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醫院引進支氣管鏡超音波 提升肺癌診斷效率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為讓肺癌診斷技術更升級,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特引進與醫學中心同等級的「支氣管鏡超音波」設備,透過此項設備導引進行肺部與縱隔腔淋巴切片檢查(EBUS-TBNA),能在安全、無傷口的情況下,快速且準確的取得病灶組織,為癌症分期、縱隔腔相關疾病分析與治療,爭取黃金關鍵時間,造福疑似肺癌或縱隔腫瘤病人的診斷。 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羅澤賢表示,支氣管鏡超音波導引切片檢查是目前國際上診斷肺癌與縱隔腔腫瘤的重要工具。支氣管鏡超音波結合高解析度的氣管鏡與超音波探頭,可以清楚定位氣管周圍深層的淋巴結,精準導引針吸切片,避免傳統手術切片或體外穿刺的風險,尤其適合病灶位置較深、需進一步分期或病情惡化需再次切片的病人。 羅澤賢醫師進一步說明,近三個月團隊已成功完成6例支氣管鏡超音波導引切片檢查,在迅速取得病理診斷後,4例確診肺腺癌與鱗狀上皮癌、1例確認轉移性癌症、1例排除惡性病變,免除開刀風險,快速提升週邊肺結節或疑似肺癌的診斷率。 過去苗栗民眾如要接受此項檢查,需要舟車勞頓到外縣市,現在在大千就能即時完成,大幅提升病人就醫便利性與診斷效率。同時,整合胸腔內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核醫科與放射腫瘤科的跨團隊合作,針對肺部結節或縱隔腫大等高風險個案,提供完整影像、檢查與治療建議,幫助病人早期發現、精準治療。 根據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癌症死亡率之首,因此如何縮短診斷時間、取得準確病理結果,是臨床治療的首要挑戰。羅澤賢表示,期望透過肺癌診斷技術升級,能幫助民眾獲得良好的肺癌診斷與治療。

Read More

減重手術高度專業 醫學會籲慎選認證醫師與合格機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一名女患者赴高雄某醫院接受胃部手術後不幸身亡,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29日聲明指出,減重手術高度專業,呼籲民眾選擇具認證的減重外科專科醫師與通過評鑑的醫療機構。 北部一名女患者2022年接受過一次減重手術,因愛美與自我期待,尋求再次手術,不料卻於日前赴高雄某醫院接受胃部手術後身亡。其家屬要求政府調查;高市府衛生局則表示,醫療爭議由檢方調查中,而手術費用已逾收費標準,將依法處辦。 對此,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方文良發布聲明指出,減重手術是治療病態性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等相關共病最具療效的醫療手段之一。然而,執行需具備高度專業判斷與多學科團隊合作。應選擇具備認證的減重外科專科醫師與通過評鑑的醫療機構接受手術。 方文良指出,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自2020年起,即建立專業制度,其中包含減重外科專科醫師認證,確保具備專業訓練與執行經驗;減重手術中心認證制度,要求醫院具備完整團隊(含外科、營養、心理、麻醉等)與照護流程;另,為推動疾病認證制度,2023年起已正式建議醫策會建立「病態性肥胖及代謝手術治療」。 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提醒,民眾可透過學會查詢平台確認合格醫師與醫療機構,做出安心選擇。學會也將持續與政府及醫界共同努力,推動減重醫療之制度化與專業化,打造更安全、透明且符合醫學倫理的就醫環境。

