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恐缺藥 加速藥品審查最快120天完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因應美國擬調高藥品關稅,食藥署21日指出,已與健保署啟動因應機制,強化預警、藥價彈性調整、加速藥品審查機制至最短120天完成,確保臨床用藥無虞,保障民眾醫療權益。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食藥署已建立藥品短缺處理機制、制定必要藥品清單等,當發現藥品有短缺之虞,即啟動調查與評估,必要時請替代藥品廠商增產、公開徵求專案進口或製造等。針對美國生產藥品,食藥署目前已完成盤點,並函請相關許可證持有商確實掌握國外供應情形及提升國內藥品庫存。 此外,對於罕藥、抗腫瘤藥、生物製劑等重要藥品,食藥署會加強主動追蹤,確保民眾用藥無虞,且為降低藥品對單一來源原料藥的依賴,食藥署持續鼓勵藥廠增加原料藥來源並強化原料儲備,並透過專案輔導與加速審查機制,協助業者加快取得藥品許可證。 食藥署表示,加速藥品審查縮短至最快120天內完成,相較標準模式需等待360天,可更快取得藥品許可證,而影響小兒族群或盛行率在萬分之5以下嚴重疾病,則可縮短至240天內完成,維持藥品供給韌性。 食藥署指出,為確保藥價合理,也將鼓勵在地製造與替代使用,短期已針對可能受影響之藥品進行清單盤點,如因全球供應鏈生態改變致生產成本遽增,廠商可依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之規定,向健保署提出價格調整建議,以維持合理價格與市場穩定。 食藥署表示,長期則將持續推動學名藥與生物相似性藥品之使用,並支持新藥於國內在地製造,以提升我國製藥產業之自給能力,確保藥品穩定供應。

Read More

醫院頻傳被駭 衛福部推動AI應用 強化資安防護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21日指出,將推動AI應用並強化信賴機制,打造以病人權益為中心的AI醫療生態系,並加速輔導各醫療機構與廠商落實既定資安措施與落實指引,強化整體資安防護能力。 由於,近日頻傳醫院資訊系統遭駭客入侵事件,包括桃園市中壢的長慎醫院被駭,造成電腦系統異常,無法進行線上同步掛號,只能改為現場叫號看診,醫師並需以手寫開立處方。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對於醫院遭駭頻傳,衛福部資訊處第一時間已提出多項指引,未來也會輔導相關廠商盡快落實資安指引,完善安全防護以避免駭客攻擊。 李建璋指出,隨著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蓬勃發展,從協助判讀影像到自動生成病歷,已有許多工程師、醫師投入其中,台灣AI醫療展現出高度技術創新與原創力。然而,醫院資安問題已成為常態性挑戰,尤其當醫院導入AI系統後,資安將成為更加關鍵的攻防焦點。 李建璋表示,衛福部自113年啟動負責任AI執行中心補助計畫,推動醫療AI治理架構與制度建置。過去半年已完成10家醫院認證制度的建立,將以制度化的標章認證機制為核心,強化AI產品的審查、評估與信賴基礎,協助業界導入具透明度與安全性的AI應用,將人工智慧應用的倫理與治理機制結合,打造一個真正以病人權益為中心的AI醫療生態系。 衛福部指出,在醫療AI治理上包括醫院認證制度的建置、負責任AI標章的推動,以及結合食藥署導入智慧醫材上市後監測機制等,以為後續政策與產業布局奠定基礎。

