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6旬婦用LDCT揪出2顆一期肺腺癌 切除不須化療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2歲林姓婦人因有肺癌家族史,屬高風險族群,去年接受政府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結果發現有2顆分別0.5及0.8公分的異常結節,經手術切除,病理診斷結果該兩顆皆為第1期肺腺癌,幸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接受治療,術後不須化療等其他治療,僅需定期追蹤即可。 衛生局說,肺癌是我國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第1名的癌症,顯見其凶險,國民健康署自2022年7月,將肺癌納入我國第五項癌症篩檢,今年更擴大篩檢服務對象,提供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LDCT檢查,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者。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例如每天1包菸,共吸菸20年;或每天2包菸,共吸菸10年),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南市有14家醫院提供公費肺癌篩檢服務,詳情可洽衛生局。

Read More

9旬嬤置換膝關節 能深蹲遶境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長年務農的91歲阿嬤,雙膝關節嚴重退化,去年底開始痛到幾乎不能走,每週都到診所打止痛針,卻都沒有效果,每天痛到唉唉叫,由於她罹患3高還心律不整,擔心手術有風險,家人起初不願意讓她置換人工膝關節,後來醫師會同其他科別先治療心臟問題,評估後確認穩定再進行手術,在白沙屯媽祖遶境前,阿嬤回診檢查,恢復狀況良好,不僅能自在走路,還能輕鬆深蹲,更能參加媽祖遶境。 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陳姓阿嬤雙膝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屬於軟骨已經完全磨損,疼痛難耐的第4期,右腳膝蓋變形23度、左腳變形16度,雙膝變形到平時走路內八字、且疼痛難以忍受,每週打止痛針至少兩次還是受不了,才決定到門診進一步檢查治療。 王芳英指出,檢查後阿嬤需置換人工關節,但她心肺功能不好、心律不整,因此建議到心臟科、胸腔內科先治療,治療一段時間後,二度評估是否適合手術,確認穩定無虞,最後麻醉科評估沒問題後置換人工關節。 王芳英說,手術一次2個多小時,考慮到患者體力,因此先置換右腳,等患者恢復體力、能下床走路,隔兩天再置換左腳。阿嬤雙腳已能打直,在他的指導下,術後兩天後已能爬樓梯復健。 阿嬤說,開刀後走路不再卡卡,現在已能到鄰居家串門子,如果要跟家人一起參加媽祖遶境,也能放心自己走,完全不用擔心。

Read More

有家族史 婦4癌公費篩檢省萬元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6歲張小姐身體狀況良好無慢性疾病,因家人陸續罹患大腸癌及肺癌,她很擔心就醫諮詢。醫師評估年齡、家族病史等狀況,符合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肺癌4項公費篩檢資格,並協助轉介安排檢查,結果皆正常,讓她安心不少,而公費補助更減輕原本預期自費負擔近萬元的壓力,直呼「真是賺到了」。 成醫家庭醫學部醫師周佑聰表示,近年來各大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對個人和家庭造成重大威脅,癌症篩檢成為民眾關心的健康議題。自2010年起,國民健康署推動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4癌篩檢,並於2022年增列肺癌篩檢,成效顯著,例如肺癌篩檢首年即診斷出逾500例肺癌。為提升早期發現率,衛福部於2025年正式啟動新制「五癌篩檢」政策,擴大涵蓋對象與檢查項目,讓更多人受惠,達成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目標。 他說,新制是在現行五癌篩檢的基礎上,擴大篩檢對象並新增檢查項目。以肺癌為例,有肺癌家族史的40-74歲女性與45-74歲男性,或50-74歲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此外,今年新增35、45、65歲女性當年度進行一次HPV檢測,有助發現子宮頸癌高風險族群。而行之有年的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乳癌篩檢(乳房X光攝影)、子宮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檢查)等檢查項目的年齡門檻均有放寬,提升篩檢可近性。 周佑聰說,民眾可善用免費癌篩資源,若發現異常,應進一步追蹤與處置。

