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畫/黃騰輝
一個來自星辰孩子
一個來自星辰的孩子,125歲了
1900年6月29日,小王子誕生在一顆名為B612的小行星上。他沒有姓氏,亦不受時間拘束。百年以還,他的身影不啻未曾衰老,反而隨著讀者的每一次展閱捧讀,重新滌清一對湛淨注視靈魂的眼睛。1943年,當戰火席捲世界之際,安東尼‧聖修伯里在紐約出版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小王子》,一部寫給大人看的童話,一則流浪於宇宙與孤獨之間的靈魂寓言。
在那本書裡,小王子離開他的玫瑰,隨後拜訪六顆星球,遇見六種諳於世故的「大人」:自大、貪婪、逃避、權威、繁忙與冷漠。他的語言純淨如蒸餾過的雨水,發出本質性的疑問,讓我們透過他的坦率與赤誠,照見自己昔日的身影。今年,是這位星辰孩子的125歲生日,而我們這些曾數著他的星星而入夢的讀者,是否還記得他所啟示我們的一切?
儘管歲月流逝,他依舊是那個金髮的小小男孩,捧著他的玫瑰,走過星球與人心之間,提醒我們:真正重要之物,是肉眼所看不見的。(第21章)
馴養:是愛的開始
「你現在對我來說,什麼也不是。我對你也什麼也不是。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
——第21章 小王子的第一個朋友——狐狸,是《小王子》中的哲學家。他只用一種最簡約的語言,就綿綿長長地道出愛的真諦——愛,賦予一切物事與眾不同的意義——世界玫瑰億萬多株,但因你所持續澆灌的唯獨那一朵,那朵玫瑰便有了與眾不同的美燦與意義。至於小王子「馴養」了狐狸,「馴養」不是佔有,而是創造牽絆的過程;是你每天同一時間來到、坐在同一個位置,於是我的心開始有了期待與歸屬。
狐狸的話,像從遺忘的井口深處,重返迴盪的流金語言。馴養,是一場漫長的等待;是因你每日如常地來到,我的靈魂便被你雕刻出形狀。正是這份期待,使你從所有的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我生命中唯一。
在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能迅速地透過網路或各種方式建立,卻也相對容易無聲斷裂。我們習慣了即時反應當下情緒,卻害怕情感上的深度依附。社群網路讓我們同時擁有眾多對話視窗,卻罕有真正被「馴養」的關係。正如叔本華所說:「親密是一種冒險」,而我們,在追求效率的世界裡,追求親密關係,亦加重了冒險的成分。
荒謬成人:被數字擠壓的靈魂
「大人們總是喜歡數字。」
——第4章
小王子的旅程,可謂對成人世界的溫柔控訴。他遇見的不是智者,而是被數字所圍困的靈魂。國王統治空無一人的領土,商人日夜數著星星的數目,地理學家則坐在桌前,從未親眼見過真實的風景。
波特萊爾在《現代生活的憂鬱》中說,大人將靈魂分割為面具與角色,最終卻忘記自己是誰。而赫塞更直言:「社會的正常人,往往只是成功壓抑自我的人。」當數字變成衡量的標準,我們是否還能記得玫瑰初綻顫動的香氣與靈氣?
用心去看:靈魂的知覺昇華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第21章
這句話,是狐狸留給小王子的非凡贈禮,也是一場感知革命——在世界視覺化的今日,螢幕提供了一幕又一幕的圖像,卻未必能夠帶來心靈層面的深刻理解。
我們觀看太多,體會太少。
赫塞說:「內在的眼睛,總比外在的更誠實。」柏拉圖早已警告過我們——那些投映在牆上的影子,只是虛妄的幻像。小王子的啟示,是要我們用靈魂之眼,重新鑽摩對世界的高度敏銳度。唯有用心去看,世相才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入情感層面的相遇。
孤獨與存在:與自己相逢的沙漠
「人們哪,也在火車裡奔來奔去,卻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
——第22章
飛行員墜落沙漠,在一片沉寂中遇見小王子。這場邂逅,是「孤獨」所給予的禮物。小王子的旅程,向來不屬於征服之旅,而是存在的真實尋索。他不惜跨越星球,只為理解何為「我」與「你」。
赫塞在《悉達多求道記》中寫道:「靜默與孤獨,是靈魂真正誕生的時刻。」而叔本華視孤獨為哲思的搖籃。然而,直至今日,孤獨漸漸被社會視為失敗的象徵。於是,我們永遠在線,卻與內在斷訊。
眾聲喧嘩之中,我們是否還願意走進沙漠,只為聽見那口井的迴聲?
