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逾12小時 膽結石風險高3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膽結石,醫師提醒,長時間空腹、極端減重或流行的斷食飲食法,容易導致膽汁滯留、濃縮,進而增加結石風險。尤其40歲以上、女性、肥胖、有家族史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膽結石雖然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但一旦發作,輕則右上腹悶痛、惡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

膽結石的成因,其實和「膽汁流動不良」有關。因膽汁分泌原本是幫助消化油脂,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尤其沒有攝取油脂,膽囊就可能不收縮或收縮減少,就如同膽汁一直存放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是結石。

國際研究也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楊建華提醒,雖然間歇性斷食、168飲食在現代很流行,但其實有些人不適合,尤其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千萬不要採取極端飲食模式,避免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而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

除了空腹時間較長,某些族群也特別容易形成膽結石,包括40歲以上、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有家族病史、肥胖、快速減重族群,還有糖尿病、肝病或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的人。這些族群的共通點,是膽囊收縮功能較差,或膽汁成分容易不平衡,讓膽汁更容易滯留,形成結石的風險也隨之提高。因此,楊建華建議,這些族群平時就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