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過敏藥佩你安成抗癌新武器

中正大學生醫系教授陳永恩(左)及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抗過敏藥將成抗癌新武器。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中正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聯同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嘉基泌尿外科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歷時6年研究,近日於國際期刊《Molecular Medicin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常見抗過敏藥物「佩你安」(Cyproheptadine)可提升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辨識與攻擊力,展現其在抗癌治療上的潛力。 中正大學生醫系教授陳永恩及嘉義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沈正煌教授過去的研究已發現,佩你安具有抗膀胱癌的效果,此次研究進一步發現,佩你安可透過調控癌細胞的「表觀遺傳機制」,啟動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的免疫攻擊功能,進而有效抑制膀胱癌的腫瘤生長。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中第2常見的癌症,且擅長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控,使得治療更具挑戰性。研究團隊實驗發現,當癌細胞接受佩你安或另一種表觀遺傳抑制藥物「恩替諾達」(Entinostat)處理後,其細胞表面的「免疫辨識標記」表現顯著提升,使自然殺手細胞更容易識別並攻擊癌細胞。 研究團隊進一步的動物實驗顯示,經佩你安或恩替諾達處理的小鼠,其腫瘤生長明顯減緩,且腫瘤內自然殺手細胞的滲入程度顯著增加,證明這兩種藥物不僅能影響癌細胞本身,也能有效調節腫瘤微環境,增強整體免疫抗癌反應。 研究突破傳統化療抗癌治療的框架,提出一種透過「改寫癌細胞的基因開關」以喚醒人體自有免疫力的新策略。研究團隊表示,佩你安為老藥且具良好安全性,未來有望應用於膀胱癌或其他免疫逃脫型癌症的免疫治療,為臨床帶來全新希望。

Read More

高齡糖友一味控糖 可能頭暈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表示,控糖不是越低越好,高齡控糖更要拿捏得宜。(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糖尿病治療傳統觀念強調「糖化血色素(A1C)要壓到6.5%以下」,然而對年長病患者而言,一味壓低血糖反而容易導致頭暈、意識混亂甚至跌倒骨折等風險,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表示,高齡患者在監控血糖數值之餘,也應全面評估,才能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2025年我國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成,伴隨高齡化成長的還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目前我國65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已近3成。黃偉輔表示,高齡除了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也伴隨肌少症、行動不便、視力退化等退化疾病。 黃偉輔指出,對於高齡糖尿病患而言,太嚴格的控糖反而增加低血糖、跌倒骨折風險,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最新建議也針對長者放寬血糖標準,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認知正常、行動自理長者糖化血色素可控於7-7.5%,如有失智或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甚至可放寬至8%以上。 得益於近年血糖監測科技迅速發展,連續血糖監測器(CGM)搭配自動胰島素輸注(AID)裝置能進一步幫助穩定血糖、減少低血糖事件。透過這些科技,醫療團隊也能遠端追蹤血糖,同步減輕家屬與病人負擔。 奇美醫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團隊強調,未來隨著人口老化,糖尿病照護也步只停留在控糖,還需整合營養、運動、認知與心理支持等多層面照護,避免多重慢病與失能相互惡化。 針對高齡糖尿病長者,家屬應協助定期回診並留意是否出現記憶退化、體重快速下降、行走不穩等警訊。奇美醫團隊長期推動老年糖尿病整合照護門診,協助長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治療計畫。

