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腳一時爽? 小心腰痠骨盆歪

  醫師黃軒指出,翹腳會產生骨盆歪斜、腰椎代償等3大傷害。(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很多人坐下時習慣「翹腳」,覺得這樣比較優雅、放鬆,甚至成為不自覺的坐姿。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近日在臉書社群平台提醒,翹腳看似小動作,其實是「身體在偷懶」,長期下來恐讓骨盆歪斜、脊椎變形,甚至引發靜脈曲張與神經壓迫。 黃軒指出,當人久坐、腰痠或背緊時,大腦會自動尋找一個「最舒服的姿勢」,而翹腳正是其中之一。然而,這份短暫的放鬆,其實是身體在發出「不平衡的警訊」。一條腿壓在另一條上,骨盆自然傾斜,脊椎為了配合也會慢慢歪掉。久而久之,不僅出現「一邊腰特別痠」或「肩膀高低不一」的情況,甚至可能造成長期姿勢失衡。 研究也證實,長期翹腳者的骨盆旋轉角度,明顯高於未翹腳者。此外,翹腳時大腿下方的靜脈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小腿容易腫脹、麻木。若連續翹腳超過10分鐘,下肢靜脈壓力即會上升,增加靜脈曲張風險。黃軒提醒,若你常感覺「腳麻得像螞蟻在走」,那可能是腓總神經被壓迫,長期下來甚至導致暫時性麻痺或坐骨神經痛。 要改善這種「慢性歪坐」的習慣,黃軒建議:1.雙腳平放地面,腳掌完整著地;2.臀部坐滿椅面,腰部可加小靠墊支撐;3.螢幕高度略高於視線,避免脖子前伸;4.每30分鐘起身活動,伸展或走動幾步。 他強調,「舒服不是歪著坐出來的」。翹二郎腿雖不會立刻造成疾病,但長期的姿勢偏差,會讓脊椎、骨盆和腿部逐漸「歪掉」。真正的放鬆來自平衡的姿勢與規律活動。 黃軒最後提醒,當下次想翹腳時,不妨改變這個習慣,讓自己坐直一點,因為健康的姿勢,才是身體最好的休息方式。

Read More

即時動態導航 下顎骨重建/植牙一次ok

台北慈濟醫院10月9日舉辦「口腔癌治療新希望:一天完成顎骨重建與植牙」記者會。(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58歲湯先生數十年來習慣嚼食檳榔確診口腔癌第2期,癌細胞已經侵蝕至下顎骨。隨著狀況惡化、化療效果不佳,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求診,主任許博智評估腫瘤侵蝕範圍過大,必須摘除右側下顎骨及下排牙齒,並以小腿腓骨進行下顎骨重建與植牙。為了讓患者術後外觀及功能完整恢復,團隊運用3D列印結合全球首例即時動態導航技術,在一次手術中完成重建與植牙,讓湯先生術後容貌不受影響,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根據台灣最新癌症資料統計,口腔癌位於男性十大癌症第四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10.4倍。許博智主任指出,檳榔、菸、酒為口腔癌「三大危險因子」,會造成口腔黏膜慢性發炎並加速細胞病變,常見症狀包含口腔潰瘍久不癒合、牙齦或舌頭疼痛、口腔出血、張口困難等,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顏面缺損、咀嚼與吞嚥困難,甚至危及生命。 過去的下顎骨切除重建手術,僅能透過術前影像估算與術中手感定位,容易造成切除過多或過少的情形,進而影響外觀與咬合功能。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3D列印導板已大幅改善精準度,但仍屬「靜態」設計,無法在術中即時調整。 此次台北慈濟醫院團隊率先完成全球首例運用動態導航的「Jaw in a Day(一日顎骨重建手術)」手術,能即時顯示鑽孔深度、角度與位置,協助醫師精準完成植牙,大幅減少誤差範圍,並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品質與安全性。許博智說明:「過程中,我們同步進行下顎骨切除與腓骨截取,並在小腿血管尚未分離時即完成植牙,確保骨塊血流供應穩定。再配合動態導航隨時校正鑽孔方向與深度,讓手術更快速、更精準。」 一次到位的精準治療,讓病人更快恢復外觀、咀嚼與說話功能,至於是否影響日常生活,許博智補充:「小腿有脛骨與腓骨兩塊骨頭,主要支撐來自脛骨,因此取腓骨移植幾乎不會影響走路與支撐功能。」

