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焦慮症

■陳俊銘 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本能反應,每個人面對事情,抗壓能力不同,大部分的人都能自然的度過焦慮狀態,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感受。但一部分的人,焦慮會成為一種不自主且常態性出現的狀態,因抗壓能力的下降,稍有刺激便會誘發焦慮。 焦慮的症狀常見如顫抖、肌肉緊繃、坐立不安、戰戰兢兢,及易受驚嚇、煩躁、心悸、胸悶、冒冷汗、口乾、頭暈,還有情緒失控,甚至怕自己死掉。 一般來說,病態性的焦慮特點包括:一、焦慮表現程度超過情境刺激的程度許多。二、焦慮的程度達到明顯影響個體的生活、社交、工作、人際等功能。 一般焦慮症涵蓋以下範圍:1.廣泛性焦慮症:指的是過度且持續不斷的擔心莫名的事物,且沒有一定的對象,沒有理由。2.畏懼症:不是很實際的害怕某些特定東西的地方,例如一般性的畏懼,怕蛇、小動物…等。3.社交畏懼症:害怕與陌生人交談,不敢獨自外出。4.恐慌症:突然產生極端的焦慮不安,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常有將死的恐慌感。5.強迫症:出現重複性的動作或意念,明知其不合理仍無法控制。 中醫治療焦慮症首重寧心安神,疏肝理氣,常用方如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養心湯,溫膽湯,黃連阿膠湯等,配合芍藥甘草湯放鬆,加減茯神、酸棗仁、遠志、柏子仁、百合、生地、合歡皮、夜交藤等,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 另外配合星狀神經節穴位注射,放鬆交感神經,改善焦慮症有很好療效,焦慮症的患者長期處在容易緊繃的狀態下,交感神烴系統一直無法放鬆,透過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讓交感神經放鬆休息,有助焦慮恐慌的緩解!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全基因體定序 早揪疾病潛在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多數人對基因檢測的印象,仍停留在「看看有沒有遺傳疾病」。資深護理師現身說法表示,一生只要做一次全基因體定序(WGS),越早檢測就越能在每個關鍵時刻掌握主動,為重要健康選擇預作準備,不必等病痛發生後才後悔。 擁有41年護理經驗的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醫療技術部經理王松惠,談起進行WGS檢查的契機時說道:「看見年邁的父母每天都服用一堆慢性病藥物,讓我經常思考,當我走到人生晚年階段,是否也會重蹈覆轍?」 作為護理人員,她見過太多病人在「用藥」與「副作用」之間拉鋸;而作為家人,她也希望親人能比自己這一代更早看見自己的身體輪廓,不必走太多冤枉路。 當她得知WGS不僅涵蓋單基因異常、多基因疾病風險評估,還能延伸至藥物反應、營養素轉化、情緒特質等面向後,更加堅定地踏出了這一步。 王松惠表示,透過WGS報告,首次從基因層次理解到,一款她長期使用、效果明顯的止痛藥之所以「特別有效」,與她對該類藥物代謝速度較慢有關,這使得藥效延長,但也可能對肝腎增加負擔。 對於營養代謝或轉化,她透過報告了解到營養素的轉化,其實涉及特定酵素與代謝基因的表現差異。這讓她體會到,補充營養不只是吃進去,還要看身體如何吸收與轉換。 讓她特別警覺的是,檢測中有家人也出現與家族病史相符的基因變異,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糖尿病潛在風險。 隨著對WGS的了解愈深,王松惠逐漸意識到,這項技術宛如一本可隨人生階段翻閱的健康說明書,幫助釐清許多生活中不明所以的體質差異。王松惠說,理解這些基因特性後,反而更能同理彼此的身體限制,也能在生活中主動設限、避免傷害。

