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流汗 翁昏倒田裡小中風 研判嚴重缺水導致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峻誠說,70多歲的患者右中大腦動脈有阻塞著徵。(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70多歲的老翁,日前被人發現昏倒在田裡,送醫檢查發現輕微脫水,經過斷層掃描,醫師發現他的右邊大腦動脈血流量不足,有阻塞的徵兆,研判可能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導致血壓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產生「暫時性大腦缺血發作」。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峻誠表示,老翁被救護車送到急診時,人已經清醒,醫護人員檢查血壓、脈搏、呼吸、體溫都正常,不過四肢無力,老翁自述,他下午到田裡工作,流了很多的汗,突然間昏倒整個人倒地,等到有意識時,人已經被送往醫院的路上。 張峻誠說,患者昏倒原因有幾種可能,包括血糖太低、嚴重脫水、癲癇發作、中風、心臟等問題,抽血檢查,血液中的氨升高,代表他一度昏迷,肝臟跟著缺氧。 由於癲癇發作時無法呼吸,也有可能缺氧,為了確認他有沒有癲癇發作,事後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腦波沒有放電,也沒有心律不整,暫時排除癲癇的可能,因此,診斷為暫時性大腦缺血。 張峻誠指出,老翁做核磁共振詳細檢查,發現他的血管狀態不好,腦部疑似之前中風過,且右中大腦動脈有阻塞現象,明顯流血量不足,屬於中風前兆,推斷老翁在田裡工作時大量脫水,血液濃稠度提高造成暫時性大腦缺血,補充水分後才甦醒,事後給予預防中風的藥物,預防血管阻塞。 「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相似,通常24小時內恢復正常。」張峻誠說,夏天容易流汗、導致水分過度流失,讓血液變得黏稠而堵塞血管,雖然暫時性腦缺血,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卻是中風的前兆,更是危險因子,發作愈頻繁,日後發生永久性嚴重的中風機率愈高。 張峻誠表示,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包括突然的臉、手腳感到無力或麻木、突然視力改變、說不出話、身體難以平衡等,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人是高危險群,雖然是暫時性、很快便恢復,但一定要提高警覺,如中風症狀拖延很久沒恢復,又沒有及時到醫院就醫,把握3小時內的黃金搶救期,恐怕就會留下後遺症。

Read More

喉嚨卡卡有黑影 農夫鼻藏4㎝水蛭

醫師從男子鼻腔內取出約4公分長的水蛭。(竹山秀傳醫院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50多歲務農男性,近期覺得喉部有異物感,張嘴照鏡子時還發現黑影蠕動,於醫師以內視鏡檢查,驚見病患的左側鼻腔內有一隻活體水蛭,且牢牢吸附在鼻子後方的軟顎上;為避免強行拔除可能導致出血或殘留問題,醫師採噴灑麻藥處理,順利將這條約4公分長的水蛭取出,推測可能是患者用溪水潑臉或漱口,讓蟲卵或幼蟲有機會進到鼻腔寄生。 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指出,醫院先前也曾處理過3起水蛭附著案例,都在鼻腔內發現,病人常出現鼻塞、流鼻血、鼻子癢等症狀,這次是院內首次在鼻咽部的軟顎上發現水蛭,顯示水蛭寄生的位置可能更多元。 由於水蛭牢牢吸附在鼻子後方的軟顎上,因此以噴灑麻藥的方式,讓水蛭自行收縮脫落,以避免強行拔除可能導致的出血或殘留問題。 男子因喉嚨有異物感至竹山秀傳醫院求診,院長莊碧焜透過內視鏡,在患者鼻腔內發現水蛭。(圖竹山秀傳醫院提供) 醫師表示,水蛭常見於溪流、池塘、稻田等淡水環境。當民眾在這些地方戲水、盥洗,或甚至誤飲未經煮沸的山泉水時,體型細小的水蛭幼體或成體便可能伺機鑽入人體開口處,如鼻腔、口腔、眼睛等,吸附在黏膜上吸血。若水蛭不幸進入喉嚨或鼻咽部,患者除了會有異物感,還可能出現劇烈咳嗽、聲音沙啞,甚至造成呼吸道阻塞,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醫師強調,水蛭唾液中的麻醉成分,常讓患者在水蛭吸附初期毫無察覺,直到水蛭體型變大或症狀明顯才被發現。提醒民眾,溪流、山泉水看似清澈,卻可能藏有致病風險,勿任意飲用。若懷疑有水蛭寄生,不可自行嘗試挖出或拉扯,自行處理可能導致水蛭鑽得更深,或口器斷裂殘留體內,增加感染風險,應前往醫院,由專科醫師處理。

