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論人計酬 研議花東試辦

記傅希堯∕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日前提到花蓮秀林鄉「論人計酬」計畫很成功。衛福部長邱泰源29日指出,秀林以人為中心、給予病人完整照顧,非依看病次數的按次給付,接下來研議擴大花東全區試辦。 健保署指出,健保論人計酬是指整合各層級醫療團隊對特定區域民眾進行健康照護,每名民眾會有一筆預定經費額度,當團隊照顧得越好,就醫機會越少,院所收入反而更高,簡單而言就是希望居民被照得更健康,而非於不健康時再耗費資源去治療。 邱泰源29日出席部立醫院第3屆優良暨資深典範行政人員頒獎典禮時指出,總統賴清德日前提出各區之健保總額可採自收自管,不必交由健保署統一收取後再核發給院所,就是希望健保於各區可達成財務自主,最重要的是加入促進健康元素,全人醫療的照顧。 邱泰源表示,由於目前的醫療體系分為3層級醫院加上診所,如採取論人計酬,邱泰源坦言,的確必須有更多配套措施,包括完善之轉診系統、家庭醫師的建立等,這些配套措施做好,未來民眾的健康會得到更完整的照顧。 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也指出,花蓮秀林經驗是否擴大整個花東試辦,須研究整合體系,目前正在評估先將論人計酬擴及長照機構住民、洗腎病人兩大族群。 邱泰源表示,花蓮秀林目前做得相當成功,以人為中心給病人完整照顧,也非常重視健康促進,若能使用秀林鄉的模式,第一步先在花蓮、台東擴大區域舉行,並沒有限制一個疾病或是一個單位,而是整個區域擴大舉行,這是政府現在考量的方向。

Read More

雙北麻疹群聚+1 境外+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麻疹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病例,均與越南有關,其中本土個案為新北市20多歲男性,正是上週公布雙北職場麻疹群聚案的匡列接觸者,目前接觸者共計匡列460人,將持續監測至5月14日。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本土個案的北部20多歲男性,為日前公布境外移入致本土職場群聚感染事件之新增個案,與確診個案有共同空間暴露,因於接觸後7天出疹,經就醫通報後採檢確診,其接觸者共計匡列460人,該起群聚事件目前累計確診3例,衛生單位將持續監測至5月14日。 另新增3名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南部20多歲男性、北部30多歲男性及北部30多歲女性,皆於4月上旬曾至越南旅遊,其中北部2名個案為同行友人,上述3名個案於返國後10至12天發病,經就醫通報後採檢確診。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越南麻疹疫情嚴重,國內麻疹今年累計本土12例、境外移入20例,均來自越南,也均為6年同期新高,群聚累計5起共12例。呼籲近期曾赴越南旅遊民眾,請於返台後3週內注意有無發燒、咳嗽、流鼻水、紅眼、出疹等症狀,就醫告知旅遊史。

Read More

防治蚊蟲 首重環境清潔再用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時序入夏,環境部29日指出,針對防治如斑蚊、小黑蚊、蟑螂等常見害蟲,首重就是環境整潔,若要使用環境用藥需認明環境部登記核准、使用前先看標示、確認有效期限等。 環境部29日舉辦「環境用藥管理與選購」記者會,並邀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教授白秀華、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徐爾烈說明常見的環境害蟲,並提醒防治方式。 白秀華表示,以蚊子來說,登革熱傳播主要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孳生於可積水容器;斑蚊在白天吸血,以早上9時至10時及下午4時至5時為高峰,因此職場防蚊也要留意。 白秀華指出,埃及斑蚊一般棲息於屋內、白線斑蚊主要棲息於室外。另,台灣俗稱的「小黑蚊」其實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雌蟲嗜吸人血,被叮到會非常癢,以中午至下午時段為吸血高峰。 在蒼蠅方面,成蠅喜歡白天活動,喜好腥臭味及發酵有機物,具趨光性、所以白天常在窗戶邊出現,夜間則棲於植物枝葉、電線、繩類等條狀物品或天花板等處。 白秀華說,上述蟲害防治主要就是清除孳生源,加強紗窗、蚊帳或穿著長袖及長褲加強防護;使用合格電蚊香空間盡量不要有人,使用後記得開窗通風;殺蟲劑可噴於小黑蚊喜歡棲息處,如樹林、牆縫下及水溝旁等,蒼蠅則常見於紗窗、天花板、樑柱等地。 徐爾烈則指出,美洲蟑螂常出現於廚房、浴廁潮濕場所,德國蟑螂常見居家櫥櫃、抽屜等空隙裂縫;主要應加強環境整頓不堆雜物,若要使用餌劑,可在冰箱、牆角等陰暗角落或縫隙處施藥。 再來談到老鼠,徐爾烈說,一般而言,門縫若有新台幣10元硬幣大小、或2公分縫隙老鼠就可以穿過。在施放殺鼠劑前,要將所有的食物收拾乾淨,垃圾、廚餘妥善處理、密蓋,斷絕鼠糧;放妥捕鼠器或毒餌後不要經常變動;並強調要改善鼠患,重點就是將雜物都清掉,可以改善8成的問題。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長謝燕儒提醒,選擇環境用藥應符合「4要」,要確認防治對象、認明環境部登記核准、使用前先看標示、確認產品有效期限。

