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醫師的「護腦」策略 這4件事不要做!GPS導航用太多也上榜

GPS的發明讓生活變得更便利,但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科臨床講師Baibing Chen醫師指出,長期過度依賴GPS可能削弱人能的空間記憶能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不要吸菸或飲酒、保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提到健康生活,免不了都會聽到這些建議。根據CNBC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科臨床講師Baibing Chen醫師指出,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同時還要注意以下4個日常習慣,這些行為看似無害,但長時間下來可能也會悄悄影響大腦健康和記憶力,建議應該要少做為妙。 1. GPS 導航恐削弱空間記憶力 GPS的發明讓生活變得更便利,在此之前人們必須依賴紙本地圖或周遭環境的線索來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線,現在這些技能幾乎已「失傳」。不過,Chen醫師提醒,長期過度依賴GPS可能削弱人們的空間記憶能力。一項研究顯示,計程車司機的大腦記憶中樞「海馬迴」比一般人更大,可能與他們需要記住複雜的街道佈局有關。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計程車和救護車司機死於阿茲海默症的機率低於其他職業的人,因為這些工作需要頻繁使用空間感知和方向辨識的能力,推測可能有助於維持海馬迴的健康。Chen醫師強調,不是說完全不能使用GPS,不過有時可以嘗試不依賴GPS,自行規劃前往新咖啡廳的路線,或探索不同的回家路,藉此鍛鍊空間記憶力。 2. 猛灌能量飲料釀心悸、焦慮 不少人因為長時間工作,總覺得缺乏精力,但依賴能量飲料提神並不是解方。Chen醫師指出,這些飲料通常含有高濃度的咖啡因、牛磺酸和維生素B群,大量攝取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如高血壓、心悸、心律不整等。 從神經學角度來看,過量飲用能量飲料可能引起失眠、焦慮、煩躁不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癲癇發作。維生素B群在體內長期累積也有風險,通常多餘的維生素B群會自然排出體外,但維生素B6是例外。過量的維生素B6會長時間累積會導致中毒,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 3. 過度使用成藥對「這些器官」有害 Chen醫師提醒,成藥銷售通路較多,不代表它是無害的,民眾還是要遵循醫師的指示和藥品說明書使用,切勿超過建議劑量。例如,過度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s)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消化性潰瘍、胃腸道出血、急性腎損傷,還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而乙醯胺酚過量使用則是美國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他也提到,一些非處方藥物可能引起少見的副作用,他就曾遇過患者因過量使用胃藥而導致鉍中毒,還出現類似失智的症狀,也有患者根據網路建議攝取過多鋅,結果導致脊髓損傷。 4. 在戶外未預防昆蟲叮咬可遭感染 Chen醫師分享,自己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會關注周圍環境的狀況,並適當使用防蟲劑、穿長袖衣物,也會在事後檢查自己是否被蚊蟲叮咬。特別是在夏季期間,他都會看到原本健康的人因為蚊蟲或蜱蟲傳播的疾病而出現發燒、意識混亂等症狀,甚至癲癇發作或昏迷。其中像是萊姆病,如果及早發現還有治療機會,但部分疾病可能對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永久的傷害,建議採取預防措施避免感染。

