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選太陽眼鏡 紫外線遮蔽率75%以上

  選購太陽眼鏡應注意要選擇紫外線遮蔽率、鏡片顏色與品質。(振興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夏日陽光刺眼且紫外線(UV)強烈,為避免眼睛造成傷害,民眾於戶外應配戴太陽眼鏡,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指出,選擇太陽眼鏡應注意要選擇紫外線遮蔽率75%以上、灰黑色鏡片、反射影像不扭曲變形的眼鏡。 許粹剛指出,紫外線傷害會隨時間累積,增加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夏天更要做好「眼睛防曬」,出門配戴合適的太陽眼鏡,便顯得格外重要。而優質太陽眼鏡必須能100%阻隔紫外線,但市面上不少廉價產品雖標榜國家標準認證「UV400」,實際防護效果卻未必達標。 依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範,太陽眼鏡濾鏡分類分為0至4類,不同分類對光線穿透率與紫外線遮蔽率有明確標準,數字越大則其紫外線遮蔽率的功效越強,第2類的紫外線遮蔽率值為57%~82%,第3、4類之紫外線遮蔽率值都達到8成以上。 許粹剛表示一般戶外活動建議選擇紫外線遮蔽率75%以上的鏡片,鏡片顏色以灰黑色最佳,能讓各種顏色的光線平等通過,次佳選擇為茶色、琥珀色,能吸收被空氣中水氣或灰塵散播的藍光,可增強對比,黃色鏡片也可以購買,其適合室內或夜間駕車。 不建議使用的鏡片顏色為藍色,藍色鏡片會吸引有害的藍光通過眼睛,可能提高黃斑部退化風險,不建議使用。而紅色及玫瑰色鏡片,則僅具裝飾功能,無法有效防護眼睛。 許粹剛表示,選購太陽眼鏡也要注意檢查鏡片品質,可將鏡片對著日光燈輕輕移動,若鏡片上反射的影像扭曲變形,便代表品質不良。也可請專業眼鏡行協助測試鏡片抗UV功能,並要求開立合格證明,選對太陽眼鏡,才能不讓紫外線悄悄偷走視力。

Read More

不是胃食道逆流 老打嗝 胃上噯氣 腦胃道自律神經失調

  北榮新竹分院內視鏡室主任蔡志寄說,打嗝不斷若藥物幫助不大,則需要透過非藥物治療或中樞神經調解劑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28歲小陳最近不管是飯前還是飯後,甚至連安靜看個電影都會「嗝」個不停,至診所就診,判斷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吃了藥,毫無改善。再換家診所,認為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於是除了制酸劑,還加上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但嗝氣依舊。 北榮新竹分院內視鏡室主任蔡志寄表示,上述案例小陳極有可能是胃上噯氣的患者,這類患者藥物幫助不大,需要透過非藥物治療或中樞神經調解劑治療。他說,在台灣,打嗝可能指的是噯氣或是呃逆,在醫學上,這兩者有明顯差別,造成的原因、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 噯氣這種打嗝,是指空氣從食道或胃排出,同時會有低頻的聲音;相對呃逆是橫膈膜快速收縮,聲門關閉產生高頻的聲音。噯氣又分為兩種,分別是胃噯氣和胃上噯氣。 胃噯氣是指氣體從胃裡進入食道,再從口腔排出。可能跟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輕癱有關,所以胃酸抑制藥物、腸胃蠕動藥物會有效。吃飯細嚼慢嚥、不喝含氣飲料也會減少胃噯氣。 胃上噯氣是指把口腔的氣體吸入食道上端,再排出來,跟胃沒有關係。這跟吞空氣又不一樣,吞空氣是把氣吞入胃中。這整個過程是病人主動去做的,可能跟病患壓力、焦慮有關,病患時不時使用,直到被身邊的人查覺異常。 胃上噯氣在病患睡覺、專心做某件事或說話的時候並不會發生。胃上噯氣是腸腦交互作用障礙的其中一種,通俗一點的說法是腦胃道的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視為是精神科的疾病在腸胃道的表現。各式腸胃藥物通常沒用,部分有用的人可能是來自於交雜多種診斷或是安慰劑效應。正確治療方式應為行為認知治療、腹式呼吸練習、中樞神經調解劑。 胃噯氣、胃上噯氣臨床上可能分不出來,但藉由食道阻抗併酸鹼檢測、食道壓力檢測是可以有效做出診斷。

