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醫療升級 陽明交大附醫核醫中心啟用

  陽明交大醫院核子醫學中心團隊。 (陽明交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國立陽明交大附設醫院23日宣告全台最先進的「核子醫學中心」與蘭陽唯一「核醫專屬病房」正式啟用,兩大設備斥資2.5億元打造而成,陽明交大醫院近5年引進多項尖端、重大的儀器設備,並同步整合改造醫療環境,為宜蘭醫療邁向國際等級再寫里程碑。 陽明交大醫院近年積極投入高階醫療建設,率先建置多項全國頂尖儀器設備,包括:最新一代複合式手術室、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第一套雙平面多軸式心臟血管攝影系統、最新生物感知系統3T磁振造影掃描機器、最高規格的立體定位直線加速器智能奈米刀、第1台「新世代192切電腦斷層模擬定位儀」,頂尖設備不僅大幅提升急重症照護能力,更讓宜蘭鄉親不必再遠赴台北,即可在地享有高品質、精準的醫療服務。 今年,陽明交大醫院再度寫下全台醫療里程碑,新世代的「核子醫學中心」,以「智慧、安全、人性化」為核心理念,斥資打造核子醫學最高規格的影像診斷、作業流程與病房設施,配備最頂尖的3台影像診斷設備。陽明交大醫院核醫中心的設計建造以人性化為目標,提供最精準的診治、最安全的環境、最細緻的照護與溫馨舒適的環境。

Read More

3條血管嚴重鈣化 震波擊碎置支架

  長安醫院心臟內科盧炯睿醫師表示,IVL血管內震波碎石術為處理血管鈣化病灶,提供更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9歲薛姓婦人反覆胸痛、心悸就醫,檢查發現心臟3條血管嚴重阻塞,多年前置放支架處再次狹窄,伴隨明顯鈣化,傳統氣球擴張與再置支架處理面臨挑戰。長安醫院心臟內科盧炯睿醫師採用最新「IVL血管內震波碎石術」,打通鈣化冠狀動脈並置放新的心血管支架。 心導管檢查顯示,患者冠狀動脈顯著狹窄,兩條達90%以上,另一條超過75%;右冠狀動脈為先前已置放支架之處,再度發生嚴重阻塞,伴隨明顯血管鈣化。 盧炯睿醫師說明,動脈鈣化使血管失去彈性與順應性,造成氣球無法有效擴張、支架無法完整貼合,增加術後再狹窄或血管破裂風險。此類結構性病灶若未妥善處理,嚴重影響介入治療成效與病人預後。 團隊採用「血管內震波碎石術(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 IVL)」,藉由特殊導管釋放震波脈衝,血管腔內精準破碎沉積的鈣化結構,血管重新獲得可塑性。完成鈣化處理後,輔以藥物塗層氣球擴張與新支架置放。術後影像顯示,血管擴張良好、血流通暢,病患自述胸悶症狀明顯緩解,恢復狀況穩定,順利出院。 盧炯睿指出,IVL技術為當前少數可在血管內直接針對鈣化處理的策略之一,操作安全性佳,無須高壓擴張,降低傳統旋切器械帶來的栓塞或是穿孔風險。對於具高度鈣化、長段病灶或支架再狹窄的患者,IVL可作為安全且有效的輔助工具,提升整體介入成功率與長期血管通暢性。 冠狀動脈狹窄常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家族史及年齡等因素相關,即使已接受過支架治療,仍可能再度狹窄。已置放支架或曾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應依醫囑規律服藥、控制三高、戒菸、維持體重,按時回診追蹤,降低再次狹窄與心肌梗塞風險。

