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溫度低 婦半夜抽筋 穿長褲改善

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說明抽筋的原因及改善方法。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53歲林姓女子最近常在半夜小腿抽筋,頻繁痛醒不勝其擾,後來穿上長襪及長褲睡覺,情況改善不少。另一位65歲陳姓男子退休後酷愛種菜種花,經常在下午勞動時抽筋,經建議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症狀明顯改善。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指出,這兩種抽筋的成因雖不同,卻都造成相同的不適,是夏天較常見的兩種抽筋模式。 張煒東說,抽筋是肌肉異常收縮的現象,發生的原因很多,諸如年長者肝腎不足、懷孕婦女血循不良,是容易造成抽筋的族群,其他如體溫調節不良、水分電解質失衡、或運動後未充分伸展等多種因素也可能抽筋。 張煒東指出,以半夜常抽筋的林女而言,她以為身體出了毛病而就醫,不然,為什麼一般人冬天比較會抽筋,她反而是夏天猛抽筋。經過詢問後發現,她的丈夫怕熱,睡覺時將冷氣的溫度設定得比較低,如此一來,導致她下肢循環變差,中醫稱之為「血不榮筋」,即血液不能充分榮養筋肉,因而抽筋,他請林女在抽筋當下靠著按摩與緩慢伸展來改善,並在睡前穿上長襪及長褲保暖下半身,此後就很少抽筋。 張煒東說,陳男則是戶外勞動引發的抽筋,在高溫環境下流汗過多,體內津液流失,導致心氣不足、血不榮筋,出現俗稱的熱痙攣,中醫稱為「中陽暑」。 這類患者除了小腿抽筋外,還可能伴隨頭暈、惡心、胃口差、尿量減少、胸悶與疲倦等症狀。他請陳男大熱天在戶外勞動時要不斷的補充水分與含電解質的飲料,此後也少抽筋了。 張煒東表示,近來天氣越來越熱,如果喜愛在戶外勞動,或是因工作性質必須烈日曝曬,最重要的是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另一個很大的族群是白領上班族,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久坐後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佳,肌肉無法獲得足夠養分與氧氣而抽筋,如果無法調高冷氣溫度,就要做好保暖或時常起來活動筋骨,才能避免下半身被抽筋突襲。 張煒東說,如果依照抽筋部位所對照的經絡來進行按摩也可改善抽筋,譬如說最常發生的小腿後方肌肉抽筋,可以按壓膝關節後側的委中穴或按摩小腿後方的膀胱經來改善,平時注意營養,運動、泡腳、按摩、保暖,都可以減少抽筋發生。

Read More

每100名新生兒有1極低體重

台北榮總指出,獲贈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將大幅提升新生兒照護品質,為打造兒童友善醫療環境再添助力。(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24日捐贈台北榮總2台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北榮副院長侯明志副院長指出,先進的保溫箱將大幅提升臨床新生兒照護品質,為打造兒童友善醫療環境再添一分助力。 北榮兒童醫學部兼新生兒醫療中心鄭玫枝主任指出,根據國健署統計,每10名新生兒就有1名體重低於2500公克,每100名更有1名不足1500公克的極低體重寶寶,這些孩子面臨較高的健康風險,需要更精細且完善的醫療照護。 鄭玫枝表示,重症加護型保溫箱可以根據新生兒病情與治療需求選擇開放或封閉式模式,具備精確的溫度、濕度與低風量循環管理,大幅降低併發症發生風險,為早產與重症新生兒提供安全無虞的醫療環境,北榮兒童醫學部將持續提供高風險新生兒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整合兒童友善醫療相關資源,期盼每位需要協助的孩子都能獲得溫暖、專業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執行長溫惠美表示,自民國108年起迄今年底,將捐贈達19家醫療院所共50台重症加護型新生兒保溫箱,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孩子就是最珍貴的資產,基金會將持續與專業兒科醫療團隊合作,捐贈多功能保溫箱設備,守護每一位脆弱的新生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快樂茁壯。

