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人數飆升 立委陳菁徽質疑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立委陳菁徽質疑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確實民眾使用的滿意度高。可是推出之後,平均的服務人次卻未提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廿九日認為,自殺,重回十大死因,各年齡層的自殺人數幾乎提升。對此,衛福部回覆有推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也會持續努力。這樣的回應,是沒有深入分析數據,所以始終沒辦法找出問題。 陳菁徽質疑,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確實民眾使用的滿意度高。可是去年八月一日推出擴大方案之後,平均的服務人次卻未提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陳菁徽因此邀請臨床心理師學會,以及數個心理治療所的負責人,一起針對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施行所遇到的問題,心理師與民眾的反饋,進行一場通盤的檢討與意見蒐集。 陳菁徽指出,品質與次數如何達成平衡?政府是否應該投入更多經費挹注、延長服務次數?是否能夠做更完整的資料收集,以利未來數據分析,能夠有更全局的研判與政策調整?這個方案有機會服務到更多年齡層嗎?跨部門之間的溝通,是否應該做更好?對談中,第一線的心理師們提出好多建議,他們熱切的眼神中,企盼政府有更多作為。 陳菁徽表示,畢竟,他們是第一線要接住民眾各種情緒的網子;他們是承擔起許多負面訊息,並且需要轉換成為有意義對話的溝通橋樑;一定程度,他們承擔著一個生命是走向光明,還是不幸往黑暗走去的結果。 她說,下個月,十五歲至四十五歲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就施行一年,相關的數據、成效為何,是國人非常關心的。 陳菁徽提到,衛福部懸缺已久的心理司司長終於找到優秀人選,期待這個守護著國人心理健康崗位,儘快整合各界意見回饋,優化現有的政策方案之外,也應針對不同年齡層自殺率問題、心理健康促進與預防的措施,提出具體改善方案。

Read More

定期癌篩延長餘命 最長逾3年

台灣篩檢學會28日發表癌症篩檢效益評估分析成果,實證顯示,篩檢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的死亡率,並有助延長平均餘命,最高可達3.38年。(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癌症為我國10大死因第1位,台灣篩檢學會28日發表癌症篩檢效益評估分析成果,實證顯示,篩檢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的死亡率,並有助延長平均餘命,最長可達3.38年。 依據衛福部最新資料,111年新發生癌症個案為13萬293人,11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4032人。為降低癌症對國人生命造成的威脅,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全面推廣符合經濟效益之癌症篩檢服務,以期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異常個案,及時阻斷癌前病變,以降低國人癌症發生及死亡。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許多癌症不再無藥可醫,關鍵在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才能提高治療效果並提升5年存活率,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仰賴篩檢及早發現。 台灣篩檢學會理事莊紹源表示,統計數據顯示,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3.38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接受子宮頸抹片受檢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2.33年,接受口腔黏膜篩檢的目標族群平均餘命可延長0.59年。 研究顯示,定期癌篩乳癌死亡率降41%、大腸癌死亡率降低40%、子宮頸癌死亡率甚至能降約70%;因癌篩增加平均餘命,民眾為社會貢獻時間被延續,乳癌、大腸癌及子宮頸癌篩分別帶來達1145億、1942億及1434億美元的增益經濟價值,換算為新台幣約為3.3兆、5.7兆、4.2兆。 國健署呼籲,台灣的癌症篩檢持續擴大篩檢對象,並引進新的篩檢工具,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已下降14%,呈現穩定下降的趨勢。癌症零期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3成,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盡早接受篩檢。