Read More

醫師體驗儀器 意外發現罹癌

  醫師門朝陽15年前體驗醫院新進正子造影掃瞄儀,意外發現罹患甲狀腺癌。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天主教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正子造影中心主任門朝陽醫師於15年前體驗醫院新進正子造影掃瞄儀,意外發現罹患甲狀腺癌,隨即接受治療追蹤,這個只是「順便檢查看看」的舉動,救了他一命,現今仍然健康,工作與生活一如往常;他以自身經歷,呼籲民眾正視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當時門朝陽醫師發現罹患的是第2期甲狀腺癌,還有1顆淋巴轉移,隨即接受治療,並定期追蹤。如今15年過去,他仍然健康,工作與生活一如往常。 門朝陽醫師強調,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太晚發現,很多癌症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身體不適,可能為時已晚。「做一次正子掃描,就像照一面鏡子,把身體的深層問題照出來,能及早發現、及早面對」。 醫師說,正子掃描並非只用於篩檢,對於甲狀腺癌病患來說,尤其在懷疑復發、但碘131掃描看不清楚的情況下,正子掃描是健保給付下的一項優質檢查選擇。門朝陽醫師進一步補充,甲狀腺癌是相對溫和的癌症,治療時間可以比較從容,也因此更需要精準的診斷來安排最適當的療程。 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以女性患者較為常見,男女比例約為1:3,但近年來男性發生率也明顯上升。而此疾病亦與家族基因有關,常見一家人接連被診斷出甲狀腺癌。因此,門朝陽醫師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家一起來檢查一下」。此外,新一代的正子造影掃描儀搭載AI系統,除可針對20幾種常見的癌症進行篩檢,也為失智症的早期診斷提供強而有力的輔助。

Read More

長期吃安眠藥 科技主管腦霧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揭示,傳統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也潛藏依賴性、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歲科技公司主管小雅(化名),白天工作壓力大,晚上則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讓她的睡眠問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就醫服用傳統安眠藥物多年後,卻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現象,對藥物也產生依賴感及戒斷症狀,嚇得她趕緊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 收治個案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根據國健署2019年統計,國人睡眠障礙盛行率逼近1/4,健保安眠藥申報量連年攀升,健保署申報資料,全台每年失眠用藥需求突破10億顆! 不過,傳統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也潛藏依賴性、認知退化,甚至增加失智風險。楊聰財說,目前臨床常見的助眠藥物分為兩類,包括俗稱的「BZD類」(苯二氮平類藥物)及「Z-Drug類」藥物,前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後者則作用於特定神經受體,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 然而,楊聰財強調,傳統助眠藥物使用過久、劑量過高,容易出現成癮性及戒斷反應,甚至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腦霧現象。 臨床上也發現,患者使用後會有嗜睡、容易昏沉、頭痛,甚至增加跌倒、車禍等意外風險。另外這類藥物在藥效過程會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如夢遊、無意識下床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相當危險! 隨著睡眠醫學新藥研發突破,楊聰財說,目前已有針對「食慾素系統」的新型助眠藥物上市,食慾素是大腦下視丘分泌的重要神經肽,負責調控覺醒與睡眠切換。 由於當食慾素活性過高時,人體會難以入睡、夜醒,睡眠品質因此下降,因此,食慾素受體拮抗劑能與食慾素競爭,阻斷覺醒神經元活化,達到睡眠作用。相較傳統安眠藥,不直接抑制大腦神經活性,因此不會影響隔天的姿勢穩定性或記憶力。 根據為期一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停藥後不會造成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另外這類藥物的作用機轉也不會抑制呼吸中樞,對於有呼吸功能顧慮的年長者或特殊族群,提供了更安全的選擇。

