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了振興部落釀酒文化,找回傳統酒麴製作及復育酒麴植物,日前在馬佛部落魚的家休閒農場辦理「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班」第一階段課程,協助建立酒麴製作知識及植物繁殖技術,促進傳承與延續酒麴植物及釀酒文化。
花蓮農改場表示,為了解決部落長期農業發展瓶頸,農業部所屬十一個試驗改良場所共同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綱要計畫,近三年輔導成果相當豐碩,部落已經出現轉變契機。
隨著阿美族酒麴製作技術逐漸流失,同時族人也意識到面臨斷層的危機,開始積極回復傳統酒釀文化技藝。本次課程依馬佛部落對傳統知識建立之需求,規劃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課程,由於酒麴製作需要時間發酵,因此本次課程分二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程,包含認識馬太鞍耆老傳承酒麴植物、傳統酒麴實作、食品衛生與安全-以酒釀為例等課程。邀請具有酒麴教學經驗的法拉罕.阿蹦講師,她表示,各部落製作酒麴所用之植物略有不同;除了在製作過程中要保持衛生乾淨外,還需特別注意在發酵過程的環境溫度控制,才能釀造出到位的味道。

馬佛部落青年陳林俊佑表示,了解酒麴製作的長輩愈來愈少,而且酒麴植物也在部落裡逐漸消失,為了找回部落製作釀酒文化技藝,因此參與此次研習課程。希望在即將到來的豐年祭,族人能喝到傳統手作酒釀飲品,文化傳承的意義更為深遠。第二階段將於八月一日辦理,將教授酒麴釀造及酒麴植物保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