Read More

獨老截肢 社工送暖 家屬送鴕鳥蛋

  民眾送來兩顆重逾3公斤的鴕鳥蛋致謝,讓社工陳思蒨十分暖心。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門諾醫院28日表示,社服處社工陳思蒨前幾天在病房外,竟被一名大哥追著送鴕鳥蛋!兩顆鴕鳥蛋重逾3公斤,大哥氣喘吁吁地扛蛋上樓,場面暖心又好笑。 門諾醫院表示,一位74歲的獨居阿北今年春節前夕失足跌倒,因髖關節反覆感染、病情未見起色,最後連左腿都保不住,醫師評估必須截肢。住院期間歷經3度進出加護病房,一度簽下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病魔反覆折騰讓家屬快撐不住。 門諾醫院指出,阿北與子女親緣涼薄,多靠自己兄弟姐妹照顧,但經濟能力有限;所幸,社工及時介入。社工師開始仔細盤點資源,並與醫院團隊一起努力,大家分別處理申請經濟補助、媒合喘息機構、安排輔具租借,還陪著弟弟一起評估家裡能不能讓截肢後的哥哥回住。 陳思蒨表示,社工做的事,其實就是陪家屬看見一條路,讓他們知道,再難的處境,也不是沒人陪著走,因此從阿北住院期間的看護安排、復健、出院轉介、到通報縣府後續安置評估,這個案子社工介入,一做就是將近半年。 門諾醫院表示,阿北住院4個月後終於出院,短暫去機構喘息後返家,但好景不常,身體又再度惡化,撐不到1個月就又回到醫院。這次,阿北的弟弟來探病時,特地抱著兩顆自家養的鴕鳥蛋,特地送給社工。 門諾醫院強調,社工團隊平時除了照顧像阿北這樣的高風險、長照、經濟弱勢個案,也經常參與家庭關係協調、安置評估、臨終關懷,還要面對突發狀況、病人情緒起伏,幾乎全年無休。 門諾醫院表示,社工們深知,有時一位病人牽動的,不只是他的未來,還是一整個家庭的命運,社工能做的,就是讓病人們知道,這條路他們並不孤單,有社工相伴同行。

Read More

護師減重 參加健美比基尼賽

中醫大手術護理師古庭瑜用健身打造自信體態,更參加比賽,她說,運動讓她更專注、更能紓壓。 (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26歲古庭瑜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手術護理師,在忙碌高壓的醫院工作之餘,靠著健身與自律,成功從80公斤瘦到55公斤,一年半內,更4次參加健美比基尼比賽,除了讓自己展現自信,還能夠運用在醫療職場,讓自己體力充沛,比較不會受傷和腰痠背痛。 古庭瑜表示,剛開始進健身只是為了減重,但現在,健身已經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擔任手術房護理師已3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夠協助醫師完成手術,每台刀至少都要站立兩小時以上,一天最高紀錄曾經連續站超過4小時;另外,搬病人也常需要施力,透過重訓讓她懂得站姿挺直,可以正確使用深蹲施力。 古庭瑜說,為了比賽,她每天重訓兩小時,假日還安排有氧運動和騎腳踏車,保持一天至少1萬步的活動量,喝2000cc的水。「健身需要高度自律和毅力。」她笑說,外出用餐甚至還會自備迷你秤,隨時秤熱量幾克。 參加健美比賽也越戰越勇,第一次上台不到1分鐘就被請下台,第2次拿下新人第6名,第3次獲得第5名,今年6月第4次參賽,成績越來越進步。比完賽後,她會短暫放鬆,接著再進入增肌期,準備下一次挑戰。「健身有時候真的很枯燥,甚至得婉拒社交,因為想要變得更好,這是自己的選擇。」

