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未婚女 停經7年回春? 竟是子宮內膜癌

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孫珞指出,透過超音波可見患者子宮內有異常息肉。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8歲未婚的李女停經7年後突然陰道出血持續2週未止,家中長輩還打趣說她「回春了!」幸好姪女是護理師,察覺異常,建議她就醫,切片診斷為子宮內膜癌,接受微創手術,手術後不到24小時即可下床行走,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 起初李女先到診所就診,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增厚,先服藥物治療,但出血未改善,轉診至台中榮總,切片診斷為子宮內膜癌,須手術切除子宮、卵巢及骨盆淋巴腺治療。 李女說,得知要手術時,台中榮總達文西手術可提供多孔或單孔的選擇,「我怕痛,所以選擇只有一個傷口的方式,恢復得很快。」果真術後不到24小時即下床行走,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 李女指出,這次異常出血剛好發生在參加土地公福宴的隔天,或許是土地公的庇佑,讓她能及時發現病灶,也感謝家人貼心陪伴,以及台中榮總專業的治療與照護,才能走向康復。 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孫珞表示,單孔達文西手術屬於「極微創」手術,透過單一入口進行操作,病患身體只有一處2.5至3公分的傷口。系統採用多關節、蛇型可彎曲的器械設計,模擬手肘與手腕動作,大幅提升醫師在腹腔與骨盆腔內的操作自由度與靈活性,同時具備傷口美觀、術後疼痛低、恢復期短等多重優勢。 孫珞解釋,傳統以腹腔鏡器械操作單孔手術,受限於直式器械、靈活度有限,可能降低病灶切除時的精細度與組織縫合的密度,對於有生育需求者來說若是肌瘤切除後子宮縫合不夠緊密可能影響未來子宮壁強度。現在採用新型的達文西單孔系統即可在單孔下靈活處理病灶,不過疾病適用與否必須經專業醫師評估,例如運用在子宮肌瘤手術中,肌瘤過大或過多顆則可能不適用,必須與臨床醫師討論。 孫珞提醒,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包括初經早或停經晚、長期月經不規則、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曾具多囊卵巢症候群病史、不曾懷孕、使用荷爾蒙治療等狀況,建議應定期接受婦科檢查。更年期後若有不正常出血,要盡快就醫檢查,才不會錯過治療時機。

Read More

常吃外食少蔬果 56歲男大腸憩室炎

  醫師江梓維強調,唯有從生活中落實飲食調整與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疾病,守護腸道健康。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56歲的林先生平時工作忙碌,長期仰賴外食,蔬果攝取不足,最近出現左下腹持續性隱隱作痛,起初以為只是輕微腸胃不適,未多留意,不料近日疼痛突然加劇,並伴隨發燒與惡心,經醫師檢查確診為急性大腸憩室炎,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禁食與靜脈輸液等,經一週治療後,症狀明顯緩解,隨後接受結腸鏡檢查以排除腫瘤等其他病變,結果顯示無礙,順利出院。 嘉榮大腸直腸科醫師江梓維指出,所謂大腸憩室炎,是指腸道壁因壓力上升,在較薄弱的部位形成小囊狀凸起(即憩室),一旦發炎或感染,即轉變為憩室炎,常見症狀包括左下腹疼痛、發燒、惡心嘔吐、腹脹與排便異常等,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腸穿孔、膿瘍、腸阻塞或腹膜炎等併發症,後果嚴重。 江梓維提醒,憩室炎與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低纖維飲食、年齡增長、肥胖、久坐、抽菸及部分藥物使用(如非類固醇消炎藥)都是風險因子。 江梓維建議,為預防大腸憩室炎發作或復發,應養成高纖維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與全穀類、規律運動及良好的排便習慣,同時避免菸酒與過度使用非處方消炎藥。若有持續腹痛或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Read More

南市醫232人受檢 188異常

醫師牟聯瑞(左)正為民眾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今年免費為民眾作腹部超音波檢查,共有232人受檢,初步統計,檢查有異常者高達188人,占8成,包括疑似肝癌、肝實質病變、良性肝腫瘤、膽息肉、脾腫大、其他腹部腫瘤…等,已安排後續追蹤檢查與門診治療。此外,檢出109人有脂肪肝,比率達47%。 南市醫表示,為響應7月28日「世界肝炎日」,20日參與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發起的「今年超了沒?全台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大型公益活動,南市醫為232位年滿4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檢查,盼能早期揪出肝臟病變,降低肝癌憾事的發生。

