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球場昏倒 竟罹血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剛滿50歲的許先生愛運動,但過去1個月,卻常有疲倦、骨骼疼痛等狀況發生,感冒發燒的頻次也明顯增加。原以為是工作繁忙的後遺症而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在高爾夫球場上暈眩昏倒送醫,才檢查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生提醒此為成人最常見血癌,症狀不典型但惡化快,且近年國內研究發現,中壯年患者增加。 經過NGS檢測後,透過標靶合併化學藥物治療控制病情,並順利進行幹細胞移植。讓他得以重回職場,繼續創造事業高峰。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 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人病患,由於症狀不典型,且病情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可說是最惡名昭彰的癌症之一。 收治個案的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工作組」召集人、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教授侯信安醫師指出,伴隨高齡化趨勢,國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攀升。且過去認為此疾病好發於年長者,但台灣一項回溯性研究顯示,50歲至59歲中壯齡患者增加幅度顯著,呼籲中年民眾不應輕忽。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醫師柯博升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4大症狀為「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因不具特異性,易被民眾誤認為貧血、感冒,延誤就醫時機,導致多數患者就診時有生命危險。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進行抽血檢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柯博升指出,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多款標靶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率,也有相當的可能痊癒。呼籲患者即使確診也勿放棄希望。健保自去年5月起部分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可幫助患者找到個人化最佳治療方案,增加存活率並延長存活期。 適逢4月21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血液病學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攜手,除呼籲各界正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挑戰,在檢測與治療上持續接軌國際,達成個人化精準醫療目標;並期盼透過《血癌全攻略》專書及《血癌攻略》LINE數位衛教工具的推廣,引導癌友一步步認識治療方式、藥物副作用及日常照護等,降低焦慮感,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抗癌。

Read More

總額新制兒科限號 醫:保障重症資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月份起健保才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就已傳出有醫學中心開始限制兒科門診人數,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21日表示,大醫院減少小兒科初級診療門診,將患者轉移到診所等醫療機構,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也希望兒科急重症醫療資源可獲得保障。 健保署自4月分起全面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即預先每家醫院年度健保點數預設上限,當醫院看診達到上限後,就算再增加治療患者也不能再增加分配任何健保經費,各界擔心此舉將造成醫院在達到總額額即不再收病患,甚至會產生「醫療人球」問題。 近日就傳出有醫學中心限制兒科門診人數,並將就診名額轉給其他的成人科別。洪子仁表示,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本來就是希望能夠落實分級醫療,因此讓小兒科等初級診療的一些科別,能落實在基層診所就醫,也是符合健保署希望大型醫學中心能夠減少門診比率的一個做法。 洪子仁指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少子化趨勢下,大型醫院更應確保兒科急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建議可在醫院個別總額制度設計相關剛性保障機制,不僅保障兒科醫療資源,也有助於吸引兒科醫師投身至大型醫院服務。

Read More

嬰兒搖晃症候群 腦血管斷裂恐失明癱瘓或死亡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連續發生未滿月幼兒和2歲兒童因父母管教不當,造成腦部傷害的案例,台中榮總兒科部主任王建得表示,幼兒因腦部尚未發育完全,還十分脆弱,這2案都足以造成他們嚴重的傷害,父母面對小孩應有耐心,且要格外小心,才免得造成憾事。 第1件是台中市1名女子明知孩子才剛出生未滿月,顱骨尚未發育完全相當脆弱,去年5月10日晚上10時多僅因嬰兒哭鬧不止,自己多次安撫仍沒有停止,她一時激動就在北屯區住處氣到抓住嬰兒肩膀劇烈搖晃。 嬰兒遭外力影響,腦內血管因突然加速產生的剪力造成斷裂,女子事後卻放任孩子繼續在嬰兒床上哭鬧,直到因腦出血出現倦怠、嗜睡,後來她發現小孩叫不醒、全身無力甚至已經失去呼吸心跳,送醫經手術、插管治療,目前都仍呈現重度昏迷且不易復原狀態,經院方通報全案才曝光。 另1件是清水區吳姓男子只因2歲大的小兒子動手玩冰箱,他竟失控抓住男童身體,用力猛撞冰箱以此教訓,男童被撞到腦出血隔天趴在地上昏迷,母親驚見送醫搶救近1個月仍不治,檢方依傷害致死罪嫌起訴吳,將由法院審理。 王建得表示,1歲以下幼兒若經搖晃的反覆性動作,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腦部血管會斷裂,也因為斷裂處在腦內,無法迅速止血。當腦內不斷出血,它在固定空間內,壓迫到神經等腦部組織,會造成腦損傷、失明、癱瘓、抽搐痙攣和昏迷,乃至死亡。 第2件部分,像這位兒童雖已2歲,但仍面對管教仍屬無力抵抗的弱勢,頭部撞上冰箱,會造成「神經學後遺症」可能因腦部損傷而造成腦性麻痺和肢體障礙等永久後遺症,難以挽回,父母在管教上不得不慎。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小針刀治療鈣化性肌腱炎