Read More

海外醫美藏3風險 應謹慎評估

  醫師提醒,醫美微整面對高風險部位更需謹慎,才能「安心變美」非「冒險變臉」。(淨妍醫美診所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觀光署統計,2024年台灣赴韓旅遊人次達142.9萬,其中以20至39歲的年輕族群為主,多傾向將旅遊與醫美結合,但醫師揭示,微整對醫師技術要求極高,尤其臉部某些部位更是「高風險區」,施作不當可能導致導致血管栓塞、皮膚壞死,甚至視覺永久喪失,呼籲要「安心變美」而非「冒險變臉」。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李家騏指出,海外醫美固然有吸引力,但可能缺乏完整術前評估以及術後追蹤,若出現不適或併發症時,返國後也難以即時處理。此外,海外醫美最怕因為語言溝通不良,導致施作結果跟期待不同,進而產生落差與後悔感。 尤其涉及注射類療程時,若產品來源不明或劑量掌控不當,恐造成腫脹、壞死甚至視力受損等嚴重問題。 李家騏揭露,在微整注射中,眉間、鼻背與鼻尖、深層法令紋、眼周、太陽穴與額頭,因鄰近重要動脈(如眼上動脈、滑車上動脈、鼻背動脈、顏面動脈分支等等)與視網膜血管相通,若施打時不慎將填充物注入血管中,可能導致血管栓塞,進一步造成皮膚壞死,甚至視覺永久喪失,屬於需特別注意的高風險注射區。 李家騏提醒,若決定進行海外醫美,務必先謹慎評估,首先要確認醫師資歷與執照來源,避免誤信非專業人士。其次是術後照護安排要明確,務必確認診所是否提供術後諮詢管道,或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第三則是避開額頭、鼻樑、眉間等高風險區域。 醫美本是讓人更有自信的輔助選擇,但若是忽略專業與安全,只因價格誘惑而選擇不合格場所,可能得不償失。李家騏呼籲,醫美是醫療不是商品,安全永遠優先於效果,尤其是在面對高風險部位更需謹慎。

Read More

奇美醫療品管全台率先通過ISO 7101認證

奇美醫院落實醫療品質管理,率先全台通過ISO 7101認證,由SGS管理與保證事業群副總裁鮑伯宇(中右)頒發證書,奇美醫院長林宏榮(中左)代表受證。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落實醫療品質管理、建立以人為本的就醫環境,經評鑑通過「ISO 7101認證」,成為全台率先獲得此國際級醫療品質管理系統標準驗證的醫學中心。未來病人在奇美醫院的每一次看診、每一筆醫療決策,都將更加安全、有保障。 ISO 7101認證23日在奇美醫院舉行授證典禮,由辦理此認證的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管理與保證事業群副總裁鮑伯宇親自頒發證書,由奇美醫院長林宏榮代表受證,象徵台灣醫療品質正式與國際接軌,邁向制度化與永續化的重要一步。 林宏榮院長表示,ISO 7101是國際標準化組織於2023年推出全球第一套專為醫療機構設計的品質管理系統標準,延續ISO 9001品質管理精神,結合醫療專業特性,聚焦於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及病人經驗,內容涵蓋領導治理、臨床作業、病人參與、風險管理、人力資源、資訊安全與感染控制7大核心要素,建構一個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架構,協助醫療機構在面對高齡、慢性病與數位化浪潮下,讓醫療照護更穩定、更具延續性。 奇美醫院自2000年晉升醫學中心以來,已連續6次通過醫學中心評鑑並獲優等成績。此次取得ISO 7101驗證,更進一步將國際標準導入醫療組織日常營運,為亞洲區樹立醫療品質管理新標竿。 林宏榮表示,奇美醫院取得ISO 7101認證後,未來希望能將醫院評鑑、緊急醫療能力評定與各項外部查核機制整合,提升合規效率,減少重複作業與資源浪費,讓病人得到真正落實的品質照護,也讓醫護同仁的工作負擔更合理。

