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幾個顛覆路透社報導軍售的客觀事實

張競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trump-aims-exceed-first-terms-weapons-sales-taiwan-officials-say-2025-05-30/  5月30日路透社引述美國政府匿名官員【又是匿名官員!美國政府不是保密紀律有問題,就是在軍售台灣議題上畏首畏尾,不知道到底在畏懼什麼、顧慮什麼?這是那門子的超級強權?】對外聲稱,預計川普政府對台軍售數額將超越第一任期;並且表示希望台灣內部在野黨不要杯葛對美軍購與當前賴政府預備增加國防預算開支提案。 當天媒體來電訪問我,當時我就笑著回答,依據下述幾個客觀事實,保證貴媒體編輯打死都不會報導轉述這幾個觀點;果不其然,電訪結束後,真是泥牛入海毫無下文。但是這幾個客觀事實,還是值得分享給各位朋友知道,希望對大家認識這個問題有點幫助。 首先報導指出,相對於拜登政府任期內,對台軍售總值84億美元,川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內就核准對台軍售183億美元;我建議大家還是要注意,宣布核准軍售額度與項目,其實是與真正簽約額度與項目存在若干出入,儘管川普任內曾經核准過如此額度,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某些軍售項目事後也曾經變卦,舉例來說像是自走砲就被取消過,吾人必須牢記,宣布對台軍售項目與額度,有時就算是煮熟鴨子也會飛掉。所以吾人必須重新檢視前述金額,才能更真確地理解對台軍售真貌。 其次就要提醒,台北與華盛頓對於軍事採購品項與額度經常存在歧見;許多台北方面希望採購獲得項目,華盛頓不願放行,而某些台北根本就沒有打算要籌購品項,華盛頓又會透過遊說或是擺明施壓,希望台北調整建軍構想,硬是籌建某些作戰部隊與陣地,以便吸納華盛頓硬是要塞給台北之軍事品項。但軍售台灣畢竟是賣方市場,台北近年來沒有搞好兩岸關係,只能單方面押注在華盛頓這邊,所以在軍售清單上被華盛頓予取予求,這也是無奈事實。 再者就是要提到,看對台軍售議題,不是光看品項或是額度,更必須注意到核准時機,並且從中理解華盛頓所重視之政治節奏與脈動。假若是在總統接任初期就積極對台軍售,就必須承擔來自北京方面壓力,但若是刻意壓著對台軍售案不對外宣布與送達國會備查,在下任前卻如同清倉般宣布多項對台軍售,其實就可以解讀出北京方面對美施壓能有多大影響力。 因此假若要推估川普政府是否將擴大對台軍售,最好去看看川普上次執政時期,宣布對台軍售時間節點在何處?不能光從品項與金額就下定論。此外對於軍售案實際執行狀況,亦可看出美國軍事工業產能是否能夠順利產製對台軍售品項,到目前為止,尚未依合約撥交之軍售品項與數量,這些都是判斷川普政府未來對台軍售之客觀事實。 此外也要點破美國對外軍售執行進程,不僅是要看政府高層政治意志,其實更要看事務性層級作業狀況;川普總統從2025年1月20日就職,到目前為止共計核准39筆對外重大軍售;詳細清單都透過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 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網站對外公開; https://www.dsca.mil/press-media/major-arms-sales 美國對外軍售詳細清單都透過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 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網站對外公開。(取自DSCA) 而且川普政府第一筆軍售就是在上任後第11天,也就是1月31日對外公布。請注意川普政府在上任初期,確實曾經暫停過對外軍事援助作業,以便進行政策檢討,但是對外軍售作業仍然保持既有步調運作。但川普政府上任至今,尚未核准任何品項對台軍售案,最後對台軍售案是在拜登政府離任前,在2024年12月20日所宣布兩項軍售案,這些客觀事實也是判斷川普政府是否將擴大對台軍售前,先要理解之基本資訊。 最後還是要說,華盛頓對外軍售最主要目的是維護與支持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絕對不是滿足求售國軍事採購需求,美國對外軍售在本質上就是政治算計,更是約制銷售對象國對外行為與軍事戰略之政策工具。但是在台灣社會卻將美國對台軍售視為安全承諾,甚至自我欺騙到力挺台灣或是協防台灣指標;但正因如此卻讓華盛頓或得政治操弄空間。 總而言之,這種新聞報導內容並未透露任何可信事實,亦無法預知任何未來可能發展趨勢,只是純粹將內心渴望投射到臆測推論而已。媒體記者來訪時問我,會不會讓誰感到欣慰或是反過來引起反感,我笑著回覆思維情緒為這種捕風捉影報導上下起伏配合演出,這實在是有點瞎胡鬧吧? #很多事情聽聽就好實在別認真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外交部豈可切割林睿庠聲稱無責?

