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成立家庭照顧者LINE專線

  衛福部成立LINE的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民眾可透過LINE直接獲得所需的協助。(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22日指出,統計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去年接獲6千餘通求助電話,其中近3成是以照顧者之情緒支持為最多,明年起政府將推動長照3.0,將延續照顧者自我覺察的重要性,增強照顧者韌力。 衛福部也公布成立LINE之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民眾可透過LINE直接獲得所需的協助。 呂建德次長表示,截至今年5月22縣市已設置134個家照據點,由全台約300名受專業訓練的家照專員提供包括照顧安排諮詢、到宅照顧技巧指導、支持團體、轉介心理協談等協助,為家庭照顧者與家人凝聚照顧共識,降低照顧負荷。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去年關懷專線接獲6千餘通來電,其中以要求情緒支持占29.4%為最多,且較前1年增加2.5%,超越詢問照顧資源的19.9%、照顧需求的17.3%。而情緒支持中以傾訴照顧壓力,如焦慮、憂鬱、無力、疲倦、憤怒等,又占了42%為最高,其次為與被照顧者溝通困難占23.3%,也較前一年增加1.5%,顯示多數照顧者難以抒發內心壓力,傾訴成為主要來電需求。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分享案例指出,一名住在彰化的46歲女性,同時要照顧中風父親、智能障礙兄姊及情緒不穩母親,當地社工徐秀珠積極協助並發掘她繪畫天賦,協助將畫作製成LINE貼圖,讓她 重拾自信與成就感。新北市一名70歲老婦,獨自照顧100歲的丈夫,因不堪照顧負荷而想輕生,也在當地社工王冠瑾的協助下,安排就養機構讓她重拾生活的勇氣。 衛福部指出,家庭照顧者遇到問題一定要向外求助,運用長照資源選擇適合長照需求或照顧壓力與安排,提高照顧者韌力。

Read More

羅馬尼亞黃蘑菇輻射元素超標 越南45噸榴槤不合格

  自羅馬尼亞進口的1批新鮮黃蘑菇被檢出輻射元素銫-137超標。(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公布本週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1批自羅馬尼亞進口的新鮮黃蘑菇被檢出輻射元素銫-137超標,另外有3批由越南進口重達45公噸鮮榴槤也被驗重金屬含量及農藥殘留含量不符規定,相關貨品都已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並未流入市面。 食藥署指出,1批由聯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輸入產地為羅馬尼亞的新鮮黃蘑菇,被檢出銫-137含量為214.1貝克/公斤,依據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銫-134與銫-137之總和限量為100貝克/公斤,這批共7公斤的羅馬尼亞的新鮮黃蘑菇,已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食藥署已針對聯馥食品在邊境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例為20%至50%。 食藥署指出,本週也發現3批由越南進口的鮮榴槤不合規定,其中1批是由英吉利貿易有限公司報驗的越南鮮榴槤1萬4850公斤,檢出重金屬鎘0.06mg/kg及殘留農藥達特南0.01ppm,都超過法規標準,食藥署已針對英吉利貿易輸入貨品在邊境由加強抽批查驗調整為逐批查驗。 另外2批越南鮮榴槤,分別由農峰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報驗的1萬6000公斤榴槤,被檢出殘留農藥賽速安0.02ppm,以及由福田企業社報驗的1萬4700公斤越南鮮榴槤,檢出殘留農藥二‧四地0.05ppm,也都超過法定容許標準,兩家公司日後報驗進口貨品在邊境由加強抽批查驗調整為逐批查驗。

Read More

嘉基腹部超音波篩檢3分鐘揪出454人肝異常

  嘉基舉辦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異常達454人。(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義基督教醫院與肝病防治基金會日前聯合舉辦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吸引將近500人參與,發現肝異常達454人,其中成功揪出疑似肝癌15人、肝硬化4人、肝實質病變48人、良性肝腫瘤73人,另有314人有脂肪肝,胰臟、腎臟與膽結石等早期異常徵象也高達210人,「只要三分鐘」的簡單檢查,幫助許多人在無明顯症狀下提早察覺問題,為健康爭取寶貴時間,顯示定期腹部超音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腹部超音波是一項快速、無痛、無輻射的檢查,可有效掃描肝、腎、膽、胰、脾等五大重要器官。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因為肝臟等腹腔器官並無痛覺神經,當身體出現腹痛、黃疸、體重驟減等症狀時,常已是疾病中晚期,錯失治療黃金時機。 肝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也是嘉基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啟益指出,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肝病相關疾病,特別是肝癌,若能早期發現,存活率與治療成效將大幅提高。期透過篩檢活動,讓肝炎帶原者、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能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最好至少每六個月一次,讓高風險族群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異常,早期治療 陳啟益也提醒,B型與C型肝炎患者即使透過健保給付的藥物獲得病毒控制或根治,但仍有部分病人會存在演變成肝癌的風險;因此建議肝炎帶原者,應每半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並搭配肝功能與腫瘤指數檢測,才能真正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 此外,陳啟益也亦觀察到脂肪肝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與民眾飲食西化、久坐少動等習慣有關。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能早期發現並及時介入,對預防慢性病發展至嚴重器官損傷具有關鍵意義。

