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床失能患者福音 柳營奇美引進醫療級沐浴機

  柳營奇美醫院導入全國首台醫療等級「沐浴機」,讓長期臥床病人也能天天洗澡。 (柳奇提供) 記者翁聖權∕柳營報導 為讓長期臥床與失能患者也能每天享受潔淨與尊嚴,及減輕護理人員身體負擔,柳營奇美醫院特別導入全國首台醫療等級「沐浴機」,以科技落實關懷,讓「天天洗澡」不再是奢望,而是日常照護的一部分。 院長周偉倪表示,柳奇醫院一直重視醫療品質與病人尊嚴,此次購置全國首台醫療級沐浴機,不只是硬體的更新,更是「照顧哲學」的實踐。這不僅是讓住院照護更貼近人性,減輕護理人員的壓力,讓護理流程更安全外,也讓偏鄉病人享有與都會醫院同樣的尊榮照護,感受到溫暖與尊嚴,圓了「天天洗澡」的夢想,同時也象徵柳營奇美醫院對護理人員的支持與體恤。 此次導入的醫療級沐浴機,能讓每位病人都能安全、舒適地完成全身沐浴,溫熱的水流,不僅洗去身體的汙垢,也撫慰病痛的心靈。它具備多項人性化功能與安全設計,包括自動恆溫控制、可調式床體高度、防滑安全設計與側面支撐、柔和水流與沖洗模式、節水與時間效率系統。 護理部蕭素秋部長指出,「能洗澡」對健康的人而言或許平凡,但對長期臥床的病人來說,卻是一份奢望的幸福,以往每次為病人擦澡需要2-3名護理人員合力抬動,不僅耗費體力,也容易造成肌肉拉傷與職業傷害。該院許多護理同仁本身也是家庭中的母親與女兒,長期照護病人的同時,也承擔著家庭照顧責任。院方特別導入沐浴機,希望讓照顧工作更輕鬆、更安全。

Read More

素食五大陷阱 醫揭降油五招

醫師黃軒強調:「油不是敵人,但要選對油、用對法;烹飪不是阻力,而是健康的關鍵調節器。」(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許多人為了健康選擇吃素,卻落入「高油陷阱」,有些素食料理的含油量甚至超過一份炸雞餐。醫師列出素食的五大陷阱,並提供「降油五技巧」,幫助大家聰明吃素,真正達到健康目的。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社群平台發出警告,許多素食料理看似無害,卻因烹調方式與食材特性,成為高油脂、高熱量的元凶。他指出,現代素食環境存在五大陷阱。首先是「天然吸油王」蔬菜,如茄子多孔結構如同海綿,菇類和葉菜類也容易吸附大量油脂,加工素食產品更是隱形殺手。素肉、素雞塊油炸後脂肪含量直逼炸雞,炸豆皮、油豆腐在製作過程中吸滿油脂;素香腸、素丸子為模仿肉類口感,常添加飽和脂肪。 而素食餐廳常見的宮保素雞丁、糖醋素排骨等料理,多先炸後淋醬,造成「油+糖」雙重打擊;麻辣素火鍋的湯底使用大量辣油,讓食材吸飽油脂。 黃軒說明,高油素食者的膽固醇與體重問題,與葷食高脂飲食者沒有本質差異;若再搭配白飯、麵條等高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引發血糖與胰島素阻抗問題。 他也降油五技巧:炒茄子前先水煮,減少吸油量;選擇清蒸或滷豆製品,取代油炸品;火鍋選用清湯底,避免麻辣高油湯;使用噴油壺精準控制用油量;避免「炸後再掛醬」的二次加工烹調。 黃軒表示,素食本應與清淡、健康、天然畫上等號;但在現實生活中,「高油素食」卻可能成為腰圍、膽固醇和血糖的隱形殺手。他強調,「油不是敵人,但要選對油、用對法;烹飪不是阻力,而是健康的關鍵調節器」。只要掌握降油技巧,控制油量、改變烹調方式、聰明選擇外食,就能享受素食的美味,同時守住健康。

