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肝炎不能等 花蓮慈院呼籲民眾參加B、C型肝炎篩檢

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健麟提醒民眾,七月二十八日是世界肝炎日,一起為護肝保健康而努力。(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七月二十八日是世界肝炎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加強「消除肝炎不能等」觀念宣導,舉辦衛教講座及病友會,因為病毒性肝炎若未及時治療,常會導致嚴重的肝病和肝細胞癌,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健麟提醒民眾一起為護肝保健康而努力。 慈濟醫院表示,以扭轉肝病三部曲說明「為何無症狀的B、C型肝炎病毒與脂肪肝仍需追蹤與治療」,翁醫師指出,在臺灣,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肝硬化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每年有高達七千名患者死於肝癌,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的肝細胞癌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 慈濟醫院強調,去年九月底開始,國民健康署提供四十五至七十九歲(原住民從四十歲起)尚未接受過B、C 肝炎篩檢的民眾,終身享有一次公費篩檢資格。若感染C肝病毒,健保有全額給付C肝口服新藥,治癒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治癒後需每六個月追蹤。 洪睿勝醫師說明,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時,大都已至肝病的晚期,臺灣的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或即使知道但因輕忽而疏於追蹤治療。 洪睿勝指出,民眾透過抽血檢查便能知道是否帶有B型或C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雖尚無法根治但有藥可以控制。他也提醒,尚無抗體者,可接種B肝疫苗。 營養師林佩萱指出,護肝基本功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呼籲民眾應避免酗酒、亂服藥或保健品;同時不要共用刮鬍刀、牙刷、指甲剪等;若接受穿耳洞、刺青前,應確認工具消毒;並維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良好作息的健康生活習慣。

Read More

新竹馬偕搶先布局地端生成式AI 破解醫療人力荒與資安危機

新竹馬偕醫院二十八日宣布與群聯電子聯手搶先導入「地端生成式AI系統」,打造「AI駐院、不離院、不外洩」的智慧醫療模式,大幅減輕第一線醫護負擔,守住醫療資料安全防線。(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夾擊下,醫療人力日益吃緊。如何在醫護有限的情況下,維持照護品質與病患安全,成為醫界亟待解決的挑戰。新竹馬偕醫院二十八日宣布與群聯電子,聯手搶先導入「地端生成式AI系統」,打造「AI駐院、不離院、不外洩」的智慧醫療模式,不僅大幅減輕第一線醫護負擔,更守住醫療資料安全防線。 此次成果發表記者會展示多項落地應用,並正式推出「新竹馬偕智慧醫療系統」,展現醫療與科技融合、以病人為核心的創新典範。 新竹馬偕醫院二十八日宣布與群聯電子聯手搶先導入「地端生成式AI系統」,打造「AI駐院、不離院、不外洩」的智慧醫療模式,大幅減輕第一線醫護負擔,守住醫療資料安全防線。(記者曾芳蘭攝) 馬偕醫院董事長蕭聰穎表示,此次攜手群聯電子,共同打造的地端生成式AI系統,正式命名為「新竹馬偕AiCare智慧醫療系統」。醫護人員長年被沉重的行政與文書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為了讓醫療回歸以人為本,新竹馬偕導入多項生成式AI模組,直攻醫療現場最常見的「寫太多、講不清、找不到、記不完」四大痛點進行設計,其中包含:門診病歷輔助書寫、術前須知多語轉譯、醫院知識智慧管理、醫療會議語音摘要、民眾衛教問答機器人等模組。 新竹馬偕醫院院長翁順隆強調,AI不是要取代我們,而是成為最堅實的第二助手。這些應用能有效分擔文書工作,讓醫護專注回到病人身上。目前AiCare系統也已擴展至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實現跨院整合與資源共享。我們也正積極研發由AI輔助的早療評估工具,期望協助第一線提升效率與紀錄品質,讓孩子的發展狀況能更早被掌握、及早介入。 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此次合作讓地端生成式AI真正走進醫療現場,不僅實現院內自主訓練與即時回應,更為馬偕體系智慧醫療全面升級奠定關鍵基礎。」 翁順隆也總結表示,AI不是科幻,而是醫療現場中最懂醫護的好幫手。未來該院將持續與群聯攜手優化本地語料、拓展應用場景,讓智慧醫療真正走入醫療日常,照顧更多需要的人。