Read More

憂鬱兒少大增 高中自傷高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423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日,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全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發現兒少憂鬱症、焦慮症等快速成長,且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另網路不當行為是增加兒少自傷風險的重要關鍵。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調查針對全台300名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最後回收100份有效問卷,透過100名兒心科醫師第一線的門診觀察,發現近3年,憂鬱症是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同時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在國高中階段最為常見;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除了常見的注意力問題,憂鬱與自傷也是就診的主要原因。 同時,調查發現,國中小時期憂鬱症的表現除了易怒煩躁外,也常以頭痛、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狀況表現。而到了高中期階段,常常已出現了自傷意念和行為。而拒學和懼學也是中小學憂鬱症可能的徵兆。 且國小憂鬱症患者已偶爾或經常出現自傷行為,65%的醫師表示,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過自殺、自傷行為。70%的醫師表示,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高達90%的醫師表示,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另一項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研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2022年進行的《青少年網路不當行為與自傷風險關聯》,針對全台灣及離島10-18歲青少年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發現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霸凌及霸凌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是增加兒少自傷風險的重要關鍵,而這些網路不當行為在台灣兒童及青少年族群盛行率都很高。研究已發表在國際《情緒疾患期刊》。 林煜軒指出,性私密影像外流是自傷最嚴重的危險因子,自傷風險增5.16倍,且這三大危險因素通常非單獨存在,而是彼此交錯形成多重壓力,讓風險更高。 林健禾指出,從兒童轉換到大人的青少年階段,身體快速成長,腦神經連結成熟定型也是在這時,若能早一步重視兒少心理上的困難,將可大幅降低日後合併物質濫用或人格疾患,以及成年後失能的風險。

Read More

男高球場昏倒 竟罹血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剛滿50歲的許先生愛運動,但過去1個月,卻常有疲倦、骨骼疼痛等狀況發生,感冒發燒的頻次也明顯增加。原以為是工作繁忙的後遺症而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在高爾夫球場上暈眩昏倒送醫,才檢查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生提醒此為成人最常見血癌,症狀不典型但惡化快,且近年國內研究發現,中壯年患者增加。 經過NGS檢測後,透過標靶合併化學藥物治療控制病情,並順利進行幹細胞移植。讓他得以重回職場,繼續創造事業高峰。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 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人病患,由於症狀不典型,且病情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可說是最惡名昭彰的癌症之一。 收治個案的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工作組」召集人、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教授侯信安醫師指出,伴隨高齡化趨勢,國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攀升。且過去認為此疾病好發於年長者,但台灣一項回溯性研究顯示,50歲至59歲中壯齡患者增加幅度顯著,呼籲中年民眾不應輕忽。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醫師柯博升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4大症狀為「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因不具特異性,易被民眾誤認為貧血、感冒,延誤就醫時機,導致多數患者就診時有生命危險。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進行抽血檢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柯博升指出,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多款標靶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率,也有相當的可能痊癒。呼籲患者即使確診也勿放棄希望。健保自去年5月起部分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可幫助患者找到個人化最佳治療方案,增加存活率並延長存活期。 適逢4月21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血液病學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攜手,除呼籲各界正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挑戰,在檢測與治療上持續接軌國際,達成個人化精準醫療目標;並期盼透過《血癌全攻略》專書及《血癌攻略》LINE數位衛教工具的推廣,引導癌友一步步認識治療方式、藥物副作用及日常照護等,降低焦慮感,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抗癌。

Read More

總額新制兒科限號 醫:保障重症資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月份起健保才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就已傳出有醫學中心開始限制兒科門診人數,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21日表示,大醫院減少小兒科初級診療門診,將患者轉移到診所等醫療機構,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也希望兒科急重症醫療資源可獲得保障。 健保署自4月分起全面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即預先每家醫院年度健保點數預設上限,當醫院看診達到上限後,就算再增加治療患者也不能再增加分配任何健保經費,各界擔心此舉將造成醫院在達到總額額即不再收病患,甚至會產生「醫療人球」問題。 近日就傳出有醫學中心限制兒科門診人數,並將就診名額轉給其他的成人科別。洪子仁表示,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本來就是希望能夠落實分級醫療,因此讓小兒科等初級診療的一些科別,能落實在基層診所就醫,也是符合健保署希望大型醫學中心能夠減少門診比率的一個做法。 洪子仁指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少子化趨勢下,大型醫院更應確保兒科急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建議可在醫院個別總額制度設計相關剛性保障機制,不僅保障兒科醫療資源,也有助於吸引兒科醫師投身至大型醫院服務。