張競 2024年5月19日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聖露西亞技術團替代役男林睿庠,在過境美國時因涉及架設網站提供網路販毒平台,遭致美國司法單位逮捕,本案已進入司法審理程序,預計將在今年宣判。 本案浮現檯面後,外交部曾多次發言試圖撇清關係,但是基於下列事實,衡情論理外交部豈能完全無責?首先要提醒大家,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係由中華民國外交部所設立之財團法人機構,其總部設於台北市,主要組織使命是為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發展、增進之間經濟關係而成立。其亦提供協助遭受天然災害國家或國際難民,透過投資融資、技術合作、人道援助及國際教育訓練等方式,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進行不同領域發展計畫,其中包括環境、公衛、醫療、農業、教育及資通訊等不同項目。 換言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就是負有外交任務之白手套或是外圍組織,其任務團隊成員能夠由替代役男擔任,發生問題後,亦由外交部發言體系負責出面說明,其成員具有公務人員身份毋庸置疑。 其次就要指出,林睿庠是在民國112年以資訊專長申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外交替代役,經審查合格後,於同年11月3日派至駐聖露西亞技術團服勤,預計應於民國113年7月4日退役。因此林睿庠於2024年5月19日在美國被捕時,其仍具備外交替代役男身份,更是毫無疑問。 林睿庠擔任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外交替代役,而國合會是由外交部所設立。(取自外交部網站) 再者外交部曾經發言證實,林睿庠離開駐聖露西亞技術團駐地前,均依相關規定請假,並經外交部核准。由此可證明其涉嫌犯案期間,其不但具備替代役男身份,其活動範圍亦在駐聖露西亞技術團駐地,因此其犯案設施、地點與工具,實難讓人相信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所轄駐聖露西亞技術團毫無關係,而外交部駐聖露西亞共和國使館負責督導聖露西亞技術團相關官員,難道對外交替代役男在任務駐地從事犯罪活動,不必承擔任何失職責任嗎?外交部豈能將此推諉成替代役男個人行為? 此外由本案偵辦過程更曝露出其他難堪問題,政府確實應當嚴肅正視;當美國聯邦調查局與歐洲警察組織聯手布局調查本案長達兩年期間,甚至能夠掌握整個犯罪活動過程與金錢流路帳目,為何我國司法單位未獲通報?甚至淪落到完全被蒙在鼓中地步,這是跨國司法外交與犯罪偵防嚴重挫敗。尤其是犯罪嫌疑首謀為我國國民,甚至是兼具公務身份之替代役男,這真是讓政府外交與司法單位顏面掃地。 而且當事者犯罪行為所獲收入,還能夠順利匯入台灣購賣高價不動產,可見我國金融機關與治安體系對於異常資金流通,顯然缺乏預警機制,此種樣態會讓國際社會犯罪組織認為透過我國金融體系洗錢,以便掩蓋或隱匿犯罪所得。因此檢調單位與司法機關更要亡羊補牢,徹底掌握林睿庠將犯罪所得匯回台灣之資金流路,並與他國充份合作,認真交換犯罪嫌犯相關司法證據與犯罪情報。 最後還是要強調,外交部官員遇事推諉,司法檢調埋首沙中,都不是面對這個難堪事件正確態度,假若不以嚴正立場與積極承擔責任態度,追究替代役男犯罪期間,其生活督導上級連帶行政責任,這是規避問題並對危機視而不見,未來怎可能正綱紀明法條?至於司法體系如何能夠經營涉外司法合作關係,重振他國與我交換犯罪偵防情報意願與信心,並改善異常資金流通預警機制,仍須各方重視與努力。 #鴕鳥態度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從「閃兵熱潮」看道德空洞

王超群 近期多位男藝人接連被爆以可疑醫療證明申請免役,從王大陸、陳大天、陳零九到Energy成員,幾乎橫跨整個演藝世代。表面上是役政問題的再度引爆,實質卻是一次對台灣全民國防體系與社會價值觀的集體揭底。若說兵役制度是一場全民義務的試煉,那麼這些案例所反映的,正是台灣社會對「義務」的選擇性執行、對「公平」的工具性理解,以及對「國防」的表面認同與實際逃避。 藝人王大陸等人涉入「閃兵」風波。(中央社,資料照) 一開始,從數量之多、名單之廣、手法之雷同來看,所謂「藝人免役」的現象,早已不只是個人例外,而是結構性問題。根據媒體揭露,部分藝人透過特定診所或醫療人員開立高血壓、脊椎病變、精神疾患等診斷,進而取得免役資格。有些甚至形成「醫療諮詢/診斷開立/仲介送件/役政通過」的完整流程,堪稱「一條龍式」服務。這不是單一走捷徑的案例,而是「閃兵產業鏈」浮上檯面,也凸顯役政審查機制長期失靈,讓制度形同虛設。 但為什麼「藝人」成為主力閃兵族群?深層原因不難理解。