Read More

使用PARP抑制劑 她晚期卵巢癌無復發

健保署今年6月起擴增癌症標靶藥PARP抑制劑給付,適用晚期高度惡性婦科癌別、早期乳癌與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者,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68歲婦女因為很喘送急診,發現竟是晚期卵巢癌。檢測為BRCA基因突變,使用PARP抑制劑,而後又檢測出HRD陽性,又再使用PARP抑制劑加上血管新生抑制劑,截至目前為止,一年皆無復發,且腫瘤指數也從3位數顯著降低至個位數。 健保治療接軌國際再進化,PARP抑制劑自6月起健保擴大給付卵巢癌、乳癌及攝護腺癌,落實「基因檢測—精準用藥」的抗癌政策。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PARP抑制劑的出現對BRCA基因突變、HRD陽性的癌友帶來重大的幫助。過去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曾推行BRCA與HRD基因檢測的補助。 健保給付的擴大,可說是全面性的完善精準照護系統,不僅結合先前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健保給付補助外,更將使每一個癌友都能用上合適的治療。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鄭雅敏也表示,卵巢癌因無常規篩檢方式,高達半數的患者初次診斷時已為晚期,又被稱為「沉默的女性殺手」。 晚期卵巢癌依照基因型別可分為HRD陽性及陰性,其中,HRD陽性者相比陰性或未知型別者,術後的復發率高2.5倍。鄭雅敏表示,為降低卵巢癌的反覆復發,HRD陽性者建議術後可搭配PARP抑制劑合併療法,做為維持性治療。 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張正昌表示,大型臨床研究指出,卵巢癌HRD陽性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對比單用抗血管新生抑制劑,5年存活率增3成,近7成患者存活超過5年。 除了卵巢癌,乳癌也長年威脅女性健康。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也指出,根據大型臨床研究指出,BRCA基因突變/HER2陰性的早期乳癌患者,若於術後搭配PARP抑制劑,有助降低4成侵襲性復發風險,及4成遠端轉移復發風險,且高達近9成患者3年內未有腫瘤復發,為患者帶來顯著臨床效益。 對攝護腺癌而言,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指出,攝護腺癌今年新診斷人數超過8000人,約有3成患者診斷時已為晚期,5年相對存活率較早期明顯驟降逾60%。國內外治療指引皆指出新型荷爾蒙與PARP抑制劑併用,應作為BRCA突變基因患者發生去勢抗性後的一線治療選擇。

Read More

蛋蛋緊緊的 翁轉移性攝護腺癌漫全身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接軌國際,在最新版治療指引中針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納入新療法,宣告轉移性攝護腺癌正式邁入精準治療新時代,有助延長兼具生活品質的生命。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4歲的服飾業退休老闆蔡先生,早年健檢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拖了4年,再次因「蛋蛋緊緊的」就醫,檢查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全身,陸續接受手術與荷爾蒙藥物等治療一段時間後,病症惡化,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幸好後來透過更精準的PSMA正子造影檢查,發現適合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第一次治療後便明顯緩解疼痛、精神恢復,不僅重拾日常,更在高爾夫團體賽中奪冠。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指出,攝護腺癌晚期確診比例高,主因在於初期幾乎沒症狀,許多男性即使有排尿困擾,也容易被視為正常老化且諱疾忌醫,加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查未列入公費篩檢,導致50歲以上男性往往錯過早期診斷的機會。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至75歲高齡男性族群,由於症狀不明顯,往往腫瘤已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至骨頭產生疼痛時才驚覺有異,約3成癌友確診時已經癌轉移。 早期攝護腺癌患者主要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5年存活率逼近9成。即使是轉移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期也有將近5成。 不過,一旦抑制荷爾蒙的手段失效,即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將驟降至15%,治療棘手。 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的新版指引中,已經將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藥物增列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為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也接軌國際,在最新發表的2024治療指引中加入新療法,顯示台灣攝護腺癌邁向精準治療新時代。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表示,近年研究發現,超過8成攝護腺癌細胞都具有PSMA抗原,因此在進行「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前,會先透過正子掃描等檢查確認病灶是否為PSMA陽性;若為陽性,表示腫瘤具備清楚的攻擊目標,治療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Read More

食品重金屬檢測 2件不合格

藥署檢驗市售食品重金屬含量,發現1件「竹笙」及1件「南方本鮪中油清肉」不符規定。(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此報導 食藥署24日公布國內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結果,抽驗289件食品中發共2項產品不合格,業者自行自大陸地區攜回的竹笙,被驗出鎘超標,另款「南方本鮪中油清肉」則檢出甲基汞超標不符規定。 食藥署指出,4到6月總計完成抽驗289件食品重金屬,包含25件食米及其他穀類、81件蔬果植物類、66件水產品、11件禽畜產品、29件蛋品及其加工品、42件嬰幼兒食品、5件盛裝飲用水、5件罐頭食品、3件乳品、5件飲料類、4件食鹽、2件蜂蜜、2件堅果類、2件果凍及果醬、1件油籽類、1件食用冰塊及5件食用油脂。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檢驗發現春佑漁業生產的「南方本鮪中油清肉」產品,檢出重金屬甲基汞5mg/kg,超過標準值之2mg/kg與規定不符。 另1件違規產品「竹笙」則是業者自行自中國大陸攜回在市面販售,經檢出重金屬鎘含量為3mg/kg,超過標準值之2mg/kg與規定不符,由於本案未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查驗並申報產品資訊,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已由當地衛生局處以3萬元罰款。

