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低血壓需運動 幫助心臟適應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多數人談論血壓問題時,焦點常放在「高血壓」,對「低血壓」卻較少關注。醫師提醒,若血壓變化劇烈、出現暈眩或無力等症狀,則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相對性低血壓或姿勢性低血壓。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在醫學上,當收縮壓(上壓)低於90mmHg,或舒張壓(下壓)低於60mmHg,會稱之為「低血壓」。兒童血壓普遍較低,例如85/55mmHg。這是因為兒童血管彈性較佳、周邊阻力低,血壓數值自然較低。 隨著年齡增長,血壓會逐漸升高,這是自然生理現象。如果成年後,血壓仍維持在90/60mmHg左右,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這代表心血管負擔很輕,甚至可能是長壽的象徵。 在臨床上,施奕仲表示,低血壓關鍵不在於數值,而在於「變化的幅度」,因為相對性的變化是造成低血壓症狀重要的因子,身體無法適應如此急速的變化。就像一輛平時習慣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要降速行駛而緊急剎車,若調整不當,就容易出狀況。人體的血壓也是如此,如果收縮壓突然下降的幅度超過20mmHg以上,身體若來不及適應,就可能會導致不適。 若像是從床上或椅子上突然站起來時,眼前一黑,甚至有點暈眩。這種現象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當改變姿勢時,血壓調節不及,導致大腦血液灌流短暫不足。建議動作慢一點,讓血管有時間調整,同時可以透過規律運動來維持血管彈性,並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 此外,服用降壓藥也可能出現低血壓的症狀。若高血壓患者在服藥後出現不適,也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與降壓藥物有關。 施奕仲提醒,天生低血壓者應培養運動習慣,讓心臟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並應該關注飲食,可以根據健康檢查的報告去適量攝取有助於血液循環的營養素,避免因缺乏特定營養而導致血壓進一步下降。 不過,若是血壓突然驟降所導致的低血壓情形,或是出現持續的頭暈、無力、甚至昏厥,那麼就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的健康問題。

Read More

腦動脈畸形 童劇烈頭痛嘔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12歲男孩有次在吃完早餐後,突然出現劇烈的雙側頭痛和前額頭痛,並伴隨2次嘔吐,家屬隨後給予普拿疼來緩解症狀,但劇烈頭痛仍未消失,於是送至急診就醫,經檢查發現為腦動靜脈畸形造成的出血,迅速進行緊急手術,清除血塊並進行腦壓控制,隨後進行血管栓塞及畸形切除手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李坤美說,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腦血管病變,動脈不經過微血管血流直接進入靜脈,因減少微血管調節緩衝,靜脈直接接受動脈的高壓力血流,因而導致靜脈漸漸擴張,形成蚯蚓般的畸形血管,同時也增加了血管壁破裂出血的機率,如同在身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大約有0.02%的兒童有腦動脈畸形。每年約2%-3%出血機率。平時沒有什麼特殊症狀,臨床症狀因畸形大小、位置而異,可能突然劇烈頭痛、神經肢體無力,甚至癲癇發作,最嚴重的是破裂出血。經過檢查才發現有動靜脈畸形的存在。這種病症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 李坤美指出,上述個案到院時,生命徵象穩定,意識清醒,身體檢查頭部按壓時疼痛,無外傷或其他神經學異常。經過詳細檢查後,初步判斷頭痛源自腦部,安排電腦斷層掃描。 經掃描顯示,病童的右側顳葉有腦內出血;進一步透過腦血管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動靜脈畸形造成的出血。醫療團隊迅速進行緊急手術,清除血塊並進行腦壓控制,隨後進行血管栓塞及畸形切除手術。所幸經過治療後,該名病童清醒,並未出現其他神經後遺症。

Read More

本土麻疹群聚+1 雙北足跡公布

本報綜合報導 雙北麻疹群聚個案再增!新北衛生局26日公布新增一起本土麻疹個案,為三重27歲男性,曾與先前確診個案於中部縣市接觸,本月23日就醫通報確診,具傳染力期間曾到三重國民運動中心、西堤牛排台北羅斯福店、中山站R9 cafe百花台等,提醒同時段、同地點活動民眾,自主健康監測18天。 衛生局指出,這名新增個案,是在4月22日開始出現喉嚨痛、紅疹症狀,23日就醫通報後確診,目前症狀緩解。已掌握家戶接觸者4人,均無疑似症狀,職場接觸者持續匡列中,將監測至5月14日。 衛生局表示,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如果曾於4月18日至三重國民運動中心、西堤牛排台北羅斯福店,4月19日至R9 cafe百花台,4月21日至五股公民會館活動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並告知接觸史;另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衛生局呼籲,目前已有外縣市境外移入個案致國內麻疹群聚事件,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應詳實詢問旅遊史及接觸史等TOCC相關資訊,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

