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株抗體治療 延緩阿茲海默症

高雄榮總引進單株抗體治療阿茲海默症。(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老年身心科引進單株抗體治療阿茲海默症,投入臨床治療,為早期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新的希望,患者接受完整療程後,可有效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該療法被視為失智症治療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高榮老年身心科醫師朱哲生表示,單株抗體治療的核心在於針對大腦內累積的β類澱粉蛋白,透過抗體機制協助清除沉積,期望能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傳統治療多以藥物改善認知症狀或行為問題,但無法直接改變病程,而單株抗體的突破在於能干預病理機制本身。 朱哲生指出,對患者與照護者而言,都代表實質的生活品質改善,這項療法目前尚屬自費,且完整療程長達18個月,但醫院已建置完善的治療流程與多專科合作機制,確保患者能在最安全、最嚴謹的環境下接受治療。 高榮表示,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單株抗體藥物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但並非萬靈丹,仍可能出現副作用,包括頭痛、注射部位反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的腦部水腫或出血現象,患者亦有可能出現意識混亂、視覺變化、頭暈、噁心和步態困難,也可能出現局部神經學障礙,但會在治療過程中安排定期影像監測,以確保治療安全。 臨床團隊會在病患與家屬充分理解療效與風險後,再共同決定是否進入療程,進入正式療程前,也會審慎進行用藥前評估;精神部張正和主任表示,本治療在國內外大多由神經內科施打,但其實老年精神科(身心科)同樣具備提供的能力,關鍵在於遵循標準化的評估與治療流程,並透過跨科別合作,確保治療的安全與效果,有輕度失智症患者,應及早至老年身心科或神經科門診評估,療效與安全性高度依賴於早期介入。

Read More

烤肉後來顆綠奇異果 有益腸道

超人氣營養師高敏敏建議,中秋烤肉時注意食材的選擇,多搭配蔬菜,避免烤焦外,更應將「餐後一顆綠奇異果」納入飲食習慣,不僅能解油膩、助消化,更能為腸道健康加分。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秋佳節處處烤肉香,超人氣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高油、高鹽、高加工的飲食方式也為腸道健康埋下隱憂。建議民眾在烤肉大餐同時,不妨多補充一份高營養密度的水果,有助消化降低身體負擔維持腸道健康。 高敏敏表示,烤肉的烹調方式暗藏健康危機,尤其肉類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 (HCA),尤其香腸、培根等常在烤肉出現的加工肉品,更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這些食物不僅油脂含量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更會加重腸道負擔,提高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想要開心享受美食,不用以健康為代價。」高敏敏指出,用餐時多加一份營養密度高的水果,是恢復大餐後失衡腸道菌叢的絕佳方式。其中,獲得超過百位胃腸科共同推薦的綠奇異果因其獨特的營養成分,更是烤肉後保健腸道的首選。 高敏敏表示,根據國際論文說明,綠奇異果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獨特奇異酵素、低腹敏認證三大益處,其中,一顆綠奇異果含有約2-3克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縮短致癌物質停留在腸道的時間,有效預防及改善便秘問題,進而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奇異酵素這種天然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幫助分解烤肉中的蛋白質,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有效緩解因吃過多肉類而引起的腹脹與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狀。 對於腸道較敏感、患有腸躁症的民眾,綠奇異果是相當友善的水果選擇。研究顯示,規律攝取有助於改善腸躁症患者的排便規律性與整體腸道舒適度。 高敏敏建議,民眾不僅在中秋烤肉時,除了注意食材的選擇,多搭配蔬菜,避免烤焦外,更應將「餐後一顆綠奇異果」納入飲食習慣。不僅能解油膩、助消化,更能為腸道健康加分,讓在家人朋友團聚的歡樂時光中,吃得開心,腸道也順心。

