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 氣喘惡化風險降60%

  中醫全聯會表示,易過敏及陰虛體質民眾可到中醫院使用三伏貼,為體內注入更多的能量,以改善體質。(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醫全聯會指出,7月20日就是三伏天的初伏,提醒體質陰虛及易過敏的民眾,別忘了到中醫療院所貼三伏貼,這是中醫依據「冬病夏治」理念,利用陽氣最旺的夏季,以藥餅協助將能量儲存體內,再於冬季釋放並發揮療效。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研究證實三伏貼透過調節發炎因子改善氣喘患者呼吸功能,平均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上升13%、氣喘惡化風險下降60%,可以有效改善氣喘、鼻過敏、過敏反應、感冒及睡眠狀況。 北市聯醫昆明中醫院副院長邱榮鵬指出,三伏貼主要適用於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及體虛易感冒者,尤其適合兒童、虛寒體質及銀髮族群。將逐痰、溫陽、通絡的中藥材研末後,調製成膏狀敷貼於特定穴位,可調節體內免疫功能,降低嗜酸性白血球數量。 中醫全聯會指出,三伏貼的藥材具有刺激性,應由中醫師問診後為民眾貼於特定穴位。(記者傅希堯攝) 馬偕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張絜閔表示,由於三伏貼藥效具有刺激性,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輕微的刺痛或發熱,這屬是藥效發揮的正常反應,若感到強烈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孕婦、嬰幼兒、過敏體質者以及皮膚有損傷的人應避免使用,建議仍需中醫師評估。 中醫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臨床上一位80歲的奶奶近10年每年都會到診所貼三伏貼,多年來的易感冒及氣喘的毛病,情況也都有好轉,這位奶奶連看病的次數都減少了,奶奶感覺用了三伏貼後,身體比70歲時還要健康。依健保資料台灣因過敏接受西醫診治人口約占總人口15%,這些民眾都可求診中醫使用三伏貼。

Read More

45歲以上 皮蛇上身 1年內中風風險升131%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發作痛不欲生,醫師提醒,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罹病風險倍增,且可能陷入慢性病加劇、重複感染的惡性循環,嚴重衝擊日常生活。(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據疾管署統計,台灣民眾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機率約為32.2%。其中,年過50歲與患有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民眾,罹患皮蛇風險平均高出1.5至2倍。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1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帶狀疱疹會誘發全身系統性發炎反應,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形成,一旦血栓阻塞冠狀動脈或腦血管,恐引發心肌梗塞、中風。 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1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即使過了1年,長期追蹤也發現,12年內發生心血管重大事件的風險提高3成。 同時,台灣約有超過250萬人受到慢性腎臟病(CKD)的影響,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醫師說明,研究指出,腎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風險比無腎病者高出1.4倍,若合併其他共病則風險疊加,而曾經過腎臟移植的患者,感染風險更高達9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盛行率持續上升,這些年輕糖友若血糖控制不佳,伴隨免疫力下降,可能提早面臨帶狀疱疹的威脅。 研究顯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感染帶狀疱疹後,病況往往更複雜,容易因疼痛劇烈、併發症增加或血糖波動大而需住院治療,導致住院率約為非糖尿病者的3倍,平均住院時間也多出約3日,進一步增加醫療負擔。 面對這樣多重風險,「預防」才是最佳防線。 李貽恒建議50歲以上民眾,以及糖尿病、心血管與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優先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研究顯示,配合生活作息調整、壓力管理等綜合防護,施打疫苗可降低超過9成的發病風險,並有效減少疱疹後神經痛。