地球是我們的B612
「這很麻煩,但我必須做。因為這是我的星球。」
——第9章
被命名為B612的這顆渺小星球,是小王子生命的全部。他每日清理火山、拔除猴麵包樹,不為任何功利價值,只因他將之珍視為責任。而責任,帶著緩慢而鄭重的儀式感,正是愛的另一種面貌。
赫塞說:「自然是我們的母親,不是我們的奴僕。」但現代人已將地球視為開發對象,而非共生之體。小王子的日常,是對永續倫理最純真的詮釋。他不需要科技,也不談減碳等生態議題,他只是純粹而深刻地愛著,照顧著。
而我們呢?我們是否還記得地球也是我們的B612?
童年與記憶:詩的源頭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孩子,只是,只有少數人記得。」
——第1章
這句話,是整本書最溫柔的諷刺,也是最深的警鐘。我們都曾是小王子,也都不知不覺成長為「大人」,丟失了童心與初衷。我們學會計畫人生、撰寫履歷,卻忘了如何為一朵花靜候日出。
波特萊爾稱童年為詩的本鄉,赫塞說:「童心,是靈魂尚未受傷的原型。」文明的進步,若以犧牲童心為代價,那麼,我們所謂的成熟,是否只是一種空殼、虛設?
真正的成長,是能在理性中,依舊留住那一滴始終未曾蒸發的晶瑩淚水。
星星與死亡:當愛化為永恆
「這不是真的死亡……你會看到天空中所有的星星都在笑。」
——第26章
故事的尾聲,小王子讓毒蛇嚙咬自己,於是方回到他的星球,回到玫瑰的身邊。對於死亡,他不恐懼,亦無所謂悲傷,因為愛從未中止。死亡,不過是形體的沉睡,而愛是恆星,將在星辰中繼續閃耀光輝。
叔本華說死亡是意志的停頓,赫塞說它是靈魂的返回。而小王子,只是回到了那朵嬌柔的花旁,回到一個從未結束等待的地方。
我們是否願意再次成為小王子?
125年來,小王子以柔軟卻堅定的語言,穿越時間與語言的藩籬,觸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靈魂。他不啻是童話人物,而儼然是一種存在方式:用心去看,真摯去愛,誠懇去問,勇敢去活。
而今的世界,似與他的價值觀愈行愈遠。演算法決定我們看到什麼、相信什麼。大量自四面八方湧來的訊息如洪流,吞沒我們對安靜與等待的能力。愛成了貼圖與符號的組合,夢想被績效衡量,人生如計畫表般緊湊卻空洞。
孩子們往往尚未學會仰望星空,便已被教導如何競爭與比較。我們自己,是否也在職場與現實的拋磨下,漸漸遺忘了當年那隻狐狸的眼神?社群平台總是鼓吹「曝光」,相對地,我們遺忘了何謂「深刻」;大數據教我們「預測」,卻從未回答:「你是誰?」
你是誰?你的初心是否依舊?
在這樣的時代,小王子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種信仰的遺緒。他提醒我們,玫瑰仍需守護,狐狸仍在等待,星星依舊會眨眼。
「當你仰望星空時,如果你想念我,請記得,在其中某顆星星上,有一位小王子在笑。」
——第27章
這笑聲,是星辰的召喚,是童年的餘音,是靈魂深處尚未熄滅的火焰。
我們是否願意再次成為那位不惜穿越星球,只為一朵玫瑰而流淚的孩子?
在小王子125歲的今日,願我們不只記得他,而是重新活出他所寓言的一切——單純、愛、責任、意志,以及那份堅強起來而不致丟失的溫柔。
關於藝術家|黃騰輝 Robert Huang
黃騰輝,1959年生於臺灣花蓮,畢業於東海大學,並取得北京清華大學美學碩士學位,美學博士候選人。他的藝術旅程始於對生活的深刻凝視,從花東縱谷仰望星空的童年記憶,延展至國際舞台的詩意創作。1980年代,他參與創立台灣首個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理想國」,以文化介入生活空間,成為地方創生的先行者。1990年,黃騰輝創立以玫瑰為主題的英式下午茶品牌「古典玫瑰園」,開啟台灣文創與餐飲美學結合的新局,至今仍深具代表性。他是第一位登上國際VISA與JCB信用卡封面的華人藝術家,同時也是備受推崇的瓷器設計師。曾受邀為英國皇室瓷器品牌創作,包括威廉王子大婚紀念系列,作品為全球藏家所珍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