Read More

韭菜是天然壯陽菜?醫親解營養功效與潛在風險

在營養學與泌尿科醫學的觀點下,韭菜的確蘊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但同時也有部分潛在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報導 韭菜自古便被視為滋補強身的食材,更因其對男性性功能的潛在正面影響,被暱稱為「壯陽菜」或「起陽草」。不過,這樣的稱號是否有科學根據?在營養學與泌尿科醫學的觀點下,韭菜的確蘊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但同時也有部分潛在風險,特別是針對特定體質或即將進行手術的族群。 泌尿科醫師呂謹亨指出,韭菜雖富含多種活性物質,有助於男性性機能調節與身體代謝,但也具有抗凝血作用,若攝取過量或在不適當的時機食用,可能反而對健康造成影響。 韭菜主要成分 不只纖維與維生素 呂謹亨醫師表示,韭菜的健康價值來自其豐富且多元的營養與植物化學物質,以下是幾種關鍵成分與其已知的功能: 硫化物: 韭菜與大蒜同屬百合科蔬菜,含有類似的大蒜素與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這些成分具備抗氧化、抗發炎、抗菌與潛在的抗癌活性,可協助身體清除自由基,降低慢性病風險。 維生素與礦物質: 韭菜富含維生素C、K、葉酸,以及鐵、鉀、鋅等微量礦物質,有助於支持免疫系統、維持血管健康與紅血球生成。 膳食纖維: 韭菜的纖維含量高,有利於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平衡腸道菌相。 類黃酮: 包含槲皮素等抗氧化多酚,能保護心血管系統、調節免疫,並具潛在的抗過敏作用。 皂素: 具有調節免疫、降低血脂與抗發炎的特性,是許多植物中常見的次級代謝物。 韭菜對男女皆宜 男性更有加分效益 呂謹亨醫師提到,韭菜對於男女都能補充有益的營養,不過對於男性的生殖功能更有幫助。 通用健康益處(適用於男女) 抗氧化與免疫力提升: 多項細胞與動物實驗指出,韭菜萃取物可活化體內的抗氧化酵素,增強免疫系統功能,降低氧化壓力。 腸道與心血管健康: 豐富膳食纖維與類黃酮能改善腸道環境,並可能降低結直腸癌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大蒜、洋蔥等葱蒜類蔬菜並列為「抗癌型植物」。 男性特別益處(性功能與荷爾蒙) 調節性功能、支持睪固酮活性: 動物實驗發現,攝取韭菜萃取物可提升睪丸內睪固酮濃度與精子活動力,顯示其可能對男性生殖功能具有輔助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與勃起功能: 韭菜中的硫化物與黃酮類具擴張血管、促進血流之效,有助於海綿體充血與勃起機能,因此被形容為「天然壯陽菜」,尤其對於循環不佳或血管功能低下的男性可能有幫助。 韭菜並非人人適用 養生不等於無風險 呂謹亨醫師指出,雖然韭菜被視為養生佳品,但並非人人都適用。以下族群食用時需特別注意: 胃腸虛弱、易腹脹或腹瀉者: 韭菜含高纖與含硫化合物,對腸胃道較敏感者可能引發脹氣、腹瀉或消化不良。 肝功能不佳或患有肝炎者: 由於硫化物代謝與肝臟有關,肝功能受損者應避免過量攝取,以減少代謝負擔。 泌尿道感染、陰囊濕癢者: 韭菜性溫偏熱,部分中醫觀點認為可能加重濕熱型體質者的症狀,建議諮詢專業意見後食用。 即將接受手術者: 韭菜中的大蒜素類物質具有抗凝血作用,可能增加手術出血風險。建議手術前一週應暫停食用,以確保手術安全。 適量攝取有益健康 避免過猶不及 韭菜確實是一種兼具營養價值與功能性的食材,對於提升整體健康、維持男性功能、強化免疫力等皆有潛在正面效益。然而,避免過猶不及始終是飲食的原則。 呂謹亨醫師提醒,對於關心性功能、活力與血液循環的男性而言,韭菜可以是日常飲食中的輔助選項,但並非「補藥」,更不能代替醫療治療。 真正的健康,來自於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良好作息與定期檢查。當身體出現異常症狀時,應及早就醫診斷,才能對症處理,維持長期穩定的健康狀態。選擇韭菜做為養生食材,也應因人而異、適量攝取,才是科學而安全的方式。