Read More

熟男複視重影 中醫眼針改善

  醫師徐靖翔運用特製細軟針具,從眼眶周圍的睛明穴、球後穴等穴位直接入針,沿著眼球外肌肉層,藉此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活化神經與肌肉,並提升淚液分泌。(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40歲的林姓男子,近日突然出現「複視」症狀,看東西會出現重影,單眼在同一時間看到兩個重疊影像導致他無法專注工作,日常生活更是大受影響;經高醫中醫部診斷,採取眼針治療,經兩個療程後重影現象顯著改善,其他治療案例搭配西醫共同治療達到良好療效,成果也刊登於「中醫藥研究論叢」期刊,為眼疾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契機。 高醫中醫部主任蔡政勳部表示,中醫眼針療法屬於針灸治療的一種,主要針對眼部及全身疾病進行微針刺激。醫師運用特製細軟針具,從眼眶周圍的睛明穴、球後穴等穴位直接入針,沿著眼球外肌肉層,深度可達3-5公分,藉此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活化神經與肌肉,並提升淚液分泌。眼針治療使用的針具經過特殊設計,針體極細且針頭經過鈍化處理,大幅降低對眼部組織的刺激與損傷,提升安全性。 高醫中醫部推動眼針療法新趨勢,以中醫眼針搭配西醫共同治療達到良好療效。 (記者王正平攝) 主治醫師徐靖翔表示,多項研究已指出,眼針對視功能的改善具臨床實證,在系統性回顧與大數據分析研究中,眼針可促進眼底微血管流量與視網膜氧含量,有助於延緩退化與促進視神經再生。像是「乾眼症」可刺激眼周穴位,促進淚腺與瞼板腺功能恢復,改善體質與淚液分泌,有效緩解症狀;「視神經疾病與青光眼」可活化視神經細胞,促進視神經代謝與修復,減緩退化速度,並協助穩定眼壓。「眼底疾病」能促進眼底微循環,增加血液流量,加速病變組織的修復與吸收,並活化視網膜細胞,延緩退化。 徐靖翔也提醒,由於眼針屬深層針刺,針刺部位靠近眼球與重要血管神經結構,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精巧熟練的手法,確保進針安全與療效,因此在操作時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中醫師進行,並配合眼科檢查如OCT、視野測試等作為輔助評估。在治療前,若有懷孕、蟹足腫體質、服用抗凝血藥或凝血疾病者,應主動告知醫師。治療後,建議48小時內先冰敷,48小時後改熱敷,有助於緩解不適與瘀青。 中醫眼針療法不僅能治療眼部疾病,對於乾眼症、青光眼、視神經退化等疾病,眼針療法已成為患者的新選擇,也能調節全身機能,透過調理肝腎、滋養氣血,從根本改善健康。臨床經驗顯示,結合西醫檢查與治療,能更全面地守護眼睛健康,提升治療效果。

Read More

美籍男捐18萬美元 造福成人聽損者

美籍Ben D. Harvey(左)捐贈18萬美元造福台灣成人聽損者。(國泰醫院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13萬人患有聽力障礙,其中重度以上者約5萬人,多數為成年人,由於成人植入人工電子耳,要價不菲是沉重負擔,國泰醫院17日披露,一段良好的醫病關係,促使美籍人士捐贈18萬美元,可望嘉惠10位成人聽損者有機會重新聽見聲音、重拾生活的尊嚴與希望。 國泰醫院表示,據2024年統計,台灣約有13萬人患有聽力障礙,其中重度以上者約5萬人,多數為成年人,由於成人植入人工電子耳,要價不菲,對多數家庭而言是沉重負擔。 國泰醫院副院長王拔群披露,居住台灣的美籍捐贈者Ben D. Harvey先生,為表達他對台灣生活的感激之情,及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長年來對他本人及社會大眾提供的專業醫療服務,特別捐贈18萬美元,用以支持成人人工電子耳植入計畫,名為樂聆專案,可望嘉惠約10位成人聽損者。 Harvey先生表示,他感念台灣社會的溫暖與關懷,特別是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團隊所展現出的高度專業與醫療服務,希望透過實際行動回饋台灣社會,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國泰醫院簡志誠院長表示,衷心感謝Harvey先生對台灣的深厚情誼,與對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療服務的肯定。