Read More

減肥不必戒澱粉 教你聰明吃出好身材

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說明,減肥不必完全戒澱粉,關鍵在選擇全穀類、控制份量並搭配運動與均衡飲食,才能健康瘦身、避免復胖及營養失衡。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啟辰報導 「減肥不能吃澱粉」是不少人的觀念,認為米飯、麵食等澱粉類食物是體重增加的元兇。然而,許多人在戒澱粉後卻面臨疲倦、情緒低落,甚至復胖的困境。究竟澱粉該不該吃?如何吃才健康?針對這些問題,減重與醫美醫師吳其穎從專業角度,解析澱粉在減肥中的角色與正確飲食觀念。 澱粉真是減肥敵人?醫師解析其角色 吳其穎醫師表示,澱粉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提供葡萄糖以維持腦部與肌肉功能。完全戒除澱粉可能導致代謝失衡,甚至影響內分泌與情緒穩定。關鍵不在於戒澱粉,而在於選擇優質澱粉與控制份量,建議以全穀類(如糙米、藜麥)取代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包),能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 不吃澱粉減肥有效?臨床觀察這樣說 吳其穎醫師指出,短期戒澱粉雖可能因熱量攝取減少而出現體重下降的效果,但若長期執行,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許多患者在長期缺乏碳水化合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或易怒等情況,甚至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增加日後復胖的風險。此外,澱粉攝取不足也可能影響腸道健康,造成腸道菌相失衡,進而影響整體消化與免疫功能。 吳其穎醫師建議,適量攝取優質澱粉,反而有助於維持減肥計畫,搭配高纖維蔬菜與優質蛋白質,能讓飲食均衡且不易飢餓。 如何吃澱粉才健康?醫師給建議 吳其穎醫師強調,減重期間澱粉的攝取並非完全避免,而是應掌握正確原則以達到有效控制體重的目的。建議優先選擇原型食物,例如水煮地瓜、糙米飯等,並控制份量。同時搭配規律運動,有助於促進代謝與熱量消耗。吳其穎醫師提醒,每人每日所需澱粉量會因體重與活動量而異,建議透過營養師量身規劃飲食內容,通常每日澱粉攝取應佔總熱量的40%至50%,才能兼顧營養與減重成效。 戒澱粉有風險?醫師這樣說 吳其穎醫師表示,「完全戒澱粉可能導致營養失衡」,長期缺乏澱粉不僅會影響心血管健康,還可能打亂腸道微生物的平衡,對整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孕婦或哺乳期女性、需穩定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以及高運動量者如運動員,更應避免極低澱粉飲食。這些族群對於能量與營養素的需求較高,若攝取不足,恐影響身體功能與表現,因此建議以均衡飲食為前提,進行適當的澱粉攝取與調整。 醫師提醒:減肥要聰明吃 吳其穎醫師強調,減肥不是一味戒除澱粉,而是學會「聰明吃」。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專業指導,才能健康減重不復胖。建議民眾在改變飲食習慣前,諮詢減重醫師或營養師,制定個人化計畫,避免陷入減肥迷思。  

