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海峽共軍跟監外籍軍艦穿越兼顧練兵

張競 9月8日加拿大皇家海軍巡防艦「魁北克市號」(HMCS Ville de Québec,FFH 332)與澳洲皇家海軍飛彈驅逐艦「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DDG 41)共同編隊自南向北穿越臺灣海峽;由於兩艦開啟自動船位識別報告系統(AIS),因此其動態相當透明。 前述兩艦將穿越臺灣海峽,最初係由加拿大媒體(CTV News)揭露此事,並向加拿大國防高層查證此事,但是加拿大國防部以維護軍事行動安全為由,拒絕評論此事。媒體聲稱加拿大聯合作戰司令部發言人表示,將於6日對此事發表聲明,但迄至目前為止,不論加拿大抑或是澳洲政府或是國防單位,對此事都保持緘默,未曾發表任何評論。 但共軍東部戰區卻主動發佈新聞,由東部戰區發言人施毅於6日發布聲明,回應媒體報導前述兩艦通過臺灣海峽,提出措辭極度強硬抨擊。此種應對模式,相較以往著重於針對當事國政府所發表聲明進行反擊,顯然共軍在應對處理外籍機艦穿越臺灣海峽,發佈新聞稿之作業原則確實已經有所改變。 但真正應該被吾人所重視,但卻被各方所忽視,共軍派遣機艦跟監外籍軍事機艦穿越臺灣海峽之軍事活動樣態,卻是共軍曾派遣陸航「武直十」旋翼機跟監前述兩艦;雖然不乏媒體曾經提到此事,但卻缺乏深入分析說明。謹此提出下列各項要點,祈請各方專家先進不吝指正。 首先是該架共軍陸航武直十旋翼機,在實施攔截、查證與跟監前述兩艘外籍軍事艦艇穿越臺灣海峽,從烏坵南方空域切入與往返海峽中間空域,任務全程開啟「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 」(ADS-B)系統;換言之,整個活動與飛航動態保持透明,不但海峽兩岸軍民空中動態監控與管理作業體系,都能完整掌握其行蹤,甚至前述兩艘外籍過境軍艦亦可完整辨識其身份與掌握其飛航狀況。 其次若是對比其飛航高度保持在1500公尺左右,任務全程最高高度曾經一度接近6000呎,亦曾短暫降低至4000呎,但就任務飛航高度而言;第一是全程避開海峽空域國內與國際民用航線班機使用空層,不會干擾民航活動。第二是不適用於直接目視辨識地面或是海面目標,因此必然曾經使用過被動光學感測器,用於協助目視辨識任務目標與獲取影像資料,作為任務執行記錄。 再者就是茲事體大部份,那就是任務全程並未透過通信監聽,偵獲任何飛航管制,甚或是執行任務戰術管制指示信文;唯一合理解釋就是該架旋翼機執行任務全程,係透過加密資料鏈路接受地面站臺管制,管制項目包括該機大幅度改變飛行航向以及小幅度變換飛航速度與高度。 當然該機到達與通過攔截對象目標上空,向地面站臺回報,同時轉換航向保持尾隨跟監,直到抵達特定空域,向地面站臺回報結束尾隨跟監,開始脫離返航為止,任務全程所有重要節點狀況與動向回報以及領受地面站臺指示,看來都是透過資料鏈路達成通聯、資料交換與接受指管。 從前述兩艦並未對該架旋翼機有所反應或調整航向航速來看,應當不是該兩艦完全未曾察覺遭致該機跟監,特別是該機主動公開飛航動態資訊,兩艦自然就會掌握該機正在尾隨跟監其穿越臺灣海峽動態。因此合理解釋就是該機並未開啟任何主動式感測器,顯現出敵意行動。 但誠如前述,共軍陸航旋翼機必然會趁此機會,順勢運用被動式感測器進行武器追瞄訓練,沒有看著河水不洗船,風和日麗不曬衣的道理,只是沒有使用主動式感測器,未曾顯露威脅態勢,但在尾隨跟監過程中,數度明顯變化飛行高度,顯然就是在抓住機會追瞄練兵。 最後還是要忍不住提醒,兩岸軍事態勢變化,對岸共軍從只有海航出海飛航,發展到空軍戰機執行海上任務變成家常便飯,到如今連陸航旋翼機也來軋一腳,運用跟監外籍軍艦湊熱鬧練兵,這其中變化軌跡與幅度真是讓人感慨無比。 面對通信截收監聽槓龜,更是讓人不寒而慄;假若共機未曾開啟「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 」(ADS-B)系統,吾人能否掌握其飛航動態?會不會突然跟搭膠舟過海峽般,突然就有武直十在臺灣海峽此岸海岸線現身呢? 再語重心長地提醒,與其天天依據中國大陸發射航天器時所發佈之飛航通告(NOTAM:Notice to Airmen),配合國安高層政治演出,發佈全國性警報,毋寧好好重視防空警戒本務,認真對比空中情態與電偵截收狀況,搞清楚真正威脅在何處吧! 至於拿著這兩艘外籍軍艦穿越臺灣海峽當作政治搖頭丸與壯膽興奮劑,不妨認真想想為何加拿大與澳洲政府部門,未曾對此發佈新聞稿;甚至還不太願意配合媒體演出的真正原因何在?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閱兵熱鬧落幕,理性檢視戰力

張競 中國大陸為紀念抗戰勝利八十週年所舉辦閱兵活動,確如預期順利落幕,不同編組之空中分列與地面方隊接受檢閱,解放軍確實展現出壯盛軍容。但在此場熱鬧盛會過後,諸多軍事觀察者與政治評論家必然會提出各種不同解讀觀點,並且據以詮釋出五花八門之戰略意涵與政治信號。 不過與其懷抱著剛逛完玩具反斗城或是芭比娃娃屋心情,亂湊熱鬧胡亂猜測,在此要以非常理性態度,持平指出若要據此檢視解放軍實際戰力,就要思考那些涉及解放軍戰力關鍵單元,其實並未透過本次閱兵分列過程對外展示,下面就讓我提醒四項可能有點讓人覺得不中聽的老實話。 中國大陸為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舉辦閱兵活動,那些涉及解放軍戰力關鍵單元,其實並未透過本次閱兵分列過程對外展示。圖為首度公開亮相的東風61洲際彈道飛彈。(路透) 首先必須指出就解放軍四大軍種與四個獨立兵種來說,並不必然能夠獲得透過閱兵分列展示軍容或戰力的機會;基本上陸海空軍加上火箭軍都有機會露臉,但是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以及聯勤保障部隊等四個獨立兵種,就未見得能夠獲得展示軍容或戰力空間。 