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了再開刀?白內障迷思增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5歲的林姓婦人有700度近視,還有老花、散光困擾,去年和先生一起到眼科檢查發現患有白內障。經安排手術,術後視力1.0,擺脫從國中就開始戴的眼鏡,現在外出買菜、追劇、滑手機都不用配戴眼鏡,人生煥然一新。 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突破450萬人,占總人口數20%;隨著人口老化及3C產品使用量大增,高達8成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預估2030年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550萬,白內障問題勢必更加嚴峻。 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說明,台灣進入老年化社會,5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35%,在3C使用量不減反增的現今社會,白內障更是不可輕忽的眼疾。 桃園大學眼科院長王甯加指出,許多長者誤以為「要等白內障熟透再開刀」,或「年紀大不適合手術」,這些觀念早已過時,白內障過熟或延誤治療時機恐會提高失明風險。 王甯加表示,現代白內障手術採用微創超音波乳化技術,在角膜製作約0.2公分小切口,利用超音波將混濁白內障水晶體震碎後吸除,再植入人工水晶體。手術僅需點眼藥水麻醉,過程約20分鐘幾乎沒有痛感,術後恢復快,同時提升視覺品質。 永和大學眼科院長鐘珮禎表示,目前衛福部核准的人工水晶體種類多元,從健保到自費皆有,依患者需求及檢查數據評估,選擇改善近視、老花或散光等視力問題。但選擇的重點並不是價格,而是患者的用眼習慣及眼睛條件。

Read More

戒菸酒檳榔 遠離食道癌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50多歲男子有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習慣,就醫診斷下咽癌治癒後,又罹患食道癌前病變。經定期回診追蹤,及時發現並燒除癌前病變組織,防止惡化成食道癌, 國健署統計,食道癌為男性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而南投縣去年癌症10大死因中,食道癌則排名男性第4位,同屬於上呼吸消化道的口腔癌排名男性第3位。醫師提醒,有檳榔、菸草、酗酒習慣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風險較不使用者高10.5倍,呼籲戒菸、酒、檳榔外,也要養成良好保健習慣,若吞嚥上有任何不適務必盡速就醫檢查。 衛福部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表示,口腔、食道均屬於上呼吸消化道,罹患癌症的危險因素相仿。 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除了抽菸、飲酒、嚼檳榔,還有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以及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 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呼籲鄉親養成良好保健習慣,並遠離致癌因子及定期檢查,也要減少食用加工、燒烤及避免過燙食物。提醒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民眾,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原住民,每2年可免費做一次口腔黏膜檢查,以及早發現治療。

Read More

秋咳、乾癢 中醫授養生要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時序入秋,逐漸晝短夜長,氣溫也隨之下降。中醫指出,可以順應自然,由外到內調整身心,透過養陰潤燥的飲品、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不僅能減少秋季常見的咳嗽、皮膚乾癢等不適,更能維持健安康的身心。 中醫理論,秋天屬於五行之金,對應人體的肺臟。肺喜潤而惡燥,入秋後最常見的就是「燥邪」。東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陳慧聞表示,氣候乾燥容易耗傷津液,易出現咳嗽、喉嚨乾、鼻塞、皮膚乾癢、便秘等症狀;小朋友或體質敏感的人,也可能因氣候變化、粉塵花粉刺激,引發氣管炎或呼吸道的疾病。 針對秋天常見的「燥咳」與呼吸道不適,中醫治療以「養陰潤燥、清肺止咳」為原則。常用方劑如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穴位則可選用「天突穴」舒緩咳嗽的不適,或配合肺俞、尺澤調暢肺氣。 在養生上,建議透過藥膳或茶飲輔助,如百合蓮子湯養陰潤肺、補脾益氣,能緩解咳嗽,並改善秋季皮膚乾燥。作法為取百合20克、蓮子20克、山藥30克、白木耳15克,搭配少量冰糖燉煮成湯。 此外,適量飲用梨子水也能達到清熱潤燥的效果。提醒市售飲料含糖量高,應適量飲用,以免適得其反。 而秋天屬於生長化收藏「收」的階段,天地陽氣逐漸收斂,人們應順應自然變化調整生活。建議作息上要早睡早起,保持精神安定,緩和秋天帶來的悲傷情緒。飲食方面,多食用白色食物,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百合等,幫助保有津液,改善乾咳及皮膚乾燥。同時應避免過多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功能;避免油炸、辛辣刺激等燥熱、容易上火的食物,以免化燥。 此外,選擇適度的舒緩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既能強健肺氣,也能調整情緒。小朋友則可以多做戶外運動增加抵抗力,預防秋季的過敏與流感。 陳慧聞提醒,秋冬是流感好發期,要特別注意手部清潔、適度增添衣物,避免早晚溫差過大導致生病。

