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癢到只敢吃七種食物還是抓不停!醫揭蕁麻疹「過敏」迷思

許多民眾將其誤認為「海鮮過敏」或「藥物反應」,甚至過度忌口,卻不理解真正的病因。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奕寧報導 有患者誤把蕁麻疹當成食物過敏,嚴格忌口到僅剩七種食物,仍然反覆起疹、癢到難以忍受。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陳志強醫師指出,這其實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的典型案例,與單純食物過敏不同。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若僅依靠飲食限制或不規律治療,通常難以改善真正症狀,還可能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隨著每年世界蕁麻疹日將至,他提醒民眾別再誤解「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及早就醫才能有效控制。 七種食物的限制 卻癢到夜不能寐 陳志強醫師分享,一名年輕女性誤以為自己的蕁麻疹全因飲食引起,於是極端地將飲食縮減到僅剩七種食物,期待能擺脫「元凶」。然而,身體依舊反覆長疹、癢到徹夜難眠,還因此營養攝取不足。直到就醫才發現,她罹患的其實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並非是食物過敏造成。這樣的案例凸顯,若對疾病認知不足,病友很可能在錯誤的方向上白白耗費心力,卻讓生活品質更加惡化。 超過六週反覆發作 小心慢性蕁麻疹找上門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急性蕁麻疹通常與食物、藥物或環境誘因有關,多數可在數日內緩解。但陳志強醫師指出,若症狀反覆持續超過六週,且找不到明確誘因,就可能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此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現「自己攻擊自己」的錯亂,導致皮膚反覆腫脹、劇癢,並不等同於單純過敏。許多民眾將其誤認為「海鮮過敏」或「藥物反應」,甚至過度忌口,卻不理解真正的病因。 癢到失眠、傳染疑慮 隱形困擾難以啟齒 慢性蕁麻疹對病友的影響不只是皮膚癢而已。陳志強醫師表示,許多病患因瘙癢導致失眠,白天精神不濟,影響課業與工作;有些病灶若出現在臉上,紅腫明顯,甚至會被誤認為飲酒過度或傳染病,引發旁人異樣眼光。這種社交壓力使不少患者變得自卑、封閉,心理負擔遠比外界想像更重。他強調,這些「隱形痛苦」常被低估,病友更需要家人與社會的理解。 標準治療流程 規律控制才是關鍵 目前國際治療指南的標準治療建議,第一線以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為主,對於治療效果不彰的患者,會依照病患狀況來逐步調整劑量,若劑量調升至四倍仍難控制,就需進一步考慮生物製劑,如免疫球蛋白E的抑制劑或是免疫調節劑的治療。陳志強醫師提醒,許多患者習慣「有症狀才吃藥、沒症狀就停藥」,這會讓病情反覆不定,難以真正改善。唯有規律、長期控制,較有機會讓症狀獲得緩解。不過,臨床上也觀察到,部分患者在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時可能會有嗜睡情形,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這也是臨床治療上常見的挑戰。 慢性蕁麻疹帶來的挑戰,不僅在於症狀本身,也可能在治療過程。陳志強醫師指出,有患者選擇忍耐不治療,結果癢到夜不能寐,白天精神渙散,工作與學業全面受影響;也有人服用抗組織胺,雖能暫時壓制症狀,卻因嗜睡副作用而難以專注課業與工作。這些案例都顯示,無論「不治療」或「治療不足」,生活品質都會大打折扣。隨著標準治療模式逐步調整,部分患者在病情控制與副作用之間能取得平衡,生活品質也可能改善。 世界蕁麻疹日 呼籲大眾正確認識 每年10月1日是世界蕁麻疹日,藉此呼籲社會重視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問題。陳志強醫師提醒病友不要抱持「靠意志力忍耐」或「靠改變飲食體質」的迷思,應積極就醫採取標準治療,搭配規律作息與運動,才能逐步恢復正常生活。他也呼籲社會大眾給予病友更多支持,打破「只是過敏」的刻板印象,讓患者能在理解與陪伴中勇敢面對疾病,重拾安穩自在的日常。

