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死亡率首降 18歲以上 每年一次722量血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在台灣每4個成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近年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首降,為提升國人血壓管理意識並降低「白袍高血壓」影響,國健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呼籲,18歲以上民眾1年1次「722在家量血壓」。 台灣40歲以上高血壓新發異常率達21.3%,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10大死因統計,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由民國112年的16.5%下降到113年的16.0%,是近年首降。國健署進一步與超商、銀行合作建置血壓站,以利隨時掌握身體數據,呼籲18歲以上民眾1年1次「722在家量血壓」。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表示,722原則指「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兩遍,取平均值。 正確量血壓,林彥宏提醒,必須在測量前應先休息至少5分鐘,達到身體完全放鬆,量測前不可以抽菸、喝酒、喝咖啡,不要憋尿,更不要剛運動完就量血壓;量測時應後背靠著椅背、雙腳平放勿交叉,手輕鬆放在桌面,不要用力,間隔1分鐘後再進行第2次測量。 「白袍高血壓」效應為進入醫療院所時,血壓會不自主升高,因此,在家量血壓能獲得更準確數據。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要求每個民眾家中都有血壓機不切實際,為了讓「722在家量血壓」更接地氣,國健署與衛生所、便利商店、銀行、社區據點等「社區好厝邊」合作,建置血壓站,擴大血壓量測可近性與便利性。

Read More

8.1起實施 公費13價肺鏈疫苗 擴及55-64歲原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炎是國人第3大死因,也是原住民第4大死因,疾管署22日表示,繼去年1月9日起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實施對象新增55-64歲原住民之政策,自8月1日起再將55-64歲原住民增列為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13價疫苗)實施對象,7.2萬人受惠。 肺炎鏈球菌為引起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中重症及死亡機率,預防效果達75%。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為進一步降低55-64歲原住民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風險,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接種建議,自8月1日起再將55-64歲原住民增列為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13價疫苗)實施對象。 未納入公費前,民眾需自費約4000元才能接種13價疫苗,為增進民眾健康減輕負擔,政府自112年10月2日起陸續將65歲(含)以上長者、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列入公費13價疫苗實施對象,8月1日起再增55-64歲原住民,整體涵蓋對象已達491萬人。 此外,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流感、新冠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亦無須間隔任何時間接種。

Read More

月底上路 免巴氏量表 恐爆10萬人搶看護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80歲以上長者及70歲以上癌症2期患者可免巴氏量表就可申請移工新制將在月底實施,外界擔心在健康老人的排擠下,真正因重症需要照顧者將請不到外籍看護,衛福部次長呂建德22日表示,聘僱審查過程將讓重症家庭走綠色通道以加速審查,申請期空窗民眾也可使用長照服務。 呂建德指出,面對有10萬名80歲以上長者將可聘用外籍看護,衛福部與勞動部已成立雙次長會議,正積極解決聘僱需求,因應措施包括在申請期間空窗期,民眾將可以使用長照服務,同時為加速審查流程,將對重症者提供綠色通道,進行審查分流以加速作業流程。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衛福部與勞動部已就重症定義進行討論,初步鎖定為失智症患者及癌症2期以上患者,此外醫療相關專家學者也建議納入不分期的非實體癌患者等有特定醫療診斷者,相關規定將由勞動部統一公告。 衛福部表示,申請者在等待期間,也可適用長照4項補助,成功聘僱後則限制只能使用照顧及專業服務項目,而日間照顧及家庭托顧服務屬一對多社區照顧服務模式,有助長照個案透過社會參與減輕或延緩失能狀況,9月起也將放寬此類個案可在原核定額度下使用「照顧及專業服務」中的日間照顧及家庭托顧服務。