Read More

女動減重手術身亡 家屬控網紅醫害命

  北部林姓女子家屬在藍營民代陪同下,指控王姓醫師私收百萬元做減重手術害命。 (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北部林小姐7月前往高雄某醫院接受減重手術後不幸身亡,家屬28日控訴負責手術的王姓網紅醫師未經正當評估、私下收取上百萬費用導致醫療爭議,要求政府立即介入調查。高市府衛生局表示,醫療爭議由檢方調查中,而手術費用已逾收費標準,將依法處辦。 女患者家屬昨天在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及黨籍市議員許采蓁、黃香菽等人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控訴醫療爭議。 家屬指,林女2022年接受過一次減重手術,對身形仍不滿意而尋求第2次手術,但遭多名北部醫師婉拒,後來透過網路認識王姓醫師,表達願意額外付費後,王醫同意執刀,術後不久林女病情急轉直下,醫師與院方術後消極處理,連完整病歷、收據都未提供。 許采蓁也出示收據,揭露王姓醫生私下以「線上照護顧問費」名義收取總額百萬的匯款及現金,呼籲政府調查手術流程及是否不當收費等。 許采蓁表示,王姓醫師不只是醫生,更是網紅,許多民眾被他的影片和宣傳打動,相信他的醫術和專業,把身體交給應恪守醫療法規的醫生,但誰能想到,這份信任最後卻換來一張死亡證明書。 對此,衛生局表示,此案手術團隊皆合法醫事人員資格並依規定執業登記;費用爭議部分,經查醫院向患者收取「腹腔鏡胃縮小併小腸繞道手術」費用並開立收據,明列收費項目及金額。不過,院方開立的收據費用為25萬元,收費金額超過市府訂定標準,衛生局將依法裁罰並要求退費。 針對手術是否構成「過度醫療或醫療不當」而致患者身故,衛生局表示,已由地檢署相驗並調查中;如家屬欲提出陳情或醫療爭議調解,衛生局將依醫預法程序辦理。

Read More

罹新冠後咳嗽聲啞 59歲男氣管癌

  病患簡小姐(左)與蔡先生(右)向醫師吳明和獻花,感謝救命之恩。 (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最近收治兩名罕見癌患,一名男子慢性咳嗽與持續聲音沙啞就醫檢查出氣管癌;另一名女子走路容易喘、呼吸困難,也檢查出氣管癌。經作氣管癌切除及氣管重建手術,2人皆順利康復出院。 高雄秀傳醫院院長暨台南市立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吳明和說,蔡先生(59歲)2年前曾罹患COVID-19後,經常出現慢性咳嗽與聲音沙啞,經電腦斷層發現右側甲狀腺病灶,懷疑為甲狀腺癌侵犯氣管,詳細診察與評估後,安排進行右側甲狀腺切除合併部分氣管切除及氣管重建手術,病理報告為胸腺樣分化的氣管癌;今年4月順利完成手術,術後第9天康復出院。 另外,簡小姐(43歲)平時熱愛戶外活動,去年起逐漸感覺走路容易喘,近2個月呼吸困難更為明顯,外院確診為氣管腫瘤,轉診至南市醫胸腔外科;今年6月25日順利完成部分氣管切除與螺旋式氣管重建手術,病理報告為腺樣囊性氣管癌,術後恢復良好。 吳明和說,成人氣管自咽喉至氣管分叉長度約11公分,氣管不僅兼具呼吸與發聲功能,更緊鄰重要血管與神經,手術稍有不慎即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氣管重建手術需將腫瘤完整切除後再重新縫合,若腫瘤過長或侵犯聲帶、甲狀腺等鄰近器官,手術風險更高,術後也須確保呼吸與語音功能的完整性。 吳明和於2009年首創「螺旋式氣管重建手術」並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成功應用於氣管腫瘤、肺癌與甲狀腺癌侵犯氣管等複雜案例。吳明和提醒,若出現不明慢性咳嗽、聲音沙啞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掌握黃金治療時機,降低風險與併發症。

