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女大生下腹痛 竟是卵巢扭轉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年僅18歲女大學生因突發左下腹劇烈疼痛,至急診就醫,經超音波檢查顯示,左側卵巢有11公分複雜性囊腫,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囊腫內部含有多個增厚的分隔結構,雖未見淋巴腫大或遠處轉移,但因病人持續劇痛,研判有卵巢扭轉風險,立即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順利切除囊腫並保留卵巢功能,成功解除危機。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部醫師賴斯斌表示,手術中發現左側卵巢已發生扭轉,因血流中斷造成部分組織出現缺血性壞死,團隊在盡可能保留病人生育功能的前提下,完成囊腫與壞死卵巢組織的切除。 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屬於良性卵巢腫瘤,由於此類腫瘤位置隱密,且早期多無明顯症狀,極易被忽略。 賴斯斌進一步說明,卵巢位於腹腔深處,囊腫早期生長常無自覺症狀,即使囊腫直徑達到數公分甚至數十公分,病人仍可能毫無察覺,一旦囊腫增大,壓迫到膀胱、直腸或胃部,則可能會出現頻尿、便秘或消化不良等症狀,但常被誤認為腸胃不適或生活壓力影響,延誤診斷與治療。因此,卵巢腫瘤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它的警訊往往不明顯,直到症狀加劇才被發現。 「不是每一次肚子痛都只是小事,有時是卵巢在大聲求救。」賴斯斌提醒,女性若出現反覆性下腹痛、悶脹感、排尿異常或月經不規則等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尋求婦科專業評估。 尤其當卵巢囊腫直徑達5公分以上時,需評估是否需進一步處理,可能會提高惡性變化的風險,或干擾正常卵巢功能,例如部分囊腫會影響黃體分泌荷爾蒙,導致月經量異常或不規則出血;若囊腫活動性高,還可能發生卵巢扭轉,進一步危及生育能力。 卵巢腫瘤的成因複雜,與遺傳基因、環境賀爾蒙暴露、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等多重因素有關,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免疫系統無法即時清除異常細胞,可能為腫瘤生長提供機會。 賴斯斌表示,婦科健康不應被侷限於中年或有性生活族群,建議女性自20至25歲起應養成定期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的習慣,避免輕忽早期症狀,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守護生育力與整體健康。

Read More

社工團體險 衛福部全額補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25日指出,為保障社工人員執業安全,衛福部全額補助全國社工人員團體意外保險,提供社工工作期間因遭受意外傷害事故,致失能、死亡或治療之保障。 衛福部表示,已通知各縣市政府、社福及社工相關團體有關投保今年度社工團體保險宜,為讓更多符合投保資格者瞭解這項保險保障範圍及補助流程,衛福部將在5月底前辦理3場說明會,各公、私立機構及團體之社工們皆可報名參加。 衛福部表示,有僱用社工之民間單位,應協助社工人員辦理投保,讓社工人員在執行職務期間有多一份安全保障。