Read More

夏日水上活動多 增眼睛感染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每到夏季,游泳、潛水,甚至海灘音樂祭等水上與戶外活動盛行,眼睛容易暴露在紫外線、灰塵等外在風險中,加上台灣夏季悶熱潮濕的特性,是細菌繁殖最頻繁的季節,眼睛感染的案例也隨之增加。 台南澄清眼科院長林昕穎醫師指出,夏天是細菌滋生旺季,此時眼睛的清潔與預防更加重要,眼睛接觸到水中細菌或不乾淨的水源,易導致角膜發炎、乾眼症與結膜炎等問題,尤其配戴隱形眼鏡下水,隱形眼鏡具吸附性,更易讓水中微生物及細菌依附在鏡片上」。 根據日本《光學》期刊報導,洗澡時配戴隱形眼鏡者,感染風險較未配戴者高出數百倍,顯示水中細菌與隱形眼鏡接觸帶來的潛在威脅不可忽視。 夏季常見眼睛疾病包括角膜炎與結膜炎等,當眼睛接觸到水中微生物、細菌與阿米巴原蟲等,感染源容易侵入角膜上皮,配戴隱形眼鏡的族群更需注意,因為這類感染並非僅限於公共泳池、溪邊及海邊等環境,平常家中的水源也存在微生物,即便在家中洗澡、洗臉,若有水花濺入眼睛,都有可能讓隱形眼鏡成為附著媒介。 林昕穎提醒,夏日進行相關會讓眼睛接觸到水的活動,應盡量避免配戴隱形眼鏡,可考慮改戴有度數的泳鏡。一旦發現眼睛紅腫、視線模糊或分泌物異常等症狀,應立即停戴隱形眼鏡並就醫。

Read More

近2成少年難拒菸 4招避成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暑假期間青少年易受同儕邀請吸菸或使用電子煙,而9成慣性吸菸者在18歲前就開始接觸菸品。國健署提醒,青少年對尼古丁更易成癮,應警覺菸草商透過媒體美化吸菸行為的陷阱,並善用4招拒菸技巧,遠離菸害、守護健康。 菸草商挹注大量經費行銷,意圖誘使青少年成為菸癮者。透過演員的演繹,吸菸行為常被賦予「帶來靈感」或「英雄崇拜」等美好想像,一旦青少年因此成癮,菸草商便能從中獲取可觀收益。 根據國健署112年針對4.2萬名國、高中生所進行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有82.1%學生表示絕不吸菸,但仍有將近2成學生未能堅定拒絕菸品誘惑。多數研究指出,大眾媒體置入吸菸行為,以及看見同儕使用菸品,都會增加青少年嘗試菸品的興趣。 暑假是學生擺脫課業壓力的自由時光,同時也潛藏青少年接觸菸品及電子煙等新興菸品的風險。國健署提醒,菸品和電子煙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是成癮性物質,別小看或自信能與之抗衡,許多人嘗鮮,就此成癮。研究指出青少年對尼古丁較敏感,且比成年人更早對尼古丁形成依賴性,統計數據更顯示,在習慣性吸菸的人中,就有近9成是在18歲前就開始接觸菸品。 國健署提供4招拒菸方法,第1招是當個優質聚會主要策劃者,安排禁菸場所聚會;第2招為建立拒菸盟友網絡,事先與好友約定不吸菸,相互支持,遇到邀約吸菸的場合,能協助拒菸為對方解圍。 第3招則是預備婉拒的理由,如「我的呼吸道比較敏感,如果吸菸會喉嚨不舒服」、「家人對菸味敏感,我擔心菸味沾到身上,家人聞到會誘發氣喘」等;第4招為「直接堅定拒絕」。 國健署表示,陳述吸菸的傷害,表明拒菸立場,真正的朋友是能尊重對方的選擇。成功拒絕菸品的第一步在於堅定個人信念,即是體認到「接觸菸品百害而無一利」,不吸菸是完全正確並且理所當然的決定,無須感到不好意思。

