,取自總統府網站) 再者假若國家對此錙銖必較,吾人不妨計算一下,每位將官志願役加給每月少發兩千元,每員將級人員全年共計省下兩萬四千元,就算再加上年終獎金與考績獎金,每位將官再多也不會超過新台幣三萬元,請問全年可以節省人事預算額度能夠有多少?同樣對中校與上校來說,每位校官全年省不到新台幣一萬五千元;若是乘上全國軍中上校軍官總數,其實真是省不下多少錢。 我不知道是誰幫賴清德總統出這個餿主意,原本提高志願役加給是件百分之百的好事,刻意搞出這種差別式提升志願役加給花招,卻在無形中埋下階級晉任在薪級待遇遭致扣減後遺症,這根本就是在扯後腿製造怨懟因素之地雷。國安高層係三軍統帥幕僚,本案既不能討好低階,差別待遇又會引發高階怨懟,就節約人事待遇來說,又根本省不下幾文銀兩,這種方案設計真是超級餿主意。 第二點就要很嚴肅地提醒,與其對在職者加薪,希望能夠爭取留營久任,毋寧思考當初為何無法安定軍心,讓其樂意全心投入盡力奉獻?請問在替目前在職者提升待遇同時,賴清德總統有無政治勇氣,對著在職者保證,將來其退伍後之退休俸絕對不會受到無理刪減苛扣。假若不能保證未來安定無虞,現在不論增加多少待遇,能否打動人心安定軍心?國安高層幕僚應該好好為三軍統帥謀劃思考其利弊。 對於退離軍職者是何種處置,在職者都看在眼中,理解基層幹部心聲是領導統御最基本要求。此種刻意無端製造志願役加給差別待遇,充份證明賴政府團隊沒有將心比心體會當事者感受與社會觀感,就如此粗糙端出政策方案;實在讓人感到遺憾!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解析賴十七點國安策略與後續效應

張競 3月13日賴清德總統針對當前國家安全情勢,主持以「凝聚反併吞共識,因應中國統戰滲透」為主題之國安高層會議,隨後在當日下午13時30分對外舉行記者會,並且對外公布對外講話全文。 賴清德總統在國安高層會議後公布因應5大國安及統戰威脅的17項策略,但假若政府不協助民眾妥善輔導,請問台灣鄉親如何知道那些是對岸官宣統戰資訊?(取自總統府網站) 賴清德總統在講話中分別就當前所面對,其中包括因應中國對國家主權之威脅、因應中國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因應中國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因應中國藉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以及因應中國藉「融合發展」吸引台商、台青之威脅等方面所構成5大國安及統戰威脅;分別提出共計17項因應策略。 會後賴總統所提策略受到台灣社會嚴重關注,各方紛紛提出強烈評議;但卻無人就賴總統文稿結構提出解析,並且探討文稿內容究竟是要針對那些聽眾?對於公務部門所下達工作指導與指示,對比向社會公眾所提出呼籲與訴求,同時納入相同講稿,如此表述方式是否合宜?同時亦無人關注賴總統發表文稿後,在公務體系各個部會機關獲得何種回應,此將是檢證賴總統所提策略能否落實執行重要參考指標,本文將就此提出解析,祈請各方不吝指正。 首先必須指出,賴清德總統所提出17項應對策略,基本上每個策略敘述中,都包括有必須辦理此等策略之政府機關,有些非常明確點出特定部會與機關名稱,但有些卻是以相關主管機關、相關機關或是主管機關概括稱之。 但是亦有提到如何因應中國藉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時,賴總統在所提出策略三:對中國人士來台交流進行風險管理,再加上策略四:兩岸交流要避免受中國政治干預及衍生國安風險;並未明確指出主管機關。同樣在提到如何因應中國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時,賴總統在策略二雖然提到對中國人士及港澳人士歸化及融入台灣社會,在兼顧台灣社會發展及個人權益下,須有更多國安考量,此處亦未曾點到主管部會或機關;不過儘管如此,依據政府政務分工執掌狀況,雖未言明主管機關,但應當不至於搞到各部會機關相互推諉無人辦事。 