Read More

轉骨補錯恐害性早熟?中醫師:掌握3階段 助孩子長高不走冤枉路

切勿在未經專業評估下擅自補藥,恐造成體質失衡、反而影響長高。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中醫的「轉骨方」若能掌握正確時機搭配合適藥材,孩子的成長之路可事半功倍。但若太晚服用,容易錯過生長高峰,效果不彰;太早或使用補性過強的藥材,則可能導致性荷爾蒙分泌增加,不僅引發性早熟,還會讓生長板提早閉合、影響身高。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提醒,坊間雖有許多轉骨配方,仍建議諮詢合格中醫師,在安心藥材的調理下,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發育。 預測孩子身高有依據 骨齡評估幫大忙 周大翔醫師說明,預測孩子身高可參考「遺傳身高」與「骨齡預測身高」兩項指標,但兩者意義不同,前者取決於父母親的遺傳,後者則為骨頭實際的發育情況。 遺傳身高計算方式如下: 男孩成年身高=父母身高平均+6.5公分 女孩成年身高=父母身高平均-6.5公分 6-8公分的差距屬於正常範圍。 預測身高則以「骨齡」評估為依據,可透過左手腕X光檢查了解骨骼發育情形,確定孩子是否在成長期,作為是否進行治療的參考。 不過,並非每位孩童都需照骨齡,仍應綜合父母遺傳身高、生長曲線、每年身高與體重成長速度及是否出現第二性徵等指標來綜合判斷。 轉骨三階段 別錯過成長黃金期 周大翔醫師指出,男孩身高衝刺期約在9歲半至13歲半,女孩約8至13歲。中醫將轉骨分為以下三階段: 一、第二性徵尚未出現前 此階段為青春期前期,以調養脾胃為主。不建議使用過多溫補食材,以免干擾後續生長發育。 二、第二性徵開始出現時(轉骨關鍵期) 男生約12足歲,建議補氣調腎;女生約10足歲,著重養血調肝。此時依個人體質調整處方,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第二性徵正常發育順序: 男生:睪丸變大(約成人中指第一指節大)→陰莖增長、陰毛(變捲、變粗)→變聲 女生:乳房微隆(乳暈正下方按壓有硬塊)→陰毛(變捲、變粗)→初經 三、第二性徵出現後2年內 進入身高增長減緩期,此時可透過補骨活血、強化肌肉與骨骼發展,完成最後一哩路。 現代孩子重「通」不重「補」 周大翔醫師提醒,過去營養不足需靠中藥「補」來強化,但現代孩子營養普遍充足,反而應注重「通」,也就是調養體質。切勿在未經專業評估下擅自補藥,恐造成體質失衡、反而影響長高。 此外,孩子若因課業壓力、情緒波動影響身體發育,也可視情況加入疏肝理氣的藥物,幫助轉骨過程更加順利。 中醫師分享長高5秘訣 周大翔醫師加碼分享以下5個促進長高的日常關鍵: 晚上9-10點準時入睡,把握生長激素分泌高峰。 每天運動30分鐘,如跳繩500下(離地10公分)。 補充鈣質:早晚各喝240ml牛奶,並曬太陽15分鐘。 攝取高蛋白與鋅食物:包含海鮮、牛羊肉、芝麻、全穀類等。 少吃甜食:糖分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影響發育。 最後提醒三要點 轉骨方不可過早使用,避免性早熟風險。 若孩子有腸胃問題、過敏體質,建議先調養體質再啟動長高計畫。 不怕針灸的孩子,可搭配穴位刺激與中藥調理同步進行,幫助生長更順利。

Read More

看起來正常卻快撐不住?專家揭「高功能憂鬱」求助困境

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抒發情緒、放鬆,當壓力累積太多,就像身體發燒、咳嗽一樣,心理也會感冒,心理諮商就是適時給予維他命、休息的空間,幫助民眾恢復心理健康。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今年七月初新竹接連發生某大學學生與電子大廠員工之輕生事件,引發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議題的高度關注。對此,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這些憾事不僅反映出臺灣青年與青壯年世代所承受的龐大心理壓力,也凸顯了「高知識、高功能」的菁英族群在心理健康上,所面臨更深層的求助困境與文化結構限制。 高功能憂鬱難察覺 易錯失救助時機 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張祐瑄諮商心理師指出,菁英族群無論是在學業或職場中,往往處於高度競爭與自我要求的環境下,長期下來容易累積大量心理壓力,而在臺灣的文化脈絡中,「自律」、「抗壓性高」經常被視為「成功」的表徵,卻也讓人難以坦然表達「情緒」或面對「低潮」,成為求助的一大阻礙,甚至可能發展所謂的「高功能憂鬱(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狀況。此一狀態雖非正式診斷名稱,卻描述了一群在外表與功能上看似一切正常、甚至表現優異的人,其實內在長期承受憂鬱、低落、空虛或麻木等情緒困擾,而這種狀態因不易被親朋好友所察覺,經常導致這些人錯失了及早求助與被協助的機會。 社會期待下的沉默壓力 高知識階層、男性難以求助 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蔡惟寧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造成此種情況的深層原因,往往來自個人心理與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人們如何看待自身狀況、對於求助的看法,可能認為求助是弱者、失敗的表現,要堅強不能輕易表達情緒和需求。一般民眾對於高知識階層的想像,認為他們聰明、能力好,可以處理任何情況。對於心理諮商的污名化,覺得接受心理諮商就是有問題的想法。 另外,社會傳統觀念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也會造成高社經地位的男性更不易向外求助,致使不輕彈的男兒「淚」變成男兒「累」。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人們讀好學校、有好工作,看起來光鮮亮麗,心理卻承受過多的壓力,無處訴說,難以啟齒。 照顧心理健康 政府免費資源看這裡 胡延薇常務理事提醒,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抒發情緒、放鬆,當壓力累積太多,就像身體發燒、咳嗽一樣,心理也會感冒,心理諮商就是適時給予維他命、休息的空間,幫助民眾恢復心理健康。若民眾有需求可參考衛服部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年滿15歲至45歲的民眾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或各縣市的衛生局亦有提供相關的服務,有需求都可以主動尋求協助。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 請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若您或身邊親友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或張老師1980,尋求專業協助。