演藝事業講求曝光與持續操作,藝人正當紅時若中斷一年入伍,所損失的不只是收入,還有話題熱度、商業價值與職涯發展。對經紀公司而言,一位主力藝人服役,就等於一間公司「冷凍資產」一年以上。而演藝圈的更替快速,一年後的市場可能早已風雲變色。在這種「機會成本」驅動下,逃避兵役成為可理解但不可接受的抉擇;一旦有人成功操作,也就成了其他人「照辦照抄」的模板。 此處,問題已經超出法律層次,而是價值觀的斷裂。兵役制度設計初衷是公平義務,但實踐中卻變成階層分野的照妖鏡。有能力的人找出路,沒資源的就只得按部就班。按部就班的人形塑了外觀上看似正常運作的體系,實則內裡早已崩壞。當逃避兵役者不再為人詬病,甚至被視為「聰明選擇」,整個社會道德基礎也就蕩然無存。國防的口號說得再響亮,也無法掩蓋這種由下而上的信任流失。 韓國藝人若有逃兵疑慮,幾乎會面臨社會全面抵制與形象重創。例如劉承俊因放棄國籍閃兵,二十年來幾乎無法在韓國演藝圈復出。相較之下,台灣藝人即便免役事後引發爭議,社會與業界的反應多半是沉默甚至包容。風頭過了,再次登台演出、接下代言,彷彿一切未曾發生。這反映的,是一種對法治的容忍與對特權的妥協。所謂「法不責眾」,其實是價值虛空的現代譯文。 而政府長年高舉的「全民防衛」、「韌性國防」等政策口號,在這一波役政爭議中,更顯得蒼白無力。若政府對逃避兵役的亂象視而不見,僅停留在個案偵辦與輿情消毒,那麼全民國防將永遠無法實現。防衛的真正韌性,不在武器數量,而在國民願意為國承擔的共識與信念。當兵役可以用錢處理、用關係化解、用診斷書漂白,政府口中的戰備動員與青年參戰,終究只是選舉文宣上的空話。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閃兵個案在輿論中,未能激起足夠的道德憤怒。多數聲音聚焦於藝人本身是否「太明目張膽」、是否「被抓到」,而非質疑制度長年縱容。換句話說,社會的「譴責」並不指向逃避義務的行為本身,而是針對被發現的「技術失敗」。這說明,閃兵已不再是羞恥,而是一場風險管理。只要躲得過、過得去,就成為可接受的選項。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真正可怕的變異邏輯正在社會蔓延:照規定者是弱者,有資源者才談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剩口號,真正的遊戲規則早已是「看你會不會操作」。而這種價值觀一旦內化進國家體系,就會從兵役延伸到其他公共領域:稅務、教育、社福、司法,皆可能步上同樣的變形之路。 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不只需要司法調查與行政懲處,更需要制度性檢討與社會性反思。兵役制度如果要繼續存在,就必須重建其道德基礎與公平正當性。包括檢討役男體檢標準的認定、醫療審查的透明性,以及逃兵行為的社會後果。更重要的是,教育體系與媒體也應該針對「服役意義」、「公共責任」、「制度公平」等價值進行再教育與公共討論,否則再多的法條、再嚴的審查,都只是紙上談兵。 逃避兵役不該是英雄,更不該是常態。當社會失去對公平的信念,也就失去捍衛國家的意志。而這一切,從不只是某幾位藝人的責任,而是我們整個社會共同構築出來的制度陷落。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莫輕信刻意誤導謠傳

賴清德總統向對岸喊話,提到併購出價戲碼,全世界政治觀察家都要跌破眼鏡摔倒一地。(取自總統府網站) 張競 有位年輕朋友與我聯繫,問我有位目前僑居美國,經常在華府政壇遊走,與許多關注兩岸政治情勢發展政界人士、智庫專家以及商業領袖都有交情的學者,日前在某個聚會中,聲稱有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私下向其透露,透過電信監聽獲知台北政壇某位政治人物,私下接受北京資助,從事主張積極發展兩岸關係之政治活動。這位算是學生輩的年輕朋友,覺得如此說法確實是駭人聽聞,但其又無法判斷其真偽,因此跑來找我詢問,此種說法到底有幾分可信? 我聽到之後,當場爆笑出來,深深覺得許多曾經在國外進修過之學者,在表面上看起來滿腹經綸,讀書或許是有兩下子,但面對人情世故,卻是缺乏基本判斷與分析能力。我對這位年輕朋友說,這位學者真是不用腦袋,所以才會被騙到如此團團轉地步。 首先必須懷疑,這位學者到底是跟中央情報局有何關係?否則為何中央情報局官員要與這位學者分享情報資訊?到底這位學者是中央情報局所吸收線民,還是能夠特別運用之放話管道?假若未經上級核准,中央情報局官員能夠對外透露經過情報監聽所獲得之情報資料嗎?稍為深入思考,就可以看出此種資訊大有問題,絕對是經過精心設計刻意釋放存心誤導之資訊。 其次就要指出,儘管中央情報局本身也具備有相當程度之科技情蒐能量,但畢竟美國國家安全局(NSA: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才是主管蒐集通信情報與信號情報大戶,假若要能監聽到我國政要與北京方面通聯內容,判斷出其私下接受北京資助,從事前述相關活動,這恐怕遠超過中央情報局之業務範圍與工作領域。