Read More

心悸胸悶 翁高風險心室頻脈

奇美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憲表示,新一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克服過往的限制,避免導線進入血管與心臟,保留血管通路,安全升級。(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73歲林姓老翁反覆出現心悸、胸悶,甚至一度眼前發黑,經診斷為高風險心室頻脈,是一種致命性心律不整,若未即時處置恐引發心因性猝死,醫師評估後安排心導管電氣燒灼術消除心律異常源頭,並植入新一代血管外心臟去顫器,術後恢復良好,持續門診追蹤。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憲表示,奇美醫此次率先成功完成雲嘉南高屏的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 ICD)植入手術,除醫療團隊相輔相成及技術層面的突破,也展現奇美醫療體系內分級轉診、跨院協同照護模式下,守護更多心臟病人的寶貴生命。 林志憲指出,心因性猝死(SCD)占全球死亡人數的12~20%,多數發生在幾分鐘內,常常無法及時送醫急救。尤其對於曾發生過致命性心律不整、或心臟功能嚴重受損的病人,猝死風險極高。此時,植入型心臟去顫器(ICD)就成了關鍵的「救命電擊器」,在心臟出現致命心律時,去顫器會偵測辨識異常心律,並主動發出電擊或脈衝讓心跳恢復正常,是目前唯一經證實有效預防猝死的醫療裝置。 林志憲表示,新一代EV ICD克服過往的這些限制,避免導線進入血管與心臟,因此不會造成傳統ICD的併發症。同時EV ICD兼具傳統ICD的功能和優點,可執行「抗心律不整脈衝」,在不需電擊的情況下終止心室頻脈,提供無痛性治療,並可在電擊後心跳停止時,提供暫時性的心律調節以維持病人心跳。 林志憲呼籲,心因性猝死往往來得突然且致命,對曾經發生過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功能明顯下降35%、遺傳性心律不整疾病,及嚴重心肌病變的病人族群帶來極高的生命威脅。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新一代EV ICD讓預防心因性猝死有了更低風險、更符合長期使用及更安全的治療選擇。美國、歐洲與台灣心臟學會更將ICD建議列為預防猝死重要治療指標。

Read More

無壓脈帶智慧血管監測 全球首創

  偵脈科技首創全球無壓脈帶智慧血管監測技術。創辦人成大教授葉明龍表示,此技術讓血管阻塞疾病可以快速與即時監控,讓診斷與治療得到更好的評估。(偵脈科技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全球周邊動脈疾病PAD患者超過2億人;其中,亞洲地區受影響人數快速成長。研究指出,40歲以上成年人,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PAD,卻常被忽視或延誤診斷,增加下肢潰瘍甚至截肢風險。有業者推出全球首創的無壓脈帶式智慧血管監測系統,讓血管疾病能在症狀不明顯前被驗出。 國研院表示,傳統周邊動脈阻塞必須在醫療院所由專業人員利用壓脈帶量測四肢血壓的方式評估;偵脈科技推出全球首創的無壓脈帶式智慧血管監測系統,結合光體積變化描記法與心電圖雙模整合,藉由計算脈波傳導速度變化,能精準提供血管阻塞程度、血管年齡等指標,改善傳統踝肱指數與四肢壓脈測法檢測的方便性,讓血管阻塞疾病快速、即時監控,診斷與後續治療效果成效得到更便利的評估。 偵脈科技創辦人、成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葉明龍表示,核心感測裝置輕巧的「四肢末端夾式感測器」,可一次同步完成四肢的量測,提供醫師及患者便利、快速與易於操作的新選擇。並可透過雲端平台自動運算與記錄,搭配專屬AI演算法進行風險預警與長期生理數據追蹤。技術應用橫跨臨床與家用兩端,適用於糖尿病、高血壓、洗腎與高齡患者的日常監控與慢性病管理,讓血管疾病能在症狀不明顯前,透由簡易的儀器被驗出、被預警、能預防,提供最好的治療規劃與評估,讓治療更有效率。