Read More

健保擴大骨鬆防治給付!「三類」高風險族群 要提早啟動檢查與治療

目前骨鬆藥物分為「促骨生長」和「抗骨流失」兩大類,皆可改善骨質、降低骨折風險,但原理大不同。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林宗憲報導 根據國健署統計,60歲以上人口有16%患骨質疏鬆症,其中8成為女性。台灣社會高齡化加劇,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未來骨質疏鬆問題將更嚴峻。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吳文田主任提醒,國人應定期檢測骨密度,及早揪出骨鬆並啟動治療,避免骨折發生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自今年3月起,健保也擴大了骨質疏鬆症用藥的給付範圍,讓更多高風險族群得以受惠。 骨折病患死亡風險增!除了長者 這3類人也要注意 吳文田主任指出,長者經常因跌倒時用手撐地,而造成手腕骨折,脊椎、髖關節、肩部等也是骨折好發的部位,嚴重者可能因稍微用力坐椅子、咳嗽等,就導致骨折。除年長者外,三類族群包含: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由於疾病本身或藥物會弱化骨頭的品質,發生骨鬆和骨折的風險更高。一旦骨折,不僅可能影響日常行動,還可能增加照護上的挑戰。尤其對高齡者而言,活動力降低後也可能增加肺部、泌尿道感染以及死亡風險,因此及早關注骨骼健康、定期檢查與適當預防,是守護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步入樂齡後骨質流失快 骨密度檢測助掌握骨質狀況 目前骨質疏鬆症主要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檢測進行診斷,檢查部位包括腰椎和兩邊的髖關節,再藉由骨密度T值判斷病患的骨質狀況,只須躺著5分鐘檢測。吳文田主任說明,介於-2.5到-1之間則為骨質缺乏症,若T值小於等於-2.5即為骨質疏鬆症,或是肌少症合併骨折也為骨質疏鬆症。不單是骨鬆病患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缺乏的病患也應提高警惕;不過相對地進行骨密度檢測的人仍非常少,多數人還是直到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問題。 因此,吳文田主任提醒,女性停經後5至10年、男性60歲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快,骨鬆、骨折風險也隨之增加,建議高危族群應定期進行篩檢,特別是生活型態不佳,例如缺乏運動、長期久坐的民眾,更應提早至50歲起就開始做檢測。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2類藥可增加骨質 醫揭治療策略 骨質疏鬆症以藥物治療為主,3月起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的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當T值小於等於-2.5、未發生骨折的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患(2)次級骨折預防:擴增遠端橈骨與近端肱骨骨折。「預防應從未骨折前就開始著手。」(詳細涵蓋範圍請參考健保署公告,個案適用範圍請依醫療專業人員判斷及建議。)吳主任說明,以往病患要在骨折發生後才能獲得藥物給付,現在擴大給付讓上述高風險病患可提前用藥,降低後續骨折發生的機率,從而真正達到預防的目的。 目前骨鬆藥物分為「促骨生長」和「抗骨流失」兩大類,皆可改善骨質、降低骨折風險,但原理大不同。吳主任指出,促骨生長藥物主要作用於骨生成細胞,雖然同時會刺激蝕骨細胞、提高骨代謝率,促骨質增加趨勢;抗骨流失藥物則是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代謝率,使骨質穩定增多。 針對骨質較差的病患,醫師在治療初期,建議遵循醫囑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加速骨質增加,完整療程後,需轉換為可長期使用的抗骨流失藥物,幫助維持骨密度,不能輕易停藥。 病患自行停藥風險大 應配合醫囑調整用藥 吳文田主任指出,抗骨流失藥物有極低機率會發生牙槽骨壞死的併發症,因此醫師會在用藥前評估病患的牙齒狀況,若在治療過程中有拔牙的需求,則須暫停用藥。不過病患也不必對此過度恐慌,有任何問題應與醫師進行溝通,讓醫師視情況調整用藥策略。病患若自行中斷治療,可能導致原本已下降的骨折風險回升,甚至要高於治療前,因此吳主任提醒病患,無論如何千萬不要貿然停藥。 在臨床治療上,如果病患需要進行脊椎手術,醫師也會在術前評估其骨質狀況,避免骨鬆導致手術時骨釘鬆動,以及發生骨折影響復原速度。若發現有骨鬆問題,醫師也可能先啟動骨鬆治療,改善骨質後再進行手術;部分病患在積極治療後,因骨質改善與功能恢復,經醫師評估可考慮調整手術安排。 病患應充分了解治療策略 「這樣做」打造強健骨骼安享晚年 「許多病患並非無意治療,而是不清楚要如何治療」,吳文田主任表示,醫師應及早讓病患了解各種治療方案,他就遇到不少病患在得知骨鬆緩解的好處,並了解不同治療選擇與效益後,能依自身需求與醫囑做出合適決定。預防骨折除了使用藥物外,改善居家環境也很重要,例如在老人經常活動的區域加裝扶手、防止跌倒。同時應避免抽菸、喝酒等弱化骨質的習慣,並適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進行負重運動,多管齊下逐步打造強健骨骼,讓晚年的生活品質獲得保障。 TWN-785-0625-80005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Read More

