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流感疫苗開打 首日26.4萬劑

  疾管署2日舉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記者會,呼籲民眾盡早接種。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流感疫情提早升溫,帶動疫苗打氣,疾管署2日公布統計,公費疫苗1日開打首日,全台流感疫苗接種約26.4萬劑創近5年接種首日最高紀錄,新冠疫苗接種8.2萬劑也是去年2倍。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日前分析,今年流感9月就提早進入流行期,與2年前經驗類似,均屬於「秋季流感」現象,目前就診人次更已超過前年最高峰,加上A型流感病毒株正在轉換,有可能整個10月都處於緩升狀態、相對高點。 疫情升溫催出疫苗搶打人潮,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1日開打,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相較去年開打首日約打了13萬人,今年全台的流感疫苗開打首日接種數為26.4萬,創下2021年分兩階段開打以來的首日最高紀錄;且「左流右新」策略也帶動新冠疫苗打氣,首日全台接種達8萬1731人,較去年首日約3.9萬人成長約2倍。 曾淑惠提醒,今年國內流感已經提早進入流行期,呼籲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盡速完成接種,今年疫苗株與流行病毒株相符,只要接種就能盡快得到保護力。 至於新冠疫情部分,目前國內疫情仍處低點波動,但鄰近國家疫情已開始升溫,今年所採購的LP.8.1疫苗可對目前流行病毒株提供足夠保護力,提醒符合公費資格民眾盡速接種,可讓社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Read More

滑雪受傷就醫 較疫情前增加3倍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楊怡強指出,透過力板可分析下肢離心落地與單腳起跳能力,了解腳膝蓋韌帶的細微差異。(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楊怡強1日指出,近來滑雪受傷就醫人數是疫前增加3倍,北榮利用高解析度軟組織超音波,可觀察滑雪、衝浪等方向性運動中前後腳膝蓋韌帶的細微差異,透過動態測試找出尚未斷裂卻已失去正常功能的韌帶組織,及早介入治療。 江先生是有多年滑雪經驗的單板玩家,去年於評估時發現雙髖關節活動度不足、核心臀肌啟動不足,經治療師提點,教練提供歐洲雪訓營作為菜單調整後,今年季後評估已看見進步,尚有進步空間的包含有氧耐力及反應速率等方面,期待經過季外訓練,於10月重測時有更好的成績。 梅小姐是滑雪單板的平花玩家,預計參加明年的日本平花大賽,但3月於雪地跌倒後導致膝蓋積水、內側髕骨股骨韌帶撕裂傷、多處韌帶不穩定以及髕骨脛骨骨水腫等等傷勢,經精準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後進行增生療法注射治療,並配合積極復健合併回場測試,已於7月回場繼續訓練。 楊怡強指出,滑雪潛藏的運動傷害風險不容忽視,滑雪玩法多樣,包含雙板、單板等可能帶來不同傷害。 雙板常見前十字韌帶撕裂等;單板則易發生手腕撐地造成骨折、尾椎挫傷及腦震盪。 如果懷疑十字韌帶撕裂,可以透過按壓膝關節面來自我評估,若有明顯疼痛,就必須照X光檢查。 楊怡強表示,有計畫在今年冬季出國體驗滑雪的民眾,如是一般初學者,在開始計畫滑雪前,應先釐清自身的興趣與選項,如較偏好單板或雙板,並了解單雙板常見的傷害風險與預防邏輯,雪季前更應調整體能狀況,包含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與安全摔倒姿勢的練習,盡量以大面積接觸地面來分散衝擊,避免手腕直接撐地,並應減少急煞或急停的情況。

Read More

脂肪肝患者減重7% 發炎/纖維化就能改善

  治療脂肪肝炎需兼顧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直接或間接改善肝臟病情。(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全球肥胖及糖尿病人口增加,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Metabolic-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簡稱脂肪肝炎隨之盛行。台中慈濟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許景盛指出,脂肪肝炎病人若未控制,持續發展成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 許景盛表示,肝臟缺乏痛覺神經,許多人是健檢抽血才發現罹患脂肪肝炎,若延誤到出現多種併發症時,代表肝臟已經硬化、衰竭甚至失去功能。要盡早控制甚至逆轉脂肪肝炎,治療方向分為控制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針對脂肪肝炎治療;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仍是治療核心,若病人減少7%─10%體重,發炎與纖維化就能明顯改善。 建立並維持健康生活是經濟實惠、負擔最小的治療,也是避免肝臟惡化的最大保障。飲食方面可採用地中海飲食或原型食物,少糖少油;咖啡與檸檬則有助於脂肪肝的保健;每週至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或騎腳踏車;務必戒酒,酒精會增加肝臟負擔,即使少量也可能加速纖維化發展。 許景盛說,醫學界對脂肪肝炎病理機轉的深入研究,已有新型藥物獲得國際核准,例如作用於甲狀腺荷爾蒙受體β(THR-β)的藥物及部分原本用於糖尿病與體重管理的藥物(如GLP-1受體促效劑)。臨床研究顯示,這些藥物可幫助改善代謝,減少肝臟脂肪、肝臟發炎與肝臟疤痕(纖維化)產生。 藥物能輔助治療脂肪肝炎,但須考慮病人對藥物的各種限制與副作用,最重要的是不宜長期依賴藥物,應建立、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Read More