Read More

170萬B肝帶原者 恐成肝癌防線破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7月28日世界肝炎日,並加速實現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面對台灣C型肝炎即將於2025年達到消除之目標,B肝防治則相形重要。惟根據調查,40歲以上B肝疫苗斷層世代有4大認知危機,恐成肝癌防線破口。 台灣癌症基金會28日攜手國健署,於松菸誠品電影院舉辦「避免肝炎變肝癌」記者會,並首度公開微電影《老羅的玫瑰與茉莉》。 台灣自1986年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個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的國家,成功大幅降低兒童B型肝炎感染與肝癌發生率。惟在1986年以前出生,亦即40歲以上的國人,B肝帶原率推估仍有1成左右,全台灣約有17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許多為疫苗政策實施前出生,卻因無症狀、不了解病程,未接受追蹤或治療者。 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公布最新調查指出,「B型肝炎疫苗斷層世代」存在4大認知危機,恐成肝癌防線破口: 第一是錯誤傳染迷思普遍,近5成民眾不清楚B肝主要感染途徑,40%誤以為吃飯、講話會傳染,讓民眾在預防走錯方向,也易讓病友背上不必要的汙名。 第二是知道卻不追蹤,雖然有94%的40歲以上民眾知道自己是否為B肝帶原者,而帶原者認知模糊,1/3未每年追蹤,恐發展成肝癌的風險大增。 第三是沒有症狀就不管它,有3成3帶原者以為沒症狀就沒事,不清楚B肝是需要長期追蹤或服藥控制。 第四是藥吃一半就停,病毒可能全回來,有近4成曾用藥病人自行停藥,3成因「指數正常」誤判停藥時機。 張家崙指出,這些錯誤觀念成為台灣肝癌高發的元凶之一,呼籲B肝患者別錯失治療黃金期。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B、C型肝炎是台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主要原因,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炎篩檢」,並自8月1日起將篩檢年齡下修至1986年以前出生者,盼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堵肝癌上身。

Read More

憂看護搶工潮 民團:重症優先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立法院去年底三讀修正通過就業服務法,80歲以上長者聘用外籍看護不必再用巴氏量表評估,新法即將在8月1日正式上路。民間團體28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在廢除巴氏量表後,應回歸長照評估。人力要用對地方,支持重症優先保障及綠色通道。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表示,目前依法可以合格申請家庭看護工的人數將暴增到53萬人,勞動部推估將新增10萬人可聘僱外籍看護工,若以現在有聘用外籍看護21萬多人,等於多了50%的競爭者,這是仲介的新藍海,但重症家庭面臨搶不到移工,為了留人得加錢,造成家庭更大負擔。 罕見疾病基金會副執行長洪瑜黛指出,修法過後基金會做過調查,40%看護要求漲價,23%看護工想換雇主,移工間也會討論要換到輕症雇主,新法上路,重症家庭預期是最大受災戶。 林月琴說,去年修法時她就持反對立場,因為全世界都在缺工,也在搶工,台灣的薪資所得競爭不過日韓,而且產業之間也有競爭,寧可去製造業還有加班費可以領,不見得選擇家庭看護工,即便是家庭看護工也是「避『重』就『輕』」,希望照顧輕症大於重症。 林月琴表示,她支持政府暫緩實施,也建議勞動部依照顧需求嚴重程度,設計分級聘僱制度。

Read More

空腹逾12小時 膽結石風險高3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膽結石,醫師提醒,長時間空腹、極端減重或流行的斷食飲食法,容易導致膽汁滯留、濃縮,進而增加結石風險。尤其40歲以上、女性、肥胖、有家族史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膽結石雖然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但一旦發作,輕則右上腹悶痛、惡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 膽結石的成因,其實和「膽汁流動不良」有關。因膽汁分泌原本是幫助消化油脂,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尤其沒有攝取油脂,膽囊就可能不收縮或收縮減少,就如同膽汁一直存放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是結石。 國際研究也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楊建華提醒,雖然間歇性斷食、168飲食在現代很流行,但其實有些人不適合,尤其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千萬不要採取極端飲食模式,避免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而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 除了空腹時間較長,某些族群也特別容易形成膽結石,包括40歲以上、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有家族病史、肥胖、快速減重族群,還有糖尿病、肝病或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的人。這些族群的共通點,是膽囊收縮功能較差,或膽汁成分容易不平衡,讓膽汁更容易滯留,形成結石的風險也隨之提高。因此,楊建華建議,這些族群平時就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