Read More

誤吞牙齒矯正豆豆 多會自然排出

牙醫師張青萍表示,牙齒矯正「豆豆」脫落吞下肚對健康影響極低,有異狀速就醫。(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牙齒矯正,俗稱「豆豆」附件經常掉落、甚至可能誤吞,牙醫師張青萍說,這些小突點是使用複合樹脂材料製成,屬於牙科常用修復材料之一。若不慎吞下,大多會隨腸胃蠕動自然排出體外,對健康影響極低。 昕宇牙醫診所院長張青萍指出,附件掉落常見原因包括:咀嚼過硬食物、拆卸牙套方式不正確、口腔環境潮濕影響黏著力,甚至個別牙齒表面形狀不佳等因素。矯正期間應避免咬堅果、冰塊與牛肉乾,也要小心拆牙套時的施力角度,才不會讓附件鬆動或脫落。 張青萍提醒,若發現附件脫落,應儘速回診補黏,避免牙齒偏離原本設計路徑,影響後續牙套配戴適合度。此外,良好的口腔衛生與配戴習慣,也有助於提升矯正效果與穩定性。 至於「豆豆」不慎脫落吞下肚,因附件體積非常小,大多會隨腸胃蠕動自然排出體外,對健康影響極低。張青萍強調,這類材料屬於生物相容性高的物質,不易被胃酸分解,也不會釋放有害毒素。 但她也提醒,若吞下後有胃痛、惡心、吞嚥異物感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特別是兒童或年長者應格外留意。 不少進行隱形牙套矯正的患者,反映牙齒表面的小「豆豆」經常脫落,是否會影響療程進行。對此,張青萍表示,所謂「豆豆」是為了配合牙齒移動所設計的複合樹脂突點,若掉落過頻,確實可能延誤矯正進度,應盡速回診補黏,避免牙齒偏離原本設計路徑,影響後續牙套配戴適合度。

Read More

車禍喪生 桃醫追思乳癌暖醫周佳正

桃醫舉辦周佳正主任追思會,滿室鮮花與祝福傳遞無限懷念。(桃園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7月21日上午起,於院內布置溫馨追思空間懷念外科部主任周佳正醫師,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早上7時至下午6時,將持續至8月11日中午12時止。首日即湧入大批同仁與病患悼念,場面溫馨又感傷,衛福部長官親臨表達深切哀悼與敬意。桃園市長張善政亦代表市府團隊表達慰問與致意。 現場以大量鮮花、照片與留言卡片妝點,柔和燈光營造出寧靜而溫暖的氛圍。牆面播放著周主任過往醫療工作的影像,一幕幕與病患互動、與團隊討論、參與培育後輩的片段,令人動容,不少前來的同仁與民眾頻頻拭淚。 「他是我們敬重的醫者、溫暖的領導者,總是默默守護大家,今天能來說一聲謝謝,是我們的榮幸與責任。」一位外科住院醫師語帶哽咽地說。護理部資深同仁也感慨表示:「每次值班只要知道是周主任開刀,就安心許多。他不只是醫術精湛,更是讓人可以全心信賴的長者。」 除院內醫護團隊外,也有多名曾受照顧的病人與家屬專程到場。一位曾罹患乳癌的女士帶著手寫卡片前來致意:「是他讓我從最絕望的谷底走出來,我真的感激他一輩子。」 衛福部官員代表在追思會中向院方與同仁表達慰問,並表示周主任長年奉獻乳癌手術與急重症照護領域,對提升台灣醫療品質貢獻良多,其逝世是醫界的重大損失,亦令部內深感哀慟。 一場靜靜而深刻的追思會,見證了一位良醫對病患與醫療現場的深遠影響。他的身影雖已遠去,但他帶來的溫暖與典範,將永存在人們心中。