Read More

體胖/高血壓 他胃食道逆流夜難眠

醫師陳韋志說,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終極目標,除了「止酸」,更要防止併發症與癌變風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6歲男子體態肥胖且有高血壓病史,長期胸口悶痛、灼熱感,最近因晚上常會胸口不適驚醒,就醫作胃鏡檢查有逆流性食道炎及橫隔膜疝氣,建議體重控制搭配藥物治療中。醫師說,針對反覆胃酸逆流或對藥物反應不佳者,臨床證實「內視鏡抗逆流手術」治療方式,約有7成患者可改善症狀。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韋志表示,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胸口悶痛、吞嚥困難、打嗝;此外,還有多種不典型症狀,包括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喘鳴(類似氣喘發作)、口臭、慢性咳嗽、咳血吐血絲、甚至是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生長遲緩。這些症狀不只出現在年長族群,年輕人也越來越常見,這跟外食、壓力爆表、睡前吃消夜、久坐不動有關。 他說,胃食道逆流除了讓人「食之無味、夜不能寐」,還可能影響情緒,甚至提高憂鬱症的風險,長期逆流不僅讓食道發炎、潰瘍,還可能造成狹窄,甚至提高食道腺癌的機率,這絕對簡單吃個胃藥就能解決的事。治療方式包括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如PPI),也要調整生活習慣,少吃多餐、避免刺激食物、餐後不立刻躺、戒菸戒酒、睡前2-3小時避免進食等。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患者,必要時會以手術治療,如「內視鏡抗逆流手術」透過電燒或黏膜切除的方式,在胃食道交界處「收緊閥門」,防胃酸逆流,手術屬自費項目。 陳韋志指出,治療的終極目標不只是「止酸」,更要防止併發症與癌變風險,若有長期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觀察是否已有「巴瑞特食道」病變,若檢查發現已有癌前病變,可進行射頻燒灼術,有效清除病灶。

Read More

砷濃度超標 他腎功能剩一半

台中榮總毒物醫學部臨床毒物科主任鍾牧圻(左)說明,透過重金屬檢測發現李先生(右)尿液中砷濃度超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李先生因家族有腎臟病史、又長期痛風,在例行健檢中發現腎功能異常(肌酸酐清除率46 mL/min,相當於中度慢性腎病),只剩一半,進行重金屬檢測發現患者尿液砷濃度超標正常值逾5倍,經使用解毒劑治療後,腎功能恢復正常。 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鍾牧圻指出,李先生健檢前並無惡心、嘔吐、黃疸或疲倦等中毒症狀,這也說明砷的危險在於「無聲傷腎」─當有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相當嚴重。臨床上建議以尿液檢測為主要方式。 由於病患無明顯腎病成因,游棟閔進一步安排重金屬檢測,結果發現患者尿液中砷濃度超標正常值逾5倍,而其他重金屬項目均正常。經飲食衛教並使用解毒劑治療後,2個月內尿砷值降至正常,腎功能也從中度損傷恢復至接近正常。 李先生(右2)因健檢時發現腎功能只剩一半,經台中榮總安排重金屬檢測,發現尿液中砷濃度超標5倍,經飲食衛教並使用解毒劑治療後,2個月內尿砷值降至正常,腎功能也從中度損傷恢復至接近正常。(記者陳金龍攝) 鍾牧圻表示,此案例提醒我們環境中的重金屬,特別是砷,對人體腎臟有潛在危害。砷不僅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Group 1級致癌物,也具強烈腎毒性,若經由飲食、水源或環境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腎功能持續惡化而不自知。 根據鍾牧圻醫師團隊2022年發表於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的研究,針對中台灣1600多位民眾進行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即使血中金屬濃度未達中毒標準,但多重金屬(如砷、鉛、鎘)暴露與腎功能下降仍有顯著關聯。研究指出,若民眾長期暴露於這些重金屬,其腎功能受損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1.67倍;若合併葉酸缺乏或高尿酸血症,風險甚至提升至2.83至4.16倍。 鍾牧圻提醒,環境重金屬暴露主要來自食物、飲水和工作環境,民眾常忽略的來源如:不明來源的草藥、未經合法檢驗的保健食品、礦物質補充品,或受汙染的大型深海動物,以及農藥、化工廠等等都潛藏環境重金屬風險。 游棟閔說明,民眾如有不明原因腎功能異常,考慮重金屬可能性,並進行重金屬檢測。透過完整檢查與早期介入,有機會防止腎臟進一步惡化,甚至逆轉腎功能。