Read More

上腹痛逾1年 罹罕見陶瓷膽囊

  廖姓女子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膽囊壁呈現一圈白環,形成罕見的「陶瓷膽囊」影像特徵。(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近日收治一例極為罕見膽囊病變病例,病人的膽囊完全鈣化,膽囊壁宛如陶瓷般的硬殼,醫學稱為「陶瓷膽囊」,且文獻與臨床報告顯示,陶瓷膽囊占所有膽囊切除檢體不到1%,但合併膽囊癌機率為6%,被視為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經緊急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取出石頭般的膽囊。 博田肝膽胰外科副院長李金德指出,來自東部的30多歲廖姓女子,自述上腹部疼痛超過一年,有時痛到背後與右肩頰骨,飯後疼痛加劇,當地醫師安排腹部超音波掃描,顯示膽囊全是結石,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驚覺膽囊壁已全部鈣化,呈現一圈白環,即為罕見的「陶瓷膽囊」影像特徵。 廖姓女子說,曾上網查這個疾病,但是資訊很少,台灣幾乎找不到這種案例;為確保手術萬無一失,並且能獲得最精準安全的醫療照護,遂搜尋南部專業醫師,專程到高雄求診,以解決腹中大患。 李金德為廖女安排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提升手術安全與準確性,並搭配「靛氰綠螢光膽道偵測定位」,讓膽管系統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可視,精準切除鈣化膽囊,手術歷時1小時,成功取出連手術刀都難以切開的鈣化膽囊。 李金德提及,從醫以來,首次收治陶瓷膽囊病例。其可能的形成病因包括膽囊頸部結石阻塞膽囊管,導致慢性炎症;膽囊壁慢性炎症反覆發作;膽囊動脈阻塞造成局部出血,以及鈣代謝異常或膽囊內出血等因素,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多數病例伴隨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鈣化主要是碳酸鈣沉積在膽囊壁中。 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醫師李金德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成功為廖姓患者取出「陶瓷膽囊」,術後復原良好。 (記者王正平翻攝) 早期文獻指出,被視為膽囊癌的高度危險因素,癌變率約為12.5-62%,完全鈣化因黏膜細胞已被鈣化組織取代,癌變風險較低;不完全鈣化型仍有黏膜細胞,癌變風險較高,但目前合併膽囊癌機率已降為6%。 李金德表示,陶瓷膽囊多見於50至60歲族群,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倍,其中60%至90%病例合併膽結石。若有上腹部疼痛、飯後不適等症狀,建議盡速就醫檢查。診斷方式以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為主,若能及早發現與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未來癌變風險。

Read More

三叉神經痛導致牙痛 針灸緩解

中醫師邱芸蕥說,針灸能有效緩解三叉神經痛。(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牙痛看了很多次牙科,醫生都說我牙齒沒有問題,但痛的問題仍未解決,痛起來的時候工作都沒辦法集中精神…」,45歲李先生來到診間困擾地說。經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邱芸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給予針灸治療搭配飲食調整後改善。 邱芸蕥表示,三叉神經是人體面部的大神經之一,「三叉」命名是因為它有3條大的分支,這3條分支從上而下約略分布在前額、面頰及下巴。這幾條分支將其所管轄範圍內的各種感覺傳導至我們的大腦,口腔內的感覺也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因此,當三叉神經壓迫疼痛時,患者可能感受到眼周、耳周、臉頰、牙齒周圍傳來陣發性強烈的刺痛,或是灼熱、電擊感,發作時多伴有患側面肌抽搐。 她說,三叉神經痛多由三叉神經受到壓迫引起,壓迫的原因除罕見的腫瘤問題,大部分是由於附近血管結構改變,彎曲、彈性下降等,進而壓迫到三叉神經的分支。排除「繼發性」的腫瘤壓迫後,針對「原發性」的三叉神經痛,可以針灸相關穴位改善疼痛。 邱芸蕥說,根據3條的分支的分布位置,疼痛部位、治療取穴也會有所不同。若是眼分支受壓迫,患者常會感覺額頭、眼眶周圍甚至到頭頂前半部疼痛,有時伴隨畏光、流淚或眼球壓痛感,針灸治療常取攢竹、陽白、神庭等穴位,以疏通頭面經絡、緩解局部疼痛。若是上頜分支受到壓迫,疼痛位置多集中在面頰、鼻翼、上唇、上牙齒區域,此時針灸會選用四白、迎香、顴髎等穴位,幫助改善面中部神經循行區域的痙攣、疼痛。至於下頜分支受壓迫者,疼痛主要表現在下巴、下唇、下牙齒與耳前耳後區域,可能合併咀嚼困難或牙關緊閉,針灸則常用頰車、下關、翳風等穴位。除了局部穴位之外,也會根據病人體質,結合中醫經絡概念,選用其他遠端穴位一併調整。