Read More

急診室智慧救心系統 省11分鐘

檢驗醫學科打造智能實驗室,提升效率並降低人為疏失。(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室導入「智慧化救心系統」,AI自動判讀心電圖,系統發現異常發出警示,醫師僅需一鍵啟動即時同步通知救心團隊、ICU及心導管室。「Door-to-Wire」心導管介入治療導航工具到達病灶時間,從68.8分鐘縮短至57.8分鐘,節省11分鐘搶救時效,醫護滿意度升至4.8分,逾9成員工認流程簡便且溝通順暢。 台中慈院結合生成式AI技術與宏達電合作,打造「AI失智虛擬人教學平台」,模擬真實照護情境,協助同仁練習與失智長輩對話與應變技巧,系統自動分析互動內容並提供回饋,教學滿意度高達4.62分,心理壓力降低三成,溝通信心提升45%,為長照教育開創嶄新典範。 台中慈濟醫院為提升病人就醫體驗,不再為尋找診間、檢查室、醫院設施而焦慮,開發「智慧健康任務導引系統」,以APP自動偵測來院病人與家屬所在位置,主動提醒當日就診科別,即時導引到正確診間、檢查室或抽血站。系統上線後,病人迷路求助次數減少4成,志工服務效率提升,科技成為溫柔的陪伴者。 工務部門導入「智能空調管理系統」,透過能源管理平台即時監控院區6台主機、151台空調箱與1650台送風機運作情形,依區域人流自動調整溫度與啟停時段。

Read More

中藥商公會澄清 枸杞重金屬合格

中藥商公會及消保協會等代表聯合舉行記者會,澄清枸杞產品重金屬含量皆符合法規標準。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日前發布的有關枸杞產品重金屬檢測訊息,造成大眾對食用枸杞產生疑慮,為釐清事實真相,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謝慶堂,聯同高屏南雲等縣市中藥公會與消保協會代表,9日召開記者會澄清,食藥署亦回覆含量皆符合法規標準,以正視聽;會中,全聯會榮譽理事長馬逸才也建議成立緊急應變小組,日後出現相關問題即可立即因應,若造成營運及商譽受損,則提告求償,以正視聽及維護會員權益。 謝慶堂理事長指出,中藥材源自天然植物、動物及礦物,植物在自然生長中,會吸收環境中的水分與礦物質,因此即使在未受汙染地區種植,也可能含有微量重金屬,這是正常的「背景值」,並非汙染或品質問題。尤其,「檢出」不代表「超標」,更不等同「有害」。至於,媒體所報導的30件市售枸杞,遭檢出重金屬部分,食藥署也有說明,依實際攝取量回推,含量皆符合法規標準,產品均為合格,同時澄清部分報導誤用檢驗標準,導致誤解。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對此相當重視,因為已影響會員權益,也讓大眾對枸杞產品產生疑慮。全聯會遂透過立委許智傑轉達中藥公會的意見,讓消保協會了解這項檢測有誤,並獲雙方同意,9日召開資訊澄清記者會,還原事實。 中藥公會全聯會與消保協會共同發布3點聲明: 1.有關食品及中藥材的相關資訊,應以正確、科學、客觀的方式對外公開,避免產生誤導。 2.消費者須認知所有農作物,都應有合格標準的重金屬容許量。 3.枸杞輸入台灣境內時,必須接受海關邊境檢驗;上市流通後,亦由地方衛生局進行市場抽驗,主管機關均設有嚴格把關機制,同時業者也會進行自主檢驗,層層把關,以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 中藥商公會澄清市售澄清枸杞產品重金屬含量皆符合法規標準。 (記者王正平攝) 會中,許智傑說,肯定與感謝消保協會維護消費者權益,但枸杞被檢出含有重金屬的報導,已造成中藥商業者部分傷害。他強調,對此問題沒有針對性,且世上也無百分之百的完美,其實容許量不影響健康,亦符合法規,食藥署也證明這點。