Read More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24日開始營運  守護台中市全民健康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以「救腦、救心、救急、救命、失智整合」5大任務為核心,跨專科整合10大醫療中心,落實「從預防到治療、從急救到長照」的全齡全程照護。(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於9月24日正式營運。市立醫院聚焦「智慧醫療、醫養合一、全齡照護」3大核心理念,結合醫療專業與長照資源,打造以市民健康福祉為本的全方位醫療園區,致力提供大台中市民全方位的健康照護服務。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表示,中國醫藥大學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透過BOT模式,在台中市政府的指導下,共同打造「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市立醫院整合中醫大暨醫療體系醫療與研究資源,以醫學中心高水準與高品質的醫療團隊及設備,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和照護。 市立醫院院長張坤正表示,該院定位為智慧醫院,以「救腦、救心、救急、救命、失智整合」五大任務為核心,跨專科整合10大醫療中心,形成全方位生命守護網,落實「從預防到治療、從急救到長照」的全齡全程照護。而醫療團隊延攬多位具醫學中心副院長級經歷之專家加入,涵蓋神經外科、心臟內科、骨科、整形外科、復健等專科,強化急重難症與復健照護量能。 市立醫院規劃南北兩大園區,共1,427床,北院區為老人暨綜合醫療大樓,營運初期開放8科門診服務,涵蓋內、外、兒科、婦產科、麻醉科、放射診斷科、急診及臨床病理科,將逐步開放復健、中醫;南院區同時整合日間照護中心、住宿型長照以及後續開放的智慧失智照護專區,讓高齡患者與家屬獲得完整支持,實踐「醫養合一、在地老化」的核心理念,並充分體驗「一支手機打通關」的智慧便民就醫體驗、一條龍緊急後送系統的醫療服務。 為強化與在地民眾的健康連結與互動,市立醫亦自9月下旬起陸續辦理健康講座與醫師面對面諮詢,持續推動衛教與社區關懷。

Read More

茂盛醫院將帶領4大產業一起打造亞洲首座《國際村》

  茂盛醫院整合四大產業,帶動中部大健康產業。(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茂盛醫院二十三日正式啟動《茂盛生殖醫學創生國際村》,透過整合醫療科技、生技研發、觀光旅宿與在地文創四大產業,展現帶動中部大健康產業、打造亞洲首座跨域醫療旗艦的願景。 李茂盛院長表示,茂盛醫院要帶動中部大健康產業,以「健康台灣」為核心,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台灣醫療旅遊服務鏈,並進行台灣跨域產業及跨國的整合行動方案。茂盛醫院除了台中母院,去年已成立板橋分院,明年竹北分院將啟用。已經發展出一條龍的醫療服務模式,這次更與四大產業共五十家公司、三家國際醫藥大廠進行合作,全面整合上中下游的醫療資源,如:醫療機構、生技研發單位、藥品廠商、基因檢測公司等。 茂盛醫院約有兩成是來自於三十八個國家的夫妻,目前特別著重於菲律賓、港澳、日本等地,未來還要前進越南。預估每對國際醫療旅客將可帶來七十至八十萬元的產值,預估下半年約有兩百對,總計產值超過八千萬元,預估未來可創造六百人的就業機會。這次合作的旅宿業者特別為他們設計出專屬的假日套裝行程,更提供旅遊券,目前已有十位先預約體驗此項服務,今年下半年將全面正式實施;另外,為優化國際醫療旅客的療程參與體驗,茂盛醫院將開發外國語系病歷平台,透過行動裝置即時查看生殖療程的檢測結果,並開發線上生育風險及潛能等智慧評估工具。