輕度失智嬤 自費標靶藥延緩退化

醫師蔡育泰表示,阿茲海默症為退化性失智症,醫院引進新藥,可望延長病人生活自理時間。(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70歲林姓阿嬤身體健康硬朗,然而近來常出現如忘記物品放置位置、在熟悉街道上迷失方向等記憶力衰退情形。經醫師檢查,確診輕度失智症,她自費接受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新藥(ATT)治療,透過清除腦中累積異常蛋白質,有望延緩認知功能退化,延長生活自理、正常生活時間,目前治療兩個療程,適應良好。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育泰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約8%罹患失智症,最常見類型為阿茲海默症,占比約60%。阿茲海默症屬退化性失智症,80歲以上且帶有APOE4基因者為高風險族群。此病無法根治,病理特徵為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異常沉積。過去20年,臨床治療多依靠膽鹼酯酶抑制劑,幫助活化尚可運作的腦神經延續功能。 蔡育泰表示,阿茲海默症過去確診平均需時3年,病程初期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認錯人、記不得家人等,後期可能妄想、懷疑物品遭竊,甚至大小便失禁。 蔡育泰說,衛福部今年核准2款抗類澱粉蛋白藥物,能標記出類澱粉蛋白,幫助免疫細胞對抗、將其清除,減少腦神經受損,新藥需每2週或每月施打一次,療程約1年半,主要針對輕度認知障礙(MCI)或輕度失智(Mild AD)階段患者,治療前患者也須經精準篩檢工具確認,及排除副作用高風險族群。 蔡育泰呼籲,家中長輩若有將熟悉事物搞錯,或早上才發生的事卻遺忘等情形,可能是失智症前兆,應儘速就醫診斷,搭配居家復能或標靶治療等及早介入。如能早期發現治療,病程惡化速度有機會減緩約5個月至3年,患者可繼續自理生活、延長與家人共享天倫時光。

Read More

小四學童體重減輕 禍首慢性便秘

  林弘堯醫師提醒,身體脫水時,大腸會吸收糞便中的水分,導致排便困難,建議均勻分配飲水量攝取,維持腸道水分平衡,有效降低便秘風險。(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小四學童因便秘而出現腹痛、食慾不振的情況,媽媽以為只是挑食,沒想到兩週內體重急速減輕,甚至影響上課專注力,至新竹台大分院胃腸肝膽科就醫後,才發現是慢性便秘導致腸道蠕動變慢,經藥物及生活習慣調整後才逐漸改善。 新竹台大分院胃腸肝膽科林弘堯醫師指出,早於民國99年台灣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就已顯示,國小孩童的便秘盛行率高達32.2%,其中女童的盛行率更是高出男童將近7個百分比,顯示便秘問題早已是跨年齡層的「全民困擾」。 林弘堯說,便秘除了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訊,若有慢性便秘狀況,建議及早就醫釐清病因,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大腸激躁症等都是常見會引發便祕的慢性病;部分藥物副作用也可能會導致便秘,如鴉片類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等;其他像腸道腫瘤阻塞、腸道外腫瘤壓迫、神經病變及術後腸沾黏等,亦可能導致便秘。 林弘堯指出,排除上述病因後,便秘者多會被歸類為「慢性非特異性便秘 」,此時,調整生活習慣便成為改善症狀的關鍵。而3大關鍵為水分、纖維、運動。 便秘患者應攝取足量水分。當身體處於脫水狀態時,大腸會重新吸收糞便中的水分,使糞便變得乾硬、排便困難,即使後來補水也無法改善。 水溶性纖維則有助於讓糞便「鎖住」水分,減少水分在大腸中被再吸收,進而改善排便困難。 林弘堯提醒,中秋享用烤肉時,別忘了攝取足量膳食纖維,特別是水溶性纖維,如燕麥、水果、蔬菜、地瓜與全穀類等,都有助軟化糞便、促進排便,維持腸道健康。

