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打石膏抓破皮險釀重症!新型科技石膏輕量、透氣、固定佳突破困境

根據衛福部112年統計資料,因骨折就醫者大約有29萬人,其中前臂骨折人數就佔37.36%,屬於較常發生骨折的部位。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打石膏竟引發蜂窩性組織炎!70歲的陳伯伯(化名)因骨折採用傳統石膏固定,然而石膏包覆處出現難以忍受的搔癢感,陳伯伯便嘗試用長尺戳進石膏內搔癢,搔癢感雖得以舒緩,但隔幾日卻產生疼痛腫脹、露在外頭的手指呈現暗紅色,就醫後發現原來長尺刮破皮膚,又因石膏包覆導致傷口悶熱發炎,小傷口因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情況一度嚴重。 傳統石膏隱憂:醫師臨床施作繁瑣耗時 對病人也是一項嚴峻挑戰 傳統包覆石膏雖然對骨折患者來說,雖然能夠避免開刀即可固定患部,然而,因為患部要長達1個半月不能碰水,無法清潔加上包覆的悶熱感,尤其處在台灣的潮濕氣候,讓許多骨折患者苦不堪言。 永豐骨科診所朱重興院長表示,傳統石膏除了上述的困擾點之外,對於醫師臨床施作來說也是相當繁瑣,光是前置準備時間至少要十分鐘,且打上石膏後又要再等1小時才會乾透;治療期間如果患部骨頭位移或石膏鬆脫,還需要切開取下再重上石膏,不僅患者受苦、對醫師來說也是非常耗時費力。 新型科技石膏登場:兼具輕量與透氣 改善傳統石膏不適 但現在,骨折治療有出現新的選擇。「目前國內引進一種新型態的科技輕量石膏,外型採用網格狀結構設計,輕便但固定效果佳,其特點之一就是透氣且可以碰水,有助於改善傳統石膏的沉重、悶熱與搔癢感。」 40歲的梁先生使用新科技輕量石膏,日常生活較不受影響。「病人是左手前臂骨折,他戴上科技石膏也不影響開車、電腦打字,日常生活大多都能自理,讓他很順利的在1個半月後拆除石膏。」朱重興院長指出,對患者與醫師來說,都減少了一些以往的困擾,過去石膏治療耗時、流程冗長,對病患和醫生都是一大痛點,而這種科技石膏因為是利用卡榫固定,穿脫調整都能非常即時。梁先生在患部消腫後總共進行3次石膏調整,只須脫下石膏加熱重新塑形,過程不用10分鐘,讓醫師在調整上更為便利,減少以往的繁瑣流程。 根據衛福部112年統計資料,因骨折就醫者大約有29萬人,其中前臂骨折人數就佔37.36%,屬於較常發生骨折的部位。朱重興院長提醒,骨折治療須依各別病情處置,最重要的是配合醫囑與療程,千萬不可自己當醫生任意拆除石膏,否則恐怕讓患部移位,造成終身性的影響。