Read More

重症照護名醫 高國晉猝逝辦公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庚名醫高國晉20日被發現倒在辦公室,急救無效猝逝,享年59歲,院方21日發布聲明,醫界痛失英才。衛福部形容高國晉是COVID-19重症患者守護者,堅守防疫風範永存。 高國晉畢業於台北醫大醫學系,專長慢性咳嗽、氣喘與肺癌,是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現任理事長,經歷為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副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及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 林口長庚醫院透過聲明表示,高國晉專精重症照護領域,在全國急重症及韌性醫療的推展,貢獻良多,醫界痛失英才,深感哀傷。 對高國晉的離世,衛福部長邱泰源及疾管署長莊人祥也表示哀悼,並代表全體防疫人員表達無限哀慟與不捨。 疾管署表示,高國晉從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均持續擔任新冠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積極投入防疫政策規劃與決策工作,為我國病例通報條件的訂定、邊境檢疫策略的制定,以及國內檢驗與醫療量能的盤點整備等疫情初期的應變工作,提供了關鍵建議與科學依據,對於初期成功防堵疫情,貢獻卓著,也為後續防疫工作,奠定穩固基礎。 疾管署表示,高國晉在本土疫情快速升溫期間,參與線上直播講座、研討會,講授內容後續彙整成冊為「COVID-19重症照護關鍵紀實」,成為國內重症照護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對提升公共衛生及醫療人員專業能力影響深遠。

Read More

失智症用藥 醫籲有條件納健保給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廣公司顧問趙守博與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20日指出,失智症是不會只找有錢人,而目前失智症用藥雖價格高昂,但如對比罹病者後續照顧及社會與家庭付出的成本,呼籲健保應有條件將失智用藥納入給付。 王培寧接受趙守博主持之廣播節目訪問表示,失智症是多重原因引起的,可能是代謝症候群、三高、腦部受傷、類澱粉蛋白質堆積等,但失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有些病人在初期會有焦慮、暴躁、恐慌等不好的情緒表現,當發現家中長者有這類情緒時,應盡速就醫。 趙守博指出,衛生署前署長林芳郁、美國前總統雷根、英國前首相佘契爾等名人也都得有失智症,回想他們過去是多麼的傑出又意氣風發,著實非常令人感慨與惋惜。王培寧指出,目前醫學界仍無法治癒腦部退化造成的失智症,但是可以減緩發病的病程,提早發現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王培寧指出,失智的比率是隨年齡增加,65歲失智比例為8%,85歲則為20%,到了95歲則高達40%至50%,而肢體的運動與腦部的活動對減緩失智是非常重要的,孤獨更是失的危險因子,所而旅遊、唱歌、打麻將與學習藝術及知識,不但能動腦,過程中並可增加與社會的接觸,讓長者精神愉悅。 趙守博表示,希望老兄弟、老姐妹們能好好規劃豐富的退休生活,不要把自已活成等吃飯、等睡覺、等死亡的「三等」老人,活動時也要注意個人安全,上下樓梯用扶手,平日走路拄拐杖,要快樂的、健康的媽好生活。

Read More

44.5%VS65.7% 肝癌早期診斷台不如日

本報綜合報導 肝病是台灣國病,雖然近年死亡率下降,但多數國人因沒有病識感,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約有3成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醫師指出,篩檢推廣多年,民眾意願仍不高,使台灣肝癌早期診斷僅44.5%,低於日本65.7%,也使肝癌末期與死亡率偏高。 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肝病患者不容易察覺肝臟出問題,等到症狀出現,通常大多已是肝病末期,造成治療困難;腹部超音波檢查的出現,扭轉了「肝癌總是發現太晚」悲劇,但至今台灣初診斷為早期肝癌比率仍然偏低,僅占整體44%。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健康台灣」以2030年台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為目標,早期發現肝癌是關鍵之一,鄰近的日本超過6成肝癌是早期發現,所以日本晚期肝癌僅占6%,台灣末期肝癌卻高達33.8%。 根據健保署去年統計,依照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的病人,即使不幸罹患肝癌,約77%是在早期被發現,有很高機率可以根治或控制,楊培銘以他手中個案為例,若在診間發現有肝臟問題,透過定期篩檢,即使發現罹癌,高達9成是早期患者,可以開刀切除或電燒根治。 楊培銘說,雖然腹部超音波檢查無痛、迅速又方便,是揪出肝臟等器官病灶的重要利器,但台灣民眾配合肝癌篩檢順從性不如日本高,至今民眾對於肝病缺乏病識感,B肝或C肝患者至少半數不自知,其中超過一半不積極追蹤。 「人人都能重視肝臟健康,就有希望加速肝病從台灣消失」,楊培銘表示,肝基會自1994年成立以來,就積極呼籲推動有B、C肝民眾,至少每半年要接受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B、C肝,也要每年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1次。 楊培銘進一步提醒,如果已有肝硬化,必須每3個月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與肝細胞發炎指數,包含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與丙胺酸轉胺酶(ALT)。