Read More

友善陪伴 延緩失智退化

  奇美醫院承接台南市衛生局失智友善社區計畫,導入社會處方箋,輔導奇美食品幸福工廠加入失智友善行列,33名員工完成志工培訓。(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4歲劉姓婦人去年起出現記憶力衰退輾轉求醫未見改善,今年確診失智症後,醫師開立「社會處方箋」,鼓勵她走出家門融入社區生活。在家人支持與醫療團隊陪伴下,劉婦陸續參與活動,孫子也陪同,更有志工暖心陪伴鼓勵,讓她安心專注完成作品重拾成就感。 奇美醫院自2019年承接台南市衛生局失智友善社區計畫,並於2021年起與台南市立圖書館跨域合作成立「失智友善館」,至今年已協助236位圖書館志工完成失智友善志工培訓,強化其對失智症的認識與敏感度。今年更拓展至產業場域,輔導奇美食品幸福工廠成為失智友善組織,已有33位員工完成志工培訓,將「友善陪伴」融入烘焙課程與導覽活動。 奇美醫院專案副院長暨護理部總監陳綉琴表示,除讓失智友善多元延伸,並導入「社會處方箋」,讓醫療體系資源連結至圖書館與觀光工廠等日常生活場域,展現醫療、文化與產業的跨域串聯實踐,打造可複製、可擴散的失智友善社區共融典範。 陳綉琴表示,奇美醫院推動「社會處方箋」將醫療建議轉化為生活行動,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參與互動,藉此延緩退化、減緩憂鬱情緒。透過失智友善志工陪伴,讓他們不再只是「病人」,而是能創作、能分享的社區成員,讓照顧者也能感受到支持與喘息。台南市圖與奇美食品幸福工廠的跨域合作,展現「社會處方箋」與「失智友善組織」結合的典範價值。 志工與員工化身守護天使陪伴,讓失智長者重拾笑容。未來奇美醫院將持續擴大失智友善組織的合作,深化失智友善天使與志工的培訓,讓陪伴的力量遍布社區每個角落。

Read More

暴雨後踩積水 恐染類鼻疽

大雨過後清理環境赤腳或只穿拖鞋走進積水、泥濘之中,可能引發類鼻疽感染。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民眾在大雨過後清理環境時,赤腳或只穿拖鞋走進積水、泥濘可能引發類鼻疽感染。醫師提醒,類鼻疽的臨床表現多變,嚴重甚至恐引發肺炎、敗血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張雅媛表示,類鼻疽是由「伯克氏菌」引起的細菌感染。這種細菌平常存在於土壤與淡水中,在台灣的亞熱帶地區每當颱風、暴雨過後,泥水混濁、環境翻動容易將細菌擴散開來;尤其當積水與土壤混合後,細菌量會急速升高,加上水溝不通、泥水四溢,感染的機率也跟著提升。 張雅媛強調,類鼻疽的臨床表現多變,輕則局部蜂窩性組織炎、具紅腫熱痛症狀;重則演變成肺炎、菌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部分案例若病情控制不佳,還可能傷及骨頭或關節,引發骨髓炎、關節炎等嚴重併發症。 在治療上,類鼻疽對第1、第2代頭孢菌素、青黴素等常見抗生素效果不佳;往往需使用第3代以上的頭芽孢素抗生素、Imipenem、Meropenem、磺胺類或四環黴素等類抗生素,且治療可能長達2~4週甚至更久。若早期判斷錯誤,延誤治療,容易造成反覆發作或病情急速惡化。 張雅媛提醒,若在颱風後清理環境後出現發燒、傷口紅腫化膿、呼吸急促、咳嗽有痰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活動史,有助病情判斷與治療。 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類鼻疽,也沒有特效藥能事先服用避免感染,防護措施至關重要。張雅媛建議,民眾在災後清理家園時應穿著防水長靴與手套,有傷口者要包紮完整並保持乾燥,整理環境時務必佩戴口罩,避免吸入氣膠。若用消毒劑,應選擇適度稀釋的漂白水,注意眼睛與皮膚防護。