Read More

樂生醫院助糖友與血糖機「破冰」定時量測預防併發症

樂生醫院糖尿病衛教室舉辦病友會,讓有驗血糖需求的病友更熟悉血糖機操作方式。(圖/樂生醫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對每位糖尿病病友而言,自我監測血糖是一項日常任務,有助於糖尿病病人了解血糖控制情況,並調整生活方式,但針扎刺痛感讓驗血糖也成為需要鼓起勇氣的每日小挑戰。衛福部樂生醫院糖尿病衛教室護理師吳佳玲25日特別召集團隊舉辦一場驗血糖體驗活動,透過互動,讓病友更熟悉血糖機,消除緊張感,驗血糖也更加順暢自然。 樂生醫院表示,該院服務的病友多為中高齡族群,部分對血糖機操作不熟悉,讓自我監測血糖變得困難。錯誤的操作方式也可能讓病友白白挨針,有苦難言。糖尿病衛教室團隊發現病友困擾與擔憂,特別選在25日上午邀請有需求的病友與照顧者參與「糖你來破冰」體驗活動,透過實作操作、互動教學、錯誤示範辨識等方式,讓每位病友都能熟悉血糖機操作方法,與血糖機「破冰」。 樂生醫院護理師吳佳玲一對一指導糖尿病友操作血糖機。(圖/樂生醫院提供) 有病友坦言,「拿起血糖機的那一刻,心情總是有些複雜。」儘管每天都要驗血糖,但每次都還是會怕怕的。不只針扎刺痛,也會擔心數值是否理想。如果血糖偏高,腦中就會開始反覆思考「是不是昨天睡太少?早餐吃太快?還是心情不好?」 經過門診護理長曾郁怡與護理師吳佳玲、陳楠欣一對一指導講解驗血糖事前準備工作、血糖機操作方法、數據監測方式與止血步驟後,病友與照顧者都紛紛回饋,「其實也沒那麼可怕」、「我回家敢自己驗了,看到血也比較不怕了!」 吳佳玲說,自我監測血糖就像是一把掌握健康的鑰匙。正確的測量不僅能協助醫療團隊掌握血糖波動,還能幫助病友理解生活習慣對身體的影響,進而提早調整、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吳佳玲也提醒,驗血糖的頻率是依據病人的糖尿病類型以及療程所規劃,檢測須遵循醫師建議,如有異狀也須盡速就診諮詢醫療人員。

Read More

睡不好 失智風險高36%

  醫師黃健祐表示,研究證實,長期睡不好,大腦恐加速退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你是否經常熬夜、睡眠片段或白天總是昏昏欲睡?小心!睡不好不僅會讓人精神不濟,還可能加速大腦退化。嘉基耳鼻喉科醫師黃健祐引述2025年4月發表於《GeroScience》的一項大型統合分析研究,指出睡眠障礙與失智、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退化之間,存在著明確關聯。 該研究整合39項前瞻性研究資料,發現失眠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36%,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則增加45%,其他如白天嗜睡、不寧腿症候群等,也提升超過3成的腦部退化風險。 黃健祐說明,睡眠是大腦自我修復的關鍵時段,能啟動清除腦部廢物的「清潔系統」,移除包括β類澱粉蛋白等有害物質;若長期睡不好,會影響這項功能,加上壓力荷爾蒙上升、慢性發炎與腦血流不穩等問題,可能讓神經細胞受損、加速退化 高風險族群包括醫護與輪班工作者、年長者、慢性病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黃健祐呼籲這些族群應特別注意睡眠品質,並採取保護大腦的生活方式:如建立固定作息、睡前遠離手機螢幕、透過運動與冥想減壓以及有問題時主動就醫,接受睡眠檢查。 黃健祐強調,「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大腦保養的基本功。」呼籲民眾不要輕忽長期熬夜或失眠的後果,及早改善睡眠習慣,才是預防失智的最佳起點。

Read More

手腳冒青筋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徵象

  老是覺得手腳冒青筋?原來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為什麼會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社群平台貼文表示,靜脈瓣膜老化、受損,無法防止血液逆流。年齡增加、久站久坐、肥胖、懷孕、腿部受傷或血栓史,都是高風險因素。好發於30─40歲後,50─60歲最常見,女性較男性早發生。 黃軒分析,出現以下症狀要小心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徵象:1.腳踝腫脹(尤其下午/傍晚);2.腿部痠脹、疼痛、沉重、疲勞感;3.皮膚色素沉澱(小腿、腳踝棕色斑點);4.彎曲浮出的青紫色靜脈(靜脈曲張);5.皮膚乾燥、搔癢、甚至潰瘍難癒。 醫師說,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如果長期不理,會持續惡化、靜脈高壓、皮膚破損、蜂窩性組織炎、血栓、潰瘍。嚴重時影響行動力與生活品質。醫師強調,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可以治療、可控制,但需要及早發現、積極管理。 如何讓靜脈恢復元氣?黃軒建議,1.日常管理;2.多動少靜、避免久站、抬高雙腿;3.規律運動如散步、游泳、踩單車等;4.控制體重;5.穿醫療彈性襪,有效幫助血液回流、減輕症狀;6.藥物,可輔助改善症狀,但無法取代生活管理與彈性襪;7.介入性治療,嚴重者可考慮微創手術(雷射、射頻)關閉病變靜脈。 黃軒強調,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不是絕症,只要及時注意,配合治療與日常調整,就能讓雙腿重拾輕盈與健康。