Read More

自主善終 8成贊成醫生協助死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末期病患自主決定死亡議題受到關注,但目前各界意見分歧。台大公共衛生學院24日公布一項最新調查指出,對於「醫師協助死亡(PAD)」看法,逾8成民眾支持末期痛苦病患進行PAD,顯示民意趨於「自主善終」,社會應推動更多死亡議題討論。 台灣在2019年已實行「病人自主權利法」,雖然保障末期、重度昏迷或重度失智等病人可以拒絕無效延命,擁有「自然死」權利,但是否應針對這些病人也有請求「醫師協助死亡」的權利,仍未有公共討論與共識。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端容與台大醫學院教授吳建昌所組團隊,針對此議題透過線上調查問卷方式,蒐集到3992份有效樣本進行研究。 陳端容說明,「醫師協助死亡」是指醫師依法開立或提供致命藥物,由病患自我決定與親自服用,以結束生命。研究顯示,86.2%受訪者支持當病人已為末期且無法緩解長期痛苦時可有這項權利;79.6%受訪者在病人雖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長期痛苦情況下支持;嚴重認知障礙無法自理情境下,有72.6%的受訪者支持。總體而言,67.6%受訪者3種都支持。 陳端容分析,其中20至39歲年輕人、男性、無宗教信仰者、擔任正式照服員等是支持度較高族群;而醫事人員在任何一種情境皆不支持,可能與職業倫理與法律考量有關。 他認為,從調查來看,我國民意已高度支持末期且無法緩解痛苦的病人有權要求「醫師協助死亡」,建議可開放社會對話。也建議推動更多死亡議題的醫病溝通與醫病共享決策,並增加「病主法」識能。 台大公衛學院行社所長張書森提到,以我國法律架構來看,醫生協助死亡、自殺都是違法;但善終議題已經牽涉到公共衛生,這是一種死亡品質的提升,也象徵個人權利受到保障,對於不支持的群體,公私部門應該更積極投入資源去溝通。 台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則分析醫界反對醫生協助死亡的原因,其中可能包括協助死亡將減損安寧推動的成果、或是醫師角色從救命變成死亡帶來混淆等。 但他也表示,這些都是必需的溝通過程,如英國、葡萄牙都是歷經10年包括議會、醫界態度都已經有所轉變,甚至可以用國家法律支持人民權利保障。

Read More

加熱菸警語變縮寫 廣告營運雙違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加熱菸審查結果未揭曉,董氏基金會揭示舉報,美國菸商遮個字,網路廣告、門市營運雙違法,強調目前政府對加熱菸的控管機制務必趕快做到確實取締違法行銷、禁止上市。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秘書長郭斐然醫師表示,國際研究指出,青少年使用加熱菸盛行率是成人的兩倍,更最令人忌憚的就是「加味的加熱菸」,對年輕人更有致命的吸引力! 政府以「健康風險評估」作為開放加熱菸(指定菸品及其必要組合元件)審查辦法,但「健康風險評估」一詞讓菸商有機可趁誤導民眾,讓人誤以為「加熱菸是減害的菸」,請政府修法改正名稱。再者,全球最大菸商正申請「IQ*S」系列之加熱菸在台上市,但已超過400篇國際論文指出「IQ*S」意思是「I Quit Ordinary Smoking」,是誤導「可以戒除紙菸」,已違反《菸害防制法》第9條規定。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109年衛福部宣布「開放但嚴管加熱菸」後,美國菸商便設置多家「IQ*S商務貴賓店」,直到112年菸害防制新法上路才確實下架,現在政府才透露加熱菸審查4月份將有進一步的結果,網路上立即冒出「IQO」或「QOS」的加熱菸廣告,並且原已關閉的違法加熱菸門市,竟開始違法進行展示販售? 林清麗強調,依菸害防制法規定,任何形式的菸品廣告,都屬違法!所以加熱菸(指定菸品及其必要組合元件)無論是否通過上市審查,都禁止廣告行銷。未通過審查的加熱菸違法廣告,可對製造輸入的菸商處1000萬至5000萬罰鍰。而通過審查的加熱菸違法廣告,可對製造輸入的菸商處500萬至2500萬罰鍰。請政府務必落實稽查取締。 董氏基金會已向主管機關檢舉板橋、信義、古亭、士林、新竹5家門市販賣、展示未經核定通過審查之指定菸品或其必要之組合元件。依第32條第2款規定,每家店可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其限期改善、回收、銷毀或退運;屆期未改善、回收、銷毀或退運者,按次處罰。