Read More

社區健康巡迴車揪出乳癌術後穩定進行化療

  奇美醫院無障礙社區健康巡迴車X光乳房攝影檢查揪出乳癌,術後穩定進行化療。(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6歲陳姓婦女長期照顧年邁父母,113年底接受奇美醫院社區健康巡迴車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顯示異常,經醫師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早期乳癌,立即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病況穩定,目前進行化療。陳婦感謝巡迴車社區癌篩服務,為自己和家人守住健康。 奇美醫療體系永康、柳營、佳里奇美醫院3個院區,自101年首度啟用社區健康巡迴車篩檢迄今,數位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篩檢服務人次已破萬,每年篩檢量自108年5357人次增至113年7658人次,占比由14.8%攀升至20.5%。尤其在109年疫情期間,奇美醫療體系篩檢量雖下滑至3萬2503人次,社區健康巡迴車依然維持6373人次的服務量,展現防疫期間高度機動力與社區深入能力。 由跨界結合醫療體系、公部門與在地廟宇捐資,打造全新升級的奇美醫院第2台無障礙社區健康巡迴車,結合先進科技與貼心設計,未來將持續深入各大社區,把醫療帶進每一個需要的角落,也持續與各界攜手,推動乳房X光攝影檢查及子宮頸抹片篩檢,並設有預約服務專線,歡迎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踴躍預約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落實在地健康照護,讓愛與關懷行動不止。 奇美醫院社區健康巡迴車歡迎社區或機關團體預約服務,服務對象為符合國健署篩檢資格之婦女朋友,預約專線─永康院區:06-2812811轉53289至53291;柳營院區:06-6226999轉77091;佳里院區:06-6226999轉33286。

Read More

偏頭痛解謎 證實與2荷爾蒙有關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經5年研究已破解偏頭痛之謎,未來患者可望在偏頭痛發病之前就予阻斷,擺脫頭痛的困擾。(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21日宣布,經過5年長期研究已破解偏頭痛之謎,證實偏頭痛與雌激素、泌乳激素傳遞之微核糖核酸相關,可透過血液檢測,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糖核酸生物標記,準確度高達9成以上,這是全球首次捕捉偏頭痛動態指標,未來希望在偏頭痛將要發病之前就予以阻斷,讓患者擺脫偏頭痛的困擾。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陳世彬指出,偏頭痛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0%,全球患者超過10億人,台灣地區就有約200萬人受其苦,且女性為男性約3倍,而偏頭痛更是15至49歲人群中第2大失能原因,患者形容隨著每一次的心跳,都如同刀子割著自己的腦部,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與生活品質。 台北榮總、中研院、國衛院與陽明交大共組研究團隊,招募120位受試者進行長期抽血,包含偏頭痛發作期、非發作期、慢性偏頭痛與正常對照組,進行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中微核糖核酸表現,並再於197人之獨立驗證組中確認結果,經過5年的研究,而發現發現疾病特異微核糖核酸。 陳世彬指出,微核糖核酸是一種調控基因表現的小分子核酸,控制蛋白質何時合成、何時關閉,對細胞分化、發育、免疫及疼痛感知至關重要,5年來研究團隊以大數據分析參與實驗者血液,發現頭偏頭痛發病之不同時期,患者體內miR-183、miR-1307-5p等特定微核糖核酸濃度有明顯差異,可以有效分辨偏頭痛病患高達9成的準確度。 陳世彬表示,分析發現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訊息傳遞路徑,顯示偏頭痛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密切相關,這也可解釋,為何幼年男女偏頭痛發病比例相同,但成年女性偏頭痛發病數是成年男性的3倍的主因。 陳世彬指出,未來希望能夠開發出可長時間監測體內miR-183、miR-1307-5p等微核糖核酸的設備,正如配帶長期型血糖監測器一般,只要發現特定微核糖核酸濃度出現變化,達到偏頭痛病發前期樣態,就立即投以CGRP等小分子藥物及迷走神經刺激素,阻斷偏頭痛不予發病,讓患者擺脫困擾。