Read More

輕忽事後避孕藥害輸卵管被切除 醫籲正確雙重避孕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2025世界避孕日,呼籲所有年輕朋友,透過正確的「雙重防護」避孕觀念,更能夠掌握自己人生。(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提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18歲的小美(化名)升上大學後與學長陷入熱戀並發生性行為,過程當中都沒有避孕,僅服用事後避孕藥,以為即可達到避孕效果。後來小美月經遲遲沒來,剛開始不以為意,直到因出血加上腹痛難耐送醫,被診斷是子宮外孕,最後緊急手術切除破裂的輸卵管,才保住性命。醫師提醒,這樣的憾事正反映出許多年輕族群普遍對避孕認知不足,不僅增加非預期懷孕風險,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狂吞事後避孕藥 意外懷孕與副作用不容輕忽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醫師指出,事後避孕藥在24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雖可達到約95%,但若延遲至72小時內使用,失敗率恐超過四成。此外,因其含較高劑量黃體素,可能造成經期紊亂、頭痛或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黃建霈醫師強調,事後避孕藥僅能作為不得已時的緊急手段,一個月最多使用一次,一年建議不超過三次,絕不能當作常規避孕使用。若不當使用事後避孕藥造成意外懷孕,除了會讓年輕族群面臨課業中斷、同儕壓力和經濟困境外,更可能引發社會問題,因此宣導正確避孕教育刻不容緩。 常規口服避孕藥安全性高 新一代黃體素改善痘痘問題 許多女性對常規口服避孕藥仍有疑慮,擔心長期服用會影響生育。黃建霈醫師澄清,事實上大多數女性在停藥兩三個月後即可恢復正常排卵,不會造成不孕。 黃建霈醫師進一步說明,避孕藥自1960年代問世至今已發展到第四代,劑量已大幅降低,副作用減少。新一代黃體素不僅具抗雄性作用、改善痘痘,還能減少水腫,並能協助調整經期與減輕經前症候群。目前常規口服避孕藥種類多樣,建議女性可向婦產科醫師諮詢與評估,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常規口服避孕藥。 正確雙重避孕 掌握自己人生 黃建霈醫師表示,避孕的兩大重點在於「觀念正確」與「執行徹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長期推動的正確避孕方式是「雙重防護」,也就是女生規律服用常規口服避孕藥、男生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避孕成功率可達99%以上,還能有效預防性病。相較之下,事後避孕藥因劑量高副作用明顯,失敗率亦較高,僅能作為緊急補救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家庭普遍較少公開談論性與避孕議題,年輕人多半透過網路獲取資訊,卻容易接觸到錯誤訊息。黃建霈醫師表示,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近年積極推動數位資源,除了與國健署合作發布避孕指引,也製作衛教短影音放在官網與YouTube,更設立「避孕諮詢室」網站,提供避孕相關資訊,並進一步推出「避孕諮詢地圖」(https://www.beok.org.tw/location/),讓民眾能快速找到附近的避孕諮詢診所或認證藥局,獲得專業建議與服務。 世界避孕日倡議 計劃性生育是守護未來的關鍵 每年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目的是提醒大眾正確避孕的重要性。黃建霈醫師指出,宣導正確避孕觀念並非反對生育,而是提倡計畫性生育。台灣目前約有五成屬於非預期懷孕,其中近半數最後以流產收場,尤其未婚女性比例更高。非預期懷孕的女性通常較容易有憂鬱與焦慮問題,孕期壓力高而出現早產,或因缺乏產檢提高母體死亡率,千萬不能小覷。 黃建霈醫師提醒,提升台灣生育率的正確方向應是協助想生卻不能生的民眾,而不是讓不想生養的人因錯誤認知意外懷孕而陷入生活困境,唯有落實計劃性生育,才能保障母嬰健康與維持社會穩定。

Read More

腸道健康與情緒息息相關 專家提醒:壓力大族群更需留意

隨著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的發展,益生菌的產品設計已不再單純強調「菌數越多越好」,而是更著重在如何讓菌株在腸道中維持穩定,並與飲食習慣相結合。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白天工作拼進度、晚上常加班,假日也難以真正放鬆。長期壓力與作息不規律,不僅會影響身體狀態,也與腸道環境息息相關。國泰綜合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黃紀榕博士指出,腸道菌相的平衡與否,會牽動消化功能與日常情緒感受,因此如何維持腸道良好狀態,逐漸成為民眾關注的健康議題。 益生菌成為日常保養選項之一 腸道內存在數以兆計的微生物,其中益生菌扮演著維持菌相平衡的重要角色。研究觀察顯示,適度補充益生菌,可作為日常保養的一環,協助維持腸道微生態。對於生活緊湊、飲食不規律的族群,專家也建議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膳食纖維與益生質,來維持腸道菌群的穩定。 「456黃金關鍵」:益生菌設計理念 隨著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的發展,益生菌的產品設計已不再單純強調「菌數越多越好」,而是更著重在如何讓菌株在腸道中維持穩定,並與飲食習慣相結合。國泰團隊提出一項稱為「456黃金關鍵」的設計理念,包括: 4重包埋技術:強調菌株在通過嚴苛環境時的穩定性 5種益生菌:依據台灣常見飲食與生活型態篩選並調整比例 6種益生質:提供益菌所需營養來源,支持菌群平衡 這項設計理念反映了益生菌發展的新趨勢,也提供民眾參考,如何挑選更貼近日常需求的保養方式。 保健不該是壓力 而是一種生活習慣 該單位表示,近年推動「預防醫學 × 日常保健」的理念,希望讓健康管理不只是疾病出現後的治療,而是從日常小細節做起。比起追求速效或過度強調效果,建立能持續進行的生活習慣,才是維持身心平衡的長久之道。 專家提醒,現代人常因壓力與作息影響腸道狀態,透過良好作息、均衡飲食與適度補充益生菌,都是常見的日常保養方式之一。隨著更多研究成果與產業投入,像「456黃金關鍵」這樣的設計理念,也讓益生菌的應用朝向更貼近生活、強調平衡的方向發展。 資料來源:國泰健康管理