假若是經過情報工作協調會報與其他情蒐機構交換所獲情報資料,請問對外釋出告知這位學者,希望運用其作為放話管道可能性會有多高? 再者就更要認識到,台北與華盛頓國安體系在許多方面存在相互合作關係,特別針對國家安全與犯罪偵防治安議題,更具有情報交換協調機制。此項透過情報監聽所獲知情報監聽成果,最合理處置方式是透過情報交換,提供我國治安機關與檢調單位,據以針對當事者申請監聽票,展開司法監聽作業蒐證程序之後,才能將情報監聽結果轉化成司法監聽結果。如此方可在保護情報資料來源前提下,並同時兼顧產製能夠將當事者繩之以法時,在司法偵辦起訴過程所需之司法證據。 結果美國中央情報局捨正道不循,卻去私下找個華府通學者爆料,讓其將此情報變成政壇秘聞,在台北到處東家長西家短廣為傳播,搞成打草驚蛇結果,這個情節發展,會不會讓人覺得太不可思議呢? 此外更必須提醒,只要看到最近幾年兩岸諜報活動失風案件,此種為收買特定對象,在交付資金過程中,那個不是當面接觸商議,怎有可能透過電信通聯,公開談論此種交易細節,讓中央情報局可以透過電信監聽獲得情報資訊?說實在話,這個情節實在是too good to be true,完全違背正常運作樣態;假若中央情報局水準沒有低劣到不知道懷疑這是北京刻意佈局誤導,那就是對於過濾情報素材毫無戒心。 但是這年頭情報作業水準真是江河日下,James Bond, Agent 007會不會變成Maxwell Smart, agent 86,甚至是成為Johnny English實在是很難說。這年頭中央情報局會拍攝廣告片公開招考探員,找個學者能夠透過哄騙,讓其成為荒唐放話管道與可利用工具,看來真是活生生情節。 不過最後還是要說,儘管前述情節已經夠荒謬滑稽,但是對比賴清德總統向對岸喊話,提到併購出價戲碼,全世界政治觀察家都要跌破眼鏡摔倒一地。唉!這年頭政治肥皂劇台辭愈來愈荒誕,對比拐彎抹角聲稱中央情報局官員爆料,辛辣程度簡直是難望政治高層如此賣力演出之項背。所以這時傳出未來派駐芬蘭代表人選,簡直難以在台北政壇荒謬劇舞台找到立足空間啊!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政治解讀美國債信評等下調

張競 5月16日下午穆迪(Moody’s Ratings)繼2011年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以及2023年惠譽(Fitch Ratings)調降美國債信評等後,最後跟進成為最後一家下調美國債信評等之全球三大信用評等機構。 5月16日下午穆迪(Moody’s Ratings)調降美國債信評等。(路透,資料照) 從穆迪宣布此項訊息時,所選擇時間節點觀察,顯然穆迪高層希望降低此項訊息所將產生之衝擊效應,因此刻意在週五下班前對外公布;此種「週五大量釋放壞消息」(Friday News Dump)手法是美國政壇與商界經常運用手法,希望藉由週末期間媒體以及知識菁英無法及時與積極回應負面訊息,以便降低社會衝擊效應標準手法;由此就可看出美國金融圈是如何預期此等訊息所將產生影響與衝擊。 嚴格說來,穆迪調降美國債信評等,早就是全球金融市場預期發展趨勢,而且日前穆迪信評早就通過多重管道,透露今年十一月就有可能在年末檢討階段,適時下調美國債信評等,因此美國債信評等跌落AAA級神壇,其實是時日遲早必然發生結果;就此而言,全球金融市場所將產生震盪波動效應幅度,衡情論理應該相當有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政府收支常年保持赤字,以債養債借貸度日,行政部門不斷向國會要求提高舉債上限,但對於約減政府支出,妥善管控聯邦政府債務利息支出又束手無策,在屋漏偏逢連夜雨情況下,美國政府坐在國家債務定時炸彈之上,國債問題就像燙手山芋般無法解決,因此債信評等招致下調,毫不令人意外。 儘管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債信評等招致下調後,很可能迫使借貸者日後要付出更高代價才能順利售出債券;換言之,就是要支付更高利率,才能讓本身債券具有市場競爭力,如此勢必將墊高借貸成本,對於借貸者來說,就會形成更嚴重之借貸壓力。 不過就美國出售聯邦債券來說,就算其債信評等招致下調,但就其所具備金融避險工具地位來說,畢竟在國際金融市場,也確實找不到能夠與其匹敵之替代方案。同時債信評等招致下調,確實也不是世界末日,真正到達美國政府無法償付債券利息與本金地步,恐怕距離仍然相當遙遠,這就是為何穆迪調降美國政府債信評等,其衝擊震盪效應恐怕相對有限真正原因所在。 但是吾人亦須理解,經貿金融與政治運作向來就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美國政府要求國會提高舉債上限,向來都是極度敏感政治議題,而且亦曾因此等議題構成政治僵局,最後讓眾議院議長被迫黯然去職先例。所以只要認識到在近期內,美國政府必須面對美國國債償付高峰點,此時傳出此等訊息,當然會對川普政府原先所打如意算盤與解套方案,構成重大威脅。 