Read More

緩解副作用 化療骨髓抑制 中醫湯藥提升造血功能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化學治療是許多癌症患者必要的治療方式,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祐任說,中醫治療可依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和症狀,進行辨證論治,可選用方劑、針灸、食療等方式緩解化療的不適,成為協助病人順利走過治療過程重要夥伴。 沈祐任表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病人選擇在西醫治療的同時搭配中醫調理,來改善化療所帶來的不適。 中醫的治療方式不是單靠一帖藥,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病情與症狀進行辨證論治,針對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中醫會選用十全大補湯、當歸補血湯這類補氣補血的方劑,可幫助患者調理體質、提升造血功能。 隨著升白血球針使用次數的增加,血球提升效果越來越差,中醫古籍《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補腎類的藥物使用就變得相對重要。 他說,除藥方外,針灸也被應用來幫助癌症患者改善體力與免疫力,如針灸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等穴位,有助於補氣健脾、增強體力;腎關、太谿等穴位,則可益腎健脾。 食療方面,由於血球降低後,病人可能出現疲倦、頭暈、面色蒼白、胃口差等症狀,此時應以補益氣血、健脾和胃為主,常用食材包括蓮子、紅棗、白米粥、山楂、金桔等,有助於促進食慾與消化,恢復體力。 沈祐任強調,中醫在癌症治療上的角色,早已跳脫傳統只是「補補身體」的刻板印象,而是成為協助病人更順利走過治療過程的重要夥伴;對許多癌友來說,中醫融合現代科學與經驗智慧,不僅緩解副作用,也為他們鋪設一條溫柔的療癒之路。

Read More

中醫治療腳抽筋

■陳俊銘 抽筋學名「肌肉痙攣」,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現象,會造成劇烈疼痛、肌肉僵硬!有研究報告指出,45歲以上的人每7人就有1人曾經有腳抽筋的經驗,而65歲以上老年人,有高達一半的人有腳抽筋的不舒服經驗,尤其是女性比男性多。多數的腳抽筋發生於晚上,而患有周邊血管病變及關節患者,較易有腳抽筋現象。7%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當中曾經有腳抽筋的現象,其中以16到18歲這個年齡層最容易發生。 造成腳抽筋的主要原因包括: 1.局部循環不良,周邊血管病變或腳部靜脈曲張。2.環境溫度突然改變。3.情緒過度緊張。4.水分和鹽分流失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5.飲食中的礦物質(如鎂、鈣)含量不足。6.某些慢性疾病,孕婦的抽筋發生率也會提高。7.甲狀腺功能低下,尿毒症或其他身體疾病。8.運動神經元疾病,脊髓神經根病變或周邊神經病變。9.某些降血壓及降血脂等藥物也可能會引起腳抽筋。10.不知名的原因。 中醫治療腳抽筋以養肝血為主,肝主筋,肝血濡養筋,肝血不足,無法濡養筋,則筋緊!常用處方為芍藥甘草湯合四物湯加減木瓜、丹參等。養肝血柔筋,對腳抽筋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可再配合熱敷、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平常保養如下: 1.注意鈣質的補充:青春期的階段,鈣質會相對較缺乏,較容易引起抽筋。2.晚上睡覺時易抽筋者,在睡覺前在易抽筋的部位作伸展運動。3.睡覺時注意兩小腿的保暖。4.足板過度下垂有可能會誘發小腿的抽筋,睡覺時避免讓足板過度下垂。5.避免常吃生冷冰涼食物,避免寒凝氣滯,加重腳抽筋。6.避免過度勞累耗肝血,加重腳抽筋。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婦科病服藥變胖 中醫減重15kg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42歲女子因子宮內膜異位症,依照醫師建議服藥,出現體重上升以及水腫等副作用;接受中醫減重搭配體質調理,已成功減下15公斤。 為恭醫院中醫科主任王婕表示,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來調整減重方式,而不是單純限制熱量攝取。透過中藥調理、針灸、耳穴按摩、飲食調整等方法,不僅能減重,還能調整身體機能,改善氣色、促進代謝,達到健康瘦身的效果。 近年中醫減重實證醫學研究逐漸增加,許多臨床試驗與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中醫療法如針灸、中藥、飲食調理在減重方面有不錯的效果,且副作用相對較少。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針灸可促進代謝、調節荷爾蒙,並有效減少體重、腰圍與BMI;耳穴貼壓如耳神門、胃點、內分泌點可協助抑制食慾;中藥如荷葉、山楂、茯苓、黃耆等則能幫助減重,並改善血脂與腸道菌群。 中醫減重講求「調整體質、平衡代謝」,依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提供減重策略。為恭醫院中醫減重門診備有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透過檢測數據可更精準地設計減重計畫。 王婕指出,體脂率過高的脂肪型肥胖族群適合使用針灸、埋線配合降脂中藥調理,加速燃脂代謝;體水分率比例異常的水腫型肥胖族群適合艾灸與利水消腫中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肌肉量過低的肌少型肥胖族群則適合健脾益氣中藥搭配高蛋白飲食與適量運動。 王婕提醒,配合中醫減重的同時需要養成均衡健康且可長久進行的飲食方式、擁有充足的高品質睡眠,以及培養適度的運動習慣,才能避免復胖。飲食上建議遵循3多3少原則: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成年人每日應睡滿7小時,培養早睡習慣,且睡前2小時避免進食;每週需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