Read More

高榮研究登國際期刊封面 Fingolimod延緩卵巢老化 不孕症生機

  高雄榮總生殖醫學中心團隊研究為生殖醫學帶來全新契機。(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研究團隊研究證實,臨床上原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芬戈莫德(Fingolimod),可促進老化生殖細胞形成「奈米通道」,透過細胞間直接傳輸粒線體,恢復細胞能量與粒線體功能,此突破顯示藥物再利用的潛力,為生殖醫學帶來全新契機,這不僅展現台灣在生殖醫學的研究實力,更突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為女性健康與生殖醫學永續發展寫下關鍵里程碑。 高雄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崔冠濠教授表示,卵巢老化導致卵子品質下降與受孕率降低,是臨床不孕治療最棘手的挑戰之一,隨著台灣晚婚晚育,許多女性在高齡才規劃生育,卻常因卵巢功能快速衰退而錯失黃金受孕時機,加劇少子化危機,唯有持續研發並提出創新治療策略,延緩卵巢老化、改善女性生育力,才能為少子化問題提供科學化的解方。 研究主持人李佳榮副教授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證實生殖細胞之間的粒線體可透過奈米通道傳輸,但此現象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弱,實驗證明,芬戈莫德能促進更多奈米通道形成,加強粒線體傳輸並恢復細胞能量,在老化母鼠模型中,經治療後卵泡數量與卵子品質皆顯著提升,顯示其臨床應用潛力。 這項研究由崔冠濠教授領軍,結合李佳榮副教授、林立德副教授,以及新晉博士林佩萱與蘇琬屏博士,共同投入卵巢老化研究,從基礎機制到臨床應用皆有深度布局,展現跨領域的團隊能量;研究成果獲高雄榮總、國科會與退輔會支持,團隊已著手申請發明專利,並將持續推動臨床前驗證,期望發展出延緩卵巢老化、改善不孕治療的新策略。 高雄榮民總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研究團隊這項最新成果也榮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診斷治療》(Theranostics)封面故事(Cover Story),在國際醫學舞台上展現台灣的研究實力。