Read More

免疫療法擴大3癌給付 最快6月上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4日公布,通過新增擴大給付免疫療法(IO),新適用對象包含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1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1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最快6月上路,受惠逾3千人。 今年4月17日健保署舉行共同擬訂會議,並於24日公布免疫療法將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1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健保審議藥品給付參考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於2025年第3版非小細胞肺癌指引,免疫療法pembrolizumab成分藥品及atezolizumab成分藥品均分屬證據等級高。在第3期臨床試驗,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1線治療,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11.4個月。 另,根據健保署搜集資料顯示,2025年第1版大腸癌pembrolizumab成分藥品分屬Category 2A,3大主要HTA組織皆建議給付。在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或錯誤配對修復功能不足(dMMR)、無法切除或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1線治療,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40.8個月。 黃育文說,2025年第三版侵襲性乳癌pembrolizumab成分藥品分屬證據等級高及首選治療,三大主要HTA組織皆建議給付。在早期三陰性乳癌,顯著改善術後病理學完全療效反應率達13.6%。健保署經過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討論,同意免疫治療以簽訂藥品給付協議方式擴增給付規定。 健保署指出,新制力拚6月生效,預估能幫病人每年節省約171萬至247萬元;預估嘉惠約2700至3400人名癌症病友,以癌症暫時性支付專款挹注免疫療法年藥費約新台幣32.95億元。

Read More

衛生局6旬婦用LDCT揪出2顆一期肺腺癌 切除不須化療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2歲林姓婦人因有肺癌家族史,屬高風險族群,去年接受政府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結果發現有2顆分別0.5及0.8公分的異常結節,經手術切除,病理診斷結果該兩顆皆為第1期肺腺癌,幸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接受治療,術後不須化療等其他治療,僅需定期追蹤即可。 衛生局說,肺癌是我國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第1名的癌症,顯見其凶險,國民健康署自2022年7月,將肺癌納入我國第五項癌症篩檢,今年更擴大篩檢服務對象,提供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LDCT檢查,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者。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例如每天1包菸,共吸菸20年;或每天2包菸,共吸菸10年),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南市有14家醫院提供公費肺癌篩檢服務,詳情可洽衛生局。

Read More

9旬嬤置換膝關節 能深蹲遶境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長年務農的91歲阿嬤,雙膝關節嚴重退化,去年底開始痛到幾乎不能走,每週都到診所打止痛針,卻都沒有效果,每天痛到唉唉叫,由於她罹患3高還心律不整,擔心手術有風險,家人起初不願意讓她置換人工膝關節,後來醫師會同其他科別先治療心臟問題,評估後確認穩定再進行手術,在白沙屯媽祖遶境前,阿嬤回診檢查,恢復狀況良好,不僅能自在走路,還能輕鬆深蹲,更能參加媽祖遶境。 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陳姓阿嬤雙膝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屬於軟骨已經完全磨損,疼痛難耐的第4期,右腳膝蓋變形23度、左腳變形16度,雙膝變形到平時走路內八字、且疼痛難以忍受,每週打止痛針至少兩次還是受不了,才決定到門診進一步檢查治療。 王芳英指出,檢查後阿嬤需置換人工關節,但她心肺功能不好、心律不整,因此建議到心臟科、胸腔內科先治療,治療一段時間後,二度評估是否適合手術,確認穩定無虞,最後麻醉科評估沒問題後置換人工關節。 王芳英說,手術一次2個多小時,考慮到患者體力,因此先置換右腳,等患者恢復體力、能下床走路,隔兩天再置換左腳。阿嬤雙腳已能打直,在他的指導下,術後兩天後已能爬樓梯復健。 阿嬤說,開刀後走路不再卡卡,現在已能到鄰居家串門子,如果要跟家人一起參加媽祖遶境,也能放心自己走,完全不用擔心。