Read More

HPV疫苗防癌利器 男女都應接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人類乳突病毒(HPV)是一種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病毒,幾乎所有有過性行為的人一生中都可能感染至少一次。醫師建議,9至45歲男女皆可積極考慮接種,愈早接種、保護愈早啟動。 「有些病毒雖不會讓你當場倒下,卻會在未來奪走你的健康與生命。HPV就是其中之一。」宜蘭好幸福泌尿科診所的院長連繼志特別提醒民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HPV每年造成將近70萬例癌症病例,包括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陰莖癌與頭頸癌等。 連繼志指出,HPV不是女性專屬病毒,男性一樣可能因感染HPV而罹患癌症,特別是口咽癌與肛門癌,而且風險其實比女性更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統計指出,HPV疫苗實施普及的國家,在10年內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率下降了90%,以全球的角度來看則是有效預防了80%的癌前病變,若進一步推算,每6分鐘,HPV疫苗就在世界上拯救一條人命。 連繼志強調,HPV疫苗的保護力最佳是在性行為前完成接種,但即使已經有性經驗,接種疫苗仍有效益,依舊預防未曾感染過的病毒型別。建議,9至45歲男女皆可積極考慮接種,愈早接種、保護愈早啟動,而目前國家也將國中男女都納入公費,盡早開始保護下一代。

Read More

6千起兒童家內受虐 特殊兒近3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25日指出,台灣地區通報的發展遲緩兒童較全球平均數低,但去年逾6000起於家內受虐兒案件中,過動、發展遲緩等特殊兒童就占了近2成,而因受虐並接受家外安置兒少中,含身障、發展遲緩在內的特殊兒童更近3成,顯示遲緩兒亟待接受治療及照顧。 衛福部表示,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為6%到8%,我國6歲以下兒童發展遲緩通報數則僅占4.3%,接受療育者則更僅有2.7%,顯示許多有發展遲緩狀況的孩子尚未接受評估或療育。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表示,在兒少保護實務工作中,常見許多個案,因家長不願面對兒少的特殊狀況,或對發展遲緩、特殊身心狀況的辨識不甚理解,以致對孩子有不合理的期待,部分家長會透過打罵等方式管教,相信只要嚴格管教,孩子就會進步、達成家長的要求。 另外,有些孩子雖已經診斷出有特殊需求,如何照顧及教養特殊需求兒少,對家長而言是天天需面對的難題。 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來說,家長每天忐忑的打開老師寫滿紅字的聯絡簿、接到學校來電就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又闖禍,家長還得面對來自其他家人、長輩責備不會照顧孩子,孩子不乖只要打了就會乖等,在在讓照顧者承受沉重的照顧壓力與挫折。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苗栗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督導林彥宇等指出,家長應盡早帶兒少尋求醫療專業協助,建立孩子固定作息與規律生活,跟過動症的孩子對話指令簡單清楚、一次只說一件事,運用正向鼓勵方式降低挫折感,盡量參與及支持孩子的學校生活,使家庭與學校的教養策略具一致性,並透過每日親子小時光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張秀鴛呼籲,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特質,特殊需求孩子只要盡早發現,妥善運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社區療育服務單位、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相關醫療、教養資源,未來的發展也能跟一般孩子一樣,別讓孩子困在症狀中,盡早尋求協助,陪伴孩子走出特殊需求症狀的迷霧。