Read More

保濕抑菌抗發炎 中草藥外泌體 清泌一號搶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繼新冠疫情期間,「清冠一號」助全球人類重拾健康,今年,清冠一號團隊再出擊,攜手訊聯外泌體及AI智慧研發技術,推出全新功能性中草藥外泌體「清泌一號」,開發具備保濕、抑菌、抗發炎3大功效外泌體新複方,展現中醫藥、外泌體先端製程與AI結合的創新能量。 外泌體技術近年於再生醫學、免疫調節、醫美與皮膚修復領域備受矚目,「清泌一號」結合AI模擬與科學分析,融合中西醫優勢,有望成為繼「清冠一號」後,推動台灣中醫藥外銷的最新代表作。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蔡耿彰教授表示,中藥外泌體研發是所長蘇奕彰繼「中藥新藥研發」的另一項台灣中醫藥發展的重大策略,「清冠一號」讓全球重新認識中醫藥的價值,「清泌一號」則進一步展現中草藥的創新與跨域能量。 台灣中醫病理學醫學會副秘書長、醫師張慈文表示,外泌體就是中醫「鮮品」的現代詮釋,效果更直接且穩定。中醫普遍認為「鮮品」蘊含藥材最自然的精華與活性成分,價值極高;但過去受限於產地與運輸而難以普及。現代科技讓中草藥外泌體重現中醫藥材鮮用或帶汁使用的鮮品智慧。 「清泌一號」是台灣首度運用在地中草藥外泌體的創新嘗試,也為台灣農業產銷失衡找到一個突破口。張慈文指出,包括她和清冠一號團隊在內的多位中醫專家,積極投入中藥材從源頭的種植與馴化研究,實踐「以醫領藥、以藥帶農」的新使命,與農民共同打造「在地可耕、全球可銷」的中草藥供應鏈。 張慈文表示,此次選用曇花與金錢薄荷皆以安全、無毒農法栽種,證明中藥材可在台成功馴化並實現高附加價值轉化,將「清泌一號」推向全球,打造台灣功能性中草藥特色品牌,未來一提到「功能性中草藥」就想到台灣。

Read More

近視暴增700度 竟是白內障作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5歲高先生患有高度近視,1年多來,近視度數從800度飆到1500度,幾乎每隔1-2個月就要配新眼鏡。直到驗光師建議他就醫檢查,才確診罹患白內障。 白內障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表示,白內障患者由於水晶體混濁,干擾光線進入眼睛,導致視力變得昏暗模糊,配戴眼鏡也無法矯正視力模糊的情形,甚至可能造成近視度數快速增加,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 一般來說,白內障好發於55歲以上老人家,但近視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族群,糖尿病患,長期使用類固醇的風濕免疫病人,及曾受過眼部創傷的民眾,還是有可能提早發生白內障。 水晶體置換手術是改善白內障的最佳治療選擇。王嘉康指出,目前我國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單一焦點,而近年為了滿足更多元的用眼需求,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能提供老花矯正的效果,滿足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45cm)視力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不僅可延長視力景深,提供近似於200度老花眼鏡度數矯正效果,減少眼鏡配戴需求;同時對於度數誤差的容忍度也更高,即使術後有些許度數殘留,仍有96%以上患者能享有0.8以上的遠距離視力。 此外,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也特別採用新一代抗藍光科技,在抗藍光的同時,盡量保障充足的光線來源,並還原實體本色、減少色彩誤差,還能阻擋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全方位保護黃斑部,不受到有害光線的侵襲。 王嘉康強調,30歲過後,即使高度近視,度數也不太會快速加深,假如發現度數在1-2年內增加超過50度,近視快速加深就要提高警覺。另外,由於白內障不一定會兩眼同時發生,就算兩眼都罹患白內障,病程進展速度也不太一樣,因此度數增加不對稱也要注意。