掌握健康六原則 遠離高血壓風險

柳營奇美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威仲表示,台灣心臟學會提出高血壓生活型態調整指南,包括六大面向,對降低血壓有正向作用。(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高血壓為心血管疾病常見且危險的風險因子之一,病人面對長期服用藥物的壓力,常會感到焦慮。柳營奇美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威仲說,並非所有病人必須一輩子依賴藥物控制血壓,要學會正確量血壓,並要掌握生活型態六原則,將能在醫師指導下,逐步調整藥物用量,找到最適合自己治療方案。 陳威仲表示,正確量血壓是管理高血壓的第一步,建議以居家血壓測量為主,並在早上醒來及晚上睡前各測一次;坐在有椅背且雙腳可平放於地板的椅子,避免翹腳,使用上臂血壓計,測量前休息五分鐘,測量時避免說話,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柳營奇美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威仲(左)說,正確量血壓是管理高血壓的第一步,坐在有椅背且雙腳可平放於地板的椅子,測量時避免說話。(記者陳佳伶攝) 目前台灣心臟學會設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為平均血壓130/80毫米汞柱,可保留一週血壓記錄提供醫師參考,醫師會依據累積數據,調整藥物劑量或療程。 他表示,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降低對藥物的依賴,台灣心臟學會提出高血壓生活型態調整指南,包括六大面向,限制鈉的攝取、限制酒精、減重、戒菸、飲食調整及運動,對於血壓的降低與心血管健康的改善,有正向作用。 限制鈉的攝取有助減少血管阻力降低血壓,戒酒能改善血壓狀況;體重超標的病人減少體重有助顯著降低血壓。 戒菸也是重要的健康策略,菸草中化學物質會傷害血管並促進血管粥樣硬化;推崇低脂、均衡、富含蔬果的飲食習慣,如地中海飲食,有助血管彈性和整體心血管健康;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可幫助控制體重,也能改善血管功能。 陳威仲提醒,生活型態的改變對血壓有正面影響,並不代表患者可立即停止藥物,藥物治療與生活調整相輔相成,透過定期血壓監測、積極與醫師討論與溝通,逐步調整藥物用量,達到最適合個人體況的療程;長期堅持生活習慣的改善,還能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效果。

Read More

20年口腔血管瘤 冷凍槍治癒

台北長庚口腔外科研究團隊將「冷凍槍治療」用於良性口腔血管病變,證實可以有效消除病灶、復發率極低。(長庚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16日發布研究成果,口腔內良性血管瘤可以使用「冷凍槍治療」,經長期追蹤證實可有效消除病灶、復發率極低,且恢復快、副作用低,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一名67歲女性因牙周病前往長庚就醫,經檢查左下唇有約2.5公分的藍紫色腫塊,診斷為良性口腔血管異常,於是轉診口腔外科治療,長庚口腔外科醫師陳志魁指出,患者這個血管瘤已存在20年,並已造成左臉輕度腫脹變形,經採冷凍槍進行冰凍治療,進行3次療程後病灶明顯縮小,最終完全消失,經半年追蹤期間也未見復發。 陳志魁表示,經追蹤33名病患達5至51個月,研究結果32名患者病灶完全消退,僅1例無明顯改善,僅有8人出現輕微副作用,在目前有限的資料中觀察到病灶復發率極低,再次證實冷凍槍治療的穩定性與長期療效。 陳志魁指出,冷凍治療屬非侵入性療法,是透過極低溫使異常血管組織凍結壞死,同時保留周圍正常組織,具有傷口小、恢復快、副作用低等優點。相較於傳統手術與雷射治療,冷凍治療可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與復原期,提升病患整體就醫經驗與滿意度。 長庚醫院口腔病理暨診斷科醫師蔣孟玲指出,發現口腔內有不明的紅紫色或藍紫色腫塊時,應盡早就醫檢查,早期診斷與治療將可大幅降低併發風險,保障口腔健康。 長庚醫院表示,這項研究建立了冷凍槍治療的標準流程,更為全球類似病患提供一項具科學實證的新選擇。

Read More

微創手術免開胸 他重啟心生

53歲林姓男子接受全台首例NeoChord心臟不停跳人工鍵索修補術結合PCI冠狀動脈介入術,免除開胸與心臟停跳風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3歲林姓男子有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飽受心悸、胸悶困擾,檢查發現罹患重度二尖瓣脫垂逆流與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經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執行的全台首例NeoChord心臟不停跳人工鍵索修補術結合PCI冠狀動脈介入術,免除開胸與心臟停跳風險,以微創手術解決兩大病變,術後3天即順利出院。 林男術後感動表示,原本以為要開胸,甚至住院10天,沒想到只做個小傷口就處理好了。像做了1次心臟保養,現在走路都不喘了。 林男無先天性心臟病史,卻長期受高血壓與高血脂影響,近2年反覆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急促與體力下滑等症狀,經就醫檢查顯示,其二尖瓣因脫垂合併甩動(flail)導致重度逆流,且冠狀動脈前降支中段幾乎完全阻塞,若不及時處理,恐導致心衰竭或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有騫指出,這類合併瓣膜與血管病變病人,過去往往需接受傳統開胸手術與心臟繞道術,手術風險與恢復期都相當高。其中,傳統手術傷口約25至30公分,住院約7至10天,恢復期約1-2個月。 林有騫表示,林男接受NeoChord技術,透過左心尖3-5公分小切口,在心臟持續跳動下,以3D經食道心臟超音波導航,精準植入人工鍵索,修補二尖瓣脫垂處;冠狀動脈前降支以PCI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打通阻塞血管,達成「雙病一解」。 林有騫說,林男為典型的後葉脫垂個案,瓣膜條件良好、左心室功能保留,為NeoChord技術的理想適應者。此次手術結合超音波團隊全力支援,在術中即時提供導航影像與結構量測,是手術順利完成的重要關鍵。林男手術結束當日至普通病房即能下床行走,第三日即返家休養,術後恢復快速。 林有騫說,NeoChord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歐洲與美國,成為結構性心臟病治療的主流之一;他提醒,若出現心悸、喘氣、胸悶、體力驟降或聽診出現心雜音等症狀,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家族心臟病史,務必盡早就醫。