■陳俊銘 「鈣化性肌腱炎」又稱肌腱旁鈣化症、氫氧磷灰石性風濕病、鈣化性關節旁炎,主要是鈣化物質沉積於關節周圍的肌腱,所造成反覆發炎的疾病。患部約有70%發生在肩關節,其他像是髖關節、肘部、手腕和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鈣化物質沉澱。 肩關節的鈣化性肌腱炎的臨床表現,肩膀的活動度受限,旋轉至某個角度會發生劇烈疼痛,全天候陣痛影響生活品質,其至嚴重到手臂無法舉起,妨礙手臂活動並造成麻和痛。由於發病部位和臨床表現相似,肩部鈣化性肌腱炎經常與「五十肩」混淆,而兩者的區別在於:五十肩是因肩關節退化或受傷造成關節沾黏,引起發炎反應,鈣化性肌腱炎是因肌腱鈣化所導致,且鈣化性肌腱炎疼痛常高於五十肩。肩部肌腱炎若拖久了,亦可能演變為五十肩。 好發族群:40-50歲的中年族群,不分性別,但女性通常多過男性。本身有代謝功能異常的人如罹患慢性腎衰竭、自體免疫不全、膠原血管病、維他命D中毒、糖尿病、風濕、甲狀腺相關疾病及腫瘤等。還有,肩關節過度使用者如長期打電腦的上班族,常做投球動作的運動員,搬重物的工人,抬手寫黑板的教師,勤做家事的家庭主婦。 肌腱鈣化的成因在於肌腱纖維細胞想要轉化成軟骨細胞,卻沒有成功所導致的結果。當附著在關節或骨端附近的肌腱,為應付外來拉扯力同時要兼顧穩定性,肌腱細胞就會再強化,把自己重塑為軟骨,甚至融合於硬骨,這個過程中,鈣鹽進出,沉澱與吸收,引發一連串化學刺激和反應,因而引起疼痛等急性發炎反應。 中醫治療鈣化性肌腱炎,主要以小針刀將鈣化組織鬆解,緩解發炎,改善疼痛,效果甚佳。每週執行1次針刀治療,約5-6次,可達到相當程度的改善。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再配合中藥治療,主要以行氣治血化瘀為主,常用如血府逐瘀湯、丹七散、桃紅四物湯、身痛逐瘀湯等,配合芍藥甘草湯放鬆肌腱韌帶,再配合肩部復健運動,持續穩定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外泌體濃度差異大 應驗明正身慎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外泌體產品從日常保養到專業應用皆有,但價格與濃度差異極大,消費者易混淆。醫師提醒,高價不代表高品質,應關注產品濃度,消費者需謹慎選擇,更要「驗明正身」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產品。 開業診所院長林孝祖表示,外泌體在美容保養領域常與微針、光電儀器、導入技術搭配應用。不同濃度的外泌體,適用範圍與價格有顯著區別。高濃度(顆粒數千億級以上)多數用於專業級運用,單次費用較高,可能落在數萬元以上。 中濃度(顆粒數百億級)較為常見於美容保養市場,主要用於肌膚護理、微針導入、抗衰老等運用,價格通常介於數千至數萬元之間,視運用搭配與品牌而定;至於低濃度(顆粒數十億級)則主要用於日常保養或基礎修護,價位較親民,單次價格可能落在數千元左右。 如何確認產品中是否含有外泌體?林孝祖指出,常見的方式為檢測是否存在特定的蛋白質標誌,如CD9、CD63和CD81。其中CD9常用於確認外泌體純度;CD63是外泌體分離與鑒定的重要標誌物;CD81則是外泌體膜蛋白的核心標記,用於外泌體樣本的特性分析,因此消費者可留意產品是否提供相關檢驗報告。 林孝祖提醒,由於外泌體屬於新興領域,相關規範仍在研擬階段,消費者務必謹慎,確認產品來源、濃度、純度、保存方式與適用性,建議多方比較不同診所的應用價格,確認其合理性。

