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小孩遊戲滑倒致頸椎損傷癱瘓!醫緊急手術助男子奇蹟恢復行走

頸椎脊髓損傷多來自劇烈外力(意外事件),如職業傷害、車禍、運動傷害、暴力等,而居家空間裡的障礙物、潮濕地板、浴室和廚房等,都必須留意防跌防滑,頭頸部受傷後若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61歲吳先生身體硬朗、平時也有運動健身習慣,今年五月底在家跟貓咪玩時意外跌倒,臉部撞擊牆壁,全身失去知覺被推進急診室,原本以為只是換氣過度導致手腳麻木,沒想到送至羅東博愛醫院急診,兩小時後手腳仍無法使力,緊急進行頸椎核磁共振掃描後發現是頸椎脊髓部份損傷。神經外科主任羅揚嵐醫師與醫療團隊緊急進行兩場頸椎手術,成功將吳男從全身癱瘓的處境解救出來。術後兩週即可恢復行走、進食,身體狀態好了大半。 頸椎手術難度高 多科別團隊合作解除難關 羅揚嵐主任表示,頸椎手術屬高難度重症手術,需要神經外科、麻醉科、術中監測團隊緊密配合,此次羅東博愛醫院接獲病患後,急診與重症醫學團隊迅速動員進行手術,術後病房端也與復健醫學科搭配職能治療、物理治療,是幫助病人迅速恢復的關鍵。 嚴重頸椎損傷有癱瘓風險 馬拉松式手術+積極復健找回健康 由於嚴重頸椎損傷恐有全身癱瘓風險,羅揚嵐主任立即為吳男施予高劑量類固醇,隨後並進行了多項緊急手術。首先,先進行頸椎椎板移除減壓手術,緩解脊髓壓迫,隨後切除突出的頸椎椎間盤,並同時進行脊柱融合手術,將頸椎重新復位固定。吳男原本全身癱軟被推進醫院,經過馬拉松式手術後積極復健順利找回四肢功能,術後兩週便能自行走路,漸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用筷子吃飯、沐浴洗漱都沒問題,力氣也逐漸恢復。在神經外科進行後續追蹤,羅揚嵐主任指出,配戴頸圈三個月等骨頭長好,就可回歸職場。 頸椎損傷多由外力造成 傷後若有肢體麻木勿輕忽 羅揚嵐主任提醒,頸椎脊髓損傷多來自劇烈外力(意外事件),如職業傷害、車禍、運動傷害、暴力等,而居家空間裡的障礙物、潮濕地板、浴室和廚房等,都必須留意防跌防滑,頭頸部受傷後若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Read More

