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多 疾管署籲盡早打疫苗

中秋連假將屆,疾管署長羅一鈞呼籲民眾儘早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並注意飲食安全。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疫情進入流行且持續升溫!疾管署長羅一鈞30日表示,今年流感9月提早進入流行,目前A型流感H1N1與N3N2兩型別共存,有鑑中秋、國慶連假將屆,高峰尚待觀察,呼籲民眾盡早接種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 同時,羅一鈞也公布,繼花蓮光復收容所災民9月29日已提早開打流感疫苗後,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只要是光復鄉居民跟救災人員,包括國軍、與「鏟子超人」志工們,一樣可以在當地光復糖廠疫苗接種站,優先接種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出現類流感症狀,經醫師評估後,無需快篩就可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至特定高傳播族群。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2萬9831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0.2%,近期呈上升趨勢,且處流感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過去四週流感病毒占比以A型H3N2為多(51.3%),其次為A型H1N1(43.4%),最後是B型(4.9%)。 羅一鈞表示,目前類流感就診人次已經超過往年秋季流感高峰,雖依照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後,疫情就下降,但今年流感型別正好從A型H1N1換轉為A型H3N2,在雙A流共舞下,何時到達高峰難以評估,初估整個10月可能都會逐步緩升。 針對中秋連假民眾出遊,又有流感攪局,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流感疫情持續上升,今年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開打,今年共採購685萬劑三價型疫苗提醒民眾盡早接種。 至於新冠疫情雖處於低點,但同步也提供Moderna LP.8.1疫苗,分2階段提供予10類公費對象接種。因應不符公費接種新冠疫苗資格民眾之自費接種需求,疾管署已於10個縣市協調10家合約醫院,自今年10月1日起協助提供有需求之民眾自費接種服務。 此外,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達12萬9182人次,且近4週檢出以諾羅病毒為多,羅一鈞也提醒民眾,中秋聚餐燒烤要注意:食材要新鮮、留意保存,廁後飯前及料理前後肥皂洗手,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水產貝類避免生食,徹底加熱再食用。

Read More

燒燙傷植皮 11天內是黃金期

基隆長庚整形外科兼外傷中心副主任王思翰,致力研究以為燒燙傷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基隆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地區每年燒燙傷病患約有17萬人次,基隆長庚醫院進行跨國燒燙傷大數據分析,得出最佳植皮時間應在燒燙傷後11天內進行,則可以減少最多的併發症風險及總住院時間,較大的年齡、較大的燒燙傷體表面積以及糖尿病則都是燒燙傷病患死亡風險因子。 基隆長庚整形外科兼外傷中心副主任王思翰指出,台灣地區燒燙傷意外頻傳,目前的燒燙傷治療中,清創及植皮手術的時機,取決於病患的生命徵象是否穩定及是否出現感染的跡象,然而最佳進行植皮手術的時機卻一直未有定論。 為改善燒燙傷病患的治療預後,長庚醫療體系運用美國外傷資料庫的資料進行大數據研究,共計蒐集2萬754位燒燙傷病患資料,篩選出其中進行植皮手術的853位病患,深入分析軀幹燒燙傷病患的植皮時機與預後之關聯性,得出建議在燒燙傷後11天內進行植皮手術是最佳的時機,也可為加速傷口癒合並減少住院天數。 另外,研究發現,容易產生植皮相關併發症造成感染、移植失敗的病患,其受傷至植皮的平均時間平均達17天,則間隔明顯較長,且其中合併糖尿病的患者風險也顯著提高。研究亦發現較大的年齡、較大的燒燙傷體表面積以及糖尿病患都為燒燙傷病患的死亡之風險因子。 王思翰表示,根據研究的結果,建議植皮手術應在燒燙傷患者病情穩定後儘早進行,因為儘早植皮可減少其相關併發症,包括移植失敗與手術部位感染,把握這段黃金治療時機是對燒燙傷病患較佳的治療策略,這項研究的目標在提供國際性的可信數據及研究,期望能建立更具一致性與可執行性的國際臨床指引。 長庚醫院指出,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去年8月的「國際外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研究的第一作者王思翰,亦因為臨床上改善燒燙傷患者的處置流程,提供了更有價值的參考,獲得去年國際急重症年會年輕學者傑出研究獎首獎。

