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多數人談論血壓問題時,焦點常放在「高血壓」,對「低血壓」卻較少關注。醫師提醒,若血壓變化劇烈、出現暈眩或無力等症狀,則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相對性低血壓或姿勢性低血壓。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在醫學上,當收縮壓(上壓)低於90mmHg,或舒張壓(下壓)低於60mmHg,會稱之為「低血壓」。兒童血壓普遍較低,例如85/55mmHg。這是因為兒童血管彈性較佳、周邊阻力低,血壓數值自然較低。
隨著年齡增長,血壓會逐漸升高,這是自然生理現象。如果成年後,血壓仍維持在90/60mmHg左右,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這代表心血管負擔很輕,甚至可能是長壽的象徵。
在臨床上,施奕仲表示,低血壓關鍵不在於數值,而在於「變化的幅度」,因為相對性的變化是造成低血壓症狀重要的因子,身體無法適應如此急速的變化。就像一輛平時習慣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要降速行駛而緊急剎車,若調整不當,就容易出狀況。人體的血壓也是如此,如果收縮壓突然下降的幅度超過20mmHg以上,身體若來不及適應,就可能會導致不適。
若像是從床上或椅子上突然站起來時,眼前一黑,甚至有點暈眩。這種現象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當改變姿勢時,血壓調節不及,導致大腦血液灌流短暫不足。建議動作慢一點,讓血管有時間調整,同時可以透過規律運動來維持血管彈性,並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
此外,服用降壓藥也可能出現低血壓的症狀。若高血壓患者在服藥後出現不適,也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與降壓藥物有關。
施奕仲提醒,天生低血壓者應培養運動習慣,讓心臟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並應該關注飲食,可以根據健康檢查的報告去適量攝取有助於血液循環的營養素,避免因缺乏特定營養而導致血壓進一步下降。
不過,若是血壓突然驟降所導致的低血壓情形,或是出現持續的頭暈、無力、甚至昏厥,那麼就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