了解白內障「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 安全、親民可使治療較全面考量

透過手術將白內障患者混濁的水晶體從囊袋中移除,並置入適當的人工水晶體可改善患者視力問題,在手術過程中「前囊撕除」是相當重要的步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隨著科技進步,目前白內障手術發展出多種自費輔助術式,可讓手術過程更加安全。其中,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包含精準安全、平價親民等2大特性,中壢長榮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郭雅慧認為,民眾若想增加手術安全性,又想在預算之內使用到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相較之下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較能一次滿足需求,讓患者在人工水晶體上有更多元的選擇,使治療有較全面的考量。 白內障精準微脈衝術 提升「前囊撕除」穩定、完整性 透過手術將白內障患者混濁的水晶體從囊袋中移除,並置入適當的人工水晶體可改善患者視力問題,在手術過程中「前囊撕除」是相當重要的步驟。郭雅慧醫師指出,它與水晶體的置中性、穩定性有很大的關聯,過去前囊撕除都是由醫師手動進行,要在水晶體表層前囊上撕出一個圓形、置中、大小適宜的環形切口需看醫師的技術與熟練度,但有時病人較易緊張或有不自主顫動等情形時就有可能會影響到手動前囊撕除的完整性。 而「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就是針對前囊撕除這個步驟,取代傳統手動撕除讓手術達到更好的穩定性。郭雅慧醫師表示,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簡單來說就是經由非常小的切口在前囊置入一個圓形的鎳鈦合金環,透過微脈衝在前囊製造一個置中、大小適宜的圓形切口,作為手術超音波探頭進入、置入人工水晶體等的入口,也是幫助人工水晶體穩定置放在囊袋中心相當重要的一部份,若前囊撕除做得不穩定或裂開,可能會造成人工水晶體位置不穩而傾斜、溢出,影響術後結果。 減少手術風險、提升安全性 適合「這些」白內障患者 另外郭雅慧醫師提到,如果患者是非常成熟的白內障,水晶體囊袋內壓力非常大,使用傳統手動撕除有時會導致前囊裂開,甚至裂到後囊可能會使水晶體脫位、視網膜剝落,如土石流般造成一系列併發症,但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製造出的圓形切口具有連續環形切邊,能減少放射狀撕裂的可能性,一個好的白內障手術最重要的就是前囊撕除的完整、後囊的完整性、整個囊袋的穩定性,而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能做到減少風險、提高安全性。 因此,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相當適合過熟的白內障、術前/術中發現有水晶體脫位的患者,此外如果容易緊張亂動或有眼球震顫、不自主身體震顫等情形也可以考慮使用。郭雅慧醫師分享,之前曾有位4、50歲的女性患者,心智年齡約為小學二年級較難控制不動,而且白內障已經熟到變全白的水晶體,經過討論後家屬決定讓患者接受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進行精準、安全的前囊撕除,而手術也進行得相當順利,術後沒有併發症產生並恢復了良好的視力。 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較親民 選擇更多、治療更全面 除了安全性的優勢外,郭雅慧醫師認為,若單純針對前囊撕除的穩定性及安全性來說,相較於其他白內障自費輔助術式,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也是一個相對平價、親民的選擇,而且如果患者的預算不是無限制的,選擇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也較能讓患者同時使用到符合患者需求的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不只要考慮術式,還要考慮需置入何種人工水晶體,因為人工水晶體的度數、種類與術後視力滿意度有很大的關係。郭雅慧醫師表示,假設患者只有一定的預算,又經醫師評估必須放散光人工水晶體,或是患者想進一步選擇多焦人工水晶體等,因為水晶體功能不同費用相對不同,如果使用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手術費用比較不會無限制往上膨脹,患者就能有更多的選擇。 不過,郭雅慧醫師強調,雖然現在科技進步,有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等不同的武器可以幫助醫師施作白內障手術,提高安全性並更全方位地照顧病人,但患者還是應與自己信任的專業醫師進行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桃園醫院舉辦肺阻塞病友會 專業團隊示範居家復健技巧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特別舉辦肺阻塞病友會,邀請專業醫療團隊透過衛教講座與實作指導。(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已連續十多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俗稱肺阻塞)最為常見。面對日益嚴峻的現況,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特別舉辦肺阻塞病友會,邀請專業醫療團隊透過衛教講座與實作指導,協助患者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建立持續且完整的支持體系,讓病友重拾安心呼吸的自由。 部桃胸腔內科主任李世偉表示,肺阻塞是一種因呼吸道長期慢性發炎導致氣流受阻的疾病。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下降,患者常出現咳嗽、痰多與呼吸困難等症狀;一旦急性發作,更可能引發呼吸衰竭、肺炎或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即使接受標準治療,仍有約半數患者會面臨急性惡化。李世偉強調,目前肺阻塞尚無法治癒,惟透過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能有效延緩病程進展,提升生活品質。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國健署共同推動的肺阻塞「五大照護策略」,包含戒菸、肺復健、營養評估、疫苗施打及藥物治療,正是幫助病友穩定病情、降低死亡風險的重要依據。 肺阻塞「五大照護策略」包含戒菸、肺復健、營養評估、疫苗施打及藥物治療。(圖/部桃提供) 部桃肺阻塞個管師徐郁婷提醒,許多患者因症狀改善而自行停藥或未規律回診,這是相當危險的錯誤觀念。肺阻塞為不可逆疾病,持續使用吸入型藥物至關重要,唯有穩定治療並配合日常照護,才能維持肺功能、延緩惡化,與疾病和平共處。 此次活動中,職能治療師陳俊雄與物理治療師柯冠綸帶領病友進行居家復健示範,教導如何運用彈力帶訓練呼吸肌群,並結合伸展動作幫助放鬆與增進柔軟度,提醒病友「不要怕動、慢慢做」,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病友們在活動後紛紛表示,不僅對疾病有更深入了解,也能與醫師面對面交流,獲得更多實用的照護技巧與心理支持。部桃藉由病友會串連醫療團隊與社區能量,讓患者在專業指導與同儕鼓勵下,找到面對疾病的力量與信心。「安心呼吸不是夢。」這句話不只是部桃的承諾,更是醫療團隊對每一位病友最真切的祝福。  

