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斌
原本期待我國關稅談判能比照日本及韓國的百分之十五,然而八月一公佈時,我國除了是百分之二十的關稅外,竟然還是要以疊加方式,也就是目前官方所稱的百分之二十加N(原有稅率),這讓企業及社會感到震驚。姑不論談判的過程及細節如何,以及政府在努力中所承受的困境,但對於經營企業的企業主,無不深感對未來的無力及何去何從之感,而這更讓個人曾在2008年代表政府執行穩定就業輔導團執行人員時,更感受到恐懼,因為,此次的政策,可能在川普任內,即四年內不會改變這方向,但對比當時2008年的金融風暴而言,不過是短暫的序曲,因此,個人認為,在未來的四年,企業將更面臨,生存與否及勞資關係的重大衝突。

一、國際化生產與國際化採購
由於此次的關稅議題,除了讓各國在面臨各自的出國壓力外,而最讓各國擔心的,便是產業的發展分水嶺及區域貿易的嚴重考驗,例如,原出口美國的企業或國家為主的對象,在面對此次問題時,對國家的出口總額,是否因此而消減,將成為各國的貿易政策及貨幣政策,更遑論該國的貨幣價值(貶值與升值)是否成為另一項壓倒該國的經濟發展。
由於此次的關稅,勢必更加快企業主在全球供應鏈、採購鏈、生產鏈及貿易鏈下,更為直觀的貿易發展條件,也就是,所有的交易,全將更以直接成本(關稅)、間接成本(原有稅率)及附加費用(運費、時間及各國稅額)等等,作為唯一及僅存的交易溝通先決條件,而這便成為最直觀及企業最無力的影響的自身優勢或劣勢。
二、世代接班與守成價值瓦解
近幾年來,企業家族世代交班,這五年來,協助的個案不勝枚舉,但仍只存在理性的過程,即穩定的企業經營環境(國際經貿及政治穩定),然而這五年來,從疫情、烏俄戰爭、通膨及今年的川普,都讓原有的秩序,成為人類這近三十年來,難以理解的環境,也因此,讓企業的世代交替,成為是否經營與否及海外發展的現實考量。
由於我國仍屬於出國導向的企業為主,且亦屬代工及非自由品牌的企業佔多數,因此,原以為,可以世代交替的經營穩健想法,在近幾年,已完全打破外,更令企業無力的現像即,改變,是否便為生存的出路,這一思考,已無復答案可尋。
三、對等關稅及匯率打擊
我國鄰近的競爭對手國家,即為日本及韓國,在此次的關稅議題的結果上,便相對比我國且有競爭力,然而我國仍存在於匯率上的升值影響,我國從卅三元升值到廿九點八元,這期間便升值了十幾個百分點,而這最近的關稅問題,台灣企業在面臨過往單純對於關稅壓力下,現今仍要擔心關稅百分之二十加N加匯率,這三個基本原素,便成為以出國為主的企業,最為核心,且最為基本的競爭能力及競爭成本的共同問題,而這對於在台灣經營的企業主而言,誰也無法避免。
四、勞動條件變更加劇勞資衝突
此次的關稅問題,除了前面所述,將比金融風暴更為嚴峻外,而時間更為長期,因此,企業只能作更為決斷性的處置,即移動生產基地、調整或轉移採購國家、縮減企業直接及間接成本(關廠、歇業、調整生產時間、調整人力及調整經營模式,如外包),而這種的決策性處理,便引發一連串的勞資衝突,如檢舉、抗爭、勞動檢查及勞資訴訟等,便是今年新聞上將不時上演。
五、小結
此次政府在談判上,相信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只是目前結果如此,如何協助企業因應接下來的困境,將是政府的最大課題,期待未來在產業發展、政府溝通及政策引導下,如金融風暴時的政策政策,個人經驗認為,雖然仍不免有企業離開市場,但只要政策的支持,如擴大補貼、政府與企業對話、勞資與機關對話等,相信仍可有共同邁向下一次的光景,並避免造成社會的動盪。
(作者為企業資本永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