吾人必須理解,不能在閱兵場擺出來或是能夠分列通過閱兵台接受校閱之特定兵種或是軍種部隊,並不表示其份量不夠或是不值得展示,只有閱兵場不是其所能揮灑表現之舞台。所以若要是認為觀賞此次閱兵,就能理解掌握解放軍戰力全貌,這絕對是膚淺粗率武斷魯莽結論。 其次就要提醒閱兵分列畢竟不是實彈射擊或是戰術操演,同樣亦不是在最能夠發揮火力與運用戰力之作戰空間,展示出特定部隊兵力所具備作戰實力與真正能耐;因此到底能夠從閱兵場上所展現壯盛軍容,推估出怎樣之作戰能量,確實必須審慎思考,千萬不要遽下斷語。 此外還是要強調,透過閱兵分列係單方面展示軍容與戰力,但是武裝部隊有時就跟香水具備同樣特性,用在不同對象身上,就會產生不同效果。有些戰場常勝軍,面對特定敵手就是會吃癟;有些國家軍隊看起來不怎麼樣,但就是有本事擊敗許多帝國大軍,讓其成為帝國墳場。所以確實也不要因為本日解放軍展現出壯盛軍容,就認定將來就能縱橫台海所向無敵。 最後更要感嘆,當前兩岸確實存在政治矛盾,但是北京在多次重申追求和平統一時,亦絕對不會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其實兩岸都知道,只要衝突爆發,不論結果如何,兩岸中國人都是輸家,不願當中國人或是精神出軌與內心背叛者,自然會與國際社會導引兩岸兵戎相見骨肉相殘之陰謀家,共同額手稱慶。 軍事戰爭具有其理則辯證矛盾性,目的是行仁、手段是暴力;展示戰力是不希望使用戰力,但若要不戰而屈人之兵,更要認真重視大以仁事小,特別是當小不知以智事大,存心要將兩岸帶往戰爭衝突時,更要理解「武乃止戈」之真諦;如此方能民族幸甚、生民幸甚!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談談這場對話有何玄機?

張競 8月25日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邀請中國國民黨立委赴美國在台協會溝通對話,事後透過在台協會官方社交媒體公布消息,隨後中國國民黨使用相同照片證實其事;但是雙方都是以外交辭令與官樣文章帶過對話課題,未對外詳細說明對話內容。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邀請中國國民黨立委赴美國在台協會溝通對話,事後透過在台協會官方社交媒體公布消息。(取自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基於當初維基解密爆出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楊甦棣與中國國民黨現任朱立倫主席會晤後,透過外交電報向其上級回報雙方談話內容,最後惹出軒然大波,並且讓朱立倫難以擺脫特定政治指控罪名。因此當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受邀,要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對話溝通時,恐怕每個人都會認為這必然是來者不善會無好會,戒慎恐懼如履薄冰,免得遺留小辮子,將來被美國政府抓在手中,當成政治脅迫施壓資本。 基本上,首先由這張照片看來,這場會晤對話不是選在美國駐外館處經常召開秘密會議或是處理機密資料時,所使用具備反監聽竊聽功能之保密會議室(The Bubble);該空間係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加以包覆,並且搭配相關電子偵測與干擾通信電子裝置。此種材料英文亦被稱為Plexiglass,中文名稱就是被社會廣為周知之「壓克力」或「有機玻璃」。因此其機密等級亦相對有限,參與其事者不會故弄玄虛,局外人也不必東猜西想。 其次就是要提醒,當初朱立倫與楊甦棣會晤時,未能在發言尺度上妥善防備,最後讓自己相當難堪。因此中國國民黨黨務主管與政治人物,在與美國在台協會打交道時,第一不會落單,更不會單刀赴會;第二在啟程赴約前,必然會再三確認會後如何處理對外發布消息之遊戲規則,絕對不會任由對方掌握對外放話政治操作資本。 再者中國國民黨又不是第一天出來走江湖,在726與823兩場大罷免政治風潮後,在台協會前來邀約,必然更要審慎應對。要避免會後另生枝節,雙方在會晤溝通結束前,必然就要先將對外發布消息基本原則説清楚講明白。假若雙方幕僚群夠水準的話,當場就要將新聞稿掏出來比對確認,免得會後雙方各說各話。 許多朋友或許會質疑,溝通對話尚未登場,那有可能在會前就擬好新聞稿?會如此問就顯然是外行人,會後所發布消息不是實際發生什麼事,而是雙方決定要如何告訴外界,雙方互動發生什麼事。吾人必須永遠牢記,沒有說出來的,並不表示沒有說過。這個道理其實就是「無其證不可證其無」(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evidence of absence)。所以美國在台協會與中國國民黨多位立委到底談些什麼?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對外所釋放消息內容,就是打算要以此引導新聞報導方向。 最後還是要提醒,政治舞台好戲上演,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與劇組工作人員,都知道戲要如何演,觀眾看得如醉如癡異常興奮,但未見得搞得清楚真正來龍去脈與劇情發展趨向。現在最重要關鍵在於執政高層、國安體系與執政黨是否事先知情,還是被蒙在鼓裡,完全未曾事先獲知美國在台協會將要邀請在野黨中國國民黨立委對話溝通。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切入,第一就是情治機關在他國駐台館處布建人員是否漏失情報?第二就是對於在野黨布建情蒐是否亦有失誤?國安體系若是宣稱對於在野陣營與他國駐台館處互動,從不進行政治偵防與監控,恐怕打死都不會有人相信。總而言之,在表面浪潮之下,暗流如何起伏變化,恐怕更值得思考細究。 #政治過招_虛虛實實_真真假假_絕無意外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解析外交部次長吳志中接受法媒《解放報》專訪