Read More

掉髮族注意!中醫師揭「3類」常見禿頭原因與對應治療方式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掉髮,建議盡早前往合格中醫診所進行體質與病因評估,針對個人狀況調配中藥及搭配針灸,避免誤信偏方而延誤治療時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靖安報導 照鏡子時,是否發現髮際線不如以往茂密?或每次洗頭後,排水孔總堆滿掉落的髮絲?睿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中醫師指出,常見掉髮類型包括圓禿、產後落髮、雄性禿等,並提供中西醫觀點與調理建議,供民眾參考。 圓形禿:壓力大造成「鬼剃頭」 圓形禿又被稱為「鬼剃頭」、「油風」、「班禿」,特色是突然出現明顯圓形或橢圓形的光禿區,常見於年輕族群,與情緒壓力息息相關。 西醫治療多以頭皮注射或塗抹類固醇為主,較嚴重者可能需搭配照光或局部免疫療法。不過若壓力源未解除,往往無法根治。 中醫則認為這類掉髮與「肝鬱氣滯」有關,壓力導致肝氣無法正常疏泄,進一步造成氣血循環不良,使頭髮失去養分。可依症狀使用加味逍遙散酌加丹參、赤芍等藥材來疏肝解鬱、活血化瘀,並針刺太衝、內關等穴位,有助調節情緒並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產後落髮:氣血虧虛影響生髮 女性在懷孕期間因雌激素分泌旺盛,頭髮多處於生長期;產後雌激素驟降,大量頭髮進入休止期,常於產後3至4個月開始明顯落髮,一天掉髮量甚至可達300根。西醫認為這是自然現象,約6-9個月會自行緩解。 徐瑋憶醫師則認為,「肝藏血,髮為血之餘」、「腎藏精,其華在髮」、「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生產過程會耗損肝血與腎精,若產後休息與營養補給不足,更易導致氣血兩虛。建議可使用八珍湯補益氣血,搭配針刺下三皇穴補腎、足三里補胃氣,有助減緩掉髮並改善頭痛、腰痠等虛損症狀。 雄性禿:遺傳+體質問題 中西醫雙路徑處理 雄性禿的典型表現為髮際線後退、頭頂稀疏,常伴隨髮絲變細,與遺傳有關,發生年齡可能在20歲以前,多數集中在30-40歲之間,男女皆有可能發生。 西醫治療選擇包含口服藥物、外用生髮水與植髮手術,但部分藥物可能對男性性功能有影響,女性若懷孕使用,更有畸胎風險。 徐瑋憶醫師則認為雄性禿多與「血熱」、「濕熱」相關。若經常吃油膩、甜食或飲酒,易產生濕熱體質,頭皮會有油味、出油多,此時建議使用清熱利濕的藥方。若常熬夜、情緒暴躁、愛吃辣,則屬血熱型,常伴隨搔癢與脫屑,需用清熱涼血的方式處理。另可搭配針刺百會、四神聰、本神穴等穴位來幫助疏通頭皮經絡,延緩落髮進展。不過此類體質不宜過度進補,以免化熱加重掉髮。 專業評估+日常保養 才能真正抗掉髮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掉髮,建議盡早前往合格中醫診所進行體質與病因評估,針對個人狀況調配中藥及搭配針灸,避免誤信偏方而延誤治療時機。 徐瑋憶醫師也提醒,日常保養不能忽視: 洗髮選擇:選用成分單純的洗髮精,避免使用過熱水溫,以防毛囊損傷。 吹髮距離:吹風機與頭皮至少保持10公分距離,避免熱傷害。 減少染燙:染燙會破壞髮質與頭皮,應盡量減少。 飲食均衡:切忌激烈節食,如只吃水果或喝水減重,會導致營養不良進而掉髮。 少吃油炸甜辣:減少刺激性食物,避免毛囊阻塞。 睡眠充足:11點前入睡,有助肝膽經運行與頭髮養分供應。