Read More

換腎媽生子 感謝大愛捐腎人

  奇美醫院跨科別團隊合作照護洗腎換腎39歲林婦(中),自然懷孕並平安順利剖腹產子,彌月由夫婿陪同回院切蛋榚感謝醫療團隊。(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39歲林婦17歲時因雙側腎臟衰竭開始洗腎,25歲獲得大愛者捐贈健康腎臟並成功移植,雖擺脫洗腎束縛,但林女婚後始終藏著一個「成為母親」的夢想。奇美醫院2024年跨科別團隊合作嚴謹評估,在免疫抑制劑調整後半年自然懷孕,平安順利剖腹產子彌月回院謝恩。 林婦小時候不明原因導致腎臟受損,17歲時因雙側腎臟衰竭,從此開始近8年的洗腎生活。當年為了不耽誤學業及日後就業,選擇血液透析(HD)方式洗腎治療,同時等待腎臟移植的機會。終於在25歲時幸運地得到一位大愛者捐贈健康腎臟並成功移植,也讓她得以一圓做母親的夢想。 由於腎臟移植病人懷孕存在高風險,藥物可能影響胎兒,妊娠更會增加腎臟負荷,但林婦婚後依舊期待有個屬於自己的孩子。為實現林婦的夢想,奇美醫院去年啟動移植醫學、婦產、兒科、藥劑部及營養科等跨科別合作,團隊共同進行評估。原本規劃半年後再尋求生殖醫學協助,但在抗排斥藥的免疫抑制劑調整後半年自然懷孕。 懷孕期間,林婦小心翼翼並遵循醫囑、規律回診,醫療團隊更一路陪伴,提供最專業的照護。2025年9月10日剖腹產順利產下一名2750公克健康男寶寶,林婦下激動落淚,圓滿實現多年以來的母親夢,也成為奇美醫院第一位腎臟移植後自然懷孕成功產子的女性病人。 寶寶在彌月前夕,與父母一同在奇美醫院舉辦溫馨的彌月派對公開亮相,分享這段充滿淚水與希望的奇蹟歷程。這不僅是奇美醫院首位腎臟移植後成功懷孕平安生產的個案,也為所有器官移植病友點亮了一盞希望的燈。奇美醫療團隊跨科合作守護,讓移植病友看見「換腎不換夢」的希望。 奇美醫院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表示,器官移植女性懷孕屬高風險,建議懷孕時機應於移植後1至2年、器官功能穩定且無排斥反應時再考慮。

Read More

住院男胸悶盜汗 小夜班護師揪急性心梗

新竹台大分院提醒民眾,急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冒冷汗與呼吸困難,一有症狀請立即就醫。(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病房日前發生突發事件。一名病人的父親在陪伴住院兒子時,突然出現躁動不安、胸悶與盜汗等症狀,情況危急。正值小夜班的3位護理師立即啟動急救流程,協力將病人送往急診並轉入心導管治療,順利挽回性命。病人後續康復良好,已平安出院。 新竹台大分院表示,這名父親是30歲視障病人的主要照顧者,長年承擔家庭照護責任。當時許護理師敏銳察覺異常,立即判斷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並呼叫同仁支援。黃護理師隨即協助送往急診並聯繫家屬,安撫情緒不穩的妻子,確保治療銜接順利。彭護理師則留守病房,承接照護工作,確保其他病人服務不中斷。 急診團隊診斷後,確認該陪病者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由於送醫及時,治療過程順利,避免心臟功能惡化的風險。對這名視障病人而言,父親不僅是日常依靠,更是心理支柱,這次急救不只是救回一條生命,更守住一個家庭的穩定。 張秀梅護理長表示,護理團隊展現3大專業價值:第一,臨床敏銳度與警覺性;第二,團隊合作與臨危不亂;第三,病房照護不中斷。這不僅是一場成功的急救,更是護理精神的最佳展現。護理教育特別強調臨床觀察力與團隊合作,這次事件正是平日專業訓練與臨床素養的體現。 新竹台大分院提醒民眾,急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冒冷汗與呼吸困難。若延誤治療,每小時死亡率會上升1%至2%。一旦出現類似症狀,務必立即就醫。

