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依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常為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四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人的性命,其失能之後遺症不僅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也造成照顧者沉重的負擔,中風者除西醫治療外,亦可積極接受中醫針灸治療,來加速運動功能的恢復。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腦中風有很高的復發機率,根據台灣的大型研究發現,針灸能有效降低中風的復發率,同時也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的風險,對女性及年輕族群效果尤其顯著,另外,研究分析也發現,西藥治療(含藥物及復健)與針灸合併治療,亦能降低中風復發風險逾六成。
目前中醫針灸治療方面,大多以頭皮部位為主要穴道,再搭配四肢穴道,頭皮部位穴道有促進腦部循環、重新連結神經迴路、刺激大腦皮質反射區域,加速復原等功能;四肢的穴道,能使肌肉張力維持平衡,減輕張力造成攣縮或肌肉張力不足引發肌肉無力。
他說,常用穴道有:「率谷穴」位於耳尖上約兩指(食指及中指併攏),平時可以緩解偏頭痛,對中風後遺症時可改善兩側頭顳部循環及命名性失語狀況;「神庭穴」位於正中髮際上,平時具安定神智及改善失眠之效,此時亦可治療腦中風後的記憶受損;「印堂穴」位於兩眉毛前端之間,可改善眩暈、高血壓、失眠,在腦中風急性期昏迷時有助於意識恢復;「百會穴」位於兩側耳尖連線上的中點,平常有治療高血壓、休克、偏癱的功效,在腦中風的治療部分,有醒腦開竅、促進腦循環效果;「通天穴」位於百會穴旁約兩指部位,可由眉頭向上至百會穴部位周圍,能治療高血壓及中風後遺症。
李俞生提醒,中風者除西醫治療外,亦可積極地接受中醫針灸治療,來加速運動功能的恢復;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病史、以及高齡長者、有血管粥樣硬化、抽菸習慣和曾經中風者,皆屬於再次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平時須注意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避免二次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