Read More

等大罷免後才看牙 他蜂窩性組織炎

衛福部台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說明患者到院時,因左上大臼齒蛀牙未治療,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臉腫發燒。(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2歲孫姓男子無黨無派但熱衷政治,半年前雖然中風導致半身偏癱,仍經常看政論節目關心時事,即使牙痛,仍強忍著想等到投票後再看醫師,沒想到蛀牙菌不想等,細菌感染惡化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害他發燒又臉腫,只好就醫。醫師提醒,小蛀牙延誤治療也可能併發大疾病,千萬別輕忽。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指出,患者有抽菸、吃檳榔與糖尿病史,疑因血糖控制不佳,半年前在家中突發性腦中風,導致左側偏癱,無法正常行動。2週前家人發現他左臉紅腫,疑似蛀牙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但他堅持要看政論節目分析,做出行使公民權正確抉擇,等大罷免投完票後再去看牙。 台中醫院擁有移動式X光機與身障者專用升降椅,提供身障者治療牙齒服務。(記者陳金龍攝) 沒想到蛀牙菌感染迅速蔓延,左臉越腫越大還發燒,家人不放心先帶他到附近牙科診所看牙,診所擔心治療風險轉診到台中醫院,經牙科團隊移動式X光檢查,確定他是左上大臼齒因蛀牙未處理,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在家人同意下拔除搖搖欲墜的蛀牙,並現場觀察30分鐘,確定沒有持續出血風險才讓他返家,上週回診已經退燒,恢復正常。 林佳詠表示,每年季節交替之際,民眾免疫力下降,蛀牙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患者就會明顯增加2到3成,最近1週就有4個20歲到50多歲患者,這些年輕人或中壯年,都以為蛀牙是小病,有空再處理就好,但其實嚴重蛀牙不及時處理,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導致菌血症,嚴重者甚至會併發腦膜炎、心內膜,危及性命。

Read More

世界抗頭頸癌日 臉部平權 口腔癌男分享變臉調適心路

臉改變心不變,奇美醫院攜手陽光基金會推動臉部平權,打造溫暖醫療文化。(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9歲蔡姓男子有檳榔、抽菸史,6、7年前左臉頰長出腫塊並侵犯皮膚影響外觀,醫師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癌4期,安排手術及同步電、化療,恢復良好。25日在奇美醫院舉辦的「世界抗頭頸癌日×臉部平權」活動中,分享面對癌症、外貌改變及心理調適的歷程。 為響應每年7月27日「世界抗頭頸癌日」,奇美醫院舉辦「臉部平權」活動,由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領軍,攜手醫療團隊、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及病友代表共同出席,號召社會尊重每張因疾病而改變的臉孔,傳遞「每張臉都值得被看見」的平權理念。 癌症病友在奇美醫院臉部平權活動中,分享面對癌症、外貌改變及心理調適的歷程。(記者汪惠松攝) 奇美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馮盈勳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2022年統計,口腔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4名,當年新增8316例,死亡3093人,位居男性癌症死因第6名。8成病人與檳榔有關,若合併吸菸飲酒,罹癌風險高達123倍。頭頸癌(尤以口腔癌為主)病人常因治療造成外觀改變,對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奇美醫院提供全人照護,從診斷、治療、復健、心理支持到社會重建,致力幫助病人在歷經病痛後,仍能自信地重返社會。 田宇峯表示,頭頸癌病友在經歷手術、化療後,常面臨顏面改變與心理壓力。臉部平權主張尊重每一張因疾病、意外或遺傳而改變的臉孔,奇美醫院期盼透過此活動,讓病友自在融入社會,不再畏懼他人目光,並持續推動友善平權的醫療文化,讓這樣的理念在台灣社會深耕茁壯。