Read More

響應世界肝炎日 基隆醫院提供免費腹超檢查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二十日與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聯合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為響應七月二十八日世界肝炎日,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二十日與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聯合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鼓勵民眾重視肝臟健康,實踐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的防治理念。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之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肝癌已連續四十五年穩居前二大死因。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指出,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即使功能受損仍不易察覺,往往等到出現症狀時已屬晚期,增加治療困難。腹部超音波檢查則是目前最簡便有效的檢查方式之一,具無痛、迅速與高可近性等優點,能在無症狀階段即早發現肝臟病變,大幅提升治療成效。 此次活動檢查結果顯示,受檢者中有高達一百二十四人(占比約百分之八十六)發現異常,其中包括六位不明性質肝腫瘤、二十六位良性肝腫瘤(血管瘤四人、肝囊腫二十二人)、十一人有肝實質病變,以及一人脾臟腫大。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共有一百零三人(占比約百分之七十二)罹患脂肪肝。此外,另有十四人檢出膽息肉,五十人有肝內鈣化點、膽結石、胰脾腎囊腫或腎結石等其他異常。 腹部超音波檢查則是目前檢測肝癌最簡便有效的檢查方式之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提供) 基隆醫院院長林三齊表示,此次活動特別安排兩位專科醫師進行檢查,並設有肝炎個案管理師提供衛教與諮詢服務,協助異常個案預約肝膽腸胃科門診,以利後續追蹤與治療。林三齊強調,年滿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為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則應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以利早期介入,守護自身健康。

Read More

腸道荷爾蒙GLP-1 抑制肌肉再生

陽明交大和北榮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荷爾蒙GLP-1會抑制肌肉的再生與修復,成為肌少症的隱形推手。左起為陽明交大教授郭津岑、北榮急診部主任黃獻皞。 (陽明交大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陽明交大與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腸道荷爾蒙GLP-1會抑制肌肉的再生與修復,成肌少症的隱形推手。長期使用GLP-1類藥物對肌肉健康的潛在風險,值得後續深入探討。 陽明交大表示,GLP-1是腸道在進食後自然分泌的荷爾蒙,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調節血糖的作用,廣泛應用於糖尿病與減重治療。 研究團隊、北榮急診部主任黃獻皞針對145名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急診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發現即使在空腹狀態下,肌少症患者的血中GLP-1濃度仍異常升高,平均為非肌少症者的近3倍。 進一步進行動物與細胞實驗發現,GLP-1會抑制肌肉生成過程中的關鍵蛋白,導致肌纖維融合不良、形態異常,進而阻礙成熟肌管的形成。此外,GLP-1還會干擾細胞內粒線體的正常運作,使細胞能量代謝大幅下降,等同直接打亂肌肉修復與增生的機制。 研究主持人、陽明交大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郭津岑表示,傳統對肌少症的認知,多集中在年齡、運動不足與營養攝取。這項研究打破GLP-1僅為胰島素刺激因子的舊有認知,揭示它在骨骼肌分化與能量代謝中的負面影響,對於肌少症與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策略帶來重要啟示。 此研究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惡病質、肌少症與肌肉),為肌少症的預防與診斷提出全新可能,例如GLP-1是否可成為早期的生物標誌,以及長期使用GLP-1類藥物是否需要重新評估其對肌肉健康的潛在風險等,都將是後續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Read More

台南旭集驚傳用餐後不適 6人出現嘔吐腹瀉症狀

頂級日式BUFFET旭集和食集錦台南店本月9日才開幕,即傳出疑似食物中毒案。(饗賓集團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進駐台南新光三越新天地剛開幕10天的高檔人氣餐廳「旭集」,傳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有民眾在臉書爆料,一家4口與2名同行友人到該餐廳慶生後,接連出現上吐下瀉掛急診。衛生局19日表示,已採集4名發病個案及8名廚工檢體送驗,目前除本案外,尚無其他通報紀錄。待檢驗結果出爐後,若確認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會依法辦理。 旭集餐廳甫於9日開幕,有網友在臉書《台南大小事》及threads上PO文指出,14日晚間全家人赴旭集台南店用餐慶祝生日,回家後開始上吐下瀉,隔天上醫院掛急診,全家吊點滴,直至現在都尚未康復。2個小朋友吃藥後仍持續拉肚子、發燒,18日再度掛急診,因擔心有脫水狀況住院,在醫院觀察中。 PO文者說,當天用餐完畢就未再進食,醫院也進行疑食物中毒通報,衛生局當天派員到餐廳稽查,一家4口接受糞便採檢,仍在等待報告中,上網求問有沒有人碰上一樣狀況。有網友留言回覆,女兒於同日中午於旭集用餐,晚間開始拉肚子,出現腸胃炎症狀就醫。 衛生局副局長林碧芬說,15日接獲醫院通報後即派員到場稽查,環境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經初步調查,當事人用餐內容包含煎干貝、蛤蜊湯、西瓜汁等,但因相關食品皆已供應完畢,無食餘檢體可供採樣,除了對業者與病患採檢,並持續追蹤是否有新增個案。