Read More

鞋墊不是越軟越好!醫教你如何挑選才不傷腳

鞋墊必須量身訂製,一般因為扁平足、弓足塌陷、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足踝不穩或反覆扭傷等問題,或是健走、登山、球類運動愛好者,都可以透過客制化鞋墊來獲得更舒適的運動和症狀改善效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55歲的李老師熱愛教學,但近年卻因腳跟劇痛,上課站不到五分鐘就想坐下,原以為是年紀大,沒想到問題竟出在「足弓塌陷」與鞋子支撐不當,導致足底壓力失衡,引發典型足底筋膜炎。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林書宇檢測動態足壓,分析足底受力狀況,並量身打造鞋墊,配合日常伸展與習慣調整治療,四週後完全改善。 走路會腰痠背痛不是老化 是足底出了問題 日常走路、長時間站立或運動時,經常出現足部疼痛、膝關節痠痛或腰背不適,活動中容易發生足踝扭傷、耐力下降,這些症狀並非老化,而是與足部承重結構及鞋墊支撐系統有關。 林書宇職能治療師指出,許多民眾長期承受足底不適卻缺乏專業介入,最終可能導致代償性姿勢改變、關節過度磨損,甚至進一步影響日常功能與活動耐力。不過,如果透過足型檢測與足底壓力分析,使用客製化鞋墊能有效分散壓力、緩解疼痛,就有機會預防長期累積性傷害的效果。 不是有軟墊就能支撐足部壓力 鞋墊必須量身訂製 「我以為選有足弓軟墊的鞋就夠了,怎麼越穿越痛?」許多民眾認為「舒適」等於「正確支撐」,結果反而造成更多問題。林書宇職能治療師表示,若僅依賴一般市售鞋墊,無法針對個人足型設計,往往難以提供足夠支撐或壓力分散,久而久之可能導致下肢力學鏈的改變,進而引發膝關節、髖關節乃至腰椎的慢性疼痛,讓原本局部的腳痛變成全身連鎖疼痛,愈穿愈傷。 鞋墊必須量身訂製,一般因為扁平足、弓足塌陷、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足踝不穩或反覆扭傷等問題,或是健走、登山、球類運動愛好者,都可以透過客制化鞋墊來獲得更舒適的運動和症狀改善效果。 研究證實鞋墊可改善足底結構與功能 不用再忍受腳痛和腰痛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指出,如果長期、反覆腳痛、膝蓋痛,或是久站、走路有久了就會腰酸背痛,就建議盡早檢查足型與步態,透過專業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評估與適切鞋墊之結合,能在非侵入性介入下有效改善步態、矯正足底壓力、延緩關節退化進程,並協助建立正確姿勢與良好運動表現,別再忍受腳痛拖垮生活節奏。 葉圜叡醫師指出,2024年一項針對兒童柔性扁平足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即指出,足部矯正鞋墊不只能舒緩疼痛,還能改善足弓結構、提升跑跳能力,對於成長中的兒童更是重要。 日常鞋墊挑選與足部保養很重要 專家提出5原則 腳痛跟鞋子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林書宇職能治療師提出鞋墊挑選與足部保養5原則: 選鞋有撐:避免軟底或無支撐的平底鞋、拖鞋。 每日伸展:每日做足弓伸展與足底滾筒按摩。 三十活動:避免久站不動,每30~40分鐘起身活動促進循環。 控制體重:減少腳底長期過度壓力。 疼痛就醫:長期反覆腳痛、膝痛者,盡早就醫檢查。