Read More

婦骨頭壞死 髖關節骨盆重建 恢復逐步行走

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成功完成徐小姐的髖關節骨盆重建手術。(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市寶建醫院日前為一名40歲的女子,成功完成一場耗時且複雜的髖關節骨盆重建手術;該院骨科院長李炫昇形容這是一項「無中生有」的挑戰,必須在幾乎沒有骨頭的情況下進行重建。 李炫昇表示,這名40歲的徐小姐初次到診間時,因疼痛難耐,只能以輪椅代步。她年輕時罹患紅斑性狼瘡,需長期服用類固醇,加上本身先天骨質較差,導致骨頭壞死,因此過去曾接受過人工關節手術治療。 這次檢查發現,她早期植入的人工關節已嚴重磨損,金屬與塑膠碎片長期累積在骨盆腔中,引起嚴重發炎,整個骨盆區域幾乎已無正常的骨骼結構。 李炫昇形容這是一項「無中生有」的挑戰,必須在幾乎沒有骨頭的情況下進行重建;手術持續了數小時,最終成功為徐小姐重建了髖關節,術後徐小姐恢復良好,已能逐步行走。 徐小姐回憶說,她在工作時,突然發現腳開始出現疼痛,行走變得困難。沒想到短短幾天內情況迅速惡化到寸步難行,只能辭去工作,也無法再為家人準備三餐,全家生活頓時陷入混亂,感謝寶建醫療團隊與病房護理人員的專業照護,讓她能重拾對生活的希望。

Read More

嚴重骨壞死寸步難行 寶建院長李炫昇「無中生有」助女病患重生

屏東市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成功完成徐小姐的髖關節骨盆重建手術。(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市寶建醫院日前為一名四十歲的女子,成功完成一場耗時且複雜的髖關節骨盆重建手術;該院骨科權威的院長李炫昇形容這是一項「無中生有」的挑戰,必須在幾乎沒有骨頭的情況下進行重建。 李炫昇表示,這名四十歲的徐小姐初次到診間時,因疼痛難耐,只能以輪椅代步。她年輕時罹患紅斑性狼瘡,需長期服用類固醇,加上本身先天骨質較差,導致骨頭壞死,因此過去曾接受過人工關節手術治療。 這次檢查發現,她早期植入的人工關節已嚴重磨損,金屬與塑膠碎片長期累積在骨盆腔中,引起嚴重發炎,整個骨盆區域幾乎已無正常的骨骼結構。 李炫昇形容這是一項「無中生有」的挑戰,必須在幾乎沒有骨頭的情況下進行重建;手術持續了數小時,最終成功為徐小姐重建了髖關節,術後徐小姐恢復良好,已能逐步行走。 徐小姐回憶說,她在工作時,突然發現腳開始出現疼痛,行走變得困難。沒想到短短幾天內情況迅速惡化到寸步難行,只能辭去工作,也無法再為家人準備三餐,全家生活頓時陷入混亂,感謝寶建醫療團隊與病房護理人員的專業照護,讓她能重拾對生活的希望。

