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鏟子超人」前往花蓮支援災後重建,許多志工因天氣悶熱未戴口罩,在滿是塵土與碎屑的環境中工作,長期累積恐引起呼吸道疾病,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氣喘惡化或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狀。醫師呼籲志工務必戴口罩,出現症狀應盡速就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中心副院長黃建文表示,天災過後空氣中往往會伴隨大量肉眼難以察覺的微粒。以花蓮風災為例,散落的石棉建材、泥沙乾涸後產生的粉塵,以及潮濕環境滋生的黴菌孢子,甚至空氣中漂浮的細菌都是呼吸道的敵人。
當吸入這些微粒時,鼻腔和氣管原有的過濾與清潔功能會迅速超載,粉塵直接沉積在肺泡,引發急性或慢性的發炎反應,最直接的臨床表現是咳嗽、喉嚨痛與流鼻水,嚴重時可能出現喘鳴聲與胸悶,甚至讓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情況惡化。
若吸入的是黴菌孢子,還可能造成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甚至過敏性肺炎;對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演變成肺部感染,石棉或重金屬粉塵甚至會增加肺纖維化甚至癌症的風險。尤其長時間暴露在粉塵環境的年輕志工,更是屬於高危險族群,雖然短時間沒有徵兆;但氣道慢性發炎可能已經悄悄醞釀,對未來健康造成不容忽視的隱憂。
黃建文建議,若在災區工作後出現持續性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甚至伴隨發燒就盡快就醫;對於已有氣喘或慢性肺病的病患,更要隨身攜帶吸入劑,一旦症狀出現就立刻使用,千萬不要抱持「休息一下就會好」的心態,可能讓病情急速惡化。
他也呼籲,口罩是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在塵土飛揚的災區布口罩恐怕無法有效隔絕,外科口罩或醫療等級口罩才是兼顧呼吸與隔離的最佳解方。此外,離開現場後也要盡快洗臉、沖洗鼻腔,把殘留的粉塵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