Read More

私密處反覆搔癢找不到原因?醫揭關鍵:恐與高血糖+子宮肌瘤有關

中醫治療私密處反覆感染與子宮相關疾病,重點在於調整體質、改善代謝環境,同時提升血糖的再吸收與利用,強化身體免疫功能,提升陰道防禦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一位38歲女性本身有子宮肌瘤病史,長期受私密處搔癢與分泌物過多困擾。今年夏天特別悶熱,加上她上班經常外食、青菜攝取不足,於是養成每天喝果汁代替蔬菜的習慣。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外陰部變得乾癢難耐,甚至癢到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眠。 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調控不佳,雖然婦產科使用陰道塞劑後症狀有緩解,但不久後問題又復發,尤其夏天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後來改到中醫診所求診,周宗翰醫師建議停止每天喝果汁的習慣,經中藥和針灸調理約一個月後,搔癢與分泌物問題明顯改善。 子宮肌瘤+高血糖=私密處感染風險加倍 周宗翰醫師表示,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若是漿膜下肌瘤或肌層間肌瘤,容易導致子宮腔體積增大,內膜腺體分泌也會變多,導致盆腔充血,出現白帶增多的情況。如果再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會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而私密處原本就是濕潤環境,更容易成為感染溫床,引發反覆搔癢。 喝太多果汁反害代謝失衡!中醫提脾虛濕盛是關鍵 每天喝果汁看似健康,卻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導致脾虛濕盛的體質。患者可能會出現手腳冰冷、容易疲倦、腸胃脹氣、食慾不振、小腹墜脹、大便偏軟、小腿浮腫等症狀。這時中醫常以健脾益氣、除濕止帶的藥方進行體質調理。 周宗翰醫師指出,脾虛型的白帶與代謝調節異常有關,常見於過度勞累、長期吃冰品或喝冷飲的人。這類行為會損傷脾胃陽氣,使濕氣無法正常代謝,進而導致白帶反覆發作。若再加上子宮肌瘤與高血糖,搔癢問題恐會更嚴重,建議從穩定血糖與改善子宮環境著手。 血糖失控也會破壞陰道防線 周宗翰醫師補充說道,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升高,進一步影響尿液與陰道酸鹼平衡,使黴菌易繁殖、引起感染。部分女性若同時有肥胖與糖尿病體質,常見外陰部搔癢,這類多屬脾虛濕盛、代謝差的體質,也正是子宮肌瘤的高風險族群。 周宗翰醫師提醒,建議平時多補充水分、保持外陰乾爽,月經期間要勤換衛生棉,避免穿著不透氣衣物如牛仔褲、皮褲、褲襪等,最好選擇純棉材質。新的內褲也要清洗過再穿。另外可適度進行骨盆運動或下腹運動,促進子宮血液循環,對肌瘤控制也有幫助。 中醫調體質+飲食管理 打造陰道健康環境 周宗翰醫師強調,中醫治療私密處反覆感染與子宮相關疾病,重點在於調整體質、改善代謝環境,同時提升血糖的再吸收與利用,強化身體免疫功能,提升陰道防禦力。飲食方面建議可適量飲用低糖或減糖優酪乳,或天然蔓越莓飲品以預防感染。 同時提醒避開偏涼性食物如果汁,因為這類食物會影響代謝並造成血糖不穩。一旦出現白帶變色(如黃綠色)、搔癢等感染症狀,建議避免辛辣、烤炸類刺激食物,並及早就醫治療。