Read More

一旦關稅浮動藥價漲 2百億撥補 石崇良:確保供藥穩定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行政院會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在預算規模4100億元中,有200億元撥補健保。健保署長石崇良25日說,一旦面臨關稅浮動造成全球藥價浮動、或去年度總額中編列的20億元不夠時,這200億元能確保供藥穩定;如未用完則會滾入健保安全準備金。 對於行政院挹注的200億元如何規畫,石崇良25日出席國衛院活動會後表示,無論民間單位或立法院都關注,美國對等關稅是否會影響藥價,因此這筆費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穩定,國內萬一面臨關稅政策改變、造成全球藥價浮動的時候,能有足夠的預算因應,不影響到民眾在用藥上的權利。 石崇良指出,每年的健保總額預算都是前瞻性預算,這等於從去年就已經談定今年總額的額度,可是這項關稅政策是突然間發生的;過去在健保總額中,其實都有一個「非預期風險或者是政策改變」所造成需要的費用。今年雖有編列20億,但萬一這20億不夠時,有行政院挹注的200億元,能確保供藥的穩定,也讓醫療服務提供者更安心。 他進一步談到,若這200億沒有用完,會成為安全準備金;衛福部長邱泰源日前表示,撥補到健保的200億元安定基金可指定用途,如用於醫藥品漲價、增加健保點值等,只要寫得清楚都能靈活運用預算支應。

Read More

三管齊下 男肝腫瘤縮小近半 切除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3歲吳姓男子去年因解黑便及吐血就醫,確診胃癌並肝轉移,肝腫瘤達11.8公分、占據1/3肝臟,傳統化學治療效果有限,台中榮總團隊首次運用化療加免疫療法,結合釔-90放射栓塞術的三管齊下策略,成功縮小胃及肝腫瘤(肝腫瘤縮小至6.2公分),使其順利接受手術切除,術後恢復良好。此策略突破晚期胃癌治療瓶頸,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台中榮總一般外科主任陳怡如指出,胃癌是國人癌症發生率前5名,早期腹悶、腹痛、腹脹等症狀常與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相似,易被忽略,致60-70%胃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其中20-30%已有遠端轉移。因胃與肝血液供應相連,肝臟是胃癌最常見轉移部位。遇胃癌晚期、已遠端轉移者,不建議立即手術,應先給予化療、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2-3個月,視效果再決定後續處置。 陳怡如表示,免疫療法通過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研究證實對治療胃癌有效,晚期胃癌一線免疫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臨床多採化療加免疫療法雙管齊下治療。釔-90內放射治療(Y-90 SIRT)透過放射性微球體,將高劑量放射線精確投遞至肝腫瘤,殺死癌細胞,有效縮小腫瘤,且增加病人可接受手術治療的機率,將原本柔軟如豆腐的肝腫瘤變硬,減少術中腫瘤破裂的風險,是近年治療肝腫瘤新方法。 陳怡如說,中榮總一般外科、影像醫學部介入性診療放射科和腫瘤內科團隊結合化療、免疫治療及釔-90放射栓塞術三管齊下,以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搭配免疫療法增強腫瘤微環境免疫反應,再用釔-90微粒攻擊肝內腫瘤,有效縮小病人胃和肝腫瘤,以利完整切除腫瘤手術。 陳怡如強調,釔-90微粒放射栓塞術治療需特定條件,腫瘤須只有1-2顆且有豐富血流供應,同時對放射線敏感才有效,並非所有患者皆適用。中榮總統計2016-2020年院內胃癌病患5年存活率,自第1至第4期分別為93.11%、78.92%、37.68%和5.98%,皆優於全國醫學中心平均值。

