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收治一位77歲男性患者,有長期糖尿病史,因修剪腳趾甲時不慎造成足部小傷口,1個月後惡化為壞死潰爛傷口,不得不住院治療。醫療團隊搶救後,保住足部。
整形外科醫師蔡政龍診視建議住院接受治療,入院時檢查顯示左大腳趾部位出現黑色慢性潰瘍並伴隨組織壞死,轉介血管外科醫師張耀中,進行抗生素治療及下肢血管繞道手術及傷口清創,針對患者的血糖進行嚴格控制,避免感染擴散至其他部位,解除截肢風險。
血管外科主任張耀中表示,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液循環不良且神經受損,易忽視小傷口潛在的感染風險,可能導致傷口長期不癒,甚至壞死,很可能進一步擴散,面臨截肢風險。
台灣每年有近5萬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潰瘍需接受醫療處理,依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糖尿病足導致截肢之醫療費用約為42.1萬元,糖尿病足對於病人本身及其家庭,與國家社會皆造成相當巨大的負擔。
張耀中說,糖尿病患者應每日檢查足部,若發現任何潰爛或顏色改變,立即就醫,患者需加強自我照護,減少足部感染及壞死的風險,根據最新糖尿病足照護建議來保護足部健康:
1.定期檢查足部:糖尿病患者至少應每年進行一次足部專業檢查,確保早期發現可能的潰瘍、厚繭或其他異常。
2.每日自我檢查與清潔:患者應養成每日清洗雙腳的習慣,檢查是否有紅腫、破皮、趾甲異常等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療團隊。
3.避免赤腳:無論在家中還是戶外,患者都應避免赤腳行走,建議穿著厚底、合適的鞋具,避免足部受壓或碰傷,降低潰瘍發生的機率。
4.穿戴適合的鞋具:特別是有足部變形或發生潰瘍的患者,應選用專業治療鞋或客製化鞋墊,進行適當減壓,防止足部再次受傷。
5.控制血糖與戒菸:良好的血糖控制和戒菸是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措施,有效降低動脈硬化及周邊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