張競 8月23日外交部國際傳播司以新聞參考資料第042號,在該部官方網站「最新消息」欄位,以「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接受法國《解放報》專訪:中國從內部滲透台灣,我國以三大支柱戰略堅定防衛民主」為題,貼出吳志中次長接受法國媒體《解放報》(Libération) 資深記者Arnaud Vaulerin 視訊專訪。 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95&sms=73&s=120536 儘管外交部發布時聲稱,受訪相關內容於8月22日以「中國正試圖從內部使台灣崩潰」為題刊出,但查閱該報導在《解放報》(Libération)網站,實際刊載日期以及標題,卻是在8月21日下午17時09分(publié le 21 août 2025 à 17h09)以“Interview François Wu, vice-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taïwanais : «La Chine essaye de faire tomber Taiwan depuis l’intérieur»“為標題,在該報網站先行刊出。 https://www.liberation.fr/international/asie-pacifique/francois-wu-vice-ministre-des-affaires-etrangeres-taiwanais-la-chine-essaye-de-faire-tomber-taiwan-depuis-linterieur-20250821_CIT4WJAETFDHJH4KFR7HRA53FM/ 誠然此係《解放報》電子版與紙本刊登發行差距所致,但吾人必須理解《解放報》本身定位就是中間偏左媒體,其紙本發行量約為每日十萬上下,網路電子版點擊率略低於紙本發行量。其整體發行量與影響力遠低於《世界報》(Le Monde)與《費加羅報》(Le Figaro)。但是吾人必須理解,吳志中次長接受專訪報導,在該報網頁必須付費閱讀,就國際宣傳效益與廣度而言,實在有點遺憾;因此在估算其影響力時,必須有此認識。 不過吾人亦必須注意到,就閱讀中文讀者來說,《解放報》專訪吳志中次長報導內容,確實獲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在8月22日,以「《解放報》專訪吳志中:台灣的民主對中共政權是一種威脅」為題加以轉刊。 https://www.rfi.fr/tw/專欄檢索/法國報紙摘要/20250822-解放報-專訪吳志中-台灣的民主對中共政權是一種威脅 就媒體影響力來說,《解放報》絕對難望《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之項背,因此吳志中次長接受《解放報》專訪,能夠被《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轉刊,確實具有加分效果。不過吾人必須理解,在媒體受訪過程中,受訪者所表述內容,經過媒體整理報導,有時與閱聽讀者觀眾所理解內容會產生落差;因此相互加以比對,吾人才能理解到,受訪者所講述內容,到底能否讓閱聽讀者觀眾理解與重視。 依據外交部官方網站,吳志中次長受訪時所表述要點如下: 吳次長在專訪中深入剖析中國對台複合式威脅的多重面向,並強調在賴清德總統領導下,我國以強化國防、深化民主夥伴關係,以及積極參與國際,展現堅定捍衛台海和平穩定及我國民主生活方式的決心。 吳次長首先指出,賴總統將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是如實反映台灣當前所面臨的嚴峻情勢。中國除每日派遣軍機艦侵擾,亦發動網路攻擊、散播假訊息,並滲透台灣社會,這些都是意圖在削弱台灣內部團結、製造分裂的敵對行為。吳次長強調:「中國除了具體的軍事威脅,更在不斷嘗試從內部使台灣崩潰」。這正是台灣社會當前最需警惕的挑戰。類似觀點亦獲得德國外長等多國官員呼應,顯示國際共識日益凝聚。 面對中國威脅,吳次長說明,台灣的防衛戰略建立在三個支柱之上。首先,在自我防衛方面,政府已經恢復一年期義務役,並將明(2026)年國防預算提高至總預算的約20%,展現我國應對任何侵略的堅定決心。其次,在深化民主夥伴合作方面,美、法、德、英等多國已派遣軍艦通過台海,以實際行動維護區域和平與航行自由。這些行動證明,國際社會已意識到台海安全與全球穩定息息相關。第三個支柱則是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吳次長指出,台灣作為負責任的國際成員,擁有貢獻全球事務的能力與意願,將持續爭取參與國際組織,強化國際夥伴信任與支持。 吳次長也強調,台灣不僅守護自身的民主生活方式,更致力於維護全球民主價值與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將繼續與理念相近國家攜手合作,共同確保印太地區和平與繁榮。 專訪亦觸及台美關係。針對外界關注的「疑美論」,吳次長重申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盟友,雙邊關係根植於共享的民主價值與共同戰略利益。