Read More

腎友再添一血液透析通路新選擇 醫: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好的血液透析通路是影響腎友健康和生活品質的一大要素。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現年39歲女子因罹患紅斑性狼瘡,腎功能衰退須定期洗腎,又雙腳骨折不良於行。洗腎多年面臨多處血管阻塞,卻又不便在腿腳建立透析通路,陷入兩難。2018年,她植入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取代原先的透析通路。收治個案的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張睿智副院長今受訪表示,該患者目前使用合金人工血管逾7年,期間該通路都在可控範圍,也無感染,這對患者與醫療團隊而言都是很大的鼓勵。長年照顧女子的母親更表示,這七年來,多虧這條管路,她女兒才能撐過來。 醫說明透析通路選擇 1狀況反覆讓患者血管幾乎用盡 好的血液透析通路是影響腎友健康和生活品質的一大要素。張睿智副院長說明,建立透析通路普遍以患者自體血管為優先,若其血管條件允許且照護良好,有機會使用數十年。因此,考量患者生活品質,多以非慣用手的前臂,搭配可以保持皮膚完整性的非外露型的通路為主。「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將通路建置在皮下,保持皮膚表面完整,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風險,也能讓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不少。」張睿智副院長亦表示,若患者血管狀況不佳,須改為植入傳統的人工血管,平均也可使用約五到十年。 然而,自體與人工動靜脈瘻管仍可能因患者個體差異,長期下來面臨血管狹窄、阻塞等問題。此時若無法透過治療恢復血管暢通,則會於患者四肢另尋可用血管建立新的透析通路,有些患者甚至要在腳上扎針洗腎。如此,同樣的狀況反覆發生,極有可能陷入「無血管可用」的窘境,讓腎友倍感煎熬。 體外通路慎防感染 合金人工血管成治療新契機 張睿智副院長指出,過去類似情況的患者會改在體外放置雙腔導管,來建立可用的血液透析通路。不過,瘻管外露易使患者體感不便,像是洗澡、外出流汗也會擔心感染。張副院長直言:「一旦發生感染,引起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等,患者可能需要另外再做心臟手術,這是醫師極力避免的狀況」。 張睿智副院長說明,合金人工血管結合雙腔導管可繞過中央靜脈狹窄處的特性,又像傳統人工血管一樣可植於皮下,避免外露在體外。通路成熟後,患者就能如常透析,術後照顧與一般傳統人工血管差異不大,在洗腎扎針時也幾乎與自體血管無異。雖然目前合金人工血管無法完全避免阻塞的發生率,但相較於透析雙腔導管,在克服靜脈狹窄、降低感染及併發症風險上,能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醫療選擇。目前這類醫材已通過健保給付,成為血液透析通路的新選項之一,需要長期血液透析的腎友,若影像檢查顯示雙側中央靜脈狹窄,且已無其他動靜脈廔管可供使用,可經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健保給付條件。 合金人工血管納給付 治療選項增 張副院長強調,一般腎友若血管條件尚佳,自體或人工動靜脈廔管仍是優先選項;不過對於血管反覆植入失敗、嚴重影響透析的腎友,合金人工血管能提供不同病況的患者更多選擇。 「至少在花蓮,許多腎友經濟條件不佳,健保給付有望幫助他們減輕負擔。」張睿智副院長分享,一位70幾歲伯伯洗腎十多年,兩臂血管皆已不敷使用,日前確診右側中央靜脈狹窄,近期左側懷疑也有狹窄現象。然而,該患者礙於經濟壓力,過去僅能以透析雙腔導管作為治療選擇;如今合金人工血管已納入健保,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行的醫療選項,盼能減輕治療負擔。 人生不再是黑白 醫療團隊助力守護腎友健康和生活 張睿智副院長表示,常有人說洗腎人生就像是黑白的。但其實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定期追蹤,讓醫療團隊協助觀察通路暢通,預防感染,就能提供腎友更完善的照護。「我們的目標是走在患者發生狀況之前,」現今許多技術與醫材,讓腎友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盡量保有生活品質,減輕患者和家屬的壓力。