Read More

翁下背/右腿痛 椎體間融合器微創改善

奇美醫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表示,脊椎微創手術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精準骨融合、不用拆除舊骨釘,傷口小恢復快。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3歲林姓男子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曾因急性心肌梗塞、腰椎問題接受治療。近期因急性下背痛與右腿劇烈疼痛,檢查發現腰椎第5節至薦椎第1節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神經,致症狀惡化,採用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解決神經壓迫病灶出院,恢復良好。 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指出,奇美醫神經外科團隊自112年12月導入「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Elevate CAGE)」,具備角度與高度撐開、穩固貼合椎體等功能,讓脊椎融合更精準,同時減少手術時間、縮小傷口範圍與降低併發症風險,不僅提高手術準確度,也提供一個安全、微創、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Elevate CAGE特別適用於曾接受過脊椎手術必須再手術的病人,能大幅降低拆除原金屬桿與骨釘的風險與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與病人滿意度。目前已成功治療逾20例因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壓迫的病人,皆無復發情形,術後疼痛小、恢復快、活動靈活度佳,Elevate CAGE與脊椎體貼合性良好,更符合人體力學設計,成功擺脫椎體間不穩定與反覆手術的噩夢。 陳志偉表示,Elevate CAGE與傳統固定式融合器不同,它在椎間可靈活調整角度與高度,精準貼合上下椎體的自然角度,讓融合器穩固在椎體間空間,減少滑移風險並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具備微創手術相容設計,能搭配影像導航、手術中即時定位系統,進行高精準度手術。 更重要的是,減少手術範圍與時間,傷口更小、出血更少,降低對舊傷口與脊椎內固定系統的干擾,特別適合複雜病例與高齡病人,讓他們不再對脊椎手術望而卻步。 陳志偉表示,未來將持續導入創新脊椎手術器械與微創技術,整合放射影像導航與手術中即時定位系統,進一步提升精準度與安全性,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率、更安全治療選擇。

Read More

熟男右側肢體無力 揪腦動脈狹窄

  醫師錢駿(右)及李喬華(左)提醒,如果出現頭暈或短暫單邊肢體無力,或突然講話大舌頭,應盡速就醫。(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50歲中年男性,因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發現左側中大腦動脈85%狹窄,醫師診斷,當時病患無大血管堵塞,施打血栓溶解劑並住院治療復健。 患者於住院中經血管攝影檢查,確認左側中大腦動脈有高度狹窄之情況,健保審查通過後於住院期間接受顱內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手術順利置放1支顱內支架,3年來持續追蹤,血管不僅維持暢通,支架內血管也無再次狹窄,目前患者狀況穩定,定期門診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錢駿表示,顱內血管狹窄是腦中風的重要致病機轉,常見危險因子包含高齡男性,抽菸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風溼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神經科錢駿醫師指出,此個案為年輕型中風,並無上述所提相關疾病,故有進一步檢查免疫、腫瘤及內分泌系統,都沒有找到病因。 錢駿指出,黃種人顱內血管狹窄的比例本來就顯著比西方人高,需要特別注意跟防範,建議透過頸部跟顱內的超音波,或進階影像健檢,如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檢查顱內血管是否狹窄。 醫學影像科醫師李喬華建議,如果出現頭暈,或者突然短暫的單邊肢體無力,或是突然講話大舌頭,一陣子之後恢復,又反覆出現症狀,就要特別提高警覺,可能腦部正在缺血。有以上病症的患者,建議立刻就診與進一步健康檢查。 李喬華指出,顱內置放支架手術仍有一定的風險,經由技術純熟的醫師操作下,仍可能存在6%的手術風險,其中包含腦中風或者腦出血等。若腦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5%,積極服藥治療後仍有腦缺血症狀者,可以申請健保給付顱內支架施放。建議置放顱內支架術後的患者還是要注意中風高危險因子,持續服用抗凝血的藥物,並且定期門診追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