他並指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產量佔全球50%,高階晶片更達95%。此不僅為台灣經濟基石,更對全球科技安全至關重要,台美夥伴關係是互利互惠,不因政黨輪替而有所動搖。 但若依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所轉述內容: 吳志中:台灣民主的成功對中共政權也是一種威脅 「中國試圖從內部擊垮台灣」,這是《解放報》對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的專訪選用的標題。吳志中在採訪中指出,中共戰機每天都試圖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也越來越頻繁地組織空中和海上軍事演練,台灣面對的敵對行動越來越多。甚至在台灣島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受對岸操控的間諜。總統賴清德稱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只是對台灣當前形勢的描述。一方面,中國在以軍事手段發出威脅,另一方面,也試圖從內部削弱台灣,擊垮台灣。但吳志中也指出,台灣對於中共政權來說也是一種威脅。台灣民主的成功,以及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成功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將台灣看作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有些享有自由,認同普世價值的中國人生活得很好。他們不會因為支持習近平政權而被定罪。 吳志中:一紙國際條約並不能保證台灣的和平 吳志中介紹了台灣面對來自對岸的威脅的三大支柱,一是大幅提升國防能力,二是其它國家在周邊海域的軍事存在,比如歐美等國船隻經過台灣海峽,或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軍事演習,這表明大家都很重視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第三個支柱則是台灣的國際參與。這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吳志中特別指出,一紙國際條約並不能保證台灣的和平,不能阻止中國的入侵。香港也曾有中國與英國簽署的國際條約的保護,但北京破壞了該條約。談到特朗普任下的台美關係,他表示,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盟友,在台灣議題上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台灣也很希望看到有更多國家關注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台灣與烏克蘭雖然有一定的可比性,都面對一個要以軍事手段擴張領土的大國,但台灣與大陸中間隔着台灣海峽,中國軍隊雖然與俄羅斯軍隊一樣擁有強大的軍隊,但中國軍隊從未打贏過海上戰爭。吳志中特別強調戰爭一旦爆發的後果,他指出,台灣可能會因此被中國摧毀,但對於法國或其它歐洲國家來說,這也意味着不再有芯片。因此必須嚇阻中國,阻止中國武力攻台。 兩者之間有何差別,各位先進閱讀比對後,就可理解吳志中次長希望讀者聽眾所認知內容,能有多少被讀者聽眾認識理解。讓我再說清楚一點,講話者希望聽眾所聽到內容,未見得成為聽眾最後所理解內容。透過閱讀《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所轉刊內容,吾人可適切評估吳志中次長接受《解放報》專訪後,所可能達成效果。 此外《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在轉刊「法國報紙摘要」時,有下列這段說明介紹,確實值得注意有關《解放報》以及該報專訪吳志中次長之說明文字,我特別加上【】方便您識別與閱讀。 22日出版的法國全國性大報頭版側重各不相同。《費加羅報》以全球股市在地緣政治緊張和貿易戰背景下依然亢奮走高作為開篇主題。財經報刊《回聲報》在美國與歐盟最終達成的貿易協議文本中,看到了美國總統的堅持。【《解放報》、《十字架報》和法共《人道報》均以國內話題開篇。《解放報》聚焦隨暑期休假結束開始的左翼政黨的聚會討論活動】,《人道報》聚焦法國民間的不滿情緒可能在9月凝聚成的社會風潮。《十字架報》則以大版篇幅介紹法國政府為節省開支而裁減居民就醫用車花費的措施。在國際版,以色列在加沙走廊的軍事行動以及即將啟動的世界各大央行行長年會是各報特別關注的兩大主題。【關於中國,《解放報》刊登對現任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的專訪,介紹台灣當前面對的形勢以及台灣在特朗普任下與美國的關係。】《費加羅報》暑期連載今天介紹中美兩大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 最後在此必須很遺憾地指出,在《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所轉述《解放報》專訪吳志中次長內容中,吳志中次長對於國際事務真實歷史認知內容,恐怕確實值得商榷;吳志中部長顯然對於解放軍海戰史缺乏認識,更對香港問題存在誤解。最重要若是還期待兩岸矛盾以一紙「國際條約」解決,這不知該說是天真還是無知。 #呼應我的好朋友Ross方恩格對吳次長受訪評論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再論823大罷免的五個輸家