Read More

總是手滑握不住東西?小心是健康警訊!物理治療師推6招練握力

Samantha Shann職能治療師指出,從大約50歲開始,肌肉量和神經功能會逐漸下降,握力會隨之減弱,建議人們可透過日常活動來評估自己的握力狀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無論是洗手、脫衣服、刷牙或是滑手機等日常行為 ,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根據《衛報》報導,一項針對17個國家、14萬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握力較弱的人,發生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較高。多項研究也顯示,握力不足與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肥胖、認知能力下降等多種健康問題有關。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指出,握力測試非常方便,不需要複雜的機器設備,也不用測量肌肉量或體重。因此也成為臨床上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 握力反映健康狀況 「這些日常活動」可自我評估 家醫科Ramit Singh Sambyal醫師說明,握力可以反映全身力量、神經肌肉的協調性和心血管的韌性。根據他的觀察,50多歲但握力弱的患者,往往會出現疲勞、體脂率較高等問題,就算是輕微的疾病後復原也較慢;相反地,握力較強的患者通常具有更好的功能性體適能(functional fitness),復原速度也相對較快。 握力的類型有壓握力(用來握手或拿啞鈴)、捏握力(像轉鑰匙或拿盤子)和支撐力(像是提購物袋的動作)等,需要運用到手指的屈肌、伸肌,以及手腕、前臂,有時還包括上臂和肩膀的肌肉。Samantha Shann職能治療師指出,從大約50歲開始,肌肉量和神經功能會逐漸下降,握力也會隨之減弱,建議人們可透過日常活動來評估自己的握力狀況,例如觀察自己能否打開緊閉的罐子、擰乾抹布,或輕鬆地提起水壺。 握力器恐傷肌腱 物理治療師教你這樣練握力 那麼可以使用握力器進行鍛鍊嗎?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警告,這種反覆的抓握動作可能因負荷過重而造成肌腱損傷或病變,提醒民眾針對全身的功能性訓練更為重要。她也推薦6種較為安全的握力訓練方法: 居家訓練: 伏地挺身:初學者可以從站立推牆的動作開始,逐步進階到傳統的水平伏地挺身,可以嘗試改變兩手之間的距離,以及選擇用拳頭,或只用指尖支撐。 擰乾毛巾:將毛巾浸濕,用雙手抓住並向兩個方向擰乾,幫助改善前臂和手部屈肌的力量。 捏握:找家中最重的書本,用手指和拇指以「捏握」方式夾住,看看能維持多長時間。可以嘗試調整手臂位置,例如在身體兩側、前方或舉過頭頂,以及肘關節的彎曲程度。 健身房訓練: 吊單槓:盡量延長抓住單槓的時間,可以改變手部位置來鍛鍊不同的手部和前臂肌肉。這個動作同時能訓練肩部肌肉,對改善握力非常重要。 俯身槓鈴划船:重量越重,手臂肌肉、肩膀、肩胛骨和核心肌群就需要越用力,因此可以激活全身多處的肌肉群。應逐步增加重量,如果擔心姿勢不正確,應尋求專業人士指導。 倒著舉壺鈴、過頭肩推:抓住壺鈴的把手,並讓把手在下,在完成過頭肩推動作時,努力保持手腕挺直,動作要緩慢、控制好壺鈴。這個動作可訓練手臂和手部肌肉,同時提高肩膀、肘部和手腕的關節控制和穩定性。

