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 外籍男曾旅非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30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30多歲外國籍男性,今年9月上旬至東非衣索比亞旅遊,9月中旬入境台灣後3日發病,確診惡性瘧且一度收治加護病房,已出院。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為南部30多歲非本國籍男性,長期住在埃及,沒有潛在病史;9月上旬曾到東非衣索比亞等國旅遊,9月中入境台灣後發燒、腸胃不適,曾到診所就醫。 不過,個案仍持續發燒,且出現關節痛、腹痛等症狀,赴急診就醫,抽血發現黃疸、血小板低下,血液中也發現疑似有瘧原蟲;經進一步檢驗,確診感染惡性瘧,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後改善,9月下旬已經出院,住院時間約1週多。衛生單位持續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今年截至9月29日累計2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近19年(96-114年)同期最高,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以非洲國家占14例為主,其餘分別為亞洲5例及大洋洲2例,其中感染惡性瘧15例,感染間日瘧5例及諾氏瘧原蟲1例。 另統計近19年我國通報確診瘧疾人數累計208例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Read More

健保署回應化痰藥有替代品可用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化痰藥「氣舒痰」暫停供應台灣市場,由於這是臨床常用的化痰藥水,引起關注,健保署三十日表示,這是一款已在多國下架老藥,國內有替代藥品可使用。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以文字向媒體說明,化痰藥「氣舒痰」由於價格因素,原廠已暫停提供台灣市場,目前庫存僅供應合約醫院,非合約醫療院所已停止供應,「不是印尼廠不做,是藥價太低退出台灣市場」,呼籲健保藥價也必須要有韌性健保給付。 針對氣舒痰供應不穩,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氣舒痰2mg/mL口服液劑供應問題,經洽詢廠商獲得回覆,這款藥物為國際上市60年的老藥,已有眾多學名藥及相同治療用途藥品競爭,已在多國下市,委託印尼製造廠的合約終止。  後續原廠正洽詢新製造廠生產,黃育文說,目前健保收載的12項不同成分的ambroxol口服液劑可為部分替代;另外,針對於小小孩,尤其是12公斤以下者或重症兒童,可能因感染休克等原因,腸胃吸收不好,經洽相關醫學會,可評估以化痰藥物fluimucil替代使用。  沈采穎說,目前市場上這個成份液劑,只有這一家,氣舒痰液可用於化痰,其中成分有Bromhexine,可減少痰液黏稠度和活化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加強痰液的清除,促進排痰和緩解咳嗽。 她說,對於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可能因為感染或長期發炎,痰液位於深部,相當不容易咳出,甚至是氣管內管插管中無法自力清除的病人,物理性的清除技術,如抽痰、拍痰,配合藥物輔助化痰是相當重要的。

Read More

手腳冰冷 中醫推泡腳按摩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秋冬將至,有些人會有手腳冰冷的問題,中醫認為可透過睡前泡腳、穴位按摩、適度服用驅寒補虛的中藥、調整飲食來改善,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運動習慣,促進氣血運行,全身就會暖呼呼。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中醫認為手腳冰冷主因有兩種,第一種是身體陽氣虛衰,不能溫煦人體,因此會出現全身怕冷,手腳尤為嚴重;平時要多注意保暖,特別是腿、腳暖和,全身就會暖和。 睡前泡腳,腳熱了會幫助入眠;或是透過穴位按摩也可緩解手腳冰冷症狀,位於腳心部「湧泉穴」,可用拇指快速按揉,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按揉100下,具補腎壯陽效果。 他表示,飲食方面吃一些性味偏溫熱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大蒜、辣椒、生薑、桂圓等,可提高機體耐寒的能力;症狀嚴重者可服用驅寒補虛中藥,如人參、黨參、當歸、枸杞子、乾薑等中藥材,或者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金匱腎氣丸等中藥湯方包,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種是本身陽氣並不虛衰,但氣血運行不順暢,導致陽氣瘀滯,不能達到手腳而出現冷的情況;這類型的人只是手腳發涼,身體軀幹不怕冷,甚至怕熱,應加強運動,尤其久坐或久立的人,必須多做手足和腰部的活動,以加強血液回流;多食用一些具行氣、活血、疏肝解鬱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玫瑰花、金橘等,也可透過穴位按摩「氣沖穴」緩解手腳冰涼。 曾裕芳建議,想遠離手腳冰冷,平時應養成運動習慣,一早起來做運動,健步走就是最佳選擇,用比平常走路速度快些、比跑步慢些的速度,大步往前走,雙手順便甩一甩,走上30分鐘,全身就會暖呼呼。