Read More

新北市府攜手專家與社區 防癌論壇呼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新北防癌行動一起GO健康論壇相關資訊。(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癌症已連續43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確診,且患者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為喚起市民對癌症篩檢的重視,新北市政府將於明(26日)下午舉辦「新北防癌行動一起GO健康論壇」,號召里長、市府志工及市民朋友齊聚一堂。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市一直把市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率先全國推出多項癌症篩檢,包括高風險族群的肺癌篩檢,以及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5歲,他也呼籲市民把握篩檢機會,讓「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成為全民共識。 論壇講者資訊。(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次論壇聚焦五大癌症防治策略,由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分享包括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檢查、乳房攝影、口腔黏膜檢查及低劑量電腦斷層等多管齊下的措施。她強調,篩檢發現的個案多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存活率顯著提高,提醒市民「定期篩檢才能跑在癌症前面」。 論壇講者資訊。(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提到,論壇邀請三位醫學中心專家同台開講,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將分享多年在肺癌篩檢及治療的經驗,帶領大家正確認識肺癌,預防與治療的關鍵。北醫乳房醫學中心教授杜世興解析乳癌風險因子與治療方法,協助民眾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日常保健行動。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饒樹文,說明大腸癌高風險族群的檢查方法與預防策略,提醒市民重視腸道健康。三位專家難得齊聚新北,更將現場回應民眾最關心的疑問,把專業知識轉化為生活中做得到的健康行動。 除專題演講外,現場設有六大互動攤位,涵蓋癌症防治、菸害防制、營養、大家醫計畫、防疫等主題,透過遊戲與體驗寓教於樂。民眾可參加抽獎,獎品包含不沾鍋湯鍋、多功能體脂計等實用好禮。 論壇講者資訊。(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這次論壇不僅是防癌政策的宣導,更是落實社區健康行動的重要實踐。她呼籲市民把握免費篩檢資源,為自己和家人健康多一層保障,共同打造健康共好的宜居新北。

Read More

手術即重建 頭頸癌患者新生

  林先生(左)下顎骨切除後以小腿腓骨重建下顎,再輔以3D裂選填充植入物,恢復正常外觀。(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主任施文宇指出,口腔癌、頭部骨肉瘤、顏面外傷患者等,比手術更重要的是恢復生活,北榮成功整合將電腦輔助設計、3D列印與個製化植入物等技術,達成「手術即重建」的目標,讓恢復正常咀嚼與語言功能,外觀也重獲自然和諧。 28的林先生罹患罕見下顎骨骨肉瘤,施文宇指出,林先生必需進行廣泛下顎骨截除,醫療團隊利用林先生小腿腓骨,以電腦輔助設計精準切割,再組合成為適合他的替代下顎骨,並以腓骨游離皮瓣結合人工植牙進行功能性重建,使患者得以恢復正常咀嚼與語言功能,外觀也重獲自然和諧,充分體現「功能與美學兼具」的治療理念。 林先生指出,被確診為下顎骨骨肉瘤後,花了半年的時間四處尋醫看病,後了解台北榮總有手術即重建之醫療技術,於是選擇在北榮進行手術,術後2個月就裝上假牙,目前進口及講話都已恢復,且外觀上並不會影響社交與生活。 北榮口腔醫學部顎面外科醫師成函潔表示,另外有1名顏面外傷患者合併嚴重上顎骨缺損,導致外觀變形與口腔功能受損。醫療團隊運用顴骨植體技術重建咬合與口腔功能,避免複雜之補骨及軟組織重建手術,讓患者在功能與外觀上都獲得顯著改善。 北榮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吳政憲指出,過去頭頸腫瘤或顱顏外傷患者雖能存活,但術後在外觀與功能上往往難以恢復,現在透過數位輔助科技,術前可運用電腦輔助設計,與虛擬手術規劃精準模擬;術中結合導航系統等,提高腫瘤切除與複雜顏面重建的精確度;再透過客製化3D列印技術,製作符合個人解剖結構的植入物與手術導板;以及應用模組化人工關節,提供顳顎關節腫瘤侵犯後的創新重建方案。 吳政憲強調,結合顯微重建、人工植牙與數位設計跨域整合,能更精準地規劃與執行治療,這不僅是幫助患者「活下來」,更能「活得好」,在生活品質與長期功能上都帶來重大提升,為更多頭頸腫瘤與顏面外傷患者開創治療新契機。