Read More

日本生技展 植物外泌體應用成焦點 嘉大代表台灣參加

嘉大團隊成員向參展者介紹綠色萃取技術結合中草藥外泌體的最新研發成果。(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大學積極推動國際科研交流與產學合作,10月8日至10日並代表台灣參加在日本橫濱舉辦的「2025 BioJapan」,此展覽為日本年度生技盛會,也是亞洲最大的新藥與再生醫藥展會。此次展會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生醫、再生醫學、健康科技等頂尖研究單位與產業廠商,嘉大展出多項創新研究成果與技術應用,充分展現學術研發能量,並藉此強化與國際產業的鏈結。 嘉大由校長林翰謙帶隊,於展會中重點展示綠色萃取技術結合中草藥外泌體的最新研發成果。此技術以嘉大最新研發之專利「植物外泌體相容型綠色溶劑」為核心,結合低溫與超音波等永續製程,不僅有效降低生產過程的環境衝擊,更能穩定外泌體奈米粒子的尺寸,大幅提升活性成分的保存效率。這些具備生物醫藥活性與功能的奈米級載體,已被嘉大團隊應用於多款生醫產品,包括:保健食品、醫療器材與精準治療平台。嘉大此項突破性成果獲得國際展會高度關注,展現學術研發於實際產業應用轉化的強大潛力。 此外,嘉大亦積極推動技術移轉與國際合作。展會期間,嘉大團隊與來自印度以及日本在地業者主管展開交流,針對台灣原生藥用植物外泌體之綠色萃取技術與生醫材料產品開發進行深入討論,並共同探尋後續策略合作與產業應用的可能性。 林翰謙表示,BioJapan是國際生技與醫療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展會之一,嘉大能在此平台展現從綠色萃取到中草藥外泌體的技術突破,並與全球專家學者及產業夥伴進行交流,不僅再次驗證嘉大的研究能量已達國際水準,也開啟了更多跨國合作的契機。嘉大將持續透過國際合作與產學鏈結,推動創新科研成果的落地應用,進一步造福社會大眾。

Read More

肺功能僅剩44% 生物製劑阻斷發炎 改善肺阻塞

台中榮總9日成立「呼吸道疾病整合照護中心」,由院長傅雲慶(右4)主持揭牌,盼為患者提供多專科整合性精準診斷和治療,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1歲的詹姓男子為慢性肺阻塞患者,近2年罹患新冠肺炎和流感後,常感到呼吸喘,肺功能僅剩44%。台中榮總醫療團隊採痰、驗血追蹤發現嗜酸性白血球數量超出正常值2倍,顯示病人肺阻塞是以嗜酸性白血球引起的炎症為主,給予專門阻斷嗜酸性發炎的生物製劑後,病情明顯穩定,不僅未再發生急性惡化、肺功能檢查數值也大幅改善。 台中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黃偉彰說明,病人甘先生加入肺復原計畫後的電腦斷層顯示前後差異。(記者陳金龍攝) 另1名30歲的甘姓男子長期受支氣管擴張症困擾,因痰液大量堆積,每兩三分鐘就得咳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拚命把痰排出,「不能賴床,不然會被痰噎死!」經中榮團隊完整評估為雙下肺支氣管擴張症合併嚴重痰液阻塞。1年前加入肺復原計畫後,自己每天在家有效排痰20分鐘。甘男笑說:「現在不僅可以賴床,也不會一直咳嗽。」 慢性呼吸道疾病每年奪走超過6000人命,台中榮總9日成立「呼吸道疾病整合照護中心」,由院長傅雲慶主持揭牌儀式,胸腔部並邀請病友參與,一起見證中心啟用意義。盼為患者提供多專科整合性精準診斷和治療,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氣喘、支氣管擴張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由於這些疾病涉及免疫、發炎、感染等多重因素,難以單靠傳統方式治療達到良好控制。