Read More

消除肝炎不能等 花蓮慈院呼籲民眾參加B、C型肝炎篩檢

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健麟提醒民眾,七月二十八日是世界肝炎日,一起為護肝保健康而努力。(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七月二十八日是世界肝炎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加強「消除肝炎不能等」觀念宣導,舉辦衛教講座及病友會,因為病毒性肝炎若未及時治療,常會導致嚴重的肝病和肝細胞癌,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健麟提醒民眾一起為護肝保健康而努力。 慈濟醫院表示,以扭轉肝病三部曲說明「為何無症狀的B、C型肝炎病毒與脂肪肝仍需追蹤與治療」,翁醫師指出,在臺灣,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肝硬化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每年有高達七千名患者死於肝癌,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的肝細胞癌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 慈濟醫院強調,去年九月底開始,國民健康署提供四十五至七十九歲(原住民從四十歲起)尚未接受過B、C 肝炎篩檢的民眾,終身享有一次公費篩檢資格。若感染C肝病毒,健保有全額給付C肝口服新藥,治癒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治癒後需每六個月追蹤。 洪睿勝醫師說明,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時,大都已至肝病的晚期,臺灣的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或即使知道但因輕忽而疏於追蹤治療。 洪睿勝指出,民眾透過抽血檢查便能知道是否帶有B型或C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雖尚無法根治但有藥可以控制。他也提醒,尚無抗體者,可接種B肝疫苗。 營養師林佩萱指出,護肝基本功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呼籲民眾應避免酗酒、亂服藥或保健品;同時不要共用刮鬍刀、牙刷、指甲剪等;若接受穿耳洞、刺青前,應確認工具消毒;並維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良好作息的健康生活習慣。

Read More

新竹馬偕搶先布局地端生成式AI 破解醫療人力荒與資安危機

新竹馬偕醫院二十八日宣布與群聯電子聯手搶先導入「地端生成式AI系統」,打造「AI駐院、不離院、不外洩」的智慧醫療模式,大幅減輕第一線醫護負擔,守住醫療資料安全防線。(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夾擊下,醫療人力日益吃緊。如何在醫護有限的情況下,維持照護品質與病患安全,成為醫界亟待解決的挑戰。新竹馬偕醫院二十八日宣布與群聯電子,聯手搶先導入「地端生成式AI系統」,打造「AI駐院、不離院、不外洩」的智慧醫療模式,不僅大幅減輕第一線醫護負擔,更守住醫療資料安全防線。 此次成果發表記者會展示多項落地應用,並正式推出「新竹馬偕智慧醫療系統」,展現醫療與科技融合、以病人為核心的創新典範。 新竹馬偕醫院二十八日宣布與群聯電子聯手搶先導入「地端生成式AI系統」,打造「AI駐院、不離院、不外洩」的智慧醫療模式,大幅減輕第一線醫護負擔,守住醫療資料安全防線。(記者曾芳蘭攝) 馬偕醫院董事長蕭聰穎表示,此次攜手群聯電子,共同打造的地端生成式AI系統,正式命名為「新竹馬偕AiCare智慧醫療系統」。醫護人員長年被沉重的行政與文書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為了讓醫療回歸以人為本,新竹馬偕導入多項生成式AI模組,直攻醫療現場最常見的「寫太多、講不清、找不到、記不完」四大痛點進行設計,其中包含:門診病歷輔助書寫、術前須知多語轉譯、醫院知識智慧管理、醫療會議語音摘要、民眾衛教問答機器人等模組。 新竹馬偕醫院院長翁順隆強調,AI不是要取代我們,而是成為最堅實的第二助手。這些應用能有效分擔文書工作,讓醫護專注回到病人身上。目前AiCare系統也已擴展至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實現跨院整合與資源共享。我們也正積極研發由AI輔助的早療評估工具,期望協助第一線提升效率與紀錄品質,讓孩子的發展狀況能更早被掌握、及早介入。 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此次合作讓地端生成式AI真正走進醫療現場,不僅實現院內自主訓練與即時回應,更為馬偕體系智慧醫療全面升級奠定關鍵基礎。」 翁順隆也總結表示,AI不是科幻,而是醫療現場中最懂醫護的好幫手。未來該院將持續與群聯攜手優化本地語料、拓展應用場景,讓智慧醫療真正走入醫療日常,照顧更多需要的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