依據賴總統提到17項應對策略時,相關敘事表述內容,看起來像是國安高層會議對內講話指示、指導或是裁示事項。依據國家政務運作基本規則,召開此等會議後,所有議決與主持長官指導與裁示事項,都必須整理簽呈核定各單位分辦事項,並以正式文令頒布相關主管機關賡續辦理。行政體系研考單位亦依據此等分辦事項,追蹤考核辦理情形。在此必須提醒,國家安全絕無小事,相關分辦事項通常都是以機密公文處理,此乃應對國家安全威脅重要資訊,豈能攤在陽光下胡亂曝光? 誠然賴總統所宣布17項應對策略,有些必須透過立法院修訂相關法條,才能夠加以落實執行,依據權責並不能完全交由行政體系或是國安體系直接辦理。但總是要有主政機關負責推動相關修法以及行政配套作業,因此賴清德總統主持國安高層會議,交辦行政體系與國安幕僚相當合理;但將國安高層會議對於行政或是國安體系出席首長,進行指導、指示或是對討論議題加以裁示講話稿,毫不修飾潤稿調整字辭,就直接轉換成為對全國公眾宣示政治決心講稿,確實是幕僚作業品質粗糙行事草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吾人必須注意到,賴清德總統當日發表此份17項應對策略講話前,曾經召開過國安高層會議,會中對於出席首長下達指導與指示,對討論議決事項進行裁示,其講話內容就算會後要向公眾宣達,相關字辭用語總還是要經過整理才能公開發表。假若國安高層閉門會議結果,在會後要對公眾以如此方式照本宣科,文辭不改就逐項完整宣示,將所有應對國家安全威脅策略底牌翻出;說實在話,不如乾脆就將國安高層會議全程錄影轉播,如此不就更能讓公眾理解國安決策過程。 當然賴總統講話中,亦曾對公眾喊話提到:「每一位國民都是守護民主自由的第一線,我們可以一起這樣做:第一、提高媒體識讀能力,不傳播、不轉發中國官宣的統戰資訊;第二、參與、組織公民教育活動,增強對統戰的認識,強化社會防衛韌性;第三、即時揭露各種協力統戰的行為,讓所有惡意企圖寸步難行;第四、拒絕參加所有犧牲國家利益的活動。」 講句良心話,假若政府不協助民眾妥善輔導,請問台灣鄉親如何知道那些是對岸官宣統戰資訊?就算有心要增強對統戰認識與強化社會防禦韌性,請問沒有政府輔導指點,誰知道那些公民教育活動會不會是詐騙集團在背後搞鬼?假若沒有政府適時告知與輔導,台灣鄉親怎能辨識協力統戰行為?假若政府不明文公布禁止,台灣鄉親如何辨識那些是犧牲國家利益活動?賴總統不去思考這些問題,就開口對台灣鄉親喊話,請問這不都是白費唇舌嗎? 最後就要談到個最傷感情指標;賴清德總統在3月13日發表17項應對策略講話後,當日除國防部軍法單位立即提出回應外,到目前為止,政府行政體系各個相關部會與機關,其實都未曾積極回應賴清德總統所提出各項應對策略。 其實賴清德總統所提出各項應對策略,有某些早就已經付諸行動,舉例來說,國防部早在3月10日就已經對外公告《預告修正陸海空軍刑法第二十四條草案》,賴清德總統本身以及國家安全體系幕僚群對此不察,才會在草擬賴清德總統講稿提到因應中國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時,在策略三還提到「國防部須研擬在陸海空軍刑法增訂『對敵人效忠表示』之處罰」,讓三軍統帥鬧出對國防政務進度失控失察笑話。 不論賴清德總統所提17項應對策略是否早就在辦理當中,所有被點到名的部會機關,總還是該擺個姿態配合演出吧?至少在氣勢上要顯得賴清德總統能夠有一呼百諾本事,而不是總統對全民發表應對策略,也點名交由某個部會機關辦理,但卻顯得是泥牛入海毫無下文,連個記者會說明將要如何依據總統指示推動相關細節都不願舉辦;這不就證明賴清德總統號令難出總統府,毫無政治威望嗎?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菱傳媒授權刊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