Read More

微波爐會致癌?醫:使用方式不對才影響健康 容器用錯、加熱不均更危險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家庭醫學科陳昱彰醫師表示,微波爐不會讓食物變得有放射性,食物的分子或化學結構也不會改變。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簡單又方便,但「微波爐會不會致癌」也是民眾常有的疑慮。對此,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家庭醫學科陳昱彰醫師表示,答案為「不會」,微波爐是一個高效率的加熱工具,但不是利用「X射線」或「伽馬射線」加熱食物,不會讓食物變得有放射性,食物的分子或化學結構也不會改變,比起油鍋的高溫烹調,對營養成分的破壞反而更少。他也強調,真正影響健康的從來不是機器本身,而是民眾使用微波爐的方式,其中隔夜菜反覆加熱、用錯容器,或加熱後「外熱內冷」都是常見的「隱形殺手」。 微波爐用錯才是真殺手!加熱中途1動作 降食安風險 陳昱彰醫師指出,以下3個在廚房中常見的行為,實際上對健康的殺傷力超乎想像,他也同時列出相應的改善方法: 1. 反覆加熱的隔夜菜: 菠菜、芹菜等葉菜類蔬菜本身雖無害,但經過烹煮和長時間存放後,細菌會將其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當這些菜被反覆加熱,就為致癌物「亞硝胺」的生成提供很好的條件。 改善方法:吃多少,煮多少。若有剩菜,別在室溫放涼,應直接放入冰箱保存。 2. 加熱時使用不當的塑膠容器: 陳醫師形容,用錯塑膠容器或有刮痕的美耐皿來加熱油脂食物,等於是一場「化學物質的溶出實驗」。「內分泌干擾物」如塑化劑、雙酚A等,會悄悄滲入食物中,這種節省最不划算。 改善方法:添購幾個品質較佳的耐熱玻璃或陶瓷容器,也是對健康的永久投資。 3. 加熱不均: 微波加熱經常有「外熱內冷」的問題、易被忽略,特別是肉類食品,表面看似「熱情如火」,內部卻可能還是細菌(如沙門氏菌)的避風港。把這些加熱不均的食物吃下肚,相當於親手打開城門、引狼入室。 改善方法:加熱中途暫停一下,進行攪拌或翻面。加上這30秒的動作,就能為降低食安風險添一份力。 「安全」最不該省 醫籲重視食物容器選擇 陳昱彰醫師強調,最不該省的就是「安全」,擁抱原型食物、均衡攝取營養,以及遠離過度加工食品,則為守護健康的三大黃金法則。身為家醫科醫師,他也會在外出用餐時會認真留意店家給孩子使用哪種餐具,每當看到熱湯或炒飯被裝在有刮痕的美耐皿裡,他都會有所警覺。若有店家願意多花成本,提供食品級矽膠或PP材質的餐具,都是用心與專業的體現。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美耐皿容器耐熱溫度約為110至130℃,如果品質不良,或使用時出現破損、刮痕,三聚氰胺、甲醛或重金屬等物質極有可能溶出,再透過食物進入人體。台北市衛生局也提醒民眾,應避免以美耐皿餐具盛裝過熱或酸性食品,也不要用紫外線殺菌;建議使用海綿擦洗取代菜瓜布,以免留下刮痕而造成細菌孳生、變色,若有刮痕、霧化、缺口、破裂等也不應再使用,儘量以不鏽鋼或瓷製餐具作為替代。

Read More

手術不用拆釘!腰椎再手術「新選擇」助患者三日出院

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與傳統固定式融合器不同,它在椎間可靈活調整角度與高度,精準貼合上下椎體的自然角度,讓融合器穩固在椎體間空間,減少滑移風險並提高手術成功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63歲林先生在2021年,因腰椎問題接受腰椎第二節至第五節脊椎融合手術並植入金屬桿與骨釘固定。近期因急性下背痛與右腿劇烈疼痛至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門診求診,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五節至薦椎第一節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神經,導致症狀惡化。有鑑於林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心肌梗塞病史,且接受過腰椎融合手術、裝有金屬桿與骨釘,陳志偉醫師建議病人採用「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術後三日即能下床自行行走並順利出院,恢復狀況良好。 傳統手術須拆骨釘 延長手術時間、出血量大且風險高 陳志偉醫師指出,碰到林先生這樣有心血管病史、之前接受過脊椎融合手術並有金屬植入物的病人,如果要再動手術,傳統的方式必須要重新打開舊傷口並拆除原有金屬桿與骨釘,處理完新的腰椎第五節至薦椎第一節椎間盤切除,置放傳統椎體間融合器之後,再重新植入金屬桿與骨釘固定,可能出現3個問題: 大幅增加手術時間 出血量較大 麻醉風險較大 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不用拆除舊骨釘 4種錐體支架一次看 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與傳統固定式融合器不同,它在椎間可靈活調整角度與高度,精準貼合上下椎體的自然角度,讓融合器穩固在椎體間空間,減少滑移風險並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具備微創手術相容設計,能搭配影像導航、手術中即時定位系統,進行高精準度手術,更重要的是,減少手術範圍與時間,傷口更小、出血更少、住院更短,降低對舊傷口與脊椎內固定系統的干擾,特別適合複雜病例與高齡病人,讓他們不再對脊椎手術望而卻步。 目前常見的椎體間融合器有以下4種: 精準貼合不拆釘 微創傷口小、恢復快 整體來說,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角度可調整、精準緊密貼合,降低融合器滑移風險,不用拆除原有的金屬桿與骨釘,風險更低,加上可以用微創手術的方式進行,傷口小、恢復速度快,是可以納入的手術選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