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 可能腦出血致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顱內動脈瘤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嚴重腦出血甚至死亡。醫師建議,50歲以上、女性、高血壓這些高風險族都應多加留意,並定期做相關檢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瑛表示,顱內動脈瘤是一種腦血管壁上多長出來的小水泡,平均好發年齡約在50歲左右,若超過50歲以上,女性發生率會較男性高。
 她指出,對於顱內動脈瘤致病原因,目前可大致歸納出幾個危險因子,其中包括基因、家族史、結締組織病變、高血壓,抽菸等。以病理學而言,並沒有什麼良性或惡性之分。不過,由於其結構較一般血管壁脆弱,因此,當動脈瘤破裂時,會造成嚴重的腦出血而嚴重影響腦部功能,甚至死亡。
 另外,若曾經發生過蜘蛛膜下腔出血、或是有動脈瘤家族病史者,以及多囊性腎病變患者,也有較高機率發生動脈瘤破裂。因此,這類病人若發現動脈瘤,都會建議治療。
 在治療上,目前顱內動脈瘤的處理方式包括有開顱手術、及血管介入性栓塞治療。高瑛說明,開顱手術,找到動脈瘤後,將其夾閉,使血流不會再進入這個水泡,就可免除破裂的危機。另一種則是利用血管介入性栓塞的方式,將線圈或支架由血管放入動脈瘤將其填滿,以達到血流不會再進入水泡的目的。
 然而,處理動脈瘤目的是要預防破裂造成腦出血,而動脈瘤破裂的機率,和位置,大小等都有關,而上述治療方式也都各有其優缺點,建議病患在治療前應先經由醫師評估,再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