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失智嬤 自費標靶藥延緩退化

醫師蔡育泰表示,阿茲海默症為退化性失智症,醫院引進新藥,可望延長病人生活自理時間。(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70歲林姓阿嬤身體健康硬朗,然而近來常出現如忘記物品放置位置、在熟悉街道上迷失方向等記憶力衰退情形。經醫師檢查,確診輕度失智症,她自費接受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新藥(ATT)治療,透過清除腦中累積異常蛋白質,有望延緩認知功能退化,延長生活自理、正常生活時間,目前治療兩個療程,適應良好。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育泰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約8%罹患失智症,最常見類型為阿茲海默症,占比約60%。阿茲海默症屬退化性失智症,80歲以上且帶有APOE4基因者為高風險族群。此病無法根治,病理特徵為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異常沉積。過去20年,臨床治療多依靠膽鹼酯酶抑制劑,幫助活化尚可運作的腦神經延續功能。

蔡育泰表示,阿茲海默症過去確診平均需時3年,病程初期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認錯人、記不得家人等,後期可能妄想、懷疑物品遭竊,甚至大小便失禁。

蔡育泰說,衛福部今年核准2款抗類澱粉蛋白藥物,能標記出類澱粉蛋白,幫助免疫細胞對抗、將其清除,減少腦神經受損,新藥需每2週或每月施打一次,療程約1年半,主要針對輕度認知障礙(MCI)或輕度失智(Mild AD)階段患者,治療前患者也須經精準篩檢工具確認,及排除副作用高風險族群。

蔡育泰呼籲,家中長輩若有將熟悉事物搞錯,或早上才發生的事卻遺忘等情形,可能是失智症前兆,應儘速就醫診斷,搭配居家復能或標靶治療等及早介入。如能早期發現治療,病程惡化速度有機會減緩約5個月至3年,患者可繼續自理生活、延長與家人共享天倫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