Read More

人工耳蝸整合照護 助銀髮族重拾「聲」活力

成大醫院耳鼻喉團隊照護高齡者聽力損失,提供人工耳蝸植入及完整的術後復能服務,助長者重拾清晰聽覺與社交自信。(記者林怡孜攝) 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年紀大、聽不到是正常的吧?」這句話或許道出許多長者的無奈,但醫療專家提醒,高齡聽損並非單純的自然老化,若能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仍有機會大幅改善聽能、延緩退化。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陳嘉思指出,聽覺退化不僅影響溝通品質,還可能增加憂鬱、孤立甚至失智風險,應積極診治。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三成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且多數為漸進性惡化。遺憾的是,許多長輩誤以為「耳背」是老化必經過程,延誤治療時機。陳嘉思強調,聽覺是可以被改善的能力,只要搭配個別化助聽器或復健策略,就能幫助長者維持清晰溝通與社會參與。 陳嘉思聽力師指出,對於重度聽損者,若配戴助聽器效果不彰,則可考慮人工耳蝸植入。與助聽器不同,人工耳蝸可直接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刺激聽神經,是更深入的聽覺介入方案。不過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尤其高齡者需評估大腦可塑性與學習能力。 目前臨床已發展出整合性人工耳蝸照護模式,術前將全面評估個案健康、認知、家庭支持及動機,並與病患充分溝通期待與限制,提升術後適應與成果。陳嘉思分享,一名七十歲水電師傅因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配戴助聽器無效,經評估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三個月已能聽懂簡單對話,一年內重返職場與社交生活。 術後調機與復健訓練同樣關鍵。聽力師將依個案調整設備參數、設計聽能訓練計畫,協助患者逐步重建對語音與環境聲的辨識能力。陳嘉思表示,聽力師在復健過程中扮演關鍵橋梁角色,並與耳鼻喉科醫師、語言治療師通力合作,提供完整的聽覺照護。若家中長輩常有「講大聲一點」、「聽不懂內容」或看電視音量過大的情形,建議及早安排聽力檢查。透過專業團隊介入與輔具支援,讓長者重拾「聲」命活力,活出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Read More

中醫調理有方 改善男性夜尿與性功能、重拾自信與好眠

中年男性長期飽受夜尿與睡眠不佳困擾,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導致性功能下降。(市立醫院提供) 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5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來飽受夜尿與排尿不順困擾,每晚須起床3至4次,導致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下降,且性功能也明顯退化。求診中醫後醫師針對其「腎氣虛弱、濕熱內生」體質,開立「濟生腎氣丸」與「甘露消毒丹」加減處方,並搭配針灸調理腎經氣血。兩個月後,王先生夜尿次數大幅減少,白天尿急症狀改善,性功能回穩,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醫師,中年男性常見夜尿、頻尿與性功能下降等問題,若長期忽視恐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透過中藥與針灸調理,能有效改善腎氣虛弱與濕熱問題,恢復體力與自信。 陳奕任醫師說明,50歲以上男性泌尿問題多由壓力、過勞、飲食不當與作息失衡所致,中醫理論中常見「腎氣虛」及「肝膽濕熱」等證型。臨床治療強調「辨證論治」,透過中藥內服與針灸外治雙管齊下,能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腎氣運行。建議男性平時可按摩腎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氣海、關元等穴位,有助強化泌尿系統與性功能。其中,太溪穴位於足內踝與阿基里斯腱之間,是滋補腎氣的重要穴位;地機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後方,能調理脾腎、改善水腫與泌尿不順。 陳奕任醫師補充,飲食方面可多食南瓜、蓮子、百合、黑芝麻與堅果等補益脾腎的食材,避免冰飲與久坐,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皆有助預防夜尿與性功能障礙。中醫治療強調體質調理,透過持續治療與生活習慣改善,能讓熟齡男性重拾健康與自信。

Read More

陽明交大發表神經元放電定位成像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陳摘文(右)與林貝容副教授。(陽明交大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7日發布訊息,已成功開發出一項突破性的活體成像技術,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掌管空間認知與記憶形成的關鍵細胞,為揭開大腦運作之謎邁出關鍵一步。 本次研究由台灣本土團隊主導、帶領跨國合作,成功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ethods,充分展現多年來的研究累積與深耕成果。 重建的神經活動地圖。黃色與藍色分別代表興奮性神經元與沉默神經元。(陽明交大提供)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指出,我們的感覺、思考與記憶,都來自神經細胞間高速傳遞的電訊號。但這些訊號多發生在深層腦部,且轉瞬即逝,要即時觀察細節非常困難。傳統光學成像受限於光線散射,影像常是一團模糊的光暈,難以分辨神經細胞活動全貌。 團隊成員陳摘文與林貝容兩名副教授,利用電壓敏感的螢光分子來追蹤神經細胞膜電位的微小變化。他們發現,雖然神經訊號在空間上會彼此重疊,但在每一個時間點其實只有少數神經元正在放電。團隊巧妙地將這些稀疏的電訊閃光視為定位線索,就像天文學家追蹤星空閃爍般。 研究團隊利用這項名為「活動定位成像」的技術,觀察了活體老鼠中的海馬迴神經元,準確鎖定每一次神經元放電的座標,累積數萬筆資料後,建構出一幅高解析度的神經活動地圖。陳摘文形容:「這項工作就像在浩瀚銀河中,找到一顆顆閃亮的恆星。」 早在去年,研究團隊就利用類似技術,首次觀察到神經細胞之間有類似朋友揪團組隊的現象:某些抑制性神經元會偏好與特定細胞群體一同活化放電,顯示神經網路中存在類似社群的結構。 林貝容表示,這次的突破,讓我們首次能分辨體積更小、排列更緊密的興奮性神經元,更清楚地了解這些掌管空間認知與記憶形成的關鍵細胞。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表示,儘管目前的技術仍無法偵測不主動放電的「沉默神經元」,但關鍵的突破仍為神經影像的研究開啟了嶄新的方向。