Read More

飲控+走路 個管師減掉半個自己

  彰化醫院個管師吳雅婷400多天甩肉51公斤,分享減重秘訣。 (彰化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衛福部彰化醫院個管師42歲吳雅婷,歷經400多個日子,靠著嚴謹飲食調控、每天至少走路1小時等調整生活習慣方式,成功甩重51公斤,從體重上百公斤、BMI高達38.3,瘦成BMI19.5,用毅力寫下身體年齡回春42歲的奇蹟。 吳雅婷去年6月時104公斤,現在53公斤,BMI從38.3變19.5,體脂率從42.7變15.3,腰圍從95公分減到62公分,身體年齡從69歲回到27歲,內臟脂肪從22下降到1。她說,她從5XL的褲子一路縮到S,連自己都超感動。 她說,其實這不是她第1次減重,以前曾有2次減重的經驗,但是都因為沒有落實飲食行為的內化,後來還是復胖。 她指出,去年她轉換單位到第一線,需要面對民眾,要她嘴上講著預防保健、癌症防治篩檢,自己卻那麼「大隻」,會感到嘴軟,講不下去,因為很多癌症、疾病都與肥胖習習相關,另一方面,隨著年紀增長,肥胖對於各器官及關節的負擔,以及對生理期及荷爾蒙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讓她下定決心,踏上第3次的減重之旅。 這一次,她根據院內減重班的健康飲食原則,徹底調整生活習慣。在飲食方面:以均衡飲食及原型食物為主,避免油炸與高糖食物,水果則選擇低糖品項。作息:不熬夜,維持規律作息。運動:雖然不愛運動,但仍每日堅持走路1小時以上,下雨天也穿著雨衣照樣走。補水:每日依照體重乘以40的計算方式,喝夠足量白開水,啟動代謝。心理建設:學會忍耐,面對喜歡的高熱量食物而選擇不碰。 她特別感謝糖尿病個管學姊,每週陪伴她測量體重,亦師亦友,給予監督與鼓勵;媽媽精心準備飲食,幫助變化菜色,成為最堅實後盾;哥哥提供無限量美式咖啡支援,提醒補充營養素;父親負責精神加油。 她強調,她也曾經多次懷疑自己年過40,身體機能及代謝都在下降,還有減重的能力嗎?但事實證明,只要有決心並持之以恆,40歲後仍能創造減重奇蹟。

Read More

微創提眼矯正 粉領族精神奕奕

一名女子雙眼上眼皮有不同程度下垂現象(上),經透過「提眼矯正」微創手術(下),終於替她解決多年困擾。(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7歲徐姓粉領族受眼瞼下垂困擾,10年來常被同事笑「是睡不飽嗎」,教師節連假前趕往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接受整形外科門診,經診斷查出為趨近重度的提眼肌無力,透過「提眼矯正」微創手術拉提上眼皮,擺脫視野遮擋障礙,整體而言也彷彿變年輕了。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表示,對於不同程度的下垂,都建議盡早就醫。(記者陳金龍翻攝)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指出,眼瞼下垂是位在上眼皮深處的提眼肌出現無力或鬆弛現象,會造成睜眼功能變弱,進而讓外觀看起來較衰老精神,雙眼皮變成多眼皮,患者本身視野線也會漸漸受影響。 呂明川說,多數下垂原因可能是年邁退化,也有部分是因為天生結構缺少提眼肌,後天因素退化多以40、50歲以上居多,近年因3C使用率高,使眼瞼下垂案例有年輕化趨勢。 呂明川表示,盡早做治療,即使退化都可以透回復到完全睜眼狀態。如果退化太嚴重,則採取「筋膜移植術」,以人工懸吊帶或自體腿部筋膜移植,皆能達到懸吊目的。另,假天生無提眼肌或退化到極為嚴重狀態,則評估建議做「前額懸吊術」,這是利用前額肌肉來懸吊。