Read More

日百日咳創高 孩童旅遊務必打疫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19日指出,近期日本百日咳疫情嚴峻,單週新增病例數為2018年以來新高,又以東京都最多、埼玉縣居次。若想帶孩子到日本玩,務必確認疫苗是否完整接種。 根據疾管署最新國際疫情監測情況顯示,日本近1週(6月30日~7月6日)通報3578例,較前1週3353例上升225例。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日本單週新增病例數為2018年以來新高,又以東京都277例為多,其次為埼玉縣254例。今年迄今已逾4.3萬例,並報告4例嬰幼兒死亡案例,另多地發現抗藥性菌株。 根據當地防疫單位評估,進入夏季後天氣炎熱,於室內活動時間增加,可能提高感染風險;且因暑假將至,人群交流機會上升,疫情預期將持續。 日本今年百日咳病例近60%為青少年。日本專家表示,常規疫苗保護效力至中、小學時已降低,可能導致感染風險上升,建議於小學入學前或11~12歲時接種追加劑。 依現行台灣幼兒常規疫苗接種時程,分別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各提供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接種。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建議,未曾接種的11~18歲青少年,尤其中家中有嬰兒或孕婦者,可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外,也可避免傳染給同儕及嬰幼兒。

Read More

童扁桃腺肥大 口臭鼾聲大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扁桃腺是人體重要免疫防線,但當出現反覆發炎、肥大阻塞呼吸道,甚至導致孩子打鼾、睡眠呼吸中止(OSA)、口臭或吞嚥困難時,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醫師建議,若孩子有明顯的反覆發炎、口臭與生活影響,應優先考慮完整切除;若只是OSA,且症狀輕微,部分切除可作為溫和選擇。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在臉書專頁貼文表示,扁桃腺手術主要有2種方式,一是「完整切除」,一是「部分切除」。 蔡明劭說,完整切除是將扁桃腺連同其包膜一併移除,適合孩子有反覆感染、口臭、膿栓、OSA等症狀。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徹底解決問題,復發機率低,幾乎不會再長回來。許多家長擔心手術出血,但實務上,只要醫師技術純熟,出血風險是可控的。蔡明劭指出,他執行的完整切除出血率低於0.2%,大多屬於自限性微血管出血,不需再手術。 不過,完整切除會接觸口咽的肌肉與神經,術後疼痛感較明顯,也可能延長恢復期。相對而言,部分切除是針對因單純肥大導致OSA的孩子,只移除肥大的部分組織,保留部分扁桃腺。優點是術後疼痛較輕、出血風險更低、恢復較快,適合年紀小、對疼痛敏感的孩子。但部分切除無法解決口臭、結石或慢性發炎問題,也存在日後再度增生或復發的可能。 無論哪種手術,都需與醫師充分討論,評估孩子的狀況、家長的期望與醫療技術,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BMI≧27 應就醫打造健康處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調查發現,9成民眾自覺減重失敗,反映國人在體重管理上面臨極大困境。台灣肥胖醫學會呼籲,BMI≧27應就診諮詢專業醫師,找出量身訂做的健康處方。 依據國健署定義,BMI≧24為過重,BMI≧27則為肥胖。除BMI以外,成年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 台灣肥胖醫學會在2022年全台肥胖認知調查也發現,9成民眾自覺最近一次減重失敗。然而,正在減重中的人僅有14.7%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多數人未將「肥胖」視為疾病,認為靠少吃多動一定可以瘦下來。事實上,肥胖症成因複雜,包含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改變的「不可控因素」。 首先是無法控制想吃的衝動,人體對飽足感調控並非僅靠意志力,而是同時受到大腦與腸道之間訊號傳遞的影響。腸道會分泌「腸泌素」的荷爾蒙,在餐後負責向大腦傳送「飽」的訊號抑制食慾 。當腸泌素作用下降,大腦無法順利接受到飽的訊號,就會不小心吃太多。 其次是持續處於高壓會刺激皮質醇分泌,造成脂肪堆積。當身體攝取過多能量,脂肪可能囤積在肝臟、胰臟、肌肉等器官,稱作異位脂肪。長期堆積在腰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Read More

<醫師專欄>原來肩關節也會退化!