正因如此,川普政府面對穆迪調降美債評等,不假辭色火力全開強勢抨擊,確實是存在嚴肅政治算計;儘管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但若是希望在未來國際政治牌局,面對其他國家還能臉不紅氣不喘繼續唬牌,當然要強勢駁斥任何影響川普政治叫牌下注唬人之不利金融訊息。 最後還是要指出,儘管國家施政上政治經濟問題難以切割,兩個面向相互連動牽引產生影響無法避免,但是經貿財政金融問題仍要對症下藥,川普政府不可能運用政治手段,來解決金融失衡與財政赤字,到頭來還是要正本清源開源節流才是正道。權威性金融評等機構下調債信評等只是提示存在風險,但若無視警訊繼續任由事態惡化,最後必然還是要面對債務無法償付危機。 歡迎批評指教!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載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26823,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並非減能而係客製

張競 近日印巴空戰,中國大陸殲10 CE戰機表現出色,由於該型戰機係出口專屬型號,因此許多軍事評論者在評論分析時,都據此推論其整體效能會比不上解放軍本身所用同型機。換言之,就是評論者在潛意識中認定,出口專屬型號必然是經過削減性能過程,讓其性能大打折扣,無法與本身現役同型戰機相比,才有可能銷售給盟友使用。 中國大陸產製的殲10戰機在泰國航空展亮相。(路透) 但是此種看法存在嚴重謬誤,其實設置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主要考量並非刻意減低效能,而是依據市場狀況滿足客製化需求所致。首先就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來說,凡是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有關之裝備系統,基本上都不會配備於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產品,此因輸入國獲得此等必須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或是其他作戰儎台搭配,才能產生具體功能之軍備產品,根本就是毫無用武之地,所以所有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自然就不會配備此等裝備或是組件。 但是相對來說,考量如何與輸入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台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作業需求,此時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就必須依據輸入國所提要求,預留裝設與輸入國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台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時,所需使用並須內建於該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之裝備與組件,所需設置空間、電源供應以及通聯天線。 其次由於軍備輸出案有時未見的會同時順利銷售能與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搭配之子系統或是精密導引武器,此時就要依據實際輸出配套方案,調整與設置相關作戰任務計算機或電腦中,涉及系統裝備運用或武器操控及彈道解算之計算機子程式。 就以輸出空中作戰儎台舉例來說,與其配套之電子偵照、電戰截收、電子反制與武器導引莢艙,假若未曾隨著儎台輸出時,其任務計算機內所內建載入儲存之莢艙管控應用程式就必須刪除。同樣對於原本能夠配備之精密導引武器,假若並未配套同時輸出時,任務計算機內針對特定精密導引武器,負責彈道解算、發射管制與武器導引之武器管控應用程式亦必須刪除。 此等措施基於保密需求與反情報管控要求,更何況沒有實體武器能夠配套運用,輸入國獲得這些程式,除掉占用記憶體空間之外,毫無任何意義可言。這種過程嚴格來說,亦根本不能算是減能,只能算是客製化調整流程。 再者就要提到另個為何要發展專門為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最重要因素,那就是軍備輸出國必須遵循之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在此種因素考量之下,確實是會有可能削減軍備產品特定性能,以便滿足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但是此種狀況多半是會影響武器出口,對於系統、裝備與儎台來說,因此而減能輸出可能性相對不高。 