Read More

翁直腸腺瘤 微創手術保住肛門

醫師盧建璋強調,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比例逐年增加,早期篩檢與治療方式的選擇愈顯重要。(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8歲黎先生直腸出血,診斷為早期直腸腺瘤樣病變,醫師透過「經直腸顯微微創手術」,從肛門開口進入,顯微視野與精細器械輔助完成完整腫瘤切除,手術時間短,無腹部傷口,術後當日即可下床,3-5天內出院,保留肛門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免除人工肛門之苦。 大里仁愛醫院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盧建璋指出,直腸腺瘤是長在直腸黏膜的良性腫瘤,稱為瘜肉,若長期不處理有可能會變成惡性腫瘤(直腸癌),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症狀會出現便秘、腹瀉、鮮紅色血便、糞便中有血、腹痛或腹部不適,以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高危險群包括年齡超過50歲以上、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習慣、過度吸菸飲酒和家族中有大腸直腸癌或腺瘤病史者。 大里仁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部門推動微創技術臨床應用,外科部主任盧建璋領軍,現有「經直腸顯微微創手術」(TEM),用於治療直腸早期腫瘤與經放射治療後的惡性病灶,顯著降低病人需接受人工肛門造口的比率,為病人帶來更完整的生活品質與更快的復原。 TEM手術最適用於早期直腸腫瘤、良性病灶及經放射治療後縮小無遠端轉移的直腸癌個案。該技術結合高解析顯微影像與穩定氣腸環境,提供超過放大數倍的視野,能精確切除腫瘤、縫合創口,降低術中出血與併發症。相較傳統經腹腔開刀方式,術後疼痛減輕、恢復時間短,提升病人術後生活品質。TEM手術對於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惡性直腸腫瘤病人同樣具有優勢,透過局部切除病灶,可在不進一步擴大手術範圍下進行根除性治療,有助於避免永久性人工肛門之需求,臨床研究成果於國際外科期刊發表,顯示良好療效與低再發率。

Read More

制度改革結合臨床創新 光田醫療科技雙獲獎展現跨層實力

HSC醫療系統聯盟第二屆醫療科技系列獎項,光田綜合醫院總院長王乃弘獲頒「醫療科技傑出貢獻獎」,小兒科主任江國樑醫師則獲「醫療科技優質醫師獎」。(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現今醫療科技的核心價值,已從設備導入走向行為轉變,重點不再只是「有沒有科技」,而是「如何用科技改變醫療」光田綜合醫院於HSC醫療系統聯盟第二屆醫療科技系列獎項頒獎典禮中榮獲雙重肯定,總院長王乃弘獲頒「醫療科技傑出貢獻獎」,小兒科主任江國樑醫師則獲「醫療科技優質醫師獎」,成為少數同時於「制度領導」與「臨床創新」雙軌並進的醫療機構。 光田綜合醫院總院長王乃弘自美國返台接任後,即敏銳洞察科技將在未來醫療扮演關鍵角色。他回憶,當時院內仍以算盤計算員工薪資,流程繁複且容易出錯。為改善效率,他親自撰寫程式,建置了醫院第一套薪資發放系統。這不只是單一技術的導入,更展現他對「資訊改造醫療流程」的核心信念。他強調,科技不該只是用來加快流程,而應該是用來重塑流程。 從薪資發放系統、病歷電子化、藥品管理到智慧病房建置,這些資訊化成果,都建立在王乃弘一貫的核心理念上,以系統性思維優化醫療流程,強化組織的彈性與透明度。在技術落地之上,更重視制度背後的長遠價值。而這樣的管理模式逐步發展為以ESG為核心的治理策略,從環境減碳、病人權益到人力配置與數據管理,全面推動醫療系統走向數位永續。 具體而言,院內陸續導入AI輔助生成系統,降低行政負擔與紙本使用;透過「Dr.光田App」內建的院內導航功能,提升病人就醫動線與指引效率;並結合智慧病房資源調度平台,強化人力配置與照護連續性,讓科技真正落實在病人照護與管理永續之中。 在推動制度與科技治理的同時,臨床第一線的創新實踐亦是不可或缺。此次獲頒「醫療科技優質醫師獎」的兒科主任江國樑,結合兒童神經醫學與資訊工程背景,長期投入AI於臨床決策的應用,包括GPT模型輔助癲癇評估、建構病歷資料之間的邏輯關聯,提升系統理解與判讀能力,並實際導入照護流程以優化診療效率。同時積極推動早療與社區資源整合,擴展數位醫療的公共價值。 這次獲獎肯定了光田團隊長期在醫療科技應用上的實質成果,也再次驗證臨床與制度若能同步精進,科技便能真正融入日常照護之中。從資訊系統的建置到AI工具的落地應用,光田的實踐顯示「當技術與管理邏輯緊密結合,醫療現場就能更有彈性地回應挑戰,也能更穩定地將品質推向前一步。」這不只是得獎的成果,更是可持續複製、落實的醫療進程。

