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腳抽筋

■陳俊銘 抽筋學名「肌肉痙攣」,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現象,會造成劇烈疼痛、肌肉僵硬!有研究報告指出,45歲以上的人每7人就有1人曾經有腳抽筋的經驗,而65歲以上老年人,有高達一半的人有腳抽筋的不舒服經驗,尤其是女性比男性多。多數的腳抽筋發生於晚上,而患有周邊血管病變及關節患者,較易有腳抽筋現象。7%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當中曾經有腳抽筋的現象,其中以16到18歲這個年齡層最容易發生。 造成腳抽筋的主要原因包括: 1.局部循環不良,周邊血管病變或腳部靜脈曲張。2.環境溫度突然改變。3.情緒過度緊張。4.水分和鹽分流失過多,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5.飲食中的礦物質(如鎂、鈣)含量不足。6.某些慢性疾病,孕婦的抽筋發生率也會提高。7.甲狀腺功能低下,尿毒症或其他身體疾病。8.運動神經元疾病,脊髓神經根病變或周邊神經病變。9.某些降血壓及降血脂等藥物也可能會引起腳抽筋。10.不知名的原因。 中醫治療腳抽筋以養肝血為主,肝主筋,肝血濡養筋,肝血不足,無法濡養筋,則筋緊!常用處方為芍藥甘草湯合四物湯加減木瓜、丹參等。養肝血柔筋,對腳抽筋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可再配合熱敷、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平常保養如下: 1.注意鈣質的補充:青春期的階段,鈣質會相對較缺乏,較容易引起抽筋。2.晚上睡覺時易抽筋者,在睡覺前在易抽筋的部位作伸展運動。3.睡覺時注意兩小腿的保暖。4.足板過度下垂有可能會誘發小腿的抽筋,睡覺時避免讓足板過度下垂。5.避免常吃生冷冰涼食物,避免寒凝氣滯,加重腳抽筋。6.避免過度勞累耗肝血,加重腳抽筋。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婦科病服藥變胖 中醫減重15kg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42歲女子因子宮內膜異位症,依照醫師建議服藥,出現體重上升以及水腫等副作用;接受中醫減重搭配體質調理,已成功減下15公斤。 為恭醫院中醫科主任王婕表示,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來調整減重方式,而不是單純限制熱量攝取。透過中藥調理、針灸、耳穴按摩、飲食調整等方法,不僅能減重,還能調整身體機能,改善氣色、促進代謝,達到健康瘦身的效果。 近年中醫減重實證醫學研究逐漸增加,許多臨床試驗與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中醫療法如針灸、中藥、飲食調理在減重方面有不錯的效果,且副作用相對較少。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針灸可促進代謝、調節荷爾蒙,並有效減少體重、腰圍與BMI;耳穴貼壓如耳神門、胃點、內分泌點可協助抑制食慾;中藥如荷葉、山楂、茯苓、黃耆等則能幫助減重,並改善血脂與腸道菌群。 中醫減重講求「調整體質、平衡代謝」,依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提供減重策略。為恭醫院中醫減重門診備有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透過檢測數據可更精準地設計減重計畫。 王婕指出,體脂率過高的脂肪型肥胖族群適合使用針灸、埋線配合降脂中藥調理,加速燃脂代謝;體水分率比例異常的水腫型肥胖族群適合艾灸與利水消腫中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肌肉量過低的肌少型肥胖族群則適合健脾益氣中藥搭配高蛋白飲食與適量運動。 王婕提醒,配合中醫減重的同時需要養成均衡健康且可長久進行的飲食方式、擁有充足的高品質睡眠,以及培養適度的運動習慣,才能避免復胖。飲食上建議遵循3多3少原則: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成年人每日應睡滿7小時,培養早睡習慣,且睡前2小時避免進食;每週需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