Read More

有家族史 婦4癌公費篩檢省萬元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6歲張小姐身體狀況良好無慢性疾病,因家人陸續罹患大腸癌及肺癌,她很擔心就醫諮詢。醫師評估年齡、家族病史等狀況,符合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肺癌4項公費篩檢資格,並協助轉介安排檢查,結果皆正常,讓她安心不少,而公費補助更減輕原本預期自費負擔近萬元的壓力,直呼「真是賺到了」。 成醫家庭醫學部醫師周佑聰表示,近年來各大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對個人和家庭造成重大威脅,癌症篩檢成為民眾關心的健康議題。自2010年起,國民健康署推動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4癌篩檢,並於2022年增列肺癌篩檢,成效顯著,例如肺癌篩檢首年即診斷出逾500例肺癌。為提升早期發現率,衛福部於2025年正式啟動新制「五癌篩檢」政策,擴大涵蓋對象與檢查項目,讓更多人受惠,達成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目標。 他說,新制是在現行五癌篩檢的基礎上,擴大篩檢對象並新增檢查項目。以肺癌為例,有肺癌家族史的40-74歲女性與45-74歲男性,或50-74歲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此外,今年新增35、45、65歲女性當年度進行一次HPV檢測,有助發現子宮頸癌高風險族群。而行之有年的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乳癌篩檢(乳房X光攝影)、子宮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檢查)等檢查項目的年齡門檻均有放寬,提升篩檢可近性。 周佑聰說,民眾可善用免費癌篩資源,若發現異常,應進一步追蹤與處置。

Read More

正子攝影準確評估唾液腺癌放療效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23日指出,該院頭頸癌團隊跨科別合作,證實葡萄糖正子攝影可準確評估唾液腺癌患者的放射治療效果,不僅能有效檢測出放療後殘存腫瘤的情形,並能更早識別出放射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從而及時介入治療殘餘病灶,提高疾病控制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系副系主任謝承恩指出,在頭頸癌類別中,唾液腺癌屬於較為罕見的型態,僅占頭頸癌總數約3-5%,治療上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 但由於腫瘤常常侵犯神經、顱底等重要結構,導致不少患者無法接受手術,或即使手術仍存在殘餘腫瘤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放射治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透過高能量的X光或質子射線照射,放射治療能夠有效破壞癌細胞,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 然而,由於唾液腺癌屬於生長速率較慢的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腫瘤明顯萎縮往往需要數個月的時間;此外,放射治療後周邊組織常會出現發炎反應,這使得傳統影像技術在判斷是否還存在殘餘腫瘤時面臨困難,也因此難以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為解決此臨床困境,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柏元及指導教授謝承恩的團隊,分析了林口、基隆、高雄及嘉義長庚4個院區共115名接受放射線治療的唾液腺癌病患,展開為期5年以上的追蹤、觀察與分析。結果發現,葡萄糖正子攝影對於評估唾液腺癌患者放射治療效果的準確性高達85%,顯著優於傳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約60%的準確率。 研究顯示,葡萄糖正子攝影能更有效檢測出放療後殘存腫瘤的情形,並能更早識別出放射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從而及時介入輔助性化學治療或手術切除殘餘病灶,以提高疾病控制的機會。 謝承恩強調,正子攝影作為一種非侵入性、快速且安全的檢查方式,能夠及早評估治療效果,從而協助臨床醫師制定個人化的精準醫療策略;對於放射治療效果良好的病患,亦有助於避免不必要的後續醫療介入,進而減少由過度治療可能引起的顏面缺損、吞嚥困難、神經損傷等副作用風險。

Read More

三高年輕化 快戒不良生活習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最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65歲以上長者的三高比例更是高達5成。然而,年輕人也不可輕忽,國健署提醒,長期吸菸、飲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罹患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根據衛福部112年統計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慢性疾病占所有死因約3成,其中心臟疾病(第2名)、腦血管疾病(第4名)、糖尿病(第5名)、高血壓性疾病(第7名)、以及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病(第10名)。 國健署表示,及早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定期健康檢查,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未來的健康做好準備。 為強化三高慢性病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國健署於今年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年齡從40歲下調至30歲,年滿30至39歲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檢查;40至64歲民眾,每3年可接受一次檢查;65歲以上每年一次(原住民可提前至55歲,小兒麻痺患者則可提前至35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