Read More

牢記叫叫伸拋划 援助溺水兒童先自保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國民健康署統計,1至5歲兒童死亡原因以事故傷害高居首位,其中「意外溺死或淹沒」死亡人數,由112年的8人降低為113年的1人,顯示民眾在幼兒溺水的安全防護有明顯進步。國健署仍提家長,夏日戲水應注意幼童安全。 國健署指出 ,夏季幼兒戲水安全非常重要,不只在泳池、溪邊及海域要注意溺水風險,在家洗澡、浴盆中,家長都必須隨時陪同、視線不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李嶸表示,即使只有10公分深的水面,也可能奪走孩子的性命。 李嶸表示,在急診遇過的案例裡,曾有家長讓2個孩子在浴缸玩耍,孩子年齡分別為約1歲與3歲,大人只是離開一下,結果年紀較大的孩子因好奇打開水龍頭,只是放一點水,沒想到年幼的孩子因此溺斃。 國健署也公告「防溺10招」,幫助家長保護孩子,戲水地點須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避免做出危險行為,不要跳水;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格外小心;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位置;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 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小心失溫;注意氣象報告,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靜放鬆。 若發生溺水事件,國健署提醒,救溺先自保,牢記「叫叫伸拋划」救溺5步,大聲呼救後,呼叫119、118、110、112,在岸邊利用竹竿、樹枝等延伸物,或拋送球、繩、瓶等漂浮物,讓溺水者抓住,若現場有船、救生圈、浮木、救生浮標等大型浮具,可加以利用划過去。 將溺水者拉離水中,施行心肺復甦術(CPR)時,李嶸指出,兒童CPR按壓速率為每分鐘100至120下,記得「快快壓」,每按壓30下、進行2次人工呼吸,按壓深度約為胸廓厚度1/3。按壓要注意讓胸部充分回彈,避免持續施壓,以利血液有效回流。

Read More

翁意外墜樓骨盆/薦椎骨折 跨科別治療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72歲的吳先生因意外從3樓高摔落,緊急送至醫院急診,雖然當下意識清楚、血壓正常,但心跳高達150下,瀕臨休克狀態。經影像檢查發現,傷者不僅有不穩定的骨盆骨折及薦椎骨折,還有骨盆腔血管破裂出血等問題。所幸,在放射科、加護病房及骨科跨團隊合作下,吳先生順利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骨科主任范姜治澐表示,因傷者下背及右大腿疼痛無法活動,加上瀕臨休克狀態,因此先以骨盆固定帶予以固定,並給予靜脈輸液及輸血來穩定生命徵象,再立即由放射科醫師進行骨盆腔血管攝影及栓塞止血,並安排於加護病房做後續照護及觀察。傷者止血後生命徵象穩定,術後3天轉入一般病房進行復健治療,一週後順利出院。 范姜治澐進一步說明,在台灣每年約有200例骨盆骨折,其中可分為因骨質疏鬆造成的脆弱性骨盆骨折,及因重大外力造成的創傷性骨盆骨折。 嚴重的骨盆骨折常合併有身體多處骨折、神經血管損傷或其他生殖泌尿系統之多重外傷,若發生骨折粉碎或傷及髖臼,更會大大增加手術困難度,即使積極治療,仍可能造成坐骨神經損傷,或是日後產生股骨頭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等後遺症,需進行後續人工髖關節置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