Read More

嬰兒搖晃症候群 腦血管斷裂恐失明癱瘓或死亡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連續發生未滿月幼兒和2歲兒童因父母管教不當,造成腦部傷害的案例,台中榮總兒科部主任王建得表示,幼兒因腦部尚未發育完全,還十分脆弱,這2案都足以造成他們嚴重的傷害,父母面對小孩應有耐心,且要格外小心,才免得造成憾事。 第1件是台中市1名女子明知孩子才剛出生未滿月,顱骨尚未發育完全相當脆弱,去年5月10日晚上10時多僅因嬰兒哭鬧不止,自己多次安撫仍沒有停止,她一時激動就在北屯區住處氣到抓住嬰兒肩膀劇烈搖晃。 嬰兒遭外力影響,腦內血管因突然加速產生的剪力造成斷裂,女子事後卻放任孩子繼續在嬰兒床上哭鬧,直到因腦出血出現倦怠、嗜睡,後來她發現小孩叫不醒、全身無力甚至已經失去呼吸心跳,送醫經手術、插管治療,目前都仍呈現重度昏迷且不易復原狀態,經院方通報全案才曝光。 另1件是清水區吳姓男子只因2歲大的小兒子動手玩冰箱,他竟失控抓住男童身體,用力猛撞冰箱以此教訓,男童被撞到腦出血隔天趴在地上昏迷,母親驚見送醫搶救近1個月仍不治,檢方依傷害致死罪嫌起訴吳,將由法院審理。 王建得表示,1歲以下幼兒若經搖晃的反覆性動作,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腦部血管會斷裂,也因為斷裂處在腦內,無法迅速止血。當腦內不斷出血,它在固定空間內,壓迫到神經等腦部組織,會造成腦損傷、失明、癱瘓、抽搐痙攣和昏迷,乃至死亡。 第2件部分,像這位兒童雖已2歲,但仍面對管教仍屬無力抵抗的弱勢,頭部撞上冰箱,會造成「神經學後遺症」可能因腦部損傷而造成腦性麻痺和肢體障礙等永久後遺症,難以挽回,父母在管教上不得不慎。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小針刀治療鈣化性肌腱炎

■陳俊銘 「鈣化性肌腱炎」又稱肌腱旁鈣化症、氫氧磷灰石性風濕病、鈣化性關節旁炎,主要是鈣化物質沉積於關節周圍的肌腱,所造成反覆發炎的疾病。患部約有70%發生在肩關節,其他像是髖關節、肘部、手腕和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鈣化物質沉澱。 肩關節的鈣化性肌腱炎的臨床表現,肩膀的活動度受限,旋轉至某個角度會發生劇烈疼痛,全天候陣痛影響生活品質,其至嚴重到手臂無法舉起,妨礙手臂活動並造成麻和痛。由於發病部位和臨床表現相似,肩部鈣化性肌腱炎經常與「五十肩」混淆,而兩者的區別在於:五十肩是因肩關節退化或受傷造成關節沾黏,引起發炎反應,鈣化性肌腱炎是因肌腱鈣化所導致,且鈣化性肌腱炎疼痛常高於五十肩。肩部肌腱炎若拖久了,亦可能演變為五十肩。 好發族群:40-50歲的中年族群,不分性別,但女性通常多過男性。本身有代謝功能異常的人如罹患慢性腎衰竭、自體免疫不全、膠原血管病、維他命D中毒、糖尿病、風濕、甲狀腺相關疾病及腫瘤等。還有,肩關節過度使用者如長期打電腦的上班族,常做投球動作的運動員,搬重物的工人,抬手寫黑板的教師,勤做家事的家庭主婦。 肌腱鈣化的成因在於肌腱纖維細胞想要轉化成軟骨細胞,卻沒有成功所導致的結果。當附著在關節或骨端附近的肌腱,為應付外來拉扯力同時要兼顧穩定性,肌腱細胞就會再強化,把自己重塑為軟骨,甚至融合於硬骨,這個過程中,鈣鹽進出,沉澱與吸收,引發一連串化學刺激和反應,因而引起疼痛等急性發炎反應。 中醫治療鈣化性肌腱炎,主要以小針刀將鈣化組織鬆解,緩解發炎,改善疼痛,效果甚佳。每週執行1次針刀治療,約5-6次,可達到相當程度的改善。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再配合中藥治療,主要以行氣治血化瘀為主,常用如血府逐瘀湯、丹七散、桃紅四物湯、身痛逐瘀湯等,配合芍藥甘草湯放鬆肌腱韌帶,再配合肩部復健運動,持續穩定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外泌體濃度差異大 應驗明正身慎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外泌體產品從日常保養到專業應用皆有,但價格與濃度差異極大,消費者易混淆。醫師提醒,高價不代表高品質,應關注產品濃度,消費者需謹慎選擇,更要「驗明正身」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產品。 開業診所院長林孝祖表示,外泌體在美容保養領域常與微針、光電儀器、導入技術搭配應用。不同濃度的外泌體,適用範圍與價格有顯著區別。高濃度(顆粒數千億級以上)多數用於專業級運用,單次費用較高,可能落在數萬元以上。 中濃度(顆粒數百億級)較為常見於美容保養市場,主要用於肌膚護理、微針導入、抗衰老等運用,價格通常介於數千至數萬元之間,視運用搭配與品牌而定;至於低濃度(顆粒數十億級)則主要用於日常保養或基礎修護,價位較親民,單次價格可能落在數千元左右。 如何確認產品中是否含有外泌體?林孝祖指出,常見的方式為檢測是否存在特定的蛋白質標誌,如CD9、CD63和CD81。其中CD9常用於確認外泌體純度;CD63是外泌體分離與鑒定的重要標誌物;CD81則是外泌體膜蛋白的核心標記,用於外泌體樣本的特性分析,因此消費者可留意產品是否提供相關檢驗報告。 林孝祖提醒,由於外泌體屬於新興領域,相關規範仍在研擬階段,消費者務必謹慎,確認產品來源、濃度、純度、保存方式與適用性,建議多方比較不同診所的應用價格,確認其合理性。