Read More

醫療介入 ADHD童學習提升變自信

醫師黃鈺蘋說,研究顯示ADHD藥物是最有效治療方式,可改善注意力與衝動控制。(陽明交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在台灣的教室裡,總有一些孩子被誤認為「坐不住」、「太好動」、「老是忘東忘西」,但其實,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大腦發出的求救訊號。這些孩子,很可能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一種常被誤解的神經發展障礙。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台灣ADHD盛行率約為9.02%,但實際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患者卻僅約1.62%。也就是說,台灣約有超過22萬名兒童與青少年,正默默承受學業、人際與自我認同的多重壓力,卻未被及時辨識與協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黃鈺蘋醫師指出,ADHD不是「不守規矩」,而是大腦發展的節奏不同所致。研究顯示,ADHD患者的大腦部分區域發育比同齡孩子平均延後約3年,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衝動、過度活躍等表現。其成因與基因遺傳、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及環境因素息息相關。 黃鈺蘋在臨床中,曾接觸一名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這名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無法專心聽講,寫聯絡簿時總是漏東漏西。雖然聰明伶俐,但無法有效學習,影響了成績,也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在詳細評估與討論後,黃鈺蘋與家長共同規劃出一套包含藥物治療、親職教養調整、生活規律建立及學校合作的多元介入方案。幾個月後,孩子明顯進步,不僅學習效率大幅提升,還開心地分享自己第一次當選模範生,也更能與同儕建立友誼。「我不會那麼愛生氣了,朋友變多了,爸爸媽媽也常誇我。」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是醫療介入最有力的證明。

Read More

心衰藥預防癌症治療心毒症

成醫跨科癌心團隊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之第二期臨床試驗,獲得國際學術肯定。(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標靶治療時,可能因心臟毒性導致治療中斷,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治療預後。成大醫院心臟內科、腫瘤醫學部與乳房外科3團隊經跨科合作,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毒症第2期臨床試驗,獲得國際學術肯定,將成為癌心共病整合照護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成醫團隊以「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進行臨床試驗,將100名平均年齡50歲初次接受乳癌輔助性化療的接受試驗,其中男女比2比98。受試病患自化療前3日接受低劑量ARNI治療,經1年追蹤,受試者無任何病患出現心臟功能惡化。而一般標準照護有約2成6患者出現心毒症,證實ARNI具有明顯心臟保護效果,可應用於癌症相關心臟毒性預防的臨床研究。 此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研究論文於2025年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衰竭雜誌 》,成果獲得國際學術肯定。 本次研究由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劉秉彥主導,整合心臟內科主任蔡惟全、醫師劉嚴文、李文煌、許毓軨;腫瘤醫學部醫師鍾為邦、李純慧、蔡瑞鴻、楊舜如,及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醫師徐慧萍、羅竹君等跨科專家,建構從乳癌診斷、化療、心臟保護到長期追蹤的整合性臨床照護模式。 成醫4年前即於癌症中心設立全台首創的「癌症心臟特別門診」,由心臟科醫師進駐癌症病房區,主動介入化療前後的心臟功能評估與追蹤,提供個體化、即時的整合醫療服務,對於乳癌、胰臟癌病患助益顯著。另本次研究也特別導入心臟亮點追蹤超音波,更精準掌握偵測心臟毒性,強化臨床決策依據。 成醫癌心團隊強調,未來也將啟動更大規模的第3期臨床試驗,持續推進癌症與心臟共病照護的臨床應用與研究發展,致力為患者打造更安全、全面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國手異膚炎 生物製劑助穩控

