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關節腫痛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3療法

■林敬為 「醫師,我的手指關節常常腫脹僵硬,這幾年甚至開始變形,連扣鈕扣、拿湯匙都越來越困難,是不是關節退化了?」門診中,這是許多中年甚至年輕女性患者的常見疑問。其實,造成這些症狀的不一定是退化性關節炎,而有很大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女性患者。患者的免疫系統異常,會攻擊自身的關節滑膜,導致慢性發炎。發炎反應會讓關節腫脹、疼痛,久而久之造成軟骨破壞與骨頭侵蝕,進而引起關節變形。常見受影響的部位包括手指、手腕、手肘與膝蓋。 不同於單純因年紀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可能更早,且常伴隨晨間僵硬、對稱性關節腫痛等特徵。若未及早治療,關節功能會逐步喪失,甚至影響生活自理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重點在於「控制發炎,減緩病程,保護關節」。近年醫療進步,已有許多方式可以幫助患者減少關節破壞,維持生活品質。主要治療包括下面幾項: 一、藥物治療:藥物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核心,主要由風濕免疫科醫師負責。目前常用於治療的藥物是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其作用可以延緩疾病病程的惡化。再搭配類固醇以及其他消炎止痛藥來改善病患的關節疼痛以及腫脹情況。近年來也有一些新的生物製劑能夠更精準的抑制免疫反應。 二、復健治療:透過復健師的指導,進行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可延緩僵硬與變形。同時,適度使用護具或輔具,能降低關節壓力,減緩變形速度。 三、手術治療:當關節已嚴重變形、疼痛無法藉藥物改善,或功能受限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包括1.滑膜切除清創手術:移除發炎滑膜,減輕關節疼痛。2.肌腱修補或轉位手術:手腕或手指處可能因為關節變形而造成肌腱斷裂,導致功能不佳,可以考慮接受肌腱修補或轉位手術來恢復手指功能。3.人工關節置換術:當關節嚴重破壞時, 最終透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達到改善疼痛及恢復部分功能的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單純的「關節退化」,而是一種需長期追蹤治療的免疫性疾病。早期診斷、積極治療,不僅能避免關節變形,還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背痛變僵硬 僵直性脊椎炎機率高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熱愛運動的38歲蔡姓男子起床時感到腰痠背痛,短期吃消炎止痛藥、透過推拿或按摩舒緩痠痛,最近早晨半夜僵硬感發作越來越頻繁,經到醫院檢查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一般民眾無法區分僵直性脊椎炎的背痛與一般的背痛,如果延誤早期治療時機,恐導致脊椎反覆發炎,最終可能出現脊椎變形、無法站直等情況。 吳建陞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關節疾病,常見於20至40歲的年輕男性,早期症狀容易與一般腰痠背痛混淆,容易被忽視。 吳建陞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單純「腰痛」,而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早期典型表現包括下背痛、腰背於晨間或半夜時有僵硬感,若持續3個月以上、活動後改善、靜止時惡化,應高度懷疑為發炎性背痛,建議盡早至免疫風濕專科評估。 他說,部分患者會伴隨虹彩炎、周邊寡關節腫脹、腳跟肌腱疼痛等症狀,這些也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臨床表現;治療初期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控制症狀,病情加劇時則可使用免疫調節劑或生物製劑。 亞東復健科醫師黃昭竣呼籲患者透過規律運動維持關節活動度,了解正確運動姿勢並持之以恆,不需高強度運動也有效果;建議運動類型如瑜伽、伸展操、游泳、快走或慢跑,皆有助於減緩症狀與延緩退化。另日常應重視正確姿勢與睡眠品質,避免久坐翹腳或盤腿,有助於減少脊椎壓力、穩定病情。