Read More

輕度失智 74歲媽不會操作家電…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年前,媽媽開始出現記憶衰退,常常找不到東西、不會操作家電,甚至因焦慮而情緒失控,就醫確診輕度失智症…。」林小姐得知媽媽失智一時陷入無助與心痛,直到加入照顧者支持團體,分享經驗、釋放壓力,才讓林小姐走出徬徨無助,不再獨自承受壓力,而是學會善用友善資源。 衛生局說,林小姐除了照顧74歲失智媽媽,還要兼顧骨折康復的父親,壓力讓她幾乎喘不過氣,經友人介紹帶著媽媽走到社區「失智友善天使」,在志工帶領下並提供實用的照護建議,採用「正向引導」方式說服林媽媽參與社區活動,現在她每天高高興興地去社區日照中心交朋友、上課、玩遊戲,志工還協助安排居家服務員,陪伴林媽媽做復健。 林小姐在志工的鼓勵下加入照顧者支持團體,分享照顧經驗,而且她覺得已不再獨自承受照護爸媽壓力,在照顧者支持團體中學會善用社會友善資源,讓媽媽的生活多了溫暖,也讓自己有了喘息空間。「曾經覺得好難,但現在知道有人陪伴,就不孤單…」,林小姐笑著說。

Read More

抓狂時刻務必「停看聽」嬰幼受虐5年1.2倍 8成為父母施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統計,台灣地區近年嬰幼兒受虐比率近5年成長1.2倍,這些案件超過9成發生在家庭內,施虐者則8成是父母,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建議,不論是無論是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或被小孩氣到要爆炸的家長,都應依循「停看聽」原則替育兒抓狂時刻降溫。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兒虐事件不會因為少子化而消失,衛福部統計,我國嬰幼兒受虐比率約為千分之2,近5年在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嬰幼兒受虐比率近5年仍成長1.2倍,每年約有2000名嬰幼兒受虐。 衛福部指出,民國113年發生2425件兒虐事件,93%案件是發生在家庭內,其中8成以上施虐者是父母,另有7%案件是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嬰幼兒受虐類型以身體虐待近5成為主,如孩子哭鬧,照顧者一時失控徒手打巴掌、搖晃嬰兒等。 導至虐兒的引爆原因,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52%最高,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的有18%、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有15%,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如廁、規範建立、頻繁哭鬧等。 楊珮璉建議,當家長情緒要爆炸前,透過「停─停止自責、看─看見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聽─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以冷卻情緒並找尋引導幼兒的方法。 醫師陳木榮建議,家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寶寶做起,理解哭鬧跟行為背後表達的需求,並學習及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當孩子或家長有特殊身心病徵時,也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逐步建立親子相處與孩子的作息行為模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