Read More

中西醫合併治乳癌 減輕化療副作用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1歲女性自行觸摸發現左側乳房有硬塊,檢查確診為第1期三陰性乳癌。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已無癌細胞殘留,淋巴亦未見轉移,精神體力恢復良好,化療副作用顯著緩解,生活品質大幅度改善。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表示,臨床與研究資料均顯示,中藥能在提升乳癌患者存活率與治療耐受度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根據一項回顧性臨床研究發現,第4期乳癌患者若合併使用中藥,5年平均存活率提升,死亡風險降低約55%。有乳癌中藥薈萃分析顯示,中藥使用者在2年與5年後的整體存活率,均顯著優於未使用中藥者,且使用時間越長,存活率越高。 中醫會依據個案體質及病況開立處方,小柴胡湯可舒緩情緒焦慮與失眠,天王補心丹加黨參、龍膽瀉肝湯或散腫潰堅湯可抑制腫瘤增生,香砂六君子湯或藿香正氣散等方劑可減輕化療引起的噁心、疲倦與食慾不振等。 廖麗蘭說,中西醫合併治療在三陰性乳癌,不僅能有效清除腫瘤細胞,更能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心理狀態。盼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元、完整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廣東增屈公病3181例 江門3級響應

本報綜合報導 大陸廣東屈公病疫情持續,根據廣東省疾控局5日通報,最新一週全省新增報告3181例,當中江門2480例。江門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級響應。 廣東省疾控局5日通報,9月28日~10月4日全省新增報告3181例屈公病本地個案,未報告重症和死亡個案。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表示,節假日出行要注意個人防護,盡量避免前往疫情高發地區。在戶外活動穿著淺色長袖長褲,裸露皮膚塗抹「驅蚊水」,防止被叮咬。如出現發熱、關節疼痛、皮疹等可疑症狀,請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補腦益心腎,救老人失智

■陳俊銘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6%以上的老人失智症患者,而且年紀愈大,失智的比例愈高!失智症引發的原因很多,有近百種原因,大致分兩類:一,可逆性失智症:生理代謝失調、創傷、毒物(酒清、重金屬、毒素)、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藥物、營養失調、憂鬱、常壓性水腦症,經治療後可以改善,但並不保證完全改善。二,不可逆失智症:1.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2.血管異常現象: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褐引起缺氧症等。3.創傷:頭顱大腦傷害、拳擊性失智症。4.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腦炎後失智症等。 家人可從下列情況判斷,是否長輩開始失智了:1.學習困難;2.處理複雜任務有困難;3.合理化能力降低;4.空間能力和導向失調;5.語言表達困頓;6.行為異常。 中醫治療老人失智症從心、腎下手,心主神明,益心氣、養心血,有助於腦部退化保養,常用方如歸脾湯、養心湯、天王補心丹、孔聖枕中丹等。腎主骨,骨生髓,髓生血,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所以腎氣腎水足,自然髓海足,腦部不易退化!臨床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還少丹等保養腦部!另外活血化瘀,改善腦部循環,有助於失智症的改善,常用方如下: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丹七散、血府逐瘀湯等。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刺激大腦,減緩退化失智!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身心調適假 給予喘息空間 公務員情緒問題逾兩週 應就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0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世界心理健康日,提醒各國重視心理健康。今年行政院選在同一天正式施行公務員身心調適假,象徵將國際倡議與國內政策接軌。專家提醒,心理照護應從日常做起,善用資源,才能在高壓中找到穩定與喘息的空間。 精神科醫師蔡佩蓁指出,公務員常見的壓力源有3種,包括:政策執行壓力,非決策者卻需在一線承擔政策效果與民意批評;資源受限,在人力、預算不足下,需求卻不斷增加,臨床上常觀察到「職場去人格化」現象,員工變得淡漠抽離卻未必能自我察覺;僵化的組織文化,層級分明、氛圍保守,使員工不敢輕易請假,擔心被貼上「不負責」標籤。 為協助公務員紓壓,除了身心調適假,各地方政府也已在官網設置EAP(員工協助方案)專區,提供心理、法律、財務等一對一諮詢服務。近年更有專業醫療團隊投入線上看診服務,例如「放心說FundaTalk」等數位平台,透過線上的高隱私性、低門檻的方式,讓心理支持成為公務員日常中的可及資源。 蔡佩蓁提醒,善用上述資源,才能在高壓中找到穩定與喘息的空間。若低落、焦慮等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以上,並影響日常功能(如食慾、睡眠或專注力受影響),就應視為警訊,需及早就醫,而非僅靠休假。