■林敬為 上週一名體格壯碩的中年男子進入診間,摸著肩膀說:「我的肩膀疼痛快一年了,最近幾個月活動度越來越差。」雖然他的上半身肌肉發達,但活動度確實明顯受限。詢問後得知他從事勞力工作,需要經常搬重物走來走去;經過評估及影像檢查,確認為「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他一臉疑惑地問,平常只聽過左鄰右舍抱怨膝蓋退化、骨輪退化(髖關節退化),沒有聽說過肩關節也會退化。 膝關節跟髖關節在站立時需負擔上半身體重,經年累月磨耗累積下來容易產生退化性關節炎。而肩關節因為不用負擔身體重量,退化的比例少很多。最常見造成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原因,多是因為從事需要大量使用上半身力量的勞力工作,像是伐木,礦工或搬運工人等。 初期的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大多不明顯,雖然肩膀會稍微不舒服,但日常生活多半沒有影響。因此大部分患者來求診時,多半已是中度至重度的關節炎。 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和膝關節與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先以非手術治療方式為主。透過藥物、冰敷、復健與肌肉訓練,緩解疼痛與活動度不佳之情況;也可以搭配一些注射治療的方式,加強對疼痛的控制。 嚴重的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就需要考慮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人工關節選擇以全人工肩關節,以及新的反式人工肩關節為主。 過去在病人肩膀袖口旋轉肌肌腱完整的情況下,會進行全人工肩關節置換;若同時合併有袖口旋轉肌肌腱破裂,反式人工肩關節則是唯一選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證據顯示,對於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不論肩膀的袖口旋轉肌肌腱完整與否,使用反式人工肩關節皆能帶給病患更好的預後及功能恢復。 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與其他關節退化的治療原則一樣,若有症狀及早確定診斷,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依然能夠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兒童發展篩檢 把握黃金期介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兒童發展篩檢上路週年,服務利用逾40萬人次發現,逾2.5萬名兒童疑似發展遲緩,另有6.3萬人次需由醫師持續追蹤及提供衛教。呼籲家長依時程帶兒童接受篩檢,把握發展黃金期,及早發現異常並介入。 國健署113年7月1日起實施「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運用專為臨床醫師使用所研製之本土化及標準化篩檢工具,在兒童發展關鍵年齡、未滿7歲前,加碼提供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針對兒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4大面向進行篩檢。 推動以來,持續廣納全國基層醫療量能,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有超過1200家醫療機構,2600餘位兒科、家醫科及幼兒專責醫師醫師參與執行本項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總計完成40萬2594人次篩檢。 國健署表示,針對兒童發展篩檢異常個案分析,最多是語言認知,占比75.6%;其次為社會發展29.0%、精細動作28.8%、粗大動作17.3%,經篩檢發現疑似發展異常情形,由醫師協助轉介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門診就診。 針對接受篩檢人次統計結果,有6.3%有疑似發展異常情形,需由篩檢服務醫師協助轉介至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評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與追蹤。此外,約有15%屬於須持續追蹤、衛教,以確認發展狀況。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兒童的發展只有一次,錯過難以重來。若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就有機會透過家庭的支持與專業的療育介入,幫助孩子迎頭趕上同齡的發展進度。此外,針對醫療不足地區,推出非兒科、非家醫科的醫師投入篩檢行列,提供異常者交通補助。國健署承諾,聯評塞車問題今年一定解決。

Read More

安非他命類藥品 預告例外解禁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將安非他命類藥品列為禁藥多年,但其中Fenfluramine成分在國外已被核准可用於治療「藥物難治型癲癇」。食藥署近日預告例外規定,未來單獨開放Fenfluramine及其鹽類藥品。 食藥署在7月15日預告訂定「安非他命類(Amphetamine-like)藥品與其衍生物之鹽類及製劑為藥事法之禁藥及其例外規定」草案,預告期14天。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筑18日表示,Fenfluramine過去曾作為體重控制藥品上市,但因為在臨床上發現會引發嚴重心瓣膜疾病等副作用,國際間陸續下市。 林意筑說,台灣在民國69年公告禁止輸入、製造、販售,同時撤銷所有已核准的許可證、成為禁藥,75年也再次公告重申,這一類藥物一概禁止使用。 然而,近年研究發現Fenfluramine藥理作用機制,可用於治療卓飛症候群及雷葛氏症候群等藥物難治型癲癇疾病,成病友新希望,因此自109年起,美、歐、日等國已陸續核准。 林意筑解釋,這些病患在臨床上使用傳統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其癲癇反覆發作除了阻礙正常生長發育並造成神經功能障礙以外,也導致較高的死亡率及嚴重影響照護者生活品質。 她指出,國內包括罕病基金會、台灣癲癇之友協會以及小兒神經醫學會紛紛向食藥署提出建議,為患者請命。經諮詢醫學會及專家之後,決定開放Fenfluramine成分藥品可有限地使用於藥物難治型癲癇疾病。