Read More

丹娜絲災後 類鼻疽增6例、2死

  高市衛生局提醒民眾災後清理環境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類鼻疽、腸道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及登革熱等傳染病感染或擴散風險。(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戴淑芳、王正平∕綜合報導 類鼻疽疫情升溫,疾管署22日表示,丹娜絲颱風後新增6例類鼻疽病例,個案均在高雄,其中有2例死亡;今年累計27例創歷年同期最高,推測與去年下半年4颱襲台有關。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公布,國內上週新增6例丹娜絲颱風後發病之類鼻疽本土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9日至7月13日。其中4例具慢性病史,2例有汙水接觸史,而2例個案因類鼻疽併發肺炎及敗血症死亡,其餘4例均住院治療中。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類鼻咀死亡個案,提醒颱風天注意防疫。(記者戴淑芳攝)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疽死亡個案中,1例為50多歲男性,有酒精性肝病、胃潰瘍病史及汙水汙泥接觸史,因發燒血便就醫,診斷類鼻疽合併肺炎及敗血症休克、本身肝病引發肝硬化和消化道出血,發病第5天死亡。 另一名為9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7月中旬發燒咳嗽呼吸喘就醫,因肺炎症狀收治加護病房,雖無汙水汙泥接觸史,仍於住院隔天,因類鼻疽合併肺炎及菌血症,宣告不治。 林詠青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汙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或吸入性感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過去颱風後最大類鼻疽疫情為去年凱米颱風後,1個月增加類鼻疽69例,其中13例死亡。本次丹娜絲颱風後第一週5例,尚未超過去年7月底凱米颱風後第一週新增11例之紀錄,但今年累計27例為歷年(23年)同期新高,且反常於1至4月就有13例,主要應與去年下半年4颱接連襲台有關,潛伏期較長的病例於今年初陸續發病。 羅一鈞提醒,預估7-10月都屬颱風季,颱風天應盡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且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以避免直接接觸或吸入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汙水。

Read More

天天喝酒 酒精性肝病上身

  醫師康本初22日在衛教記者會中提醒,有患者天天喝酒導致血球變大顆的貧血,發現酒精性肝病悄悄上身。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0多歲男性,有天天喝酒的習慣,有次檢查發現有輕微貧血,屬於紅血球過大的貧血;進一步抽血檢查,其血液中的維他命B12與葉酸都正常,代表這兩種營養,腸胃的吸收沒問題,但是肝臟可能已經生病了,揪出酒精性肝病悄上身。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紅血球的生成與葉酸、B12有關,其中葉酸要經過肝臟進一步的轉化,才能被紅血球在生成時所用。 酒精性肝病的病人,即使維他命B12與葉酸在血液中的量足夠,可能因為肝臟的問題導致缺乏活化的葉酸,進一步影響紅血球的生成,出現紅血球過大的貧血,雖然生活中沒有明顯不適,但是酒精性肝病已經默默上身了。 康本初提到,即使喝酒沒到酗酒的程度,但是長期有喝酒的習慣,也會對肝臟造成負擔,酒精會經由肝臟代謝,在過程中會產生乙醛,而乙醛會影響肝細胞,引起發炎反應,產生酒精性肝病。 他近一步說明,酒精性肝病在一開始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常是在健康檢查抽血發現有驗血數值異常,可能有紅血球過大的貧血、肝功能異常、肝炎等;超音波檢查顯示有脂肪肝、肝臟腫大等,倘更進一步,出現肝硬化時,就要當心併發症的可能,不可輕忽。 對於酒精性肝病的治療,最重要是要先戒酒,康本初說,酒精性肝病在出現脂肪肝的程度時,戒酒加上飲食均衡,養成運動習慣,肝臟還有機會康復,但仍要定期追蹤;當進展到肝硬化時,就是不可逆的狀態,很難恢復到完全健康狀態。 康本初提醒,有喝酒習慣的人,常會因為沒有症狀而不願意改變,這時可透過健檢來了解酒精是不是已經傷肝了,用數據來說服戒酒。現在國建署有提供成人健康檢查,有些地方政府也有提供老人健康檢查,都是可以加以運用的資源;早期發現肝臟可能有問題,早期採取行動改善,避免肝臟受到不可逆的傷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