張競 台灣社會大罷免政治風潮第二波投票,在當權者決心要將這齣爛戲繼續拖棚,並且不願讓此場政治醜劇與鬧劇儘早落幕,無視社會民意明顯轉向,毫不識相地蠻幹到底狀況下繼續登場,希望透過結合全國性公投案,推動賭徒翻本風格最後掙扎,結果毫不令人意外地再度以慘敗成績收場。 筆者在726首波大罷免政治風潮落幕後,曾在《梅花新聞網》以「大罷免大失敗    五大輸家是誰?」為題,撰稿指出台灣民主政治品質信譽形象受到嚴重打擊,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公信力明顯下滑崩盤,藍白政治人物冷眼旁觀未來前景絕不樂觀,美國不願表態對台灣政治生態影響力受挫以及公民團體側翼打手利用價值市場行情堪慮,確實是當時各方所能見到五大輸家。 如今在大罷免政治風潮第二波投票後,必須再指出另外五個輸家;首先就是執政高層、國安體系與行政團隊,面對罷免案風潮逆勢發展,但卻無能處置確實是最大輸家;其次是台灣鄉親面對明知後續大罷免投票,亦是浪費資源卻無能為力,因此也是嚴重輸家;再者就是在這兩波大罷免政治風潮下,綠營與所謂公民團體雖未得逞,但相對上藍白在野陣營在這兩場政治席位保衛戰中,卻未能利用機會順利透過闡述其政策理念,期能駁斥對手政治抹紅指控,因此也應該算是輸家。 此外台灣社會政治極化現象經過大罷免政治風潮催化後,其實狀況更加嚴重,未來不論是執政者是誰,面對外來挑戰與壓力,凝聚社會共識共同努力,恐怕都將難上加難,所以台灣社會無疑亦是嚴重輸家。最後就要談到第五個輸家,賴清德總統在大罷免政治風潮第二波投票結果出爐後,顯然對其強硬政治意志與理念毫無影響,其雖然在表面上說出四項調整,但其內心必然依舊是打算要繼續硬幹到底;吾人幾乎現在就可斷言,未來台灣社會政治情勢必然還是動盪不安,賴清德本人勢必成為中華民國政治史上最嚴重輸家。 大罷免政治風潮第二波投票後,賴清德本人勢必成為中華民國政治史上最嚴重輸家。(中央社,資料照) 賴清德所率領執政高層、國安體系與行政團隊確實是過去幾十年來少見之無能團隊,誠然面對國際社會大環境與各個不同強權所施加壓力,確實有時必須逆來順受無能為力;但賴清德所率政治團隊不論在對外交涉談判以及對內社會溝通,成績確實都是乏善可陳。 面對大罷免政治風潮首批投票結果失利後,內政外交多處失利,為其出面推動大罷免公民團體標誌性人物臨陣退縮紛紛打退堂鼓,執政高層、國安體系與行政團隊成員,面對罷免案風潮逆勢發展,但卻無能處置將其叫停,卻是任由賴清德總統一意孤行,由民進黨撕掉虛假面具,不再隱身幕後公開取代公民團體,繼續推動大罷免第二波投票,如此坐任情勢失控,確實是使綠營無能幕僚與愚蠢謀士成為最大輸家。 但是台灣鄉親眼見第二波大罷免政治風潮情勢發展如此明顯,投票結果早就能夠預期,但卻沒有辦法找出任何方式阻止此種鬧劇繼續爛戲拖棚,其實也是台灣民主政治遊戲規則嚴重悲哀。筆者曾對此開玩笑地說出文青式戲言:「投票率極低,浪費十七億,換了個寂寞,像極了愛情。」但也必須承認,整個大罷免政治風潮證明選舉罷免法規確實還有繼續修正空間,如何敦促立法院修法,避免再發生政治鬧劇,浪費社會資源,恐怕是台灣鄉親要從輸家翻轉重要關鍵。 至於兩度大罷免投票結果獲得壓倒性勝利,雖然能夠讓在野陣營相當振奮,但嚴格來說,藍白並未成為贏家,僅能算是順利固守政治地盤,嚴重挫傷對手士氣與擊敗政治陰謀。藍白並未順勢重申政治理念,提出政策論述加強社會溝通;儘管政治動員相當成功,但是從全國性公投並未過關,顯然在野陣營仍須努力,並且認識到其本身仍有必須改進之處,如此才能有所長進,否則就是個不能認識到潛藏危機之糊塗輸家。 台灣社會繼續極化,對立陣營難以溝通,政治敘事與論述將還是以感性為主軸,繼續壓縮理性對話空間。青鳥崩潰、黑熊恐慌與蟾蜍哀鳴在網路世界處處可見,嘲諷選民智商刻薄言語成為相互取暖心靈療傷廉價藥劑,但此種情勢絕對不會有利於台灣民主政治,對於中華民國社會安定鞏固團結維持生存來說,社會極化分立更是致命毒藥。台灣社會要不要成為大罷免政治風潮慘痛輸家,被綁架端上政治邪靈祭壇,就看台灣鄉親如何運用智慧倡議和解加以克服。 最後就必須指出,就賴清德總統本身來說,面對大罷免政治風潮如此挫敗,仍然以堅強政治意志應對情勢,完全不令人意外;此因堅強政治意志確實是諸多政治人物所具備之普遍性人格特質。但冥頑不靈與堅定意志是一線之隔緊密鄰居,面對政治鬥爭屢戰屢敗,雖然可用話術狡辭聲稱是屢敗屢戰,但若客觀現實證明無情真相其實是愈戰愈敗。 面對賴清德總統這位政治賭博輸家,不禁讓人感到恐懼,兩岸關係與國際情勢如此嚴峻,但看起來賴清德總統還是無意溝通對話,反而繼續在各處擴大矛盾對立。難道在賴清德領導下,真是要將綠營執政失速列車,繼續駛向戰爭衝突懸崖,跨越和平欄杆墜入毀滅深淵嗎?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32902,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理智思考川普轉述習近平不攻台說

張競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trump-says-xi-told-him-china-will-not-invade-taiwan-while-he-is-us-president-2025-08-15/ 美國總統川普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晤進行高峰會前,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訪問時,轉述兩人通話內容,聲稱習近平曾表示在其擔任美國總統任內不會入侵台灣,同時亦轉述雙方通話對此議題其他論述內容。 川普聲稱習近平曾表示在其擔任美國總統任內不會入侵台灣。(路透,資料照) 儘管諸多媒體都在報導中,指稱川普聲稱習近平向其保證不會侵台,但若首先細查該節目川普受訪原文: "I will tell you, you know, you have a very similar thing with President Xi of China and Taiwan, but I don't believe there's any way it's going to happen as long as I'm here. We'll see," Trump said during an…