Read More

停經後異常出血趕緊就診,小心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

柳營奇美醫院婦產部醫師廖建滕說,子宮內膜癌是有機會可提早發現、治療的女性癌症,停經後不正常陰道出血是主要早期症狀之一。(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子宮內膜癌是有機會可提早發現、治療的女性癌症,停經後不正常陰道出血是主要早期症狀,柳營奇美醫院婦產部醫師廖建滕說,六十多歲張姓婦人停經後十年完全沒有月經,近半年發現陰道有不規則出血,經檢查確診是子宮內膜癌即接受手術治療,所幸發現早,未有轉移只需追蹤觀察。 廖建滕說,該名張姓婦人剛開始時出血量少,並不以為意,近兩個月出血量又增加,後來至婦產科門診檢查,經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癌;後續安排影像學檢查及內膜採樣,病理報告判定為第一期分化良好的子宮內膜癌;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分期手術治療,所幸患發現的早,病灶侵犯子宮肌層尚淺,且未有轉移情形,後續僅需門診定期追蹤觀察即可。 廖建滕表示,台灣女性癌症的發生率中,子宮頸癌因篩檢與疫苗注射普及,發生率已逐年下降;隨著飲食西化與環境汙染加劇,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發生率年年上升。 卵巢癌以常規超音波定期追蹤檢查外,尚無他法可以提早檢測;子宮內膜癌有機會可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女性癌症,停經後不正常陰道出血是其主要早期症狀之一。 他說,有些婦女以為停經後突然出血是正常現象,輕忽潛藏癌症危機,因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的好發年齡,正好與停經以及快要停經的年齡重疊,容易造成輕忽,導致發生更嚴重的問題;面對停經前、或接近停經、或停經後異常出血,均應謹慎處理。 他表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大部份病人年齡在四十五至五十九歲間,早期症狀主要是停經後陰道出血;在超音波檢查下發現子宮內膜厚度超過4~5mm,就會懷疑有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認子宮內膜癌診斷方式。 若能及早在疾病初期及早診斷,並積極治療及追蹤,可減少罹癌所受之苦,呼籲停經後的婦女一旦有出血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

Read More

疱疹家族多才多藝 善用疫苗防線

醫師陳琮華以擬人化方式介紹「疱疹」家族成員,令人莞爾。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提到「疱疹」,許多人立即想到的就是從嘴角冒出又痛又礙眼的「唇疱疹」;博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琮華表示,疱疹其實來自一個龐大病毒家族─Herpes家族,其成員各有本領,有使嘴唇腫痛,或讓小朋友發高燒長疹子,甚至還能留下揮之不去的神經痛。 陳琮華以擬人化方式,介紹這群「小水疱背後的大麻煩」;他說,Herpes家族的8名兄弟姊妹,分別為:老大HSV-1,就是唇疱疹的元凶,總愛在你壓力大、熬夜或考前緊張時突然冒出,害得合照時嘴角多了一顆突兀的「痘」;老二HSV-2主要出沒在下半身,引起生殖器疱疹,尷尬程度更直線飆升。 至於VZV(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小時候他帶來「滿天星」般的水痘;長大後卻搖身一變,成為惡名昭彰的「帶狀疱疹(皮蛇)」,在神經線上劃出一條火燒般的彩帶;HHV-6、HHV-7則是小兒科的熟面孔,常讓幼童先高燒幾天,退燒後全身冒紅疹,也就是俗稱的「玫瑰疹」。還有EB病毒(EBV),能讓青少年「累到像初戀失敗」,引起單核球增多症,甚至和某些癌症有關;巨細胞病毒(CMV)平時低調,但對免疫力差的人卻可能帶來嚴重威脅。最後的HHV-8,則與卡波西氏肉瘤密切相關。 陳琮華說,它們共同特色:厚臉皮「長住客」,就是「感染後不肯搬走」,會躲在神經節或免疫系統的角落,平時安安靜靜,一旦免疫力下降、壓力太大或熬夜過度,就會冷不防地冒出來刷存在感。 其中,最令人頭痛的,就是帶狀疱疹。好不容易皮疹痊癒後,有些人卻迎來更折磨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糟的是,這種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讓人日夜不得安寧。 陳琮華指出,雖然Herpes家族難纏,但醫學並非束手無策。對抗方式如下,抗病毒藥物:能縮短病程、減輕症狀,越早使用效果越佳;止痛與神經藥物:由神經專科醫師評估與安排治療,以控制頑固的神經痛;帶狀疱疹疫苗:是目前最有力的預防工具。尤其50歲以上,或曾有帶狀疱疹經驗的人,接種後不僅能降低發病率,也能減少神經痛的發生。 陳琮華提及,疱疹病毒家族「多才多藝」,最好的對策,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持免疫力,善用疫苗這道防線,並在發病時及早就醫。如此一來,也許就能讓這些厚臉皮的房客安分些,不再到處鬧場。