Read More

宮廟女會計 數鈔數到媽媽手

醫師張欽凱在門診實施體外震波治療。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0歲許女士在宮廟擔任會計超過30年,數鈔票是日常工作。幾年前,雙手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過個春節就因「媽媽手」導致手指與手腕疼痛就醫。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張欽凱考量病人無法暫停工作,採用體外震波治療優先處理疼痛,一段療程後逐漸好轉。 許女士說,春節期間宮廟香客雲集、善款踴躍,點鈔工作量暴增;最忙碌的時候點鈔機故障,雙手一張張數錢,手腕與大拇指疼痛感愈來愈明顯,服用止痛藥硬撐沒有緩解,反而愈發劇烈。 復健醫學部醫師張欽凱檢查,許女士雙手大拇指肌腱明顯發炎,診斷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俗稱媽媽手,其他手指關節也有發炎情況。手指與手腕已過度使用,必須讓雙手充分休息,免得病情反覆發作。 張欽凱指出,「媽媽手」不只出現在家庭主婦,美容美髮業、手搖飲店員、廚師,以及需要反覆運用手部力量的運動員,都是高風險族群。一般來說,初期病人透過冰敷、適度休息,多能逐漸復原,但若疼痛持續不退就需進一步治療。許女士工作責任感強,短時間內無法停工,張醫師評估後,建議採用體外震波治療(俗稱骨震波),處理疼痛問題再配合生活調整。 體外震波治療原理是以低能量作用於患部,透過干擾神經傳導及促進身體釋放鎮痛物質,減輕慢性疼痛。震波能量可分解肌腱內鈣化物,促進微血管生成、改善血液循環,幫助軟組織修復與再生。體外震波治療常用於足底筋膜炎、網球肘、五十肩等肌筋膜疼痛,及鈣化性或慢性肌腱炎。不過,急性發炎或感染、凝血功能異常、孕婦和青少年靠近生長板部位,則不適合。 許女士在外地工作還得兼顧家庭,間隔4週才回診繼續治療。療程進行到第6次時,疼痛已明顯減輕。 張欽凱指出,體外震波仍屬自費項目,通常3-5天治療一次,療程次數依患部狀況而定。治療後可能出現輕微紅腫,冰敷即可。許多病人治療後能立即感受疼痛緩解,療程結束後,組織還會在數週內持續修復。即使症狀改善不代表完全痊癒,仍須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或長時間重複使用同一肌肉與關節,避免復發。適度休息、工作時分段活動手部,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Read More

奇美醫×ASO 打造足部健康

奇美醫院攜手ASO阿瘦簽署MOU,將「醫療專業」帶入民眾日常生活,打造足部健康。(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為協助久站、久坐等特定族群擺脫「找不到合適鞋子」困境,攜手ASO阿瘦簽署MOU,藉由醫療與產業科技專業能量結合,共同推動足部健康檢測、臨床研究、產品應用及社區衛教,將「醫療專業」帶入民眾日常生活,打造足部健康。 奇美醫院長林宏榮表示,臨床上大致歸類三種典型族群,凸顯奇美醫院與ASO攜手打造足部健康的起心動念。其中「糖尿病族」常因周邊神經病變,雖常走路卻感覺不到壓迫,但因選鞋不當造成傷口,甚至引發潰瘍;「職場站立族」因長時間站立導致足底筋膜炎或拇趾外翻,又因鞋子不合腳而疼痛難耐。「運動愛好族」為扁平足或高足弓族群,常遇到跑鞋或訓練鞋無法平均分散壓力,影響運動表現甚至受傷。這些案例都證明一雙對的鞋子,對許多人來說是剛性需求,卻也是難以實現的願望。 ASO董事長羅榮岳表示,ASO自2018年起在門市累積超過50萬筆「動態足壓量測」資料,逐步建立國人足部健康大數據。為讓足部健康檢測走出門市、走進醫療與社區推廣,ASO進一步推出「智慧足測3.0」,並首度導入奇美醫院運動強化中心。相較過往版本,足測3.0系統精度提升至1728個感測點。 奇美醫運動強化中心主任黃建榮親自量測ASO阿瘦推出的「智慧足測3.0」。 (記者汪惠松攝) 同時並將流程縮短至90秒,能快速精準分析足壓與步態,並即時生成圖像化報告,呈現重心偏移、壓力集中與步態協調度,將複雜數據轉化為個人化健康建議。

