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
7月23日,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召開「與台灣同一陣線」聽證會,名義上聚焦中國大陸對台的政治戰與跨國鎮壓,實際上卻極具政治操作意味。這場看似國際關注人權與民主的外交活動,卻在時間點上與台灣國內即將於7月26日舉行的罷免投票高度重疊,使人不得不懷疑:民進黨是否正在借助外部勢力,操弄國際舞台,干預國內選舉?

CECC長期以來即被視為美國國會中對中共最為強硬的機構之一,其年度人權報告長篇累牘地批判中國大陸政府在新疆、西藏、香港的作為,對中共政權持高度警戒與敵意。該委員會由兩黨國會議員與行政部門代表組成,雖具有跨黨派性質,但其基本立場一貫偏向對中強硬,推動各種對中制裁政策與人權立法,在美國對華政策中扮演意識形態前鋒的角色。
然而,近年來CECC與民進黨政府之間的互動日益密切,從言詞呼應到實質政策配合,逐漸形成一種政治上的「同盟關係」。尤其當民進黨在內政上遭遇壓力、聲望下滑之際,便頻頻透過這類美方單位的言論或行動,在國內輿論上製造「中國威脅論」與「民主與專制對抗」的劇情,進而轉移焦點、穩固基本盤。此次公聽會不僅由綠營立委范雲親自出席作證,傳達極具立場的政治訊息,並藉媒體鋪天蓋地轉播相關內容,其節奏與情境幾乎如同選舉造勢的延伸操作,令人民不禁質疑:這究竟是外交場域,還是民進黨的選舉舞台?
在一個民主社會,外交應維持一定的超然與中立,不能成為政黨動員、輿論操控的工具。7月26日的罷免案是民眾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政府應正面回應民意,說明政績,爭取支持,而不是藉助國際聽證會、外國政客的發言,來干擾台灣社會對事件的冷靜判斷。當CECC這樣一個反中立場鮮明的美國機構,與民進黨在特定時間共同配合操作,這樣的「外援政治」早已脫離了民主政治應有的內政自主原則。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操作正在形成一種潛在風險:當一個政黨過度依賴外國力量鞏固政權時,將逐漸削弱國內政治對人民的責任感,並使外交政策內政化,導致國家主體性與外交尊嚴雙雙受損。民進黨自詡民主守護者,卻在面對罷免壓力時選擇繞路,藉由與國外強硬機構合作來介入台灣內政,這樣的做法,不僅背離其宣稱的民主價值,更可能破壞人民對民主制度本身的信任。
民主不該被外部力量牽著走,也不該淪為政黨選舉操作的道具。民進黨若真有信心面對罷免,就應正面迎戰,而非借CECC這樣早已立場明確的機構來干預民意。國際的發言再響亮,也無法取代台灣人民手中那一票的力量。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外部的批評,而是內部對民主程序的操弄與輕蔑。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