Read More

護牙也能護腦 延緩失智症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多項研究指出,牙齒數目與失智症風險之間可能存在密切關聯,口腔健康有助預防失智。 根據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觀察,牙齒數目愈少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高,也會影響咀嚼功能,進而影響營養攝取與消化吸收,同時也可能降低社交意願,導致孤立與憂鬱,進一步加速大腦退化。 口腔醫學科主任醫師周怡江指出,咀嚼動作能促進腦部血流,活化與記憶、學習有關的海馬迴與前額葉。若長期缺牙或牙周病導致咀嚼功能下降,可能使大腦刺激減少、認知功能退化。 牙周病為造成牙齒脫落主因之一。牙周病是慢性發炎疾病,長期下來可能不只影響口腔健康,也會增加系統性發炎指數,進而影響腦部健康。糖尿病、抽菸等習慣也與牙齒脫落與失智風險有高度關聯。 周怡江提醒,保護牙齒從日常生活做起,首先是徹底清潔牙齒,每天三餐飯後及睡前務必刷牙並使用牙線,預防牙菌斑堆積與牙周病發生。 其次是定期牙科檢查與洗牙,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口腔健康。65歲以上可利用健保補助,每3個月接受一次洗牙服務,並視牙齒狀況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塗氟強化牙齒。 第3是及早治療牙周病,若經檢查有牙周病徵兆,應遵循醫師建議盡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造成牙齒鬆動或脫落。若已有牙齒脫落,應積極進行修復,如配戴假牙等,維持正常咀嚼力。 周怡江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不可分。除了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更可能是守護大腦、延緩失智的重要一環。

Read More

防治帶狀疱疹 打疫苗是最佳保護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近年病例逐漸上升,特別在中高齡族群中發病率明顯攀升,醫師建議,帶狀疱疹防治關鍵疫苗接種是最佳保護。 帶狀疱疹發病率高,約1/3的人終其一生會罹患。根據統計,60歲者的發生率約為每千人6~8人,80歲則達每千人8~12人。台灣高齡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帶狀疱疹相關門診與神經痛後遺症的個案也隨之增多。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高齡者與免疫力較差者是帶狀疱疹高危險群,除了急性期不適外,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抗病毒藥物可控制急性皮疹發展,但對神經痛的預防效果有限,且現行止痛藥物對緩解效果也不理想。此外,帶狀疱疹會透過飛沫、體液等途徑傳染,發病前2~3天到水泡結痂前期間傳染力較強。若家中有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嬰兒或孕婦,應避免接觸。 許智恭表示,接種疫苗是目前預防帶狀疱疹最有效方法,目前市面上有2種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僅需接種一次,價格較低,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者,且5年後保護力明顯下降。美國已於2020年停用。 非活性重組次單元疫苗2021年於台灣核准上市,採用佐劑系統AS01,能誘發強而持久的免疫反應,11年後預防效力仍達87.7%。建議50歲以上,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完整接種需2劑,間隔2~6個月,第1劑建立基礎保護力,第2劑進一步強化免疫反應。年輕族群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發燒、肌肉痠痛等反應,反映免疫系統活性旺盛;而年長者通常反應較溫和。 許智恭建議,即使曾罹患帶狀疱疹者,仍建議日後接種疫苗,防止再次復發。不過,不需在急性發病時立即接種,建議等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施打時機。

Read More

夏日尿路結石多 醫籲多喝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炎夏期間尿路結石患者明顯增加。醫師指出,常見尿路結石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泌尿系統的結石;水分流失及水分攝取不足等,都是罹患尿路結石的危險因素。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林嘉緯表示,當腎臟結石大於1.5公分,造成疼痛、血尿,造成尿路阻塞或感染頻率會持續增大或反覆發生,包括從事無法及時就醫(航空業、遠洋業等)行業的民眾,建議進一步治療。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亦建議治療。 林嘉緯說,民眾一般在健康檢查時,可透過X光、超音波及電腦斷層得知有無尿路結石,若有腰痠腰痛、血尿、下泌尿道症狀(尿急、頻尿、排尿困難、尿滯留)等,也建議至泌尿科門診就診尋求專業檢查、建議及治療。 他提到,中興院區針對腎臟結石的治療,除了體外震波碎石及傳統經皮腎臟造廔碎石術外,新型的軟式輸尿管鏡提供患者無額外傷口、更安全、恢復時間較短、疼痛感也較低的手術治療方式。