女壘國手黃小姐(左)與台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擊出抗「異」全壘打。(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21歲的病友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之一,經常擔任中心打者,但卻從小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遍嘗各種治療與偏方,始終未見改善後,最後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可以繼續在球場上發揮才能,為國爭光。 收治黃小姐的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有關、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短期治愈。 面對病友的迷思,朱家瑜打破3大流言表示,對「看幾次醫生才會好」的問題,要知道異位性皮膚炎不是感冒,並非吃感冒藥就能痊癒,而是一種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面對異膚,就像對其他慢性病一樣,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控制。 其次是「有症狀才要治療?」朱家瑜指出,若只在症狀嚴重時才治療,反而會讓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讓病情愈來愈難控制,治療異膚就像調整體質,需要時間和耐心,除了基礎保濕與局部治療,更需要系統性控制免疫反應。因此治療必須從免疫機轉根本調整,幫助達到長期穩控的效果。 對於第3個流言「異膚一定要長期吃藥?」朱家瑜指出,異膚治療選項已與時俱進,除了口服藥物,還有多種針劑藥物,及不同作用機轉的新型藥物可供選擇,都具良好效果。

Read More

邊境攔檢 越南地瓜法國芥末醬不合格

自法國進口的芥末醬被驗出漂白劑二氧化硫含量偏高,總重超過3公噸貨品已要求業者銷毀或退運。 (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5日公布本週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自越南進口之超過22公噸栗香地瓜殘留農藥檢驗不符規定,而自法國進口芥末醬也被檢驗出含有漂白劑二氧化硫,相關不合格產品食藥署已要求業者銷毀或退運。 食藥署指出,方將行國際有限公司自越南進口的4批栗香地瓜,總重達2萬2800公斤,在邊境檢出殘留農藥MCPA濃度介於0.01 ppm至0.08 ppm之間;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殺草劑MCPA為不得檢出項目,我國則是以檢測方法的定量極限0.01ppm為法規值。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已要求方將行國際有限公司將這些地瓜退運或銷毀,該公司未來進口貨品在邊境也將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率為20%~50%。 另外,河洛企業自法國進口之芥末醬,被檢出二氧化硫濃度介於0.041g/kg至0.106g/kg,依據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其他加工食品漂白劑偏亞硫酸氫鉀用量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算為0.030g/kg以下。這2批總重超3公噸的不合格法國芥末醬應在邊境退運或銷毀。 鄭維智表示,食藥署已針對河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未來進口貨品在邊境維持逐批查驗,抽驗比例為100%。

Read More

童高燒草莓舌 竟罹猩紅熱

  病人出現典型的草莓舌。 (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9歲奇奇連續多日發燒,家人陸續帶至診所就醫,卻遲未見改善,且他的身體開始出現粗糙紅疹、手指脫皮,合併有咽喉疼痛、扁桃腺紅腫並化膿及「草莓舌」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安排咽喉培養檢查,發現感染A群溶血性鏈球菌,確診為猩紅熱。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奇奇3天退燒,紅疹也逐漸退卻,恢復情況良好。 院方表示,猩紅熱是一種由A群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細菌性疾病,好發於5至15歲的學齡兒童,常見於冬末春初。由於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如喉嚨痛、發燒、頭痛、嘔吐與腹痛等,因此容易被忽視。 兒科部醫師李致任指出,猩紅熱的特徵性表現包括舌頭表面呈紅色並有凹凸不平的「草莓舌」、砂紙般的粗糙紅疹與指尖脫皮,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中耳炎、肺炎、腎絲球腎炎、風濕性心臟病甚至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等併發症,後果不容小覷。 診斷上,醫師會根據臨床症狀判斷,必要時採咽喉分泌物作細菌培養確定病因。李致任表示,治療主要以盤尼西林或安莫西林等抗生素和退燒藥為主,療程需10天,即便症狀改善也必須完成療程,避免細菌殘留造成復發。若病人對此類藥物過敏,則可使用其他替代藥物治療。猩紅熱多數在正確治療下可順利痊癒,除藥物外,病人須多休息並補充水分,才有助於症狀緩解與康復。 由於目前無疫苗可預防猩紅熱,因此日常預防措施格外重要。李致任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或毛巾等物品,並在孩子出現不尋常的皮膚變化、紅疹或發燒時,及早就醫檢查。若已確診猩紅熱,則應在服藥滿24小時且退燒後再恢復上學或外出,以降低傳染風險,避免疾病反覆或擴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