Read More

女嬰總膽管囊腫 米粒→乒乓球

  台中榮總外科部主任周佳滿表示,今年6月盧小妹至醫院時,正常應僅有米粒大小的總膽管已腫脹如乒乓球。(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歲8個月的盧小妹今年做檢查時意外發現罹患總膽管囊腫,米粒大小的總膽管已腫脹如乒乓球,如果不盡早手術切除,恐會黃疸、反覆膽道發炎、胰臟發炎,以及肝硬化,甚至惡化罹癌,6月接受用單孔達文西手臂手術切除總膽管囊腫與膽道重建,恢復健康。 台中榮總外科部主任、兒童外科醫師周佳滿指出,總膽管囊腫為先天性膽管異常疾病,會造成膽汁排出受阻,引發腹痛、發燒、黃疸、灰白便等症狀,嚴重會併發膽道結石、肝功能異常、胰臟炎,在台灣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大多在兒童6、7歲前發病,若不手術切除,數十年後可能惡化為膽管癌,即便完全切除病灶,仍存在約4%的癌化風險,需要長期追蹤。 周佳滿表示,單孔達文西手術系統具有顯著優勢,手術視野可放大10至15倍,影像更加清晰,且多關節可彎曲的機械手臂特別適合在狹小空間內操作,相較於傳統腹腔鏡更加靈活。不僅能降低組織損傷,也可加速術後恢復。 周佳滿說,總膽管囊腫並不少見,盧小妹是在心臟追蹤檢查時,意外發現腹部異常確診,有些則是在產前或是新生兒超音波篩檢發現,或是發病出現症狀才知道。 醫護人員昨日與盧小妹一起切蛋糕,慶祝2歲生日。(記者陳金龍攝) 相較於標準治療的腹腔鏡手術,會有3個0.5公分的小洞、1個1至2公分的傷口,單孔達文西手術將腹部2公分切口隱藏在肚臍內,幾乎不留疤痕,醫師操作手在幼兒狹小腹腔看得更清楚,手術吻合度更佳,減少滲漏及復發風險,盧小妹術後6天即出院。 周佳滿指出,中榮14年來,已為60個總膽管囊腫兒童手術,有十幾個為達文西手術。   單孔達文西手術系統視野可放大10至15倍,影像更加清晰,且多關節可彎曲的機械手臂特別適合在狹小空間內操作,相較於傳統腹腔鏡更加靈活。(記者陳金龍翻攝) 不過,小兒單孔達文西手術需特別注意氣腹壓力(將二氧化碳灌入腹腔以撐開手術空間)對心肺功能的影響,同時考量幼兒童發育狀況,單孔達文西手術若要經肚臍進行腹腔手術的最低體重限制約8-10公斤。

Read More

熟女掉髮困擾 中藥+針灸重拾自信

  中醫師陳昕宜表示,針灸育髮可刺激頭皮,幫助改善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與氣血供應。(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5歲婦人因掉髮困擾多年,影響外觀及髮量,到中醫門診求助,經過3-4個月中藥調理搭配針灸治療,不但髮量增加,外觀也有明顯改善,讓她重拾自信心。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昕宜表示,近年來因掉髮及頭皮問題求診的患者明顯增加,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熬夜過多,再加上飲食精緻化、環境汙染與荷爾蒙失衡,導致掉髮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 她說,中醫治療掉髮除了針對「頭皮」或「毛囊」,還強調從整體體質出發,辨證論治。常見的掉髮體質類型包括:1.肝腎不足型:腎主骨生髓,其華在髮,肝腎精血不足時,毛髮失養而容易乾枯脫落。2.氣血兩虛型:頭髮依賴氣血濡養,若氣血不足,頭皮循環不佳,就會出現髮量減少。3.脾胃失調型:飲食不節或脾胃運化不良,導致營養無法輸送至頭髮,造成毛髮脆弱。4.肝鬱氣滯型:長期壓力、情緒鬱結,氣機不暢,血行不暢,頭髮也容易掉落。 治療除了根據各證型使用中藥,也可搭配食療燉煮、茶飲等。除了中藥調理,針灸育髮也有效果,常用穴位如百會、四神聰、足三里、三陰交等,及局部刺激頭皮,可幫助改善頭皮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與氣血供應;搭配頭皮針或電針刺激,更能直接活化毛囊功能。 陳昕宜說,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平日養護同樣重要,建議:1.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充足睡眠能幫助肝腎精血恢復。2.均衡飲食:可適量攝取黑芝麻、核桃、黑木耳、黑豆、山藥等有助於養腎生髮的食材。3.適度運動:促進氣血循環,改善頭皮供血。4.放鬆心情:壓力過大會影響氣血運行與內分泌,可透過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舒緩。