Read More

治療方式多元化!HER2陽性乳癌=高轉移風險?醫:有改善機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潘昱僑報導 乳癌已連續20年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乳癌患者超過1萬6,000人,顯示其在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性。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表示,在乳癌患者中,HER2陽性乳癌約占所有病例的兩成,每年超過3,000名女性受到影響。這類型乳癌因癌細胞表面存在「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HER2)」導致細胞快速增生,容易復發與轉移。 HER2陽性乳癌轉移快 治療難度高 HER2陽性乳癌的癌細胞表面帶有過量的HER2受體,這些受體能啟動訊號路徑,加速細胞分裂與增殖。林金瑤主任指出,相較於其他型態乳癌,HER2陽性腫瘤的生長速度更快,短時間內即可形成腫瘤,並有較高機率轉移至淋巴、骨骼、肺臟、肝臟甚至腦部。因此在標靶藥物問世前,HER2陽性乳癌一直被視為較難治療的類型。 林金瑤主任提到,患者對疾病的態度差異極大。有些病人積極查詢資料,與醫師深入討論治療計畫;另一些病人則抱持「手術切除即可」的心態,忽略了後續治療的重要性。然而,對於HER2陽性乳癌,由於轉移速度較快,單純手術並不足夠,臨床上常與標靶藥物治療配合進行。 早期HER2陽性乳癌治療流程 依風險評估後續治療方式 對於早期HER2陽性乳癌,治療方式通常包含手術、化療與標靶治療。林金瑤主任說明,目前常見的治療流程為手術後,搭配化療與單株抗體類藥物,並持續治療一年;至於後續是否需要加入其他藥物,例如擔任輔助治療角色的抗HER2小分子口服藥,則需依個別風險與醫師評估決定。 晚期乳癌治療方向 逐漸轉向「共存」維持生活品質 一旦乳癌進展至晚期或發生轉移,林金瑤主任指出,治療目標就會轉為「延長壽命並維持生活品質」。小分子口服藥物屬於乳癌治療的一種方式,與注射型藥物不同,給藥方式是經由口服使用。臨床上,醫師會依照病人的病程、腦轉移發生風險與整體治療計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相關藥物。 不同治療方法各有其特性,須由專業醫療團隊判斷與規劃。對於無法完全治癒的患者,治療方向將轉為控制病情並盡可能與癌細胞「共存」。 不同乳癌階段 採用不同治療方式 臨床中,不同分期的患者治療歷程不盡相同,患者對於治療的反應也會改變後續的療程,當然持續追蹤也是重要的一環。林金瑤主任分享一名43歲女性屬於第2期乳癌,確診後接受手術與一年的標靶治療,雖然屬於早期卻在2年後發現肺部與腦部轉移。另一位52歲女性,確診時已屬第3期並伴隨淋巴轉移,她在完成手術、化療與一年標靶治療後,依醫師評估再接受進一步的藥物治療,目前追蹤中病情尚屬穩定,尚未出現復發或轉移跡象。這些個案顯示,乳癌的期別是治療的參考,另外需要依病程與個別狀況規劃,並且持續追蹤。 避免自行停止口服藥治療 將治療融入正常生活作息 不過,林金瑤主任也提到,口服藥物治療的挑戰在於病人服藥順從性。部分患者因擔心副作用而中斷療程。常見副作用如腹瀉,醫師通常採「階梯式給藥」:初期以半劑量觀察反應,並預先提供止瀉藥物,待患者適應後逐漸調高劑量。透過教育與心理準備,能降低恐懼並提高治療依從性。 除了藥物治療,病人的生活規律、飲食、睡眠與情緒管理同樣重要。林金瑤主任表示,許多患者在確診乳癌時,會感到疑惑與恐懼,醫療團隊除了提供治療,也陪伴患者面對疾病,幫助他們理解「勇敢認識癌症並戰勝它」的重要性;醫病共享決策也能幫助患者對治療的理解與接受度。 健保給付範圍逐漸擴大 治療選擇多元化 台灣健保逐步將更多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減輕患者負擔,使更多人能接受完整治療。林金瑤主任指出,不論乳癌分期如何,依循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患者都有機會能控制病情並延緩惡化。 醫師與病患共同討論 接受完整治療助提升病情控制 HER2陽性乳癌過去被視為侵略性高、預後不佳的癌症,但隨著新療法的出現,有潛在的機會可改善病人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林金瑤主任呼籲,患者與醫師一起討論病情,在專業建議下接受完整治療,並持續追蹤。勇敢面對疾病,搭配醫療團隊的支持,有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與疾病共存。