最後就要提到,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是否有可能比原始軍備品項,加裝或是加設特殊裝置,以便順利滿足輸入國需求?其實針對輸入國作戰環境,軍備產品輸出時,加裝防塵、除濕與抗凍加溫組件,早就是司空見慣經常案例,但此種顯然係屬滿足客製化需求之加改裝設計,是否有可能演變成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呢?基本上,此類客製化需求,倒還真是沒有到達如此地步,能夠因此產生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 總而言之,國際軍備市場競爭激烈,明明是要削減性能,輸出國軍工產業都要將其描述成為滿足客製化需求;這雖然是有些玩弄話術嫌疑,但卻也是實情!軍備產品爭取出口,絕對不會輕易承認是減能打折扣產品,那是標準搬石頭砸自己腳作法!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解讀北京與華盛頓瑞士交鋒後續發展

張競 中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於5月10日至11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會談,會後各自召開新聞發布會,並宣稱將於5月12日發布聯合聲明。5月12日中國大陸以新華社新聞通稿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http://www.news.cn/world/20250512/38cf894078aa487a9a510ef8f087f590/c.html 美國則是透過白宮官方網頁發布“Joint Statement on U.S.-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eeting in Geneva”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2025/05/joint-statement-on-u-s-china-economic-and-trade-meeting-in-geneva/ 後續發展將會是如何?首先中國大陸國務院海關稅則委員會應當會於5月13日集會,完成相關決議程序,然後在5月14日前發布公告,依據前述《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所列內容,完成中方相關調整關稅行政程序。同樣美國總統所轄幕僚亦將依據前述“Joint Statement on U.S.-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eeting in Geneva”所列內容,草擬行政命令,並呈請川普總統在5月14日前簽署發布,以便完成美方相關調整關稅行政程序。 其次吾人必須思考,目前對於4月2日後雙方所加徵關稅是分別以取消、暫停與保留三種方式加以處理,但後續會如何調整,其實存在諸多變數。但是從5月11日會談結束後,雙方未立即發表聯合聲明,想必是談到雙方都未獲得授權處理裁斷議題,但是應當是談到有點苗頭,日後續談確實可能達成協議,因此必須各自呈請其上級裁斷後,才能將聯合聲明定稿,所以才會無法在會後立即發布聯合聲明。但這些未獲授權必須由上級裁斷事項,未見得會在聯合聲明中明白顯現。 因此現在值得關注重點不是這份檯面上攤出來,讓各方都看得到之聯合聲明內容,而是那些雙方曾經討論過,並且也談到有些苗頭,未來可能達成協議事項。換言之,真正重要的不是對外公開明白講的,而是那些會談中曾經討論過,但對外完全沒有提到的事項與議題。 本日各方評論者都是依據聯合聲明內容進行解析,透過說文解字來理解掌握狀況,但北京與華盛頓在商貿存在那些矛盾與爭議,其實相當透明公開,但雙方此次在日內瓦會談,能夠如此順利,甚至順利到中彩票程度發表聯合聲明,必然是在某些議題上有所突破,但雙方都無意對外公開,顯然還是存在變數,雙方不願將煮熟的鴨子飛掉,所以才會有所共識對外維持低調暫時保密。 此次雙方算是將後續貿易談判遊戲規則與運作架構初步敲定,但後續隨著談判發展進程,遊戲規則與運作架構隨之調整,吾人亦無須感到意外,因為本來就沒有任何標準規範可循。但有兩點結論倒是毋庸置疑;首先就是川普喊話希望習近平與其直接對話磋商,顯然主角直接拔槍或是直球對決想法,北京並不買帳,華盛頓也莫可奈何。 其次北京顯然是要將談判步調放慢與進程放緩,在談判實務上能有本錢延長戰線,推遲決戰避免提早攤牌,永遠是相對籌碼較多本錢較足者;是否真是如此,且讓吾人拭目以待。總而言之,要打關稅貿易戰,不但要能打,更要耐得住打,但若是沒有對抗意志,那就完全不用談了!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開講>另類解讀美學者應約束台灣警語

