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3日公布,發現有5成國人每週都痛,且忍痛觀念竟存在世代差異。藥師呼籲,有效把握黃金1小時,可諮詢社區藥師做好管理疼痛。
疼痛發生的原因很多,其中,高工時、高壓環境可能是加劇因素之一。研究指出長期壓力將會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增加疼痛的敏感性。台北市與新北市藥師公會發表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倡議「大病到醫院,小病到診所,小症狀到藥局」。
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藥師表示,國人最常面臨的疼痛前3名分別為肌肉痠痛、頭痛和關節疼痛;持續放任疼痛不管,可能形成身心的負向循環。
調查也顯示,疼痛的感受和忍痛原因各年齡間大不相同。35~54歲較其他族群更會覺察自己的疼痛,且平常感受疼痛程度的平均分數也高於其他族群。調查也發現,愈年輕愈不主動與別人傾訴自己的疼痛,年紀愈大更能表達自己的疼痛狀況。
進一步探究疼痛矛盾的現況,有9成民眾表示曾因疼痛影響工作與社交,但卻以「疼痛忍耐一下子就過了」而不處理為大宗。
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尹岱智表示,根據最新調查,5成18歲以上國人曾每週出現1次以上疼痛,相當於987萬人受疼痛影響,卻有9成8國人習慣忍痛。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表示,國人疼痛感受與處理間,存在著巨大的疼痛矛盾落差。
王明媛強調,面對疼痛不要忍,正視問題並及時用藥緩解是各世代都要學習的課題。尹岱智及許有杉也呼籲,有效把握黃金1小時,如果相同的疼痛頻繁出現或疼痛程度過於強烈,仍需及早向專業醫師尋求協助,找出病因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