Read More

<開講>關稅疊加20% 企業應為生存及勞資關係找解方

王冠斌 原本期待我國關稅談判能比照日本及韓國的百分之十五,然而八月一公佈時,我國除了是百分之二十的關稅外,竟然還是要以疊加方式,也就是目前官方所稱的百分之二十加N(原有稅率),這讓企業及社會感到震驚。姑不論談判的過程及細節如何,以及政府在努力中所承受的困境,但對於經營企業的企業主,無不深感對未來的無力及何去何從之感,而這更讓個人曾在2008年代表政府執行穩定就業輔導團執行人員時,更感受到恐懼,因為,此次的政策,可能在川普任內,即四年內不會改變這方向,但對比當時2008年的金融風暴而言,不過是短暫的序曲,因此,個人認為,在未來的四年,企業將更面臨,生存與否及勞資關係的重大衝突。 川普政府公布台灣最新對等關稅,衝擊台灣對美國出口。圖為高雄港貨櫃車裝卸貨櫃。(中央社) 一、國際化生產與國際化採購 由於此次的關稅議題,除了讓各國在面臨各自的出國壓力外,而最讓各國擔心的,便是產業的發展分水嶺及區域貿易的嚴重考驗,例如,原出口美國的企業或國家為主的對象,在面對此次問題時,對國家的出口總額,是否因此而消減,將成為各國的貿易政策及貨幣政策,更遑論該國的貨幣價值(貶值與升值)是否成為另一項壓倒該國的經濟發展。 由於此次的關稅,勢必更加快企業主在全球供應鏈、採購鏈、生產鏈及貿易鏈下,更為直觀的貿易發展條件,也就是,所有的交易,全將更以直接成本(關稅)、間接成本(原有稅率)及附加費用(運費、時間及各國稅額)等等,作為唯一及僅存的交易溝通先決條件,而這便成為最直觀及企業最無力的影響的自身優勢或劣勢。 二、世代接班與守成價值瓦解 近幾年來,企業家族世代交班,這五年來,協助的個案不勝枚舉,但仍只存在理性的過程,即穩定的企業經營環境(國際經貿及政治穩定),然而這五年來,從疫情、烏俄戰爭、通膨及今年的川普,都讓原有的秩序,成為人類這近三十年來,難以理解的環境,也因此,讓企業的世代交替,成為是否經營與否及海外發展的現實考量。 由於我國仍屬於出國導向的企業為主,且亦屬代工及非自由品牌的企業佔多數,因此,原以為,可以世代交替的經營穩健想法,在近幾年,已完全打破外,更令企業無力的現像即,改變,是否便為生存的出路,這一思考,已無復答案可尋。 三、對等關稅及匯率打擊 我國鄰近的競爭對手國家,即為日本及韓國,在此次的關稅議題的結果上,便相對比我國且有競爭力,然而我國仍存在於匯率上的升值影響,我國從卅三元升值到廿九點八元,這期間便升值了十幾個百分點,而這最近的關稅問題,台灣企業在面臨過往單純對於關稅壓力下,現今仍要擔心關稅百分之二十加N加匯率,這三個基本原素,便成為以出國為主的企業,最為核心,且最為基本的競爭能力及競爭成本的共同問題,而這對於在台灣經營的企業主而言,誰也無法避免。 四、勞動條件變更加劇勞資衝突 此次的關稅問題,除了前面所述,將比金融風暴更為嚴峻外,而時間更為長期,因此,企業只能作更為決斷性的處置,即移動生產基地、調整或轉移採購國家、縮減企業直接及間接成本(關廠、歇業、調整生產時間、調整人力及調整經營模式,如外包),而這種的決策性處理,便引發一連串的勞資衝突,如檢舉、抗爭、勞動檢查及勞資訴訟等,便是今年新聞上將不時上演。 五、小結 此次政府在談判上,相信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只是目前結果如此,如何協助企業因應接下來的困境,將是政府的最大課題,期待未來在產業發展、政府溝通及政策引導下,如金融風暴時的政策政策,個人經驗認為,雖然仍不免有企業離開市場,但只要政策的支持,如擴大補貼、政府與企業對話、勞資與機關對話等,相信仍可有共同邁向下一次的光景,並避免造成社會的動盪。 (作者為企業資本永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

Read More

<開講>政要遭人訕笑 豈能唾面自乾

張競 最近前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公開撰文砲轟我國對美外交政策,其彈著焦點匯集於蔡英文執政時期,奉命出使美國,目前擔任副總統職務之蕭美琴女士。惠頓直言所述各項觀點,隨即受到國內政壇與媒體關注,轉述報導與評論分析紛紛出籠,頓時成為國內最為熱門政治話題。 前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公開撰文砲轟我國對美外交政策,其彈著焦點匯集於目前擔任副總統職務之蕭美琴女士。(取自總統府網站) 儘管吾人可以預期在近期內,必然會有與綠營政府關係密切學者專家,針對惠頓此項稿件內容出面說項緩頰,甚或是提出異議加以反駁,希望降低惠頓所持觀點對於國內政情所可能產生衝擊。 但最值得注意之處,則是當前政府卻對此毫無作為,並未公開針對其中內容有所回應;政要遭人訕笑,豈能唾面自乾?賴清德政府對此絕對不能袖手旁觀,僅藉委託他人代為發聲,但卻坐視整個事態發展,迴避表達嚴正態度,此絕非面對公關危機正確處理策略。 吾人必須理解,駐外代表在派駐國各項作為,都是依據上級指導執行政府政策,並非展現個人理念偏好與貫徹本身政治意志。儘管辦理外交總是希望在派駐國內廣結善緣,與各黨各派都能建立關係,同時避免開罪任何政治人物,無端捲入派駐國本身政治紛爭與理念矛盾。 