Read More

阻油錠真能輕鬆甩脂?減重醫師揭真相

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說明,阻油錠可減少油脂吸收,輔助控制熱量,但無法單靠減重。須搭配飲食與運動,並在專業指導下使用,才能安全有效瘦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啟辰報導 近年來,阻油錠(Fat Absorption Blocker)成為追求健康體態與減脂族群的熱門話題。標榜能減少油脂吸收、輔助體重管理,且服用方便,吸引不少人嘗試。有人分享搭配飲食控制後,體重下降、腰圍縮減的效果,但也有人質疑:「阻油錠安全嗎?會不會有副作用?」針對這些常見疑惑,減重與醫美醫師吳其穎從專業角度,解析阻油錠的作用原理與適用性。 什麼是阻油錠? 吳其穎醫師表示,阻油錠是一種含有特定成分(如殼聚糖或奧利司他)的健康輔助產品,主要作用是抑制腸道對飲食中油脂的吸收,作為飲食控制的選項之一,有助於管理攝取結構。 能幫助減脂、瘦身?臨床觀察這樣說 吳其穎醫師說明,針對民眾關心的減脂效果,阻油錠並非直接燃燒脂肪,而是透過降低油脂吸收,間接減少熱量累積,進而輔助體重管理。臨床中,部分使用者在規律服用並搭配飲食控制後,感受到體重有下降趨勢,並認為在飲食控制上壓力較小。 吳其穎醫師提醒「阻油錠的效果因人而異,無法取代運動或飲食調整,它更像是一個輔助工具,幫助減少高油餐的影響,但不能期待單靠阻油錠就能大幅減重。」 需要長期服用嗎?療程頻率怎麼安排? 吳其穎醫師指出,阻油錠的服用頻率與療程長短需視個人飲食習慣與健康目標而定。一般建議在高油脂飲食(如聚餐、燒烤)時,餐前服用1粒,作為短期輔助。若目標是長期體重管理,可在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下,搭配低脂飲食,可於使用一段期間後評估效果。吳其穎醫師強調「阻油錠不是『吃越多越好』,過量服用可能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建議定期追蹤身體狀況,避免長期連續使用而忽略均衡營養。」 阻油錠安全無副作用? 阻油錠使用方式簡單,常見不適反應多為輕微腸胃症狀,如腹脹或油便,通常在適應後可改善;但實際反應因個人體質差異,仍應留意使用安全。不過,醫師提醒,服用前應確認是否有腸胃道疾病(如腸阻塞或慢性腹瀉)、脂溶性維生素缺乏者、孕婦、哺乳期婦女或12歲以下者,諮詢專業醫師後再進行使用。 醫師提醒:阻油錠適合輔助健康飲食 吳其穎醫師強調,阻油錠並非減重的萬靈丹,而是適合希望控制油脂攝取、改善飲食結構者的輔助選擇。若能搭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與健康生活習慣,效果將更顯著。他建議民眾在開始使用前,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確保使用方式符合個人需求,避免盲目跟風。