Read More

10月起徵收100% 川普關稅 75項藥品影響大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10月起徵收品牌或專利藥品100%關稅。衛福部長石崇良26日說,已盤點約75項仍在專利期進口藥品為不可替代必要藥品,預估受影響較大,將密切注意藥價波動。 自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關稅措施不斷,日前他在自家社群媒體「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宣布,10月1日起將針對所有品牌或專利藥品徵收100%關稅,除非該公司正在美國設立製藥廠。 對此,石崇良表示,正在進一步確認正式官方文件,對台灣的衝擊可分成兩個,一個是出口、一個是進口。 石崇良說,從目前的媒體報導來看,主要是針對品牌藥,也就是台灣所謂的「原廠藥」,另外則是專利期內藥品,通常就是屬於「新藥」。 他指出,若以現在所知道的加徵關稅對象而言,沒有納入原料藥及學名藥,台灣出口的「原料藥」就被排除了,而台灣出口屬於新藥的並不多,看起來對台灣藥廠出口的衝擊大幅減少,評估影響不大。 需要密切注意的是進口,尤其是還在專利期內的藥品。石崇良說明,原廠藥過了專利期,有很多的國產學名藥可替代,但目前進口專利藥214項中,約75項被列為不可替代的必要藥物,預估會受到較大影響的是這部分藥品。 石崇良強調,行政院透過特別條例撥補健保新台幣200億元,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若後續真的發生藥價浮動,將有助穩定國內,有足夠預算因應,避免影響國內民眾用藥權益。

Read More

光復鄉民救災人員 納公費流感新冠接種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縣光復鄉,疾管署26日宣布,花蓮光復鄉居民及救災人員,納入10月開打的公費流感、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約1.2萬人,緊急由中央調撥疫苗支援。 疾管署表示,隨著進入流感流行期,為保障受災地區健康並維持醫療防線,今年10月1日開打的公費流感及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擴大納入光復鄉全體居民、衛生所工作人員及救災人員,預估約1.2萬人。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近期國內流感疫情有升溫趨勢,光復鄉受災情影響交通及醫療可近性,一旦社區內發生群聚,恐加重當地醫療體系及救災能量的負擔。 在疫苗開打時程規劃方面,曾淑慧說明,首波將由收容中心的災民優先開打,在10月1日之前開始接種;其他光復鄉居民及救災人員則一樣與全台同步10月1日開打。疾管署已開始配送疫苗,並預計於下週二(9月30日)陸續撥補足額公費疫苗,由花蓮縣衛生局依社會處、鄉公所及衛生所提供名冊安排接種。 曾淑慧說,此次疫苗是由中央先緊急撥補下去,其中流感疫苗部分,主要是利用20萬的開口合約來支援;今年採購的COVID-19疫苗約300萬劑,現在全台已接種達250萬劑,數量仍然足夠所需。 疾管署強調,為保障受災地區健康並維持醫療防線,呼籲符合資格民眾,請依衛生單位安排儘速完成接種。此外,如出現類流感症狀,經醫師評估後即可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降低流感重症與併發症風險,確保公共衛生安全。

Read More

喘/下肢水腫/疲累 心臟衰竭警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心血管疾病已逾15年高居國人第二大死因,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臟衰竭不僅發作時間難以預測,更會導致患者頻繁出入醫院,醫師提醒,「喘、下肢水腫、疲累」恐是心臟衰竭警訊,心臟衰竭如癌症般致命,5年死亡率達5成。 響應9月29日「世界心臟日」,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謝宜璋教授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以喘、下肢水腫、疲累等症狀出現,導致患者常誤以為是壓力或生活作息不佳所致,其實這是因為心臟功能不佳、收縮能力不足,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量減少,而造成疲憊。 若病情加重,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需坐著才能呼吸的情況,若右心衰竭時,也會出現下肢水腫的症狀。此外,急性心臟衰竭患者也可能合併心律不整,若同時具備三高、抽菸、肥胖或家族病史,更應提高警覺。 研究也顯示,急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出院1年內死亡率約16%,5年死亡率更高達5成,與癌症相當。因此,治療不僅需針對心臟本身,更要積極管理共病,並及早介入。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陳益祥教授指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有:心臟移植及左心室輔助器。然而,台灣移植資源有限,平均每年僅有60–80顆心臟可供移植,卻有逾350人等待。等待過程中,約半數患者會再次因心衰竭住院,且每一次的住院,都將導致體內器官再次受到影響。 陳益祥指出,近年來,左心室輔助器(LVAD)已成為末期心衰竭的重要治療選擇。臨床數據顯示,心臟移植患者10年存活率約5成,而使用左心室輔助器(LVAD)的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8成。有些年輕患者也選擇以左心室輔助器(LVAD)取代移植,以避免長期抗排斥藥對腎臟的永久傷害。