Read More

改善原民代謝疾病 高市開運動班

高雄市衛生局多元策略推動部落健康營造。圖為茂林區衛生所減重班上課情形。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衛生局分析去年桃源、那瑪夏及茂林3個原民區衛生所門診健檢資料,發現3區原住民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異常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值,且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疾病亦高居門診就醫主因。衛生局今年起推動全人照護計畫,藉由個案檢測、營養師會診、健康課程及減重班等多元策略,推動民眾參與體重控制,預防代謝症候群。 衛生局分析去年轄內原民區3個衛生所所做的原住民門診健檢數據,發現BMI≧24異常比例達78.7%,腰圍男性大於90公分以上、女性大於80公分以上異常率達74%,且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位列三區門診前3名,亦為10大死亡原因。 為提升原民族人健康識能及健康餘命,衛生局今年結合桃源、那瑪夏及茂林3區衛生所,並與分設原民區及鳳山、小港和岡山3個都會區的6家部落健康營造中心合作,全面推動全人照護計畫,強化代謝症候群防治,鼓勵衛生所投入健康促進取代疾病診療,共同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透過醫療照護與生活統合,增加民眾對健康與生活的主控性。 衛生局指出,針對BMI≧24或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異常原民,2~10月於3個原民區衛生所開辦運動班,並在6家部落健康營造中心開辦減重運動班,目前有287人報名。課程內容包含實體、線上運動指導,另有營養師針對原民在地食材或個人飲食給予專門建議,透過課程學習正確及健康飲食,達到控制體重、增進健康目的。 衛生局強調,轄內3原民區衛生所將持續透過篩檢,收案追蹤符合代謝症候群個案,媒合營養師給與個別飲食指導、轉介參與運動班,或轉介至部落健康營造中心。

Read More

達文西+劍突下入路 完整切除胸腺瘤

  醫師蘇英傑提醒,胸腺腫瘤無症狀,如有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檢查。(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5歲陳姓女子身體不適,檢查意外發現罹患胸腺瘤,位於胸腔中央靠近心臟與大血管,經達文西手術系統結合「劍突下內視鏡入路」,以微創方式進行,術中運用高解析3D視野與靈活機械手臂,成功完整切除腫瘤,術後3天順利出院,恢復良好。 奇美醫院胸腔外科自2012年引進達文西手術系統以來,累積超過114台手術經驗。為持續提升手術品質,近期創新結合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與「劍突下內視鏡入路」進行胸腺腫瘤切除手術,有效克服傳統手術的視野與操作限制,為病人帶來更低疼痛、更快恢復的新選擇。 胸腔外科主任蘇英傑指出,胸腺腫瘤位於胸腔中央,鄰近心臟、大血管與神經,傳統手術常需大範圍開胸,術後疼痛與併發症風險高。「劍突下內視鏡入路」具備雙側膈神經與無名靜脈視野良好、肋間無傷口、術後疼痛減輕等優勢,但受限於胸骨壓迫與器械活動角度,執行上仍具挑戰。 蘇英傑表示,達文西系統具備高解析3D立體影像與靈活多關節手臂,可彌補劍突下入路在視野與器械靈活度上的不足,使腫瘤周圍組織辨識與剝離更加安全精準,提升完整切除與檢體取出的成功率。 截至今年6月底,奇美醫院已完成多例達文西輔助胸腺腫瘤手術,臨床成果穩定。胸腔外科團隊未來將持續推動機器手臂微創技術,結合術前3D規劃與術中導航系統,朝向精準醫療與病人安全雙目標邁進。