Read More

疾管署:流感抗病毒藥抗藥性 影響有限

本報綜合報導 有媒體報導指流感抗病毒藥抗藥性比例升高,疾管署29日表示,國內流感抗藥性限於A型H1N1且比例仍低,目前社區流行的則以未檢出抗藥性的A型H3N2為主,評估影響有限。 針對媒體報導指出,有第一線醫師群組傳出「口服和針劑型流感抗病毒藥物出現抗藥性比例升高造成療效下降情形」等內容,疾管署昨進行說明。 疾管署指出,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流感季累計檢驗A型H1N1病毒株約6.5%對口服抗病毒藥物克流感或易剋冒成分及注射抗病毒藥物瑞貝塔具抗藥性相關突變,略高於去年(去年底統計為3.2%),A型H3N2和B型流感病毒株今年則均未驗出上述藥物抗藥性。 此外,疾管署表示,無論A型H1N1、A型H3N2或B型流感,針對口服型自費用藥紓伏效錠抗病毒藥物今年均未驗出抗藥性相關突變。 疾管署表示,前述抗藥性比率仍低且限A型H1N1,此外,國內於9月進入流感流行期後,社區流行的流感病毒近期已轉為未檢出抗藥性的A型H3N2病毒株占多數(近4週占51.3%,高於A型H1N1之43.4%),A型H1N1占比持續下降。 疾管署評估,前述部分A型H1N1病毒株抗藥性,整體對臨床治療及疫情控制影響有限。 避免抗藥性問題持續擴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也因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指低風險個案可自行痊癒、不一定要使用抗病毒藥等建議,針對今年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對象進行調整,由過往的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修改為有類流感症狀,且為高傳播高風險等7大族群。

Read More

洪災泥流 恐藏重金屬汙染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28日提醒,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填所形成的泥流型災害與一般水災不同,恐藏有重金屬汙染之風險,呼籲民眾不直接喝井水及地下水,也不要吃受到淤泥覆蓋的農作物。 北市公衛師公會表示,泥流型災害與一般水災不同,泥流型災害挾帶大量土石與沉積物,可能造成潛在汙染。雖目前並無確切證據顯示花蓮災區已有嚴重化學物質或重金屬汙染,但921地震後部分土石流沉積物檢測顯示重金屬濃度升高,日本2018年豪雨及土耳其洪水,也曾發生洪水後泥沙含重金屬或農業化學物質的情況,應予注意。 公衛師公會指出,台灣山區岩層可能含有砷、鉛、鎘等微量元素,土石崩落後可能隨泥沙沉積於農地或河川,若泥流若通過農耕地或是工廠,可能夾帶農藥、肥料殘留與工廠的油料或化學品,則存在潛在汙染風險。 北市公衛師公會呼籲,基於台灣地質特性與國際災害經驗,建議應採取風險預防原則,建議環保與農業主管機關,立即進行水質與土壤檢測,確認農地與水源安全,檢測結果出爐前,居民應避免使用受淤泥覆蓋農地種植食物,井水及地下水也應避免直接飲用。 北市公衛師公會提醒,醒參與清理與重建工作的志工、醫護與軍警消防人員,因長時間暴露於泥水、粉塵與黴菌環境,需佩戴口罩、防水手套與靴子,並及時更換被汙染衣物,而高強度的搬運與清理工作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應安排輪班,避免長時間勞動。 尤其,協助災區工作者可能面臨壓力或次級創傷反應,應建立心理支持管道,鼓勵表達情緒並互相支持。 北市公衛師公會強調,提醒潛在汙染風險,並非代表災區已有汙染,而是基於公共衛生的預防性立場,在重建過程中共同守護居民與協助者的健康,落實飲水安全、環境檢測、病媒防治與心理支持,社區才能真正恢復安全與健康。

