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千步 失智風險降38%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常聽說「日行一萬步,醫生遠離我」,但研究顯示,每天步行7000步,可將罹患失智的機率降低38%,憂鬱症以及糖尿病風險各減少22%、14%,大幅降低多種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 法新社報導,最廣為宣導的每日目標步數是1萬步,但據稱這個數字其實最初源自於1960年代一款日本計步器的行銷活動。 為了找到更具科學性的目標,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仔細分析過往的57份研究,一共涵蓋16萬人。 這項結果發布於公共衛生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顯示,相較於每天行走2000步,每天走7000步,因各種原因早逝的風險幾乎減半。 研究顯示,每天行走7000步,可將罹患失智的機率降低38%,憂鬱症以及糖尿病風險各減少22%、14%。 研究也發現,日行7000步能夠降低罹患癌症及跌倒的機率,但專家提醒,這部分的實證較少。 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員、研究共同作者鄧普西告訴法新社,其實不必每天走1萬步才有明顯的健康好處,最顯著的益處,多半發生在前7000步,接下來效益逐漸趨緩。 鄧普西強調,目前已經能夠每天至少走1萬步的人應繼續保持,但他也鼓勵覺得7000步難以達成的人「別灰心」。 他說:「如果你現在只能做到每天2000至3000步,不妨每天多加1000步,這大約只需一天多走10到15分鐘,分散開來即可。」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高強度身體活動。世衛表示,全世界有將近1/3的人口未達該目標。

Read More

走路喘、呼吸困難 當心肺栓塞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76歲黃伯伯長期氣喘、走路喘就醫,檢查發現雙側肺動脈竟有大量血栓;另位32歲劉小姐則因術後久躺,呼吸困難到急診,同樣診斷為肺栓塞。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李俊毅提醒,肺動脈栓塞是種威脅生命的急症,造成的影響從咳嗽、呼吸喘到猝死都有可能發生。 所謂肺動脈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分支,造成肺循環血流受阻,造成呼吸、循環異常。依照阻塞位置、血塊大小以及血流受阻範圍,會發生不同症狀,包含: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咳血、心悸、昏厥、低血壓、休克、下肢疼痛腫脹等。輕症或無症狀的病人多數很難及時被發現,而嚴重型的病人則可能快速發展為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肺動脈栓塞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李俊毅表示,肺動脈栓塞多數因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脫落,順著血流通過右邊的心臟,再進入肺循環而形成。因此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時間不動(如:長途飛行、住院臥床)、手術(尤其是骨科、腫瘤外科、婦產科手術)、惡性腫瘤、肥胖、抽菸、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有靜脈栓塞病史、懷孕及產後、高齡、遺傳性血栓傾向等。 治療方式可分為抗凝血藥物治療、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外科治療。此次案例中76歲病人因屬慢性血栓,無法以藥物治療,採自費微創智慧血栓清除血塊,術後血氧恢復、行走不再喘;32歲女子因血栓形成時間短、骨折傷口穩定,採自費超音波震盪溶栓導管合併溶栓藥物治療,3天後順利出院。  