Read More

掌握3大黃金法則 吃飽又能瘦

醫師蔡明劭強調,減重不是懲罰,而是學會照顧自己的開始。(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減重總讓人聯想到節食與飢餓。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指出,真正有效且長久的減重秘訣為「吃得剛剛好,還能吃得開心」,提供3個簡單又有效的黃金法則: 1.211健康餐盤,吃得營養又飽足:掌握餐盤比例,輕鬆控制熱量。一半擺蔬菜,例如葉菜或當季蔬果;1/4為蛋白質來源,如豆腐、雞肉或魚;最後1/4則是地瓜、糙米等好澱粉。這樣搭配不僅熱量適中,還能讓人有飽足感。 2.選擇看得出原形的食物:「食物越簡單,越不容易胖」,原型食物指未經過度加工、保有原貌的天然食材,如地瓜、雞蛋與蔬菜等。這類食物不易囤積脂肪,相較於加工食品如香腸、甜點等「熱量炸彈」,更適合長期攝取。 3.養成飲食記錄習慣,讓真相幫你瘦:許多人以為自己吃不多,卻苦於體重停滯,其實是忽略了「無意識進食」。建議使用APP記錄每日飲食,或簡單拍照記錄,就能清楚看出是否有多餘熱量來源,例如含糖飲料或零食。當飲食變得可見,更容易做出健康選擇。 蔡明劭強調,減重不是懲罰,而是學會照顧自己的開始。當飲食、睡眠與運動達到平衡,瘦下來就成為自然而然的結果。

Read More

正前開髖關節置換 不再跛行

  醫師劉廷瑜指出,正前開髖關節置換術(DAA)與傳統手術相比,術後疼痛感較輕、出血量少且復原期更短。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經營小吃店的黃姓男子平時作息正常、無酗酒等習慣,去年出現雙側髖關節疼痛與跛行現象。某日他的姊姊看診時,偶然看到院內張貼的「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衛教海報,發現疼痛、走路不便、無法搬重物的特徵與弟弟症狀高度吻合,帶他就醫確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黃姓男子曾嘗試以減壓手術減緩病情惡化,情況仍未好轉;經接受正前開髖關節置換術(DAA)治療。目前右側髖關節已順利完成手術,手術當天傍晚即可自行下床行走、約2週即恢復正常工作,恢復情況優於預期,也明顯改善跛行問題。尚未開刀的左腳,仍有疼痛、無法搬重物的困擾,讓他明顯感受到手術前後的差異。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劉廷瑜指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NFH)是因股骨頭血液循環受阻,導致股骨頭細胞逐漸壞死的髖關節疾病。典型症狀包括髖部疼痛、跛行,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多好發於30~50歲男性,高風險因子包括長期酗酒、使用類固醇或髖關節曾創傷者。但臨床統計,有近半數患者仍找不到明確病因,初期更容易誤認為單純老化,錯失治療黃金期。 劉廷瑜表示,對於病程進展至中後期的患者,DAA在美國已逐漸成為主流,超過半數的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皆採此術式;與傳統手術相比,術後疼痛感較輕、出血量少且復原期更短。此種手術係經由大腿前側進入,從肌肉與肌肉的間隙進入髖關節,可避免損傷髖部肌肉與肌腱,大幅降低術後疼痛,且傷口小、位置隱密位於鼠蹊部的皮摺(比基尼傷口),適合需快速重返工作或注重外觀的族群。