Read More

災民心理衝擊 石崇良:協調花縣啟動1戶1社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造成光復鄉民宅嚴重受損及死傷,衛福部長石崇良28日表示,當有需要時,將協調花蓮縣府啟動「1戶1社工」機制,陪伴提供心理諮詢,及處理法律、經濟等方面之協助。 衛福部指出已啟動救援及心理支持工作,24日即同步請精神醫療網核心醫院整備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待命,花蓮縣衛生局也立即派遣心理專業人員,進駐收容所及瑞穗生命園區,設立「安心關懷站」,並提供關懷訪視、心理支持、安心團體等服務。 石崇良表示,除動員花蓮縣政府既有社工人力外,也有來自多個單位社工支援進駐,必要時將協調花蓮縣政府啟動1戶1社工模式,提供持續心理與經濟等全方位服務。 衛福部指出,花蓮縣衛生局及其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玉里醫院、台北榮總玉里分院及花蓮縣臨床心理師公會、諮商心理師公會之心理專業人員提供,截至28日中午止,共設置2處安心關懷站,分別位於光復鄉大進國小及瑞穗生命園區,累計服務1502人次,服務內容包括關懷訪視、安心團體、衛教宣導,及以「心情溫度計」進行心理健康篩檢等。 石崇良表示,100人以上收容中心已有醫院的醫療團隊進駐提供支援,遇到交通中斷處,衛福部已派遣無人機將藥品及緊急物資送到病患手中,確保醫療需求服務不中斷。 在安置部分,花蓮光復鄉收容所目前收容人數800餘名,災民若選擇暫住旅館、民宿,行政院也推出「安心住宿」方案,災民每人每天補助最高2000元,原則上補助7天、必要時可再延長7天。衛福部呼籲災民及救災人員掌握「安、靜、能、繫、望」5字訣,維持身心安適、保持心情平靜、提高生活效能、維持與外界的聯繫、抱持彈性面對變動,專注於可達成的目標,尋找未來的希望。

Read More

口腔菌群失衡 升罹癌風險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許多人以為口腔只是進食的入口,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口腔其實住著超過700種微生物,如同一座「細菌大城市」。健康時,好菌與壞菌互相制衡;但若出現蛀牙、牙周病或慢性發炎,菌群失衡便可能引發全身性的疾病,甚至增加癌症風險。 黃軒說,在眾多癌症中,頭頸癌(尤其是口腔鱗狀細胞癌)最早被證實與口腔細菌有關。牙周致病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不僅是牙周炎元凶,更能干擾細胞凋亡,讓癌細胞有機可乘,並刺激腫瘤生長、擴散。它不只是「牙齦殺手」,更是癌細胞的「軍師」。 口腔細菌並不會停留在口腔,還可能南下至消化道。研究顯示,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的口腔菌群組成異常,尤其是Fusobacterium nucleatum(梭桿菌)顯著增加,可能是癌前警訊。這種細菌同時與胃癌、大腸癌有關,它能持續引發慢性發炎,並影響免疫系統,使腫瘤細胞躲過監控,就像替癌症築起「黑幫護衛網」。 再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有嚴重牙周病的人,日後得到胰臟癌的風險顯著增加,且在不同族群研究中都被反覆證實。這意味著牙周病並非只壞在口腔,它可能是癌症的幕後推手之一。 如何預防口腔細菌致癌?黃軒提供建議: 1.刷牙與牙線:每天至少刷牙兩次,睡前更不能忽略;牙線能清除牙刷無法觸及的「死角」,是守住口腔防線的關鍵。 2.定期看牙醫:每半年檢查一次,因牙周病初期往往無症狀,專業檢查可及早發現並阻止惡化。 3.飲食調整:少糖少加工,多蔬果與抗氧化食物;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避免壞菌滋生。 4.戒菸限酒:菸酒會直接傷害口腔環境,與牙周病合併更會大幅提高頭頸癌的風險。 黃軒強調,口腔保健不只是預防蛀牙,更是守護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看似簡單的日常習慣—刷牙、用牙線、定期看牙醫,其實是關掉癌症開關的重要動作。 醫師強調,「防蛀牙就是防癌。」一個乾淨健康的口腔,不只是笑容的基礎,更可能是最強的抗癌武器。