Read More

長期搬鈔票錢幣 疝氣復發拳頭大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一般外科醫師孫賢斌表示,經達文西手臂以人工膜縫補破洞、精準修復,讓銀行退休員走路不再卡卡,重拾正常生活。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65歲男性,年輕時就在銀行擔任鈔票和錢幣搬運工作,竟搬到罹患疝氣,十幾年前曾接受傳統疝氣手術,最近幾年又復發,兩側腹股溝冒出疝氣囊,左側疝氣大到如拳頭大,經達文西手臂以人工膜縫補破洞,精準修復,讓這位銀行退休員,走路不再卡卡,重拾正常生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一般外科醫師孫賢斌表示,他對這位退休銀行員兩側腹股溝都發生疝氣感到訝異,左側腹股溝疝氣已掉出約15公分×6公分的囊袋,比陰囊大了好幾倍;右側腹股溝疝氣也有6公分×6公分之大,經診斷是嵌閉性疝氣,怎麼能忍受到這樣嚴重程度才來求醫。 該患者說,他年輕時在銀行服務,負責鈔票和錢幣搬運工作,每天好幾次要將一大綑一大綑的鈔票和沉重的錢幣從庫房搬運到運鈔車,或從運鈔車搬運到庫房,以及在庫房內進行上下架等工作,十幾年前發現左側腹股溝有疝氣,接受手術治療,最近幾年又復發,情況更嚴重,影響生活作息,走路都卡到不行,不敢走太遠路,怕疝氣被卡破。 孫賢斌表示,該患者腹股溝疝氣,很可能因長年搬重物,造成腹內壓力增加,壓力會使腹膜破裂,腹膜會經過這個裂洞凸到腹股溝外面,形成疝氣。由於該患者兩側都有疝氣,傳統手術要在兩側腹股各劃開約10公分傷口,很難達到精準縫補的動作,建議患者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 這項兩側腹股溝疝氣手術,只在該患者肚臍上方開3個各約1公分小傷口,以達文西手臂探入,靈活彎曲、視野清晰,進行左右兩側腹膜破洞修補手術。孫賢斌指出,達文西手臂精準剝離很薄的腹膜,置入並固定人工膜以封住破洞,再將腹膜精細的復位縫補,預後效果更加良好,不僅減少病人術後疼痛度,復發率更是近乎於零。該患者手術隔日便能下床走動,兩天後就順利出院。 以台灣而言,腹股溝疝氣的發生率約6%,男性是女性的10倍。孫賢斌強調,大部份疝氣的腹膜破洞都不會自行癒合,有可能破洞會愈破愈大,更危險的是,這樣的「嵌閉性疝氣」,越卡會越腫,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組織的壞死。罹患腹股溝疝氣的高危險群,包括經常搬運重物、長期咳嗽、便秘、懷孕,如果摸到自己的腹股溝有圓形凸起物,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應趕快就醫做詳細診查。

Read More

抗過敏藥佩你安成抗癌新武器

中正大學生醫系教授陳永恩(左)及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抗過敏藥將成抗癌新武器。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中正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聯同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嘉基泌尿外科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歷時6年研究,近日於國際期刊《Molecular Medicin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常見抗過敏藥物「佩你安」(Cyproheptadine)可提升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辨識與攻擊力,展現其在抗癌治療上的潛力。 中正大學生醫系教授陳永恩及嘉義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沈正煌教授過去的研究已發現,佩你安具有抗膀胱癌的效果,此次研究進一步發現,佩你安可透過調控癌細胞的「表觀遺傳機制」,啟動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的免疫攻擊功能,進而有效抑制膀胱癌的腫瘤生長。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中第2常見的癌症,且擅長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控,使得治療更具挑戰性。研究團隊實驗發現,當癌細胞接受佩你安或另一種表觀遺傳抑制藥物「恩替諾達」(Entinostat)處理後,其細胞表面的「免疫辨識標記」表現顯著提升,使自然殺手細胞更容易識別並攻擊癌細胞。 研究團隊進一步的動物實驗顯示,經佩你安或恩替諾達處理的小鼠,其腫瘤生長明顯減緩,且腫瘤內自然殺手細胞的滲入程度顯著增加,證明這兩種藥物不僅能影響癌細胞本身,也能有效調節腫瘤微環境,增強整體免疫抗癌反應。 研究突破傳統化療抗癌治療的框架,提出一種透過「改寫癌細胞的基因開關」以喚醒人體自有免疫力的新策略。研究團隊表示,佩你安為老藥且具良好安全性,未來有望應用於膀胱癌或其他免疫逃脫型癌症的免疫治療,為臨床帶來全新希望。