Read More

輕度失智 74歲媽不會操作家電…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年前,媽媽開始出現記憶衰退,常常找不到東西、不會操作家電,甚至因焦慮而情緒失控,就醫確診輕度失智症…。」林小姐得知媽媽失智一時陷入無助與心痛,直到加入照顧者支持團體,分享經驗、釋放壓力,才讓林小姐走出徬徨無助,不再獨自承受壓力,而是學會善用友善資源。 衛生局說,林小姐除了照顧74歲失智媽媽,還要兼顧骨折康復的父親,壓力讓她幾乎喘不過氣,經友人介紹帶著媽媽走到社區「失智友善天使」,在志工帶領下並提供實用的照護建議,採用「正向引導」方式說服林媽媽參與社區活動,現在她每天高高興興地去社區日照中心交朋友、上課、玩遊戲,志工還協助安排居家服務員,陪伴林媽媽做復健。 林小姐在志工的鼓勵下加入照顧者支持團體,分享照顧經驗,而且她覺得已不再獨自承受照護爸媽壓力,在照顧者支持團體中學會善用社會友善資源,讓媽媽的生活多了溫暖,也讓自己有了喘息空間。「曾經覺得好難,但現在知道有人陪伴,就不孤單…」,林小姐笑著說。

Read More

抓狂時刻務必「停看聽」嬰幼受虐5年1.2倍 8成為父母施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統計,台灣地區近年嬰幼兒受虐比率近5年成長1.2倍,這些案件超過9成發生在家庭內,施虐者則8成是父母,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建議,不論是無論是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或被小孩氣到要爆炸的家長,都應依循「停看聽」原則替育兒抓狂時刻降溫。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兒虐事件不會因為少子化而消失,衛福部統計,我國嬰幼兒受虐比率約為千分之2,近5年在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嬰幼兒受虐比率近5年仍成長1.2倍,每年約有2000名嬰幼兒受虐。 衛福部指出,民國113年發生2425件兒虐事件,93%案件是發生在家庭內,其中8成以上施虐者是父母,另有7%案件是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嬰幼兒受虐類型以身體虐待近5成為主,如孩子哭鬧,照顧者一時失控徒手打巴掌、搖晃嬰兒等。 導至虐兒的引爆原因,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52%最高,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的有18%、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有15%,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如廁、規範建立、頻繁哭鬧等。 楊珮璉建議,當家長情緒要爆炸前,透過「停─停止自責、看─看見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聽─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以冷卻情緒並找尋引導幼兒的方法。 醫師陳木榮建議,家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寶寶做起,理解哭鬧跟行為背後表達的需求,並學習及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當孩子或家長有特殊身心病徵時,也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逐步建立親子相處與孩子的作息行為模式。

Read More

中醫保健 寧心安神降血壓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及台灣的飲食文化,使得高血壓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中醫認為,初期的高血壓可採取減重、飲食控制及運動改善;透過中醫的保健方法進行自我保健,可達到寧心安神、降低血壓、鞏固治療效果等作用,也降低高血壓併發症的發生率及致殘率。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高血壓發病與體質、情緒、生活失調有密切關係。肥胖的人應適當減肥,減少飲食量,適當增加勞動和鍛煉減輕體重,降低高血壓發病機會。 有高血壓家庭史者或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更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易發群族更要注意調節情志,保持情緒開朗樂觀,避免長時間精神緊張。 預防高血壓要調節好生活,平時可進行頭頸部的按摩,利用兩手食指或中指擦抹前額,再用手掌按摩頭部兩側太陽穴部位,然後將手指分開,由前額向枕後反復梳理頭髮,每次5~10分鐘,按摩同時亦著重於肩頸部的放鬆;亦可採仰臥姿勢,用兩手重疊加壓,按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每次3~5分鐘;或是採俯臥姿勢,請家人從大椎向腰部方向進行「倒捏脊」手法,既能針對腰背的放鬆,也能減少頭頸部的不適。睡前可用溫水洗腳泡腳,在洗泡過程中可以揉按交心湧泉穴,並揉搓腳部來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曾裕芳提醒,高血壓病人飲食宜清淡且營養足夠,適當降低鹽攝入量,並控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肥甘厚味,如動物內臟、蛋黃、動物油等;多吃植物油,可進食蛋清、豆製品等以補充營養。宜選擇芹菜、胡蘿蔔、番茄、黃瓜、木耳等蔬菜和蘋果、香蕉、西瓜等瓜果類進食。