但是主觀意願總是要配合客觀條件,能夠在派駐國培養人脈發展關係,總是必須雙方有意往來,才能獲得互動機會與交流空間。假若特定黨派與政治人物不願與我互動往來建立關係,此時自然就難以獲得施展空間。反過來說,若是交往對象願意積極互動,自然就會逐漸關係密切,建立較為深厚情誼。 在外交戰線上人情往來,本來就是維繫關係重要因素;因此對於無法建立溝通管道或是互動關係之對象,有時未見得是外交官員不願與對方往來,而是不得其門而入,根本就無法獲得經營關係機會。 同樣對於派駐國政治情勢發展,駐外代表亦有可能犯錯,針對未來宦海浮沉政治市場行情算失誤,但外交是靠整個國家安全體系群策群力集體裁斷,絕對不是駐外代表獨角戲(soliloquy)舞台,更不是其能完全主宰盡情揮灑個人武林。 吾人更必須注意,大夫無私交是辦理外交基本要求;駐外官員必須依據政府外交訓令辦事,所有交涉互動往來細節,都必須透過外交電報詳實回報上級,然後依據後續指令繼續發展關係。絕對沒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完全由外交官獨斷專行自作主張可能性。 因此各方與其將矛頭指向蕭美琴,毋寧思考對美外交政策指導,絕對是當時蔡英文政府內部各個體系相互角力集體決議後結果,怎能將整個作為都算在當時駐美代表蕭美琴個人帳上?難道當時台北政治高層,就對美外交議題毫無政策指導,完全是全權責由蕭美琴全權獨斷嗎? 目前賴清德政府面對當前政要遭人訕笑,卻是不聞不問未曾積極表態加以澄清、說明或是辯解,甚至是展現風度感謝對方指教,表示將嚴肅參考其意見,毫無反應亦未表態,此種冷漠態度就如同背棄在戰場為國家衝鋒陷陣,但卻遭敵圍困將士,此種絕情作風豈不讓駐外官員極度心寒?有豈能激勵文武官員士氣為國獻身效命? 其實當初蕭美琴出使美國時,黨政媒體紛紛大力宣傳造勢,並且認為蕭美琴具備處理涉外事務出色經驗,對美各方關係極度良好。假若對比目前負責對美就關稅貿易議題談判之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當時透過媒體小道消息放話,針對蕭美琴出使美國,經營造神運動勢頭,絕不亞於今日聲稱不知名美方人士,以完全違背常理方式,對於鄭麗君談判難纏程度推崇備至之媒體操弄力度。 但從今日綠營賴清德政府面對蕭美琴遭致如此負面評價,卻不願出面表態支持;吾人不妨前瞻,當最終談判結果攤牌後,鄭麗君是否亦有可能跌落神壇,同樣成為賴清德推諉決策失誤擋箭牌,甚或是糊里糊塗就成為無謂犧牲砲灰?假若賴清德領導風格是如此氣量狹小毫無擔當,怎可能再找得到能人志士為其賣命?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31811,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大罷免大失敗 五大輸家是誰?

張競 台灣社會大罷免政治風潮初步落幕,儘管8月23日還有另波投票過程,就整體態勢看來,到目前為止,台灣鄉親確實呈現出理性明智選擇;但就整個過程來說,卻無情地顯現出下列五個輸家,並將因此影響台灣社會後續發展與政治脈動。 大罷免政治風潮初步落幕,到目前為止,台灣鄉親確實呈現出理性明智選擇。(中央社) 究竟這五個輸家是誰?首先就是台灣民主政治品質信譽形象受到嚴重打擊,其次就是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公信力明顯下滑崩盤,再者就是藍白政治人物冷眼旁觀未來前景絕不樂觀,此外就是美國不願表態對台灣政治生態影響力受挫,最後就是公民團體側翼打手利用價值市場行情堪慮;認真細想前述五個輸家浮現後,其實都將影響台灣所面臨戰略環境與政治發展前景。 先從此次大罷免政治風潮談起,在全球民主政治史上,確實是從未存在前例,因此必然會成為歷史案例。但若是深究其是否符合民主基本理念以及法治精神,恐怕就難以樂觀看待。吾人須知面對兩岸所存在政治矛盾,落實民主政治遵從法治體制是台北能夠繼續與北京周旋應對所能秉持之戰略利基。 假若台灣社會民主法治基本架構崩解,道德倫理惡化淪喪,不但難以獲得國際社會聲援支持,更難取信大陸民眾台灣所奉行政治體制,確實值得保存作為取經藍本。當台灣政治運作成為各方笑談與錯誤示範時,戰略籌碼喪失絕不令人意外。 再來談到本次大罷免政治風潮全程,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公信力明顯下滑崩盤,在本次大罷免啟動聯署、審議成案再到實際投票過程中,恐怕能夠列舉處置不妥缺乏公正案例真是罄竹難書;司法機關檢調體系幹員甘為政治鷹犬,選務機關官員雙重標準嘴臉,特別是選擇性審查資料移送法辦,違反常理羈押嫌犯偵辦手段,更是讓人難以恭維。 或許會有人提出投票結果能夠產生如此結果,應當足以證明選務機關基本上應無問題;殊不知此言差矣,選務機關公信力必須奠基於整個政治過程啟動後所有程序公正公開依法辦事,絕對不能只看投票結果。吾人所見是一路走來爭議不斷,諸多環節飽受質疑。若非大罷免雙方投票結果最後差距懸殊,否則不知還會上演何種荒謬劇戲碼?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公信力是台灣社會未來民主政治聲譽與可信度關鍵核心,絕對不能任由當權者透過司法機關與選務機關操弄選舉。 儘管首次罷免投票結果顯然藍白陣營獲得台灣社會明顯支持,但回顧投票前各項政治動員過程,仍然還是有藍白陣營重量級政治人物冷眼旁觀,不願表態支持黨內同志,其原因或為牟取私利或因選舉恩怨,但此種擁兵自重預備坐視黨內同志受到挫敗,趁機進場收拾殘局謀取個人政治前途心態,會讓其未來政壇發展前景絕不樂觀。 