張競 5月1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政治評論網站,刊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奇維斯(Christopher S. Chivvis)與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以《川普應該約束台灣—賴清德總統豪語增加與中國大陸開戰風險》(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President Lai Ching-te’s rhetoric increases the risk of war with China)為題共同執筆論述稿件,聲稱賴清德總統接任後,不斷聲稱台灣主權獨立,激怒北京導致兩岸局勢緊張並增加戰爭風險,若因此開戰,將使美國被拖下水捲入衝突。 (取自foreign policy網站) 該文稿刊出後,立即就受到台灣政壇與學界關注,多位學者專家都已經針對其中內容提出詳細分析,並且發表相當中肯評價與建言。因此筆者在此就不再贅述與評論該文稿內容與觀點,但在此將從其他觀察視角切入,提出另類觀點加以解讀並提供各方參考,祈請先進賢達不吝指教。 首先必須指出,學者專家在政論媒體撰寫文稿公開發表,基本上就是在進行政治溝通,因此學術界、政府機關與專業社群經常會運用美國政治傳播學者拉茲維爾所提出政治傳播5W分析架構,分別針對發言者、訊息內容、傳播管道、預定讀者與聽眾以及所期待達成效應等五個面向,進行探討與分析,希望透過解構與分析過程,以另類解讀美學者應約束台灣警語便掌握此項政治傳播訊息具體內涵與真正意圖。 因此我國政府涉外部會、國際情報主管機關與國家安全體系,早就針對兩位作者個人背景與政治立場,為何透過《外交政策》政論網站發稿,其所期待傾聽其訴求對象與機構為何,希望透過此份論述文稿達到何種目的,再對照其文稿論述內容,開始撰寫情報蒐集與研析報告;政府官僚體系如此應對,完全不令人意外。 其次就要提醒,公開撰寫政治評論或是政策建言稿件,基本上顯現出作者本身與當權者執政團隊缺乏直接溝通管道,因此其所持觀點無法透過適當管道,讓當權者獲知並接受其意見,所以必須透過公開論述提出訴求,表達其分析觀點與闡明解讀視角。不論其公開論述政策觀點真正原因為何,基本上吾人必須高度懷疑,其所訴求內容與政策觀點,到目前為止並未列入在朝執政當權者政策規劃方案。 因此在判斷解讀此等政策論述文稿時,就必須妥善運用前述拉茲維爾政治傳播5W分析架構,認真觀察目前美國政府行政體系在朝執政團隊核心人物,是否曾重視此項政策論述稿件,甚至曾經提出回應意見,並且是否應和作者所持觀點?換言之,就是要理解掌握該篇文稿論述理念是否受到重視?能否有人買帳?算不算達到做這當初公開論述所希望達成之預期效應?不過亦要提醒,美國國會以及輿論是否有議員與媒體跟進轉述該篇文稿所持觀點,其實亦是重要參考指標,在解讀分析時,亦必須認真重視。 再者就要更深層切入思考,該篇文稿為何會被政論媒體所接受並加以刊登?只要對比撰稿者是否為該政論媒體經常投稿常客,在對華與對台政策研究與評論專業社群中,具備何種地位並具備何種人際關係脈絡?是否有可能是為特定政治派系與團體代言?最重要是否有可能是為在朝當權者釋放政治風向氣球?為執政團隊未來政策轉換與調整,先透過撰擬政策論述稿件,當作投石問路與探測反應工具,看看華府政壇會有何回應,然後再推出實際政策調整方案。 最後就要回過頭來要求台北國家安全體系與對美工作機制自我檢討,我國在美國政壇、智庫、企業與學界投入大量資源,希望能夠預先獲知美國政府政策趨向與具體內涵,並且亦要掌握對華與對台政策研究與評論專業社群思維觀點,再加上重量級學者專家向政府建言發展趨勢。 誠然吾人無法阻止美國學者專家對外發言表達政策解析觀點,但吾人必須捫心自問認真反省,如此漫天撒網為何還會有此漏網之魚?在拉攏交好美方學者專家與政府退職官員,並且付出重金邀請來訪互動往來名單中,這兩位學者是否受到忽視與冷落?對外工作是否仍有繼續努力空間? 當此篇文稿公開刊登後,政府又應採取何等應對處理措施,若產生負面效應,是否該採取損害管制措施?當然止謗莫若自修,學者專家提出建言,希望美國政府採取行動有所作為,但問題源頭還是在台北,究竟是與撰稿者缺乏溝通,還是該文稿作者認為當事者冥頑不靈,完全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根本就毫無溝通空間,或許這才是真正問題關鍵所在!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26020)

Read More

鄭成功到水戶黃門 徐興慶跨時空東亞文化鏈結

