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經研究34個國家之COVID-19疫情防疫策略與患者超額死亡情形,發現在疫情初期政府採取嚴格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情傳播與患者死亡。而新冠疫情逐漸流感化,在各國防疫轉變為與病毒共存之際,國衛院表示,只有在高疫苗覆蓋率前提下,與病毒共存才會比較安全。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指出,超額死亡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實際死亡人數與近年來平均死亡人數的差異,能有效避免各國醫療量能等基礎建設所造成的差異,且除COVID-19直接致死個案,也涵蓋因醫療系統過載、延遲就醫或其他間接因素導致的死亡,能更全面反映疫情對社會的危害。
國衛院之研究結果顯示,34國的平均超額死亡率在2020、2021、2022年分別為9%、14%、11%。其中,防疫指標分數高的國家相較於防疫指標分數低的國家,在2020年及2021年超額死亡率分別顯著降低了5.7%和12.9%,顯示疫情初期政府果斷採取嚴格防控措施,能帶來長期益處,有效降低傳播與死亡。
研究指出,疫苗施打是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分析各國經驗發現,若要從嚴格防疫措施逐步轉向「與病毒共存」,必須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前提下才較為安全;尤其對於高齡化國家,更需在解封前制定專屬策略,否則當疫情再度爆發,易感族群將承受更高死亡風險。
研究也顯示,高收入國家在超額死亡控制上普遍表現較佳,顯示財政資源充足能帶來較完善的防疫支援,建議各國政府可規劃專屬防疫基金,以降低疫情對社會與經濟的長遠損害。
國衛院指出,慢性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卻是被忽視的族群,若常規醫療服務受到影響,將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建議各國可加強相關防護措施與衛教,確保慢病患者在疫情中仍能獲得持續的醫療照護。
國衛院表示,台灣、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的3年平均值皆低於5%,屬於超額死亡率相對較低的國家,是因在疫情初期,我國快速關閉邊界、建立完整的入境檢疫措施,及詳盡的接觸者追蹤計畫;且民眾主動配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使台灣在全球疫情肆虐下形成「全民防疫」的典範。
國衛院指出,這份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並獲得美國公衛學會選為精選文章,列入醫療與健康相關職能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