Read More

開學遇上滿臉痘痘不敢見同學?醫師教你和孩子如何對抗惱人青春痘

痘痘問題困擾了很多人,尤其在青少年族群,有高達七成以上的人為其所擾。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9月開學季,小明卻覺得很困擾、不想上學,一問之下才知道小明是痘痘問題太嚴重,覺得沒臉見人!痘痘問題困擾了很多人,尤其在青少年族群,有高達七成以上的人為其所擾,到底要怎麼對抗痘痘問題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將一一解答。 痘痘不是只有發生在青春期 30幾歲盛行率也達40% 羅陽醫師說明,痘痘(又名痤瘡),好發在12至25歲,由於多出現在青春期患者,故俗稱青春痘。一般以男生較為嚴重,但據研究統計,30幾歲的盛行率仍有40%左右,此時成人期的痘痘就較常出現在女生。 之所以常發生在青春期,是由於青少年體內相對旺盛的雄性素刺激皮脂腺分泌過多油脂,進而導致毛囊開口的角質出現代謝異常及阻塞造成粉刺;此外,堵塞的毛囊易使臉上的痤瘡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增生,造成皮脂腺分泌脂肪酸,進而導致毛囊發炎或化膿。 治療視輕、中、重度有不同 需有耐心多次治療 羅陽醫師提到,治療包括外用藥膏、口服藥及雷射類等三大類。若症狀較輕微,外用的A酸、抗生素、過氧化苯及杜鵑花酸等皆為可考慮的治療選擇。若發炎狀況較嚴重,口服藥首選是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若過多囊腫性的痘痘甚或出現到前胸、後背及頭部等,則會視情況考慮口服A酸,但由於口服A酸有致畸胎性,且須注意血脂的部分,故並非每位患者皆適用。 而有中重度痘痘問題的女性,避孕藥或是抑制雄性素的口服藥也是不錯的選擇。過多的粉刺則可考慮淨膚雷射或果酸換膚來加速代謝角質;發炎的紅痘痘可考慮針對血管為主的染料雷射來治療;若已是痘疤狀態則可考慮飛梭雷射、或皮秒雷射來處理。多數情況而言,要良好的控制青春痘的情形,需要有耐心的接受複合式多次治療。 生活與飲食改善不可少 勿隨手亂擠痘痘 過往研究顯示飲食的確會影響痘痘生成,但影響到什麼樣的程度仍沒定論。高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的食物、巧克力或甜點等應避免攝取過多,油炸類及刺激性食物也需要注意。生活則需充足睡眠、勿熬夜。 此外,在接受痘痘治療的過程,難免會因為藥物而導致臉部偏乾燥的情形,此時選擇清爽的乳液,能消除臉部肌膚乾燥緊繃的情形。勿亂擠痘痘以免造成凹陷的痘疤是老生常談,但也往往是青少年最需要耳提面命的。 越早治療、越能避免痘疤 家人應支持並陪同度過療程 青少年期間往往相對會特別注意別人的眼光,過往的研究顯示六成有青春痘的青少年表示痘痘已影響到社交生活,也會較沒有自信,此時家人的支持相當重要,且越積極治療,越能早期控制其發炎,越不會造成難治療的痘疤。故建議家中若有青春痘問題的青少年,家長若能與患者一同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並給予其心理支持,必能有更好治療的效果。

Read More

追星暈倒捷運站 揪急性心梗

  林小姐出院後回診,與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宋鎮宇討論調整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38歲林小姐除了工作以外,最大的興趣是追星,雖有高血脂及心臟病家族史但平時身體無恙,去年冬天前往演唱會途中,於捷運站內突然喪失意識,站內人員立即施行CPR,隨後EMT接手急救與電擊,並立即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一連串急救處置後,經心導管檢查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 由於她的三條冠狀動脈均出現嚴重阻塞,最主要的左前降支近端更呈現完全阻塞狀,已無法透過氣球擴張或支架方式處理,考慮患者年紀尚輕,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宋鎮宇緊急實施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讓她免於因持續灌流不足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術後經歷拔管、病房積極的心肺復健,於兩週後返家。 在台灣,平均每天約有26.5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通常需要做到緊急手術的,大多是急性心肌梗塞。」宋鎮宇說明,緊急心臟手術為了減少缺血休克時間,通常得由正中打開胸骨,快速建立體外循環,進而施行繞道手術。以林小姐為例,醫療團隊當下以主動脈氣球幫浦與強心劑協助穩定血壓,再採取內胸動脈及大隱靜脈完成所有血管的接合,阻塞的左前降支則以內胸動脈供血,讓足夠的血流能夠重新灌注缺氧的心肌,重獲新生。 國外統計指出,以此方式接合的血管,十年暢通率可維持達90%。此外,若是穩定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可在與醫師討論評估後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的方式以小傷口進行,但此項手術仍然有條件的限制,得考量病人的體型、病灶位置,且需在資格認證的醫院及醫師指導下進行。

