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黃立人,以「您是骨鬆還是肉鬆?」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提醒民眾關注兩大隱形殺手:「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其中,骨質疏鬆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若忽視治療,可能因輕微外力就發生骨折。
黃立人解釋,骨骼由外層的緻密骨與內層的海綿骨組成,骨質密度取決於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平衡。一旦破骨細胞作用過強,骨質逐漸流失,先影響海綿骨,最後連緻密骨也受損。骨質疏鬆的診斷仰賴DE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關節,並以T值判定:大於或等於-1 為正常,-1至-2.5為骨質缺乏,小於或等於-2.5則屬骨質疏鬆。
他分享一名65歲女性案例:兩年前檢測T值-3.5,屬嚴重骨鬆。經1年「骨穩挺」每月皮下注射,第2年改用「保骼麗」半年一次,並配合走路、爬樓梯、曬太陽及攝取鈣質,兩年後T值提升至-2.1,從骨鬆改善為骨質缺乏,進步幅度達40%。其左右髖關節數據也明顯上升,骨折風險大幅下降。
黃立人強調,骨鬆治療不僅靠藥物,更須搭配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降低骨折風險,維持行動力與生活品質。他呼籲民眾應及早檢測、積極治療,別讓「骨鬆」成為人生行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