Read More

高齡糖友一味控糖 可能頭暈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表示,控糖不是越低越好,高齡控糖更要拿捏得宜。(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糖尿病治療傳統觀念強調「糖化血色素(A1C)要壓到6.5%以下」,然而對年長病患者而言,一味壓低血糖反而容易導致頭暈、意識混亂甚至跌倒骨折等風險,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表示,高齡患者在監控血糖數值之餘,也應全面評估,才能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2025年我國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成,伴隨高齡化成長的還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目前我國65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已近3成。黃偉輔表示,高齡除了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也伴隨肌少症、行動不便、視力退化等退化疾病。 黃偉輔指出,對於高齡糖尿病患而言,太嚴格的控糖反而增加低血糖、跌倒骨折風險,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最新建議也針對長者放寬血糖標準,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認知正常、行動自理長者糖化血色素可控於7-7.5%,如有失智或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甚至可放寬至8%以上。 得益於近年血糖監測科技迅速發展,連續血糖監測器(CGM)搭配自動胰島素輸注(AID)裝置能進一步幫助穩定血糖、減少低血糖事件。透過這些科技,醫療團隊也能遠端追蹤血糖,同步減輕家屬與病人負擔。 奇美醫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團隊強調,未來隨著人口老化,糖尿病照護也步只停留在控糖,還需整合營養、運動、認知與心理支持等多層面照護,避免多重慢病與失能相互惡化。 針對高齡糖尿病長者,家屬應協助定期回診並留意是否出現記憶退化、體重快速下降、行走不穩等警訊。奇美醫團隊長期推動老年糖尿病整合照護門診,協助長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治療計畫。

Read More

社區健康巡迴車揪出乳癌術後穩定進行化療

  奇美醫院無障礙社區健康巡迴車X光乳房攝影檢查揪出乳癌,術後穩定進行化療。(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6歲陳姓婦女長期照顧年邁父母,113年底接受奇美醫院社區健康巡迴車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顯示異常,經醫師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早期乳癌,立即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病況穩定,目前進行化療。陳婦感謝巡迴車社區癌篩服務,為自己和家人守住健康。 奇美醫療體系永康、柳營、佳里奇美醫院3個院區,自101年首度啟用社區健康巡迴車篩檢迄今,數位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篩檢服務人次已破萬,每年篩檢量自108年5357人次增至113年7658人次,占比由14.8%攀升至20.5%。尤其在109年疫情期間,奇美醫療體系篩檢量雖下滑至3萬2503人次,社區健康巡迴車依然維持6373人次的服務量,展現防疫期間高度機動力與社區深入能力。 由跨界結合醫療體系、公部門與在地廟宇捐資,打造全新升級的奇美醫院第2台無障礙社區健康巡迴車,結合先進科技與貼心設計,未來將持續深入各大社區,把醫療帶進每一個需要的角落,也持續與各界攜手,推動乳房X光攝影檢查及子宮頸抹片篩檢,並設有預約服務專線,歡迎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踴躍預約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落實在地健康照護,讓愛與關懷行動不止。 奇美醫院社區健康巡迴車歡迎社區或機關團體預約服務,服務對象為符合國健署篩檢資格之婦女朋友,預約專線─永康院區:06-2812811轉53289至53291;柳營院區:06-6226999轉77091;佳里院區:06-6226999轉33286。

Read More

偏頭痛解謎 證實與2荷爾蒙有關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經5年研究已破解偏頭痛之謎,未來患者可望在偏頭痛發病之前就予阻斷,擺脫頭痛的困擾。(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21日宣布,經過5年長期研究已破解偏頭痛之謎,證實偏頭痛與雌激素、泌乳激素傳遞之微核糖核酸相關,可透過血液檢測,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糖核酸生物標記,準確度高達9成以上,這是全球首次捕捉偏頭痛動態指標,未來希望在偏頭痛將要發病之前就予以阻斷,讓患者擺脫偏頭痛的困擾。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陳世彬指出,偏頭痛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0%,全球患者超過10億人,台灣地區就有約200萬人受其苦,且女性為男性約3倍,而偏頭痛更是15至49歲人群中第2大失能原因,患者形容隨著每一次的心跳,都如同刀子割著自己的腦部,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與生活品質。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共組研究團隊,招募120位受試者進行長期抽血,包含偏頭痛發作期、非發作期、慢性偏頭痛與正常對照組,進行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中微核糖核酸表現,並再於197人之獨立驗證組中確認結果,經過5年的研究,而發現發現疾病特異微核糖核酸。 陳世彬指出,微核糖核酸是一種調控基因表現的小分子核酸,控制蛋白質何時合成、何時關閉,對細胞分化、發育、免疫及疼痛感知至關重要,5年來研究團隊以大數據分析參與實驗者血液,發現頭偏頭痛發病之不同時期,患者體內miR-183、miR-1307-5p等特定微核糖核酸濃度有明顯差異,可以有效分辨偏頭痛病患高達9成的準確度。 陳世彬表示,分析發現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訊息傳遞路徑,顯示偏頭痛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密切相關,這也可解釋,為何幼年男女偏頭痛發病比例相同,但成年女性偏頭痛發病數是成年男性的3倍的主因。 陳世彬指出,未來希望能夠開發出可長時間監測體內miR-183、miR-1307-5p等微核糖核酸的設備,正如配帶長期型血糖監測器一般,只要發現特定微核糖核酸濃度出現變化,達到偏頭痛病發前期樣態,就立即投以CGRP等小分子藥物及迷走神經刺激素,阻斷偏頭痛不予發病,讓患者擺脫困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