Read More

大腦動靜脈畸形 翁突認知退化

  10月1日為世界老年人日,長者除了注意飲食均衡外,也要定期運動,照顧身體健康。(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身體健朗的85歲李爺爺是菲律賓華僑,不僅思緒清楚,還能自行往返台菲。不料3個多月前,逐漸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劉修勳門診。經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所引起的退化。會診神經影像科後,執行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一個月後李爺爺步態與認知功能大幅提升,目前定期回診追蹤中。 長者常見健康問題包括視力與聽覺減退、憂鬱、失眠、失禁、骨質疏鬆、跌倒及多重用藥等。而年齡的增加也伴隨神經功能逐漸退化,進而引發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常見疾病,或出現神經血管病變,使大腦在運動控制、認知及情緒調節方面的能力下降,對長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特別是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表現上有相似之處,例如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手部顫抖或僵硬等症狀,因此容易在早期被混淆,造成診斷困難。 劉修勳說明,基於上述特徵,李爺爺最初被懷疑是巴金森氏症,但因為病程發生僅3個月,退化速度明顯過快,與典型神經退化性疾病不相符,才警覺可能另有病因。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因微血管發育不全或缺失讓高壓的動脈血直接湧入靜脈,造成腦壓升高並影響腦細胞功能,全球盛行率小於0.01%,相當罕見。 劉修勳指出,若未能及時發現治療,異常血管隨時會破裂,導致腦出血,甚至半身癱瘓或危及生命。臨床上,大腦動靜脈畸形主要透過腦部超音波、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進行診斷,並透過導管栓塞術阻斷異常血流,降低並改善因腦功能受影響而出現的行為、認知問題。

Read More

〈陳建宏醫師講骨專欄〉高齡肌肉骨骼症候群的隱形挑戰

醫師陳建宏強調,關注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應從社區與家庭開始,打造友善高齡運動環境。(陳建宏骨科診所提供)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健康已成全民課題,為提升國民體適能指導員專業能力,運動部於九月中旬在台南大學為國民體適能指導員舉辦一場精進研習,以因應我國人口老化的運動指導趨勢,除三高慢性病的應用外,其中「高齡者肌肉骨骼症候群與改善策略」成為運動指導與高齡骨科跨域研習焦點,希望提醒指導員別忽略影響深遠的「肌肉骨骼症候群」,即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與平衡感下降的綜合表現。 筆者在研習作專題演說特別強調,一場髖部骨折意外,可能徹底改變長者生活,從獨立轉為依賴,最後進入長照,因此,重點不只是治療,更要提前做好預防,「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長期研究高齡健康促進的成大教授林麗娟也在會中指出,功能性衰弱比慢性病更影響生活品質,即使血糖、血壓控制得再好,若走不動、站不起,等同失去自主,健康老化需要醫療、運動與生活三方結合。 延緩退化第一步就是要及早發現,當長者走路變慢、坐下站起困難、單腳難以平衡時,即為警訊之始,應及時運動介入。初期要跨過不想動的障礙,利用控制疼痛、改善居家環境,讓長者找到動機,敢於活動;接著透過簡單的阻力訓練,如椅子坐站、靠牆半蹲、彈力帶運動,逐步強化大腿與核心肌群;最終則將訓練回歸生活,練習爬樓梯、提購物袋或跨越門檻,維持真正「能靠自己過日子」的能力。 此次運動部全民運動署推動的「國民體適能指導」精進研習,提供高齡運動指導明確方向:每週至少2天阻力運動,累積150分鐘有氧運動,並持續安排平衡訓練。若能落實在社區與家庭,甚至每天只花5分鐘,完成坐站、半蹲與橋式等簡單動作,都能守住肌力與生活品質。此外,營養同樣重要,長者需比年輕人攝取更多蛋白質,每公斤體重至少1.2克,並平均分散於三餐,搭配維生素D與鈣質補充,骨骼才有足夠強度。再加上居家防滑,降低跌倒骨折以及頭部外傷等慢性臥床導致至失能風險。 高齡健康的關鍵在於跨領域的努力合作,骨科醫師提供臨床判斷,運動科學家設計體適能方案,共同打造每一個長者的運動處方簽,並從社區與家庭開始關注高齡者的身心健康,共創友善的運動環境。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