Read More

正子攝影準確評估唾液腺癌放療效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23日指出,該院頭頸癌團隊跨科別合作,證實葡萄糖正子攝影可準確評估唾液腺癌患者的放射治療效果,不僅能有效檢測出放療後殘存腫瘤的情形,並能更早識別出放射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從而及時介入治療殘餘病灶,提高疾病控制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系副系主任謝承恩指出,在頭頸癌類別中,唾液腺癌屬於較為罕見的型態,僅占頭頸癌總數約3-5%,治療上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 但由於腫瘤常常侵犯神經、顱底等重要結構,導致不少患者無法接受手術,或即使手術仍存在殘餘腫瘤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放射治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透過高能量的X光或質子射線照射,放射治療能夠有效破壞癌細胞,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 然而,由於唾液腺癌屬於生長速率較慢的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腫瘤明顯萎縮往往需要數個月的時間;此外,放射治療後周邊組織常會出現發炎反應,這使得傳統影像技術在判斷是否還存在殘餘腫瘤時面臨困難,也因此難以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為解決此臨床困境,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柏元及指導教授謝承恩的團隊,分析了林口、基隆、高雄及嘉義長庚4個院區共115名接受放射線治療的唾液腺癌病患,展開為期5年以上的追蹤、觀察與分析。結果發現,葡萄糖正子攝影對於評估唾液腺癌患者放射治療效果的準確性高達85%,顯著優於傳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約60%的準確率。 研究顯示,葡萄糖正子攝影能更有效檢測出放療後殘存腫瘤的情形,並能更早識別出放射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從而及時介入輔助性化學治療或手術切除殘餘病灶,以提高疾病控制的機會。 謝承恩強調,正子攝影作為一種非侵入性、快速且安全的檢查方式,能夠及早評估治療效果,從而協助臨床醫師制定個人化的精準醫療策略;對於放射治療效果良好的病患,亦有助於避免不必要的後續醫療介入,進而減少由過度治療可能引起的顏面缺損、吞嚥困難、神經損傷等副作用風險。

Read More

三高年輕化 快戒不良生活習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最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65歲以上長者的三高比例更是高達5成。然而,年輕人也不可輕忽,國健署提醒,長期吸菸、飲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罹患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根據衛福部112年統計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慢性疾病占所有死因約3成,其中心臟疾病(第2名)、腦血管疾病(第4名)、糖尿病(第5名)、高血壓性疾病(第7名)、以及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病(第10名)。 國健署表示,及早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定期健康檢查,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未來的健康做好準備。 為強化三高慢性病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國健署於今年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年齡從40歲下調至30歲,年滿30至39歲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檢查;40至64歲民眾,每3年可接受一次檢查;65歲以上每年一次(原住民可提前至55歲,小兒麻痺患者則可提前至35歲)。

Read More

阿茲海默症2新藥「延後惡化」藥費恐達150萬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台灣的失智症患者,超過35萬人,而其中的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更是占了6成左右,不過食藥署已經核准,將有2款新藥物可以使用,症狀較輕的病患,使用藥物之後,可以延後病情惡化4到5年,但是每名患者要花費150萬元,恐怕對家屬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Read More

境外屈公病累計11例 創18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2日表示,今年累計1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為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同期新高,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為多;另累計44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為近5年來次高。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4月21日累計11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印尼9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上週另新增2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印尼;今年截至4月21日,累計44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為近5年同期次高,感染國家以印尼21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8例及越南5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屈公病與登革熱皆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感染。屈公病潛伏期2-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惡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7天。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典型的登革熱則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

Read More

思覺失調藥物氯氮平 增肺炎風險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玉里醫院藥師黃輝慶與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吳世欣合作,發現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基因差異,使用特定藥物「氯氮平」後,罹患肺炎風險會大幅提升。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Schizophrenia Research》,為未來發展「個人化醫療」提供了新方向。 玉里醫院表示,黃輝慶與吳世欣分析2011~2020年之間、共30名長期使用「氯氮平」藥物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現某一類基因型的患者,罹患肺炎機率是他人的11倍,未來有機會作為肺炎風險預測指標,幫助醫師用藥前提早預防。 「氯氮平」是一種常用於治療嚴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對症狀控制有明顯成效。但有些患者在使用後會出現副作用,如發燒、肺部感染等,甚至引發肺炎,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黃輝慶說明,此研究特別關注人體內一種稱為「瘦素受體」的基因,它會影響身體免疫與發炎反應,若基因中出現特定變異,就可能導致身體對藥物反應不同,增加感染風險。過去藥物治療多為一體適用,但現在醫學發展邁向「個人化醫療」,也就是根據每個人基因差異,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讓治療更有效、安全,也能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黃輝慶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第一個針對「瘦素受體基因」與「氯氮平」副作用(如肺炎)之間關聯所做的探討,未來若能廣泛應用於臨床,可望在病患開始服藥前先行基因篩檢,找出高風險族群,提前防範,降低住院與死亡率。 玉里醫院院長簡以嘉表示,此研究是全球首次探討瘦素受體基因的多型性,與使用「氯氮平」病患發生肺炎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發展台灣本土的個體化醫療。未來醫院將持續強化與學術機構的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照護策略,讓病患在偏鄉也能享有最佳的醫療保障。