Read More

「鏟子超人」注意!粉塵恐引肺病 救災務必戴口罩

醫師黃建文呼籲「鏟子超人」務必注意呼吸道健康,投入救災過程盡量戴口罩。(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鏟子超人」前往花蓮支援災後重建,許多志工因天氣悶熱未戴口罩,在滿是塵土與碎屑的環境中工作,長期累積恐引起呼吸道疾病,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氣喘惡化或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狀。醫師呼籲志工務必戴口罩,出現症狀應盡速就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中心副院長黃建文表示,天災過後空氣中往往會伴隨大量肉眼難以察覺的微粒。以花蓮風災為例,散落的石棉建材、泥沙乾涸後產生的粉塵,以及潮濕環境滋生的黴菌孢子,甚至空氣中漂浮的細菌都是呼吸道的敵人。 當吸入這些微粒時,鼻腔和氣管原有的過濾與清潔功能會迅速超載,粉塵直接沉積在肺泡,引發急性或慢性的發炎反應,最直接的臨床表現是咳嗽、喉嚨痛與流鼻水,嚴重時可能出現喘鳴聲與胸悶,甚至讓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情況惡化。 若吸入的是黴菌孢子,還可能造成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甚至過敏性肺炎;對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演變成肺部感染,石棉或重金屬粉塵甚至會增加肺纖維化甚至癌症的風險。尤其長時間暴露在粉塵環境的年輕志工,更是屬於高危險族群,雖然短時間沒有徵兆;但氣道慢性發炎可能已經悄悄醞釀,對未來健康造成不容忽視的隱憂。 黃建文建議,若在災區工作後出現持續性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甚至伴隨發燒就盡快就醫;對於已有氣喘或慢性肺病的病患,更要隨身攜帶吸入劑,一旦症狀出現就立刻使用,千萬不要抱持「休息一下就會好」的心態,可能讓病情急速惡化。 他也呼籲,口罩是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在塵土飛揚的災區布口罩恐怕無法有效隔絕,外科口罩或醫療等級口罩才是兼顧呼吸與隔離的最佳解方。此外,離開現場後也要盡快洗臉、沖洗鼻腔,把殘留的粉塵去除。

Read More

類澱粉蛋白沉積致認知衰退 病症初期常與老化混淆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圖左為正常的大腦影像,圖右顯示腦內充斥類澱粉蛋白。(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一名65歲男性退休後逐漸出現記憶力與學習障礙,檢查發現左側丘腦有血管栓塞,進一步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PET-CT)確診為阿茲海默症。醫師指出,此類病症初期常與老化混淆,若未及早辨識,恐延誤治療時機。 聯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衛邑說明,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病理機轉與類澱粉蛋白及濤蛋白的異常沉積密切相關,其初期表現即為記憶力喪失。這些蛋白原本應被清除,卻因腦部出現許多問題而導致過度堆積,逐漸破壞神經功能,造成認知衰退。 林衛邑表示,阿茲海默症雖然病理特徵明確,治療上目前主流的口服藥物如「膽鹼酯酶抑制劑」與「NMDA受體阻斷劑」僅適用於阿茲海默症,「膽鹼酯酶抑制劑」亦可適用於帕金森病失智症,其藥理作用分別為提高腦中乙醯膽鹼濃度與延緩神經細胞衰亡速度,讓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趨緩。 醫師林衛邑說明提早清除類澱粉蛋白藥物,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爭取黃金時間延緩退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林衛邑指出,今年引進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注射劑,則是專為類澱粉蛋白沉積所導致的失智症設計,不適用於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類型患者的治療。施打前須先經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確認病因,且僅限CDR評估為0.5~1分的輕度患者使用。治療前需先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並安排住院注射與定期磁振造影追蹤以監測腦出血或腦水腫等併發症,整個療程達1年半。 國衛院呼籲,40歲起為失智預防黃金期,提出「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5大護腦守則。林衛邑也提醒,三高、肥胖、抽菸與缺乏運動都是加速類澱粉蛋白堆積,提高失智風險的主因。 遠離失智多採用地中海飲食。(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林衛邑建議多運動、多動腦、保持活躍心智以提升「認知儲備」,採行地中海飲食、控制三高、遠離含糖飲料,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降低失智風險,若有疑慮則應及早就醫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與矯正危險因子才能延緩退化,爭取更多時間與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