Read More

中醫針灸丸劑調理 癌嬤恢復體力

  中醫師蔡昕儒提醒,中藥丸劑應由專業中醫師診斷評估後使用,確認體質與病症是否適合。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0歲陳姓阿嬤長年飽受癌症及慢性腎臟病之苦,常感腰膝痠痛、虛弱無力,甚至要仰賴輪椅代步。求診中醫,經診斷為「腎陰陽兩虛證」,給予健保給付的精氣神源丸搭配針灸治療,經過一段時間調理,阿嬤體力逐漸恢復,已能獨立行走,也無需拐杖輔助。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昕儒指出,許多人因疾病、年齡或長期耗損等因素,而有「氣血兩虛」或「腎陰陽兩虛」的情形,出現精神萎靡、容易疲勞、面色蒼白、頭暈心悸,還可能伴隨手腳冰冷、腰膝痠軟,或盜汗、口乾、潮熱等症狀。此類患者可服用大補精髓、益氣養神的精氣神源丸,從根本調理體質、恢復活力。精氣神源丸即是眾所周知的龜鹿二仙膠,成分包含龜板、鹿角、人參及枸杞子;龜板與鹿角為「血肉有情之品」可峻補精血,龜板補陰,鹿角補陽,搭配人參大補元氣,枸杞滋陰助陽,能兼顧人體陰陽兩面向。 她說,精氣神源丸同時涵蓋腎陰陽兩虛與氣血兩虛問題,達到全面調理效果,也因此其臨床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目前健保針對特定病症提供有條件的給付,適應症包括不孕症、65歲以上退化性關節炎、貧血、癌症、骨質疏鬆、骨折、更年期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失智症及衰老症等。 蔡昕儒提醒,除精氣神源丸外,針對不同症狀還有其他自費丸劑可用。明目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當歸、菊花、枸杞等藥材,可補肝養血、改善肝腎不足所致的視力疲勞與乾澀問題,適合長時間用眼族群;健步丸含有補肝腎、強筋骨、祛濕止痛、行氣活血藥物,適用於年長者腰膝痠軟、關節痠痛、行走無力等症狀。中藥丸劑應由專業中醫師診斷評估後使用,確認體質與病症是否適合,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增減劑量。另外,配合養成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等健康生活習慣,也是恢復元氣、維持健康的根本之道。

Read More

糖尿病前期 減脂增肌控糖可逆轉

北榮新竹分院副院長黃政斌說,糖尿病前期不是病而是可逆轉,透過「減脂」、「增肌」、「控糖」三大招遠離糖尿病。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43歲男性至診間,自述體檢發現空腹血糖值已是193mg/dl(毫克/分升),體型微胖輕微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4.2,家族成員有糖尿病病史,一檢查糖化血色素高達9.1%,病患納悶的是,不知自己已有糖尿病,怎麼都毫無症狀。 另名22歲年輕女性,自述在外體檢,發現空腹血糖值已經110mg/dl,並且尿液檢查尿蛋白為2+,已進入糖尿病前期,有可能已經損傷腎臟。家族成員均無糖尿病史,生活習慣不菸不酒,飲食三餐正常,身體質量指數18.7,為標準體位,血壓也在正常值。細問飲食習慣,她從不喝白開水,每天700cc奶茶當開水喝,檢測糖化血色素已是5.7%,因此進入糖尿病前期。 北榮新竹分院副院長黃政斌表示,所謂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過渡期。目前的定義是空腹血糖介於100~125mg/dL,或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間。 黃政斌說,糖尿病前期不是病,而是警訊,它是可逆轉的。根據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非常重要的發現是當給予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介入,包括個人化飲食和運動計畫,並提供密集行為輔導,目標是減少體重7%,並進行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體育活動,有機會逆轉糖尿病。 飲食控制與運動是老生常談,「減脂」、「增肌」、「控糖」,飲食控制占8成重要性,加上運動,效果更佳。減糖、減脂、減澱粉,除限制蛋糕、餅乾、冰淇淋,含糖飲料、油炸品或肉類加工品等也應避免,甜度高水果要適量。