Read More

「這些高風險群」降血脂靠飲食、運動不夠!醫揭藥物治療介入時機

患者在血脂達標後,仍須定期回診追蹤、掌握血脂數值,降低心血管事件再次發生的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血脂控制不佳,小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嚴重可導致死亡!降血脂可以靠飲食和運動就好嗎?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基業醫師指出,血脂控制目標會因患者情況不同而有差異,有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者,屬於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控制目標較一般人嚴格,只靠生活習慣調整相對難達標,建議及早啟動藥物治療。 張基業醫師說明,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一種因動脈血管壁因粥狀硬化斑塊堆積,造成血管狹窄而引起的疾病,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臟病,在腦部則可能引發腦中風。低密度膽固醇(LDL-C),也就是「壞膽固醇」過高是引發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患有糖尿病或免疫疾病、吸菸、飲食習慣不佳、缺乏運動、有家族史、早發性停經等,都屬於ASCVD的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惕。 血脂異常多無症狀!ASCVD風險越高 控制目標越嚴格 血脂控制是預防ASCVD的重要方式,而壞膽固醇的控制指標要根據患者個別情況而定。張基業醫師指出,一般患者通常建議LDL-C應低於130 mg/dL;若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年長者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則希望低於100 mg/dL。已有血管阻塞或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患者,會期望降得更低,建議在70 mg/dL以下;若同時患有糖尿病,或LDL-C已低於70 mg/dL,心血管疾病仍反覆發作,則建議降至55 mg/dL以下,能降得越低就越好。 不只壞膽固醇會影響血管健康,張基業醫師也指出,血脂中的三酸甘油酯過高可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高密度膽固醇(HDL-C)又稱「好膽固醇」,則有助於血管清除斑塊,因此總膽固醇和非HDL-C(總膽固醇減去HDL-C)也應納入血脂控制的考量。他同時提醒,血脂異常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須透過抽血檢驗才能確認。 只靠飲食或運動降血脂?醫:高風險族群應搭配藥物治療 患者經常詢問,能不能只靠飲食或運動降低血脂。對此,張基業醫師指出,透過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和纖維,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控制,約能使膽固醇降低15%至30%;若配合跑步、快走、騎腳踏車等中高強度的運動,則比只靠飲食再降5%,同時可提升好膽固醇。不過,特別是對高風險族群而言,血脂控制目標較嚴格,靠飲食和運動仍無法降到理想指標,就會建議配合藥物治療,尤其LDL-C數值大於190 mg/dL、糖尿病伴隨血脂異常、ASCVD風險評估高於20%等情況,應及早啟動藥物治療,避免延誤血脂控制時機。 藥物治療方面,張基業醫師說明,他汀類藥物是血脂控制的一線治療,而非他汀類藥物則作為輔助,在患者對他汀類藥物副作用不耐受,或治療效果受限時使用,幫助患者達到LDL-C的控制目標。非他汀類藥物則包括: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膽酸螯合劑、纖維酸鹽衍生物、菸鹼酸等。 目前較新的非他汀類藥物選擇為「PCSK9抑制劑針劑」,有助於從源頭抑制PCSK9蛋白的產生,而PCSK9蛋白過多會干擾肝臟清除壞膽固醇。張醫師表示,PCSK9抑制劑配合原有藥物的使用,可幫助LDL-C額外再降低45%至60%,不過實際效果可能因人而異。 患者怕要一輩子用藥 長效針劑有望提高用藥順從性 患者經常擔心降血脂藥一用就是一輩子,張基業醫師指出,高風險患者確實很難靠生活改善達成血脂目標、需藥物輔助,但積極配合治療,且生活習慣得到充分控制,仍有機會減少藥物劑量。過去的PCSK9抑制劑需兩週施打一次,現有新型的長效針劑,可半年施打一次,對提高患者在長期療程的用藥順從性也有幫助。 針對膽固醇降太低會失智的說法,張基業醫師表示,過去的回溯性研究確實有此發現,但後續的綜合性研究已證實,降血脂藥物和膽固醇降低,並無證據支持其可能導致失智症或其他疾病,目前國內外指引對膽固醇的建議都是「越低越好」。另外,雖然較高的HDL-C對心血管有益,但根據觀察性研究顯示當HDL-C超過60mg/dL後,對ASCVD的預防效果不會再增加,甚至有研究指出超過100 mg/dL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推測過高的原因可能與遺傳或HDL-C結構異常有關。 積極控血脂讓他重返鐵人三項賽 醫籲打破用藥迷思 張基業醫師也分享,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60歲患者,BMI約為26至27,LDL-C約110 mg/dL,為輕微偏高,因屬於高風險族群要盡快控制血脂,醫師建議使用藥物治療。患者同時非常嚴格控制飲食、積極運動,成功將體重減輕20公斤,LDL-C降到30至40 mg/dL,體力、精神都變好,甚至能像年輕時一樣參加鐵人三項競賽。 患者在血脂達標後,仍須定期追蹤、掌握血脂數值,降低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張基業醫師呼籲,ASCVD的預防仰賴血脂的穩定控制,健康飲食和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非常重要,高風險患者更是應配合規律用藥,避免因對藥物存在誤解,而延誤治療。