Read More

林口長庚研發 肝移植後自我管理 AI聊天App好幫手

  提升患者自我管理品質,長庚醫療團隊開發肝臟移植術後AI聊天APP。(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長期致力於肝臟移植及術後照護管理,迄今已累積1640位肝臟移植個案的豐富實績。院方除提供術後精準個案管理外,在副院長李威震領軍下,與長庚大學謝萬雲、翁麗雀兩位教授及護理師鄭思敏合作,共同研發不受時間與場域限制的「肝臟移植術後AI聊天App」,讓病人擁有 「24小時隨身小幫手」。 李威震25日表示,手術的成功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在於術後長期照護,術後患者需終身面對免疫抑制劑服用、併發症監測、感染預防及規律回診等複雜的自我管理要求;若未能有效執行,後續將大幅增加移植器官排斥、嚴重感染、再住院等風險,同時也使醫療成本上升。考量照護不應止於病房而應延伸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在這個即時通訊平台上,能提供個人化的服藥提醒、症狀監測指導,亦能解答飲食、運動、情緒管理等常見疑問,並在必要時引導患者及時聯繫醫護專業人員,提升醫病即時雙向溝通效率。 「肝臟移植術後AI聊天App」預期能顯著提升肝臟移植受者的自我管理效能,降低併發症發生率,減少再住院風險,進而全面提升其生活品質。翁麗雀及謝萬雲表示,相信這項暖心智慧聊天APP將成為肝臟移植患者居家照護未來重要的關鍵支持,將專業護理照護與智慧科技結合以提升照護品質,是團隊努力的目標。 林口長庚院長陳建宗表示,這項工具不只是科技上的創新,更是以患者為中心照護理念的具體展現。本項合作充分展現學研跨領域整合的巨大潛力,未來將持續透過將先進的AI技術應用於複雜的醫療健康管理,使持續性的醫療照護以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服務病患。

Read More

難治型思覺失調 他一度住院5個月

  難治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陷入絕望,醫師黃立中治療幫助患者發現曙光。(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45歲張先生因長期受到幻聽及妄想症狀,近十年來飽受難治型思覺失調症困擾。儘管規律服用各類抗精神病藥物,患者症狀仍無法有效控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僅在過去三年內就因病情惡化五度住院,最長一次長達五個月,讓他與家人一度陷入絕望。 經嘉榮身心醫學科醫師黃立中診斷評估後,為患者制定了綜合性治療方案,包括:多重作用機轉混和藥物治療、多重神經傳導物質作用機轉治療藥物治療,並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家庭支持。 歷經六至八週治療,張先生的幻聽與妄想減少近五成,情感平淡與社交退縮等負性症狀也明顯改善,出院後持續配合門診追蹤與心理治療,截至目前病況穩定,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黃立中指出,思覺失調症意指經過至少兩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症狀仍無法達到明顯改善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4:1,男性通常發病較早,女性則多在25-35歲發病。難治型思覺失調症常見更早發病年齡、更頻繁的住院治療史及更高的共病率。 黃立中說,此類患者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幻覺(多為幻聽)、妄想(如被害妄想、關係妄想)、思考障礙、情感平淡及社會功能顯著退化等,同時伴隨較高的輕生風險。 黃立中表示,難治型思覺失調症是身心醫學科治療的重大挑戰,除了單一藥物治療外,複合型多重神經傳導物質機轉結合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如TMS,及心理社會介入,形成多模式治療方案,已成為處理難治型案例的新趨勢。 黃立中指出,約35%難治型患者能從這種綜合治療中獲益,症狀緩解率顯著提高,住院率降低,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難治型思覺失調症雖然棘手,但隨著醫學進步,多元化治療方案正帶來新希望,張先生的案例展示了個別化、綜合性治療方案的重要性。