Read More

婦罹纖維肌痛症 高壓氧治療好行

  婦人罹患「纖維肌痛症」經過高壓氧治療後,疼痛症狀明顯改善(示意圖)。(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3歲陳姓婦人平時忙於服飾店工作,長年得站立走動,3年多來全身莫名痠痛,手腳時常無力,走路都得靠拐杖才能勉強支撐,看過多科醫師始終無解,直到日前前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檢查診斷出罹患「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幸好安排高壓氧治療後,生活逐漸重回正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柏豪指出,患者最初是因全身痠痛、手腳無力求診,自述病程已超過3年,從原本雙腳痠痛,逐步演變成全身多個部位疼痛,「有時候一壓到肌肉就會痛」,影響日常作息,並出現疲倦、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四處就醫卻又檢查不出明顯異常,讓她苦不堪言,最近甚至得拄著柺杖才能行走。 黃柏豪表示,纖維肌痛症的症狀複雜,致病原因不明,患者常常被誤認為是關節炎、免疫系統問題或慢性疲勞等,其中又以女性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所以又被稱為「公主病」,常見於30至60歲之間;現代人身心壓力大、睡眠品質差、且伴隨憂鬱或焦慮,也算是文明病的一種。 黃柏豪說,患者經評估及安排檢查,在排除感染、免疫疾病等問題後,研判應是纖維肌痛症作祟,患者得知後也不禁自嘲「原來自己是老公主」;醫療團隊則是考量患者過去長期服用藥物依舊沒有明顯改善,因此建議採用高壓氧治療,幫助改善症狀。 黃柏豪指出,高壓氧治療原本多用於潛水夫病、糖尿病足或缺血性傷口,近年有多篇研究發現,對於纖維肌痛症患者也能發揮療效,藉由提升血液含氧量,促進組織修復與神經調節;雖然目前這些研究的病人總數不多只有數百人,但不失為一有證據力的輔助治療。 患者接受第1次療程,就感受到疼痛減輕,第2次出艙時,更驚訝發現原本得靠拐杖支撐的雙腳,竟能走動,到第5次療程時,患者明確表示全身痠痛大幅改善,原本每天必須吃6顆止痛藥,後來減少到1顆,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Read More

單孔達文西切除胸腺 傷口僅3公分

長庚醫院宣布以單孔達文西手臂完成胸腺切除手術,使患者傷口由傳統手術的30公分,減小為3公分。(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達文西中心主任趙盈凱24日指出,長庚已開發單孔達文西手臂用於胸腔外科手術,可讓傷口更小,患者恢復更快,尤其重症肌無力患者切除胸腺手術,傷口由30公分縮短為3公分,且術後2天就可出院。 趙盈凱指出,長庚體系已累積近2萬台達文西手術 其中單孔手術台數突破100例,單孔手術已成功使用於乳房外科、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耳鼻喉科及胸腔外科等臨床案例,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的咽喉手術,以及肺部、食道與縱膈腫瘤切除等胸腔外科複雜手術都可運用。 33歲謝小姐罹患重症肌無力,需切除胸腺以移除產生異常抗體的淋巴細胞。謝小姐指出,民國110年時同事發現她單邊眼睛下垂嚴重,就醫確診重症肌無力,但傳統手術需要切開胸骨,傷口長度恐達30公分,因此望而卻步,採用服藥方式控制病情。 後來病況惡化甚至暈倒,為了能陪小孩長大,決定使用單孔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術後2天就出院,1週後就參加韓星演唱會,在會場內盡情叫喊蹦跳,完全重拾生活能量。 趙盈凱表示,重症肌無力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患者體內免疫系統會攻擊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受體,導致肌肉不能執行任務,好發於40歲以下的女性及60歲以上男性,國內每年約新增超過5000名患者,重症肌無力如無治療則死亡率為100%,患者在發病2年內接受擴大胸腺切除手術,就可穩定控制病情。 趙盈凱指出,傳統手術需正中切開胸骨,傷口自頸部延伸至腹部長達30公分,如採用單孔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只需在劍突下方開約3公分小切口,就可完成胸腺切除,不但患者傷口小且恢復期更短。 桃園長庚副院長葉集孝表示,引進達文西單孔手術系統,是長庚醫院長期推動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策略的重要里程碑,將持續整合跨科專長與團隊合作資源,發展更多符合亞洲病人需求的微創治療方案,為國內外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醫療選擇。

Read More

醫警告 頸部按摩恐成中風隱形殺手

黃軒醫師指出,頸部按摩動作務必小心,避免成為腦中風的隱形受害者。(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許多人最愛的紓壓方式之一,就是「來一場肩頸按摩」。尤其上班族、工程師,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肩頸僵硬得像石頭,按摩師一捏,立刻大喊「好爽」!然而舒暢背後,卻可能潛藏致命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醒,有人因為按摩脖子,竟直接被送進急診室。 醫師黃軒表示,臨床研究與文獻指出,「頸部按摩」與「脊椎推拿手法,特別是頸椎旋轉動作均被視為動脈夾層的潛在危險因子。系統性回顧顯示,頸椎旋轉手法與椎動脈夾層有關,部分患者在治療後短短數小時至數天,即出現缺血性中風。 一項觀察研究更發現,在顱頸動脈夾層患者中,約4成曾有明顯外力誘因,包括按摩、頸部扭動、打噴嚏、咳嗽等,其中頸部按摩最常見。值得警惕的是,動脈夾層是年輕人腦中風主要原因,比例高達8-25%。 黃軒指出,頸部按摩後的腦中風並非當下立即發生,可能延遲數天。動脈內膜一旦撕裂,初期可能只有輕微頸痛或頭痛,之後因血栓生成,短暫神經症狀逐漸出現,最終血管完全阻塞,演變為急性腦中風。研究發現,中風可延遲 24小至5天才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案例,患者按摩當下沒事,隔天突然倒下。 雖然頸部動脈夾層發生率不算高,但後果卻極為嚴重。尤其對年輕族群。黃軒強調:「按摩肩背可以,脖子請高抬貴手!」千萬不要因為短暫放鬆,把腦袋的供血高速公路當成實驗場。