Read More

加熱菸含致癌物 比紙菸危害更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日前媒體報導陽明交大發表加熱菸氣霧研究論文登國際期刊,部分報導斷章取義,誤導民眾以為可以用來戒除或替代紙菸,董氏基金會強調,研究中也有發現加熱菸有比紙菸危害更大的物質,還需要長期研究,且加熱菸含有羰基化合物及亞硝胺等致癌物質,仍然是有害的菸品。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表示,該篇研究完整的結論是:能夠根據化學成分的特徵區分加熱菸與傳統紙菸,顯示加熱菸可能帶來不同的健康風險。 雖然加熱菸中的羰基化合物和亞硝胺類含量較低,可能意味著對某些有害物質的暴露減少,但其他濃度較高的化合物則需要謹慎評估。 同時,研究也指出,相較於傳統紙菸,加熱菸即使部分有害物質釋出濃度降低,但仍存在健康風險,長期危害更是難以預測。且非目標式分析無法精確測定加熱菸中乙酰丙酸、二甲基苯甲醛、糠醛及異丙基s萘的確切濃度,這些物質在加熱菸中較高。 研究也強調,為了充分理解這些化學差異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以及長期使用加熱菸與傳統吸菸相比之下的健康效應,長期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郭斐然表示,臨床醫師講究的是臨床證據,以加熱菸來說,「減害」要有減少癌症、心血管疾病或氣喘的流行病學研究或臨床試驗,這些加熱菸目前都沒有。相反是危害的證據,例如日本的研究證實使用加熱菸會增加新冠肺炎的風險。 毒物學分析固然重要,有助於了解致病機轉或罹病風險,但是最終需要臨床證據證實其理論,否則實用價值有限。 加熱菸商最喜歡宣傳毒物學分析,因為這是他們投資最多,成果最多的領域,但是從成癮角度來看,加熱菸尼古丁含量不低甚或比紙菸更高,讓使用者上癮以後難以戒除,菸商卻避而不談。 董氏基金會、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再次呼籲,切莫誤信菸商宣傳,只有吸菸或不吸菸,沒有比較好的菸,只有戒菸才是獲得健康的正途。

Read More

大量陰道出血 臥床24年 婦檢出子宮頸癌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長期臥床的病人也有罹癌風險,去年年底一位在創世基金會苗栗分會臥床24年的51歲女性個案,因大量陰道出血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後確診為子宮頸癌第3期。在大千婦癌團隊積極治療及完善照顧下,病人的子宮頸腫瘤已完全消失,癌症指數也恢復正常,順利在3個月後康復出院,返回創世基金會繼續接受安養照護。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婦科主任林敬旺表示,此位病人因意外導致腦出血,手術後仍因不可逆的腦損傷而需氣切並長期臥床,家人將其安置於創世基金會苗栗分會。去年8月時,曾因陰道異常出血被送往他院就診,但未接受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此次因為再度大量陰道出血而到大千就醫,經檢查發現其癌細胞已侵犯到陰道下1/3部位,且正子造影檢查顯示,病人雙側骨盆淋巴也有轉移,確認為子宮頸癌第3期。 由於病人狀況已不適合手術治療,因此安排住院接受化學及放射治療。然而病人因長期臥床且有氣切的特殊情況,在治療期間多次發生輕微肺炎等狀況而影響治療。所幸,在婦產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護理及營養團隊共同細心照護下,歷經3個月的治療,終於順利康復出院。 林敬旺表示,即使是長期臥床的重症病人,面對癌症威脅時仍有治療的機會,尤其大千是苗栗縣唯一通過癌症品質認證的醫院,擁有完善的癌症治療設備與專業的醫療團隊,更應守護民眾健康,努力為每位病人帶來康復的希望。

Read More

年輕女性乳癌率升 等嘸癌患凍卵補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年輕女性罹患乳癌數據在增加,如果不幸在生育年齡罹患癌症,不僅打亂治療節奏,更會對人生規劃與生育計畫帶來重大衝擊。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表示,生存與生育不應是選擇題,呼籲癌症病友凍卵補助盡快上路。 根據民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已連續多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111年數據顯示新增病患數超過1萬7千人。年輕女性罹患乳癌數據也在增加,據統計40歲以下患者占比約為16.6%。另一方面,由內政部公布的女性生育年齡來看,30-39歲女性也是主要的生育族群。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對於有生育計畫的病友來說,「凍卵」成為保存生育力的重要選擇。然而凍卵相關費用昂貴,單次療程費用落在10萬元至15萬元,對於急需資源投入治療的病友而言,不僅造成經濟壓力,更可能錯失保存生育選擇的機會。 目前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嘉義市等縣市已有提供癌症病友凍卵補助,但補助金額在2萬至5萬元不等,實際上難以有效減輕凍卵負擔。國健署預告許久的癌症病人醫療性凍卵補助計畫,今年進一步傳出試辦消息,但補助方案與上路時間尚未公告,有凍卵需求的病友仍在苦苦等待。 生育與乳癌治療都是在與時間競賽,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凍卵最佳年齡為35歲以下。黃淑芳呼籲,凍卵是讓病友保有未來選擇權的重要保障。在疾病與人生交叉的關鍵時刻,政府若能及時伸出援手,提供實質且立即的補助,能幫助更多年輕病友兼顧治療與未來人生規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