Read More

肚痛冒冷汗 休克才知心梗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呼籲民眾控制三高、戒菸並規律運動,以遠離心臟病發病因子。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一名42歲小吃店老闆娘肚子痛到冒冷汗,以為吃壞肚子,拖了3天沒緩解,休克昏厥就醫才知是心肌梗塞,且部分心肌已因嚴重壞死而破裂出血,幸緊急做心導管手術,並裝設葉克膜和左心室輔助幫浦,治療3個多月後才順利出院返家。然而,儘管幸運撿回一條命,也難逃心衰竭後遺症,必須終身服藥控制。醫師提醒,有三高問題或家族病史,要注意心肌梗塞風險。 心臟基金會29日在台北火車站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心臟基金會董事長林俊立提醒民眾,心臟功能一旦嚴重損壞就不可能恢復,有三高問題或家族病史的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與血糖;善用行動裝置監測心律;以及盡快戒菸,遠離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威脅。 另一名40歲男性與朋友唱歌唱到一半突然胸痛、昏厥,且失去心跳,幸好友人立刻執行心肺復甦術(CPR),送醫後經心導管手術,打通堵塞的血管,搶回一命。林俊立表示,這2位心臟病患者,前者有高膽固醇問題,後者則除了膽固醇超微偏高,還有抽菸高風險因子。 心臟基金會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原因第1名,每年奪走約2050萬條性命。而衛福部113年之台灣地區民眾死因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共奪走2萬3276人生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2位。 林俊立指出,近年國內女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慢慢減少,但40至60歲男性,反而在最近5、6年來有上升的趨勢,臨床上也不乏40歲身體健康、無三高及慢性病史卻心梗猝死的案例,深究其因,不難發現「抽菸」是唯一共同的危險因子。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李貽恒表示,吸菸者本身發生心臟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的風險,比沒有吸菸者高出2至4倍,但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研究顯示,戒菸1年後,心臟病發生的風險就能減少一半,如果持續戒菸10年,則心臟病發生風險就會回到與無吸菸者一樣。 林俊立提醒民眾,假如走路時經常胸口悶痛,稍微動一下就喘得很厲害,甚至無緣無故痛到冒冷汗,都可能代表心臟功能已經缺氧或受損。尤其有三高、慢性病、家族病史及抽菸習慣者,都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建議每日量測血壓,一旦血壓超過130/80mmHg,就應盡快就醫接受治療。 心臟基金會也與消防局合作,呼籲全民學習CPR,林俊立強調,心肌梗塞發生後的5分鐘非常關鍵,只要透過CPR+AED搶救,就有超過4成的機率可以把人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但假如都沒有人做CPR的話,則患者被救活機率就只剩下不到2%,且即使病人順利存活,也容易因腦部缺氧受損而成為植物人。

Read More

推動病安 小港醫院守護母嬰健康

  小港醫院響應病人安全週。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小港醫院響應世界衛生組織、醫策會推動病人安全週,今年以「齊心共守‧產兒安康」為主軸,聚焦孕產婦與兒童的安全照護,並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國際口號「Safe care for every newborn and every child: Patient safety from the start!」強調從生命最初就要守護安全。小港醫院29日下午在門診大樓一樓大廳舉辦一系列宣導及互動活動,展現醫院推廣病人安全的決心。 活動中,全體工作人員統一穿上象徵病安週的橘色T恤,營造充滿活力與溫暖的氛圍,同時由洪志興院長帶頭簽署承諾背板,與各科主任及團隊公開響應病人安全週,象徵醫院率先實踐「病安文化」,用行動展現對孕產婦與兒童安全的重視。 小港醫院特別安排專業醫師現場進行衛教宣導。婦產科醫師陳怡潔以「孕產安全」為題,提醒孕婦與家屬認識高風險因子與緊急狀況的處置方式,並強調產檢、營養、產後照護等觀念的重要性;小兒科醫師李笙平則以「兒童安康」為主題,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家長宣導嬰幼兒的疫苗接種、常見疾病預防及意外防範技巧,期盼將醫學知識轉化為日常守護的力量。 小港醫院響應病安週,婦產科醫師陳怡潔以「孕產安全」為題,提醒孕婦與家屬認識高風險因子與緊急狀況的處置方式。 (記者王正平翻攝) 為讓民眾更深入參與,今年活動特別規劃「闖關遊戲」。現場設置5大攤位,包括婦產科「孕產知識」、感染管制室「拒當細菌傳播者與登革熱防治」、安寧及出院後服務「長照關懷」、藥學科「用藥安全」、以及醫品中心「為病安發聲」。參與民眾完成闖關,即可獲得精美小禮品,更有抽獎活動增添驚喜。

