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世界視覺日,新光攜羅氏推動眼科衛教展 ,共籲及早治療。(公關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視線扭曲、變形,視野中央有模糊黑影,可別以為揉揉眼睛就沒事了,這很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根據研究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 50歲以上人口失明的主因,且逾七成患者是由單眼發生,平時難以察覺,部分患者就醫時視力早已受損。
根據台灣眼科醫學會研究顯示,台灣每十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位人,大約24萬人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兩類型;其中,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眼底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滲漏血液與液體,導致黃斑部出血、水腫,使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醫師指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與濕性兩種,其中濕性病變因眼底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滲漏,導致黃斑部出血與水腫,使視力在短時間內急遽惡化。儘管濕性黃斑部病變僅佔總病例數的一成,卻是造成近九成黃斑部病變患者失明的主因,也是50歲以上民眾失明最常見的病因。
根據2025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顯示,不到三成的民眾有定期進行眼部篩檢,鄭成國說明,黃斑部病變初期通常從單眼發病,大腦會啟動「融像作用」,讓健康的眼睛自動彌補受損的視野,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異狀,導致許多人就醫時,視力早已受損。
曾有一位年近五十歲的患者,其單眼視力驟降至不到0.1,因為他的另一個眼睛視力正常,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發現異狀。直到某次無意間遮住單眼,才驚覺兩眼視野差異甚大,就醫後才發現已罹患黃斑部病變超過半年。鄭國成強調,定期眼部篩檢對於潛在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能幫助及早發現並及時治療,避免雙眼都受到影響。
衛教大使郭子乾也現身說法,分享他作為黃斑部病變患者照護者的經驗,呼籲大眾若發現視力惡化,應立即就醫。鄭成國說明,雖然濕性黃斑部病變是不可逆的疾病,因最關鍵的原則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視力快速惡化。
目前的治療方式多元,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類型的藥物也是一種選擇。醫師也提醒,民眾每天可花 10 秒進行「睜一眼、閉一眼」的自我檢查,利用家中的磁磚線條或阿姆斯勒方格表,留意是否有線條扭曲或中心黑影。此外,建議民眾可透過一年一次的定期眼底篩檢,及早發現潛在的黃斑部病變風險,為自己的視力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