Read More

護師專案補助萬元詐個資 衛福部報警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網路流傳「護理師補助專案」,聲稱提供護理工作資歷或年資,可申請最高1萬元津貼,衛福部26日指出,此為不實訊息,已報警,籲請民眾勿點擊不明來源連結或提供個資,避免權益受損。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近日在臉書貼文提醒,若看到文章開頭「上週我申請護理師補助,實際領到6000元」、「護理師補助專案很多人還不知道,這裡一次說清楚」等貼文的訊息,這是詐騙,政府補助一定會透過官方網站或公告,籲護理人員互相保護自己與同事。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26日澄清,網路流傳「護理申請補助專案」,稱只要提供護理工作資歷或年資,每人可申請新台幣1000至1萬元的津貼,這是不實訊息。 照護司副司長陳青梅表示,已發文報警抓人,目前還沒有人受騙,請民眾提高警覺。她強調,衛福部相關護理人員獎勵資訊,均透過「護助e起來」平台或衛福部官方網站公開說明。

Read More

40歲以上5成有老花 常見兩種以上眼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老花並非老年人的專利,眼科醫師曝驚人數據,40歲以上每2人就有1人有老花困擾,看電腦報表、簡報常常覺得模糊、回工作訊息還要拿下眼鏡,老花危機的嚴重性不可小覷! 諾貝爾眼科總院長、台灣眼視光醫學會理事長張朝凱教授表示,隨著年齡增長,眼部組織逐漸退化並影響調節功能。據臨床資料,許多熟齡民眾同時罹兩種以上的眼疾,因此及早處置、避免惡化是關鍵。 台北站前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林宜鴻醫師進一步提醒,老花一開始較難被察覺,多數民眾都以為只是暫時現象,可能瞇眼或是讓眼睛休息就會得到緩解。但靠「瞇眼硬撐」不能解決老花困擾,長期強迫睫狀肌用力恐加劇頭痛、肩頸痠痛等情形,更可能會影響工作表現,讓生活品質惡化。 另外,持續習慣模糊視野下,更恐忽視乾眼症、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年齡相關高風險眼疾的早期徵兆! 諾貝爾眼科診所引進德國蔡司「近視老花解決方案」,包含微創2.0 AI導航近視雷射、新型老花雷射,是目前熱門矯正療程。 一項針對台灣地區展開的「近視老花雷射臨床研究合作計劃」顯示,新型老花雷射治療可以同時矯正老花、近視、散光或遠視等問題,老花最困擾的近距離視力(如看書、看手機)術後可提升3倍達到0.9、中距離視力(如看電腦、吃飯)更可矯正至1.0以上。 多數患者在術後約8成時間可脫離眼鏡依賴,惟夜間駕車或進行精細工作會須眼鏡輔助,無疑是為老花、近視率雙高的台灣民眾,帶來回復生活品質的老花治療曙光。

Read More

血癌3大適應症擴增給付 下月上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血癌治療,台灣健保再次與國際接軌,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擴增3大適應症給付,包含濾泡性淋巴瘤(F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以及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新制將於今年10月1日正式上路,為血癌病友帶來治療新曙光。 健保署長陳亮妤表示,健保署持續致力於提升藥品可近性,給付方向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截至114年10月,已有10項血液癌藥品納入健保,包括7項新藥與3項擴增給付,預計將有超過1100名病友受惠,藥費投入近19億元。 她進一步指出,此次BTK抑制劑的3大擴增給付,包括濾泡性淋巴瘤第三線暫時性支付、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擴及非17p缺失病人的二線以上治療,及被套細胞淋巴瘤放寬至無療程限制。除了回應臨床需求,也展現健保對血癌治療的高度重視。 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表示,濾泡性淋巴瘤屬最常見的惰性淋巴瘤,臨床特徵為可治療但難以根治且易復發。過去高齡或合併多重共病的患者,往往難以耐受高強度化療,導致後線治療選擇有限,使病友與家屬長期承受身心與經濟的雙重負擔。 然而,隨著「BTK抑制劑聯合療法」納保,不僅填補了第三線治療空窗,更讓治療從傳統化療跨足精準醫療,提供病友更友善的「無化療」選擇。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指出,針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以往口服標靶BTK抑制劑過去僅限用於治療具 del-17p基因缺陷或復發∕難治的病友的一線治療。如今健保給付範圍擴大作為「IGHV未突變」高危險族群之二線藥物,為台灣近3成預後較差的IGHV未突變病友,提供關鍵治療機會。 此外,同為易復發但疾病進程較具侵襲性的被套性淋巴瘤(MCL),病友常在接受一線治療數年後復發。張明志表示,目前傳統治療難達到治癒效果,如今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健保限制,讓復發/難治型MCL病友不再受限於給付上限,更大程度減輕財務負擔。