Read More

成大病毒實驗室揭牌 將供臨床實驗

成大醫學院攜手偉喬生醫打造「(BSL-2)病毒實驗室」,25日揭牌。(成功大學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因應全球公共衛生與醫學領域日益嚴峻的挑戰,病毒檢驗與相關研究已成為醫療界核心課題。為強化新興傳染病的應對能力,同時適應醫學檢驗與生物科技快速發展,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與偉喬生醫攜手建置生物安全第2等級(BSL-2)的病毒實驗室,7月25日正式啟用。 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表示,新冠疫情後,成大具備扮演新興傳染病的重要檢驗跟技術開發關鍵角色。然而目前多數病毒檢驗資源集中於北部,成大病毒實驗室的設立,代表南北資源均衝分佈與推進。也期望未來有更多感染科醫師投入新興傳染病研究。 偉喬生醫兩位創辦人─董事長莊詠鈞與執行長鄭又瑋也是成大醫技所校友,本次回饋母校讓兩人十分感動。莊詠鈞指出,期盼透過此次合作,強化台灣在病毒研究領域的科研基礎,同時也企盼能協助培育具備實務經驗的新世代生技人才,進一步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的韌性與國際競爭力,因應未來可能面對的疫情挑戰。 新啟用的病毒實驗室位於生醫卓群大樓10樓,建置依循國際標準設計,將供成大師生進行「臨床病毒學實驗」課程所需之安全教學空間,進一步支持傳染病與病毒相關研究,強化病毒學、免疫學及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能量。 成大醫學院強調,未來將持續強化生醫研究資源,並致力於培育兼具實務能力與研究素養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將持續與產業界攜手合作,善用各界資源,共同推動跨領域創新研究與教育環境建設,為台灣乃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與生醫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Read More

RSV單株抗體擴大給付 年估8600早產兒受惠

為提升早產兒對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保護力,健保署自今年6月起擴大RSV單株抗體的給付範圍,預估每年約有8600名早產兒受惠。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降低早產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後導致重症、插管與誘發氣喘的風險,健保署長石崇良25日指出,今年6月1日起,正式擴大RSV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從未滿33週擴大至未滿36週,預估一年受惠早產兒約8600人,家長最多可省6萬。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RSV而住院。早產兒一旦感染RSV,重症與住院的機率都比足月兒高。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張弘洋醫師指出,RSV是導致早產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臨床上,45%早產兒曾感染過RSV5;且早產兒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高達7成。同時,早產兒若不慎感染RSV,將近5成需要插管輔助呼吸;而1歲前感染RSV的早產兒,未來5年內罹患氣喘的機率高出3倍,不僅影響當下健康,更可能種下呼吸道的長期病根。

Read More

代謝不穩定 減肥恐失敗 吃越少瘦越快? 台大破除減肥迷思

台大醫院25日舉辦「台大醫院減肥班8週燃脂瘦身」新書發表會。(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肥胖易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台大醫院25日舉辦「台大醫院減肥班8週燃脂瘦身」新書發表會。書中集結台大醫院減肥班30年來協助學員減重的3大核心策略「營養、運動及心理」等各種小撇步。 台大醫院自1994年開辦減肥班迄今已超過30年,累積無數成功經驗。今年結合醫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物理治療師與精神醫學專家等17位跨領域專業,推出更完整的醫學級減重計畫,融合飲食管理、個別化運動與心理調適3大核心策略,幫助學員從根本建立「易瘦體質」,有效減重、避免復胖,進一步改善慢性病與整體健康。 台大營養團隊指出,減肥常見迷思包括「熱量吃越少、瘦越快」、「有氧運動越多越好」、「瘦了代謝自然就會變好等迷思」等迷思,事實上「代謝」就像車子的引擎,無論飲食或運動多努力,只要代謝不穩定,都可能減重失敗。 「減重並不等同禁食」,營養團隊強調,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比例及各大類均衡飲食,體重控制期間仍建議需要攝取全榖雜糧類以提供能量所需,適當少油的優質蛋白質,豆魚蛋肉類,且並非一味無油飲食,應適度攝取好油,例如不飽和脂肪酸取代動物性來源的飽和脂肪,更可幫助減重期間改善血脂不良狀況。 另,減肥一定要動,營養團隊說,除了透過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提高基礎代謝率(BMR)、促進脂肪分解、提升新陳代謝、還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強胰島素敏感性,並增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也可以善用大眾交通工具的通勤機會,多步行、少久坐等,營造隨處可動,安全累積日常身體活動。 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楊志偉說,據統計,學員在課程結束後平均減重近6%,並有效改善血壓、血脂與血糖控制。多位學員在減重後成功減藥,甚至逆轉代謝疾病。