Read More

肺癌術後三年是復發高峰 醫揭「降復發、存活關鍵武器」

肺癌依組織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包含肺腺癌、鱗狀細胞癌與大細胞癌。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在台灣,肺癌多年來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即便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患者仍面臨不低的復發風險。亞東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兼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指出,肺癌中以「EGFR基因突變型」最為常見,且這類型患者有較高的腦轉移風險。因此,術後若能進行基因檢測,有助於醫療團隊規劃後續合適的輔助治療,進一步降低復發機率、提升存活率。 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 張晟瑜醫師提醒,早期肺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時意外發現。這類檢查能揪出毛玻璃狀的小結節,但這些異常通常不會引起不適,就算偶爾出現輕微咳嗽,也常被誤以為是小毛病而忽略。 他建議,吸菸超過20年、家族中有二等親內罹患肺癌、長期暴露在空污或二手菸環境的人,都是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EGFR突變型肺腺癌復發高 術後2至3年最關鍵 肺癌依組織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包含肺腺癌、鱗狀細胞癌與大細胞癌。張晟瑜醫師說,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於肺腺癌,尤其在亞洲地區、不吸菸的女性族群中,發生率更高,台灣的比例約有40%至50%。 值得注意的是,EGFR突變型患者不僅復發風險較高,轉移速度也快。統計顯示,第1期患者的復發率約為45%、第2期為62%,到了第3期更高達76%。術後前兩至三年是最重要的觀察期,常見的轉移位置包括腦部、骨頭等其他器官,若未及早發現與介入治療,對患者生活品質影響極大。 手術仍是早期肺癌首選 術後輔助治療與基因檢測助延後復發 張晟瑜醫師說明,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若因身體狀況或其他因素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可考慮其他局部治療方式,例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高能量放射線治療,以控制腫瘤生長、延緩病情進展。 對於已完成手術的患者,自第1B期起,會建議接受約4個月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同步將腫瘤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以確認是否存在如EGFR或ALK等基因突變。一旦發現突變,醫療團隊即可考慮及早使用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有助延後復發、提升無病存活期。張晟瑜醫師也提醒,患者可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並共同規劃最合適的後續治療策略。 標靶藥物助壓制殘餘病灶、避免復發風險 副作用多可控制 2024年底,台灣六大學會共同擬定肺癌治療共識,治療共識也有納入EGFR/ALK接續標靶治療。張晟瑜醫師指出,儘管手術已經把腫瘤切除,但體內仍可能存在肉眼無法偵測的微小癌細胞,特別是潛藏在血液中的病灶,未來可能變成轉移或復發的根源。此時,術後接續使用標靶藥物,有助有效壓制殘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進一步延長患者存活期。 而在EGFR標靶藥物治療期間,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皮疹、腹瀉、甲溝炎與肝功能變化等副作用。張晟瑜醫師強調,臨床上多數症狀可透過藥物調整與適當處置獲得控制,建議病患不必過度擔憂。 術後輔助治療影響預後走向 個案提醒基因檢測與標靶的重要性 張晟瑜醫師也分享兩則臨床案例,提醒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對預後的重要影響。第一位為65歲女性患者,確診第3A期EGFR突變型肺腺癌,因經濟考量未能使用標靶治療,在後續追蹤中於半年內發現2公分腦部有轉移腫瘤,病情進展至第4期。 另一名35歲不吸菸女性,同樣確診第3A期EGFR突變型肺腺癌,在保險理賠支持下,手術後接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穩定追蹤兩年多,影像檢查與腫瘤指數皆維持正常,生活品質良好,顯示早期完整治療的重要性。 健保尚未給付術後標靶藥 醫籲及早規劃減輕經濟壓力 不過,張晟瑜醫師坦言,目前EGFR術後標靶治療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對許多患者而言,雖然早期發現、接受手術與基因檢測已成常規,但昂貴的藥物費用仍是治療最大障礙。統計顯示,能夠自費完成標靶藥物療程的患者不到一成,許多病患因經濟壓力被迫中斷治療,增加復發風險。 因此,他也提醒民眾,應及早規劃醫療相關財務及保險,為未來可能面臨的高額醫療費用預做準備,同時也期盼未來健保政策能與國際接軌,盡早將有效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協助更多病患降低復發、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Read More