Read More

末梢循環藥適脈旺將停供 協調增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年用量超過165萬顆、末梢血管循環障礙處方用藥「適脈旺糖衣錠5毫克」將停供,食藥署25日指出,近期公告國內有成分、劑量、劑型相同的國產藥,已協調業者增加生產。 食藥署9日公告,由暉致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輸入的「適脈旺糖衣錠5毫克(SERMION TABLETS 5MG)」,衛署藥輸字第014029號,因廠商停止供應,預計供應至今年第4季。據健保署藥品申報量,該款藥品在113年用量超過165萬顆。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25日說明,其實在112年就已經接獲相關訊息,原廠表示因為生產成本調整將不繼續生產。此款藥品核准的適應症為「末梢血管循環障礙」,並非屬於藥事法第27-2條公告的必要藥品。 今年9月9日食藥署已對外公告,國內尚有其他同成分、同劑型且同含量的國產藥品許可證。王德原強調,國內還有其他同劑量、同劑型、同成分、同學名的藥品可以使用,因此不會有問題。食藥署已協調業者增加生產,以增進國產學名藥市場涵蓋率,落實推動國藥國用政策。

Read More

健保總額近兆 明年保費凍漲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15年健保總額成長率日前協商獲共識,金額逼近1兆元。衛福部長石崇良25日說,重新預估財務,以高推估5.5%成長率計算,仍可維持近2個月安全準備金,確定明年保費凍漲。 健保會每年9月例行舉行下個年度總額協商會議,討論醫院、西醫基層、中醫、牙醫及門診透析總額,115年健保總額成長率採高推估5.5%通過,金額逼近1兆元。此為有總額協商制度23年以來,健保會付費者與醫界代表首次達成共識、完成協商。 對於明年保費是否可能凍漲,石崇良25日表示,衛福部已重新預估財務狀況,預計到今年年底,健保總額的安全準備金將達到約2.8個月。若明年健保總額預算以高推估5.5%成長率計算,預估屆時仍可維持近2個月安全準備金。因此可確定,明年將不會調漲健保保費。 石崇良說,健保會24日舉行115年總額協商,從上午9時至晚間近10時的長時間討論,最終在付費者代表與醫療服務提供者代表間,達成了過去23年來從來沒有達成的完全共識,這是一項相當不容易的成果,確定115年健保總額將採用5.5%高推估成長率。 他指出,115年健保總額預估比今年增加近600億元預算,代表明年將有更多資源可用於提供全民醫療服務,除了用於罕見疾病用藥及癌症新藥的補助外,特別針對2大重點方向加強投入,包含「強化護理人力留任與改善條件」、「保障兒科醫療、應對少子化」。 針對護理費用與薪資調整加碼,石崇良表示,今年已投入25億元,明年將再增加55億元,朝向4年內投入100億元目標邁進,希望改善護理人員的薪資與工作條件,鼓勵更多護理人員回流醫療現場,以提升急重症與住院照護的服務量能。 另,因應少子化趨勢、兒科醫師人力不足,及台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表現,不如日本、韓國等問題,石崇良說,明年特別編列249億元投入兒科發展,具體措施有優先保障照顧0至6歲幼兒的兒科醫師點值達「1點1元」,並加強對兒童急重症照護的健保支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