Read More

中重度失智 針灸輔療改善生活品質

醫師吳柏鋒說,中重度失智只要持續治療並結合家屬的陪伴關懷,仍有機會在語言、吞嚥與行動能力上獲得改善。(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5歲婦人因認知與記憶功能顯著退化,4年前開始接受失智症治療;但病情持續惡化,已無法記得子女名字,並需仰賴輪椅代步,進食時也無法順利張口或咀嚼。經評估後,診斷為中重度失智症,平日由安養機構照護,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中醫師建議採取每週2~3次針灸輔助治療,持續1年後已能簡單口語對答,也可配合刷牙與進食,在他人扶持下可短距離行走,且未使用鼻胃管或尿管,改善生活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指出,失智症以「認知障礙」為核心,合併至少一項其他功能退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受影響的功能包含專注力、記憶力、語言、社交認知、動作協調與執行功能等。依退化程度可分為輕度失智症記憶減退、學習與計算能力下降、邏輯思考與定向感受損;中度失智症出現幻覺、妄想、焦躁恐慌、難以溝通與「黃昏症候群」;重度失智症為語無倫次、冷漠與隔絕、失禁、吞嚥困難與身體僵硬。 吳柏鋒表示,中醫治療失智症的主要目標包括延緩腦部退化、維持現有認知與身體功能、緩解情緒與精神症狀、減少住院與侵入性治療需求,臨床常用方法有中藥、針灸、耳穴按摩與運動訓練。針灸常用穴位如百會、風池、神庭、四神聰等,治療機轉包括促進神經生長因子釋放,降低氧化壓力,抑制細胞凋亡基因表現,增強神經突觸可塑性,刺激海馬與齒狀回的神經前驅細胞生長。 吳柏鋒提醒,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持續惡化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雖無根治方法,但透過中西醫整合,特別是針灸等中醫治療,可延緩退化、維持生活功能、降低住院與插管風險。

Read More

農作流汗 翁昏倒田裡小中風 研判嚴重缺水導致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峻誠說,70多歲的患者右中大腦動脈有阻塞著徵。(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70多歲的老翁,日前被人發現昏倒在田裡,送醫檢查發現輕微脫水,經過斷層掃描,醫師發現他的右邊大腦動脈血流量不足,有阻塞的徵兆,研判可能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導致血壓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產生「暫時性大腦缺血發作」。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峻誠表示,老翁被救護車送到急診時,人已經清醒,醫護人員檢查血壓、脈搏、呼吸、體溫都正常,不過四肢無力,老翁自述,他下午到田裡工作,流了很多的汗,突然間昏倒整個人倒地,等到有意識時,人已經被送往醫院的路上。 張峻誠說,患者昏倒原因有幾種可能,包括血糖太低、嚴重脫水、癲癇發作、中風、心臟等問題,抽血檢查,血液中的氨升高,代表他一度昏迷,肝臟跟著缺氧。 由於癲癇發作時無法呼吸,也有可能缺氧,為了確認他有沒有癲癇發作,事後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腦波沒有放電,也沒有心律不整,暫時排除癲癇的可能,因此,診斷為暫時性大腦缺血。 張峻誠指出,老翁做核磁共振詳細檢查,發現他的血管狀態不好,腦部疑似之前中風過,且右中大腦動脈有阻塞現象,明顯流血量不足,屬於中風前兆,推斷老翁在田裡工作時大量脫水,血液濃稠度提高造成暫時性大腦缺血,補充水分後才甦醒,事後給予預防中風的藥物,預防血管阻塞。 「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相似,通常24小時內恢復正常。」張峻誠說,夏天容易流汗、導致水分過度流失,讓血液變得黏稠而堵塞血管,雖然暫時性腦缺血,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卻是中風的前兆,更是危險因子,發作愈頻繁,日後發生永久性嚴重的中風機率愈高。 張峻誠表示,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包括突然的臉、手腳感到無力或麻木、突然視力改變、說不出話、身體難以平衡等,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人是高危險群,雖然是暫時性、很快便恢復,但一定要提高警覺,如中風症狀拖延很久沒恢復,又沒有及時到醫院就醫,把握3小時內的黃金搶救期,恐怕就會留下後遺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