Read More

幫忙帶孫 有助延緩失智

幫忙帶孫,有助延緩失智!(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最新研究指出,每週幫忙帶孫不超過40小時(非密集照顧)的長輩,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明顯較低。關鍵機制居然跟「手機」、「網路」與「孤單感」有關。 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分享,來自中國大陸的這項大型追蹤研究,共分析超過1萬名50~79歲長者,觀察他們是否有失智傾向。研究發現,每週適度幫忙照顧孫子女的人,失智風險比完全沒帶孫的長者少了24%。 研究發現,適度帶孫的長輩,通常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有網路或寬頻可用,也感到比較不孤單。而這3個因素加起來,解釋了將近37%的失智風險降低。 綜合研究,蔡明劼指出,帶孫不一定壞,適度參與反而有益大腦健康;長輩學會用手機、上網,不只跟得上時代,也可能延緩失智;不孤單的大腦,才是健康的大腦。 他強調,不只有孩子需要「數位學習」,阿公阿嬤也可以學習用手機、滑平板,甚至上網聽音樂、看影片,這些日常小事可能就是守護大腦的關鍵一招。

Read More

男性女乳症 定位超音波抽吸乳腺還自信

男性女乳症手術可在超音波定位下抽吸乳腺組織,僅約2小時就可告別困擾。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20多歲年輕爸爸帶著年幼女兒去游泳池戲水,豐滿的胸部被小朋友指指點點;另名20歲男大生從中學起胸部就逐漸隆起,飽受同儕異樣眼光。兩人經接受男性女乳手術,術後終於敢挺胸,尋回自信。 男性女乳症是因為男性的乳房腺體組織增大,為男性最常見的乳房問題,在新生兒期、青春期以及老年期3個時期最為常見。青春期男性女乳症指的是在男性青春期時,非由藥物或是內分泌疾病所引起的良性乳腺組織增生。 高醫整形主治醫師外科賴雅薇表示,在健康成年男性中,男性女乳症盛行率約30%以上。最近3年收治100多例患者,可在理學檢查時觸摸到乳房組織,大多是20多歲大學生或上班族。 男性女乳症患者,有些是因肥胖造成,可使用抽脂術。但有些患者屬於乳腺型,傳統手術是沿乳暈開立切口,再把隆起的乳腺取出,傷口約3~5公分,現在可以用抽吸方式,在超音波定位下,在腋下附近開立一個約0.5公分的小切口,置入長型器械,再予以抽吸過多乳腺組織,手術約2個小時。 醫師賴雅薇近3年收治100多例男性女乳症患者,整形外科協助找回自信。 (記者王正平翻攝) 整形外科主任李書欣提醒,部分男性乳房變大可能是乳癌表現,尤其是短時間內單側乳房變大者,進行縮乳手術前需先排除乳癌可能性。此外,有蟹足腫體質者,要留心胸前是易增生蟹足組織的部位,術後應穿著彈性衣3個月,避免疤痕增生。 高醫副院長、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強調,超音波定位下真空輔助乳房微創手術技術在於傷口小、定位精確地取出乳腺組織送病理化驗,排除是否有病變的可能。