Read More

長輩擅餵抗生素 童全身起疹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孩子出現感冒發燒時,許多長輩因擔心病情惡化,有時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有一名2歲男童,因使用祖父母給予的抗生素後出現嘔吐、全身皮膚出疹,最後住院治療。食藥署呼籲民眾守護兒童用藥安全,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抗生素、不隨便停藥。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醫師吳昌騰指出,兒童體內各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於藥物的吸收、代謝、排泄和作用方式,與成人有很大不同,兒童用藥必須根據體重、體表面積來換算劑量,遇到不少家長會拿自己吃的藥「加加減減」,但就算減量,也無法準確推估安全劑量,部分藥品在兒童身上可能導致呼吸抑制、腸阻塞、抽搐、心律不整等嚴重不良反應。 食藥署指出,絕對不要擅自給孩童使用抗生素,一名2歲男童因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EB病毒感染)而發燒,但祖父母未帶男童就醫,而是以過去自身經驗,擅自取用家中留下的成人Amoxicillin 500mg減量後給予男童服用,結果男童陸續出現惡心、嘔吐、全身皮膚起疹及食慾明顯下降、活動力變差,最後必須住院治療。 吳昌騰提醒,皮膚出疹、腹瀉等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前者可能立即或在數天後延遲出現,後者則可能有排便次數增加、變稀等表現,提醒家長如果用藥後才出現這些症狀,就建議回診,由醫師根據病程藥物綜合判斷,是藥物本身或者是疾病導致的疹子。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統計2020年至2025年6月,抗生素不良反應通報有2354件,占整體藥品不良反應通報3.6%,其中有48.8%與安莫西林相關,症狀以皮膚症狀最多、腸胃道症狀次之、全身性反應第三;12歲以下兒童相關的有154件,55%和安莫西林相關,69.9%為皮膚相關、腸胃道症狀13.1%、呼吸道症狀3.4%。 食藥署表示,抗生素常見相關副作用包括可能導致皮疹、腹瀉、惡心嘔吐等。因兒童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於藥品的反應與成人不盡相同,無論使用何種藥品,更應由醫療人員審慎評估,避免潛在長期風險。使用抗生素後如有異狀,應立即就醫。  

Read More

重症家庭 可跨業別承接移工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國民黨推動的80歲以上長者請外勞免巴氏量表,經過藍白合作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移工新制最快7月底正式上路。勞動部同意重症家庭可以跨業別承接移工,打破規定同業別移工轉換原則;衛福部研議列出重度疾病別名單,如實體癌末期等,聘僱審查走綠色通道、拚單日審完。 衛福部長邱泰源昨日被問到免巴氏量表新制配套,對於重症綠色通道的規劃,他說,綠色通道有助分流,重症病人優先,確保真正需要照顧的重症病患不會受到影響;目前已與各縣市政府統籌人力資源,若有需要,將會進一步增加人力支援。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未來80歲以上長者無論健康狀況如何,都是免評對象,無需經過聘僱審查。綠色通道有助讓重症個案能儘速完成聘僱審查程序,減輕重症家庭的照護壓力,對於符合重症條件的個案,「我們的目標是1天內完成審查」,給予明確結果。 根據勞動部預估,80歲以上長者聘外籍家庭看護工得免醫療機構評估,會增加約10萬家庭申請外籍看護,因此未來重症家庭申請外籍看護,若申請國內承接外籍移工,將會是第一順位。 為了擴大家庭看護工來源,勞動部也將開放讓重症家庭可以跨業別承接移工。勞動部希望透過行政程序降低衝擊,重症案件將分流優先處理,若重症家庭申請國內承接外籍移工,將會是第一順位,也可以跨業別承接。 不過,勞動部表示,製造業移工、農業外展移工或是營建業移工等不限業別移工,若有意願轉換家庭看護工,仍須完成20小時補充訓練。

Read More

屈公病飆升 9地區旅遊警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國廣東及美亞非多國屈公病疫情遽增,疾管署23日表示,已列9國或地區旅遊疫情建議第一級或第二級,並強化自流行地區入境旅客檢疫措施;籲請民眾旅遊注意防蚊,返國有疑似症狀速就醫。 疾管署表示,近期國際間屈公病疫情嚴峻,全球今年迄今已累計逾25萬例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已於7月22日緊急呼籲各國應採取行動。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 目前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病例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馬約特島、模里西斯等地疫情已蔓延至其他地區。 亞洲印度今年逾3萬例病例,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爆發疫情迄已逾2600例病例,係因境外移入衍生所致,並於澳門等地出現移入病例,多省市已提醒民眾注意防範措施。 歐洲法國今年迄已累計30例本土病例,799例境外移入病例,疫情已傳播至本無疫情地區,義大利亦報告1例本土病例,歐洲往年病例多發生於7-8月,今年異常於6月提早發生。 疾管署已針對9個國家或地區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醒欲前往民眾做好自我保護:第二級「警示」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包括巴西、法屬留尼旺島。 至於第一級「注意」,則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包括: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 為因應全球屈公病疫情,疾管署已於國際港埠加強屈公病防範宣導及發燒篩檢,並針對入境有症狀或蟲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客,執行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評估、採檢、衛教及提供防蚊液等檢疫措施;如發現疑似個案,後續將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追蹤並啟動相關防治措施。

