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普洱茶原鄉,
他前進古六大茶山易武,
成立陳遠號茶廠,
寫下台灣茶人與普洱茶的一頁傳奇。
台灣茶文化協會理事長陳懷遠是台灣最早進入雲南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恢復普洱茶傳統製茶工藝的第一人。追尋茶文化生命內涵的執著,讓他不遠千里、翻山越嶺從台南到雲南,不僅找「茶」、品茶、製茶,甚至成立自己的陳遠號茶廠,在易武偏鄉寫下台灣茶人與普洱茶的一頁傳奇。
如何一頭栽進茶藝世界的問題,陳懷遠被探詢過無數次,每次他都爽快地滿足大家的好奇心,答案出人意表。陳懷遠家族兩代多人行醫,父親是醫師,兄弟姊妹有中醫師、藥劑師、護理師,他自己則是生化檢驗師,曾在台北三軍總醫院任職,時間長達四年,但始終無法忘情最愛的音樂與攝影。
中華醫專求學期間,陳懷遠加入音樂性社團,學會彈吉他,後來跟隨擅長攝影的知名音樂人黃敏等大師級人物,在音樂、攝影領域不斷精進。學生時代的三位攝影老師閒暇時都喜歡泡茶,茶湯入喉總能靜心愉悅,陳懷遠也開始愛上喝茶。有別於寫實、寫意風格,當時他學習的是崇尚藝術創作的畫藝沙龍攝影,講究意境、唯美。呈現出來的畫面,往往是攝影者當下的心境投射。
翻山越嶺,初訪易武古茶山
離開台北三軍總醫院後,陳懷遠回到家鄉台南,先後在文南路、建業街開設茶行、茶藝館。但因當時兒女年幼,夫婦倆分身乏術,決定專營茶行。
為了探尋普洱茶的發展歷程,一九九四年陳懷遠與台灣茶界同好組成一支十八人的參訪團,前往雲南昆明參加兩岸茶文化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當時,台灣茶界開始盛行普洱茶,對普洱茶的來龍去脈等背景需求殷切。只要提及普洱茶,就會出現「易武」這個關鍵字。
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就在西雙版納。陳懷遠心想,人都到昆明了,此時不去更待何時,因此決定臨時變更行程,脫隊踏上易武之路。殊不知這個念頭讓他吃盡苦頭。易武並非知名、已開發的觀光旅遊景點,就連昆明當地導遊都沒聽過易武這個小山鄉。陳懷遠從昆明搭機飛往西雙版納,再換乘汽車進易武。山區路難行,這一趟顛顛簸簸,行經無數斷崖峭壁,幾度徘徊生死邊緣,歷經千辛萬苦,足足走了兩天才抵達。
皇天不負苦心人,易武鄉政府竟然正在進行易武茶山茶葉生產現況報告。前任鄉長張毅充當嚮導,帶領陳懷遠一行沿易武老街逐一探訪老茶莊。陳懷遠說,清末不到一公里長的易武老街周邊,尚有二、三十家茶莊。幾十年後不僅不再製茶,多數茶莊連建物都不復存在,令人不勝唏噓。儘管如此,他依舊心情激昂,緊握相機穿梭在茶莊遺跡,期盼能為夢想中的易武留下值得回顧的記憶。
陳懷遠又花了兩天時間,前往勐海茶廠參觀,同行的台灣茶人準備依照原計畫展開旅遊行程,但陳懷遠心在易武。他說服其中一人相伴,再度返回易武進行深度探訪。這次他們停留七、八天,透過張毅等人的協助,拜訪當地曾參與製茶或曾在茶廠任職的耆老,留下珍貴的訪談紀錄。
當時易武嘗試恢復普洱茶製茶工序,問題是歷經文革,老茶號早已人去樓空。經人介紹,陳懷遠請教八十多歲的老茶師張官壽,張官壽曾在同慶號、宋聘號等老茶莊當過學徒。成年後在同慶號擔任秤茶師,也負責毛茶蒸壓之前的秤量工作,逐漸學會茶餅製作技術。
受訪時,張官壽對製茶工序、流程都沒忘,塵封已久的記憶,在眾人引頸期盼中,撥雲見日、漸趨鮮明。回溯彙整了傳統普洱茶製茶工序,一時之間找不到完整的製茶工具,直到陳懷遠返台過了些時日,張官壽指導製作的茶餅,才透過郵寄方式寄達台灣。陳懷遠如獲至寶,傳統工藝手工製作的茶餅,品質果然遠非機器製茶能及。埋下日後設置茶廠、自己製茶的伏筆。
陳懷遠說,初進易武的一九九四年前後,當地尚未恢復傳統製茶工序,雖然家家都有種茶,不過毛茶價格很低。茶農多將毛茶賣給供銷社,供銷社再將收購到的毛茶,交由大型茶廠以機器方存成茶品。傳統製茶工序重見天日後,一度沒落的製茶業,逐漸熱絡了起來。現在易武超過九成採傳統手工方式製茶,茶餅餅型佳,後發酵轉化也比較快,茶品優、市場反映非常好。
二00一年陳懷遠回到易武,收購毛茶、訂製茶餅回台銷售。二00三年正式在易武成立陳遠號茶廠,堅持傳統工藝製茶。有了自己的茶廠,陳懷遠每年都得在易武待上很長一段時間。春季、秋季收茶,春季約莫三至五月,秋季則落在九月、十月。茶廠聘有二至三名專任製茶師傅,製茶期間另須雇用十多位臨時工協助。
陳懷遠表示,普洱茶挑茶的品種,一定要古樹茶,因此首先得學會分辨古樹茶與台地茶。普洱流行老茶,不流行新茶。老茶都是古樹茶,古樹至少兩三百年以上歷史。雲南發現的野生茶樹,多的是千年以上的古樹。
老茶茶色深,熟茶的茶湯色澤接近醬油色,也有人戲稱像在喝中藥。但老茶內容物豐富,越陳越香、越好喝。陳懷遠強調,和一般茶不同,普洱茶不重香氣,注重的是滋味。好的普洱茶,茶湯入口滋味飽滿,苦澀度不高,回甘度強,這就是古樹茶的特色。相較於普洱老茶的深黑色澤,普洱新茶的茶湯其實是清澈的金黃色。新茶經過二、三十年就會轉化成老茶。
每年三月底至六月底的春茶產製期間,陳懷遠都親自坐鎮易武茶廠。每一款毛茶,都堅持品評,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好茶或次級品全部無所遁形。普洱茶是易武傲人的特產,為了發揚茶文化,二0一0年起,每年四月易武都會舉辦鬥茶大會。台灣茶文化協會五年前成立,現有會員近四十人,陳懷遠擔任理事長。
三十年前日本茶道、韓國茶禮文化來台交流,當時台灣人雖愛喝茶,卻沒有為自己的茶文化定調。為了與日、韓茶界人士切磋,國內的茶界前輩將泡茶技巧、藝術,結合茶具美學,衍生出「茶席展演」,台灣「茶藝」於焉誕生。目前每年在國內舉辦的大型茶席展演至少上百場,幾乎場場爆滿、佳評如潮。
台灣茶文化協會主要推廣茶藝、推動兩岸茶文化交流,且不定期安排品茶教學活動,近來每年元宵前夕更在祀典武廟開辦古梅茶會,風雅品茗、以茶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