Read More

1肉2菜3澱粉 輕鬆減腰圍

  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原型澱粉,避免血糖劇烈波動,減少脂肪囤積在腹部。 (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減重有助於健康與自信,為了縮減腰圍,許多人也特別注重飲食控制、運動健身、藥物輔助等,對此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提醒,吃飯的順序是影響腰圍的重要關鍵,近年營養界也持續推廣「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澱粉」的進食模式,不僅延長飽足感,亦能有效減少腹部脂肪堆積。 張秀如表示,許多人想減重會選擇先吃蔬菜,但若目標是擺脫小腹,應該把「蛋白質」放在第一順位。蛋白質能快速啟動腸道分泌飽足激素(GLP-1),減少後續的總食量攝取,與新興的減重藥物「瘦瘦針」有相似原理。食用蔬菜在於利用膳食纖維延緩消化,進一步降低血糖上升速度,澱粉放在最後攝取能避免血糖劇烈波動,減少脂肪囤積在腹部。 蛋白質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如魚、雞胸肉、豆製品、雞蛋、無糖優格等都能啟動飽足感並穩定血糖,蔬菜則可選擇花椰菜、秋葵、菇類、番茄及各類葉菜,以利維持長效飽足感。澱粉建議選擇原型澱粉,包括糙米、地瓜、燕麥、山藥等,進一步降低脂肪囤積風險。 張秀如指出,在實踐以上進食模式同時,也能透過放慢進食速度、餐前喝水、餐中分次飲用湯水等進一步加乘控制效果,澱粉並非敵人,完全不吃反而可能造成精神不濟與代謝下降,原型澱粉就能在補充必需能量同時、避免血糖波動。進食時應放慢速度,控制每餐至少20分鐘,確保大腦接收到「飽足」訊號。喝水、喝湯等也能幫助控制食量延緩血糖上升。

Read More

流浪貓狗 5成有心血管疾病

毛寶貝跟人類一樣可能會罹患心臟疾病,動保處建議飼主對於年邁毛寶貝應定期抽血檢查預防心臟疾病。 (新北動保處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9月29日「世界心臟日」,毛寶貝跟人類一樣可能會罹患心臟疾病,新北市府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指出,約有5成流浪毛寶貝檢查出有心血管疾病問題,其中3成檢驗出有心絲蟲感染;動保處獸醫師呼籲飼主平時可自行使用簡單方法關心毛寶貝心臟健康,做好疾病預防,守護毛寶貝「心」的安全。 動保處指出,毛寶貝心臟疾病常見於中老年齡,如飼養品種小型犬如吉娃娃、馬爾濟斯、博美犬等容易發生心臟瓣膜問題,貓咪也有肥厚型心肌病,甚至會產生血栓導致四肢冰冷及癱瘓問題,另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由蚊蟲傳播心絲蟲感也很常見。 淡水動物之家日前救援一隻中型米克斯犬,腹部莫名腫大,拍打像水球有水波感,經獸醫師黃仲煜診療後確定為心絲蟲感染導致鬱血性心衰竭,透過腹腔穿刺引流後抽出2公升的腹水。 毛寶貝跟人類一樣可能會罹患心臟疾病,動保處建議飼主平時應帶家中年邁毛寶貝每年定期檢查。 (新北動保處提供) 動保處長楊淑方提醒飼平時可透過3項簡單方式為毛寶貝守護心臟健康,包括留意日常症狀若發現毛寶貝活動力下降、走幾步就喘、夜間常咳嗽或突然昏倒,應立即帶至動物醫院檢查;其二、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7歲以上邁入初老的毛寶貝,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完整心臟檢查;第三、每月心絲蟲預防藥物投予,至野外草叢更應做好外寄生蟲預防,以免壁蝨及跳蚤叮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