Read More

感覺疲憊 中秋不必勉強社交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每逢中秋,家家戶戶烤肉香氣四溢,然而烤肉不僅要注意飲食衛生與營養均衡,草屯療養院提醒更需留意節慶期間的情緒波動與壓力來源,讓身心都能「呷健康、過中秋」。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裕達表示,中秋節雖是團圓的節日,但對某些人來說,節慶反而可能帶來孤單、失落或經濟壓力;例如,單身者、遠離家鄉的工作族群,或是面臨家庭衝突的民眾,在社群媒體充斥著「幸福畫面」時,容易產生比較心理與低落情緒;他提醒大家,情緒有波動是很正常的,不必勉強自己強顏歡笑,更不要忽視內心的疲憊與壓力。 黃裕達提供中秋節「身心不過火」的5項貼心提醒,烤得開心,但別烤得太晚,尤其對情緒較敏感或有心理疾病史的人,更應特別留意;吃得滿足,但別飲食過量;聚會愉快,但別強迫參加,如果感覺疲憊或不想社交,不必委屈自己配合他人;聊得熱絡,也要尊重界線,避免讓聚會成為壓力來源;情緒困擾,記得及時求助,若節後持續感到情緒低迷、失眠或心情不穩,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精神科專業協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節慶的本意是陪伴與關懷,而非比較與勉強,無論是獨自過節或與家人團聚,都可以用自在、不帶壓力的方式度過,好好照顧「自己的心」。

Read More

生理食鹽水洗傷口? 用自來水沒差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雙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譚家偉5日指出,研究證實使用自來水清潔傷口,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異,籲醫學會制定指引,以利向民眾推廣正確、節省醫療成本的新觀念。 譚家偉表示,國外幾乎很少用生理食鹽水洗傷口,甚至開刀完第2天起就可以洗澡,傷口換藥直接用自來水清潔即可;自來水取得方便,相較之下,使用生理食鹽水還得特地購買,打開後若未用完也只能丟棄,造成浪費。 譚家偉指出,台灣還會有患者每天跑診所或醫院換藥,只為用健保更換敷料,事實上這些傷口在家中就可自行清潔處理;如果全面推廣使用自來水清洗傷口,不僅能提高便利性,也能大幅降低醫療成本,呼籲相關醫學會推廣這項新觀念。 譚家偉表示,雖然許多人質疑台灣的自來水系統不如國外,擔心社區大樓內的老舊水管影響水質,以「國外的水可直接飲用,而台灣的不能」為由,進而懷疑水質不佳;但國內已有多名自來水專家掛保證,認為台灣的自來水品質不輸國外。 譚家偉指出,研究回顧來自不同國家的12篇研究,涵蓋歐美先進國家、印度、伊朗、巴西,以及與台灣環境相似的香港;這些研究皆顯示,自來水用於傷口清洗的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顯著差異,台灣的自來水不會比這些地方差。 譚家偉指出,針對109名外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雖有超過半數醫師同意「自來水清潔傷口與生理食鹽水在感染風險上無差異,仍有許多醫生不願在臨床採用自來水沖洗傷口的做法,在接觸研究結果前,僅10人表示已有使用自來水清洗傷口的習慣,其餘99人仍使用生理食鹽水,看了研究數據後也僅有37%表示願意改用自來水。 譚家偉表示,分析堅持使用生理食鹽水的醫師,主因有同儕壓力、擔心吃官司、缺乏本土臨床指引及與病人溝通衛教所需時間過長等。若外科醫學會等本土專業學會,出面訂定臨床指引,醫師行醫有依據,可減少法律風險,加上醫學會與媒體積極進行衛教推廣,提升民眾接受度,便能有效推廣自來水清洗傷口,促進臨床應用與全民接受度。 自來水可用於清潔傷口之研究,納入3330名患者、3352個傷口,結果顯示自來水組與生理食鹽水組的傷口感染風險,並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已於9月發表於「世界外科雜誌」(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Read More

40至64歲3成代謝症候群 檢吃動逆轉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我國40至64歲接受檢查的民眾約有3成患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呼籲國人掌握:定期檢查、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檢、吃、動」攻略可逆轉,在防治計畫追蹤至少3次的個案中,腰圍改善近4成、體重改善近3成、血壓改善近5成5。 依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逾半與三高相關,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國健署自111年7月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醫療團隊評估病人生活習慣,並與病人共同訂定目標,提升參與度與改善成效。 3年來已有近3100家診所、5200位醫師投入,協助約44萬人進行健康管理。追蹤至少3次的個案中,腰圍改善近4成、體重改善近3成、血壓改善近5成5。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強調,代謝症候群防治可透過「檢、吃、動」逆轉,建議首先是「定期檢查」:可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並將健檢數據輸入「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科學算病館)」,即可預測未來10年內罹患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再依健康指引調整生活習慣。 其次,「吃得健康」:依循「我的餐盤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和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並落實好油、限糖、減鹽與高纖飲食原則。 第三是「規律運動」:每週應累積至少150分鐘中度身體活動,並將運動結合日常生活,如健走、太極拳、游泳或騎腳踏車,培養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