Read More

代糖偷走腦力 加速認知衰退1.6年

黃軒建議強調「無糖並非沒有糖(指代糖)」,減糖不應等同於無限制地攝取代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在無糖飲料日益普及的今天,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社群平台貼文發出警示,引用2025年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Neurology》的最新大型研究指出,廣泛使用於飲料中的代糖(甜味劑),並非大眾所認知的健康無害,反而可能「偷走你的腦力」,與認知功能加速下降有顯著關聯。 這項由Goncalves等人進行的研究,歷時8年、追蹤近1萬3千名巴西成年人後發現,日常飲食中攝取大量代糖的族群,其認知功能衰退速度遠快於低攝取組。具體數據顯示,高攝取組在記憶力、語言流暢性及整體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分別加快了32%、173%與62%,相當於大腦額外衰老了1.6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負面影響在60歲以下的中壯年族群中更為明顯。 黃軒解釋,研究中點名的阿斯巴甜、糖精、木糖醇、赤藻糖醇、山梨醇及安賽蜜等多種常見代糖均與認知衰退有關,其中又以「木糖醇」與「赤藻糖醇」的影響最為突出。他進一步說明可能的三大機制:代糖會透過「腸腦軸」干擾腸道菌叢,影響神經傳導;其可能干擾胰島素訊號,導致大腦能量供應異常;此外,代糖也可能誘發氧化壓力與炎症反應,對腦血管造成微損傷。 黃軒提醒,許多民眾,特別是中年族群與糖尿病患者,常將「零卡零糖」飲料視為解渴又無負擔的選擇,甚至一天飲用多瓶。這項研究正是一個重要的警鐘,強調「無糖並非沒有糖(指代糖)」,減糖不應等同於無限制地攝取代糖。 最後,黃軒建議,維護大腦健康的根本之道,仍在於回歸均衡飲食、多選擇天然食材、維持規律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下次選擇飲料時,與其陷入「甜蜜的假象」,不如為長遠的認知健康,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Read More

推動中風防治指引更新 神內謝鎮陽列全球前2%科學家

  神經內科醫師謝鎮陽榮獲2025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殊榮。 (台南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長期專注於腦中風的臨床診治與研究的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謝鎮陽,榮獲2025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殊榮。這份榜單由史丹佛大學與國際知名出版集團Elsevier公布,透過分析全球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與引用數據,評選出在各專業領域表現最傑出的學者。 台南新樓醫院指出,謝鎮陽醫師兼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獲得全球頂尖科學家這項榮譽不僅是對醫師本身的肯定,更象徵新樓醫院持續追求醫療品質、推動臨床研究的決心。謝鎮陽長期專注於腦中風的臨床診治與研究,不僅在病房第一線守護病人,也持續參與國際研究合作,推動中風防治指引的更新,他的學術成果多次刊登於國際期刊,對病患照護與醫學發展都有重要貢獻。 謝鎮陽表示,能夠獲得這項國際肯定,不只是個人的榮耀,更代表醫院團隊與台灣醫療在腦中風治療領域的努力被世界看見。他也期許自己持續精進,將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讓更多病患受惠。