即時新聞小組報導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的新書《中日越境文明史的水戶學諸相》在東吳大學舉辦發表會。此書為國科會人社中心補助計畫成果,由台大出版中心於三月底列入「日本學研究叢書」出版。發表會由東吳大學日文系、圖書館與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吸引了來自國內各大學五十餘位文史哲與日本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會。 徐興慶教授介紹《中日越境文明史的水戶學諸相》新書內容。(主辦單位提供) 發表會由東吳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宗禾、台大日文系主任曹景惠教授、何創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東吳大學副校長王世和、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羅濟立等來賓致詞共同揭開序幕。致詞中,特別感謝徐興慶教授以東吳校友的身分,帶來傑出的學術成就,尤其在日本學、東亞學等領域的卓越成果,對於台灣學術界、東亞研究及文化交流的影響極其深遠。此次的新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展示,也是思想交流與學術傳承的重要場合,更是啟發年輕後輩的典範。 隨後由東吳日文系主任劉怡伶教授主持書籍介紹,徐興慶教授則分享其跨越三十年的學術歷程,強調透過中、日、英三種語言,在台灣、中國、日本與英國等地持續發表成果,致力於建立多語、跨境的日本學研究平台。 《中日越境文明史的水戶學諸相》緣起於徐教授2021年應邀為英國《The Tokugawa World》撰寫專章,該書為全球學者共同參與、共1,228頁的權威性著作,全面展現德川時代的社會面貌,包括地理、經濟、藝術、宗教與科學等面向。徐教授撰寫的部分聚焦「德川日本在世界」,強調文化知識的交流是互動性的,面對現代化轉型,東西文化的融合與矛盾消解是一項重要課題。 新書內容涵蓋多個東亞文明交流的重要課題,包括:近世長崎華人社會的結構分析、鄭成功「日本乞師」與隱元禪師東渡的歷史背景、日本德川博物館典藏寶物的文化意涵,以及「水戶學」思想對於日本近代化與明治維新的深遠影響。書中從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切入,呈現東西世界的動盪與思想流動,呈現出一幅越境文明互動的歷史長卷。 發表會後舉行新書與談會,由中研院劉序楓研究員與台大歷史系甘懷真教授擔任與談人,台大日文系田世民教授主持。與會學者從實學、教育與思想傳播角度,深入探討「水戶學」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中的地位,並探詢其對現代東亞文化交流的啟示。討論過程中,學者們紛紛提出跨文化理解在當代研究中的重要性,也對徐教授新書的深度與廣度給予肯定。 發表會也展示了徐教授歷年來的重要著作,另舉行贈書儀式,由徐興慶教授親自將新書交給東吳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宗禾。現場學術氣氛熱烈。徐教授表示,期望藉此新書,深化國內學術界對日本近世文明的理解,並促進國際合作與年輕學者的培育,為東亞思想文化的研究開啟更多可能。

Read More

〈開講〉新聞稿無同步譯本實乃自欺欺人

張競 堂堂外交部,居然外交聲明翻譯不同步?這個部會到底是在對外代表國家立場辦外交,還是只知對內在搞政治宣傳,唬弄臺灣鄉親在打認知戰? 政府官署發佈公告聲明,必然是要考量預期讀者或是觀眾,否則這些政府聲明難道都只是搪塞應付上級之官樣文章嗎?特別是外交部所發聲明,通常就是針對他國所作所為傷害我國家利益,必須表達與闡述我國立場。因此外交部發表聲明,就是要讓各方知曉,從聲明所使用文字,吾人就可推估出該項聲明所預期讀者或是觀眾是誰? 所以假若外交部聲明是先發佈中文稿,但卻未同步推出外文(英文)譯本,顯然這個聲明內容是刻意說給臺灣鄉親聽的,但外交部在檯面上是對著索馬利亞政府所作所為提出抗議,但卻不去認真撰寫外文聲明稿,以便讓對方能夠看得懂,亦讓國際社會理解我國立場;請問此種操作手法不就是在對內搞政治宣傳,存心唬弄臺灣鄉親在打認知戰嗎? 其實外交部發佈聲明,當然就要同步向所有事涉國致送外交文書,若有外交關係就是外交照會,在這個案例上就是索馬利亞與索馬利蘭兩方,否則怎能確認各個事涉該案國家,能夠精準獲知我國立場;我們總不能指望這兩國是靠閱讀我國外交部網站來獲知通報吧?假若外交部在製備外交文書時,都還不是使用對方能理解之外文版本,請問有誰能相信? 所以只要將預備致送之外文版外交文書,在文字上稍作處理,馬上就可以獲得適當外文聲明稿。因此外交部既然無法同步拿出外文新聞稿,顯然證明根本就沒有致送當事國外交文書,所以整個事件處理手法就是擺個樣子隔空喊話,根本就未曾與涉事國直接透過外交文書進行交涉。這不是更加證明此種操作手法不就是在對內搞政治宣傳,存心唬弄臺灣鄉親在打認知戰嗎? #今早外交部官方網站截圖為證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