Read More

〈醫師專欄〉脊椎側彎成因、治療與照護

■李易儒 「脊椎側彎」是脊柱異常扭轉彎曲造成S或C型變形。大部分的脊椎側彎病患平時無症狀,只有外觀會有高低肩、姿勢歪斜、肩胛骨一邊突出、骨盆歪斜或長短腳之情況。 家長常因為小孩「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帶來兒童骨科門診檢查;學校健康檢查項目也有「站姿前屈測試」,請學童兩腳併攏、雙手垂下,緩慢向前彎腰,彎至90度,觀看背部肋骨是否有不對稱隆起。希望能早期發現學童問題,早期追蹤並接受治療,避免在成年後側彎角度過大致影響日常生活、運動甚至造成疼痛,最後需要手術治療。 脊椎側彎發生率約2~4%,特別在青春期學生族群更常見。造成脊椎側彎有幾種原因: 第1為先天性側彎,主因為胎兒發育過程中脊椎椎體形成異常所致,如半椎體、融合椎等,出生時即存在。X光可見椎體形狀呈三角形或是梯形的半椎體,或是2、3節連載一起的融合椎。有合併其他器官或系統異常的機率,須定期追蹤是否變形角度也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大。 第2種為特發性脊椎側彎,可依照年紀區分為幼兒型與青少年型;以青少年型最常見,大約占所有脊椎側彎病患8成以上,女性居多。 第3種為症候性或次發性,主因為其他基因異常或全身性症候群疾患導致。 最後一種是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或其他神經肌肉問題導致異常肌肉張力不平衡,長期下來造成脊椎結構逐漸歪曲扭轉。 診斷脊椎側彎除了理學檢查外,還會量測站立下全脊椎X光的「克氏角」,角度大於10度、並可見上下節椎體有旋轉情況,便可診斷為脊椎側彎。評估需注意病患是否有長短腳,有時影響骨盆水平也會造成脊椎歪斜。 治療可分為復健活動、背架使用、手術治療,需看病患年紀、側彎成因、角度、進展速度、以及臨床症狀決定治療選擇。復健重點在於維持心肺功能、脊椎柔軟度與核心肌力,需針對側彎位置設計復健運動,並持之以恆的練習。平時需注意站坐姿,規律運動如游泳、瑜珈、有氧等低衝擊性運動。 背架可分為全日型與夜用型。全日型主要針對角度大於20度,或一年角度增加大於5~7度之青少年,每日需穿戴18小時以上才有良好效果;夜用型背架目前是輔助使用,提供較好睡眠品質。若角度不大或進展較慢的患者也可以考慮只睡覺穿戴夜用型背架,白天可以正常活動。若角度大於45度,因為角度過大即使成年後仍會逐漸惡化,同時影響心肺功能與壓迫內臟器官,會建議手術治療。 克氏角大於45度、或已經有明顯疼痛或是日常生活影響之患者,則建議接受手術矯正。針對不同年紀與脊椎變形情況有不同手術選擇,年紀較小患者適合使用可調式成長棒,定期接受手術或磁控調整延長;年紀較大之患者可使用後融合術或較新的椎體牽引。患者與家長需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適應症、治療選擇、風險及預後。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防曬保濕 延緩肌膚老化首務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母親節將至,現代女性不僅扮演家庭照顧者的角色,更在職場上全力以赴,壓力無形中加速老化。醫師與營養師揭抗老心法,內外兼顧,減緩歲月痕跡。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鄔汝麟指出,飲食不均衡、清潔過度、長期熬夜是3大加速老化的元凶,想要延緩老化,則應該建立良好的習慣。 鄔汝麟說明,紫外線是肌膚老化的主因,建議日常做好防曬與保濕,延緩皺紋與斑點的生成。以及多補充膠原蛋白與抗氧化營養素,如:蛋白質、鋅、維生素C與Omega-3,能夠幫助膠原蛋白生成。 另外,適當的醫美保養也能讓肌膚維持在較好的狀態,如膠原蛋白增生劑改善流失的體積與緊緻度、電音波提升輪廓並緊緻肌膚、水光解決肌膚乾燥粗糙等問題。 飲食均衡與補充,也是維持身體機能重要的一環。營養師簡御如指出,日常生活中可多攝取藍莓、鮭魚、綠葉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堅果(如核桃、杏仁)、薑黃等食材;並搭配「21天飲食計畫」,達到由內而外的改善皮膚、體內代謝調節以及降低氧化壓力。 21天飲食計畫每日必攝取的食物包含每天1~2湯匙特級初榨橄欖油,富含橄欖多酚,抗發炎;還有菠菜、羽衣甘藍等深色蔬菜,葉黃素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莓果類的藍莓、草莓則有花青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同時,鮭魚、沙丁魚每週至少攝取3次,Omega-3減少皮膚乾燥。加上堅果種子,如核桃、亞麻籽,含維生素E和鋅,助修復皮膚屏障。 簡御如提醒,充足的水分能夠維持細胞代謝與排毒,也能改善角質層的含水量,減少細紋與乾燥,每日建議量為體重×30-35ml(如60kg約需1800~2100ml),包含無糖茶、檸檬水等。 另外,也需避免「隱形衰老地雷」,如反式脂肪(人工奶油、油炸食品)會加速細胞氧化、酒精會消耗維生素B群,導致皮膚脫水,以及過量咖啡因也會導致皮質醇升高,咖啡因建議量為每日為300mg(約2杯黑咖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