健保給付 吸粉塵勞工不如吸菸者

電腦斷層肺篩檢吸菸者是受關注族群,工藝團體批粉塵高風險勞動者未受重視,呼籲政府正視。(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篩檢,很多高風險行業未被納入健保給付,工藝團體不滿指出,陶藝、石雕家長年接觸土、釉藥及粉塵,肺部疾病風險極高,卻因不符合健保「抽菸史、家族病史或曝露高風險行業」的狹隘規範,只能自費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工藝團體指出,陶藝、石雕家長年接觸土、釉藥及粉塵,其中,俗稱的「石英」,長期吸入會導致「矽肺症」,纖維化後會增加肺癌風險;重金屬鉛、鉻等若以粉塵形式吸入肺部,部分會沉積在肺泡,長期刺激也有致癌風險;此外,窯燒過程所釋出的硫化物等也會損害呼吸道。 葉姓陶藝家表示,她20年來參展、得獎都有職業歷程紀錄,卻換不來健保篩檢的保障;可能只要口頭說自己抽了20年的菸,就能立即獲得免費健保給付。勞動者遠不如抽菸不良嗜好者,對工藝勞動者不公平。 工藝團體強調,健保制度忽視職業風險,呼籲政府正視工藝與勞動族群的健康權,將職業暴露納入高風險篩檢條件,讓健保資源真正用在刀口上。

Read More

香腸/熱狗/培根等 燒烤生致癌物

  營養師楊珊珊教導民眾中秋安心吃,健康無負擔。(天成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中秋佳節,家家戶戶不僅賞月、吃月餅,最熱鬧的莫過於「一家烤肉萬家香」的節慶氣氛。烤肉香氣撲鼻,熱鬧歡聚,已成為台灣中秋的重要傳統。然而,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潛藏著健康風險。高溫燒烤過程容易產生致癌物質,長期攝取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 天成醫院營養師楊珊珊5日指出,市售加工肉品如香腸、熱狗、培根等,常含有亞硝酸鹽、磷酸鹽等添加物。這些添加物在高溫燒烤下,容易生成多環芳香烴(PAHs)與異環胺(HCAs)等潛在致癌物。因此,從食材的選擇到烹調方式,皆需謹慎把關,方能在歡慶佳節之際,同時守護個人與家人的健康。 為此,楊珊珊特別整理出「烤肉健康吃6原則」,提供民眾實用且簡易的飲食建議,確保大家在中秋團聚時能吃得開心、安心,並有效降低健康負擔:1、多原型少加工。2、少油脂慎選部位。3、多蔬菜均衡搭配。4、少醬料減鈉更安心。5、無糖飲解膩無負擔。6、不烤焦降低致癌物。 優先選擇天然食材,如雞肉、魚類、海鮮、豆腐等白肉類,減少香腸、熱狗、培根等加工肉品攝取。主食方面,可用地瓜、玉米等全食物取代米腸、米血,不僅營養豐富,也有助於控制熱量攝取。 此外,建議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柚子等,幫助中和自由基、提升抗氧化力,既健康又能為餐桌增添繽紛色彩。 楊珊珊提醒,「中秋烤肉不必成為健康的破口。只要選對食材、掌握正確的烹調技巧,就能在享受節慶氛圍的同時,吃得開心、吃得無負擔,並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Read More