Read More

川普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70+常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情形,醫師指出,通常與老化有關,但慢性病、三高、體重和抽菸也都有影響,民眾若有類似情況,建議多抬腿或穿彈性襪有助緩解。 外傳美國總統川普腿部腫脹及手部瘀青的照片,白宮發言人表示,川普接受全面醫療檢查,發現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狀況,這是70歲以上族群常見且良性的疾病;手背瘀青則與經常握手及服用阿斯匹靈有關。 對此,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社區醫療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黎家銘表示,靜脈功能不全主要原因有3點。1、無論動脈或靜脈,血管就像橡膠,會隨本身老化過程而彈性變差。 2、也有可能是靜脈瓣膜退化,黎家銘比喻,人體打血回心臟的過程是逆流往上,有如爬樓梯,每爬半層樓就需要休息一下,一旦靜脈瓣膜變鬆弛、關不緊,就會導致靜脈曲張,腿部有如爬滿「蚯蚓」。 3、與肌肉不夠力有關,下肢淋巴和靜脈回流主要依賴肌肉收縮,如果老人家運動量不足,久坐久站,同樣會影響靜脈功能不全。 黎家銘提到,除了年齡因素外,根據臨床觀察,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抽菸習慣、先天靜脈功能不良、肥胖等,都屬於高風險族群。 在治療方面,靜脈功能不全目前以保守治療為主,非藥物治療方式是穿彈性襪,從外部加壓,維持血管彈性,效果極好但也考驗患者耐性,因為台灣天氣熱,常會有人穿不住。 此外,建議平時可以多抬腿,尤其不少老人家抱怨夜尿問題,原因在於血液一旦留在下半身,躺平就會回流心臟及腎臟,影響尿液大幅增加,導致夜尿頻率非常高。下午、傍晚可以把腿抬高約20分鐘,幫助淋巴、血液回流,有助改善夜尿及局部腫脹。 黎家銘強調運動很重要,像是散步、下肢伸展都會有很大幫助。三高及體重控制、戒菸等良好生活習慣也要做到。年輕族群工作若需要久站,可考慮穿彈性襪上班、下班再把腳抬高,讓靜脈血回流,減少壓力。

Read More

孩子有甜味 當心染上電子煙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調查顯示,電子煙使用率雖略有下降,但國中及高中職生仍有3.2%和6.3%曾使用。國健署提醒家長注意孩子身上不明甜味等,避免染上菸癮又傷身。 近年電子煙興起,加上菸商往往宣稱危害較低,容易使人掉以輕心。依據國健署國人及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統計,113年成人電子煙使用率1.0%較111年(1.4%)下降,113年大專生使用率為3.8%較111年(5.3%)下降。 112年高中職生、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為6.3%、3.2%,較110年(8.8%、3.9%)下降,最近一次取得電子煙主要來源為「家人親戚同學或朋友免費給的」、「網路販售平台上買的」及「跟同學或朋友買的」。 暑假假期來臨,青少年、學生與同儕出遊或外出時,更容易因好奇或受影響而嘗試。國健署呼籲學子,應該拒絕誘惑,不接觸電子煙,才是保護自身健康的最佳選擇。 國健署也呼籲家長,關心孩子是否有使用或攜帶電子煙的行為,包括:身上藏有不明用途的電子產品或充電器(電子煙)、金屬線圈(電子煙組件)、裝不明液體瓶罐(煙油瓶)或液體匣(煙彈)。或孩子房內、衣物及身上有他們難以解釋的甜味及水果味。還有孩子零用錢或打工收入消耗快速,或有不明用途的網購。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驟變行為,如情緒及行為變化、或頻感頭痛惡心(電子煙油的尼古丁會影響大腦系統導致行為衝動、學習困難、暴躁易怒、焦慮不安、情緒起伏等)。 此外,依菸害防制法規定,除對製造或輸入業者、廣告業或傳播媒體業者有重罰外,供應類菸品或其組合元件,處新台幣1萬元至25萬元罰鍰;使用類菸品者,處新台幣2千元至1萬元罰鍰。提醒民眾切勿以身試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