Read More

諾貝爾獎得主 坂口志文曾任長庚頂尖醫學研究顧問

2023年3月諾貝爾獎得主坂口志文於長庚醫院免疫國際研討會中發表演講。 (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日本免疫學教授坂口志文發現能保護身體免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新型免疫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獎,林口長庚醫院醫研部主任楊皇煜表示,坂口志文曾擔任長庚醫院1年期的「頂尖醫學研究顧問」,指導長庚醫師進行癌症、免疫學與微菌叢等醫學研究。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表包括,日本免疫學家坂口志文,美國學者瑪麗.布朗柯(Mary E. Brunkow)與弗瑞德.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他們都是因發現能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維持身體平衡的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而獲得殊榮。 楊皇煜說明,這項發現是人類首次理解,免疫系統不僅是一支「戰鬥的軍隊」,也具備自我克制、維持和平的機制,「免疫,原來不是戰爭,而是一門和平共存的藝術」。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一般情況下,免疫系統能準確辨識「自己」與「外來者」,清除病原體。然而,一旦系統失衡,就可能誤傷自身,引發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 楊皇煜表示,坂口志文注意到,有一群特殊的T細胞並不主動攻擊敵人,而是抑制過度免疫反應、防止身體自毀。這些細胞被命名為「調節性T細胞」。它們透過分泌抑制性細胞激素,或直接干擾其他T細胞、B細胞、樹突細胞等免疫細胞,是為免疫系統「踩下煞車」,維持精妙平衡。 邱政洵表示,近年來,Treg已進行臨床應用,如在器官移植中,Treg能誘導免疫耐受、降低排斥反應。長庚醫院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透過輸入Tregs,在早期移植階段主動調節受贈者的免疫系統,減少對移殖物的攻擊,並配合捐贈者細胞治療,逐步建立「嵌合免疫環境」,可望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與長期副作用,甚至完全停掉免疫抑制劑。 而隨著微菌叢研究的發展,科學家開始探索「微菌叢移殖」與「益生菌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潛力。透過重建腸道微生態環境,或許能調整免疫失衡狀態,減少過敏、氣喘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甚至為癌症免疫療法提供新的輔助策略。

Read More

呼吸道疫情升溫 落實3大防線

呼吸道傳染病威脅仍不容忽視,專家7日呼籲面落實包含積極接種疫苗、善用快篩檢測,並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等「3大防線」。 (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自10月1日起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正式開打。鑑於今年流感疫情較往年提早兩個多月升溫,顯示呼吸道傳染病威脅仍不容忽視,專家7日強調,唯有全面落實包含積極接種疫苗、善用快篩檢測,以及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等「3大防線」,才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根據疾管署資料,今年新冠與流感通報人數創下近3年新高,且近期流感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檢出率也持續上升,顯示呼吸道疾病威脅仍伺機而動。 張峰義強調,新冠病毒並未消失,而是從「急性全球大流行」轉為「常態化存在」的疾病,民眾不可掉以輕心。除了新冠外,流感、RSV 與肺炎鏈球菌等多重呼吸道疾病也在加重威脅,對 65歲以上長者尤為危險,合併感染更可能使死亡率翻倍,並造成急重症人數攀升,衝擊醫療量能。 因此,張峰義呼籲,唯有落實「三大防線」──疫苗接種、快篩檢測及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才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減緩醫療壓力。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副秘書長謝顯森表示,雖然民眾普遍認知呼吸道疾病威脅仍高,但實際上,依疾管署公布的數據顯示,65 歲以上高風險族群的疫苗接種率卻偏低,每年須接種的新冠疫苗JN.1接種率僅20.3%、2024年整年度流感疫苗僅接種43.9%。 此外,已推動多年需完整接種兩劑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截至今年4月底也僅 24.9%,顯示民眾認知與行動間仍存落差。提醒高風險族群及其家屬應積極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與家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