Read More

清宿便就能排毒?一定要每天排便才健康?腸胃醫揭3大迷思

一個人每天攝取的食物約24至48小時會完成消化吸收與排出,腸道裡的糞便本來就會有一部分「正在等待被排出」,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體內有十幾公斤宿便,只要清光就能排毒」的說法,更有人為了「排宿便」吃下不少保健食品,期待能夠減肥或保養肌膚。對此,腸胃科鄭泓志醫師表示,其實醫學上沒有「宿便」這個名詞,並破解了三大常見迷思,呼籲民眾要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才有機會真正變美、變瘦。 迷思一:體內毒素要靠清宿便排出 不少人相信體內會累積許多毒素,要排毒就要清宿便。鄭泓志醫師指出,人體本身就有完整的解毒與代謝系統,排毒工作由肝臟、腎臟、肺臟與皮膚共同完成的。只要肝腎功能正常,身體每天都會自然代謝廢物,不需要額外清腸。他解釋,一個人每天攝取的食物需要大約24至48小時完成消化、吸收與排出,腸道裡的糞便本來就會有一部分「正在等待被排出」,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迷思二:宿便導致肥胖與皮膚問題 宿便會讓人變胖、皮膚變差也是常見迷思之一。鄭泓志醫師表示,腸道功能失衡才是根本問題,排便不順、腹脹、膚況不佳或小腹凸出的狀況,多數是腸道蠕動變慢、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腹部脂肪堆積或姿勢不良導致,並不是因為「體內堆積了多年未排出的宿便」。而減重的本質是熱量攝取與消耗的平衡,也就是「吃進去的能量要小於身體消耗的能量」,仰賴熱量控制與運動。因為水分與糞便的排出,清腸或排便可以讓體重短暫減輕,但對體脂肪其實沒有實質影響。 迷思三:沒有每天排便就是有宿便 別再因沒有每天排便就感到焦慮!鄭泓志醫師表示,要評估腸道健康,醫學上會看「排便是否規律、有無不適症狀」,而不是單純只看排便次數多寡。每個人排便頻率不同,有人一天一次,有人兩三天一次,只要排便時間規律,大便質地正常、不需費力、不脹氣,都是健康的範圍。 養成好習慣才能健康排毒 長期排便不順應及早就醫 鄭泓志醫師也提供了5個可以讓人健康排毒、消小腹的生活習慣: 建議每天攝取2個拳頭的蔬菜量,少吃加工與精緻糖,以降低腸道負擔。 每天喝1500至2000cc以上的水,切記要分段喝水,不要等口渴才補。 腸道就像肌肉,需要活動才有蠕動力,應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 睡眠不足與長期壓力會影響荷爾蒙與腸胃蠕動,建議維持每天 7 小時以上睡眠。 適量補充益生菌幫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建議選擇明確標示菌種的產品。 對於長期排便不順的民眾,鄭泓志醫師提醒,切勿過度依賴酵素或瀉藥,避免反倒造成腸道功能變差,也可能忽略已經存在的腸胃疾病,建議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Read More