Read More

老年性吞嚥障礙 翁食物卡喉

醫師林信德表示,認識「老年性吞嚥障礙」7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可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2歲張姓阿公最近發現吃飯常感覺食物「吞不乾淨、卡在喉嚨」,尤其乾硬或易散碎食物更是難以下嚥,用餐變得緊張又痛苦,時間也越拉越長。就醫發現是「老年性吞嚥障礙」,致吞嚥效率不佳,經吞嚥復健訓練合併吞嚥電刺激治療8週後,吞嚥力量與協調性逐漸提升,卡卡感覺已消失,用餐不再折磨、食慾也明顯回升。 奇美醫院復健部醫師林信德指出,老年性吞嚥障礙並非疾病,而是隨年齡增長,吞嚥功能會自然發生一些生理改變,例如吞嚥反射變慢、舌頭與喉部上提幅度下降、咽腔容積變大,導致食物易殘留或需要多次吞嚥才能清乾淨等,都會導致吞嚥的「安全邊際變窄」。 若忽略長輩進食的細節,同時又有感染、藥物副作用、牙口變差或營養不足等壓力,容易出現嗆咳、食物殘留,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等風險。 他說,若家中的長輩出現食慾不佳、吃得比以前少,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胃口不好,或許與老年性吞嚥障礙有關,有7大警訊,包括: 1.說話聲音變「濁」:進食後,說話聲音變得低啞,像含著水聲音,臨床稱為「濡濕音」。2.用餐時間拉長:一頓飯常超過30-40分鐘,或必須頻繁配水才吞得下。3.體重掉、人變瘦:近期體重下降,衣褲明顯變鬆,或出現營養不良、脫水跡象。4.反覆肺炎:經常咳嗽或反覆胸部感染,如肺炎。5.吞藥變「挑戰」:藥錠易卡住喉嚨,要先磨碎才能吞服。6.挑食成習慣:不吃乾硬、粒狀食物,只能吃切得極碎或泡軟的食物。7.吞嚥費力又停頓:需要連續多次吞嚥才勉強嚥下,過程中明顯停頓或臉部表情用力。 林信德提醒,認識上述7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可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

20歲男白斑症 黑色素顯微移植治療

  醫師吳文宏表示,白斑症是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黑色素細胞受損或缺失,常見於雙頰、額頭及四肢等部位。(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0歲王男2年前發現左額膚色越來越淡,本以為曬太陽可改善,增加戶外活動後仍無起色,僅能戴帽遮掩;確診「白斑症」後,採用「黑色素顯微移植」技術,膚色慢慢恢復。 王男外貌姣好,2年前發現左額膚色越來越淡,以為曬太陽可改善,增加戶外活動後反而更加明顯,他感受到同儕投來的目光,自信心也大受影響,遍訪中西醫求診,嘗試各類藥物與療程,無法改善。 日前,他來到光田綜合醫院檢查,診斷為「白斑症」。整形外科主任吳文宏表示,白斑症是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黑色素細胞受損或缺失的疾病,常見在雙頰、額頭、眼周、鼻部及四肢等部位,患者無法透過日常生活預防;若皮膚完全喪失黑色素,即使曝曬陽光也不會變黑,且會因周邊皮膚曬黑使白斑更加明顯。 吳文宏採用「黑色素顯微移植」技術,將王男自身健康黑色素細胞移植至白斑區域;經9個月治療,王男額頭膚色已完全恢復,目前狀況穩定並持續追蹤。王男笑說,「以前都須戴帽子遮掩,現在可以放心走在陽光下」。 吳文宏說,若白斑區域完全缺乏黑色素,單純的窄頻紫外線照光療法難以產生顯著療效,因缺乏反應細胞,故白斑處皮膚幾乎沒有反應,若持續照射反而增加致癌風險;在顯微黑色素移植術後配合照光,可進一步促進黑色素生長;若白斑保有部分黑色素,照光療法雖能減輕症狀,但由於黑色素濃度不足,仍可能再度復發。 吳文宏表示,目前白斑症治療方式主要有:1、窄頻紫外線照光療法;2、藥物治療,包括局部塗抹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膏;3、黑色素顯微移植手術,適合前兩者無效患者,可望透過此術式恢復自然膚色。他強調,白斑症並非傳染病,民眾不須過度擔心,呼籲若發現皮膚開始出現白斑,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進行診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