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城歌仔戲劇團今年邁入30週年,能走至今日,一群資深團員致力推廣歌仔戲是最大功臣,其中擔任團長的楊雅萍,更是幕後功臣,今年推出《風捲初唐》大戲,更是擔綱製作人,該劇雖是封箱復出,因是首度進入劇場演出,無論道具、燈光音效全數更新,希望讓年長者回味,也吸引年輕人進劇場欣賞「台灣歌劇」。
楊雅萍年紀尚輕時就自己工作自力更生,賺的錢雖不多,但反正每月都有收入,加上當時信用卡甫推出,她也努力刷,幾經累積,赫然發現竟欠下近百萬卡債,幾經協商,終於在數年前還清;她的人生沒被打敗,從小就愛看葉青歌仔戲的她,某天得知鄉城基金會歌仔戲相關訊息,加入研習、成為團員,即使基金會已經不在,飲水思源,劇團仍沿用「鄉城」之名並正式立案登記。
楊雅萍說,她感謝劇團栽培和團員努力學習推廣,除每週上課、拜師學藝,他們也至廟宇社區開課,閒暇時則至養老院等地方演出;不甘劇團的發展受限,他們除精進歌仔戲唱腔、身段,甚至學習武打,如新戲她雖擔任製作人,因演員缺乏,她也得上陣演出,年紀不小,「但還可以翻跟斗」,她笑著說。
《風捲初唐》劇本是由團員所寫,在外台演出過,然因過於龐大,演出不易,此次獲得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補助,加上在地企業如森鉅科技大力贊助,將於10月於歸仁文化中心演出。
楊雅萍說,這是鄉城首度採賣票方式,對「三十而立」的劇團來說,是一大挑戰,不但硬體全數翻新,甚至外聘武行,加強演出陣容;鄉城非傳統歌仔戲團,走的非野台戲方式,即使戶外演出,也是採「公演」模式,反而比較像成果發表會,然卻也面臨跟傳統劇團一樣的困境,缺錢缺人,年輕人因接觸多媒體,成員面臨青黃不接窘境,反而至社區開課的婆婆媽媽,雖無法上台演出,卻是每次演出的最佳義工。

楊雅萍說,歌仔戲改變她一生,從卡奴,人生沒有目標,到如今成為團長、製作人和授課老師,因欠缺經費自行研究製作頭飾,跳脫傳統深具設計感,廣受其他劇團及廟宇禮生好評,訂單滿載。因興趣,踏上學習歌仔戲之路;因歌仔戲,開拓她的眼界視野,楊雅萍為歌仔戲而活,歌仔戲就是楊雅萍的人生。
(記者林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