Read More

頭暈頭痛/手腳冰冷 調理冷氣病 蔥白紅糖煮薑湯

中醫師林本庭說,冷氣病喝點蔥白、紅糖和生薑煮的湯,可有效緩解。(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冷氣病」不是正式醫學名詞,是現代人很常見的不適狀況,尤其是在夏天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時,會出現身體痠痛、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皮膚乾燥搔癢等症狀,中醫師建議,可以喝一點「薑茶」來預防。 為什麼會得「冷氣病」?耳鼻喉科醫師施昌德表示:1.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人體代謝變慢,血液循環差。2.冷熱交替頻繁(如進出冷氣房),導致自律神經失調。3.空氣不流通,室內含氧量低,容易頭昏。4.冷氣過乾,影響呼吸道與皮膚健康。 施昌德提出改善改善與預防方法: 在日常自我調理方面:1.溫度設定適中:冷氣溫度建議設定在26~28°C,避免過冷。2.避免冷氣直吹:風口不要對著身體吹,尤其是頭、頸、背部。3.穿薄外套保暖:辦公室或冷氣房可穿薄長袖、蓋膝毯,保護肩頸。4.補充水分:避免脫水與皮膚乾燥,多喝溫水。5.加濕器或放水盆:維持室內適度濕度,避免太乾燥。6.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師林本庭表示,突然的冷氣,身體對冷熱來不及調節,也可以說是種風寒。解方有,晚上洗澡的時候,頸部、背部用熱水沖久一點。或是用吹風機吹頸部、背部。此外,刮痧也行,但刮完記得喝些熱水。又或者喝點蔥白、紅糖和生薑煮的湯。

Read More

等成績公布比考不及格更緊張 專家呼籲師長應提供孩子正向多元思考

學生在等待成績時所承受的壓力比發現考試不及格後所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等待放榜的壓力,比考得差還要來得高。董事基金會指出,從備考期間到放榜,焦慮與壓力也隨著起伏,一篇2024年12月發表於《情緒(Emotion)》的研究指出,學生在等待成績時所承受的壓力比發現考試不及格後所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比成績更難熬的是等待 研究揭示焦慮高峰在公布前 由澳洲墨爾本大學進行的研究,找來101名正在等待成績然後考慮是否可繼續攻讀學位的學生,研究者在得知成績前進行兩天半的調查,成績公布後持續6天半的追蹤,觀察其情緒變化,並透過手機每天多次發送簡短問卷,請受試者使用滑尺量表來表示當下的情緒強度。結果發現,等待成績公布的期間,學生的焦慮指數明顯高於成績公布後,即使成績不如預期,當下情緒反應反而較為平穩。 等待成績焦慮感高 應用正向角度看待大考結果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指出,等待會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等關鍵性考試時,考生在等待結果期間的焦慮感確實會升高,不過焦慮程度跟個性有關,如果傾向負面思考,當可掌握的資訊越少,焦慮感往往越強;有人會選擇降低期待,避免結果不如理想時產生過大的失落感。 董旭英教授建議,家長和老師可以多與孩子討論未來的志向安排,同時加強傳遞一個重要觀念:考試結果並非就此決定終身,未來仍有能力和機會扭轉局勢,並鼓勵孩子培養適宜的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 董旭英教授也提醒,正向思考並非忽視負面情況,而是理解事件的正反兩面所帶來的影響,進而引導自己從積極角度思考下一步行動。以段考為例,考得不理想時,可了解哪些科目需加強,未來如何規劃時間補足弱項。當能以更具解釋力、彈性且多元角度看待事情時,能轉變思考模式,有助於減緩焦慮。 焦慮不全然是壞事 透過三個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 會對成績感到焦慮,另一個面向是代表著對這件事的在乎,不全然是壞事,如果能接納當下的情緒,即便是負面的,當理解是因為自己在乎,情緒的影響力會隨之減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透過三個步驟練習接納情緒: 覺察與辨識感受:釐清這份情緒是有明確原因,還是沒來由的 充分體會:直接感受和面對負面情緒,不要壓抑或逃避 不要去批判情緒:避免將情緒擴大解讀,例如是認為永遠都做不好、真的很糟糕等,否則容易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葉雅馨主任也建議家長,不要把過多期待懲罰與成績結果綁在一起,例如強調考上就帶你去哪裡玩、成績好就買你想要的東西等,無形中可能會放大他們對結果的焦慮,增加其情緒的波動。 面對孩子考後焦慮    給予空間與如常生活是最好支持 葉雅馨主任提醒,最重要的是如常的陪伴,留意孩子的情緒狀態,適時引導他們轉移注意力,可一起去運動、逛街、吃美食、看電影或主動詢問他想要做些什麼。即便是發呆、玩電動,可都給予他足夠的空間與自由。 畢竟,等待結果期間及公布後可能會承受更多負面情緒,與其過度干預或是阻止孩子做某些能幫助紓壓的事情,不如依他所想要的,才是最好的陪伴方式。

Read More

乳癌術後該穿什麼?醫師提醒:選錯內衣恐加重不適!