Read More

單眼黃斑部病變難察覺 易致50歲以上患者失明

2025世界視覺日,新光攜羅氏推動眼科衛教展 ,共籲及早治療。(公關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視線扭曲、變形,視野中央有模糊黑影,可別以為揉揉眼睛就沒事了,這很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根據研究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 50歲以上人口失明的主因,且逾七成患者是由單眼發生,平時難以察覺,部分患者就醫時視力早已受損。 根據台灣眼科醫學會研究顯示,台灣每十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位人,大約24萬人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兩類型;其中,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眼底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滲漏血液與液體,導致黃斑部出血、水腫,使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醫師指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與濕性兩種,其中濕性病變因眼底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滲漏,導致黃斑部出血與水腫,使視力在短時間內急遽惡化。儘管濕性黃斑部病變僅佔總病例數的一成,卻是造成近九成黃斑部病變患者失明的主因,也是50歲以上民眾失明最常見的病因。 根據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顯示,不到三成的民眾有定期進行眼部篩檢,鄭成國說明,黃斑部病變初期通常從單眼發病,大腦會啟動「融像作用」,讓健康的眼睛自動彌補受損的視野,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異狀,導致許多人就醫時,視力早已受損。 曾有一位年近五十歲的患者,其單眼視力驟降至不到0.1,因為他的另一個眼睛視力正常,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發現異狀。直到某次無意間遮住單眼,才驚覺兩眼視野差異甚大,就醫後才發現已罹患黃斑部病變超過半年。鄭國成強調,定期眼部篩檢對於潛在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能幫助及早發現並及時治療,避免雙眼都受到影響。 衛教大使郭子乾也現身說法,分享他作為黃斑部病變患者照護者的經驗,呼籲大眾若發現視力惡化,應立即就醫。鄭成國說明,雖然濕性黃斑部病變是不可逆的疾病,因最關鍵的原則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視力快速惡化。 目前的治療方式多元,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類型的藥物也是一種選擇。醫師也提醒,民眾每天可花 10 秒進行「睜一眼、閉一眼」的自我檢查,利用家中的磁磚線條或阿姆斯勒方格表,留意是否有線條扭曲或中心黑影。此外,建議民眾可透過一年一次的定期眼底篩檢,及早發現潛在的黃斑部病變風險,為自己的視力健康把關。

Read More

桃園醫院「醫護超人」進駐光復 提醒志工、災民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桃園醫院也迅速派出醫師與護理師前往花蓮支援,與當地團隊共同守護災民健康。(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衛生福利部第一時間啟動災民醫療站支援行動,部立桃園醫院也迅速派出醫師與護理師前往花蓮支援。急診護理師謝容萍自9月26日至29日進駐光復鄉臨時醫療站,與當地團隊共同守護災民健康,提供基本醫療處置與衛教指導,陪伴災區居民度過艱難時刻。 謝容萍表示,許多災民與志工在清理家園與搬運淤泥的過程中,常因環境潮濕與地面不平而導致四肢擦傷、撕裂傷等外傷,若傷口未即時清潔處理,細菌容易經由破口入侵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她提醒,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傷口癒合速度慢,感染風險更高,一旦紅腫或有異味分泌物,就可能擴散成全身性感染,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她叮嚀「馬太鞍的超人們」務必每日更換敷料,若傷口沾濕或弄髒要立即清潔換藥,發現紅腫、疼痛或發燒等症狀時,應立刻就醫。 除了外傷處理外,災區的高溫與長時間勞動也讓中暑個案頻傳。謝容萍指出,許多志工與居民在烈日下持續作業,出現頭暈、目眩、無力等中暑初期症狀前來求助。醫療站會即時提供含電解質的鹽水或糖水,協助補充體液,並以冷水降溫、安排至陰涼處休息。她提醒,中暑初期常見身體發熱、皮膚乾燥發紅、心跳與呼吸加快等現象,若延誤處理,體溫可能急速上升導致神智混亂、抽筋或多重器官衰竭。 謝容萍強調,「在悶熱環境中持續工作,補水與休息就是最好的保護。」唯有保護好自己,才能繼續守護家園。她與醫療團隊不僅為災民提供治療,更傳遞安心與希望,讓馬太鞍的重建路上,多了一份醫護人員默默守護的溫暖力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