Read More

健保論人計酬 專家提4配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賴清德總統提出健保改為「論人計酬」模式建議。醫管專家28日指出,論人計酬有助減少醫療浪費,但首先須先克服資源落差,並建立風險調整機制、醫療體系相互合作,及改變民眾就醫行為。並建議政府提供護理學生每人每年15萬元獎學金,約年花15億預算,治本解決護理荒。 賴清德總統27日於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中,提出花蓮縣秀林鄉「論人計酬」試辦得很成功,有助引進「健康促進」概念,進而達到疾病預防,減少民眾就醫次數。 對此,台灣醫務管理協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論人計酬最大好處,在於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鼓勵預防勝於治療、強化跨層級跨院所合作,推動區域整合式照護、減少醫療浪費,提升醫療體系永續性。 英國的論人計酬是每個病人的基本費用由政府支付給家庭醫師診所,且若能提供良好預防醫學、慢性病管理、民眾健康促進,醫師還能領取額外「品質獎勵金」;荷蘭則採論人計酬混合部分按服務計酬模式,醫師以「人頭費」為主要收入,若患者需要轉診或慢性病管理,則有額外補助。 洪子仁指出,總統想推行「論人計酬」,首先要先扭轉目前健保「論量計酬」觀念,並非疾病治療越多、給付越高,而是以預防醫學為主,人民越健康、醫療花費越少。 不過,洪子仁認為,施行論人計酬有4大作法,首先要考量區域醫療資源分布差異,都市、偏鄉及醫學中心、基層診所資源落差;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健康需求差異大,須設計風險調整機制,保障高需求族群有足夠照護;還要成功推動各層級院所合作;並改變民眾看大醫院、反覆就醫的行為。 此外,針對醫療體系目前護理荒,洪子仁表示,目前台灣約有30萬名持證護理人員,但實際從事臨床工作的僅19萬人,護理崩盤風險日益嚴峻。 洪子仁建議,政府應啟動「護理科系養成獎學金計畫」,提供護理學生每人每年新台幣15萬元獎學金,但要在畢業1年內考取護理師執照、執照取得後至少服務臨床4年,未履行者須返還獎學金。 洪子仁強調,此一方案,以全台每年約1萬名護理系畢業生估算,預計每年投入約15億元即可實施,4年內即可補充4萬名新血,為台灣脆弱的醫療基礎注入強心針。

Read More

北市查驗花草茶 6件農藥違規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飲用花草茶的消費者不少,台北市衛生局28日公布最新一波茶葉及花草茶抽驗結果,抽驗50件產品,仍發現有6件殘留農藥,一件「天然色粉、蝶豆花粉」竟一口氣驗出6種農藥殘留不合格,不合格率達到12%,依法可裁處6萬至2億元罰鍰。 台北市衛生局共前往超市、賣場、茶行、飲料店、餐飲店等處,抽驗茶葉及花草茶檢驗殘留農藥,共抽驗50件產品(茶葉26件及花草茶24件),檢驗結果6件產品不符規定,分別有「玫瑰花」2件、「薰衣草」2件、「蝶豆花」及「桂花」各1件,分別檢出1至7項殘留農藥不符「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規定,其中有1件「蝶豆花」更未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查驗並取得「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許可通知」。 其中,棋美點心屋(棋軒實業有限公司)抽驗到的「天然色粉、蝶豆花粉」驗出多達6種農藥違規,台北市衛生局表示,違規的產品來源廠商為大展國際實業有限公司,已令業者立即下架,並依違反食安法處辦。 不符「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規定者,依食安法,可處負責業者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未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查驗並取得「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許可通知」,可依同法處負責業者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若無法交代來源,則依同法第47條可處分販售業者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Read More

健康台灣 5年挹注489億 陳志鴻:五大支柱降低可避免死亡率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志鴻27日指出,打造健康台灣需仰賴5大支柱支持政策,包括深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三高888計畫、優化醫療工作條件、健保制度強化與改革等,有助降低「可避免死亡率」,追上日韓等國。 陳志鴻表示,健康台灣願景與核心目標是讓全台2千3百萬人能活得更久、活得健康、活得快樂,是跨黨派、跨族群、跨地域的全民運動,健康台灣獲總統與中央政府支持,包含5年計畫挹注489億元,且在規劃與執行上是依地區設計在地健康解方。 陳志鴻表示,打造健康台灣仰賴5大支柱支持政策,包含深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落實888三高防治計畫,強化初級照護、提升健康識能,減少慢性病併發症與死亡率;充實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結合教育部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EL),加強青少年與成人的心理支持。 另外,還有優化醫療工作條件與強化醫療韌性。他表示,盼提升公立醫院薪資、改善護理人力與醫療設備,鼓勵醫院節能減碳,強化基層健康服務;確保全民健保永續經營也是重點,健保屆滿30年,需面對財務與公平性挑戰,正著手推動健保總額調整與健保署功能強化。 陳志鴻表示,如果從「可避免死亡率」來看,也就是透過治療可以預防的死亡,台灣從2001年到2019年,10年間改善了10%,雖然已有進步,但相較於韓國與日本等先進國家,進步幅度仍然落後,強化對三高患者的照護,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可避免死亡率,提升國民健康水準。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致詞時表示,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全球護理人力短缺問題,健康體系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縮短不健康餘命是健康台灣的願景。