Read More

〈醫師專欄〉守護脊椎健康 擁活力舒適人生

■黃建榮 隨著年齡增長,脊椎退化問題日益普遍,不僅影響活動力,更可能降低生活品質。日常保養成為延緩脊椎退化、減輕不適症狀的重要關鍵。 首先,良好的姿勢習慣能有效減輕脊椎負擔。長時間低頭、久坐不動或姿勢不良,容易加速頸椎與腰椎的退化;建議坐立時應保持脊椎挺直,避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每30分鐘應起身活動數分鐘,促進血液循環並減輕脊椎壓力。此外,彎腰搬重物、盤腿久坐、躺床上看書或使用手機,也都是應避免的不良姿勢。 其次,規律且適當運動對脊椎健康至關重要。包括散步、游泳、瑜伽及伸展操等,這些低衝擊性的運動能增強核心肌群與背部肌肉,提供脊椎更多支撐力。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以保持脊椎彈性與肌肉強度。尤其在進行伸展操或瑜伽動作時,應注意避免過度彎曲或扭轉脊椎,保持動作柔和緩慢,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另外,束腰的使用時機亦需留意,適合在搬重物、進行需久站或久坐的工作時使用。然而,長期或過度依賴束腰可能造成肌肉退化,建議短時間配戴,並逐漸透過運動增強自身的核心肌群力量。 若已出現明顯脊椎退化症狀,透過專業復健治療能有效緩解不適。常見的復健療法包括熱療、電療、牽引治療及徒手治療等,透過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引導與評估,能客製化改善脊椎退化帶來的疼痛與不適。此外,日常生活也應注意營養均衡,尤其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能幫助維持骨骼密度與強度;避免吸菸與過量飲酒,這些不良習慣可能加速骨質流失並影響脊椎健康。 65歲王先生過去長期坐辦公室,忽略姿勢與運動,出現嚴重的腰椎退化問題,經過半年多的規律運動及復健治療,搭配短期束腰輔助,現在不僅腰痠背痛的情形明顯改善,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另一位45歲李女士,因為職業關係需久站,常感到下背痠痛,後經調整姿勢習慣並規律伸展運動後,症狀已獲明顯緩解。 保持良好的姿勢、規律運動、適當使用束腰、及早進行復健治療,為延緩脊椎退化、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步驟。平時落實日常保養,守護脊椎健康,維持身體活動力與舒適感,透過健康生活型態,可實現活力舒適的快樂人生。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約200萬人符合資格 滿39歲 可免費BC肝篩檢1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肝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2位,其中超過8成與B型、C型肝炎有關。為推動肝炎早期發現與治療,國健署25日指出,自8月1日起將擴大公費肝炎篩檢對象,從原本的45至79歲,下修至1986年以前出生者,也就是年滿39歲即可接受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預估約加200萬人受惠。 國健署自100年起提供45至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透過資料整合、醫療合作與宣導多管齊下,B型肝炎陽性率從100年的15.6%,於114年已降至9.5%,C型肝炎則從3.6%降至1.5%,為我國邁向2025年C肝消除目標奠定基礎。世衛(WHO)定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今年主題為「肝炎,我們來解決!」呼籲各國加快行動,消除會阻礙肝炎防治與肝癌預防的各種限制,包括經濟負擔、社會偏見與醫療資源不均等問題。 為實現2025消除C肝目標,截至114年3月全國已有超過734萬名45至79歲民眾完成C型肝炎檢查。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將自8月1日起宣導及推動擴大B、C型肝炎篩檢年齡政策,提供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共同向WHO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邁進。

Read More

最快10月試辦 假日急症中心 6都急診壅塞區先設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5日指出,針對急診壅塞問題,正規劃「假日急症中心」(UCC),初期先設在6都急診壅塞地區,未來輕症病人若仍直奔大醫院,部分負擔可能比750元高,盼藉此誘導分流。 年初出現前所未見的急診壅塞潮,健保署表示,最快今年10月試辦新政策,比照日本「假日急症中心(UCC)」,初步鎖定在急診壅塞大醫院附近設立分流據點,藉由較低部分負擔及便利地點引導民眾就醫。 健保署長石崇良25日出席衛教活動接受媒體聯訪說明,基層診所週六的開診率仍有8成,週日驟降到只剩15%到20%,導致拉肚子、不小心切菜切到手、小孩跌倒等「緊急但不嚴重」的個案,通通只能衝急診。 石崇良指出,這類型的患者多數屬於檢傷分類中的第4、5級,也就是次緊急、非緊急,正是UCC要承接的對象。 UCC概念來自美日德等國經驗,設置於大醫院車程10分鐘內,專門處理「不是emergency,但很urgent」的患者,也就是雖然不危及生命、但得馬上處理的病人,處理後即可返家,若有必要再轉入醫院。 石崇良說,為了加強分流,UCC的民眾部分負擔費用,會低於醫學中心新台幣750元的部分負擔,「輕症若還是跑醫學中心,那就要付更高。」希望用價格來創造誘因,但調整的金額有待計算與討論。假日急症中心規劃在6都急診壅塞地區試辦,預計與醫師公會合作,廣納假日未開診的基層醫師與護理師輪值,場地規劃選擇衛生所、健康中心、大型診所等假日閒置空間,同時參考偏鄉醫療巡迴給付模式,「假日出勤費當然要更好一點」。