Read More

三伏天用三伏貼 調理體質改善過敏

三伏貼是中醫「冬病夏治」療法,選在三伏期間將中藥餅敷貼於特定穴位,幫助改善和預防秋冬易發作的虛寒性疾病。(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歲的顏小弟長期飽受鼻過敏困擾及氣喘病史,每天早上起床總是連續流鼻水、打噴嚏長達半小時,夜晚也因鼻塞影響睡眠。經過三伏貼治療後,早上的過敏症狀大幅緩解,鼻水流不停的時間縮短為5分鐘內,睡眠品質明顯改善;30歲張小姐從小有鼻過敏問題,天氣一轉涼就容易打噴嚏、流鼻水,而且常常感冒。自從3年前起,每年都接受三伏貼治療,不但過敏發作的頻率減少,症狀也減輕,反覆感冒的情況明顯改善。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部醫師吳奐昀指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段,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結束,共30天。三伏貼是中醫「冬病夏治」療法,選在三伏期間將中藥敷貼於特定穴位,幫助改善和預防秋冬易發作的虛寒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等,建議一個療程完成3次敷貼效果最佳,有助提升免疫力與體質,減緩相關慢性病症狀。 吳奐昀說,三伏貼以溫陽散寒、辛溫祛濕的中藥材研磨成粉,製成藥餅,敷貼於身體特定穴位上2至4小時,藉由刺激經絡與調整臟腑功能,以增強身體免疫力與抗病能力,常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或體質虛寒的族群,預防或減少冬季容易發作的慢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成年人反覆感冒、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小兒體質虛弱等;對於不易配合服藥或對服藥有疑慮的民眾,也能藉此外治法調理偏差的體質。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部醫師孫筱茹表示,基礎研究指出,三伏貼可以經皮吸收,減少肺部氣管發炎、氣管阻塞,改善氣喘,也能減少鼻黏膜發炎,改善過敏性鼻炎。若患者有腸胃道疾患或寒性關節炎症狀,亦可藉由敷貼三伏貼來改善。三伏貼的藥材成分具鬆弛支氣管平滑肌、抑制血管通透性、減少發炎等功效。 三伏貼以溫陽散寒、辛溫祛濕的中藥材研磨成粉,製成藥餅,敷貼於身體特定穴位上2至4小時。(記者陳金龍攝) 三伏貼在過去許多研究中有免疫調節作用,病人在接受三伏貼治療前一年的冬天與接受三伏貼治療的同年冬天相比,感冒天數減少60%,而感冒發生的頻率減少70%。台灣另一項研究指出,三伏貼治療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打噴嚏、流鼻水和鼻子發癢的症狀,對於有呼吸道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感冒、鼻炎、扁桃腺炎、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及氣喘)的病人,三伏貼在改善症狀及提升生活品質皆有效。 吳奐昀提醒,民眾進行三伏貼治療必須經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如有發燒、急性感冒、急性感染、皮膚容易過敏或有傷口者,以及孕婦和兩歲以下的兒童皆不適合三伏貼治療。治療期間應注意不宜冰品、辛燥及易引起過敏之飲食。    

Read More

胃癌術後又見殘胃癌 擅停藥惹禍

  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說明,患者因胃癌切除半個胃(筆指處)。(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8旬婦人去年中因為上腹部悶痛,原以為只是胃痛不舒服,連吃1個月胃藥不見改善,家人覺得不對勁帶她就醫,一檢查發現是2期胃腺癌。婦人接受胃切除手術合併口服化療,原本恢復良好,但今年例行回診時竟又發現癌細胞,醫師追問才知道患者自行停藥導致復發,經調整並持續使用化療,目前病況穩定恢復中。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去年發現胃癌後接受半胃切除手術,術後持續口服化療,原本定期回診狀況穩定,未料她因不耐化療副作用造成身體不適自行停藥,今年初例行性回診時,在其殘留的半顆胃發現癌細胞,證實復發「殘胃癌」。 吳明駿表示,胃癌目前是全球癌症死因第4位、癌症發生率第5位,在台灣也長年高居國人10大癌症之列,而切除胃部後的殘留胃組織再發現癌細胞的「殘胃癌」,占所有胃癌約1%~3%,主要與腸液膽汁長時間逆流到胃部有關,由於很多人都有胃痛、胃食道逆流問題,所以經常被輕忽,導致一發現就已經是晚期胃癌。 吳明駿認為,胃癌與遺傳基因、飲食習慣有關,提醒民眾應保持定時定量高纖飲食習慣,少吃醃漬類食物,養成規律生活作息與運動、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出現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經治療未改善,應及早就醫檢查;另胃癌家族史或長期胃潰瘍等疾病患者,除定期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曾接受為切除手術者也應1年1次胃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吳明駿引用國健署統計資料說明,當人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引起胃部持續慢性發炎,出現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癌前病變,最後導致胃癌。國健署為了降低胃癌發生率,今年在17個縣市試辦胃癌公費篩檢計畫,並預計明年全面納入公費篩檢,成為國人第6項免費癌症篩檢項目,希望讓胃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死亡率。 吳明駿提醒,胃癌治療主要以內視鏡切除患部合併化療與標靶藥物為主,但很多患者因為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自行停藥,易造成癌症復發,提醒若出現副作用可與醫師討論換藥或減量,耐心完成治療才能成功抗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