Read More

健保崩壞?學者提重症體系再設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健保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醫界人士建議推動健保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導入不同工不同酬、按質論酬的支付機制,並強化醫療人力永續政策,建立醫療韌性治理體系;學者認同論質計酬是變革重要方向,甚至應該改變醫療分級,重症體系再設計。 國際期刊「刺胳針」刊載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之投書,內容被指有誤,中國醫大附醫前晚也發布聲明針對內容錯誤致歉。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雖然這篇文章引用數字錯誤應予以更正,但確實指出台灣健保制度當前面臨嚴峻挑戰,以及長期結構性問題對醫療人力與品質造成影響,值得各界正視與省思。 洪子仁說,健保制度過去30年成功實現高覆蓋率、低自費與高民眾滿意度,是全球少數以相對有限資源提供高可近性醫療服務的制度之一,但長年過度壓低醫療成本、忽視人力投入,尤其疫情後急診壅塞、新藥與新科技納入健保速度放緩、護理人力流失,資源配置失衡。 面對健保挑戰,洪子仁提出3點建言,第1點是推動健保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導入不同工不同酬、按質論酬的支付機制,提升急重症、基層照護與偏鄉醫療的誘因,改善人力配置與服務品質。 第2為強化醫療人力永續政策,政府應與醫學會、護理團體及各級醫療機構協力合作,設立專責計畫,針對人力培育、執業環境、職涯支持等面向提出中長期改善策略,避免醫療崩盤從人力斷鏈開始。 洪子仁表示,第3點則是建立醫療韌性治理體系,建議借鏡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經驗,應強化全國整合式醫療應變系統,提升基層、區域與醫學中心協調量能,運用數位科技強化照護分級與病人流管理。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前中央健保局長鄭守夏說,健保仍以「按量計酬」為主,無法控制過度使用,也無法對高品質服務給予獎勵。若制度不改變,健保將難以永續,建議支出面從論量轉向論質,收入改革應擴大課徵基礎、彈性費率調整。 台灣醫療層級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等4個分級,鄭守夏提出「重症體系再設計」構想,建議以重症中心取代醫學中心概念,不必一定要規模龐大,而是聚焦於功能與效能,同時鼓勵中型醫院具備重症處理能力,提升整體醫療韌性。

Read More

小針刀治療顳顎關節炎

■陳俊銘 「顳顎關節炎」有別於身體的其他關節,是一種很特殊可以滑動的關節,連接頭顱及下顎骨,上半部是由顳骨內凹的關節窩,下半部則是由下顎骨降起的骨踝,中間連著一片軟骨盤所構成,左右各一個關節位於耳朵軟骨的前方,外面有關節包囊及肌肉,是顳顎關節異常所致的疼痛來源。顳顎關節可以前後滑動使嘴巴張開,閉合約5公分寬,也可以左右移動約1公分,配合中間的軟骨盤,可以有效、無痛地咀嚼、吞嚥、說話,甚至作出一些誇張、戲劇性的臉部動作。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目前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兩種:一,源自肌肉性:症狀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或常咬牙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二、源自於關節性:比較少見,來自於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身體免疫病變。因為顳顎關節外面包囊及肌肉的疼痛神經支配與耳朵的一樣,都是來自於第五腦神經─三叉神經,而且顳顎關節緊臨在耳朵前方,當顳顎關節疼痛時,腦部會以為附近同是三叉神經支配的耳朵也在疼痛,所以病人常覺得耳朵痛,流行病學上75%的成人在檢查時至少有一個顳顎關節異常的徵候,但只有5%的病人需要治療,男女比是1:4,女性較多,最常出現在20-40歲年齡層。 中醫治顳顎關節炎,可利用針刀先鬆解沾黏部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再配合中藥行氣活血化瘀,常用桃紅四物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蔦根、木瓜等,有助病情根本治療。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