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一年四季皆可能被蚊蟲叮咬,家中有養貓的民眾須留意對心絲蟲的防範;獸醫師指出,貓咪感染心絲蟲並無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0%。建議讓貓咪經獸醫師的血檢與看診評估後,定期投予驅蟲藥物,才是守護貓咪的關鍵。
台灣貓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浚岳表示,貓咪感染心絲蟲初期症狀不明顯,當未成熟的蟲體進入其肺動脈系統,便會引發咳嗽、氣喘等症狀。由於貓咪的體型較小,少量的蟲體即可能出現嚴重的症狀,部分貓咪也可能會毫無預警的發生急症,如呼吸困難、腹式呼吸、精神委靡、虛弱,甚至猝死等風險。
現階段貓咪感染心絲蟲並不像狗已有藥物可以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0%;因此「預防勝於治療」,透過按時投予心絲蟲預防藥、減少感染機會是關鍵。
翁浚岳說,根據臨床觀察,定期為貓咪投藥物預防心絲蟲的飼主僅有10-15%,相較於狗飼主的預防行為明顯不足;進一步深入了解貓飼主的預防觀念,發現多數者認為貓咪足不出戶,遭受蚊蟲叮咬與感染心絲蟲的風險較低,因此無積極採取預防行為。但事實上飼主每天上下班、進出門、開關窗等行為,都可能讓蚊蟲不知不覺進入家中,進而對貓咪造成傷害。
他也提到,近日網路社群討論寵物驅蟲藥物聲量提高,有許多飼主對於毛孩預防的觀念不足,對驅蟲藥物所引發的神經中毒卻步,進而減少投藥動作。然而,心絲蟲預防已發展10年以上,目前市面上所有驅蟲藥物皆為巨環內酯類,主要因心絲蟲幼蟲對此成分感受性高,若每月持續使用,即可使第3期至第5期的幼蟲無法發展為成蟲,進而減少對貓咪的傷害。
儘管有極少數基因有缺陷的貓咪,在使用這類藥物時可能會產生神經中毒,不過基因變異的比例很低,且並非所有帶有基因缺陷的貓咪用藥後都會出現神經問題。翁浚岳建議,若過去長期使用藥物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仍建議可持續使用,降低心絲蟲感染機率;若有任何異狀發生,則儘速與獸醫師反映,並進一步檢查問題發生可能因素,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