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社群平台指出,台灣常見的芭樂,其實是「益生元界的隱藏冠軍」。它不只是水果,更是能讓腸道好菌「住下來」的天然保健食品。醫師強調,「真正的保健食品,是從第一口開始,腸道就悄悄說謝謝的那種。」
張家銘說,腸道菌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參與代謝、免疫與情緒調節等重要生理功能。不同益生菌會產生不同的代謝物,這些代謝物甚至會影響發炎反應與慢性疾病風險。
然而,若只靠吞益生菌膠囊,往往效果有限,「因為好菌撐不過兩週就走了」,他形容,「那只是觀光客,不是居民。」要讓益生菌真正「定居」腸道,關鍵是日常飲食中的益生元,也就是可讓好菌繁衍的膳食纖維。而在眾多食物中,芭樂正是最平價又實用的「益生元之星」。張家銘指出,每100克芭樂含有5至7克膳食纖維,遠高於多數水果,能被腸道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進而修復腸黏膜、降低慢性發炎並調節免疫系統。「芭樂是腸道好菌的早餐、午餐、晚餐,從根本養菌、養腸、養健康。」
除了高纖維外,芭樂的低糖與低熱量特性,也讓它成為控制血糖與減脂飲食的好夥伴。每100公克僅約35至40大卡,熱量遠低於香蕉、葡萄等水果。至於芭樂略帶「澀味」的口感,則來自豐富的多酚與單寧。張家銘指出,這些成分雖讓人覺得苦,但卻是芭樂強大的抗氧化與抗菌物質,「那一點點澀口,其實是身體正在吸收保護力。」
臨床上,不少病人吃芭樂後回饋:「排便變順」、「比較不容易感冒」、「口臭也改善」,這些都與芭樂中的纖維、維生素C及多酚發揮作用有關。張家銘提醒,若想讓芭樂的「養菌力」發揮最大效益,記得:一、整顆吃連皮連籽;二、不要榨汁過濾;三、每天少量持續食用。
「我們常花錢買益生菌粉末,卻忽略水果攤上那籃平凡的芭樂,早就有了天然解方。」張家銘強調,芭樂便宜又強大,是腸道真正的「平民超級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