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十五日辦理《行踏台江,地號名講古》新書發表,由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劉正元及吳玲青實際走訪各聚落,歷時三年付梓成書。台管處長謝偉松表示,地圖記載土地樣貌、人群開墾移居的軌跡,每個地名都乘載一個個在地故事,值得探討。
謝偉松指出,台江擁有許多故事,台管處從「飲食文化」觀點,二0一六年出版《尋訪台江古早味─歷史、風土與人情的飲食故事》一書,開啟了追尋地方知識的旅程,劉正元及吳玲青歷時三年時間,實際走訪台江聚落,蒐集與台江地區相關的古地圖,發掘隱而不顯的常民文化。
從十七世紀西方人所繪的地圖中,台江內海所存在的地名多是較大範圍的指標性地名,如大員、台江、鹿耳門、鯤鯓。十八世紀出現瀨口鹽埕、鹽埕等地名文字,反映出台江內海的產業。隨著區域開墾,人群聚集形成「庄」,這些開發歷程都記錄在地名的變革中。
七股區永吉里東北角有一個當地通用的地名「三百二十萬」,因地主戇仔舍開放土地讓人自由耕作,種了三百二十萬株番薯而得名。七股區龍山里相傳早有位地主擁有許多魚塭,命名為「國安魚塭」,依空間位置分別命名為頂國安、下國安、內國安、中國安、外國安,外國安是因為距離聚落最遠,就有業者以「外國安」作為招牌名稱。
「地圖」具體反映荷西時代以來台江地區地名的變化,透過不同時間的地圖記錄,得知台江的地理與人文變遷。台管處將分送《行踏台江,地號名講古》新書給轄內範圍的國中小學及圖書館,作為鄉土教學參考。