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藥基金 財源瞄準酒捐

衛福部預計以三年時間提列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公務預算,脫鉤健保總額,但財源仍是難題。健保署長石崇良(左二)二日出席「台灣癌症新藥基金永續論壇」,認為「酒捐」或許可成為可能來源之一。(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總統賴清德提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政見,衛福部規劃三年內逐年補齊百億元規模,與健保脫鉤,但財源仍是難題。健保署二日指出,擬評估開徵酒捐作為財源可行性。

近年病友團體倡議,應盡速以公務預算成立新藥基金,避免新藥納健保平均需苦等七百八十七天。衛福部今年起先從總額專款二十四點二九億元為暫時性支付;明年起公務預算挹注六十億元,與健保脫鉤,規劃三年內將金額拉至百億元。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台灣去年癌症人數達八十八萬人,惡性腫瘤就醫人數成長百分之三點九,癌症醫療花費達一千三百九十九億元,癌藥費用支出三百九十四億元;其中,標靶藥物支出占比最高,民國一0三至一一二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百分之九點三。

石崇良指出,規劃癌症新藥基金,就是希望行政院以公務預算撥入全民健康保險基金,指定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僅針對療效、財務評估不確定的癌症新藥,爭取一一四年公務預算作為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移出總額預算。但最令人煩惱的就是預算來源。

他認為,「酒捐」或許可成為可能來源之一。因為癌症新藥基金是特種收入基金,所以需要特別收入來源;只要開徵酒捐就是新收入,甚至酒捐可能達到「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的效果,一方面健保有收入,再者癌症新藥基金有來源。

石崇良也說,《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作業要點》預計年底公布,「吃飯只進不出,肚子一定爆掉」,大方向是暫時性支付新藥有退場機制,透過收集臨床試驗及真實世界資料,提供三年後評估。若證實有效將納入常態健保給付,無效則退出暫時性支付,以利基金支應其他新藥。

對於病友團體不斷呼籲的落實病友參與,建構能解決用藥困境與治療缺口的癌症新藥基金,石崇良承諾,將精進病人參與機制,強化審查過程的病友團體參與機制,得病人知情同意,包含告知並了解新藥為健保暫時性支付品項、同意進行臨床資料收集分析與定期回診追蹤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