Read More

攝護腺癌初期無症 1/3確診已轉移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明昕23日指出,攝護腺癌是男性第3大癌症,且約1/3患者都是在癌細胞轉移後才發現,三總成立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專科照護治療團隊,不但延長患者存活時間超過6個月,且骨轉移患者也由33%下降到12%。 楊明昕表示,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約1/3的新診斷患者已發生遠端轉移,當中骨轉移尤為常見,攝護腺癌一旦骨轉移,常伴隨疼痛、病理性骨折、脊椎壓迫甚至惡性高血鈣症等骨骼相關併發症,對病患身心皆是重大打擊。傳統治療模式以單一科別為主,易忽略多面向問題,導致照護斷裂、風險上升。 三總整合泌尿外科、合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核子醫學科、口腔外科、營養科及癌症個案管理師等成立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專科照護治療團隊,建立標準化、系統化照護流程,讓患者從診斷、治療到追蹤都能獲得全人支持,目前已收治268名患者,在團隊照顧下,延長患者存活時間超過6個月。 楊明昕指出,過去護腺癌好發於70歲上下男性,近年出現年輕化趨勢,臨床上曾收治年約50歲男性,但因沒有症狀,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如頻尿、急尿、夜尿或尿不乾淨就醫,進而發現罹癌,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進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人生無癌煩惱。 楊明昕表示,針對攝護腺保養與預防建議,生活習慣上要多運動、戒菸、戒酒;飲食方面要減少牛、豬等紅肉及高脂肪食物的攝取,但可以多補充南瓜籽、番茄、鈣質、維生素D等。而攝護腺癌是男性中存活率相對高的癌症之一,早期診斷與延緩骨轉移發生,則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Read More

垃圾食物解壓 當心傷腦變鈍

本報綜合報導 生活壓力大,吃高熱量「罪惡系」垃圾食物舒壓,雖然有短暫的幸福感,但其實是在身體和大腦埋地雷。研究指出,短短5天垃圾食物就可能影響大腦運作,讓人反應變鈍、快樂感下降,甚至可能出現與藥物戒斷相似過程。 這項研究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由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9至25的29名健康年輕男性,進行5天高熱量飲食實驗,實驗組受試者每天額外攝取1500大卡高脂肪、高碳水的超加工零食。 結果顯示,受試者在短短5天不僅肝臟脂肪明顯增加,更影響大腦中負責情緒與獎勵的區域,導致吃東西滿足感下降,對於失敗或損失等負面結果變得更在意、更容易受到影響,增加情緒陷入沮喪的機率。 研究更發現,恢復正常飲食1週後,大腦對胰島素敏感性仍沒有完全恢復,尤其與記憶、認知相關海馬迴和梭狀迴,胰島素敏感度持續下降;也就是說,垃圾食物的影響遠比想像中快,短短幾天就可能改變大腦運作模式。 這項研究的受試者在減少高度加工食品的過程中,最明顯的戒斷症狀,包括悲傷、易怒、疲倦與強烈的渴望,通常出現在停止攝取後的第2天到第5天,這個高峰時段與藥物戒斷過程極為相似。 開業診所醫師魏士航分析這項研究,他說,許多加工食品容易讓人上癮,與「極樂點」設計有關,刻意調配糖、鹽與脂肪比例,讓食物嘗起來達到最令人愉悅的狀態,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帶來短暫快感。 魏士航說,長期下來,垃圾食物所帶來的刺激,可能產生類似藥物成癮的現象,導致民眾開始習慣性偏好高脂、高糖食物,同時減少對低脂食物的選擇;垃圾食物真正影響的不只是體重,短短幾天就可能改變大腦運作,影響自制力與情緒,最後惡性循環,吃得更多、胖得更快。