夫妻沒有隔夜仇 吵完架一定要馬上和好?心理師:先睡一覺再說

夫妻沒有隔夜仇?根據心理師的觀察,急於化解糾紛不見得適合每一對伴侶,甚至可能讓衝突升級,對關係造成傷害。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俗話說「夫妻沒有隔夜仇」,不少伴侶會堅持無論起了多大的衝突,也要在睡覺前解決,讓兩人和好如初。但根據心理師的觀察,急於化解糾紛不見得適合每一對伴侶,甚至可能讓衝突升級、造成傷害。學會「帶著怒氣睡覺」,可以讓雙方在得到充分的休息後,更理性地面對問題。 不吵完架不能安心睡?心理師揭背後原因 根據CNN報導,Samantha Rodman Whiten臨床心理師表示,尤其是在爭吵不休的家庭中長大的人,較難把衝突暫時擱置,安心地去睡覺。Sabrina Romanoff臨床心理師則指出,有些人擔心若不及時化解憤怒情緒,可能會在一夜之間演變成更深的怨恨,所以才會急於在睡前解決爭執,以維護彼此之間的關係。 不過,心理師也提醒,這種迫切的心態可能是比較心理或「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所致,人們會認為自己與伴侶應該可以快速溝通、和解,然後愉快地結束這一天,但事實上,每個人當下的狀況和需求都不同,無需強求一定要馬上解決問題。 疲憊狀態判斷力下降 趕快暫停爭吵先讓大腦休息! 強迫自己和伴侶在睡前解決衝突,可能會適得其反。當人處於疲憊狀態時,傾聽、判斷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都會明顯下降,容易說出傷人的話或做出會後悔的事,反而使衝突加劇。相反地,好好睡一覺可以讓大腦重置。Romanoff臨床心理師表示,睡眠能降低大腦對負面刺激的反應,並恢復理性思考與溝通的能力,讓人可以用較不情緒化的方式表達想法,更有利於關係的修復。 如果伴侶雙方都還在氣頭上,也要盡快約好重啟對話的時間和地點,讓彼此對事情的解決有所期待。此外,Romanoff臨床心理師強調,就算吵架也要維持日常的睡前儀式,比如擁抱、親吻、說聲晚安或「我愛你」,都能讓雙方了解到「我們的關係比當前的分歧更加重要」。 睡不著怎麼辦?心理師授「焦慮型依附」應對妙招 不過,有些人在與他人起爭執過後,會感到焦躁不安、反覆胡思亂想,因而難以入睡。Whiten臨床心理師說明,這可能與「焦慮型依附」有關。這類型的人容易對另一半產生依賴,害怕對方不再愛自己,因而想要盡快展開對話、修補關係,找回安全感。 她指出,學習如何安撫自己,是改善焦慮型依附的重要方法,冥想、深呼吸、寫日記、洗澡,或把手浸在冷水中,都可幫助大腦轉移注意力、穩定情緒,也可以進一步問問自己:「我要怎麼像父母照顧受傷的小孩那樣照顧自己?」 親密關係中難免會有衝突發生,Romanoff臨床心理師提醒,應把衝突視為增進感情的機會,而不是讓彼此疏遠的導火線,如何應對生活中可能產生的碰撞和摩擦,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維繫長久關係的關鍵。

Read More

翁洗腎尿毒性搔癢 紫外線照光治療改善

皮膚科醫師羅子焜展示窄波紫外線照光儀。(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75歲阿公長期洗腎,因全身搔癢且使用一般止癢藥物療效不佳,就醫診斷為「尿毒性搔癢」,經以藥物和固定每週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後,搔癢明顯改善,抓破皮的傷口也都逐漸癒合。 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表示,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逐年攀升,目前約為11.9%,平均每8人中有1人罹患;而慢性腎臟病造成的尿毒性搔癢在皮膚科門診常見,且常常難以單純用藥物控制。尿毒性搔癢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雙側對稱性的大面積搔癢,無明顯皮節分布偏好,且經常發作;其致病機轉為血中尿素氮升高、高磷血症,以及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皮膚搔癢。近期國外臨床研究發現,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和使用加巴噴丁(主要用於治療癲癇、神經與局部癲癇),兩種方式合併使用效果好,比單一方式治療,在尿毒性搔癢的改善程度,有明顯差異。 他說,加巴噴丁常用於治療神經性搔癢,可抑制神經元鈣離子流入,改善尿毒性搔癢的問題;而紫外線照光治療會影響免疫細胞,抑制朗格漢氏細胞,並調節介白素(IL)的產生,降低IL-2的產量,並誘導真皮肥大細胞凋亡,同時減少表皮神經纖維釋放神經胜肽;此外,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被認為可直接影響二價離子、抑制皮膚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並調節皮膚神經功能,進而有效改善皮膚搔癢的症狀。 除了尿毒性搔癢,紫外線照光治療經由不同的機轉,還可治療由免疫細胞、肥大細胞、角質細胞或黑色素細胞等異常所產生的疾病,包括乾癬、頑固性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性結節性癢疹、玫瑰糠疹、蕈狀肉芽腫,及慢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多型性日光疹、白斑等。羅子焜說,照光治療需規律進行,照光劑量會根據病人的膚色、皮膚厚度、疾病的嚴重度審慎評估、調整,將可能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