即溶咖啡增加黃斑病變風險?醫:適度減量 無須恐慌

最新研究發現,即溶咖啡可能增加乾性老年性黃斑病變風險約7倍,不過研究雖然提供了線索,但仍需更多證據。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即溶咖啡可能增加乾性老年性黃斑病變風險約7倍,不過眼科醫師張芯瑜表示,別急著丟掉家裡的即溶咖啡包,研究使用先進統計方法分析基因數據,雖然提供了重要線索,但仍需更多證據證實。建議適度減少即溶咖啡攝取即可,無需過度恐慌。 這項題為《基因相關性與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揭示速溶咖啡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間的因果關聯》的研究,由中國研究團隊完成,並於2025年6月發表於《Food Science & Nutrition》期刊。研究團隊整合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超過50萬名參與者的咖啡消費數據,以及芬蘭基因組計畫(FinnGen)R11聯盟中約22萬人的最新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大規模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匯總數據,進行深入分析。 ​​​張芯瑜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透過連鎖不平衡評分回歸(LDSC)評估遺傳相關性,運用孟德爾隨機化(MR)探索因果關聯,並藉由共定位分析識別共同的遺傳位點,去分析即溶咖啡攝取與老年性黃斑病變之間的遺傳相關性和因果關係。 ​​不過這項研究中,共定位分析並沒有找到即溶咖啡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間的關聯性,顯示兩者相關性應不高。 ​​即溶咖啡風險倍數顯示 一個標準差增6.92倍 張芯瑜醫師表示,只有即溶咖啡與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風險增加有關,研磨咖啡和無咖啡因咖啡都未顯示有此關聯。不過風險倍數顯示,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即溶咖啡攝取,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風險增加約6.92倍。 ​此外,從基因檢測發現,即溶咖啡可能與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間存在顯著基因重疊。 ​​研究提供僅第四級證據 目前做初步參考即可 張芯瑜醫師指出,根據醫學研究證據階層,此研究屬於第四級證據(Level IV evidence)。雖然這項研究運用了先進的統計方法,但仍有以下限制值得思考: 族群代表性:主要基於歐洲人群資料,對亞洲人群的適用性存疑。台灣人的基因背景、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與歐洲人差異頗大。 機制不明:尚未完全闡明即溶咖啡影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生物學機制。研究雖然發現統計關聯,但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即溶咖啡有害,而研磨咖啡沒有。是加工過程產生的化學物質、還是添加劑的問題,這些都待釐清。 共定位分析結果:研究顯示即溶咖啡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間並未找到直接因果證據,兩者關聯性可能不高。 ​高危險族群 可適度減量即溶咖啡  ​目前尚無即溶咖啡會造成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直接證據,張芯瑜醫師表示,基於目前的研究結果,可採取以下措施: 適度調整:可考慮減少即溶咖啡攝取,改選研磨咖啡或其他飲品。 勿過度恐慌:這只是單一研究結果,且風險機制尚未完全確立。 個人化考量: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家族史或高危險群可優先考慮調整。 ​且落實已經確認有效護眼方法: ​戒菸:這是最重要且確定的可控危險因子。 健康飲食:多攝取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深綠色蔬菜。 適當防曬:戶外活動時配戴合格的太陽眼鏡。 控制三高:維持血壓、血脂在正常範圍。 定期檢查:50歲後每年進行眼底檢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