Read More

兒少傷害尊親屬 5年增8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件,自民國109年至113年成長約8成。學者指出,此類案件未成年行為人有7成具特殊身心狀況,6成以上成長過程中曾經歷受暴、目睹家暴等逆境。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25日召開「生命因理解而轉變-理解孩子,陪伴父母」終止家暴防治記者會。司長張秀鴛在會中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109至113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件(APV)分別為2358件、2953件、3330件、3465件及4253件,逐年增加,且5年增加8成。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劉淑瓊指出,APV案件可以分為情境型、情感型、攻擊型與防衛型4種。分析國內共194件APV案件發現,其中以與孩子難以自控的強烈情緒失調、及童年創傷及身心議題密切相關的「情感型」,占約5成最多;其次為相對輕微但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化衝突的「情境型」,占約3成。調查發現,APV案件中的長輩有76.8%為女性、晚輩有78.3%為男性。劉淑瓊表示,這顯示APV與性別議題也有關。 針對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調查顯示,有67.5%具特殊身心狀況,且其中為國小生者,高達8成都有身心狀況;此外,有逾6成曾經歷受暴(33.8%)、其他特殊或創傷議題(15.5%)、目睹家暴(14.6%)等逆境。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鄒輝穎指出,APV案件兒少的相關精神狀況,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2.7%最高,其次為泛自閉症障礙(17.8%)、有自殺意念或行為16.4%;受暴長輩方面,也有37.1%有未診斷的身心議題、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及精神疾病等特殊狀態。鄒輝穎特別提到,有88.1%尊親屬具求助意願,但有意願未必願意走向改變與修復,其中障礙包括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公部門互動的負面經驗、害怕被指責等。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督導吳汶芳指出,處理這類案件常遇爸媽說「這又沒什麼」、「我的孩子不是暴力犯」,抗拒求助或資源介入,但一線觀察可發現,許多APV案件是父母衝突的延伸,因此協助上一定要以家庭為單位。 劉淑瓊強調,「走出來,才有機會改變」,遭晚輩施暴的長輩,常因擔心被指責「你失敗、你不會教孩子」而不願求援,但其實此時長輩、孩子都很無助,因此盼大眾在面對這類案件時,以支持取代責怪。

Read More

角膜治療 從置換轉向早期介入修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角膜失明患者逐年增加,卻苦等無角膜可移植!醫師指出,台灣角膜移植治療趨勢已從「角膜置換」轉向早期介入「組織修復」,隨著再生醫療與生物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可望取代部分傳統移植、低排斥風險的角膜修復新選擇。 「角膜是眼睛最重要的屈光組織之一,卻也是少數無法自行再生的結構。」高雄榮總眼科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角膜移植一直面臨3大挑戰:需求高、來源少、風險在。一旦角膜中層受損,患者多只能仰賴移植重建視力,無法單靠藥物或其他手術恢復。然而,傳統角膜取得本身限制多,不僅捐贈條件嚴格、保存時限短、手術難度高,術後還可能出現排斥、感染、併發青光眼或視網膜病變等風險。 陳俊良說明,在角膜捐贈資源長期不足的情況下,過去臨床曾嘗試以人工角膜作為替代方案,然而,人工角膜因材料和構造與天然角膜差異大,加上人工角膜的處理方式可能殘留化學物質,反而提高排斥與修復失敗風險。 即便手術順利,術後仍可能出現青光眼、感染、黃斑水腫、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患者往往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增加身體負擔與復原挑戰。 有鑑於此,眼科醫界開始轉向「修復而非替換」的新治療思維,並積極發展更具生物相容性與臨床穩定性的新型修復材料。隨著再生醫療與生物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可望取代部分傳統移植、低排斥風險的角膜修復新選擇。這類膠原蛋白基質具備高生物相容性,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且具備可量產與長期保存的特性,讓醫師不再受限於供體配對與等待時程,提升整體應變效率,讓治療更即時、風險更可控,有望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