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 心血管阻塞準確率99%

振興醫院斥巨資,引進北台灣最新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振興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振興醫院宣布引進光子計數電腦斷層儀,振興醫院表示,這是心臟血管檢查利器,可快速、準確、無痛,並能提供準確的鈣化分數與血管阻塞狀況評估,與傳統電腦斷層檢查比較,可減少20%到50%的輻射劑量與顯影劑用量,且檢查準確率達99%以上。 振興醫院指出,不同於傳統電腦斷層必須先將X光轉換成可見光再偵測,光子CT採用光子計數偵檢器,能直接將X光轉化為電訊號,並計數每一個X光光子能量等級。搭配其超高速雙球管設計,僅66毫秒的時間解析度與每秒73.7公分的掃描速度,足以精準捕捉跳動中的心臟影像,實現高解析、低雜訊、低輻射的檢查品質。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傳統心臟電腦斷層最大的挑戰在於冠狀動脈嚴重鈣化、血管支架、人工瓣膜或心律不整等干擾,往往造成診斷困難。而多篇國際醫學期刊已證實,光子CT憑藉高解析與低雜訊的優勢,正是突破這些診斷痛點的利器。與傳統CT相比,它能減少20%到50%的輻射劑量與顯影劑用量,更安全、更高效,對病患而言是重大福音。 振興醫院強調,引進光子CT不僅代表設備升級,更象徵振興醫院全面啟動預防醫學、精準診斷、智慧醫療等3大策略。未來結合AI影像判讀與即將上線的健康管理APP,民眾可快速查閱影像報告並獲得追蹤提醒;醫師也能更精準地與病人進行治療討論與風險評估。

Read More

新冠流感化 疫苗高覆蓋率較安全

國衛院分析34國於COVID-19疫情期間作為,發現疫情初期採取嚴格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情傳播與患者死亡。(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經研究34個國家之COVID-19疫情防疫策略與患者超額死亡情形,發現在疫情初期政府採取嚴格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情傳播與患者死亡。而新冠疫情逐漸流感化,在各國防疫轉變為與病毒共存之際,國衛院表示,只有在高疫苗覆蓋率前提下,與病毒共存才會比較安全。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指出,超額死亡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實際死亡人數與近年來平均死亡人數的差異,能有效避免各國醫療量能等基礎建設所造成的差異,且除COVID-19直接致死個案,也涵蓋因醫療系統過載、延遲就醫或其他間接因素導致的死亡,能更全面反映疫情對社會的危害。 國衛院之研究結果顯示,34國的平均超額死亡率在2020、2021、2022年分別為9%、14%、11%。其中,防疫指標分數高的國家相較於防疫指標分數低的國家,在2020年及2021年超額死亡率分別顯著降低了5.7%和12.9%,顯示疫情初期政府果斷採取嚴格防控措施,能帶來長期益處,有效降低傳播與死亡。 研究指出,疫苗施打是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分析各國經驗發現,若要從嚴格防疫措施逐步轉向「與病毒共存」,必須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前提下才較為安全;尤其對於高齡化國家,更需在解封前制定專屬策略,否則當疫情再度爆發,易感族群將承受更高死亡風險。 研究也顯示,高收入國家在超額死亡控制上普遍表現較佳,顯示財政資源充足能帶來較完善的防疫支援,建議各國政府可規劃專屬防疫基金,以降低疫情對社會與經濟的長遠損害。 國衛院指出,慢性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卻是被忽視的族群,若常規醫療服務受到影響,將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建議各國可加強相關防護措施與衛教,確保慢病患者在疫情中仍能獲得持續的醫療照護。 國衛院表示,台灣、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的3年平均值皆低於5%,屬於超額死亡率相對較低的國家,是因在疫情初期,我國快速關閉邊界、建立完整的入境檢疫措施,及詳盡的接觸者追蹤計畫;且民眾主動配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使台灣在全球疫情肆虐下形成「全民防疫」的典範。 國衛院指出,這份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並獲得美國公衛學會選為精選文章,列入醫療與健康相關職能教育課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