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不乏扭曲史實、向支持罷免的特定對象傳遞動員訊息的內容,甚至還對反對者貼上「雜質」的汙名化標籤。(取自總統府網站)
大罷免即將在二十六日投票,雙方都在全力攻防中展現激情。事實上,探究此次大罷免的來龍去脈,不難發現根本已屬濫用罷免權利,不但並非彰顯民主精神,反而淪為民粹動員而撕裂社會,甚至更將導致台灣陷入動輒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既然此次大罷免已將投票,選民最佳的選擇就是以實際行動反對大罷免,藉此澆熄綠營的仇恨之火,並且讓朝野政黨回歸冷靜。
此次大罷免乃是民進黨籌劃一年多的陽謀,動機是企圖扭轉賴清德以不過半票數當選總統、民進黨立委席次低於在野黨的「雙少數執政」劣勢,方法是利用現行罷免法規不利於現任立委的制度缺失,手段則是激起綠營支持者對國民黨立委的仇恨值。在這一年半的過程中,民進黨不斷透過抹紅伎倆將國民黨打成「賣台」、「不反共」的「中共同路人」,在「抗中保台」的操作下,台灣社會被綠營切割為「非友即敵」的兩極分化,多元包容、言論自由等民主精神嚴重流失。
這一年半以來,民進黨將國家機器當作政治鬥爭工具,黨政分際更趨模糊。即以國民黨多處地方黨部幹部因涉嫌偽造文書遭到羈押而言,從法理來看根本違反比例原則,以致被批為政治追殺;中選會主委李進勇自己選舉時打出「告急牌」,但此次大罷免又揚言將針對「告急牌」進行「個案審認」是否違法,這不但雙標,更有違行政中立原則。甚至,賴清德還以總統身分助攻大罷免。但是,民進黨對外界訾議都充耳不聞。
再者,罷免雖然是針對怠忽職守的民選公職人員的懲罰性制度性設計,但因為民進黨於二0一六年十一月以完全執政優勢強行修法降低門檻,反而成為破壞政治穩定的亂源。再探究現行罷免法規與實際狀況,許多選區出現罷免立委門檻票數低於當選票數的怪象,形同少數民意否決多數民意,這種制度設計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進一步觀察此次大罷免的朝野攻防過程,更可看到綠營炒作仇恨值的民粹、獵巫歪風,甚至趨向民主獨裁的逆流。就以賴清德的團結十講而言,表面上是訴求全台灣團結,實際上卻不乏扭曲史實、向支持罷免的特定對象傳遞動員訊息的內容,甚至還對反對者貼上「雜質」的汙名化標籤。質言之,一邊喊團結、一邊割裂台灣社會,這種鼓動對立的心態,根本就是大開民主倒車。
賴清德企圖重返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民主獨裁優勢,在去年就任之前就發出「洗滌心靈」的驚人之語;相較於印度聖雄甘地名言:「無法包容的本身、就是一種暴力,也是真正民主精神成長的障礙」。口口聲聲說要捍衛民主價值的民進黨,更應仔細咀嚼這句話的真諦。
也正因為民進黨這種「有我無他」的狹隘心態,在此次大罷免過程中,「綠能你不能」的雙標心態百般作祟。罷團指控國民黨立委訪問大陸會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是配合中共統戰,但絕口不提蔡英文、賴清德、陳水扁、謝長廷、陳菊都訪問過大陸、會晤過中共當局重量級官員;罷團指控藍營不反共,但是絕口不提總統府和國安高官身旁的共諜,也絕口不提柯建銘、沈伯洋和郭昱晴的家人賺紅錢,更絕口不提曹興誠、趙天麟、李孟諺的「紅粉知己」。「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這又是哪門子民主?
這一場大罷免的核心問題是:台灣有必要為了民進黨企圖完全執政就拋棄民主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