Read More

自閉症治療 黃金介入期0-6歲

  身心科主任王明鈺(右)、心理師陳庭萱(左)、心理師王顗翔(中)指出,自閉症光譜障礙的黃金介入期為0至6歲,其中3歲前更是腦部發展與學習塑形的關鍵時期。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1歲7個月大小男孩,父母發現還無法叫爸爸媽媽,就診評估除了語言發展慢,更有眼神接觸不穩定、人際興趣不足等狀況。經過約1年心理師治療及父母引導,加強社交參與、溝通、模仿和遊戲等技能,孩子現在已經可以說「爸爸抱抱」、「媽媽抱抱」,在語言和社交能力上有明顯進步。 中醫大新竹附醫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自閉症有蠻高的遺傳性,但目前還未找到確切的基因,無法透過產前檢測得知。如果說家族裡面有自閉症史,也要等孩子出生之後留意他的發展才能下診斷。 父母親可以在6個月前觀察,如果孩子互動行為比較少:比較少對家人笑、眼神互動,語言發展也較緩慢,建議帶孩子就診評估,再決定後續治療。 王明鈺指出,家長是最好的教練和助教、支持者跟引導者,研究指出,自閉症光譜障礙的黃金介入期為0至6歲,其中3歲前更是腦部發展與學習塑形的關鍵時期。家庭是孩子發展的第一個環境,照顧者的回應方式與互動品質,對孩子的社交、語言與情緒調節能力有直接的影響。 心理師王顗翔說,幼兒早期社會互動發展的4大關鍵領域(社交參與、溝通能力、模仿能力以及遊戲能力),自閉特質的孩子常在這些領域發展較慢,也可能出現較高的固著行為,例如反覆轉車輪、排列玩具、看電風扇等,導致在學習新互動或遊戲方式時需要更多引導。 心理師陳庭萱表示,家長可先評估孩子目前的能力,再設定合理的互動目標。首先,進入孩子的「注意力聚光燈」,例如孩子喜歡來回推車,家長可以模仿他的玩法,與他一起「來回、來回」,建立互動橋梁;之後可進一步創造溝通機會,例如不小心撞到孩子的車子,引起反應後說「哎呀,車子撞倒了!」讓孩子感受到語言與情境的連結。

Read More

翁跌倒髖部骨折 才知嚴重骨鬆

  醫師蘇斐琳說,預防骨質疏鬆可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限酒,並定期檢測骨質。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79歲阿公平時健康良好,有次起床不慎滑倒導致髖部骨折,就醫檢查發現骨質密度嚴重不足,屬於典型的骨質疏鬆。雖然骨折手術順利完成,但術後併發肺炎與復健困難,生活品質明顯下降,需要家人長期協助照顧。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蘇斐琳指出,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疾病」,因為在骨折發生前幾乎沒有症狀,但後果卻十分嚴重。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死亡率可達20%,更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增加家庭照護和醫療費用負擔。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男性、體重過輕或缺乏運動者、長期抽菸或酗酒者,以及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患者。這些族群若未及早檢查,可能因一次小意外導致骨折,進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她說,診斷骨質疏鬆的黃金標準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骨質密度檢查(DXA)」。此檢查快速、無痛,輻射劑量也低於一次胸部X光,能精確評估骨質密度。目前健保給付主要針對「已經骨折」的病人或嚴重高風險族群,民眾可依個人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安排檢查,有助及早了解自身骨骼狀況,並採取合適的健康管理或介入處置。 蘇斐琳強調,人體骨骼在30歲前達到高峰,後續隨著年齡增加,骨質密度逐年減少。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50歲以上民眾的骨質疏鬆比率為8.1%,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平均每10位女性中就有1位患有骨質疏鬆。預防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可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規律運動(特別是負重與阻力運動)、戒菸限酒、改善居家防跌措施,以及定期骨質檢測,都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率。預防勝於治療,應由日常生活中開始關心骨骼健康,適時安排骨質密度檢查,提前掌握狀況,守護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