乳癌術後的照護,從飲食、運動到心理支持,每個環節都很重要,而內衣作為最貼近的重建衣物,更直接影響康復的速度與品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乳癌術後,身體進入修復階段,無論是全乳切除、部分切除或是乳房重建,術後的身體變化與敏感,往往讓患者身心都承受相當壓力。除了傷口照護與定期回診外,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內衣選擇」,也是影響康復關鍵的一環。 乳癌術後總希望盡快回到原本的體態與生活,究竟術後該怎麼挑選適合的內衣?哪些錯誤需要避免? 乳癌術後三大常見錯誤內衣,你中了幾項? 錯誤1:緊身塑形內衣—壓迫血腫、組織壞死要不得 「很多人以為穿塑身型內衣能讓胸型『趕快恢復』,但術後胸部組織在修復期,反而會壓迫血腫的傷口,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光澤診所整形外科蔡昀達醫師提醒,術後初期應避免穿著壓力過大的內衣,尤其是塑身型設計,否則容易引發腫脹、壓痛,延緩傷口癒合。 錯誤2:低側邊內衣—無法穩定傷口,影響重建 不能穿著過緊的內衣,那麼穿的低又鬆可以吧?其實術後胸部組織相對脆弱,如果穿著側邊低、後背短的內衣,無法有效固定術後傷口,容易造成傷口拉扯。 錯誤3:細肩帶或無支撐內衣—發麻又痠痛找上門 手術後可能因淋巴循環受影響而出現手臂及胸部的腫脹,甚至淋巴水腫,會感覺手臂沉重、發麻或活動受限;加上術後胸部周圍會產生灼熱或刺痛感,這時若穿著無支撐或細肩帶的內衣,會導致肩頸肌肉負擔過大,讓不適感加劇! 穿對內衣四大原則,給身體自我療癒的溫柔對話 乳癌術後的康復階段,挑選合適的內衣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醫師提醒,術後胸部組織尚未穩定,皮膚敏感脆弱,若能選擇具備「術後支撐、減壓、親膚」等功能的內衣,對於整體復原速度會有明顯幫助。 以下是如何挑選的四大黃金原則: 舒適親膚、防摩擦 術後皮膚容易乾燥、敏感,若布料過硬或縫線粗糙,可能導致傷口摩擦、紅腫感染或分泌物增加。理想的內衣應選用柔軟、無縫、親膚性高的材質,像是醫療級棉布和彈性纖維布料,有效減少皮膚摩擦,降低術後肌膚敏感的不適感,幫助女性安心度過復原期。 高包覆性與穩定支撐 術後胸部結構尚未固定又有傷口,若內衣支撐力不足,容易導致胸部晃動造成傷口拉扯。這時應挑選高側邊、高背部、加寬肩帶的設計,能夠完整包覆胸部與腋下區域,減少晃動並支撐乳房重量,維持乳房穩定。 壓力均勻分布、減少腫脹與淋巴腫 由於過於集中壓力會壓迫血管與淋巴系統,造成血腫加劇不適。因此內衣需具備3D剪裁與適度的彈性服貼度,讓壓力分散於整個胸廓,協助循環順暢、減少腫脹等併發症的發生。 可調整的隱藏式口袋設計 每位術後女性的胸型與恢復情況不同,有些人可能配戴義乳墊片,有些人則需調整左右胸部的平衡。內衣若具備隱藏式口袋設計,便能置入記憶棉或義乳墊片,達到量身調整的效果,外觀更自然、穿著也更安心。 乳癌術後的恢復階段,女性可選擇設計上更符合術後需求的內衣,提升穿著舒適度,減輕生活上的不便。 貼身選擇,也是一種術後修復 乳癌術後的照護,從飲食、運動到心理支持,每個環節都很重要,而內衣作為最貼近的重建衣物,更直接影響康復的速度與品質。光澤診所整形外科蔡昀達醫師提醒,切勿為了外觀而忽略重建的重要性,選對設計良好的術後專用內衣,才能讓術後重建之路走得更安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