Read More

藥師公會上街抗議剝奪執業權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藥師公會全聯會22日發動上百人赴衛福部,抗議傳統中藥行可繼續經營中藥販售。中醫公會全聯會表示,支持衛福部同意中藥行可繼續販售中藥材。衛福部強調,販售藥材並不涉及中藥調劑,中藥商在供應藥材及民眾食補上都有其重要性,這個行業不能消失。 衛福部3月18日公告,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開放中藥或藥學相關科系畢業生修畢中藥核心課程,且實習1年以上即可登記為中藥商。藥師公會質疑,開放修幾門課就能賣藥,相關人員不需通過藥師國考,也無需接受完整專業訓練,將使藥師之專業門檻蕩然無存。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衛福部的命令是為違法者量身打造的合法化通道,摧毀政府與藥界多年來共同守護的用藥安全機制,讓中藥販售淪為「買藥像買菜」,完全無需藥師專業把關。這不只是剝奪藥的執業權,也是對全民健康的嚴重威脅。 衛福部中藥司指出,台灣地區列冊中藥商94~108年從1萬0585家降到7771家、少了26.58%,去年更只剩7478家,期間聘用藥師擔任管理人之中藥商雖逐步成長;惟全國之執業藥師僅3.97%投入中藥販賣業,無法減緩中藥商凋零之趨勢,恐影響民眾飲食文化及保健藥膳中藥材之基本需求。 衛福部表示,為延續中藥行存在之傳統價值及緩解中藥商凋零問題,同意中藥商繼續販售中藥材,且中藥從業人員僅得執行中藥材之輸入、輸出及批發,不涉及中藥調劑業務。且中藥商業務涉及供應食品、藥品使用中藥材之基原辨識、加工、儲藏等專業知能,非藥師能全程處理。 中醫公會指出,預估未來10年中藥行恐減少到不足3000家,將造成藥材之技術傳承斷層與專業人才的流失,對整體中醫藥產業的永續發展構成潛在威脅。透過衛福部本次明確規範從業人員資格,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具備大學專業背景與實務訓練人才投入,促進專業分工與技術傳承。 中醫公會認為,隨著多元專才的加入,不僅可強化中藥材的品質控管,也將為整體產業注入創新與活力,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並保障國民使用中藥的權益,促使中醫藥產業長遠發展。

Read More

男童1年沒長高 治療後抽高20公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男童自幼稚園起就明顯比同齡孩童矮小,媽媽對此十分憂心,嘗試各種方式幫助孩子長高;然而,直到男童升上小學二年級後,媽媽發現他整整1年都沒有明顯長高,才決定帶到兒童成長門診求專業協助。 經檢查後,發現男童身高落在同齡兒童的第3百分位以下,這是臨床上判定生長遲緩的重要指標,進一步透過抽血檢查,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成長門診主治醫師凌儀芝表示,這名孩童若未在生長板閉合前接受治療,預估成年後身高僅為158公分,可能會對自信心、人際互動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造成影響。所幸在完整的診斷與治療規劃下,再搭配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調整,最終身高達到178公分,比原本預估高出整整20公分。 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只是「晚熟」、「會慢慢長上來」,但其實上,身高停滯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凌儀芝表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不單只有影響身高,還可能影響肌肉合成下降,進而影響運動表現,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甚至因肌肉量長期偏低,引發膽固醇異常,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於從外觀無法分辨孩子是「晚長」還是需要治療,凌儀芝建議家長可從兩個面向初步評估:第一是孩子與同性別、同年齡族群相比是否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第二,1年內是否至少長高4公分。 凌儀芝提醒,許多家長在不了解發育警訊的情況下,誤以為只是「長得慢」,轉而投入大量補品,但實際上孩子長不高的原因,可能與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或睡眠品質不佳等因素有關。 除了醫療介入外,凌儀芝也強調,日常飲食、睡眠與運動也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長高的關鍵不在於「吃得多」,而是「吃得對、睡得好、動得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