相對於中國大陸涉台機構對於台灣社會大罷免風潮不斷提出負面評議,美國政府外交體系卻相對上不願明顯表態,特別是在大罷免投票前十日,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17日以「美國減少評估外國選舉公平性作法—魯比歐下令華盛頓將僅在具備『明確與必須』外交政策利益時提出評論」(U.S. to Curtail Practice Assessing Fairness of Foreign Elections—Rubio’s order says Washington will only comment it there is ‘clear and compelling’ foreign policy interest)為題,報導美國國務院調整對外政策後,更讓人理解為何華盛頓本次不願亂淌渾水,針對大罷免提出評論。 其實美國國務院或是美國在台協會都會積極關注台灣政治情勢發展,並且藉由投票前後發表評論影響台灣選情;其露骨程度甚至到達在投票前夕認定當次選情未曾受到外部干擾,或是對其所期待選戰結果浮現後,忙不迭地肯定該次選舉符合民主程序,藉此表達對最新選舉結果所構成權力架構加以背書。但本次相對於北京無畏台灣社會可能針對其發言內容,進行政治動員刺激選舉票房,美國政治卻選擇低調不語,華盛頓採取如此處置,未來對台灣政治生態影響力恐將因此受挫。 最後就是談到公民團體側翼打手的價值市場行情堪慮;其實在選前,台灣政壇就已經浮現若是大罷免政治風潮順利得逞,恐怕會讓領頭主導其事核心關鍵人物藉此獲得政治資本,未來不無可能導致綠營內部政治生態嚴重震盪,甚至造成權力重組產生人事洗牌壓力。自古以來為政當權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大罷免投票前,綠營內部權力鬥爭對立矛盾就已隱然浮現。 儘管公民團體不斷對外宣稱,其與執政綠營並無關係,但雙方眉來眼去相互呼應,真是瓜田李下難以撇清公民團體,扮演側翼打手鬥爭在野藍白陣營實際作用。如今當所謂公民團體逐漸顯現失控跡象,同時大罷免結果又不若預期,未來政治利用價值堪慮,政治市場行情亦將看跌,綠營未來是否願意繼續出資雇用側翼打手,能夠期望獲得何種政治宣傳導引效用確實仍待觀察。呼應當權者以政治運動者為志業者,恐怕是這場大罷免政治風潮最經不起考驗之嚴重輸家。 8月23日還有另場大罷免投票,究竟是當權者決心要將爛戲繼續拖棚,抑或是執政者將會識相讓此場政治醜劇與鬧劇儘早落幕,將是其政治智慧重要評分參考標準。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31140。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外交成為選戰工具?民進黨與CECC的政治合作疑雲

何啟聖 7月23日,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召開「與台灣同一陣線」聽證會,名義上聚焦中國大陸對台的政治戰與跨國鎮壓,實際上卻極具政治操作意味。這場看似國際關注人權與民主的外交活動,卻在時間點上與台灣國內即將於7月26日舉行的罷免投票高度重疊,使人不得不懷疑:民進黨是否正在借助外部勢力,操弄國際舞台,干預國內選舉? 7月23日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召開「與台灣同一陣線」聽證會,名義上聚焦中國大陸對台的政治戰與跨國鎮壓,實際上卻極具政治操作意味。圖為美國國會大廈。(中央社) CECC長期以來即被視為美國國會中對中共最為強硬的機構之一,其年度人權報告長篇累牘地批判中國大陸政府在新疆、西藏、香港的作為,對中共政權持高度警戒與敵意。該委員會由兩黨國會議員與行政部門代表組成,雖具有跨黨派性質,但其基本立場一貫偏向對中強硬,推動各種對中制裁政策與人權立法,在美國對華政策中扮演意識形態前鋒的角色。 然而,近年來CECC與民進黨政府之間的互動日益密切,從言詞呼應到實質政策配合,逐漸形成一種政治上的「同盟關係」。尤其當民進黨在內政上遭遇壓力、聲望下滑之際,便頻頻透過這類美方單位的言論或行動,在國內輿論上製造「中國威脅論」與「民主與專制對抗」的劇情,進而轉移焦點、穩固基本盤。此次公聽會不僅由綠營立委范雲親自出席作證,傳達極具立場的政治訊息,並藉媒體鋪天蓋地轉播相關內容,其節奏與情境幾乎如同選舉造勢的延伸操作,令人民不禁質疑:這究竟是外交場域,還是民進黨的選舉舞台? 在一個民主社會,外交應維持一定的超然與中立,不能成為政黨動員、輿論操控的工具。7月26日的罷免案是民眾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政府應正面回應民意,說明政績,爭取支持,而不是藉助國際聽證會、外國政客的發言,來干擾台灣社會對事件的冷靜判斷。當CECC這樣一個反中立場鮮明的美國機構,與民進黨在特定時間共同配合操作,這樣的「外援政治」早已脫離了民主政治應有的內政自主原則。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操作正在形成一種潛在風險:當一個政黨過度依賴外國力量鞏固政權時,將逐漸削弱國內政治對人民的責任感,並使外交政策內政化,導致國家主體性與外交尊嚴雙雙受損。民進黨自詡民主守護者,卻在面對罷免壓力時選擇繞路,藉由與國外強硬機構合作來介入台灣內政,這樣的做法,不僅背離其宣稱的民主價值,更可能破壞人民對民主制度本身的信任。 民主不該被外部力量牽著走,也不該淪為政黨選舉操作的道具。民進黨若真有信心面對罷免,就應正面迎戰,而非借CECC這樣早已立場明確的機構來干預民意。國際的發言再響亮,也無法取代台灣人民手中那一票的力量。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外部的批評,而是內部對民主程序的操弄與輕蔑。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