Read More

中藥+針灸 幫助緩解慢性疲勞症候群

■陳俊銘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身體出現慢性疲勞症狀的病症,具體定義是長期間,連續6個月以上,原因不明的強度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問題、神經系統問題、精神疾病等多重因子造成。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之定義,慢性疲勞症候群診斷須符合下列二項: 一,超過6個月以上,無法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而且疲勞並非因過度勞動所致,疲勞無法經過休息改善,導致明顯下降的活動水平。 二,下列4項或以上之情況:1,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2.勞動後,極度疲憊。3.睡眠仍無法改善疲勞。4.肌肉痠痛。5.非發炎性之多發關節痛。6.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之頭痛。7.重複發生的喉嚨痛。8.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 慢性疲勞症候群在傳統醫學歸納到「虛勞」,主要病因為氣血虧耗,肝腎不足夾濕熱。治療以補氣養血,滋養肝腎,清利濕熱為主,方以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調補氣血,獨活寄生湯合杞菊地黃丸滋養肝腎,甘露消毒飲合銀翹散清利濕熱,單味藥如紅景天、絞股藍、刺五加、黃耆、西洋參、靈芝等都有很好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作用。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疲勞,減輕肌肉痠痛、頭痛、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另外,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自體免疫系統三大系統,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緩解改善有很好的幫忙!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抗肺癌翁食慾不佳 中醫針灸緩解不適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69歲楊伯伯被診斷為肺癌3期,目前搭配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出現食慾不佳和疲倦感,也影響到生活品質,搭配中醫輔助治療,以中藥、針灸等方式來緩解不適的症狀,精神與生活品質也逐漸隨之提升。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傳統的中醫透過藥物調整改善胃腸消化狀況,來提升免疫力,同時結合穴位治療來緩解因化療出現的不適症狀,如手足麻木、失眠、嘔吐、腹瀉、脹氣、口乾舌燥或口腔潰瘍、體重下降、落髮及關節痛等。 除傳統的中醫藥外,還有針灸、雷射及穴位按摩等方式,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元的輔助療法。 他指出,大部分癌友治療過程中,最困擾的症狀就是強烈疲倦感,門診中許多患者常提到化療後,就連平常的散步都覺吃力,雖然清楚應該要多運動,但強烈的疲倦感,讓人整天只想休息。 中醫可以透過滋陰清熱益氣的方式來改善疲倦感,以疏肝解鬱養心安神中藥,或按摩穴位肚臍下的「氣海穴」及「關元穴」來提升睡眠品質,達到緩解疲倦感。 另外,對乳癌病友,服用復乳納常見的副作用為關節疼痛,臨床上可透過針灸、服用中藥來改善疼痛發作的頻率及程度,甚至是透過雷射針灸的現代新治療,改善血管的循環,促進人體氣血循環,活化免疫球細胞,延續治療的效果。

Read More

食藥署預告修正 舉發違規健康食品 獎金最高100萬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習慣吃健康食品來保養,現行只有認明小綠人標章才是經政府審核認證。為鼓勵更多吹哨者站出來舉發違規產品,食藥署指出,近日預告調升舉發可獲獎金比率,未來最高可領新台幣100萬元。修正案預告至11月17日。 「小綠人」標章代表產品具備人體或動物試驗等科學證據,且不得聲稱能治療疾病。若業者未經核准卻誇大標示或廣告,就可能觸法;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全台有2件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案件為民眾檢舉。 為鼓勵更多吹哨行動、擴大食安防線,食藥署預告修正「舉發或緝獲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案件獎勵辦法」第4條草案,檢舉獎金比例大幅調升,預告期60天。 食藥署企劃及科技管理組副組長潘香櫻27日說明,修正是因應「公益揭弊者保護法」第18條規定,獎金不得低於違規者所受罰鍰或沒收財物的10%,同時參考「食品安全衛生檢舉案件處理及獎勵辦法」制度,研擬調升。 潘香櫻指出,以往不分一般民眾或內部員工,檢舉獎金一律為裁處額度的5%;修正後,一般檢舉人可領罰鍰實收金額至少20%,若是現任或曾任員工,更拉高到至少50%。 以廣告違規為例說明,業者可處40萬至200萬元罰鍰,過去檢舉人頂多拿到2萬至10萬元,未來則可領取8萬至40萬元,若是內部員工舉發,更可能拿到20萬至100萬元。 潘香櫻強調,政府持續進行監測與稽查,呼籲民眾發現可疑情況,不論涉及衛生安全、標示或廣告誇大,均可向縣市衛生局檢舉,或撥打「1919全國食安專線」、透過食藥署「為民服務信箱」反映,共同守護食品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