Read More

6成長者牙周清潔不足 口腔智慧照護改善

  金屬中心開發「口腔智慧照護方案」。(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全台65歲以上長者已超過400萬人,約六成長者存在牙周病或口腔清潔不足問題,更有近三成長者因口腔功能退化導致吞嚥困難,衍生營養不良及失能風險,「口腔智慧照護方案」,可透過居家化、數位化的方式協助長者改善口腔清潔與吞嚥功能,並串接資料交換架構,建立跨醫療場域之完整數據。 金屬中心副執行長王俊傑表示,「口腔智慧照護方案」是由金屬中心所開發,包括Auto Brush全口音波牙刷、Smile Guard智慧照護裝置、氣囊感測舌壓檢測器及健舌互動遊戲等創新工具,未來將進一步結合北昕資訊Dental HIS系統與SaMD醫材軟體,提供更精準的智慧診斷與照護服務。 王俊傑指出,此方案更導入美國ADA認證刷毛設計與亞洲齒型專屬改良,並開發自主螢光攝影檢測與牙齦血氧篩檢儀,持續提升口腔清潔辨識效能。相關方案在金屬中心蘇子可處長帶領下,已完成多場域滲透示範,包括嘉義縣衛生局社區據點、TOCA台灣口腔照護協會、高醫小港醫院咀嚼及吞嚥重建中心與公會社區診所、日本太陽照服等。 累計5大類場域、逾1,267位長者參與體驗,其中前後比對案例達1,051例。並已攜手台朔重工、活那凌生技、優安互連、矽塔資訊等合作夥伴,共同推動智慧照護商業模式;未來金屬中心將持續與更多廠商鏈結合作,有系統推廣居家復能課程與配套產品,協助長者在家即可進行肌耐力與吞嚥訓練,累積健康數據並回饋醫療單位參考。 金屬中心於九月廿五日起至廿七日,在南港展覽館之「2025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正式推出「高齡智慧口腔與吞嚥賦能體驗館」,呈現整合吞嚥健舌訓練檢測、居家潔牙輔助服務與口腔照護雲管家,運用互動式APP與AI即時辨識技術,提升長者自主訓練與居家口腔保健成效,經場域實證顯示,口腔清潔改善率達83%,超過1,200人次體驗,展現智慧照護的應用潛力。

Read More

膝關節退化吃止痛藥卻更嚴重 醫籲提早手術治療

大甲李綜合醫院成立骨科微創手術中心,添購新設備提升手術精準度。(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逾2萬人次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分析,到院進行膝關節、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年紀以70歲以上最多,為了提升醫療品質,該院特別成立骨科微創手術中心,今天舉辦記者會,三位患者到場分享,強調要活就要動,如果關節有問題,千萬不要靠吃止痛藥,一定要趁有體力儘早開刀治療。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進行人工膝關節、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年紀愈來愈大,以他臨床的經驗統計,幾乎在70歲以上,而且有年紀愈來愈大的趨勢,80歲以上的患者也不少,甚至還有百歲人瑞,患者有一個共通點,都屬於退化性關節炎最嚴重的第四期,吃了止痛藥無法止痛、痛到不能走路,才想到來醫院評估、手術。 「年紀不是手術考量因素,而是病患本身的健康。」王芳英說,他在臨床手術逾30年經驗,累積至少近萬個案成功案例,發現近幾年手術患者年紀愈來愈大,成立骨科微創手術中心後,更能精準進行跨科全人化的跨科評估,確認患者身體狀況,更導入機器手臂、3D電腦導航等設備,提升手術精準度,縮短恢復期,讓患者在術後隔天便能下床走路。 根據衛福部最新發布的統計,台灣健保用藥中,每年高達898萬人服用乙醯氨酚成分的止痛藥。王芳英指出,髖關節、膝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萬一出現疼痛的狀況,一定要儘早就醫,如果到了必須手術的程度,千萬不要保持著「我吃止痛藥」維持的觀念,務必要趁著有體力、沒有其他三高等病狀早點開刀,也能早點恢復。 記者會上,一位長年務農的85歲馮姓婦人說,她一年多前左腳開始疼痛,走路一跛一跛,長期到住家附近診所拿止痛藥,雖然小孩不斷勸說,要她趕緊開刀治療,但心想「我還會走就好了」,照常種菜、下田耕作,一直到兩個月前實在是忍不住,走路都要扶著輔助器,才趕緊就醫,手術置換左腳人工膝關節。 馮姓婦人透露,她從年輕時便開始在卓蘭山區務農,要施肥、噴藥,尤其早年運送水果都要靠人力,走在山坡小徑非常辛苦,長年下來膝蓋受重容易磨損,三年前右腳才開刀,現在左腳再置換人工關節,她自嘲,「我應該早點手術,才不會忍痛那麼久,真是自討苦吃。」 王芳英表示,髖關節、膝關節置換使用微創手術,能減少肌肉軟組織破壞、減少術後疼痛,還可加快恢復速度,通常術後隔天能下床走路,第二天便能爬樓梯。他說,如果髖、膝關節退化不斷的拖延不治療,會因長期走路重心不穩影響到脊椎,最好能趁有體力提早手術,減少服用止痛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