Read More

高血壓死亡率首降 18歲以上 每年一次722量血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在台灣每4個成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近年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首降,為提升國人血壓管理意識並降低「白袍高血壓」影響,國健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呼籲,18歲以上民眾1年1次「722在家量血壓」。 台灣40歲以上高血壓新發異常率達21.3%,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10大死因統計,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由民國112年的16.5%下降到113年的16.0%,是近年首降。國健署進一步與超商、銀行合作建置血壓站,以利隨時掌握身體數據,呼籲18歲以上民眾1年1次「722在家量血壓」。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表示,722原則指「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兩遍,取平均值。 正確量血壓,林彥宏提醒,必須在測量前應先休息至少5分鐘,達到身體完全放鬆,量測前不可以抽菸、喝酒、喝咖啡,不要憋尿,更不要剛運動完就量血壓;量測時應後背靠著椅背、雙腳平放勿交叉,手輕鬆放在桌面,不要用力,間隔1分鐘後再進行第2次測量。 「白袍高血壓」效應為進入醫療院所時,血壓會不自主升高,因此,在家量血壓能獲得更準確數據。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要求每個民眾家中都有血壓機不切實際,為了讓「722在家量血壓」更接地氣,國健署與衛生所、便利商店、銀行、社區據點等「社區好厝邊」合作,建置血壓站,擴大血壓量測可近性與便利性。

Read More

8.1起實施 公費13價肺鏈疫苗 擴及55-64歲原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炎是國人第3大死因,也是原住民第4大死因,疾管署22日表示,繼去年1月9日起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實施對象新增55-64歲原住民之政策,自8月1日起再將55-64歲原住民增列為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13價疫苗)實施對象,7.2萬人受惠。 肺炎鏈球菌為引起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中重症及死亡機率,預防效果達75%。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為進一步降低55-64歲原住民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風險,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接種建議,自8月1日起再將55-64歲原住民增列為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13價疫苗)實施對象。 未納入公費前,民眾需自費約4000元才能接種13價疫苗,為增進民眾健康減輕負擔,政府自112年10月2日起陸續將65歲(含)以上長者、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列入公費13價疫苗實施對象,8月1日起再增55-64歲原住民,整體涵蓋對象已達491萬人。 此外,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流感、新冠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亦無須間隔任何時間接種。

Read More

月底上路 免巴氏量表 恐爆10萬人搶看護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80歲以上長者及70歲以上癌症2期患者可免巴氏量表就可申請移工新制將在月底實施,外界擔心在健康老人的排擠下,真正因重症需要照顧者將請不到外籍看護,衛福部次長呂建德22日表示,聘僱審查過程將讓重症家庭走綠色通道以加速審查,申請期空窗民眾也可使用長照服務。 呂建德指出,面對有10萬名80歲以上長者將可聘用外籍看護,衛福部與勞動部已成立雙次長會議,正積極解決聘僱需求,因應措施包括在申請期間空窗期,民眾將可以使用長照服務,同時為加速審查流程,將對重症者提供綠色通道,進行審查分流以加速作業流程。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衛福部與勞動部已就重症定義進行討論,初步鎖定為失智症患者及癌症2期以上患者,此外醫療相關專家學者也建議納入不分期的非實體癌患者等有特定醫療診斷者,相關規定將由勞動部統一公告。 衛福部表示,申請者在等待期間,也可適用長照4項補助,成功聘僱後則限制只能使用照顧及專業服務項目,而日間照顧及家庭托顧服務屬一對多社區照顧服務模式,有助長照個案透過社會參與減輕或延緩失能狀況,9月起也將放寬此類個案可在原核定額度下使用「照顧及專業服務」中的日間照顧及家庭托顧服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