Read More

護牙也能護腦 延緩失智症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多項研究指出,牙齒數目與失智症風險之間可能存在密切關聯,口腔健康有助預防失智。 根據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觀察,牙齒數目愈少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高,也會影響咀嚼功能,進而影響營養攝取與消化吸收,同時也可能降低社交意願,導致孤立與憂鬱,進一步加速大腦退化。 口腔醫學科主任醫師周怡江指出,咀嚼動作能促進腦部血流,活化與記憶、學習有關的海馬迴與前額葉。若長期缺牙或牙周病導致咀嚼功能下降,可能使大腦刺激減少、認知功能退化。 牙周病為造成牙齒脫落主因之一。牙周病是慢性發炎疾病,長期下來可能不只影響口腔健康,也會增加系統性發炎指數,進而影響腦部健康。糖尿病、抽菸等習慣也與牙齒脫落與失智風險有高度關聯。 周怡江提醒,保護牙齒從日常生活做起,首先是徹底清潔牙齒,每天三餐飯後及睡前務必刷牙並使用牙線,預防牙菌斑堆積與牙周病發生。 其次是定期牙科檢查與洗牙,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口腔健康。65歲以上可利用健保補助,每3個月接受一次洗牙服務,並視牙齒狀況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塗氟強化牙齒。 第3是及早治療牙周病,若經檢查有牙周病徵兆,應遵循醫師建議盡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造成牙齒鬆動或脫落。若已有牙齒脫落,應積極進行修復,如配戴假牙等,維持正常咀嚼力。 周怡江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不可分。除了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更可能是守護大腦、延緩失智的重要一環。

Read More

防治帶狀疱疹 打疫苗是最佳保護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近年病例逐漸上升,特別在中高齡族群中發病率明顯攀升,醫師建議,帶狀疱疹防治關鍵疫苗接種是最佳保護。 帶狀疱疹發病率高,約1/3的人終其一生會罹患。根據統計,60歲者的發生率約為每千人6~8人,80歲則達每千人8~12人。台灣高齡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帶狀疱疹相關門診與神經痛後遺症的個案也隨之增多。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高齡者與免疫力較差者是帶狀疱疹高危險群,除了急性期不適外,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抗病毒藥物可控制急性皮疹發展,但對神經痛的預防效果有限,且現行止痛藥物對緩解效果也不理想。此外,帶狀疱疹會透過飛沫、體液等途徑傳染,發病前2~3天到水泡結痂前期間傳染力較強。若家中有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嬰兒或孕婦,應避免接觸。 許智恭表示,接種疫苗是目前預防帶狀疱疹最有效方法,目前市面上有2種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僅需接種一次,價格較低,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者,且5年後保護力明顯下降。美國已於2020年停用。 非活性重組次單元疫苗2021年於台灣核准上市,採用佐劑系統AS01,能誘發強而持久的免疫反應,11年後預防效力仍達87.7%。建議50歲以上,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完整接種需2劑,間隔2~6個月,第1劑建立基礎保護力,第2劑進一步強化免疫反應。年輕族群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發燒、肌肉痠痛等反應,反映免疫系統活性旺盛;而年長者通常反應較溫和。 許智恭建議,即使曾罹患帶狀疱疹者,仍建議日後接種疫苗,防止再次復發。不過,不需在急性發病時立即接種,建議等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施打時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